|
江浪淘沙驚晨夢 ——詞牌《浪淘沙》欣賞 陳敏昭 “浪淘沙”原是民間曲名,后入樂府,四句二十八字,多為歌詠江浪淘沙。唐時入教坊曲,如唐代詞人皇甫松有《浪淘沙》詞云:“蠻歌豆寇北人愁,浦雨杉風野艇秋,浪起鵁鶄(jiao jing,池鷺鳥)眠不得,寒沙細細入江流?!?。劉禹錫也有浪淘沙詞九首,其一云:“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椗??!?/SPAN>至五代李煜因舊調(diào)另制新聲,乃變作雙調(diào),十句,五十四字,上下片共四平韻,每段僅存七言二句,而所詠題材亦廣泛。又名“曲入冥”、“過龍門”、“賣花聲”等。 “⊙仄仄平平(韻),⊙仄平平(韻),⊙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仄(句),⊙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韻),⊙仄平平(韻),⊙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仄(句),⊙仄平平(韻)。” 五代南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據(jù)說這首詞是作者去世前不久寫的,從詞低沉悲愴的基調(diào)中,透露出這個亡 下片三句自為呼應,說“獨自莫憑欄”,是因為“憑欄”而不見“無限江山”,又將引起“無限傷感”。“別時容易見時難”,這里的“別”,并不僅僅指親友之間,而主要是與故國“無限江山”的分別;至于“見時難”,即指亡國以后,不可能見到故土的悲哀之感。“流水”兩句,嘆息春歸何處。張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間何處去,舊歡新夢覺來時”之句,“天上人間”,是說相隔遙遠,不知其處。這是指春,也兼指人。詞人長嘆水流花落,春去人逝,這不僅是此詞的結(jié)束,亦暗示詞人一生的即將結(jié)束。這首詞情真意切、哀婉動人,深刻地表現(xiàn)了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 李煜另有一首《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情景大致相同,同樣哀婉動人: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蘚侵階。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鎖已沉埋,壯氣蒿萊。晚涼天凈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SPAN lang=EN-US> 據(jù)說《浪淘沙·霜無痕》是皇甫松所作,其詞意情景亦佳:“夜雨灑空庭,剔醒殘燈,橫窗疏影略分明。曾是衣香斜共倚,月潔風清。 孤枕怯鐘聲,寂掩銀屏,芙蓉被冷夢難成。爭奈多情銷不盡,欲去還生?!?SPAN lang=EN-US> 晚清江蘇人蔣春霖(1818-1868)一生不得志,早年致力于詩,中年時悉數(shù)燒毀,全力填詞,終于取得成就。他填寫的《浪淘沙·云氣壓虛闌》亦別有情致: “云氣壓虛闌,青失遙山。雨絲風絮一番新。上已清明都過了,只是春寒。 華發(fā)已無端,何況花殘?飛來蝴蝶又成團。明日朱樓人睡起,莫卷簾看。” 這首詞頭三句寫出河失色,風雨頻催,喻家國多難,接下來說雖然過了上已、清明,寒氣還是未消,實指家國之多難。后片進而表示對時局的不滿。春天本來是百花怒放的季節(jié),可是現(xiàn)在花開得不是時候,何況花已經(jīng)凋謝了!只有蝴蝶還在忙忙碌碌,成團地飛來飛去(可能指一些鉆營者)。結(jié)尾兩句明顯地道出了作者冷對世道的心情。通篇比興,層層深入,寫得從容自然,是托意比興的佳作。 北宋浪蕩詞人柳永,依紅偎翠,眠花宿柳,人評其詞格不高,而音律諧婉,語意妥帖,承平氣象,形容曲盡,尤工于羈旅行役題材。他所作的《浪淘沙》亦有創(chuàng)新,為雙調(diào)十句,五十二字,別具一格: “有個人人,飛燕精神。急鏘環(huán)佩上華裀。促拍盡隨紅袖舉,風柳腰身。 簌簌輕裙,妙盡尖新。曲終獨立斂香塵。應是西施嬌困也,眉黛雙顰?!?SPAN lang=EN-US> 清人周濟評柳永詞“總以平敘見長,或發(fā)端,或結(jié)尾,或換頭,以一二語鉤勒提掇,有千鈞之力?!狈浅4_切。 南宋主戰(zhàn)詞人辛棄疾在人到中年的時候賦閑在家,感到希望破滅,世態(tài)炎涼而又不愿意趨炎附勢,心情頹廢,于是創(chuàng)作了《浪淘沙·山寺夜半聞鐘》,以抒發(fā)胸懷: “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 夢入少年叢,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誤鳴鐘。驚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風。” 上片寫英雄相惜的悵然,秦皇和漢高是他認為兩個英雄豪杰輩出又命運起伏的時代。古今往來的英雄們,為時間的流逝而淹沒,但是心中的宏大夢想缺不曾忘卻,字里行間中作者為國家舍身立命而不達的情懷更加讓人感慨。這些表面看來似曠達又近頹廢的句子,卻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極高期望破滅成為絕望時無法銷磨的痛苦。下片寫少年夢被山僧撞破,驚醒后難眠,卻連鐘聲也聽不得,只有西風嗚咽。少年夢破,讓人直欲遁入空門做隱逸之士,可真正要去尋覓夜半禪鐘的時候,卻只有卷地的西風。嚴酷的現(xiàn)實,教人無夢可做,無處可托。雖然表面上看是想逃避現(xiàn)實,實際上作者絲毫沒有忘記國家大事,時刻想著的還是報效國家。這正是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悲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