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罕見姓氏:羋姓
羋姓源于軒轅氏,出自上古黃帝第八世孫季連之后,屬于以圖騰崇拜為姓。據(jù)史籍《史記·十·楚世家》的記載:“陸終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后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記其氏。”
詳細注解
音:mǐ
(1) 同“咩”。象聲詞 【baa;bleat】
(2) 春秋時楚國祖先的族姓
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國語》
姓氏淵源
得姓始祖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記載:“羋氏,楚姓也,陸終之子季連之后也。”
按上所說,楚國之祖季連系陸終第六子,陸終系吳回之子,吳回系老童(卷章)第二子,老童系稱之子,稱系顓頊(高陽)第三子,顓頊系昌意之子,昌意系黃帝第二子。
但在史籍《國語·鄭語》中則記載:“祝融之后有八姓。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蠻羋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也。”闡述了羋姓季連部從蠻俗,建立了荊國。
楚之先祖從帝嚳起,均居火正稱祝融,至夏王朝時期為重要成員或盟國。后商國人興起而代夏,楚之先祖在此夏、商交替之際,分崩離析,出現(xiàn)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處流落的局面。羋姓季連部,就在這一背景下離開故地新鄭一帶,輾轉(zhuǎn)至丹淅、荊山的漢水流域一帶。
季連為羋姓,這在陸終之前是不見記載的。據(jù)史籍《帝王世紀》記載:“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可見顓頊一系均為姬姓。但自祝融陸終之后,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有六姓,而在《國語·鄭語》則記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這從人類的演進過程看,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姓氏典故
早在遠古時期,華夏先民已認識到婚姻同本身的繁殖有密切的關(guān)系,故逐漸嚴格限制“同姓不婚”。一個姓就是一個通婚單位,最初當是一個氏族。由于同姓不婚,必然要求本姓(氏族)的后代與另一個姓(氏族)的后代通婚,這樣必然在一個姓之下出現(xiàn)了一些新姓,一個氏族(部落集團)也就裂變成若干個新的氏族了。
姓,原義為生,在史籍《號甲盤》中即寫作??。在史籍《白虎通·姓名》中記載:“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說明姓,本來就是人類的自然生殖,是人出生后的標記。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遠古時代,當然把生的根因歸于女性,所以,東漢著名文字學(xué)家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釋“姓”說:“人所生也。古之神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為姓。”同時,先民由于對男女交媾及懷胎生育,不能作出科學(xué)解釋,于是認為與人的初生相距不遠或常見的某種自然生物有直接的關(guān)系,從而產(chǎn)生了圖騰和圖騰崇拜。因此,姓是母系氏族制的產(chǎn)物,后來隨著“母權(quán)制”為“父權(quán)制”所取代,女性的姓,亦漸為父系氏族所承襲,圖騰的色彩也漸淡化了。陸終之后六姓或八姓,就是這一歷史背景下的產(chǎn)物。
宗族特征
季連是祝融之后,當姬姓;羋姓,又當從母姓,標志著一個新的氏族的出現(xiàn)。據(jù)史籍《史記·楚世家》索隱:“羋,羊聲也。”在典籍《說文解字》中解釋羋為,“羊鳴也。從羊,象聲氣上出。與牟同意。綿婢切。”即古音讀作miē(ㄇㄧㄝ)。
羋姓的圖騰是羊,羊即羌,在典籍《說文解字》中注釋:“羌,西戎,羊種也……西方羌從羊。”可見,季連的母親來自西方羌部落集團。據(jù)史籍《世本》的記載:“陸終娶鬼方氏妹,曰女嬇。”而根據(jù)史籍《后漢書·西羌傳》、《世本》宋衷注等的考定,鬼方即西方之羌。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標明,羌方與西羌的地理位置是一致的。
商朝時期高宗(武丁)武功顯赫,在《周易·既濟》記稱其“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在史籍《后漢書·西羌傳》中亦謂“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這在商朝時期的《新獲卜辭》中還有“伐羋”的記載??梢?,羋即鬼方,即西方羌中的一支。
黃帝部落源自西北,歷來與西羌通婚,至祝融陸終仍娶鬼方氏之妹,其后并以母姓為姓,既說明季連其時仍帶有母權(quán)制的遺風(fēng),又進一步證實了楚族源自黃帝族系,與西方之羌有著密切的血緣關(guān)系和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季連姓羋,舉族南徙后又從蠻俗,故而后來的華夏族視之為“楚蠻”、“蠻荊”,楚人亦毫不隱晦地自稱為“蠻夷”,也就不難理解的了。
至戰(zhàn)國晚期,在秦國滅楚國之后,羋姓讀音開始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在宋仁宗寶元二年丁度等人重新纂修的韻書典籍《集韻》中記注:“羋姓,諸楚所出。羋,羊聲也。母婢切,音弭。”即讀音轉(zhuǎn)為mǐ(ㄇㄧˇ)。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認為“楚本蠻夷,亦即淮夷”。淮夷即楚人,即蠻荊……淮徐荊舒每連言,必系同族,且為殷之同盟。后來在《殷周青銅器銘文考釋》、《金文叢考》等書中,又明確認定楚人即“熊盈族”。
季連部南徙楚地后,與土著蠻民相融合,鑄成了楚族中亦夏亦夷亦蠻、非夏非夷非蠻的獨特性格與印記。所以,整個楚族是多元而統(tǒng)一的民族,恰似中華民族的縮影。這種歷史現(xiàn)象,表現(xiàn)了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具有典型意義和普遍現(xiàn)象。
又據(jù)湘西苗語,羋是湘西苗族中之大姓,如今為漢姓“龍”,湘西苗族皆以“熊”為氏,為楚人之后。而“羋”(miel)在湘西苗語里為鳥之意。
《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 少昊至季連一脈出自“東夷”,季連羋姓,當以鳥為圖騰。少昊之國皆以鳥為圖騰,而“羋”字形就是一只頭南尾北飛翔的鳥之形狀。
今苗族人多以鳳鳥為圖騰,正印證了“羋”本應(yīng)作“鳥”解釋,羋姓是一個鳳鳥圖騰的氏族。
姓氏衍化
羋姓
這是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貴族的姓氏。 為“荊楚十八姓”之祖。羋姓后來形成了很多其他的姓氏。
荊楚十八姓
伍氏:安定郡。系出羋姓。楚公族有伍氏。
屈氏:臨淮郡。系出羋姓。楚武王子瑕封于屈,后以為氏。楚有屈原,又隋唐有屈突,復(fù)姓。
項氏:遼西郡。系出羋姓。楚公子燕,封項城,姓項氏,又姬姓。齊桓公滅項,子孫以國為氏。
藍氏:汝南郡。系出羋姓。楚公子亹封于藍,謂之藍尹,后以邑為氏。
麻氏:上谷郡。系出熊姓。楚公族熊嬰奔齊,更姓麻氏。
鐘氏:潁川郡。系出羋氏。楚公族鐘建封于鐘吾,其后為鐘吾氏,或為鐘氏。
左氏:濟陽郡。系出有熊氏。鬻熊之后倚相,為楚威王左史,后為有左氏。
靳氏:西河郡。系出羋姓。楚公族大夫靳尚之后。
景氏:晉陽郡。系出羋姓。楚公族斗、蒍 、 蘇、昭、屈、莊、景,皆羋姓之后。
鄂氏:武昌郡。系出姬姓(羋姓)。晉侯光居于鄂,號鄂后。子孫以為氏。又楚子熊紅僭稱鄂主,后為鄂氏。
卓氏:西河郡。系出羋姓。楚威王子公子卓后。
能氏:太原郡。系出熊姓。熊繹子摯封于夔,支子別姓能氏。
莊氏:天水郡。系出芊姓。楚莊王之裔,以謚為氏。
慎(真)氏。天水郡。系出羋姓。白以勝之后,封于慎,為慎氏。
敖氏:譙郡。顓頊師大敖之后。又系出羋姓。楚國之君,凡被廢弒不成君者曰敖。
荊氏:廣陵郡。系出羋姓。
紅氏:平昌郡。系出熊氏。楚子熊渠長子紅為鄂王,其支子以父字為氏。
上官氏:天水郡。系出羋姓。楚公族大夫上官子蘭之后。
龍氏:武陵郡。苗族羋姓,元明清三朝改土歸流時改漢姓龍或?。d姓之“或蠻夷”)。
“荊楚十八姓”之后衍生的單姓(143)
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斗氏、郢氏、逞氏、敘氏、序氏、祖氏、成氏、啟氏、囊氏、賁氏、善氏、逯氏、祿氏、縣氏、逮氏、審氏、側(cè)氏、庇氏、次氏、連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到氏、聲氏、晏氏、即氏、闈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繹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鈞氏、陽氏、甲氏、環(huán)氏、卯氏、武氏、霜氏、蜎氏、皋氏、舉氏、舉氏、雪氏、紃氏、穿氏、稱氏、仆氏、貴氏、侶氏、嚴氏、征氏、庾氏、奮氏、賀氏、列氏、監(jiān)氏、減氏、韻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陳氏、張氏、李氏、馮氏、屈氏、閻氏、瓦氏、堂氏、棠氏、蒍氏、薳氏、蘄氏、卷氏、圈氏、柘氏、拳氏、養(yǎng)氏、包氏、淑氏、苗氏、茍氏、穰氏、蒙氏、蕩氏、白氏、渦氏、淖氏、匡氏、貲氏、訾氏、棘氏、棗氏、龍氏、俞氏、園氏、艾氏、鑢氏、聶氏、蔓氏、萬氏、萬氏、利氏、鄀氏、主氏、康氏、郴氏、潘氏、孫氏、沈氏、半氏、羅氏、理氏、葉氏、駱氏、初氏、越氏、勾氏(句氏)、卿氏、王氏、麇氏、贠氏(員氏)、蘭氏、米氏、何氏、壇氏、喻氏、竇氏、劉氏。
“荊楚十八姓”之后衍生的復(fù)姓(112)
斗斲氏、斗斲耆氏、斗斲乳氏、斗斲谷氏、斗斲強氏、斗斲緡氏、斗斲文氏、斗斲班氏、斗斲比氏、圍龜氏、彌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郟敖氏、越椒氏、罷敵氏、三閭氏、五相氏、五參氏、諸將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儀氏、子木氏、尹干氏、無鉤氏、無圉氏、無宇氏、無庸氏、余推氏、涉其氏、慶父氏、襄老氏、王孫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堅氏、來緞氏、沉纖氏、邑由氏、利孫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門氏、市南氏、伍參氏、嬰齊氏、棄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師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輿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藍尹氏、廄尹氏、箴尹氏、樂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權(quán)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連尹氏、囂尹氏、包申氏、鄧陵氏、卜梁氏、魯陽氏、櫟陽氏、苞丘氏、吳丘氏、何丘氏(荷丘氏)、軒丘氏、商密氏、愈豆氏、英賢氏、武安氏、期思氏、田公氏、白公氏、涇陽氏、葉陽氏。
羋姓郡望
楚 州: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州先后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tǒng)一后建淮陰縣,楚州部分地區(qū)屬淮陰縣。
朗 州:唐朝初期所稱,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其地因掘初楚國大鼎,而改置為鼎州,領(lǐng)云陽,涇陽、醴泉、三原四縣;十年后的唐大定元年(公元701年)廢黜。
鄂 州:歷史悠久,帝堯時為“樊國”,夏時為“鄂都”,殷商時為”鄂國”,春秋戰(zhàn)國時楚鄂王封地,三國時孫權(quán)在此稱帝。
岳 州:今湖南岳陽。
牂牁郡:四五千年前,鱉人就生活在貴州高原烏江南北兩岸的廣大地區(qū)。
夷陵郡:距今一二十萬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長陽人”的活動。境內(nèi)數(shù)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fā)現(xiàn),證明七八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涪陵郡:亦稱涪陵縣、涪水州、涪州。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涪陵地區(qū)已有人類居住。
九江郡:九江在秦朝時期屬九江郡(今江西九江),漢朝時期為柴桑、潯陽兩縣地。
溧陽郡:始建于楚、漢之際,西漢朝時期定為郡,后或為郡,或為縣,其時轄地包括今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丹陽市、宜興市、安徽省郎溪、廣德、浙江省長興等一帶地區(qū)。
新豐郡:亦稱古庸國、竹山縣,商朝以前為漢水流域重要部落方國,稱庸國。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
竟陵郡:秦、漢時期的竟陵縣在今湖北省潛江市西北。
弘農(nóng)郡:弘農(nóng)郡始建于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nóng)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guān)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nèi)鄉(xiāng)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陜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qū)。
武陵郡:漢高祖劉邦置郡,治所先在義陵(今湖南溆浦),轄境包括今湖北西南部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貴州省東部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三江、龍勝等地。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
羋姓名人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羋八子
戰(zhàn)國時期秦宣太后。以秦王外藩姬妾的身份,統(tǒng)治秦國三十六年。雖然最后被兒子奪回了權(quán)力,但是雖然被奪了權(quán),這位太后威風(fēng)仍在,照樣在王宮里豢養(yǎng)男寵,臨了還想把心愛的“二爺”帶去陰間殉葬,兒子連個話都不敢說。
她是楚王的姐妹群中的一人。八子,并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嫁給丈夫秦惠文王后得到的封號。
羋戎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華陽君。
熊旅
即楚莊王(?~前591),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春秋五霸之一。羋姓,名旅。又稱熊侶。在位期間(前613~前591)非常重視選擇人才,先后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莊王初年,楚國發(fā)生貴族暴亂,鄰近的群蠻等也乘機騷擾。莊王平息亂事,在內(nèi)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yè)奠定了基礎(chǔ)。
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攻滅庸國。公元前606年,莊王伐陸渾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帶),陳兵問鼎于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著又破陳圍鄭。晉出兵救鄭時,兩軍大戰(zhàn)于邲(今河南鄭州北),晉軍敗績。此后魯、鄭、陳、宋等中原國家先后歸附楚國,楚莊王遂稱霸中原。
白起
(?—前257),羋姓,白氏,名起,楚白公勝之后。春秋時期楚君僭稱王,大夫、縣令僭稱公,白起為白公勝之后,故又稱公孫起。白起號稱“人屠”,戰(zhàn)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王翦、廉頗、李牧)戰(zhàn)國時期秦國名將。郿(今陜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后又一個杰出的軍事家、統(tǒng)帥。
遷徙分布
羋姓是一個非常古早的源姓氏,但由于其已經(jīng)分衍為諸多其他姓氏,因此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一千三百八十四位,以楚州、朗州、鄂州、岳州、襄陽、牂牁、夷陵、涪陵、九江、溧陽、新豐、丹陽、竟陵、弘農(nóng)、武陵、彭城為郡望。
今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安徽省的淮北市宿縣,青海省的西寧市,河南省的安陽市,北京市,云南省的滇池地區(qū),臺灣省等地,均有羋氏族人分布。
姓氏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羋家村,是個富村,糧田富足,學(xué)者輩出。后來有個老漢,到河邊放牛,不知哪里冒出來一頭老牛,據(jù)后人說是神牛,老頂他自家的牛不讓吃草。老農(nóng)一氣之下,用刀把牛給砍了。結(jié)果那條河因為牛血變的越來越紅,一直紅到天際,頓時響起了陣陣驚雷,勾動了天火。把個羋家村給燒了起來,這一燒,就是整整兩個月。羋家村的人只好四散逃亡,羋姓也就此沒落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