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譯文] 寧可做一個低級軍官百夫長,也勝過做一個書生。 [出典] 楊炯 《從軍行》 注: 1、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2、注釋: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稄能娦小罚簶犯f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寫軍旅生活。《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公元681),西北突厥部族入侵固原、慶陽一帶,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征。詩中就記錄了這次征戰(zhàn)的情況。 蜂火:古代邊防報警的信號。從邊境到內陸,沿途高筑烽火臺,有敵情就在臺上點火示警,根據(jù)敵情之緩急,逐級增加烽火的炬數(shù)。照西京:是說報警的烽火已經(jīng)照達西京(長安),表明敵情嚴重。 平:難以平靜。 牙璋:調兵的符信,分兩塊,合處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別掌握在朝廷與和主將手中,調兵時以此為憑。 鳳闕:漢武帝所建的建章宮上有銅鳳,故稱鳳闕。后來常用作帝王宮闕的泛稱。 鐵騎(jì):精銳的騎兵,指唐軍。繞:圍。 龍城:漢時匈奴大會祭天之處,故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塔米爾河畔。這里泛指敵方要塞匈奴的名城,借指敵方要地。 凋:此處意為“使脫色”。旗畫:軍旗上的彩畫。 百夫長:指下級軍官。
3、譯文: 報警的烽火傳到了長安, 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調兵的符令剛出了宮門, 將軍的騎士就直搗龍城。 雪攪昏天軍旗褪了彩色, 風狂刮的聲音裹著鼓聲。 我羨慕百夫長沖鋒陷陣, 誰還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4、楊炯(650— 約695), 初唐著名詩人。弘農(nóng)華陰(今陜西華陰縣)人。十歲舉神童,待制弘文館。
5、“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從軍、出塞之作,表現(xiàn)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慷慨雄壯,令人感動,對盛唐邊塞詩的高度繁榮和成熟,有一定的影響。楊炯的從軍行,是代表作之一。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zhàn)斗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并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xiàn)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愿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xiàn)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這里,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wěn)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 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顯然唐軍已經(jīng)神速地到達前線,并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拌F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斗的戰(zhàn)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tài)勢。 五六兩句開始寫戰(zhàn)斗,詩人卻沒有從正面著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把┌档蚱飚?,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fā):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后句從人的聽覺出發(fā):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征軍隊的“旗”和“鼓”,表現(xiàn)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斗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zhàn)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 詩的最后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敝苯邮惆l(fā)從戎書生保邊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zhàn)斗,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愿馳騁沙場,為保衛(wèi)邊疆而戰(zhàn),也不愿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6、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zhàn)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于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采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fā)展前進。 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jīng)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jié)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xiàn)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他們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chuàng)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慷慨激昂。尤其是這樣一首描寫金鼓殺伐之事的詩篇,卻用具有嚴格規(guī)矩的律詩形式來寫,很不簡單。律詩一般只要求中間兩聯(lián)對仗,這首詩除第一聯(lián)外,三聯(lián)皆對。不僅句與句對,而且同一句中也對,如“牙璋”對“鳳闕”,“鐵騎”對“龍城”。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jié)奏和氣勢,這在詩風綺靡的初唐詩壇上是很難能可貴的。
7、唐初,突厥等少數(shù)民族軍事集團對邊境地區(qū)的不斷騷擾,成為我國西北部安全的最大威脅。許多愛國志士為國分憂踴躍從軍,加入保疆衛(wèi)國的戰(zhàn)斗行列。
8、“江南的才子塞北的將,關中的黃土埋皇上。”這首中原一帶的歌謠高度概括了古往今來、南北兩地的男兒風貌。我生在北國,見慣了塞北的馬嘶風起,看慣了北國男兒的剛健豪氣。
9、以“詩圣”美名光照千秋的杜甫曾在其名詩《旅夜書懷》中云:“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倍鸥φJ為人的聲名不是靠文章來顯揚天下的,只遺憾自己老病而無法做官。無獨有偶,另一位大文豪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羨慕周瑜建立的功業(yè),自愧“早生華發(fā)”?!俺跆扑慕堋敝坏臈罹几窃谄洹稄能娦小分兄毖裕骸皩帪榘俜蜷L,勝作一書生。”翻開古代典籍,流露這種建功立業(yè)愿望的文人和作品不在少數(shù)??梢哉f,建功立業(yè)的價值取向在中國古代文人中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 在中國古代文人心里,奮斗的目的,不外乎是獲得現(xiàn)世的回報或萬世尊崇的聲名。古人曾說:“人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甚次有立功,甚次有立言?!绷⒌拢腿绻胖ト藞?、舜、禹、孔子那樣,建立萬古不滅的德性典范;立功,就是建立不朽的事功,其最高境界便是封侯拜相,如名將郭子儀那樣功蓋寰宇,并最終封王;立言,就是著書立說,如老子《道德經(jīng)》那樣被萬世尊為圣典,垂訓千古。立德、立功、立言如啟明星,照亮了古代文人奮斗的道路。 在這“三不朽”中,古代文人還是有所側重的。立德重于立功,立功重于立言。立德太難,立功便成為個人奮斗的首選。 所以古代文人必然的價值取向就是出仕,所謂“學而優(yōu)則仕”、“達則兼濟天下”等即為這種價值觀的體現(xiàn)。這使文人們往往懷有“治國平天下”、“大濟天下蒼生”的雄心壯志和遠大抱負,有著自己的社會政治理想,希望能建功立業(yè),封妻蔭子。 對立功的不朽追求使眾多文人具有了沉重的歷史責任感,而當他們苦苦拼爭、上下求索仍立功不成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苦悶悲愴便統(tǒng)治了他們的精神領域。如淵明選擇田園,試圖以抱樸守靜的素志,忘卻難以施展的抱負;李白政治上受挫后,借酒消愁,感嘆“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蘇軾不容于改革派和守舊派,屢次遭貶,退隱之念油然而生,希望“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但即便如此,也并不等于他們放棄了建功立業(yè)的人生理想。淵明在隱逸中仍然“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念念不忘少年時期的政治理想。李白于失落中仍然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對積極入世仍抱著一線希望,當他四十一歲奉詔供奉翰林時,以為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機會來了,曾歡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蘇軾被貶密洲,仍渴望“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謫居海南,又寫下了“君命重,臣節(jié)在。新恩猶可覬,舊學終難改”,表達他雖歷經(jīng)磨難卻不忘使命,仍要報效國家的政治抱負;辛棄疾報國無門,壯志難酬,在深夜“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以此作為一種慰籍……可見,無論是“達”還是“窮”,建功立業(yè)始終是中國古代文人不忍割舍也割舍不下的追求,這種追求在他們心頭扭結成了一個永恒的情結。
正因如此,“立言”成了古代文人“立功”不成后“不得已而求其次”的追求,但即便可憑“立言”不朽,立功不成仍是人生的遺憾。李白早年曾向賀知章獻過詩文,賀知章對他大加贊賞,稱他為“謫仙人”。“詩仙”才名滿天下,卻仍因為無法一展抱負的遺憾而“舉杯消愁”、“抱月而眠”,最終在寫下了著名的《臨終歌》之后,郁憤而亡。由此我們便不難理解杜甫“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的悲嘆、蘇軾“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的自嘲了。 古人雖以“立功”為上,“立言”為下,但穿過歷史的云煙,我們卻要說:立言絕不遜色于立功!無論是陶淵明,還是李白、杜甫、蘇軾等,這些偉大的文人雖沒有以賢相名將的文治武功而流傳后世,但是,與那些孤寂無名的文人相比,他們終究已經(jīng)以自己的作品光耀千秋、名垂千古。 如果從更深的層次上來看,正是坎坷磨難,正是立功不成,才使他們對世事、人事產(chǎn)生了更獨特的體驗、更深刻的感悟,從而豐富并開闊了他們創(chuàng)作的意境,使他們的歷史責任感更多地以意緒的形式,外化為審美情趣,造就了他們在創(chuàng)作上的偉大成就,奠定了他們在中國以及世界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假如泉下有知,李白、杜甫和蘇軾能聽到后世如此之多的溢美之詞,其中不乏建功立業(yè)的賢相名將,也不乏激揚文字的文壇泰斗,我想,他們一定會知足了。
10、靜的夜晚,有點微風,百無聊賴的翻閱著眼前的書,感嘆著生活的波瀾不驚,感慨著銳氣的漸行遠去。突然眼前一亮,一句話映入眼簾: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心一下子尖銳的震顫起來,神情激慨熱血沸騰的感覺就被這一句話輕輕的勾了上來。 最后,我躺在了足球場的草皮上,仰望著天空的繁星,心中一片空白。靈臺澄徹,心如明鏡。 11、讀書日久,聞一言,“百無一用是書生”,又見楊炯先生且歌且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靜心做個讀書人,個中滋味有誰知?每逢風霜雨雪,只把長風破浪會有時,牢牢記在心頭??蠢嫌延H朋,花前月下,把酒臨風,而自己……
|
|
|
來自: hjmhjmhjmm > 《唐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