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從軍行》

 hjmhjmhjmm 2013-04-28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譯文]  寧可做一個低級軍官百夫長,也勝過做一個書生。

   [出典]  楊炯   《從軍行》

   注:

   1、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2、注釋: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稄能娦小罚簶犯f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寫軍旅生活。《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公元681),西北突厥部族入侵固原、慶陽一帶,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征。詩中就記錄了這次征戰(zhàn)的情況。

    蜂火:古代邊防報警的信號。從邊境到內陸,沿途高筑烽火臺,有敵情就在臺上點火示警,根據(jù)敵情之緩急,逐級增加烽火的炬數(shù)。照西京:是說報警的烽火已經(jīng)照達西京(長安),表明敵情嚴重。

    平:難以平靜。

  牙璋:調兵的符信,分兩塊,合處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別掌握在朝廷與和主將手中,調兵時以此為憑。

   鳳闕:漢武帝所建的建章宮上有銅鳳,故稱鳳闕。后來常用作帝王宮闕的泛稱。

     鐵騎(jì):精銳的騎兵,指唐軍。繞:圍。

   龍城:漢時匈奴大會祭天之處,故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塔米爾河畔。這里泛指敵方要塞匈奴的名城,借指敵方要地。

   凋:此處意為“使脫色”。旗畫:軍旗上的彩畫。

   百夫長:指下級軍官。

 

   3、譯文:

    報警的烽火傳到了長安,  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調兵的符令剛出了宮門,  將軍的騎士就直搗龍城。

  雪攪昏天軍旗褪了彩色,  風狂刮的聲音裹著鼓聲。

  我羨慕百夫長沖鋒陷陣,  誰還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4、楊炯(650— 約695), 初唐著名詩人。弘農(nóng)華陰(今陜西華陰縣)人。十歲舉神童,待制弘文館。

  二十七歲應制舉,補校書郎。高宗永隆二年(681)

  充崇文館學士,遷太子詹事司直。他恃才傲物,因譏刺朝士的矯飾作風而遭人忌恨,武后時遭讒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后出為婺州盈川令,卒于官。與王勃、駱賓王、盧照鄰齊名,世稱“王、楊、盧、駱”為“初唐四杰”。

  工詩,擅長五律,其邊塞詩較著名。

 

   5、“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從軍、出塞之作,表現(xiàn)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慷慨雄壯,令人感動,對盛唐邊塞詩的高度繁榮和成熟,有一定的影響。楊炯的從軍行,是代表作之一。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zhàn)斗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并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xiàn)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愿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xiàn)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這里,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wěn)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

  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顯然唐軍已經(jīng)神速地到達前線,并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拌F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斗的戰(zhàn)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tài)勢。

  五六兩句開始寫戰(zhàn)斗,詩人卻沒有從正面著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把┌档蚱飚?,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fā):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后句從人的聽覺出發(fā):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征軍隊的“旗”和“鼓”,表現(xiàn)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斗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zhàn)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

  詩的最后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敝苯邮惆l(fā)從戎書生保邊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zhàn)斗,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愿馳騁沙場,為保衛(wèi)邊疆而戰(zhàn),也不愿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6、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zhàn)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于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采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fā)展前進。

  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jīng)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jié)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xiàn)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他們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chuàng)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慷慨激昂。尤其是這樣一首描寫金鼓殺伐之事的詩篇,卻用具有嚴格規(guī)矩的律詩形式來寫,很不簡單。律詩一般只要求中間兩聯(lián)對仗,這首詩除第一聯(lián)外,三聯(lián)皆對。不僅句與句對,而且同一句中也對,如“牙璋”對“鳳闕”,“鐵騎”對“龍城”。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jié)奏和氣勢,這在詩風綺靡的初唐詩壇上是很難能可貴的。

 

   7、唐初,突厥等少數(shù)民族軍事集團對邊境地區(qū)的不斷騷擾,成為我國西北部安全的最大威脅。許多愛國志士為國分憂踴躍從軍,加入保疆衛(wèi)國的戰(zhàn)斗行列。

  據(jù)《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681),突厥寇原慶等州(今甘肅固原、慶陽一帶地區(qū))遣禮部尚書裴行儉率師討突厥溫傅部落?!碑敃r正值楊炯充崇文館學士,升遷太子詹事司直不久,《從軍行》一詩借此抒發(fā)了他對溫傅部落瘋狂進唐犯邊疆的憤慨之情,顯示出詩人殺敵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無畏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歌在藝術上突出了感情奔騰激越的特色,然而詩情卻把握得頗有分寸,整體藝術畫面熱烈奔放而不失之“散漫”,洋溢著一種跌宕婉轉、起伏有致的含蓄美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戰(zhàn)爭烽火傳報邊疆遭劫而點燃詩人心中的憤慨之火,從而點明唐軍揮師出兵是正義的自衛(wèi)。長安與原慶諸州遠隔千里,“烽火”之光焰無論怎樣也不可能“照”到長安,但是,詩歌卻運用強烈的夸張手法,囊四海于胸,籠千里于咫尺,形象逼真地寫出了戰(zhàn)火逼近的急迫。在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危難之際,詩人義憤填膺投筆從戎、殺敵報國,也就成為理所當然了。這兩句將主觀感受和客觀的畫面巧妙地聯(lián)綴起來,既揭示了感情激蕩的淵源所在,也為下文詩情的起伏“跌宕”做好了道義上的鋪墊。

  次聯(lián)“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描繪了唐軍出發(fā)的威武英姿和直搗敵巢的壓頂氣勢,“牙璋”指代攜皇帝“牙璋”之令出征的部隊,同時,也包含著此次兵發(fā)西北,負有保家衛(wèi)國之重任的意味。一個“辭”字,簡潔精當?shù)匕褜⑹靠犊ぐ旱某鰩熽嚾菰佻F(xiàn)出來?!拌F騎”兩字,不僅顯示了唐軍軍力的強大,銳不可擋,而且隱含了必勝的自信和藐視敵人所向披靡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一個“繞”字則形象地刻畫了唐軍迅猛抄襲頑敵的氣勢,使人頓覺雄兵有如從天而降,伏兵四起,敵人插翅也難飛越金剛鐵桶。這兩句看起來,好象“景語”,但實際上卻飽含感情,讀后讓人豪氣蕩然滿胸。

  第三聯(lián)“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重點勾勒的是唐軍將士不畏苦寒鏖戰(zhàn)疆場的圖畫。長風急雪的環(huán)境中戰(zhàn)斗激烈的進行著。大雪飛揚,遮天蔽日,旗幟上的彩畫在風雪交加中變得模糊難辨,但是,將士們盡管冰雪凝甲,仍然頂著呼嘯的北風擂響戰(zhàn)鼓奮力拼殺,勇往直前。詩歌從視聽感官兩方面來渲染血灑疆場的困苦,來烘托戰(zhàn)士高昂的斗志和其激越難抑的報國熱情。淺層次來看,這一聯(lián)的畫面似乎有些冰冷,其實,如果拂去外表景色的遮蓋物反復咀嚼,我們就會感觸到詩人熾烈的赤子之心,凸顯出詩人借景喻情的高超手段。

  末聯(lián)“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首尾遙相呼應,言志抒懷。本來,詩人少年得志,仕途青云,生活優(yōu)裕無憂,可是他不以功名利祿之事為己念,而欲展鴻鵠之志,報效國家,腳踏實地干一番保國安邦的赤誠事業(yè),詩人覺得假如真能從戎報國,御險殺敵,即使只讓擔任一名低級軍官,也勝過埋首于故紙之中、老死于蓬窗之下的愚腐儒士。在這個選擇中,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楊炯的人生觀比之那些一味偷機取巧、舍義逐利置國家民族利益于己之下的人來說,的確有天壤之別,不可相提并論。末聯(lián)是詩人胸臆抒懷的點睛之作,也將全詩感情的高潮推向了極致。至此,在全詩感情洪流的奔瀉之中,一個充滿血肉富于立體感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隨即呼之欲出。

  除此以外,該首詩歌風骨雄健,在形式上也獨有建樹?!稄能娦小吩瓉硎菢犯f題,以敘述軍旅戰(zhàn)爭為本色,楊炯卻創(chuàng)造性地把它移花接木,借舊題而抒心意,并且寫得對仗工整,明快簡練,渾然一體。故王夫之高度贊賞楊炯“裁樂府作律,以自意起止,泯合入化?!边@一評語不愧是中肯之談。

 

   8、“江南的才子塞北的將,關中的黃土埋皇上。”這首中原一帶的歌謠高度概括了古往今來、南北兩地的男兒風貌。我生在北國,見慣了塞北的馬嘶風起,看慣了北國男兒的剛健豪氣。
在北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向來是不缺乏血性的。胡楊黃沙,大漠孤煙,羌笛如咽,胡管似泣。男兒的豪氣與俠氣在這里可以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胺榛鸪俏靼俪邩?,黃昏獨坐海風秋”,“黃金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這是北方游牧民族血管中流露出來的一股秉性,是力與美的強健寫照。風吹巨石,雪掩蒼山,金戈鐵馬,倚劍問天。歷史在這里沒有退卻,沒有屈服。這里是熱血男兒建功立業(yè)的傳奇世界,是古老東方的特洛伊戰(zhàn)場。
于歷史的長河中循聲望去,我似乎聽到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歌聲激越。而勇士荊軻,身上閃著劍光與血氣,臉上寫著英武與慘烈,就那樣傲然地站在歷史的盡頭,俯瞰著滄桑變幻的歷史長卷。一曲“士為知己者死”的悲歌,在人們口中和筆下代代相傳。

回望塞北的大漠荒沙,處處寫滿了古戰(zhàn)場上“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的豪邁悲壯。真正的男兒,即使是經(jīng)歷著艱苦戰(zhàn)爭,也豪邁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
秋風塞北的鐵血男兒亦有情到深處之時,亦有纖細纏綿的一面。塞北歷古以來就是流走著兩種主題,兩處情誼:戰(zhàn)火與詩篇,豪情與人情。在古曲《龜茲樂》的意境流向之中,我們可以聽到“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是友情的風范;“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這是鄉(xiāng)情的召喚;“羌笛更吹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這是愛情的遺憾。
唐代楊炯詩中云“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我想這就是古人對真正男兒的最好評價吧。
塞北代表了激流勇進,江南則代表和諧安定。塞北象征著建功立業(yè),江南則象征了頤養(yǎng)天年。塞北通透著豪氣,江南充盈著文氣。塞北曰剛,江南曰柔,塞北曰動,江南曰靜。塞北的歷史是風起云涌,江南的主流云淡風輕。

 

   9、以“詩圣”美名光照千秋的杜甫曾在其名詩《旅夜書懷》中云:“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倍鸥φJ為人的聲名不是靠文章來顯揚天下的,只遺憾自己老病而無法做官。無獨有偶,另一位大文豪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羨慕周瑜建立的功業(yè),自愧“早生華發(fā)”?!俺跆扑慕堋敝坏臈罹几窃谄洹稄能娦小分兄毖裕骸皩帪榘俜蜷L,勝作一書生。”翻開古代典籍,流露這種建功立業(yè)愿望的文人和作品不在少數(shù)??梢哉f,建功立業(yè)的價值取向在中國古代文人中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

   在中國古代文人心里,奮斗的目的,不外乎是獲得現(xiàn)世的回報或萬世尊崇的聲名。古人曾說:“人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甚次有立功,甚次有立言?!绷⒌拢腿绻胖ト藞?、舜、禹、孔子那樣,建立萬古不滅的德性典范;立功,就是建立不朽的事功,其最高境界便是封侯拜相,如名將郭子儀那樣功蓋寰宇,并最終封王;立言,就是著書立說,如老子《道德經(jīng)》那樣被萬世尊為圣典,垂訓千古。立德、立功、立言如啟明星,照亮了古代文人奮斗的道路。

   在這“三不朽”中,古代文人還是有所側重的。立德重于立功,立功重于立言。立德太難,立功便成為個人奮斗的首選。

   所以古代文人必然的價值取向就是出仕,所謂“學而優(yōu)則仕”、“達則兼濟天下”等即為這種價值觀的體現(xiàn)。這使文人們往往懷有“治國平天下”、“大濟天下蒼生”的雄心壯志和遠大抱負,有著自己的社會政治理想,希望能建功立業(yè),封妻蔭子。 

    對立功的不朽追求使眾多文人具有了沉重的歷史責任感,而當他們苦苦拼爭、上下求索仍立功不成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苦悶悲愴便統(tǒng)治了他們的精神領域。如淵明選擇田園,試圖以抱樸守靜的素志,忘卻難以施展的抱負;李白政治上受挫后,借酒消愁,感嘆“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蘇軾不容于改革派和守舊派,屢次遭貶,退隱之念油然而生,希望“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但即便如此,也并不等于他們放棄了建功立業(yè)的人生理想。淵明在隱逸中仍然“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念念不忘少年時期的政治理想。李白于失落中仍然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對積極入世仍抱著一線希望,當他四十一歲奉詔供奉翰林時,以為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機會來了,曾歡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蘇軾被貶密洲,仍渴望“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謫居海南,又寫下了“君命重,臣節(jié)在。新恩猶可覬,舊學終難改”,表達他雖歷經(jīng)磨難卻不忘使命,仍要報效國家的政治抱負;辛棄疾報國無門,壯志難酬,在深夜“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以此作為一種慰籍……可見,無論是“達”還是“窮”,建功立業(yè)始終是中國古代文人不忍割舍也割舍不下的追求,這種追求在他們心頭扭結成了一個永恒的情結。

正因如此,“立言”成了古代文人“立功”不成后“不得已而求其次”的追求,但即便可憑“立言”不朽,立功不成仍是人生的遺憾。李白早年曾向賀知章獻過詩文,賀知章對他大加贊賞,稱他為“謫仙人”。“詩仙”才名滿天下,卻仍因為無法一展抱負的遺憾而“舉杯消愁”、“抱月而眠”,最終在寫下了著名的《臨終歌》之后,郁憤而亡。由此我們便不難理解杜甫“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的悲嘆、蘇軾“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的自嘲了。

古人雖以“立功”為上,“立言”為下,但穿過歷史的云煙,我們卻要說:立言絕不遜色于立功!無論是陶淵明,還是李白、杜甫、蘇軾等,這些偉大的文人雖沒有以賢相名將的文治武功而流傳后世,但是,與那些孤寂無名的文人相比,他們終究已經(jīng)以自己的作品光耀千秋、名垂千古。

如果從更深的層次上來看,正是坎坷磨難,正是立功不成,才使他們對世事、人事產(chǎn)生了更獨特的體驗、更深刻的感悟,從而豐富并開闊了他們創(chuàng)作的意境,使他們的歷史責任感更多地以意緒的形式,外化為審美情趣,造就了他們在創(chuàng)作上的偉大成就,奠定了他們在中國以及世界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假如泉下有知,李白、杜甫和蘇軾能聽到后世如此之多的溢美之詞,其中不乏建功立業(yè)的賢相名將,也不乏激揚文字的文壇泰斗,我想,他們一定會知足了。

 

   10、靜的夜晚,有點微風,百無聊賴的翻閱著眼前的書,感嘆著生活的波瀾不驚,感慨著銳氣的漸行遠去。突然眼前一亮,一句話映入眼簾: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心一下子尖銳的震顫起來,神情激慨熱血沸騰的感覺就被這一句話輕輕的勾了上來。
    乏味的現(xiàn)實生活,我逐漸被平庸吞噬的銳志,面對這一切,我該怎么辦?彷徨?掙扎?抑或順其自然隨波逐流泯然眾人矣?我不知道,我只是覺得胸膛中有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灼燒著我的身體。想痛下殺手改變自己卻又不知從何開始,于是開始不滿,開始困惑,開始壓抑。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這是怎樣一幅遼闊動蕩的畫面???!龍城繞鐵騎。鳳闕辭牙璋。一觸即發(fā)的戰(zhàn)爭啊,撩撥著多少熱血男兒的心弦。枕戈待旦的夜里,刀光映著清冷的月光,鐵甲凝了微薄的清霜,這時候,好男兒們在想些什么,是登壇拜將封妻蔭子還是早日罷干戈快馬歸故鄉(xiāng),無從問起啊,也無人問起。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戰(zhàn)地上空紛飛的雪花鋪天蓋地,暗淡了天空,凋零了旗畫。塞外的寒風呼嘯著將出征的鼓聲打亂。寫到這,很多小時候被老媽強逼著記下的詩句不受控制的在腦海中歡快跳躍,急于訴諸筆端。青海長天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黲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等等等等。金戈鐵馬的生活啊,嗜血如命的戰(zhàn)士啊,我的夢的另一端連著你們。魂牽夢繞中我渾身是血站在空寂的戰(zhàn)場上手扶著將軍的大纛。
    厭倦了現(xiàn)實的生活,可是又無法擺脫這種死氣沉沉的狀態(tài),這種痛苦誰人能解?這種生活就像是一鍋正在升溫的水,我們都是青蛙,只不過有的人沒有意識到危險,于是依然優(yōu)哉游哉歡快無比,而我是一只離經(jīng)叛道的青蛙,不甘心這樣死去,于是拼命掙扎,最后痛苦萬分的死去,眼中滿是遺憾。
    夜,一切繁華喧囂歸于沉寂。背上書包往回走。風有點冷。突然有一個瘋狂的念頭,于是一路小跑回宿舍,扔下書包,換下衣服直奔體育場。在那個環(huán)形塑膠跑道上,在這個有風的夜里,在這個寒冷的北方的深秋時節(jié),我跑啊跑,跑到汗流浹背,一邊跑一邊喊: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最后,我躺在了足球場的草皮上,仰望著天空的繁星,心中一片空白。靈臺澄徹,心如明鏡。

    11、讀書日久,聞一言,“百無一用是書生”,又見楊炯先生且歌且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靜心做個讀書人,個中滋味有誰知?每逢風霜雨雪,只把長風破浪會有時,牢牢記在心頭??蠢嫌延H朋,花前月下,把酒臨風,而自己……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