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
靜 的 力
量 傳說中的八個神仙開悟得道以后,由蓬萊一帶駕云過海,往三仙山飄然而去了。這個故事其實就來自齊國人最高的生存理想,即早日做個神仙。修煉和思悟,迷戀丹丸,并最終得以成功,超凡脫俗,可以移民到神仙界里去,這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這和徐福當(dāng)時游說秦始皇的口徑是一致的,徐福自己半是幻想半是現(xiàn)實地實踐了幾次,最后真的率領(lǐng)一支浩大的船隊駛?cè)肓嗣C4笱螅僖矝]有回來。 膠東以至于海內(nèi)許多地方,至今還能找到一些高人靜修之地。這些地方有的是有名的觀和寺,有的是深山僻處,有的直接就是洞穴。萊國(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在膠東半島)大地上曾經(jīng)遍布民間的禪房,當(dāng)然這是隱姓埋名的,是人們相信和實踐安靜修身之所。許多人都懂得,只有安靜下來,內(nèi)在的力量才會一點點集聚和滋生出來,這猶如沙坑滋水,在緩緩無聲間充盈。有人忙碌一天之后,于空閑里盤腿坐在炕上,雙眼微瞇,兩手撫膝,讓氣息徐緩漫長起來。這種情形是常見的,至今也是如此,已經(jīng)成為他們平息勞累的一種方法,一種習(xí)慣的姿態(tài)。由于萊國人于兩千多年前頻繁移民東海,所以日本、韓國等地區(qū),那里盤腿而坐的人與膠東一樣多,而且諸多風(fēng)俗氣質(zhì)也極為相似。 安靜的方式及其煥發(fā)力量的功能,是齊國東部方士們發(fā)現(xiàn)和傳播的。這種方式又與后來的佛教禪事融合起來,二者嫁接得天衣無縫。安靜作為一種文化,已經(jīng)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方式,還有各種藝術(shù)。能夠安靜下來的人,通常被視為極有力量、起碼是潛藏了某種大能量的人,這種人或者體能過人,或者思想過人。 古人的茶道、圍棋、撫琴,都以安靜功課為根柢,傳遞出一種深長的靜思意味。直到現(xiàn)在,如果能遇到一個自然深入的老者,看他品茶下棋,或者聽他彈琴,會發(fā)現(xiàn)流露在外邊的表演招式幾乎沒有,而給人流暢舒服的感覺,十分熨帖。這種生活舉止甚是雅致,同時又很樸素,一點做作都沒有。就連武術(shù)也是如此,凌厲的肢體動作都是配合呼吸,在沉靜的氣息間隙里有節(jié)奏地展開,如果在這些動靜結(jié)合上稍有紊亂,也就全糟了。 大詩人杜甫有一篇名作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寫的就是觀看名家弟子的一場劍舞。大舞蹈家公孫大娘是唐玄宗時代的宮廷藝人,最擅長舞劍,舞的時候要穿嚴(yán)整的軍服。她舞技精絕,令人嘆為觀止。杜甫說當(dāng)年的草書大家張旭,就是觀看公孫大娘的舞劍才發(fā)生了頓悟,從而使自己的草書大有長進(jìn)。“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他說她閃爍的寶劍就像英雄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矯健的身姿就像駕著飛龍在天上翱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從極度的暴怒狂野,到一瞬間清水凝止的安謐,是何等的節(jié)奏、何等的動與靜。這期間必然配合了舞者的呼吸,表現(xiàn)了她超絕的功力和一顆沉穩(wěn)的心。 安靜是浮躁的對立,而浮躁來自追逐的欲望。安靜是生命的力量,也是生命的藝術(shù)。生長于這種文化土壤的完美,骨子里是安靜的。比如說京劇,盡管有震天的鑼鼓,它給人的綜合感覺仍舊也還是安靜。中國的古詩和美文,也無不如此。 古人舉大事之前往往要有一個儀式,就是沐浴更衣,焚香獨守。這無非是使自己處于一個相對超然的空間,以擺脫世俗之憂,求得一種沉潛,即是為了一個安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取力量,一種內(nèi)在的力量,而不是虛浮的力量。有了這樣的力量,定在一個地方可以牢實不倚,移動出走也會步步踏實??梢姡环N自覺不自覺的禪性,就這樣貫徹在許多人的日常生活當(dāng)中,以至于化為萊國人的習(xí)俗,流傳很廣,直到現(xiàn)在,膠東地方也還能夠看到這種情形。●張 煒 2013.04.27廣州日報
【天生逍遙·天生文摘】 |
|
|
來自: 天生逍遙 > 《天生逍遙-天生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