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遠忘不了幾年前的一個夜晚,我班上的一個學生道格拉斯的故事。
他家里遭遇了不幸,第一次失去了自己五歲的女兒,一個他非常喜歡的孩子。十個月后,上帝又賜給他們另一個女兒,而她只活了五天就死了。
接二連三的打擊,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他睡不著,吃不下,也無法放松或休息。"我的身體好像被夾在一把大鉗子里,而這把鉗子愈夾愈緊,愈夾愈緊。"如果你曾經因悲哀而感覺麻木的話,你就知道他的感受了。
感謝上帝,他還有一個四歲的兒子,他讓他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一天,他呆坐在那里為自己感到難過時,兒子問他:"爸爸,你愿不愿為我造一條船?"他實在沒有興趣,但那個小家伙很纏人,他只得順從他的意思。
造那條船花了三個鐘頭,等到船弄好之后,他發(fā)現(xiàn)那三個小時,是他這段時間以來第一次有機會放松他的心情。這個大發(fā)現(xiàn)讓他從昏睡中醒來。他發(fā)現(xiàn),如果你忙著去做一些需要計劃和思想的事,就很難再有時間去憂慮了。于是他決定讓自己忙起來。
第二天,他將所有該做的事情列成了一張單子。有好些小東西需要修理,比如書架、樓梯、窗簾、門鈕、漏水的龍頭等。叫人想不到的是,在兩個禮拜以內,他竟然列出了242件要做的事情。
在過去的兩年中,那些事情大部分已做完。此外,他還參加了小鎮(zhèn)上一些其他的活動?,F(xiàn)在忙得不可開交,簡直沒有時間去憂慮。
丘吉爾在戰(zhàn)事緊張時,每天要工作18個小時,當別人問他是不是為那么重的責任而憂慮時,他說:"我太忙了,我沒有時間憂慮。"
查爾斯·柯特林在發(fā)明汽車的自動點火器時,也遇到過這種情形。他一直是通用公司的副總裁,負責世界知名的通用汽車研究公司,最近才退休。可是,當年他卻窮得要用谷倉堆稻草的地方做實驗室。家里的開銷,都是靠太太教鋼琴賺的錢。我問她太太,在那段時間她是不是很憂慮。她回答說是的,她擔心得睡不著??墒强绿亓窒壬稽c也不擔心,他整天埋頭在工作里,沒有時間去憂慮。
偉大的科學家巴斯特曾說:"在圖書館和實驗室能找到平靜。"因為在那里,人們都埋頭工作,不會為自己擔憂。做研究工作的人很少有精神崩潰的,因為他們沒有時間來享受奢侈。
為什么"讓自己忙著"就能趕走憂慮呢?因為這里有一個定律---心理學證明,不論一個人多么聰明,人的思想都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想一件以上的事情。讓我們做一個實驗,假如你現(xiàn)在靠在椅子上,閉起兩眼,試著在同一個時間去想:自由女神,你明天早上打算做什么?你會發(fā)現(xiàn)你只能輪流想其中一件事,而不能同時想兩件事,對不對?從你的感情上說,也是這樣。我們不能既激動地想去做一些很令人興奮的事,又同時因為憂慮而停止下來。在同一時間里,一種感覺會把另一種感覺趕走。
就是這么簡單的發(fā)現(xiàn)使從事心理治療的軍醫(yī),能夠在戰(zhàn)時創(chuàng)造奇跡。
一些從戰(zhàn)場上退下來的人常患有"心理上的精神衰弱癥",軍醫(yī)就用"讓他們忙著"來治療。除睡覺外,每一分鐘都讓這些精神上受到打擊的人活動:釣魚、打獵、打球、拍照、種花以及跳舞等,根本不讓他們有時間去回想他們那些可怕的經歷。
"職業(yè)性的治療"是近代心理醫(yī)生所用的名詞,也就是把工作當做治病的藥。這種方法在公元前500年,古希臘的醫(yī)生就已經采用了。
富蘭克林時代,費城教友會也用這種辦法。1774年有人去參觀教友會的療養(yǎng)院,發(fā)現(xiàn)那些精神病患者正忙著紡紗織布,這讓他們很吃驚,他們認為這些可憐的病人在接受強迫勞動---后來教友會的人解釋說,他們發(fā)現(xiàn)那些病人只有在工作時,病情才能真正有所好轉,因為工作能安定神經。
著名詩人亨利·朗費羅年輕的妻子不幸由燒傷而去世后,他幾乎發(fā)瘋。幸好他有三個幼小的孩子需要他照料。他父兼母職,帶他們散步,給他們講故事,和他們一起嬉戲,并把他們父子間的感情永存在《孩子們的時間》一詩里。他還翻譯了但丁的《神曲》。忙碌使他重新得到了思想的平靜。就像班尼生在最好的朋友亞瑟·哈蘭死的時候,曾經說過:"我一定要讓自己沉浸在工作里,否則我就會在絕望中煩惱。"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在忙得團團轉的時候,"沉浸在工作中"大概不會有多大問題。可是,下班之后---就在我們能自由自在地享受悠閑和快樂的時候---憂慮的惡魔就會開始向我們進攻。這時候,我們常常開始想,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成就,我們的工作有沒有步入正軌,上司今天說的那句話是否有"特殊的含義",或者,我們的頭發(fā)是否開始禿了……
我們不忙的時候,頭腦里常常出現(xiàn)真空狀態(tài)。每一個學物理的學生都知道,"自然界中沒有真空狀態(tài)。"一個白熾燈泡一打破,空氣就立刻鉆進去,填充了理論上稱之為真空的那一塊。
你的頭腦空閑下來,也會有東西進去填充。是什么呢?通常都是各種感覺、為什么呢?因為憂慮、恐懼、憎恨、嫉妒和羨慕等等情緒,都是由我們的思想所控制的,它們會把我們思想中所有的平靜、快樂思想情緒都趕出去。
詹姆斯·馬歇爾是哥倫比亞師范學院教育學的教授,他在這方面說得很好:"憂慮最能傷害你的時候,不是在你有所行動的時候,而是在一天的工作結束以后。這時你的想象力開始混亂,使你把每一個小錯誤都加以夸大。你的思想就像一輛沒有裝貨的車子橫沖直撞,撞毀一切,直至把自己也撞成碎片。消除憂慮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自己忙著,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不是大學教授也會明白這個道理,也能付諸實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我遇到了一對家住芝加哥的夫婦。他們告訴我,他們的兒子在珍珠港事變的第二天參加了陸軍,那位夫人因為每天擔心兒子的生命安全,幾乎損害了自己的身體健康。
我問她,后來是怎么克服憂慮的呢?她回答說:"我讓自己忙著。"最初她把女傭辭退,想讓自己忙家務,可沒什么效果。"原因是,我做家務時基本上是機械化的,完全不用腦子。所以當我鋪床、洗碟子的時候還是一直擔憂著。我發(fā)覺自己需要一個新的工作,以使我每一個小時都忙碌不停,于是我到一個大百貨公司去做售貨員。"
"這下好了,"她說,"顧客擠在我四周,問我價錢、尺寸、顏色等問題,沒有一秒鐘能讓我去想工作以外的事情。晚上,我只想如何才能讓雙腳休息一下。每天吃完晚飯后,我倒頭便睡,既沒有時間,也沒有體力再去憂慮。"
她發(fā)現(xiàn)的這一點,正如約翰·考伯爾·伯斯在《忘記不快的藝術》一書中說的:"舒適的安全感、內在的寧靜和一種因快樂而反應遲鈍的感覺,都能使人類在專心工作時精神鎮(zhèn)靜。"
而能做到這點多么好。世界著名的女冒險家奧薩·瓊生告訴了我她是如何從憂慮中解脫的。奧薩·瓊生15歲結婚。25年來,她與丈夫一起周游世界各地,拍攝亞洲和非洲逐漸絕跡的野生動物的影片。九年前他們回到美國,到處做旅行演講,放映他們那些有名的電影。他們在飛往西岸時,飛機撞了山,她丈夫當場身亡,醫(yī)生說她永遠不能再下床了。可是,3個月之后,她卻坐著輪椅發(fā)表演講。當我問她為什么這樣做的時候,她說:"我之所以這樣做,是讓我沒有時間再去悲傷和憂慮。"
海軍上將拜德在覆蓋著冰雪的南極小屋里單獨住了五個月,方圓百里之內,沒有任何一種生物存在。氣候寒冷,連呼吸都被凍住了。在《孤寂》一書中,他敘述了在既難熬又可怕的黑暗里所過的那五個月的生活,他說他必須忙個不停才不至于發(fā)瘋。
"晚上熄燈之前,我就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比如:一個小時去檢查逃生用的隧道,半個小時去挖坑,兩個小時去修拖人用的雪橇……"
"能把時間分開安排。是非常有益的。它使我產生一種可以主宰自我的感覺。否則,日子就會過得沒有目的。而沒有目的,這些日子就會像平常一樣,最后弄得亂七八糟。"
已故的原哈佛大學醫(yī)學院教授理查·柯波特在他的《生活的條件》中指出:"作為大夫,我很高興看到工作可以治愈病人。他們染上的,是由于過分恐懼、遲疑、躊躇所帶來的病癥。而工作能帶給人們勇氣,就像愛默生永不消失的自信一樣。"
要是我們不能一直忙著,而是坐著發(fā)愁,頭腦中就會產生一大堆達爾文稱之為"胡思亂想"的東西,而這些"胡思亂想"就像傳說中的妖精,會掏空我們的思想,摧毀我們的意志。
我認識紐約的一個企業(yè)家,他用忙碌來趕走那些"胡思亂想"。使自己沒有時間去煩惱和憂慮。他叫屈伯爾·朗曼,也是我成人教育班的學生。他征服憂慮的經歷非常有意思,也非常特殊。所以,下課之后,我請他和我一起去吃夜宵,我們在一家餐廳中坐到深夜,談著他的那些經歷。下面就是他告訴我的一個故事:
18年前,我因憂慮過度而患失眠癥。當時我精神緊張,脾氣暴躁且不穩(wěn)定,我覺得我快要精神分裂了。
我如此憂慮是有原因的。我當時是紐約皇冠水果制品公司的財務經理,我們投資了50萬美元,把草莓包裝在一加侖裝的罐子里。20年來,我們一直把這種一加侖裝的草莓賣給制造冰淇淋的廠商。后來有段時候,我們的銷售量大跌。因為那些大的冰淇淋制造商,像國家奶制品公司之類的,產量急劇增加。為了節(jié)省開支,降低成本,他們都買36加侖一桶的桶裝草莓。
我們不僅無法銷售50萬美元的草莓,而且根據合同規(guī)定,在今后的一年之內,我們還必須繼續(xù)購買價值100萬美元的草莓。我們已經向銀行借了35萬美元,現(xiàn)在,既無法還清借債,也無法籌集到需要的款項,所以,我非常憂慮。
我趕到我們在加利福尼亞州華生維里的工廠里,想要讓我們的總經理知道情況有所改變,我們可能面臨毀滅的命運,但他不肯相信,卻把這些問題全都歸罪于紐約公司那些可憐的業(yè)務員身上。
經過幾天的請求,我終于說服他不再按舊的方式包裝草莓,而把新的制品放到舊金山的新鮮草莓市場上賣,這樣做才能解決我們部分問題。按理我不該再憂慮了,可是,我仍然無法做到這一點。憂慮是一種習慣,而我已染上了這種習慣。
回到紐約之后,我又開始為每一件事?lián)鷳n。對在意大利購買的櫻桃、在夏威夷購買的鳳梨等等,我都非常緊張不安,睡不著覺。就像我剛剛說過的那樣,我簡直就快要精神崩潰了。
在絕望中,我換了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它治好了我的失眠癥,也使我不再憂慮。我盡量使自己忙碌,忙到我必須付出所有的精力和時間,以致沒有時間去憂慮。過去,我每天工作七個小時,現(xiàn)在我開始每天工作15到16個小時。我每天清晨八點鐘就到辦公室,一直呆到半夜。等我半夜回到家的時候,總是筋疲力盡地倒在床上,很快便進入夢鄉(xiāng)。
這樣過了差不多有三個月,我終于改掉憂慮的習慣,又重新回到每天工作七到八個小時的正常情形。這件事情發(fā)生在18年前,從那以后,我就沒有再失眠和憂慮過。
肖伯納說得很好,他說:"讓人愁苦的秘訣就是,有空閑時間來想想自己到底快樂不快樂。"所以不必去想它。讓自己忙碌起來,你的血液就會開始循環(huán),你的思想就會變得敏銳---讓自己一直忙著,這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一種藥,也是最好的一種。
消除憂慮的最好辦法:
讓自己忙著。
選自:《人性的弱點》作者: (美)戴爾·卡耐基|譯者: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