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批儒家思想之一:對儒學的幾點認識(2007-10-02 15:20:22)不少研究歷史的學者,都將地理條件作為早期影響歷史進程的第一要素。按照這種觀點,東方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必然產(chǎn)生維護統(tǒng)一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專制思想,必然產(chǎn)生統(tǒng)一、集權的專制國家。對于古代中國來說,由于治水(主要是治理黃河)的需要,早期黃河沿岸的原始部落形成部落聯(lián)盟,協(xié)商治理黃河,進而發(fā)展成為夏、商、西周那樣相對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是歷史的必然。 在堯、舜、禹及夏、商、西周時期,實際上并沒有高度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國家。為了協(xié)調(diào)部落、諸侯之間的關系,逐步形成了一種制度,其代表即是《周禮》。周禮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用道德原則約束人們之間的關系,一個是用等級秩序方面的規(guī)定約束人們之間的關系。傳說《周禮》為周公所作,周公的時候應該有一套周禮,而周公的《周禮》可能失傳,后來的《周禮》是偽書的可能性比較大,如銅錢始于東周,比周公遲好幾百年,而《周禮》中卻已經(jīng)提到鑄銅錢的事。 說上述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儒家文化也好,其它文化也好,都不是那個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它們都是中國這塊土地的必然產(chǎn)物。 多少年來,我們一直認為孔子或者儒學是中國古代文化之集大成者,其實不是。 眾所周知,諸子百家、九流十家、百家爭鳴等詞都是用來形容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的思想、學術狀況的,名氣比較大、影響比較大的就有儒、墨、道、名、法、陰陽、農(nóng)、縱橫、雜等十余家。而孔子及后來的儒家并沒有集眾家所長,儒家成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以后,客觀上限制和制約了其它各家的繁榮發(fā)展。就儒家而言,其經(jīng)典為四書五經(jīng),其中《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是儒家自己的原創(chuà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都是刪訂別人的東西;在刪訂的過程中,難免要參雜一些個人的私貨、假貨;據(jù)說原來還有《樂經(jīng)》,后來失傳了。四書五經(jīng)沒有集成囊括諸子百家,中國先秦文化比四書五經(jīng)要博大許多,怎么能說孔子或儒家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呢? 比孔子稍晚一點的西方集大成者是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的研究涉及他所處時代的所有領域,并且?guī)缀踉诿總€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和成就。無論是著作的數(shù)量,還是研究所涉獵的領域和范圍,孔子恐怕都無法與亞里士多德相比。 中國社會發(fā)展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種文化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繁榮景象,儒家文化只是眾多文化中的一種。說到這里,自然會想到一個問題,即在那么多的文化當中,儒家文化為什么一枝獨秀,倍受統(tǒng)治者的推崇,而成為2000多年的獨尊呢?對此,閑人有三點看法:1.儒家文化是有利于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政治文化;2.儒家文化是以忠君思想為核心的道德文化;3.儒家文化是政治與道德狼狽為奸的愚民文化。 看一種思想文化的本質(zhì),不能只看這種文化怎么說,或者根本就不用看這種文化怎么說,只要看看這種文化成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以后的結果就可以了。儒家文化的社會理想、道德規(guī)范說的都很好,成為獨尊以后,他所支持和支撐的是2000多年的集權專制制度;馬家文化的社會理想和道德規(guī)范比儒家文化一點不差,獨尊馬家文化的國家,那一個不是集權專制國家? 孔子主張施行周禮、恢復周制,而西周并不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怎么能說儒家文化是有利于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政治文化呢?這事恐怕得這么看:西周雖然不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但其相對于堯、舜、禹及夏、商來說,集權和專制的程度要強一些;后來發(fā)展到春秋、戰(zhàn)國,西周的集權專制不夠是重要原因之一;施行周禮、恢復周制,再加上春秋、戰(zhàn)國的教訓,勢必朝著更加集權和專制的方向發(fā)展,或者說,施行周禮、恢復周制是實行集權和專制的必要條件,也是維護集權和專制的必要條件。 閑人之所以認為儒家思想是專制思想,是這樣推斷的:秦以后的中國社會一直是專制社會,專制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肯定是專制思想。 孔子去世后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的340多年的時間里,儒家學說并未成為任何一位諸侯國以及秦、漢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這是因為,儒家學說對于改變延續(xù)500多年的春秋戰(zhàn)國狀態(tài)無能為力。 漢武帝是與秦始皇并稱的帝王,在位54年,占了西漢的1/4。漢武帝對內(nèi)加強君權,對外開疆拓土宣揚國威,是完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大帝國的重要歷史人物。正是因為儒家的春秋大一統(tǒng)思想、君臣倫理觀念以及仁義學說,有利于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才選擇了獨尊儒術。當然,董仲舒向漢武帝兜售的儒家學說與先秦的儒家學說有所不同,它吸收了陰陽家神話皇權的思想,接受了法家尊君抑臣、增設刑法、任用酷吏的學說,更加符合統(tǒng)治者的口味和需要。 儒家社會理想的最高境界是禮,包括禮的精神和禮的秩序;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禮的秩序,即等級秩序。儒家道德的社會體現(xiàn)就是禮的精神,即維護等級秩序的各種道德規(guī)范。在儒家看來,僅有禮制并不能完全保證禮所規(guī)定的等級秩序,還需要有一套維護禮制的思想理論,這樣才能使人們心甘情愿地接受、遵行禮制。人們一直以為仁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其實不是,至少事實上不是。統(tǒng)治者推崇儒家道德,真正想要的不是仁,而是忠;他們關心的不是臣子、百姓是否都能夠愛人,而是關心臣子、百姓是否能夠愛君、忠君;君愛民、臣愛民不過是做個樣子,是故意做出個親民姿態(tài)以博取人民的忠心愛戴。 基督教世界有過政教合一時期,人們稱其為黑暗的中世紀。如果沒有政教分離,如果凱撒的事與上帝的事總是攪合在一起,現(xiàn)今的基督教世界比政教合一的伊斯蘭世界強不到那里去。政教合一在普遍信仰宗教的國家,是政治與宗教合二為一,在中國,是政治與道德教化合二唯一;儒學不是宗教,但在道德教化方面的功能,與宗教相近相似。 任何集權專制政治都是邪惡的,相信集權專制政治會以民為本、為民造福,未免過于單純和幼稚。專制者肯定要愚民,必須要愚民,否則,人民怎么會甘愿放棄自己的權利?怎么會接受、認同專制統(tǒng)治和盤剝?愚民需要工具,基督教被統(tǒng)治者利用時是愚民工具,儒家道德被統(tǒng)治者利用時也是愚民工具,不同的是,基督教作為愚民工具不如儒家道德經(jīng)久耐用。 儒家思想如果僅僅作為一種個人道德修養(yǎng)文化,作為一種協(xié)調(diào)社會人際關系的文化,有不少可取之處,但是作為一種維護集權專制統(tǒng)治的政治文化,作為被統(tǒng)治者用作愚民的道德文化,則一無是處。中國要復興、要長治久安,就必須徹底擺脫專制政治,而要徹底擺脫專制,則必須將儒家文化從主流政治文化中清除出去;只要統(tǒng)治者還在用儒家道德教化愚弄百姓,專制就將永存,民主就將無望。 |
|
|
來自: 昵稱503199 > 《論語綜合+教學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