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自制豆腐全攻略
其實我是個對豆腐沒癮的人,吃也行,不吃也不想。
開始自制豆腐完全是源于俺家的寶貝閨女。
Vini自從添加輔食以后,柔軟鮮嫩的豆腐幾乎是她每日必備的菜肴,她那時剛剛學(xué)會說話,一看見菜里面有豆腐就會指著大喊:“吃豆腐、吃豆豆腐腐!”我們見她愛吃,幾乎每樣菜里多少都會給她加些做為輔助菜。
無意間看到有篇文章提到現(xiàn)在黑心小販為了降低豆腐成本,使用工業(yè)鹵水,會對身體極為傷害!一想到我閨女吃了那么多豆腐,可都是放心的不成?后悔自責(zé)捶肝頓肺……再也不敢想下去,為了盡可能地保護這張稚嫩的小嘴兒,當(dāng)媽的唯有挽起袖管親自來過,才能換得一點點的安心。
瘋了一樣找方子,看視頻,對比,實踐…
各種渠道得來的做豆腐的方法好幾種,無非就是那簡單的幾個步驟。但依我實踐下來看,想做成功并不難,難的是做的好吃且適合自家的口味,尤其是適合我家這挑剔小公主的口味,要不怎么有老話說:世間有三苦,行船、打鐵、做豆腐!這還真是個手藝活兒。
經(jīng)過了幾番勤學(xué)苦練失敗總結(jié),現(xiàn)在俺用的方子已趨于成熟并固定下來,很早就想寫出來的,可一沒時間,二也需要認真整理文字,不能把關(guān)鍵數(shù)字寫成:適量或差不多這種字眼兒,也想讓像俺這種“認死理兒”的姐妹來共同研究美食
我家的方子真誠奉獻出來,全為個人做豆腐以來的心得和筆記,算是拋磚引玉吧,磚和玉俺都照單全收,大伙共同交流只希望咱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做好吃的豆腐第一步:豆子和水
有人會問了,這還用說嗎,不就是黃豆和水嘛?其實真正好吃的豆腐從黃豆的挑選和泡豆的水上都是有講究的。東北大豆做出的豆腐好吃,因為它蛋白質(zhì)的含量高,濟南南部山區(qū)的豆腐好吃,是因為那里的水好,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說黃豆要選擇,有彈性、無硬感、不脫皮,搓開豆瓣稍凸,皮瓣發(fā)脆不發(fā)糠的東北優(yōu)質(zhì)大豆最為合適。泡豆的水質(zhì)也是極為重要和講究的。我是個對自來水不太放心的人,所以選擇了桶裝的礦泉水泡豆。
泡豆前應(yīng)先把霉變的黃豆撿出去,洗凈后再用水泡,泡豆時間也需要控制好,泡的時間短豆磨不易碎,出漿少,浸泡時間過長黃豆易發(fā)酵、發(fā)酸,磨漿時產(chǎn)沫就多,不愛上漿,損失蛋白質(zhì)。像現(xiàn)在的夏天,泡4.5-5小時就可以了,而冬天要延至到8、9個小時,泡至豆子全部鼓漲飽滿表面無皺即可。

第二步:打漿
干黃豆300克,加礦泉水1000ml泡至豆發(fā),泡好的豆子需要再次清洗,瀝干水份,備用。
這時需要再另外準(zhǔn)備打豆?jié){需要的礦泉水2000ml
這里需要說明兩點:
1、黃豆我每次都使用300克,因為300克豆出的豆腐足可以做2-3道純豆腐菜,一次做太多不光機器受不了人也累的不行,但如果家里人口多,時間又充裕的情況下當(dāng)然可以多做,按照原方的比例翻倍便是。
2、打豆?jié){水的比例非常重要,我看到有博友打漿的比例是1:5,但實踐下來發(fā)現(xiàn)這個比例出的漿太濃稠不適合我的機器,給后期的擠渣工作帶來的難度太大。我認為最佳的比例是1:6或1:7,也就是說干豆300克,需要打漿的水是1800ml-2000ml
也有人說水多了就做不成豆腐了,我曾經(jīng)大膽實驗,將比例改為1:10,300克豆使用了3000ml的水,也成功。再多了水就不建議了,因為水太多豆香味就會大大降低了。
*這里我說的比例均為干豆和水的比例來計算的。

我使用的九陽料理機來打豆?jié){,容量比較小,要一杯一杯的打很多次。打漿的時間也要掌握,時間太短粗渣多,時間太長機器受不了,所以每一杯的打漿時間控制在3分鐘比較合適。
機器內(nèi)的濾網(wǎng)不要去掉,但卻還要再次過濾,因為機器內(nèi)的濾網(wǎng)不夠細,細渣子會流到漿里,成品豆腐的口感會粗糙,大人吃沒問題,孩子是難以下咽的。

渣子里也有不少漿,也需要用細布全部擠出來,準(zhǔn)備細布和濾網(wǎng)用于擠渣和濾漿。

濾漿的細布建議使用純棉布,不要使用紗布。因為紗布網(wǎng)眼大不吃勁,在擠渣和時侯容易把棉紗撐破,布覆蓋在盆或鍋上,并且要足夠大,沿盆邊再夾上幾個夾子,以防倒上豆?jié){布會跌落到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