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其偉大并不僅在科學上,他在思想和人格上的不朽,也以影響人類歷史的進程和人類本身的自我完善。一直有一種想法,要把這位“大人物”成長中的許多不尋常之處分析概括一下,以為當下的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提供啟示和借鑒。以下八條建議,都是根據(jù)愛因斯坦的經(jīng)歷提煉的,在我看來每一條都很重要。
1.給孩子讀點文學作品。愛因斯坦的父親是一位平靜、待人溫厚的人。他愛好文學,常在晚上給全家讀雪萊和海涅的作品。文學的力量,在于滋養(yǎng)人的生靈發(fā)育和精神成長。父母要是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嘗試著為孩子讀點偉大的文學作品,孩子的生命源頭想必會變得更加純凈,并充滿向善的力量。正如巴金所說:“文學的目的就是使人變得更加美好,文學教育的基本任務(wù)就是喚起人們對未知世界的一種向往,一種想象力,一種浪漫主義精神,給人以精神的底子?!?/font>
2.讓孩子喜歡上一門藝術(shù)。愛因斯坦從6歲開始學小提琴,小提琴陪伴愛因斯坦度過了整個一生,音樂給他帶來了歡樂與慰籍,激發(fā)他的探究激情和靈感,陶冶了他的情操和心靈。愛因斯坦自己說過,要是他成不了科學家,也可能成為一名音樂家。
對藝術(shù)作用的認識,我們還遠遠不夠。蔡元培曾提出“用美育代宗教”,想想在這個缺乏信仰的時代,孩子要是真正喜歡了一門藝術(shù),乃人生一幸事。當然,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讓孩子“喜歡”藝術(shù),而不是簡單地學習技能。愛因斯坦雖然6歲學琴,但他討厭機械的練習,真喜歡音樂是在13歲,他愛上了莫扎特的奏鳴曲,當他想再現(xiàn)這些曲子的藝術(shù)內(nèi)容和優(yōu)美旋律時,迫使他改進技巧。藝術(shù)變成他內(nèi)心真正需要的東西。
3.允許孩子性格上的暫時“失?!薄?/b>愛因斯坦曾經(jīng)很暴躁,發(fā)起脾氣粗暴的難以自制,曾用小椅子打教他彈琴的家庭女教師,還用小鋤把她妹妹瑪雅的頭敲了一個小窟窿。
我們說,孩子都是在成長的。成長總是伴著問題出題,而有些偶然的“問題”只是暫時性,隨著孩子心智的成熟自然會消失。只要孩子總體上是快樂的、健康的、幸福的,有些問題家長完全可以忽略。如過度關(guān)注,有些問題就慢慢地變成了家長與孩子的“焦點”,會發(fā)酵成一種成長的反力量,引起孩子自身的對抗,假問題可能變成真問題。就像大師季羨林在自己回憶錄寫道,他小時候上學時有一段時間經(jīng)常欺負一個弱小的同學,讓其在操場上給他下跪。季老回憶說,現(xiàn)在想來就是玩,受欺的同學就是不反抗,要是反抗一次肯定也不會讓他跪了。這件事要是放在今天孩子的身上,我們就會加上“道德敗壞”的標簽,但事實上,畢竟是孩子,事實并沒有那么嚴重。
4.要允許孩子成長中的“落后”。愛因斯坦語言發(fā)育遲緩,說話不像其他孩子那么輕松,只會固執(zhí)地重復大人教給的短句。直到上學之后,他講話還不順利,總愛沉默寡言。愛因斯坦回憶說:“我的雙親很擔心,因為我比較遲才開始講話,我不能說出我那時多大,但肯定不小于三歲?!?/font>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這種獨特不僅是孩子過早顯露出來的讓父母高興的優(yōu)勢,也包括孩子在某些發(fā)展方面的暫時劣勢。現(xiàn)在的家長,都擔心孩子輸在事實上并不存在的“起跑線”上,總是在拿自己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稍感在某些方面比別的孩子差一點,就擔心焦慮得不得了。事實上,孩子有差異是正常的。況且有些差異只是發(fā)展階段上的差異,并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孩子的成長。生活中經(jīng)常有家長說,“我這孩子太內(nèi)向了,不太喜歡和人說話?!边@又有什么呢,雖然交流能力很重要,但說不準他的內(nèi)心很敏感,想象力很豐富,能成為一個好的文學家。對孩子多一些包容,孩子的本性就越能得到保護,做成大事的可能性就越大。
5. 寬松自由的成長環(huán)境最重要。愛因斯坦把強制視為最兇惡的敵人。孩提時代,當他看到或聽到軍隊行進或檢閱時就害怕得的發(fā)抖。上中學時,他對德國兵營式的學校十分反感,并與之進行了頑強的斗爭。因為不喜歡學校的專制和冷漠,他自己設(shè)法搞到一張醫(yī)生證明,說明因健康狀況必須與家長住在一些,主動選擇了退學。后來,愛因斯坦到瑞士的阿勞中學補習。在這所學校里,教師是學生的朋友,課堂講授生動活潑,高年級學生還熱衷于討論各種社會問題。這種寬松而鮮活的空氣使愛因斯坦心曠神怡,終生難以忘懷。他回憶道:“這個學校以他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仰仗外界權(quán)威的教師們的純樸熱情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使我親切地感到,自由行動和自我負責的教育,比起那依賴訓練、外界權(quán)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來,是多么優(yōu)越呀?!?/font>
而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無論是在家庭和學校,受到的控制和限制太多,這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自主發(fā)展的能力。在幼兒階段,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是一張白紙,怕孩子學壞,怕孩子受傷,管得太死,為孩子設(shè)計和決定的太多。而在學校里,從小學開始,考試分數(shù)就變成了評價學生的主要或者唯一標準,學生變成學習機器。沒有寬松的氛圍,我們整天渴盼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也就無法出現(xiàn)。
6.最好的學習是自學與閱讀。愛因斯坦多數(shù)知識,都是自學來的。他認為,在教育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是自學與閱讀。退學后,愛因斯坦獨立自主學習自己喜歡的科目,鉆研了很多物理學書籍。進入大學后,自學占用了愛因斯坦大部分時間,他經(jīng)常曠課更是引起了許多老師的不滿。愛因斯坦回憶起這段歲月時說:“要做一個好學生,必須心甘情愿地把精力完全集中于人們所才教給你的那些東西上,要遵守秩序,把課堂上講解的東西用筆記下來,然后自覺地做好作業(yè)。遺憾地是,我發(fā)現(xiàn)這一切特征正是我最為欠缺的。于是我逐漸抱著某種負種負疚的心情自由自在地生活,安排自己去學習那些適合于我的求知欲和興趣的東西。我以極大的興趣去聽某些課。但是我“刷掉了”很多課程,而以極大的熱忱在家里向理論物理學的大師們學習。這樣做是好的?!?/font>
在知識的獲取上,我們始終有一個誤區(qū),以為學生的知識是老師教會的。這看上去好像沒有什么可質(zhì)疑的,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只有教師的教,而沒有學生的主動學,知識是無法掌握的。而相對于教,學生自主的學,更能得到有價值的知識。學校目前教的知識,已經(jīng)是高度抽象的“套裝知識”,學生被強化學習的大量知識主要是來“應(yīng)試”的。知識的意義、學生的興趣、求知的快樂,已消失殆盡。而學生一旦有了自主學習的意識,并能與自身興趣和未來成長聯(lián)系起來,這種學習是才是真正持久和有意義的。
7.要珍視并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五歲時,愛因斯坦的生活中,出現(xiàn)一個足以決定他的思想和行為的重大事件。當時,父親給他看一只羅盤,這使他的心靈驚奇不已,渾身顫抖地發(fā)冷。愛因斯坦承認,這件事對他發(fā)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在1946年所寫的《自述》中回憶說:“這只指南針以如此確定的方式行動,根本不符合那些在無意識中的概念世界中能夠找到位置的事物本性。我現(xiàn)在還記得,這種經(jīng)驗給我一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東西深深地隱藏在事情后面。”
人的好奇心是天生的,喜歡探究與創(chuàng)造也是人的本能,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就保護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也保護了孩子的未來。
8.讓孩子多游歷、與大自然做朋友。上中學時,愛因斯坦同朋友結(jié)伴,南下熱那亞,北越亞平寧山脈,自由自在到日瓦漫游。亮麗的陽光,清新的空氣,肥美的土地,熱情的笑臉,美妙的聲音,這種田園詩般的佳境,放飛了他的思想,發(fā)現(xiàn)了大自然的美與力量。他還出入意大利和瑞士的博物館、藝術(shù)展廳、音樂會、圖書館,與親朋好友無拘無束的交流。
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也造成了人類文明的異化?,F(xiàn)在孩子與大自然接觸的時間越來越少,電腦游戲、動畫片、游樂場、高樓大廈把孩子的成長空間都“禁錮”了。而大自然最具有神秘的力量,親近自然,觀察自然,會讓我們重新發(fā)現(xiàn)自我,不斷覺悟,增添新的力量。亞里士多德說過,大自然的每個領(lǐng)域都是精妙絕倫的。我總以為,離自然越近,就離人的本性越近,就離幸福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