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圖》、《攤破浣溪沙》賞析
李志良
鷓鴣圖
徐有貞
煙雨蕭蕭苦竹秋,感人常自叫鉤辀,披圖無限江南思,不必聞聲也自愁。
攤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fēng)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選自《唐宋詞》)
詩詞包:
徐有貞(1407-1472),號天全,明代著名書法家。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托畫寄情,抒發(fā)由賞畫時不經(jīng)意間觸動的鄉(xiāng)思?xì)w愁。
前兩句點(diǎn)明畫境,使人如見其畫。盡管沒有見過詩人題詩的《鷓鴣圖》,但畫中的景致和情韻卻是清晰可辨:秋雨蕭蕭而下,淅瀝的雨聲敲打著苦竹,時而傳來鷓鴣濕轆轆的“鉤辀”鳴聲……(注:“鉤辀”為鷓鴣鳴聲,常見于古詩,如,唐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詩:“正穿詰曲崎嶇路,更聽鉤辀硌磔聲?!?/SPAN>)詩句不但生動地狀寫了畫面所繪之“形”(冰冷的秋雨、蕭瑟的苦竹、悲啼的鷓鴣),而且形象地摹擬了畫中所蘊(yùn)之“聲”(“蕭蕭”的雨聲、“鉤辀”的鳥聲)。苦竹,其筍微苦;鷓鴣,其聲凄婉。它們都是古詩人筆下常用的“凄苦”意象:如“黃蘆苦竹繞宅生”(白居易《瑟琶行》),“黃蘆苦竹孤舟泊”(納蘭性德《菩薩蠻》),“不是傷情即斷魂”(張詠《聞鷓鴣》)等。故而,詩句又渲染了一種清冷寂寥的悲凄意境。
三、四句是詩人由畫中之景而生心中之情。畫中秋雨下的“苦竹”凄景,以及鷓鴣那感人不已的“鉤辀”凄鳴,未免惹動了詩人的鄉(xiāng)愁歸情。鷓鴣者,啼聲之悲(猶唱“不如歸去”),早已化為人們心頭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鄉(xiāng)思是古代羈旅、宦游之人所常有的情懷。身為江南人,詩人徐有貞一直仕宦在外(官至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xué)士等),而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桑梓之情,此時被“鷓鴣圖”所喚醒,頓生對江南的“無限”情思。細(xì)膩而敏感的詩人觸“景”傷“懷”,由眼前的“鷓鴣”幻化為了心底的“鉤辀”悲音。故詩人不無動容地說,“不必聞聲”(僅憑這“聲情并蓄”的鷓鴣圖),也是歸愁滿懷?。?/SPAN>
全詩生動再現(xiàn)了畫境,并蘊(yùn)藏了豐富的詩情,便有了攝人心魂的抒情效果。
李清照(1084-1155),號
上片以“病起”起筆,敘寫大病初愈后的境況。詞人稍有起色后,便扶病下床,坐在鏡前梳理亂發(fā)。令詞人吃驚的是,兩鬢原本稍許銀絲,轉(zhuǎn)眼間已為“蕭蕭”!至于病懨懨的容貌,不說而可想見。然詞人筆墨一宕,轉(zhuǎn)寫“看月”之事。天色已轉(zhuǎn)晚,殘月初升。身體尚虛,由“躺”而“臥”,看著窗外的月兒慢慢升起。“殘月”本為傷感之物,此處卻不見傷感!一個“上”字,極為傳神:既勾寫了詞人等月時的悠然,又流露了詞人見月后的欣然。
“看月”之余,詞人便又忙于“煎藥”。因病尚未痊愈,仍需喝藥治療?!岸罐ⅰ保?/SPAN>藥名,有香味,而性辛溫,能去寒濕?!笆焖?,宋時指自成一類的“飲料”,如稻葉熟水、橘葉熟水等。大約女詞人患了寒濕脾虛之病癥,便煎“豆蔻熟水”為藥。分茶,“以開水注入茶碗之技藝”。茶性涼,與豆蔻性溫正相克,故忌之。女詞人以“豆蔻熟水”為飲,便“以藥代茶”,故有“莫分茶”之語。
下片寫白日消遣之事。“枕上”兩字,點(diǎn)出她臥看詩書時的閑暇情狀。養(yǎng)病期間,看書是消磨時光的不錯辦法。這原本落寞的時光,夾些書卷味,便也悠閑無比,竟然辨出個“好”處來。天空多變,忽而淅瀝索落地下起了雨。這不期而至的雨敲醒了詞人,她索性把書一丟,看看那門外的雨景。這場清涼的雨,竟也蕩滌了詞人久病而疲憊的心,“佳”字透露出了喜色?!昂谩迸c“佳”相對,似乎讓她忘卻了病中的困苦,不見愁端,惟見安詳。
“終日”句寫賞花時的情境?!澳鞠ā?,俗稱桂花,點(diǎn)出時令。詞人信步來到庭院,看到木犀花含露開放,也聞著了傾吐的幽香。“醞藉”二字,表現(xiàn)了桂花的“清幽淡雅”。此花似對詞人特有情味,溫情脈脈,“終日”相向;詞人也不無感激,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李清照晚年的詞多為“危苦”之詞,而此詞格調(diào)輕快,心境怡然,實屬少見!(現(xiàn)居:浙江諸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