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類風濕關節(jié)炎是種以關節(jié)病變?yōu)橹鞯穆匀硇缘淖陨砻庖咝圆』肌n愶L濕關節(jié)炎治療方法有西醫(yī)療法、中醫(yī)治療以及按摩治療。 類風濕關節(jié)炎治療方法: (1)類風濕關節(jié)炎西醫(yī)療法: 水楊酸制劑:能抗風濕,抗炎,解熱,止疼。劑量每天2至4g,如治療效果不理想,可酌量增加劑量,個別時候每天需要4至6g才可有效。通常在餐后服用或者和制酸劑同用,亦可以用腸溶片以降低胃腸道刺激。 吲哚美辛:系一種吲哚醋酸衍生物,具有抗炎、解熱與鎮(zhèn)痛作用。病人如不能耐受阿斯匹林可換用本藥,經常使用劑量25mg,每日兩至三回,每天100mg以上時易產生不良反應。 滅酸類藥物:為鄰氨基苯酸衍生物,其作用和阿斯匹林相仿??诡愃崦炕?50mg,每天3至4回。氯滅酸每回200至400mg,每天3回。 (2)類風濕關節(jié)炎中醫(yī)治療: 風寒濕型:常見癥狀為關節(jié)腫疼、游走不定或者痛有定處、遇寒加重、得熱則減、關節(jié)屈伸不利或者局部發(fā)涼、四肢關節(jié)深重、局部皮膚麻木不仁、全身怕寒怕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膩、脈象沉緊或者沉緩。治療此證需要除濕祛風、散寒通絡。方用麻辛附子湯加減,赤根6g,附子9g-北細辛3g,水煎溫服。 風濕熱型:起病比較急,常見癥狀為關節(jié)腫脹、疼痛劇烈、局部灼熱發(fā)紅、手不可近、活動受限,兼有發(fā)熱口渴、煩悶不安、喜冷惡熱、小便短赤、舌質偏紅、舌苔白干或者黃糙、脈滑數(shù)或者濡數(shù)。治療此證需要清熱祛風、除濕通絡。方用川桂枝芍藥地參瀝加減,川桂枝、地參、防風各25g,芍藥18.5g,棒草、赤根、附子、生姜各12.5g,冬術30g,水煎兩遍合一日分次服。 氣血兩虛:常見癥狀為關節(jié)疼痛、腫脹變形、行握俱艱、面色胱白、心悸無力、身疲困倦、舌體胖大、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弦緊。治療此證需要益氣補血、散寒除濕通絡。方用當歸補血湯加減,當歸、熟地黃各1.8g,芎藭、牛膝、白芍藥、炙甘草、冬術、防風各1.5g,生地黃、天門冬各1.2g,上藥用水300mL,煎至150mL,去滓,稍熱服。 脾腎陽虛:常見癥狀為關節(jié)忡痛、長時間反復難愈、病變骨節(jié)僵硬、活動受限、屈伸不利、疼痛悠悠、同時見面色淡白、肌肉瘦削、神倦無力、納食減少、怕寒、腰腿酸軟、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夜尿頻、舌質淡、苔薄白、脈象沉細弱。治療此證需要溫陽益氣、疏經通絡。方用真武湯加減,云苓、芍藥、生姜、破八片各9g,冬術6g,附子(炮去皮)一枚。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肝腎陰虛:常見癥狀為關節(jié)疼痛難愈或者拘攣不利,局部常有輕度灼熱紅腫,疼痛多以夜里為明顯,同時伴有形體贏瘦、頭暈眼花、耳鳴咽干、心煩少寐、手足心熱、腰膝酸軟、舌質紅、少苔或者無苔、脈象細數(shù)。治療此證需要滋養(yǎng)肝腎、和血通絡。方用青娥丸加減,杜仲(鹽炒)480g,補骨脂(鹽炒)240g,核桃仁(炒)150g,大蒜120g,以上四味,把大蒜蒸熟,干燥,和杜仲、補骨脂粉碎成細粉,過篩,再將核桃仁搗爛,和上述粉末摻研,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20至30g,加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者加煉蜜50至70g制成大蜜丸,即得。口服,水蜜丸一回6至9g,大蜜丸一回1丸,每天兩至三回。 痰瘀交阻:痹證歷時比較長,常見癥狀為關節(jié)強直、關節(jié)周圍呈黯黑,疼痛劇烈、筋健僵硬、肌肉萎縮,或者見關節(jié)畸型,或者出現(xiàn)皮下結節(jié)、全身情況比較差、舌質紫暗有瘀斑、脈來濡澀。治療此證需要活血化瘀、祛痰通絡。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當歸9g,芎藭6g,熟地12g,炒白芍10g,紅棗5顆切開,紅糖少量。加水煮沸后,再煮15分鐘就可以,一日飲用2回。 (3)類風濕關節(jié)炎手部按摩療法:
病人可以按摩尺澤、太淵、大陵、曲池、陽溪、陽池等。具體做法為,點按肘部的尺澤、曲池各30至50回,力度以酸痛為好,緩慢按摩;按揉太淵、大陵、陽溪、陽池各30至50回,力度稍重,以酸、脹、痛為好。
病人也可按上下身淋巴結、頸椎、腰椎、胸椎、骶骨等。具體做法為,按揉或者推按各反射區(qū)100至150回,力度適中。
(4)軀干部按摩療法:病人可以按背部的肝俞、脾俞、腎俞,腹部的中脘、天樞、大巨穴等。具體做法為,按壓背部的肝俞、脾俞、腎俞與腹部的中脘、天樞、大巨穴各30至50回,力度適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