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TAO) 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致殘疾率很高的臨床較為常見的周圍血管病。多發(fā)于青壯年,主要累及四肢遠端的中小動脈。近年來選用通脈活血湯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30 例, 且設對照組30 例進行臨床觀察, 取得了滿意療效, 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臨床所選的60 例患者均依照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yè)委員會1995 年制訂的診斷標準, 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 例, 男24 例, 女6 例; 年齡18- 42 歲, 平均32 歲; 病程2 月- 23 年, 平均7-52 年; 臨床分級: 1 級25 例, 2 級4 例, 3 級1例。對照組30 例, 男26 例, 女4 例; 年齡19- 45 歲, 平均33 歲,病程3 月- 26 年, 平均7-82 年; 臨床分級: 1 級25 例, 2 級4 例,3 級1 例。兩組性別結構、年齡、分級、病程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P > 0.05) 。 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用腸溶阿斯匹林25mg, 每日3 次口服, 連用3 個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加紅花注射液20ml, 靜脈滴注, 連用半月休1 周至3 個月。同時, 兩組均給予創(chuàng)面常規(guī)消毒換藥, 每日一次。治療組加服通脈活血湯, 藥物組成為: 當歸、川芎、赤芍、紅花、桃仁、陳皮、茯苓、地龍、蘇木、甘草, 寒重者加制附子、桂枝溫陽散寒; 痛甚者加元胡、制乳沒以增祛瘀止痛功效; 氣虛倦怠者加黃芪益氣行血; 熱甚者加銀花、玄參清熱養(yǎng)陰; 病在上肢, 酌加桑枝、片姜黃; 病在下肢, 酌加川牛膝以引藥歸經(jīng); 干性壞疽加太子參、山藥等益氣活血; 濕性壞疽酌加車前子、生苡仁利濕化濁。上述藥物每日一劑, 早晚煎服。兩組均用藥3 個月評定療效。 3 治療效果 3.1 療效判定標準: 依照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yè)委員會1995 年制定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療效標準。 4 討論 TAO 病變表現(xiàn)為血管壁的節(jié)段性非化膿性炎癥, 以及在血管腔內(nèi)有血栓形成, 以致血管腔被血栓阻塞, 引起肢體缺血, 而產(chǎn)生疼痛, 若得不到積極有效的治療, 最終將由于肢端組織缺血、缺氧而潰爛、壞死、脫落。然而TAO 的確切病因至今不明。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也可能某些人存在對TAO 的遺傳易感性。而中醫(yī)認為 正氣存內(nèi), 邪不可干! ,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 寒冷、外傷及吸煙等因素僅僅是誘因, 而稟賦不耐, 正氣不足, 臟腑功能失調(diào), 而導致氣血失和, 運行不暢, 不能溫煦肢體為寒濕等邪外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如此內(nèi)外之因合并, 導致氣滯血瘀, 脈道阻塞而生本病。因此, 氣滯血瘀是病機的關鍵。對該病的治療宜通脈活血。依據(jù)多年臨床經(jīng)驗,自擬的通脈活血湯中有當歸、川芎、赤芍、紅花、桃仁、陳皮、茯苓、地龍、蘇木、甘草, 方中當歸、川芎、赤勺、紅花、桃仁、蘇木、地龍活血祛瘀以通脈, 陳皮、茯苓以健脾燥濕, 振脾陽而達四末, 氣行血則行, 血行脈暢通, 全方共奏行氣活血、通脈化瘀之功; 從現(xiàn)代藥理亦證明上述藥物中有多種生物堿、維生素、皂甙等成分, 具有不同程度的擴張血管作用, 從而增加外周血管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 從而起到治療脈管炎引起的疼痛、間歇性跛行, 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同時根據(jù)其致病原因和寒熱虛實之不同, 靈活加減理氣、活血、散寒、清熱、補血、補氣、祛濕藥物以達通脈活血目的, 故臨床上能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名醫(yī)驗案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