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毛細支氣管炎
毛細支氣管炎僅見于2歲以前嬰幼兒,多數(shù)為6月以內(nèi)的嬰幼兒,其臨床表現(xiàn)同肺炎,但喘憋更嚴重,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肺炎,也有人稱此病為喘憋性肺炎。起病時體溫一般不高,咳嗽、呼吸困難,癥狀遠較中毒癥狀為重。喘憋發(fā)作時,呼吸快而淺,常伴有呼氣性喘鳴,有明顯的鼻扇和三凹征,重癥病兒有明顯的梗阻性肺氣腫、蒼白和發(fā)紺,部分病兒可發(fā)生酸中毒和脫水,處理不當可發(fā)展成為心力衰竭。
本病由病毒引起,合胞病毒是最常見的病原。此外,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腸道病毒和少數(shù)肺支原體均可引起本病。
患者發(fā)病年齡小,在病初時出現(xiàn)明顯的發(fā)作性喘憋,X線檢查初期出現(xiàn)的肺氣腫,均有助于本病的診斷,白細胞總數(shù)及分類大多在正常范圍內(nèi)。雙份血清抗體檢查及鼻咽分泌物免疫熒光檢查叫證實病原。
現(xiàn)代醫(yī)學對本病的治療主要以對癥為主,對痰多喘憋者可給與超聲霧化吸入及供氧,重癥者加用氫化考的松,碳酸氫鈉、補液及控制心力衰竭。
中醫(yī)文獻中無毛細支氣管炎病名。《幼科發(fā)揮》中描述“心火乘肺,脾之痰生,故肺脹而喘,謂之馬脾風”,與小兒毛細支氣管炎很相似。明清以來,用一捻金等瀉肺治療,取得療效
1.[處方名稱]新太極丸
[功能主治]功能宣肺化痰,清熱定喘。主治毛細支氣管炎。
[處方組成]蟬蛻9克、僵蠶6克、姜黃2克、膽南星2克、天竺黃3克、大黃1.5克、冰片0.01克(沖服)、黃芩4克、花粉6克、麻黃2克,水煎,晝夜頻服,每日1劑。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本方治療124例毛細支氣管炎,痊愈109例,好轉(zhuǎn)1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6%;麻杏石甘湯對照組62例,痊愈33例,好轉(zhuǎn)11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71%;西藥對照組31例,痊愈17例,好轉(zhuǎn)6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4.2%。本方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其他對照組(P<0.01)。同時在喘憋、咳嗽、發(fā)熱、肺部聽(叩)診異常和肺部X線異常的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1)
[處方來源]湖北省夭門市蔣場衛(wèi)生院石中順等。
[處方備注]加味太極丸為清代楊熔治療小兒溫病的主方,有開逐風穢溫毒之功。本方以加味太極丸為基礎,合花粉、黃芩清化上焦燥火之力;用麻黃宣肺以靖卒感之風寒,諸藥合用,并除新感臼伏之邪,使肺閉速開而取得療效
2.[處方名稱]加味五虎湯
[功能主治]功能輕宣利肺,化痰清火。主治毛細支氣管炎。
[處方組成]麻黃3克、杏仁6克、生石膏6克、甘草1.5克、細茶1.5克、猴棗0.3克(另吞),水煎取100毫升,頻頻少量喂服。
[辨證加減]大喘大汗者重用石膏,痰喘重加一捻金1.2克蜜水調(diào)服。
[療程療效]臨床應用數(shù)10年,取得很好療效。曾有2例停川搞菌素,用本方5~7天痊愈。
[處方來源]江蘇省徐州礦務局第二醫(yī)院林世炘。
[處方備注]本方根據(jù)毛細支氣管炎系寒邪客于肝俞,寒化為熱,閉于肺經(jīng),故成。如應用適當,一捻金非必需之品。
3.[處方名稱]射干湯
[功能主治]功能清熱平喘,化痰止咳。主治毛細支氣管炎。
[處方組成]射干6克、麻黃1.2克、草河車9克、銀花9克、板藍根9克、干姜0.3克、細辛0.3克、五味子3克、紫苑6克、天竺黃6克、大棗3枚,煎湯分數(shù)次服用。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應用本方結(jié)合西醫(yī)對癥療法,治療毛細支氣管炎71例,其中輕癥43例,重癥28例,均痊愈。
[處方來源]北京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兒科研究所張梓荊等。
[處方備注]本方對以喘憋為主的毛細支氣管炎有較好的平喘作用。本方名由編者所擬
4.[處方名稱]定喘湯
[功能主治]功能宣肺降逆,清化痰熱。主治毛細支氣管炎。
[處方組成]麻黃3克、桔梗3克、青黛3克、杏仁5克、川椒目5克、甜葶藶5克、冬花5克、地龍5克、天竺黃6克、桑白皮8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高熱加生石膏15克、地骨皮7克:腹瀉加茯苓7克、車前子7克,無腹瀉加竹瀝15毫升,分3次服。
[療程療效]本方治療30例毛細支氣管炎,均獲痊愈,28例均在3天內(nèi)哮鳴者消失,喘憋緩解。平均住院4天。
[處方來源]浙江省溫州醫(yī)學院謝宗昌等。
[處方備注]本方在麻杏石甘基礎上加川椒平喘;夭竺黃、竹瀝清熱化痰;桔梗開提肺氣;地龍平喘;青黛清熱解毒,其瀉肺定喘、行水消痰之力有所增強,對嬰兒毛細支氣管炎有明顯緩解喘憋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