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美而生的人 ■柳延延
羅丹被譽為米開朗基羅以來最偉大的雕塑家。當年很多熟悉羅丹的人都驚異于他住房的簡陋,生活的簡樸,他的回應是一句調(diào)侃的話:“金錢來得太晚,來不及培養(yǎng)物質(zhì)生活的情趣。”確實,羅丹到40歲后才成名。他埋首自己的藝術世界,不把外間世界放在心上,凡到過他工作室的人都發(fā)現(xiàn),無論來了什么訪客,他都能隨時隨地把注意力轉(zhuǎn)回到雕塑上。詩人里爾克感嘆說:“你看,羅丹從來不以藝術作品以外的東西來生活”,他沉迷于藝術世界,有了天上的糧食,地上的糧食變得毫不重要,好像沒有任何物質(zhì)欲望。 羅丹對所有美的東西都異常敏感,他高貴而單純,與友人的談話總離不開藝術,翻來覆去提到美,他說,誰要是懂得美,追求美,那么美就無處不在。他對自然中的許多事物,哪怕一根枝條,一張桌子都充滿溫情和友好,他常常撫摸一些植物的枝條,體會葉片上的紋路,發(fā)出“這不是很美,很了不起嗎”的感嘆。有一次在工作之余,他與友人默默地坐著,只滿足于深深呼吸夜晚的空氣,體驗空氣中蘊含的美,并不時自言自語地感慨:“空氣多好,這么光滑,沒有一條皺紋?!崩餇柨嗽谝环饧視姓劦剑鹤蛱煳妩c我與羅丹去凡爾賽,再從車站乘馬車到公園,在園中散步了幾小時。他指給我看所有的東西:一個遠處的人、一個動靜、一朵花。他提及的一切是那么美,那么顯然,那么怕見人,而又那么稚嫩……開始時,他每到一處就豎起畫架動筆。但很快便發(fā)現(xiàn)這樣一來,錯過了一切:生物,空間,變化,長高的樹木,消散的薄霧,所有事物和諧的千變?nèi)f化。他發(fā)現(xiàn)繪畫時,面對景色就像獵人面對獵物那樣。如果靜觀,他就成為其中一部分,被接納,融入其中,成為景色。年長日久,這種“人在景中”成了習慣。日出即起,分享所有美麗的東西,讓他得到所需要的東西:學問、快樂能力,露水般完好無缺的年輕體力,與重要東西的和諧一致,以及對生活的平靜理解。這讓我想到蘇東坡的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多么美的意境! 藝術家的這種追求是要付出代價的,羅丹說:“我付出了青年的代價?!蔽蚁耄@話包含了一個重要真理:天才就是長期的忍耐。上帝給了某人一些天賦,但如果你只靠天賦,也許你只能做到二流、三流,僅憑天賦無法達到頂峰,但它能引領你前往頂峰的路,就看你是否愿意去攀爬了。任何人都生活在世俗的環(huán)境中,各種障礙、各種誘惑圍繞著他,他必須選擇,這樣或那樣,富裕安逸的生活或堅守心靈的引導。羅丹說:一個人能夠在自己的藝術中找到幸福,安穩(wěn)的生活不一定是福,它足以消磨一個人的上進心,藝術生命可能因此被埋葬。 想一想一生被貧窮困擾的梵高,如果他錢多一些是不是會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呢?有人說:今天如果梵高醒來,他將再次發(fā)瘋。因為他看到他的祖國阿姆斯特丹為他建造了博物館,任何一日,觀眾都須排隊購票,已成為荷蘭旅游項目之首,幾乎全世界都聽到這個紅頭發(fā)瘋子心臟的跳躍。至于他臨終最后的一句話:“苦難永遠沒有終結(jié)”,預示著他醒來更不堪的感受:另一段“有錢”的苦難開始了——他找不到他心靈的“繆斯”了,如果他仍然執(zhí)著,肯定會又瘋了。古羅馬人的格言:“在兵器中間,繆斯沉默不語?!爆F(xiàn)在可以改一下了,“在金錢中間,繆斯沉默不語”。雖然歷史很難假定,但今天的現(xiàn)實是,藝術家在有了金錢以后靈感就消失了的事例非常普遍。因此,長期的忍耐不僅是對苦難的忍耐,也是對安逸與榮耀的忍耐——“保持距離”。 在羅丹的那個時代,比較貧窮的家長不喜歡自己的孩子當作家、畫家或音樂家,認為以藝術為生的人養(yǎng)活不了自己。我想這還不僅僅是錢的問題,追求藝術的人要承擔的“風險”不僅指外在的各種人為的、偶在的因素,還有內(nèi)在的,但你還不太有把握的因素,即藝術不光需要勤奮、熱情,它還需要有靈感。完全有可能的是,一個人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地追求了一輩子,最終也沒等到靈感的光顧。因此,那種把藝術作為其神圣天職的人還必須具備勇于承擔“缺乏靈感”風險的個人勇氣和責任感。套用韋伯的話就是:“如果你沒有這種精神、這種熱情、這種‘你來之前悠悠千載已逝,在你身后千載悠悠默待’的氣魄,那就不會受到藝術的召喚,那就去干別的事吧?!?BR> 在羅丹的晚年,他最擔心的就是失去發(fā)現(xiàn)美的眼光。有一天,羅丹找到里爾克,神色不安地說:“我不知出了什么事……您能否解釋一下?……我去第戎參觀大教堂……可是提不起興趣。這是這一輩子第一次發(fā)生的事情,在一件美麗的東西面前……這是怎么回事?”是?。∪绻惺懿坏绞澜绲拿?,煥發(fā)不出創(chuàng)作的激情,真正的藝術家是會發(fā)瘋的。剛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是否也有這樣的隱憂? 與此有關的一個趣聞顯示了凡人與藝術家的區(qū)別(當然,是比較極端的)。羅丹的代表作《思想者》本是大型作品《地獄門》的一個組成人物,以《神曲》作者但丁為原型,后來獨立成像。1905年根據(jù)羅丹的意見,在巴黎先賢祠前面的空地上安置起一座石膏像,讓法國市民預先欣賞。不料幾天后,被人乘夜敲碎??词刈サ狡茐恼?,經(jīng)審問,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社會底層的人,完全不懂藝術。他說雕像的動作模仿他吃卷心菜的樣子,覺得被人嘲笑,一怒之下砸毀了雕像。當時英國作家蕭伯納正在羅丹處讓羅丹為之塑像,他敏銳地意識到,《思想者》雕像已脫離了具體人物但丁,成為一個普世價值的形象,有如雨果的詩歌《天星》那樣,不是歌頌某一顆具體的星星,而是贊美一個象征,成為“喚醒沉睡的蕓蕓眾生”的“自由的天使,光明的巨人”。為此,他請同行的攝影師為他拍攝了一張模仿《思想者》姿勢的裸體照片(當然有所遮擋),以自己的方式把這個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當時正流亡法國的英國另一位作家王爾德也深受震撼,他寫信給朋友說:我看到羅丹的夢想變成的大理石。 也許特別善于發(fā)現(xiàn)和感受美是藝術家獨有的天賦。1940年在巴黎,作家納博科夫看到了一個美麗女子,他走上前去說:“您好,安娜·卡列尼娜!”他憎恨弗洛伊德的學說,認為這種學說將他所珍視的人倫之愛、之美給玷污了。你看,藝術家都是一些為美而生的人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