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方治療痛經驗案舉隅 1 方出《金匱要略》中,是治療“寒氣厥逆”的方劑,由茯苓、烏頭、半夏、細辛4味藥組成。 黃某,28歲,2005年4月14日初診。 自初潮始痛經劇烈不斷已13年,伴惡心嘔吐,出冷汗。腹部喜溫喜按,腰酸痛,月經量正常,色暗紅,有血塊,經前乳房脹痛,帶白無異味,納可,口臭,二便調。末次月經4月1日。月經史:15歲初潮,經期7天,月經周期30~34天。生育史:1-0-1-1,已行輸卵管結扎術。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婦科檢查:外陰(一),陰道通暢,宮頸光滑,宮體后位,活動,質中,壓痛。西醫(yī)診斷:(1)痛經。(2)子宮內膜炎。治以溫經散寒,清熱調沖。予烏梅丸加味。藥用:烏梅、當歸各9g,細辛、干姜、炒黃柏各5g,黃連、川椒各3g,桂枝、淡附片各6g,黨參10g。5劑,隔日1劑,水煎服。 4月28日二診:外感咳嗽有痰4天。舌淡紅,苔薄膩,脈細。易方為赤丸合當歸四逆湯加味溫經散寒,化痰止咳。藥用:茯苓、半夏、炒白芍、百部各10g,淡附片、細辛、通草,炙甘草各5g:,當歸9g,桂枝6g,大棗6個,7劑。 5月5日三診:4月29日月經來潮,經期無痛經。來診當天經水已凈,咳嗽已除,舌脈如上。守上方去百部,續(xù)進4劑,隔日服1劑。 按:赤丸與大黃附子湯同是治療陰寒腹痛的方劑,前者所治為陰寒有飲,后者所治為里寒挾滯。赤丸原方有烏頭一味藥,處方時可用川烏,也可用淡附片代替,可減其燥烈之性。 2 方出《金匱要略》和《傷寒論》中,是治療蛔厥的方劑,由烏梅、細辛、干姜、黃連、當歸、附子、川椒、桂枝、人參、黃柏組成。 周某,23歲,未婚,2005年4月2日初診。 痛經5年余未愈。腹痛拒按,經量多而色紅夾塊,伴惡心,大便頻數,每次經期均需臥床休息,月經周期延后5~20天。帶下量多,色白時黃,質稠,無異味。末次月經2月19日來潮。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治以溫經散寒,清熱調沖。予烏梅丸加味。藥用:烏梅9g,細辛、干姜、黃連、淡附片、川椒、桂枝各3g,當歸6g,黨參10g,炒黃柏5g,益母草30g,7劑。 4月9日二診:4月2日月經來潮,痛經明顯減輕,已經可以上班,經期大便也正常。當天經水已凈。舌脈如上,守上方去益母草,續(xù)進3劑。 4月25日三診:舌脈如上,守4月2日方,益母草改為15g,5劑。 4月30日四診:月經尚未行,舌脈如上,守上方續(xù)進7劑。 5月9日五診:末次月經5月2日來潮,無痛經,今已凈,舌脈如上。守4月2日方去益母草,7劑,隔日1劑。 按:烏梅丸是治療蛔厥的方劑,很少有人用治痛經,或以為兩者風馬牛不相及。其實,在痛經之中,如果患者并非屬于器質性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又因寒熱夾雜者,即可投用烏梅丸治療。而寒熱藥物的劑量,則可根據患者的具情況融會變通。 3 方出《傷寒論》中,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由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炙甘草、通草、大棗組成。 董某,24歲,未婚,2005年1月6日初診。 11歲初潮,素有痛經病史,痛時手足逆冷。月經周期規(guī)律,經量較多,3~4天凈。2004年11月21日因下腹劇痛住院治療后緩解。1月4日B超檢查發(fā)現:多發(fā)性子宮肌瘤(8mm×4mm,12 mm×8 mm,9mm×6mm),子宮內膜增生過長(19mm),宮腔內異?;芈曅再|待查(26mm×24mm)。末次月經12月27日。西醫(yī)建議刮宮治療而未同意,轉診于中醫(yī)。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治以溫經通脈,活血止痛。予當歸四逆湯加味。藥用:當歸、炒白芍各9g,桂枝、炙甘草各6g,通草、血竭各4g,細辛5g,大棗6個,益母草20g,蒲黃、玄胡索、九香蟲各10g,7劑。 1月3日二診:服藥后無不適,舌脈如上。上方去益母草,加五靈脂、川棟子各10g,7劑。 1月25日三診:月經1月19日來潮,無痛經,今已凈,舌脈如上。治以活血化瘀,清熱消癥。予消癥湯(經驗方)。藥用: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皂角刺、石見穿各15g,制乳香、制沒藥各4g,荔枝核,橘核各12g,牡蠣(先入)、海藻各20g,三棱、莪術各10g,14劑。 2月8日四診:經期將近,無不適,舌脈如上。守1月3日方加益母草20g,14劑。 月經2月19日來潮,無痛經,量中等,4天凈。 按:當歸四逆湯是治療因寒而厥的溫通方劑,因此治療因寒而致瘀滯不通的痛經,有比較好的療效,通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相伍,可以增強療效。雖少腹逐瘀湯也可以治療寒瘀引起的痛經,但其寒瘀的程度要較當歸四逆湯嚴重,臨床不可不辨。 發(fā)表于《山西中醫(yī)》2005年第5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