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繡文化遺產(chǎn)名稱:顧繡 所屬地區(qū): 上海 · 松江區(qū) 遺產(chǎn)編號:Ⅶ—17 遺產(chǎn)類別:民間美術 ![]()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上海市松江區(qū) 遺產(chǎn)級別: 國家 顧繡顧繡是上海地區(qū)工藝品中的瑰麗奇葩。顧繡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顧名世家而得名。顧名世曾筑園于今九畝地露香園路,穿池得一石,有趙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 因以名園(今露香園路,即為紀念此園得名)故世稱其家刺繡,為“露香園顧繡”或“顧氏露香園繡”或簡稱“露香園繡”、“顧繡”。它是以名畫為藍本的"畫繡",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藝術性極高而著稱于世 。 明代后期,松江府上??h露香園顧繡,為高雅的刺繡藝術,對后世影響很深,清代四大名繡皆得益于顧繡。明代顧繡秘笈主要在于作者的文化藝術涵養(yǎng)、題材高雅、畫繡合一、用材精細、 針法靈活創(chuàng)新、擇日刺繡與鍥而不舍的精神等六要素。以韓希孟為代表的顧繡傳世實物,文化藝術內(nèi)涵頗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館所收藏。![]() 顧繡形成于明代萬歷年間,由顧名世家族中的女眷首創(chuàng),以后逐漸發(fā)展為一門純藝術性的閨閣繡。顧名世是嘉靖三十八年進士,官至尚寶司丞,晚年曾在上海縣城西北隅修筑一處露香園。 在這個江南園林里,顧名世與所有的士大夫一樣,邀一些同好來飲酒射壺、吟詩作畫,順便傳遞朝廷的消息,顧氏的女眷們則拿出繡品請大家欣賞。所以顧繡有一個很高的起點,她們臨摹的是境界很高的、 被文人視作正統(tǒng)的宋元名畫原作,再加上有“華亭派”頭把交椅的董其昌這樣的大藝術家時時指點,親授要訣,據(jù)說有些精品還送到京城請皇帝“御覽”,你要她們眼界低下都很難。 ![]() 從女眷的自身條件看呢,纏了一雙小腳,受禮教約束,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也不用讀書,那個時候更是無電視可看,無網(wǎng)可上,唯一的消遣就是飛針走線,并有耐心將一根絲線劈成三十二股。 還因為繡出來的東西是專供高冠博帶傳覽欣賞的,沒有生產(chǎn)指標,也不用趕工時,所以她們可以花一整年的時間繡一幅帕子大小的畫繡。用藝術家的話來說,只有非功利性的創(chuàng)造才能達到至善至美的程度。不過這話到老百姓口里就難聽了:吃飽了撐的 ! 可惜好景不長,顧名世去世了,家道中落,顧家不得不靠女眷們的刺繡維持生計,也就是說從那時起,顧繡被迫走向市場。對顧家來說是家門不幸,但對中華文明而言是一個良機。 顧繡從閨閣走向民間,針法外傳,不少民間藝人學會了獨門秘技后,大大豐富了中國刺繡的表現(xiàn)手法。有專家認為,中國四大名繡都從顧繡借鑒了技法。但同時,顧繡卻失去了原有的藝術風格。 所以從歷史的經(jīng)驗來看,趕時間制作并一心想著賣好價錢的人很難出精品力作。[1] 顧繡 顧繡獨到的刺繡技法主要體現(xiàn)于以下幾個方面.
顧繡 顧家最出名的,并非僅僅是刺繡。還有園林。
藝術化的生活自然需要“清韻之物”相配。這清韻之物既要包括一般園林書齋共有的古玩圖書、家具陳設和文房器具,又要有“時玩”。在華慈祥看來,“時玩”就是“Fashion”。 明代之前,達官貴人推崇古玩,但明代的特殊之處在于,文人雅士們并不唯古是好,反而是在古物基礎上有創(chuàng)新的東西才搶手:永樂之剔紅,宣德之銅器,成化之窯器。
顧繡目前收藏顧繡最多的是遼寧省博物館,其中印有"韓媛繡"、"韓氏女紅"的繡品有八幅。上海博物館藏有韓希孟的《藻蝦圖》等四幅繡品。
顧繡顧繡所費的絲線、底料均為精選上品,作為臨摹藍本的唐宋字畫,一幅也非常昂貴;而顧氏兒孫“服食起居必多方選勝”。韓希孟之后,顧家便迅速衰落。顧家男子多少將這衰落怪罪在女眷身上, 露香園于明末荒廢,被后人典賣,成為兵營。入清后廢園移為火藥庫。而顧家女子繡品,一度湮沒。到了康熙年間,顧家又出了一個名繡:顧蘭玉。
顧繡剛剛商品化時,價值昂貴。所以《紅樓夢》第53回里才說:“凡世宦富貴之家,無此物者甚多?!比欢搅饲宕腥~,仿冒者太多,價值大跌。 顧繡傳人目前公認的顧繡第一代傳人是家住上海松江區(qū)岳陽街道的戴明教老人 戴明教,漢族,女,1922年1月出生,現(xiàn)年87歲。1934年至1937年在上海松江“松筠女子職業(yè)學?!贝汤C班學習,師從宋氏與盛氏,所以她是13歲開始學繡,16歲入松筠女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戴明教進入松江刺繡合作社,雖中間經(jīng)歷“文化大革命”的波折卻矢志不渝,七十年代以來,她收徒十余人,她們被稱為第二代傳人, 此外戴明教的其他三位弟子也在松江區(qū)文化館里有一個工作室,他們的作品被松江區(qū)博物館館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