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塔 公 園 方塔公園,地處城中鬧市,總占地面積12100平方米,因園內的南宋方塔而得名。方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四面呈方形,是宋代仿唐建筑中的經典之作,它和宋代古井、古杏并稱為“方塔三寶”。園內曲橋碧水,長廊幽幽,盡顯宋風神韻。園后還設有名人館和碑刻博物館。園外則有仿宋商肆林立,有常熟“老城隍廟”之稱,是旅游、休閑、購物的絕佳去處。
綵 衣 堂 趙 園
燕 園
位于古城區(qū),為乾隆臺澎知府蔣元樞所構筑。此園占地面積不大,但能獨辟蹊徑,因地制宜,新意層出。園內有“五芝堂”、“賞詩間”、“天際歸舟”、“詩境”、“燕谷”、“三嬋娟室”等燕園十六景?,F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言 子 專 祠
春秋時期常熟(當時尚無常熟地名與建署)人言偃字子游,北學孔門,列于四科,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中唯一的南方人,擅文學,稱“文學子游”。曾為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并力行之,用禮教化士民,得孔子贊賞。唐開元八年(720年)以“十哲”從祀孔子,列于孔廟。后人尊其為“南方夫子”、“先賢言子”。
言子舊祠原在縣治東北文學橋左,后廢圮。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知縣孫應時在學宮內,重建言子祠于明倫堂之東,名“丹陽公祠”(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言子被冊封為“丹陽公”)一度增建門廡堂室達30楹之多,規(guī)模之廣,竟超過了文廟,識者議其位次失宜;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移建于文廟之后,并建象賢齋。元大德間,言子被冊封為“吳國公”,祠即改稱“吳國公祠”。明成化二十二間,將祠移至文廟東面并修葺一新,計有正祠三間,匾曰“瞻拜”,旁為頭室,別建二門出入。清康熙間又重修;康熙、乾隆南巡時先后御書“文開吳會”、“道啟東南”額,俱傍祠中;清乾隆年間改稱為“言子專祠”。臨街原有石坊一座,額題“言子專祠坊”。頭門為清同治年間所建,前軒為明宣德年間建。正殿呈正方形,宋慶元年間造,元代重修,系保存宋元格式的古建筑。專祠內尚保存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所立《教育言氏諸孫記》石碑一塊,高2.13米,寬1.16米,系常熟現存最古碑刻之一。 1982年3月,言子專祠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常熟博物館
坐落于虞山東麓先賢仲雍、言子墓旁,占地6000多平方米,與1997年建成開放。是一座集收藏、研究、陳列、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歷史藝術類博物館。收藏有上至5000多年前的崧澤、良渚文化,下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各類文物11000余件?;疽詴嫛⑻沾?、玉器三大類為主。無論藏品數量及等級均在全國同級縣市中名列前茅。 碑刻博物館
名 人 館
琴川民居
這座雄踞古城水陸交通要沖的大橋,名為永濟橋,是清代早期的著名橋梁,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從開工到建成,歷時14年。 永濟橋高度有6.4米,頂寬4.5米,橋堍寬6.6米,跨徑28.6米,全長為43.8米,已經閱歷人間三百度春秋,為古城繁榮經濟、便利交通做出了歷史貢獻,至今還在繼續(xù)發(fā)揮著作用。 永濟橋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游 文 書 院
游文書院地處城區(qū)虞山東南麓石梅,書臺公園西側,市圖書館古籍部內。此地為天然讀書佳處,東面是梁昭明太子讀書臺古跡,北邊山麓有巫咸古祠遺址,西傍原有雅集亭、白居易和蘇東坡兩文學家的合祠等好幾處名勝古跡。 明清時期,翁心存曾經當過書院院長,其子翁同龢和同輩少年曾在這所書院受業(yè),有不少人成才,活躍于朝野。 辛亥革命前后,游文書院先后改作常昭學堂、公立高等小學、石梅小學、女子高等小學等新學。書院舊址尚存大廳一進,現為市圖書館古籍部閱覽室,上懸邑人、著名書法家楊沂孫所書匾額,廳內有碑記兩通。 游文書院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醉 尉 街 常熟老城區(qū)的醉尉街,是因唐朝大書法家有草圣之譽的張旭曾經當過常熟的地方官而得名,張旭以嗜酒善書著名于世。 人稱詩圣的唐朝大詩人杜甫,曾在《飲中八仙歌》詠贊同時代的張旭: 張旭三杯草圣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 揮毫落紙如云煙。 張旭“善草書,好酒,每醉后,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其豪飲之后,熱情奔放,揮毫潑墨,靈感勃發(fā),絕妙狂草,一氣呵成。張旭狂放不羈,無視王公權貴,在大人們面前,放浪形骸,毫不拘束,脫下帽子,露出頭頂,奮臂疾書,筆走蛇龍,氣象不凡,從心所欲的得意揮灑,流瀉出像云煙一般舒卷自如、不可拘勒的狂草書品,顯示出傲世獨立、卓然不群、奔放豪邁的獨特個性。張旭的草書和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被時人并贊為“三絕”。 醉尉街舊有洗硯池,原是張旭作字后洗硯之地。清乾隆年間,邑人邵齊熊曾經補寫“草圣洗硯池”碑石立于池上?,F醉尉街、洗硯池的地名仍保留著,位于方塔園的北部,張旭的舊宅依稀可辨。 草 圣 祠 常熟周神廟弄、今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內有草圣祠,和醉尉街一樣,也是為紀念唐代大書法家張旭而建立的。祠內有清代道光年間錢泳摹刻的石碑,并有錢氏所作的楹聯: 書道如神明,落紙云煙,今古競傳八法; 酒狂稱圣草,滿堂風雨,歲時宜奠三杯。 上面并有題額:優(yōu)入圣域 這副楹聯把草圣張旭醉后揮灑狂草所達到的藝術境界極為生動、典雅而貼切的表現出來。與杜甫贊頌張旭的詩意自然溶合,張旭筆底生輝,落在紙上如同云煙飄渺,作品被古今書家奉為神明,競相學傳。因此,紀念張旭的草圣祠內,千年風雨,似也充滿大堂。前來瞻仰的人都對其敬仰欽佩,每年都要以三杯美酒祭奠,顯出了深受大眾喜愛的書法藝術青春常在、千古不朽。 草圣祠這副楹聯非常出名,楹聯名著、梁章鉅的《楹聯叢話》和張伯駒的《素月樓聯話》都有記載。 太平天國戲樓 太平天國戲樓在城區(qū)紫金街底、辛峰巷燕園東側靈公殿內。 炳靈公殿,簡稱靈公殿,供奉炳靈公,邑人奉為火神,唐宋間已有詔封。清代方志記載,紫金街之北,有炳靈公廟,建于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弘治時毀,正德二年(1507年)重建。其大門內戲樓是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建而成。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占領常熟,在毀壞靈公殿的同時卻大事整修戲樓,并且曾經在此演出戲劇,鼓舞官兵。 如今這座坐南朝北的戲樓仍然保存在原處,面闊14.5米,進深10米,前檐上云鶴、人物等磚雕圖案工藝細膩精湛。戲樓位于原靈公殿之首,背街南向,屋檐斗拱,挑出戲臺,飛雁翼角,精雕細刻,已成珍貴文物。 太平天國戲樓在常熟著名景點燕園之東,沿著古城區(qū)中心引線街、紫金街石塊路步入,是去燕園必經之處。
脈 望 館
老城區(qū)書院街南趙弄有一座明代居民建筑,為市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藏書處脈望館舊址。 脈望館是明朝末年趙用賢(1535--1596年)之子趙琦美(1563--1642年)的藏書室名。“脈望”是傳說中蠹魚所化之物,蠹魚三食神仙字則化為此物,藏書家以脈望命名其藏書室,用意可想而知。趙用賢,字汝師,號定宇,隆慶五年(1571年)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檢付。萬歷五年(1577年)因劾宰相張居正遭廷杖罷官,六年后啟用,遷右贊善、南京禮部右侍郎,謚文毅。子琦美,原名開美,字玄度,累官至刑部郎中。父子喜愛藏書。因為趙用賢位居高官,有機會得見皇家秘閣藏書,且能假抄,得善本而作序,由子琦美???,成績顯著。趙琦美繕抄校讎之書,題跋自署“清常適人”,家藏珍稀善本極富,手編《脈望館目錄》,藏書達5千余種,后歸錢謙益絳云樓所有。其中《元明古今雜劇》幾經兵燹之劫而幸存。后影印出版蜚聲中外,被譽為國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