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六氣之為病(表里陰陽寒熱虛實標本中氣解)

 學中醫(yī)書館 2013-02-08
                                                             六氣之為?。ū砝镪庩柦猓?/font>

    中醫(yī)講八綱,就是陰陽、表里、虛實、寒熱。
    有的朋友問我,你一直講六氣,有時候說風寒暑濕燥火,有時候說,太陽寒水、陽明燥金之類,到底哪個才是真的六氣。我記得第一篇就說過了,

    天有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人有六腑;
    地有五運,木火土金水,人有五臟;
    運氣各司,太陽寒水,陽明燥金,少陽相火,太陰濕土,少陰君火,厥陰風木。

    所以,風寒暑濕燥火,這個說法,是六氣具體的體現,而我們說“太陽寒水,陽明燥金,少陽相火,太陰濕土,少陰君火,厥陰風木”,把天地之五運六氣統(tǒng)一為一個模式了,當說天之風,就與地之木聯系起來了,當說天之寒,就與地之水聯系起來。所以,大家不要執(zhí)于句下,當我們說風寒暑濕燥火,就要想到地之對應,所以我們通常用“太陽寒水、陽明燥金、少陽相火、太陰濕土、少陰君火、厥陰風木”來稱呼六氣、也可以來稱呼五運。其實它們都是一個意思。我們學中醫(yī)的思想要有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
    我們今天將六氣的表里陰陽解,學習過傷寒論的朋友都知道傷寒里,將疾病分為六病、也有人說是六經之病,就是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這是辨證論治的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因為在內經,談論了許多醫(yī)理,真正如何治療,除了針灸,就是13個方子,在臨床治療上,如果不是十分穎慧于學習的人,是不知道如何下手的。而傷寒論,就是在理論和臨床之間,架起了一個橋梁,這個橋梁,也是中醫(yī)后來發(fā)展非常重要的部分,甚至有人說是臨床界的奠基之作。古代有很多醫(yī)書流傳下來,而起奠基性的作用不多,一個就是《黃帝內經》、一個是《神農本草經》、一個就是《傷寒雜病論》,如果要說四大經典,就加一個《難經》,不過這個難經基本是對《黃帝內經》的一個闡釋和補充。有的人說應該有《溫病條辯》,很多人都會持保留態(tài)度,因為閱讀起來,覺得他們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
    也就是說,人們從傷寒里面總結出來的六病、其實就是對應了我們所說的六氣之為病,當然,在醫(yī)理的闡述上,會有所不同,這在實際中需要注意的,但大綱沒有什么沖突。
    我們先講六氣為病的表里陰陽。
    陰陽很容易看出來了,我們六氣的名詞上就有了,太陽寒水、陽明燥金、少陽相火、太陰濕土、少陰君火、厥陰風木。有陽的就表明是陽性的了。
    那么表里呢?我們從人體出發(fā)來認識,從人體而言,表就是體表,人體的表面層就是軀殼了,這個軀殼,包含皮膚、肌肉、經絡、筋骨等;里呢?就是人體的里面,主要指消化系統(tǒng)腸胃之類。那么除了表里,就是半表半里,表里兩者的之間,就是軀殼與腸胃之間,五臟膜原、三焦之屬,有人問三焦是什么,簡單就是軀殼內分三個區(qū)域,上區(qū)域為上焦、中區(qū)域為中焦、下區(qū)域為下焦,這些區(qū)域容納不同的臟器,發(fā)揮不同的功能。
    我們表里分出來了,大家會發(fā)現 人體的所有病,都離不開這三個部位,不是在里,就是在表,或者在半表半里,不會跑到頭頂上空10m處,也不會在眼前10m處。所以,我們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先在這個位置上確定下來,因為確定了我們就大概知道他落在什么六氣的哪個類型上。
    表:是太陽寒水所主,表也有陰陽之分,我們知道太陽與少陰相表里,所以,整個表的主導是太陽和少陰,太陽主陽的一面,少陰主陰的一面,太陽的臟腑是膀胱,主氣化,同時太陽的經絡護表。有人覺得疑惑,為什么少陰也主表呢?少陰不是心腎那里嗎?這又要回到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不能想到臟器在那里,就是哪個位置的病,我們所認識的臟腑,是一個功能的體現,一個機制的運行。心腎,比如心腎之交,它很類似現代人說的血液循環(huán),但它又不僅僅是血液循環(huán),而包含了人體氣機升降、運化,而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大的動脈靜脈、多在軀殼巡行,輸送營養(yǎng)物質到全身,所以,心腎所發(fā)生的作用,是在表體現的,當然,它一樣對里體現,但主導上,是在表體現,等我們學了傷寒之后也會明白,為什么我們的少陰病治療,用的卻是麻黃附子細辛湯、當歸四逆湯這些偏于發(fā)表的方子,其實就是少陰之病,其實是在表體現的多。這個表病的臨床體現是什么呢?我們看傷寒的原話: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里:是太陰濕土所主,里也有陰陽之分,里之陽就是陽明之胃,里之陰就是太陰之脾。他們的關系我們之前已經說過了,一個主燥,一個主濕,互為關聯,互相制約。所以,里之病,就是太陰和陽明,臨床辨別很簡單,我們用傷寒論的原話: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br>
    半表半里:所主為少陽,為半表半里的陽,而厥陰與其互為表里,所以,厥陰主半表半里的陰。我們知道半表半里是表里兩者的之間,就是軀殼與腸胃之間,五臟膜原、三焦之屬。而手少陽主三焦、手厥陰主心包絡,這些都是落在半表半里的區(qū)域;而足之少陽厥陰主肝膽之木,木氣化風,風無所定,生長萬物,也不固定表里,吹拂在全身各地,三焦之野。所以,它們也屬于半表半里。傷寒原話: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br>
    以上說的六氣之病,簡稱六病,我們給出了陰陽表里的判斷和確定的依據,那么當面臨臨床,最重要的也就是確定病之所在,我們就可以通過部位、陰陽,確定是什么病了,這是我們確定六氣之為病的又一方便法門。所以,以后我們要養(yǎng)成習慣,遇到什么疾病,就判斷它是什么病,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其實我們說太陽病,就有寒水在里面,說陽明病,就有燥金在里面,說少陽病,就有相火在里面,說太陰病,就有濕土在里面,說少陰病,就有君火在里面,說厥陰病,就有風木在里面。同時,我們以上說的傷寒原話,必背。就六句而已,拜托了。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br>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六氣之為?。ê疅崽搶崢吮局袣饨猓?/font>

   我們對于人體機制的萬千疾病,以六氣立論,舉一綱而明萬目,有點象太極里的四兩撥千斤。當年董海川先生傳授八卦掌的時候,只教八個式子,也就是八大掌,但八大掌如周易之八卦,不同組合、暗含變化,可以化生千變萬化的招數,生生不息。在中醫(yī)的學習上,我們也是如此,有一個總綱,否則,古代方書如浩瀚海洋,方子以萬記,如何下手?所以,我們從六氣立論,闡述人體機制運行過程中的疾病變化。在中醫(yī)的發(fā)展過程中,傷寒論給我們以典范。下個月,我們將進入傷寒論的深入學習,那是一個全新的學習過程,我們將與傷寒論的每個條文親密接觸,我將描敘一個神奇的夢境故事,就是這個故事,讓我進入了傷寒的奇妙世界。我們暫定名——夢境傷寒。
    需要說明的是,我這里不是嚴格的學術探討,大家讀了覺得有意思,那是因為說法比較活潑,大家也不必作為中醫(yī)基礎理論,因為基礎理論有經典在那里,那是傳世之法。這里只是我學習的過程體驗,有興趣的就當參考。一開始就說了,我一直是在做一個夢,這些文字,就是這些夢的描述。有的朋友說是情感散文,我也很開心。所以,有任何的爭論,請回去閱讀《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給我留言。因為有很多專業(yè)人士需要學習后治療病患,所以,需要提醒。作為專業(yè)從業(yè)人員,需要遵循很多規(guī)范和法律,那是另外一回事情。
    今天我們講的是六氣為病的寒熱虛實解。
    寒熱虛實,是八綱之四,同樣是人體陰陽的特性表現。簡單的理解,寒一般都是機制運行緩慢,呈現不及之象;而熱則是一種亢奮狀態(tài),表示機制運行過剩,而顯示出的太過。而虛實,內經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這在人體的正邪交爭中,如果人的精力、正氣不行了,機體表現了虛衰,如同戰(zhàn)場上節(jié)節(jié)敗退的軍隊,已經沒有什么戰(zhàn)斗力了,這個時候,就是虛證。而實證,就是當遇到敵人攻擊,而自己的軍隊也不虛,奮勇反抗,反抗的力度越大,表示敵人也越強,雙方進入僵持狀態(tài),而全身的機制也在為抵抗強敵而高速運作,這個時候就是實證。
    六氣之為病中,如何看它們的虛實呢?或者六氣之病,到底何種為病而表現虛實呢?古人給我們總結了,陽病多實證,陰病多虛證。我們可以理解,陽作為發(fā)動的一方,如同國家的軍隊,所以,如果表現為陽病,那么它多體現在對抗性上,所以,一般都體現了實證;而陰病多屬于國家基礎設施出現了問題,由于國力遭受影響而出現的虛敗景象,這是虛證。那么在抵抗過程中,往往是能量的體現,所以這個時候,多顯熱證,反之,基礎出現問題,機制運行不力,沒有了能量的支持,也就表現了一派寒象。所以,實證多落在陽上(太陽、陽明、少陽),虛證多落在陰上(太陰、少陰、厥陰),這是總體的認識。
    在臨床上,往往每一種病都有它虛實寒熱的表現,如每個世界有其各自的陰陽變化。以后在傷寒的學習中,我們將詳細說,這里給大家一個認識而已。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標本中氣的概念。六氣之為病的每個狀態(tài),都不是單一的,往往都是互見的。我們看原文,這個原文不是很難理解,大家細心閱讀一次: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
    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
    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
    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
    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
    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
    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也。
    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故從本者,化生于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
    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
    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
    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標者,有生于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此之謂也。
    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
    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
    

    
    自此,我們六氣將完成一個段落,接下來將進入傷寒論的學習,如果在上面有什么不明白的,大家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提問,然后在今后的學習中,補充學習,傷寒的學習是很重要的,以后大家會慢慢體會到。

                                    三陽(太陽、陽明、少陽)

開始今天的學習,無論在中醫(yī)界、還是各個領域,都有一個爭論的問題。 有人說他的說法是正確的,別人的認識是錯誤的。 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認識。(一知半解的除外)。
    有時候我們讀內經,就象別人讀佛經一樣,每次都有新的認識。而經書還是那個經書。所以,當我們遇到不同的見解,不要輕易去否定他,而是先考慮他的理由,然后從自己的認識去鑒別他,不要上來就是一棒子。你有可能明天就認為你今天的認識是錯誤的。這就是提高,這就是佛教中不同層次的升華。
    今天我們講一個比較抽象的問題
    什么是太陽、什么是陽明,大家讀了陰陽離合論,很多估計也是一頭霧水。有人說為什么這個病用這個藥?那個病又用那個藥,怎么鑒別呢。為什么要用那個藥,所以也有人說,是以前用藥經驗的積累。但是,也有人聽說,一種藥可以治療很多病,或者一種病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治療,為什么呢?這里面就不簡單的是經驗的問題了。也是我們中醫(yī)的奧妙。
    我們時常聽人說,這個人是太陽病,那個人是陽明病。它用六個方面把病給歸納了。就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自古又有很多爭論,這六個方面到底是六經還是六???其實,都是在不同的方面進行探討。而且有成就的,都達到了臨床救人的目的。所以,對于傷寒論,許多人研究之后都發(fā)現,無論從那個方面研究,都覺得它十分的巧妙,所以,才有現在它崇高的地位。
    這是開首語,不知道說得是否明白,下面我們分別用淺顯的語言說這六個方面,專業(yè)的表達大家可以自己讀內經。因為如果你理解了,你會覺得所了解的東西,不僅僅在醫(yī)學上,甚至在日常,你都覺得非常有意義,這就是可以稱為經的力量。
    先說太陽,太陽主開。之前我們說過,人體里面有它自己的四時陰陽,有一個陽升陽收的體系。相對的,也有一個陰升陰收的體系。有人說,太陽是陽氣最盛的狀態(tài);有的人說太陽就是陽中之陽;其實都是說到了一部分。
    從我們人體陰陽運化來說,有一個很好的理解的點是。我們古時候稱呼祖先有個太字,“太爺”、“太太爺”、“太上皇”。就是起源的地方,所以,太陽,可以看做陽氣起源了,然后生發(fā)的這個過程。我們不是有個太陽寒水嗎?春天從嚴冬孕育出來,從寒水中來,從坎中一陽而來,所以,這個太陽,就可以理解為陽氣生起的一個過程。
    當陽氣起來了,生發(fā)了,到一個鼎盛之后,會降,就象到了中下午,太陽要落山了。這是個比喻。那么從中午到晚上,這個降落的過程,我們叫陽收的過程,對應了陽明。所以我們說陽氣降了,稱為陽明。古人更聰明,陽升、陽降,會不會有個機關呢??就是少陽了,用少陽來調節(jié)他們。所以,就把少陽稱為陽升降的樞紐。這就是我們對三陽最簡單而又很有意義的認識。
    好,我們接著往下說;我們先說三陽,三陰,下次講。太陽,表示陽升,我們知道人體的陰陽變化,清陽上升、濁陰下降。上次講了,陽左(從東方、從木)而升,陰從右(西方、金)而降。這個升,對應了人體肝木升發(fā)的作用。這個降,對應了人體金收的作用。 但是升是腎-肝-火的過程?;鹁褪切?,降從火-金-水的過程。如果這兩個方面都正常的話,我們叫水火既濟。就是好的狀態(tài)。如果只升,不收,那么我們人就會燥熱、不眠等該收不收的狀態(tài)。如果只收,不發(fā),那么就可能出現了虛弱的表現,這兩種情況就對應了大家所聽到的陽虛、陰虛的表現。所以,不是陽虛就吃附子,而是要讓人恢復正常的運化功能。也不是陰虛就補腎水。
    所以,大家要多讀書,多明白經典說什么,不要趕時髦,哈哈,今天火神、明天養(yǎng)陰,不是說那種方法有問題,而是我們要學會辨證,學會看到問題的根源。
    如果通過升降的調節(jié),都不能達到解決的辦法,我們就想想,是不是調節(jié)升降的樞紐有了問題?是不是少陽問題呢?大家可能看到過有人一輩子用柴胡湯救人的。他就是抓住了調節(jié)陰陽的方法。
    以上將的三陽是一個基本的認識,不一定正確,但我覺得可以讓我們好好的認識經典的東西。以后你們自己讀書理解了,可能今天說的都是小兒科,過時了,哈哈。
    我們再說一個傷寒中太陽、少陽、陽明的問題,簡單的說,傷寒中稱“太陽之為病,頭項僵痛而惡寒” ?!吧訇栔疄椴。诳?、咽干、目?!?,“陽明之為病,胃家實”,這是三陽病的一個總綱。那么到底怎么簡單的認識這三陽病呢?
    首先,太陽的病癥出現于人體的體表受邪,人的營衛(wèi)出動,打算用出汗的方式把敵人清理,但是一時能力不夠,出了一點汗,又出不去,所以,出現了太陽的桂枝湯證。這是人體在體表戰(zhàn)斗的體現。如果外邪比較厲害,進入人體了,人體就希望它從消化系統(tǒng)那里解決掉它,
    所以,在胃那里展開搏斗,把胃的津液都耗光了,出現了胃家實,對應了一系列的陽明的方子。
    如果邪氣不走正路,跑到體表和消化系統(tǒng)之間的地方,到處亂串表現了少陽癥狀,半表半里,冷熱不定,這個時候,我們說邪侵三焦,用柴胡和它,因為就象戰(zhàn)斗一樣。如果到處是土匪,如果到處開戰(zhàn),那么損失的還是自己,不如收買他們,哈哈,和解的辦法。這就是柴胡劑的和解之功。
    今天就說這么多。

                                     三陰(太陰,少陰,厥陰證和臨床病例)

 我們上次講了三陽,三陽描述了一個陽生的過程.今天講三陰,太陰、少陰、厥陰.
    因為陽與陰是互相聯系的,陽的功能起來了,陰自然就相應的消退,當然不是消失,而是回到了配合的角色,支持陽出來表現。
    太陰,代表了陰的升長,厥陰代表陰的收盡,少陰是他們的調節(jié)。
    舉例,我們要調節(jié)一個空間的溫度,當溫度偏高,就要加強陰的功能,讓陽收一下,當溫度偏低,就調節(jié)陽的開關,讓陽起來.看陰陽不能孤立的看陰或看陽,當我們看陽虛之證,自然想到他的陰勝的一面.我們描述了陰的一面,返過來就是描述了陽的一面。
    在臨床上,太陰對應濕土,所以,從病上看,當我們提到太陰,自然會對應了脾胃這個土的體系,而這個脾胃的土的本屬于濕,這個土要達到良好的狀態(tài),它需要具備一個濕的問題、這個濕的狀態(tài),就是一個陰的作用,但是,本濕又惡濕,就是不能太濕,所以,胃就起了反面的作用,它主燥。
    我們的陰起來了,天上降了小雨下來,增加了土的濕潤。這就是一個陰生的例子。當然,我所做的比喻只是個形象,不是說陰生一定就這樣,當這個陰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有一個消盡的過程,因為循環(huán)是生命的表現
    所以,厥陰的作用表現出來了,它把陰給收起來,厥陰對應了風木,當我們的天氣達到很冷了,需要過度到春天,這樣,自然界就會“冬子之時,東風起”來一個春風一吹,大地回春,樹木起綠,這就是厥陰的表現,不是消滅了陰,而是讓機制美妙的轉化那么,這個由太陰的陰生轉化到厥陰的陰收,中間的樞紐就是少陰了。
    大家知道,少陰是對應心腎的,心屬于火、腎屬于水,心腎相交,就是正常的機制。如果過濕,就把心火引下來,如果過燥,就把水升一升,當然,這都是人體的自動功能,當人體沒有了這個功能,就出現了病態(tài),冷了陽起不來,熱了還下不去,就要用藥了
    今天說的要和陽結合起來,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互為關聯的,最好的理解就是空調的作用。
    windflower16:03:12
    那少陰癥就是指少陰的功能不能實現嗎?
    mst173916:03:50
    對,我們看傷寒少陰證的描述: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過客16:04:54
    有點不明白.太陰為陰中陽,厥陰為陰中中性,少陰為陰中陰..怎么少陰確為它兩的樞紐呢?
    mst173916:05:55
    歷來,對于這個樞紐的理解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mst173916:06:40
    對于少陰為樞紐的理解,我個人正如剛才所說的,一個心腎的問題,就是聯系水火的問題,我們說陰陽之中又有陰陽,土對應了脾胃的系統(tǒng),那么這個土里面又有陰陽的表現,脾這部分,對應了濕的部分,胃那里對應了燥的體系,比如大地要升陽木,就是脾發(fā)揮了主要的功能,大地要讓收重,就是胃起了功能.這是一些對應的描述問題,真正要看清楚,需要動態(tài)的看,坐標系不斷改變
    mst173916:14:10
    臟是一個總部,腑是一個辦事流通機構
    windflower16:15:18
    簡單對應一下
    就是比如說太陰癥,對應于脾胃
    然后看是太濕還是不濕
    分別對應于脾或者胃?
    mst173916:16:02
    可以這么理解,但是一般提到太陰就要想到陽明,太陰濕,就想到脾
    陽明燥,就想到胃
    過客16:18:16
    手足呢?
    mst173916:18:30
    太陰分手足,一般手主陽的一面多,足主陰的方面多.
    因為我們現在剛開始提到三陰、三陽,我們說點臨床的:
    前天一個朋友問的案子:尿頻、急、淋漓不盡,腰痛重,目眩,這是什么問題呢?
    windflower16:24:23
    太濕?
    過客16:24:29
    腎少陰?
    mst173916:24:42
    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不要腰一痛就想是腎虧,最好的方法就是土和木的對應,聯想,腰要挺拔,就是木要好好生長,所以腰痛首先要想到木的問題,腹痛,自然就是脾為中心,這是個兩分法的思路,所以,不要見腰痛就是腎虧
    我們就看病歷的狀況,一看就是腎水、脾土、肝木,三個方向:
    尿頻、淋漓不盡:腎。腰重:脾濕;眩、肝木。那么問題就是腎水之寒、脾土之濕和肝木之郁,所以方子就需要將這三個問題搞定
    水寒了,所以土就寒濕,寒濕之土升不出木,彼此間互相聯系,那么水寒總有個理由,那就是他的肝木升不上去,沒有相火收回,腎水就寒了。
    今天東西說完了,我現在要忙一會,說的多是個人體會,大家以內經為主
    windflower16:50:11
    希望以后每天能講個臨床病例
    呵呵

                                      太陽之為?。ㄌ峋V、分類)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應該是漢朝時候的部分社會寫照,許多讀書人都有一個夢想——擠身士大夫的行列。士大夫,士就是武官,大夫就是文官,是擔任政府官員的一些知識分子。普通讀書人進入那個行列,有一條路子,就是經過一些官員和地方政府,推薦有才華、有品德的普通人為政府工作,在當時,這叫“舉茂才”、“舉孝廉”。因為這些人沒有皇家貴族的血統(tǒng),后來成為了一種新興的社會力量。大家熟悉的曹操,就是舉孝廉而成為領導的,他的眼中釘袁紹的祖先也是舉孝廉來的。這些人進了政府機構,政治抱負不一樣,自以為圣賢書讀多了,都認為自己最行,不把劉家放眼里,東漢就被那些高官瓜分得差不多了,大小分了13個地方,皇上不過是形同虛設。13個老大看誰都不順眼,搞得戰(zhàn)爭四起。
    所以,當時的社會主流,大家關心的不是環(huán)保、健康、綠色生活,張老伯后來在書里都說了,“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y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yǎng)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br>    每每發(fā)生戰(zhàn)爭,都會橫尸遍野,家亡國破,生活條件惡劣,導致大疫流行。去年(公元200年),這兩個人在官渡打了一仗,后來被人稱為“官渡之戰(zhàn)”。不可避免的又導致了疾病的大范圍擴散。
    同時,由于趨世之人,都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大眾的身體都很脆弱,一不小心,就會感冒,而且感冒還很重,重得要命,當時老伯叫傷寒。所以,很多年來,他都在這些事情上忙著。
    一些書籍記載張仲景也是舉孝廉而官居長沙太守,不過他沒有正面回答過我,估計其中必有很大的隱情,也成為我的一個好奇,所以,當他去官渡渡口看病的時候,我們兵分兩路,我隨張老伯去渡口,她在家里翻抽屜,這是她主動請纓的,她說,翻抽屜,是她的拿手好戲。至于我們?yōu)槭裁磿驹谝粭l戰(zhàn)線上,天知道,她是東家的寶貝女兒,很臭P,很老大,有著很神經的靈魂。
    戰(zhàn)地是殘酷的,加上已經進入秋冬季節(jié),官渡渡口一片肅殺之氣,哀鴻遍野。其實,最悲慘的,依然是士兵和百姓,那些高官們,也許正在和那些宦官朋友們戲耍游玩。
    在路邊、亭子里,都有一些病人奄奄一息,身邊的是家人,無助的眼神令人心酸,每遇到一個,我們都會上前詢問情況、把脈、做必要的囑咐工作。張老伯囑咐,因為背的藥不多,所以,只能留在最需要的人身上。
    老伯邊察色按脈,邊對我說,雖然大家都是在一個時間發(fā)病,但所病卻有不同。你注意了沒有,除了少數老人家的脈都微弱之外,病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會出現脈浮,怕冷,頭項強痛的現象。這就是外邪侵襲人體的最初表現,我們以后就叫它做“太陽病”。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做了必要的治療,我們繼續(xù)前進,在診斷過程中,老伯說最多的詞就是“中風”和“傷寒”。他告訴我,同是太陽病,但有不同的表現,治療方式也不同,如果脈緩、怕風吹、汗出,我們叫“中風”;如果身體疼痛、脈浮緊、又不出汗,我們叫“傷寒”。
    1、中風
    這個中風并不是說被風吹傷了,而是因為在抵抗外邪的時候,人體自動采取開表出汗的方式排除病邪,所以,他的表被開了,出了點汗,脈雖然浮,但相對緩了,我們人體主表的是陽,在古時候,風被視為一種陽動,生長萬物的,護衛(wèi)外表的衛(wèi)氣,就是一種表現,現在為了抵抗外邪,這個衛(wèi)氣被傷,人通過出汗的方式排除疾病的功能得不到正常進行,所以,表虛了,脈緩了,為什么會惡寒呢?一個是衛(wèi)氣被傷,人沒有了衛(wèi)氣護衛(wèi),自然會惡寒,即使在夏天也如此,另外,人體表出點微汗,汗就要蒸發(fā),就象我們從水中出來,都會覺得有一絲冷意,所以,會出現惡寒。這個中風,也就是人為了驅除病邪,開表出汗,但由于機制的能力不足,而出現的病態(tài)。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2、傷寒
    剛才說了,這個人體要通過開表出汗來對付病邪,但是病邪太重,就把出汗的機制都給控制了,人體無法出汗,所以,這個時候,因為身體氣血調動來抵抗疾病,但人體體表的機制又不能實現開表出汗,所以,氣血會擁擠在脈里,出現了脈浮又緊。而且不通、擁擠就會引起身體痛、氣血擁擠了還會引起氣血逆行,引起嘔逆,這都是寒邪傷了體表,在體表這里,正氣虛而邪氣盛,所以,我們叫表實證,同時它衛(wèi)虛,所以還是惡寒。這種情況就是傷寒了。
    
    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這就是太陽病的兩個大綱目,你要背下來。知道了,我記下了這兩個訣竅,等他按完病人的脈,自己也去跟著把把脈,從脈上,這個現象的確很明顯,而且,他還告訴我,急病傷寒,不過是人體在一種狀況下身體機制的表現,如果不是疫情時期,這些原則一樣有效,只是人在不同的狀態(tài)下的表現,只要有這些特征,不管他什么時候,你都可以判斷為太陽病。我默默的記在心里。
    那些病人好可憐,他們沒有醫(yī)院可去,也沒有政府來管,看著張老伯勞碌的身影,覺得他是上天恩賜給當時的社會。尤其是從病人眼里流露出來的那種期待和感激,我似乎明白了他不當長沙太守的初衷。人真正需要的不是權勢、不是領土,而是內心的詳和和健康。能夠跟隨在他身邊,都覺得無形中充實了許多。
    這時,有一個病人直呼“水,水,……”。張老伯即刻緊張起來,飛奔過去。(我懷疑他也煉過武功 ^-^)。仔細診斷了病人的情況,他神情凝重,說,這個要小心點,病邪已經進入到他的體內了,邪氣在內化熱做怪,表示太陽病已經往體內進軍,所以,這個時候,雖然有太陽病的特征,不過他已經渴了,表示已經有了內熱,不能再發(fā)汗了,要用我們要區(qū)別開來。
    
    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于是,他開出了一張白虎湯方。太陽病往不往下發(fā)展,可以從脈來看,如果脈比較正常的跳動,該浮就浮,但不急促、不過快,那么它可能不傳。如果人太陽病了,而且出現脈很急數,還出現陽明的口渴、少陽的欲嘔等證,就要小心它往下發(fā)展。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經過一番治療,這個小村子的危急病人都得到了控制,但是,前方還有多少這樣的村子,天下還有多少這樣的病人,有點想落淚。
    夕陽下的官渡,無限凄涼。
    晚上,我們趕回家,張老伯叫我把竹簡送過去給他。于是我們在千年之后,看到了太陽病開篇。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太陽病,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幫他準備好了足夠一個晚上用的燈火,我準備開門離去,當合上房門之時,突然被一個黑影撞上了,黑影“噓”了一聲。示意我不要出聲,原來是那個翻抽屜的精靈得手了。在她夜行緊張神色的感染下,我們象做賊一樣,往菜園的亭子里撤退。
    她翻到了什么呢?明天見,^_^。今天先把紅字部分給背下來哦。
兩個鬼鬼祟祟的影子,來到了菜園中間的亭子里。
    她說,張老伯的房間里沒有抽屜,除了滿架的竹簡,沒有什么可翻的東西,只是從他的床頭翻出一個木盒子,覺得很漂亮,就“借”了出來。這通常是小偷的借口。
    她說,自己翻抽屜很拿手。根據我所掌握的資料表明,這個翻抽屜于漢朝時期,尚沒有明確記載,我懷疑她也是從夢境過去的,而且,她還能偶爾蹦出點新鮮的名詞,比如減肥、溜狗、巧克力。
    這個木盒子做工很精致,估計是官方制造,上面還有官印的痕跡,隱隱約約有“長沙”字樣。她說,用來裝餅干合適。
    只見她輕巧利落的打開盒子。相對于現在的門鎖技術,打開這個箱子實在不費吹灰之力。老人說,防君子不防小人。想到這,我看了她一眼,覺得自己好無辜。
    當我們正想仔細觀察里面到底有什么東西的時候,突然聽到張老伯的正門人聲嘈雜,好象有官兵的馬匹出現,她迅速把盒子合上,收了起來。
    我快步前去開門,來的是曹營的官兵。這時候,張老伯移步前來,問何事造訪。對于官兵,張老伯似乎不是很熱忱。
    官兵頭領手一揮,從隊尾扶上來了6名病員,說,久慕先生盛名,前來請診。
    張老伯看到病員,當下改變的臉上的慍色,小心的安排他們進入院子里,吩咐我做一些必要的準備。
    他仔細的了解了病員的情況,病患全部都很怕冷。
    張老伯告訴我,惡寒是太陽病的一個特征,如果要全面診斷為太陽病,還需要“脈浮、頭項強痛”。
    一個疾病的出現,就是人體機制在試圖恢復正常的運行,但是有阻力,阻力有外來的,有內在的,我們都叫邪,而人體機制試圖恢復正常,這是一股正氣,在陰陽上考慮,是偏于陽的一面;而阻力往往抵制或削弱了陽的發(fā)揮。所以,就象打仗一樣,軍隊尚有戰(zhàn)斗力抵抗敵人的時候,那么戰(zhàn)場上就會轟轟烈烈;如果已經沒有抵抗力了,或者供給不足,面對敵軍壓境,也無能為力了。
    而從人體來說,發(fā)熱,往往就是正邪在交爭之中。我們要看疾病是表現在陽上還是陰上,記下這句話:
    
    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
    

    張老伯仔細的診斷了病患的脈象,對其中的兩個說,你們不用擔心,從脈象看,你們的病并無大礙,過兩三天就會自己好了。當走向第三個的時候,他神情一下凝重了,我感覺到有特殊的問題,因為每次都是這樣,只見他從腰上解下針包,在第三個患者的左右足三里各扎一針,并囑咐他一些事宜。
    我不得其解,問了他,為什么不給他們開方子呢?他說,從脈象看,他們的脈浮,但不亂,偏緩,很有章法,有正氣來復之意,病發(fā)于陽的話,等陽充分發(fā)揮的時候,他的病就會自動消失,病發(fā)于陰也如此。而“天一生水(陰),地六成之”,要一個陰從生到功能的發(fā)揮,其數是六;“地二生火(陽),天七成之”,要一個陽從生到功能的發(fā)揮,其數是七,這個六、七可以是天數,也可以是其他術類的東西,根據他們的脈象和體質,可以認為6-7天之后,就會自動恢復正常。
    
    發(fā)于陽者七日愈,發(fā)于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但有一個病人,他已經發(fā)燒了第七天了,但脈還是浮,而且開始變大,說明他的身體沒能自我調節(jié)過來,所以,要用針協(xié)助他調節(jié)一下,把準備后傳陽明的邪氣在陽明解除掉。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看著他靈巧輕盈的治療,甚至不用開方,很是敬佩,我想告訴他,2000年后的社會流行一種公費醫(yī)療,甚至有天價醫(yī)療費,你到那時會落后的。
    她一直站在我們的身后,兩手背在身后,跟著我們轉。
    張老伯很是奇怪,“你過來,是不是手有點小恙,我用針幫你調理一下”。
    她連連后退,謝了謝了,他們更需要您。
    后退卻不小心,一塊石頭絆翻了她。盒子飛了出去,我串步向前,海底撈月,左手扶著她的后腰。
    那一刻,真希望時間可以停止。
    同時,右手托起盒子,八卦掌里面叫平托掌。高度剛好合適,盒子送到了張老伯的眼前。
    我們互相攙扶著對望了一下,四只眼睛慢慢的一齊往老伯那邊望去…….
當那個木盒子魔術般的出現在張老伯面前的時候,只見他詫異的眼神一閃而過,心情卻很平靜,沒有說什么,我?guī)退麛M好了內心的獨白:“這個木盒子好象在哪里見過”。
    往往事情的轉機就是如此的不由人,我們總是過于復雜的估計了事態(tài)的發(fā)展。那快凝成了雕塑的兩個家伙,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從難堪的局勢解脫出來。一定是因為剛才眾目之下的“親密接觸”,只見夜色下的她,臉色更加暗淡(估計是紅了)。
    “我要回去了,晚了爹爹會責怪的”,她一把奪過托在我手中的木盒子,噔噔噔,一溜煙消失在了夜色當中。她曾經近乎炫耀的告訴過我,《翻抽屜行為守則》第三條:“在任何復雜的局勢下,以獲取資料為第一要務”。她可真專業(yè),看著她消失的背影,我感到了“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的桂枝湯證。
    官兵們很滿意張老伯的診斷和治療,施禮感激而退去。張老伯吩咐我收拾一下庭院。
    正當收拾院子的時候,東家過來了一個人,匆匆忙忙,似乎很緊張,一見到老伯就說,不好了,我家老爺生病了,請您過去看看。
    我們即刻趕到老爺的房間,十幾個人侍侯在房門外。張老伯示意讓我上去診脈,每當有這個機會,我都非常開心,當然,也很忐忑。
    先用三個手指,分別輕輕的搭在寸、關、尺部位,我們叫浮取,就感覺到寸、關部位脈的明顯跳動,但比較緩,不是很急促,有點象正在輸水的水管破了個洞,漏水了,而尺位比較弱一點;中取的時候,手的用力感覺摸到了肌肉血脈,這時,三個脈比較一致,用力按到骨頭的時候,叫沉取,沒有中取那么有力。
    我按照自己的感覺把脈象描述了一下。張老伯微微的搖頭,自己親自把了一下,說,醫(yī)者,說話要專,立著要精,不可濫言。從他的脈象看是太陽中風之證,脈陽浮而陰弱。關寸脈浮,陽氣浮于表,抵抗疾病,一般都會出現身熱現象,尺位、沉取偏弱,表示陰便弱,陰弱而斂藏不足,易汗出。如果病人發(fā)熱而自汗出,加上惡寒,就可以確定他是太陽中風之證,桂枝湯主之。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味辛熱) 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生姜三兩(切,味辛溫) 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
    右五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執(zhí)水執(zhí)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桂枝湯證

 做長工,很平凡,也很精彩。有人問,長工能實現夢想嗎?我笑了笑。
    記得當時,長工是許多人住在一間大房子,大家都沒有讀過多少書,說起話來也很直接,好象除了老爺家的制度不敢抵觸之外,其他再沒有約束了,尤其是到晚上睡覺前,流行扳手腕比賽,我是負責裁判工作,因為我是唯一一個讀過書的人,贏得他們很大的尊敬和信任,想想挺有趣的。
    這不由得讓我感嘆萬千,在當時,讀書人是很有地位的,也很受人敬重,而讀書人,也多做到學有所用,真正實行,所以,當時的讀書人多是社會行為的典范。一個有名望的士大夫,多是才德兼?zhèn)涞?,成為后輩學習的榜樣。如果一個家庭,能有一個人讀書,都是榮譽得不得了的事情。學生在學校,最怕的事情就是老師不愿教、開除等懲罰。聯想現今的社會教育,一切都反過來了,義務教育的普及,獎懲制度里面,老師的壓力最大,有學生被懲罰了,老師要受罰,要去學生家求學生來上學,否則,達不到就學的指標,本學期的獎金就沒有了,學生成了真正的主人。想起這些,心中就無限悲涼。全社會的人都上學了,就是和諧的社會了嗎?如果一個社會,連尊師重道都失去了,所謂的義務教育,不過是政策的光環(huán)。我曾經聽一個被人稱為典范的老師說過這樣的話:“孩子們,當年我是跪著求來的學識,現在我是跪著教給你們”。聽了這樣的話,我不會覺得感動,甚至會覺得悲哀。真正知識的光輝,不是人去襯托出來,而是它本身的體現,體現在學習它的人的身上,而不是在嘴里,更不能拉一個人來就說這個如此如此好,那個如此如此好,得在你身上體現到學習之后的威力,那才是真正的宣導,如果我們學院教授傷寒的老師,一個個都是應用傷寒的頂尖高手,我不相信聽傷寒課的人會打瞌睡。
    記得當時,自己只是學習了《論語》、《中庸》、《春秋繁露》,醫(yī)學是張老伯傳授的,也不系統(tǒng),而且他說話也好簡潔,都沒有什么羅嗦的話,酷酷的。有許多時候,我問他為什么這樣處方,他就叫我自己看素問、看神農本草,但是,他非常強調的是,他說過的每一條,必須牢牢記住。而他所說過的,就是后來成為中醫(yī)經典的《傷寒雜病論》條文。
    那一天,張老伯帶我去采藥,剛還不錯的天空,突變閃電雷鳴,不由得讓人覺得自然無常。
    我們在一個山洞里避雨。張老伯問我:如果一個胖子被閃電擊中了,會怎么樣?
    我思考了大半天,胖子有什么特別呢?肌肉皮膚厚?脂肪多?小心翼翼的說:是不是流的油水會多點?
    他沒有正面回答我,似乎自言自語的說:其實,人往往會過于復雜的對待人體的疾病反映,就象雷電擊人一樣,如果死人了,會有不同的姿勢,如果沒有死,也會有不同的傷痕,以后你也會看到,人們看病的時候,不是從本質去考慮,而是從不同的傷痕去考慮,從而背離了本原。
    我要提醒你的是,天下人被雷電擊中了,胖子、瘦子,都一樣,沒有例外。
    看病也是這樣,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不管你是什么人,都是太陽病。但是如何處理,卻要詳細診斷臨床,因為在太陽病下,有許多不同的治療方法。
    
    【13】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這是太陽病的一個治療總方,但是,根據臨床不同的癥狀,還會有很多不同的加減。
    
    雨勢沒有變小,更加肆虐的下著。這時,我正在發(fā)呆的思考雷電傷人事件的時候,遠處的雨中出現一個極不協(xié)調的身影,一個人撐著雨傘、提著裙尾在雨中扭捏前行,還不時用手搭著雨蓬四處觀望,我想起了孫悟空。似乎詢問了路過的行人之后,徑直往我們躲雨的山洞走過來,雖然姿態(tài)讓人想笑,卻莫名的覺得很可愛。
    難道是她?她來接我們嗎?張老伯也看出是她來了,扭頭看看我,眼光令人不可琢磨,冷俊中有一絲溫暖的笑意。我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心里默默的想:“做長工,也很精彩”。
    當她來到跟前的時候,身上的衣服都快濕透了,雨傘在那種天氣下,沒起什么作用??吹轿覀?,似乎很高興,“快…..快……”,但又上氣不接下氣,說不清楚一句話。別急啊,我心里都焦急了,又很心疼,人卻呆在那里不知道該做什么。張老伯盯了我一眼,上前幫她拭去額上的雨水,順便在印堂上用拇指輕推了幾下。孩子,這樣很容易生病的,以后這么大的雨不要出來了。
    她還是說不出話來,還是在喘氣。足足等她3分鐘時間,才恢復過來,“張老伯,到我家探訪的何大人突然病倒了,請您回去看看?!?br>    剛說完,只見她腳一軟,似乎支撐不住了,我急忙飛步上前,依然一勢海底撈月,左手扶著她的后腰。這一招總感覺很熟悉。所以,年輕人練習必要的武功是可以幫助別人的。她頭一低,暈了過去。讓她靠在左手臂彎里。
    張老伯看著這熟悉的架勢,搖了搖頭,唉。

                                                       驚醒的夢-麻黃湯

夢會醒嗎?會,沉睡了千年的夢,都會醒。
    可我希望這一生,都不要醒。
    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在夢中,令人體會到太多太多,但人,畢竟屬于現實,如果沒有在現實中好好的走一遭,又如何對得起這千年難得的人身,一切都是因緣造化,天意使然。
    所以今天,我又醒了過來。醒來之前,他們如是說。
    師父告訴我,其實,現實也不過是夢境的一部分;
    她告訴我,你的夢,是現實的一部分。
    可真是夠辨證主義,倒是讓我糊涂了。
    師說:當你執(zhí)著和沉迷于現實中的時候,要知道,那不過是如露如電的幻象泡影。
    她說:當你在現實中孤寂和無奈的時候,要知道,在夢境里,我一直為你祝福,等待著你可以自利利人的那一天,到了那一天,我就不會調皮了,我會對你說三個字:我愛你。
    張老伯說:我講課的時候,你再迷迷糊糊流口水,小心我一棒子打你的頭。
    
    今天我跟你講的是麻黃湯,這是傷寒論最基本的方子之一,我們從上面的條文知道了太陽病有中風、傷寒、溫病。他們的特征鑒別,我們都說過了,通讀原文幾次,都會明了,有時間就多讀幾次原文,不要老花時間在做夢上,傷寒論大法也就20000多字,讀一遍也就1個多小時,你都快幾十歲的人了,你讀過全文多少次啊。我痛心啊。(今天張老伯好象真的生氣了)
    我們先回顧一下它們的提綱條文: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我們可以看出,傷寒條里面別人所不具備的,就是惡寒、身痛、嘔逆、脈緊。我們先看這個傷寒,傷寒的表面意思是什么呢?你可以說是人被寒氣所傷,也可以說人的太陽寒水的層面被邪氣所傷,你還可以說,外邪大軍壓境,人體原本不良的機制在威脅下哆嗦著,等等等等。但都有一個特征,就是人體正常的機制被克制了,比如氣血被克制了不能很好的運行。當人體感覺被寒氣所傷,那么必然會調動全身機制去消除這個敵人,然而,人的這個能力達不到消除敵人的時候,那么病態(tài)就會出現了,惡寒是必然的,身痛呢?大軍壓境,表層的機制被約束,那么就會出現氣血在表層的運輸被破壞,體內的氣血到了這里無法通達,無法通達就可能出現打架,雍塞,那么,就會出現身體疼痛,但又找不到傷口哦,就是在那里感覺到痛,骨節(jié)痛,等等,這就是不通則痛的道理。既然不通了,但人體機制不會停止啊,還是會繼續(xù)運動,那么,后續(xù)的運動的能量怎么解決呢,它就往能通的地方走,怎么走啊,通過食物的通道往上沖,那么嘔逆也出現了,但是,這個通道也不是輕易讓它走的,所以只讓它表現表現,但體內的機制還是很緊張,所以,它的脈的表現就是陰陽俱緊,坐立不安的樣子。
    根結在哪里呢?就是在寒氣約束了表皮的通透、反抗邪氣的功能,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就是需要用一個方子,來打破這個僵局,什么方子呢?就是麻黃湯。下次我們將自己說說麻黃湯如何去發(fā)揮它的功能。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人體的機制,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簡單,一些不恰當的比喻,也許會誤導人,但不會誤導善于思考的人,你可以這樣去理解,但不可以認為人體就是這樣運化,有許多深層次的知識還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思考。
    我們說,寒氣本來是六氣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只是它在人體這里表現了不合適宜的作用。我們所要實行的操作,就是要人體的各部分,回歸到正途中去,回歸到它最美好的位置。是否所有的惡行,都需要鏟除,是否所有的妖怪,都需要形神俱滅;有的是它緣該如此;而其實,大多數的惡,都是因為它已經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它不記得自己是佛主面前讓青煙飄散的香爐,靜聽著梵音裊裊, 木魚聲聲,究竟涅磐;只記得匆匆忙忙的倒掉香爐里面的煙灰,口中念念有詞,萬佛神圣、觀音大士、速速助我招財來、速速助我招財來。
   我的位置在哪里?我們的位置在哪里?人的一生,我們到底該隨緣做點什么。

                                                                     麻黃解

中醫(yī)有一個八綱之說,陰陽、表里、虛實、寒熱,可以用來簡單描述疾病的狀態(tài)。太陽中風自汗出,體表的排泄通道尚可,只是能力不及,它屬于表虛;但太陽傷寒無汗,體表的排泄通道完全被邪所控制、閉塞掉,所以,表是實的,所以,我們說它是表實證。
    太陽病的表虛、表實,怎么去解決它呢?《傷寒論》是一部講方證的巨著,表虛的桂枝湯證我們粗略的說過,如果有必要,我們以后還將繼續(xù)深入的說,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執(zhí)一法不如守一方”,當然它也不是全面的,但也說出了掌握一個方的重要性,有的人在法上不一定能很通透,但他對一個方子的應用非常熟悉、靈活,他就可以用一個方子解決許多問題。
    
    我們這次要解決的是表實證,那么表實證就是我們之前說的太陽傷寒的癥狀,為什么麻黃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們先看看麻黃到底是什么藥物。神農說:“麻黃,氣味苦、溫,無毒,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fā)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瘕堅積聚?!?br>    我們怎么去認識這個發(fā)表出汗的藥呢?怎么達到那樣的一些主治?首先,我們從氣味入手,麻黃的味苦,味苦屬于火,而火屬心,心主人體的液,也就是是從這個苦,我們確定了這個汗的來源問題,就是心液,那么有了物質,就需要運送能力了,怎么讓這個心液達到體表呢?我們還考慮了麻黃溫的特性,溫屬于春天的特性,也就是肝木的特性,肝木的機制是通達、疏泄,它可以令這個心液直達體表,破除表層的邪實。
    有人說了,那也未必啊,苦溫的藥很多,難道都有這個功能嗎?為什么不用別的藥呢?這就是個好問題,中醫(yī)的奇妙就在這里,我們是萬物各有靈性。我們看當歸,當歸在神農本草里也是苦溫,它與血液是有關系的,但它卻無法達到這個效果,為什么呢?我們知道當歸是用了它的根,有一種說法,“根性下達”,一般來說,屬于根的,都有一種向下的動力,屬于枝的,有往上生發(fā)的動力,那么從這個意義上說,當歸顯然不能很好的上達表層,它入肝養(yǎng)血,入心清火。而麻黃呢,它的藥用莖是空的,直達而上,簡直就是為心液達表架設了很好的通道,而且,質地輕揚,令氣機透達周身上下之皮毛。所以,神農本草里面,每味藥都有不同的主治,氣味可能相同,先人早就洞察了個中奧妙。
    究竟麻黃如何發(fā)揮效用,還需要與其他藥味配伍,我們將在后續(xù)的傷寒論原文進行學習。
    我們臨床用這個麻黃的時候,必須對它的性味主治了若指掌,否則,就容易出問題,大家都知道,許多人不敢輕易用麻黃,是因為發(fā)汗太厲害,是一個猛藥猛將,但是,如果治療疾病,老是用糖果,你怎么治療呢?在對待疾病上我們是需要恩威并進的。但不是匹夫之勇,必須心里有數,所以對于遣用的每一味藥,都需要細致的研究,好好的格物格物。
       什么是格物,這在學術上也是個學問來的,大學里面我們讀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庇信d趣的朋友好好研究研究格物是什么意思。我還想到《道德經》里有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其實在許多事情上,我們可以捫心自問,我們在所正在從事的事情當中,到底放了多少心思、多深的思考在里面,古人做學問,搞研究,先把整個心思放進去了。

                                                                   麻黃湯的處方

  應用麻黃湯治療以及如何想到要處麻黃湯,是一個意思,只是不同的思路,傷寒論的標題這樣提:辨某某病脈證并治。字面上的思路就是先辨什么病,然后看什么脈,什么證以決定處方。這是很簡潔的思路,傷寒論的通篇文字,也都是為了這個思路而描述。
    我再重復一下這個羅嗦又簡單的過程。
    什么?。浚ㄌ?、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什么脈?(浮沉遲數等)
    什么證?(頭痛、項強、欲寐、下利等)
    什么方?(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四逆湯等)
    我們看一下麻黃湯的處方過程。
    
    (正在寫……)
    
    傷寒象一張網,駭括了六經,網住了萬病,也網住了,不安的心。一個病的出現,是否注定了有一種方子去應付呢?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卻有最適合它的方子,那個方子,似乎天生就為了它而出現。而能理解這個天命,也就學會了傷寒。傷寒是天命嗎?也不是。如同律法。法律界在嚴格遵循條規(guī)之余,還反復思考這樣的話,“法律不外乎人情”。傷寒是一部關于治療疾病的律法,在天命之外,同時,也充滿了圓融,但如果熟知天命,也就能更好的圓融。人心,又何嘗不是如此。

                                                            青龍之治-麻黃湯

一直都沒有時間寫下日記,遺憾有加。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古代文化中的四方之神,為什么麻黃類方劑有稱為青龍呢?這個問題我還沒有做過考證,不過從看過的一些書中,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張秉成在《成方便讀》里面說“以龍為水族,大則可興云致雨,飛騰于宇宙之間;小則亦能治水驅邪,潛隱于波濤之內耳?!庇械呐笥芽赡芸催^一些介紹,青龍屬于東方之神,屬木,古語有說:“左青龍,右白虎”,風水的學說里,希望左邊東方之位,呈現青龍之勢,可以興風布雨,氣傲長空。
    我們如何從傷寒上,去認識這個麻黃類的方劑呢?還得回到我們的辨病脈證并治。辨病脈證之后還有治療,許多人質疑中醫(yī)學說,說你們就是說道理,卻沒拿出有力的臨床例子出來,呵呵,臨床例子有沒有?不是電視說的,而是在廣大的受益大眾那里。
    
    看主要辨證思路
    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太陽病,頭疼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我們來確定這個脈,要確定一個脈,“太陽病”、“脈陰陽俱緊者”,之前說了,“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這個脈是一個浮緊的脈,一個浮緊的脈有什么意義呢?這個脈是中醫(yī)看病的一個重要手段,它會給我們一個很好的了解身體機能的方式,其中的意義很多,需要全面了解的話,不是一下就能說清楚的,大家可以參考相關文獻,在實際中多多練習、體會。我們單單說這個浮緊,這個脈也是我們人體氣血機制的一個反映,現代解剖知道,它就是血液循環(huán)的表現,但這僅僅是表層的認識。中醫(yī)里面,可以分解、表現許多復雜的生命特征。
    一個正常的脈是摸起來很順暢、甚至感覺象平緩的音符一樣流出來,有節(jié)奏,就象別人說的,如春風拂柳。如果它變得浮了,我們的手指剛接觸皮膚,就感覺到脈在跳動,我們說這個脈是浮脈,人體活動的機制表現在表,為什么呢?也許是因為身體感覺到受到外邪所侵,發(fā)動力量進行抵抗,所以在表,表現了浮脈,(當然這個浮也會有許多解釋,但可以參照身體的其他表現,可以做最后的確定),如果這個脈浮了,偏緩,就是比較松散,那么這個病人可能身體自汗,因為毛孔開泄,所以,在表的機制被緩解,這就是傷寒里面桂枝湯中風的現象,如果這個脈很緊,那么就是因為外寒所縛,而且這個寒的力度還不小,身體無汗,人體不能自行通過汗泄的方式,排除疾病,所以,在脈上有了被壓制的表現。
    之所以那么強調這個脈,其實在臨床是很有用的,大家知道臨床的病千變萬化,有時候一點頭緒都沒有,但如果能夠在這個脈上理解透了,你就能夠看破一切假象,直接確定病所,這也應該是古今以來,對脈都很重視的原因吧。
    有了這個脈,我們再確定證,“頭疼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剛才我們說的,表不開的話,人體機制不能通過出汗去除病,那么,它就會留在體內,在脈表現了被壓迫的浮緊,那在身體里面,也一樣是壓迫的表現,往上,頭疼,在下,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因為病還在表,暫時沒有影響到土的體系,所以,從上的肺的呼吸系統(tǒng),它就會表現病的癥狀,喘。所以,麻黃湯也可以治療喘,當然不象有的醫(yī)學,見喘就用特定藥物,而是經過這個辨證,才使用了麻黃湯。
    我們以上說的這兩點,是麻黃湯的主要辨證要點,當然傷寒論原文進行了詳細論述,我們必須全文進行閱讀,深入了解,但這個方向,一定要把握。有的人有疑惑,就這兩點,就可以使用麻黃湯嗎?一定沒有問題嗎?
    中醫(yī)是一個嚴謹的醫(yī)學,也是一個圓融的醫(yī)學,由于每個人學習態(tài)度和方式方法的不同,因此會有許多表現,有的人用一個方子的時候,知道治療什么病,但卻不知道為什么會那樣;有的人看到了美妙的理論闡述,就覺得醫(yī)道應該如此,其實,當真正去理解的時候,發(fā)現自己在經典的啟發(fā)下所獲得的美妙,遠遠勝過別人書中的闡述。如果要很好的了解和應用中醫(yī),是需要對醫(yī)理的融會貫通,這一過程,是一個艱辛的過程,但對于有緣有興趣的人,卻是一個享受的過程。
    那么什么是嚴謹和圓融,許多人只知道生活中不安和嚴峻的一面,卻放不開心思去體會各中的樂趣和圓融,一生都在自我的壓力下存在;其實,生活中的嚴謹很多,那是希望我們有序、有節(jié)、有理的存在。而我更相信那份在嚴謹之后的圓融,因為,那才是人生的意義之所在,許多人有智慧去完成嚴謹,為社會,工作中,家庭責任,卻沒有緣分體會圓融。明天我們就通過麻黃湯的應用,看看什么叫嚴謹和圓融。

                                   青龍之治—麻黃湯的嚴謹和圓融

正確應用麻黃湯,可以解決臨床上的許多問題,而且許多時候可以變通,在傷寒里面,給出了一個處方的律法,但醫(yī)家也可以根據臨床狀況,采取靈活的方式,進行不同思路的治療,但根本需要掌握,就是我們在嚴謹之下,才能有更好的自由和圓融。如同常人社會,因為人們認識上的不同和道德的差異,如果沒有律法以求共識,那天下必將難以治理。
    昨天學習到麻黃湯的適應脈證,總結起來,它主要由于寒邪侵襲、衛(wèi)分受閉、營陰郁滯等而導致的太陽表實證,那么在治療上,古人總結出了麻黃八證和汗法七禁。
    
    回顧昨天我們說的一些提綱:
    “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太陽病,頭疼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br>    我們可以進一步總結提煉,因為之所以表實,主要的原因在于汗不得出,邪不能外透,所以,一個重要的眼目在于無汗,這也是區(qū)別桂枝湯證的重點,其他的身體諸痛、惡寒發(fā)熱、喘逆、脈浮緊,都是去驗證這個機理,驗證無誤了,就可以確定了麻黃湯證。
    雖然我們說起來似乎很凌亂復雜,但一旦貫通了,你就會覺得很簡單,只要那個理通了,掌握了,這些話看起來都是多余和羅嗦的,所以,有的參禪的人說文字是障礙,是有道理的。
    當然,從嚴謹的一面來說,應用麻黃湯也是有尺度的,有適應,有禁忌,這就是嚴謹,傷寒里面做了詳細論述,我們看看,前人也總結說是發(fā)汗七禁,我們看原文:
    從證上:
    
    咽喉干燥者,不可發(fā)汗。
    淋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必便血。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痓。
    衄家不可發(fā)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目旬,不得眠。
    亡血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寒栗而振。
    汗家重發(fā)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
    病人有寒,復發(fā)汗,胃中冷,必吐蛔。
    

    從脈上: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fā)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fā)汗。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這里列出了咽干、淋、瘡、衄、亡血、汗、胃中寒等在采用汗法時候需要特別謹慎,同時脈上考慮尺脈是否有神,因為這可以診測到榮氣營血的不足,我們說過了,采用麻黃汗法,主要想通過開表除邪,但如果本就已經虛弱了,再在邊關燃起戰(zhàn)火,自身都不保了,這就是本末倒置,這個時候,應該先從內著手。
    所以,整個過程,都是絲絲相扣的,非常具備嚴謹之風,一旦通了這個理,我們就可以在實際中應用自如。
    我們用中醫(yī)界公認的名望醫(yī)家的例子來說明一下。學習醫(yī)案,是提高自己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尤其是臨床機會很少的朋友。
    
    附件材料
    范中林先生是大家認為經方應用比較厲害的高手,我仔細看過他的醫(yī)案,我注意到他的醫(yī)案中,開手就采用麻黃湯的例子有6個,也涵蓋了6種現代看來不同的病,這點可以看出,中醫(yī)治療的靈活和圓融,我們?yōu)槭裁凑f六經可以囊括萬病,道理就在于此。
    他處理的這六個病在西醫(yī)上分別稱為長期低燒、偏頭痛、周期性麻痹、過敏性腸炎、肝硬化、雙目眼膜病變。我們看看他具體的辨證過程。
    
    長期低熱
    郭,女,近三年來,常間歇性低熱。每日皆發(fā)熱兩次,體溫在37.5℃上下。雖經治療,未愈。1979年3月來診,自覺畏寒發(fā)熱,畏寒發(fā)熱、身無汗,兩膝關節(jié)疼痛,面色正常,唇淡紅,舌質淡紅而潤、微紫暗,苔黃挾白較膩,脈浮緊。
    診斷:此為太陽傷寒表實證,法宜開腠發(fā)汗、安中攘外,以麻黃湯主之。
    要點:舌質淡紅潤,苔白,為有寒象。脈浮,病在表,緊則為寒。寒邪外束,身之陽氣不得宣散。寒主閉藏,使皮毛閉,故身無汗。營衛(wèi)阻滯,失正常之衛(wèi)外機能,故畏寒。寒邪郁于經脈之間,陽氣不舒,故令骨節(jié)疼痛。
    
    偏頭痛
    邢,女,1975年春節(jié),左面部疼痛,其后逐漸轉為劇痛,陣陣發(fā)作,持續(xù)三年之久。1978年12月18日來診,近日來疼痛加劇,痛甚時臉腫發(fā)亮,眼不能睜,夜不能眠,坐臥不寧,生活無法自理。微惡寒,無汗,舌質淡紅,苔淡黃潤夾白,根稍厚膩。
    診斷:太陽證偏頭痛,麻黃湯。
    要點:舌質淡紅而潤,苔淡黃夾白不燥,即為風寒夾濕,入侵肌腠,郁閉不解之象;參之頭一側痛甚,微惡寒無汗,顯系邪犯太陽經脈;再參之無陽明、少陽病情,更無三陰之候,亦可以佐證。因此,本例偏頭痛,不必拘于頭痛偏側多屬少陽,或頭痛日久,多屬內傷之常規(guī)。而應從實際出發(fā),按六經辨證,太陽傷寒表實之證具,邪無達泄之路而上擾,以致多年頭痛不愈,急用麻黃湯以開之。
    
    過敏性結腸炎
    姚,男,曾于1970年夏患阿米巴痢疾,經醫(yī)院治療,痊愈出院。因飲食不節(jié),過食生冷,病又復發(fā),服中藥一百余劑,時好時壞,夏秋更重,遷延五年之久。1975年11月2日來診,腹瀉每日三、四次,胃腹脹滿隱痛,大便時稀時秘,無膿血。頭昏,身痛,神疲面黃,肢體消瘦。舌質暗紅,苔黃白而潤,脈浮緊。此為外感風寒郁閉,寒濕留滯腸中,交織不解,遷延日久。
    診斷:太陽陽明泄瀉。宜先開腠理,除寒濕,以麻黃湯加味主之。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薛,男,自1969年患慢性肝炎,肝區(qū)脹痛,經治療病情未控制。于1972年春,開始全休。同年5月27日來診。肝區(qū)脹痛,食欲日益減退,進食后腹脹,坐立不安。腰部如重帶緊束,難以蹲下。頭疼惡寒,面色青黃,兩頰瘦削,眼胞與雙足微現浮腫。舌質暗淡,邊緣稍紅,苔淡黃夾白,根部稍厚膩。
    診斷:此為少陽證脅痛,兼太陽傷寒,宜先開郁閉,散寒除濕,以麻黃湯加味主之。
    
    復視、雙目動脈硬化性網膜病變
    劉,男,兩月前突然發(fā)病,視一為二,有時視物變白色。除此,全身無明顯不適和既往病史。舌淡紅,苔白黃微膩、稍緊密。白睛微現淡紅血絲。
    診斷:此為寒濕之邪入侵手太陰肺經,形成視歧。法宜散寒濕,利肺氣,通經脈,以麻黃湯加減主之。
    過程:此證無明顯之既往病史,患病之始,僅自覺勞累如感冒后之不適,主證即現復視?!鹅`樞·大惑論篇》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通常認為,精散多由肝腎虛損。但此例患者,從病情及全身情況辨析,并無肝腎兩虛之征。再者,前醫(yī)曾用補肝血、益腎氣之中西藥品,亦未奏效。我們認為,本例之“精散”,當屬邪傷手太陰肺經。究其病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審視瑤函》曾說:目“中有神膏”,此神膏實為肺陰所聚;前人或稱為陰精所生之魄。即《素問·宣明五氣篇》所謂:“肺藏魄”;《靈樞·本神篇》云:“并而精出入者謂之魄”。張景岳注:“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類經·臟象類》卷三)。人體一些知覺與動作,皆與“魄”正常作用相關。很顯然,此例之視歧,乃邪傷手太陰之精膏所致。
    其二,患者視物?,F白色、白影?!夺t(yī)宗金鑒》曾指出:“淺綠如白肺經發(fā)”。同時,患者在白睛中現淡紅血絲。白睛屬肺,肺主治節(jié),且為嬌臟,五哐六腑之華蓋也。外感寒濕之邪入侵,每先犯肺,使治節(jié)失調,致令氣血阻滯于目,逐漸凝聚,必損及手太陰之精膏;久之,遂發(fā)為視歧。
    再參之舌象:舌質淡紅而潤;苔白滑而膩,兼淡黃色,標志寒濕較重,邪漸入里。再望舌苔緊密,更說明寒濕凝聚較深。寒濕之邪入侵人體,太陽經首當其沖。同時足太陽膀胱之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下腦后;外邪循經上目逐漸凝聚,終于截散瞳神之精膏,以致視物分歧。
    總之,此證之病因病機,為外傷寒濕之邪,循太陽之經入侵,內傷手太陰之精膏,凝結而成。故用太陽傷寒之主方,隨證加減,以散肺金之寒濕,通經脈之凝滯,從根本入手施治。
    前人云,用藥如用兵?!斑\用之妙,存乎一心”。推之經方之應用,這個“妙”字,蓋為“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歟!
    附件結束
    
    早上隨手翻了一下《佛說四十二章經》,里面寫有這么一段,佛問沙門說,人命在幾間?有人回答說,數日之間。佛說,你不明白。又問另外一個沙門?;卮鹫f,在吃飯間吧。佛還是說,你也不懂。再問一個沙門。回答說,在呼吸之間。佛終于回答說,善哉,你知道矣!雖然這段話道出了許多東西,但單單從中醫(yī)的角度看,的確也是一語中的,呼吸之間有序,天地人之風和,風和而日麗,日麗而萬物調和,這也是我喜歡迎著晨風上班的原因,哈哈。

                                                                辨病脈證治(一)

高明的醫(yī)生往往在于辨證的精微細致,喻嘉言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就強調,先議病后議藥,當然也要議得對,這也就要求我們對病、藥的各種特性要了如指掌。我們回顧一下他老人家是怎么說的,“治病必先識病,識病然后議藥,藥者所以勝病者也”,“不識病則歧多而用眩。凡藥皆可傷人,況于性最偏駁者乎?邇來習醫(yī)者眾,醫(yī)學愈荒,遂成一議藥不議病之世界,其夭枉不可勝悼?;蛞詾闅⑦\使然,不知天道豈好殺惡生耶?每見仕宦家,診畢即令定方,以示慎重,初不論病從何起,藥以何應,致庸師以模棱迎合之術,妄為擬議。造藥之不效,誘于無藥。非無藥也,可以勝病之藥,以不識病情而未敢議用也,厄哉! 《靈樞》、《素問》、《甲乙》、《難經》無方之書,全不考究,而后來一切有方之書,奉為靈寶?!?br>    我們今天看看傷寒如何在簡潔的行文中,做到精微細致,當然,精微是精微,但還得學習、應用的人去理解、去做。我覺得看這些經典之書,要能夠在臨床得到更好的應用,必須做到識文、達意、通神。不過也需要漸進的過程。
    
    我們看《傷寒雜病論》條文: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關于人體內正邪交爭的事情,我們之前說過很多了,這個太陽的表病出現之后,也就是正邪交爭于表,太陽病的表現,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但是呢,幾天過去了,出現“脈浮細而嗜臥”,聯想以前說的太陽與少陰互為表里,而“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這個“脈浮細而嗜臥”雖然脈浮,但有個細、有個嗜臥,少陰證出現了,脈不象單純的太陽病那么浮而或緊或緩,而是細,顯然,細就是虛了,因為病已犯少陰之內,所以人才會覺得困想躺著。但是呢?脈又浮著,又有太陽證,也就是太陽、少陰都存在,我們知道,脈細了表示精血之虛,這個時候是不能用發(fā)汗了,正氣已經虛了,原文也告訴我們了,外已解也,也就告訴了我們,不要再解表了。那這個時候怎么辦呢?
    我們看目前的狀況,也就是病已入里,但是呢,也還及表,就是這個人體機制還是想讓這個病呢往外排,但是自己的力度又不行了,這在臨床上也是很常見的,有的人感冒幾天之后,還沒好,人就開始虛了,但還是有感冒癥狀,這個時候呢,單純解表不行,那么,就可以考慮采用和法。既然太陽也有,少陰也有,那么我們干脆取其之中,所以就去看看病人有沒有“胸滿、脅痛”,這是少陽之半表半里的證,好,既然有的話,那就“與小柴胡湯”,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大家注意,這個用了“與”字,而不是“小柴胡湯主之”,也就是說,用了這個方法就可以調順這個機制,達到目標,這也是順應人體自我調節(jié)的機制,那么我們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之類,可不可以呢?我覺得也可以,但是呢?因為這里已經說了“胸滿、脅痛”,剛好就是少陽證,那么當然是順應這個機制最好,用少陽的樞紐調節(jié)過來,因為人體在這個時候,只要通過調節(jié)樞機就可以了。如果沒有這個“胸滿、脅痛”,那么是另外的問題。
    那么后面又有,“脈但浮者,與麻黃湯?!?,雖然行文簡單,也算苦口婆心了,又怕我們不明白,所以又強調,也就是這個太陽病,如果沒有上面所說的那些證,不管你多少天,10多天了,但脈還是浮的,太陽證還在,還是可以用汗法發(fā)表的方法,因為正邪還是在表那里斗呢。當然也不一定是用麻黃湯,總之它代表一種解表的方法,大家看書的時候一定要靈活,我們要達其意,通其神,那個意上我們要掌握到,真正應用了,要達到通其神的程度,我們的醫(yī)術也就高超了,這也是我們不斷學習和實踐的目標。
    其實傷寒論中的每一個條文都是有深意的,而且精微細致,所以,兩千多年來,這本書都被人這么推崇,信奉,為天下蒼生的健康服務,雖然行文簡單,但卻平中見奇,所以,一些有識之士經歷了許多之后,還是回歸到經典上,回歸到內經、傷寒上來。正如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有許多憧憬,有許多理想,但后來卻可能發(fā)現,原來自己想要的,就是那份平凡,以及在平凡中經歷的瑣碎;于是,學會了用心去品味平凡的點點滴滴;。而最后發(fā)現了,這才是生活的真正經典和成就。

                                                                   大小青龍湯證

昨天有人問我,為什么傷寒就可以函括了百病,這個世界上那么多病,六經就能包含完了嗎?我們學了傷寒之后,知道每個條文,描述的是病、脈、證,不管是現代的肝炎、肺炎、癌等等,都會有脈和癥狀,那么從這些癥狀和脈,我們就可以辨證,五花八門的病,但癥狀來來回回就那些,所以,不是說全部,但基本可以說函蓋了百病,仲景也說,按照我所收集的條文,“思過半矣”。我們發(fā)現,他的條文里面有許多誤治,比如,太陽病,下之后,怎么怎么樣,這些本不該進行這樣治療,但又這么治療引起的誤治而導致的結果,我們可以說當時他的確經歷了這樣的治療過程,但我更相信他是通過這個方法,引出了一個龐大的雜病群的治療方法。因為通常疾病變化是復雜的,有的病是這么表現,但在常例上不會如此啊,哦,它是疑難雜病,那這個疑難雜病怎么來的呢?什么來頭啊,可能原因很復雜,但怎么用傷寒的方法解決呢?可以,我假設一個誤治的狀態(tài),引出這個癥狀的來龍去脈,那么,這個證就有了來路了,哦,從太陽誤治而來,從陽明誤治而來,那么,就可以從這些來路和去路下手了,這就是疑難雜病的解決方法,也是傷寒不僅僅是解決外感疾病,同時也解決其他百病的一個原因。
    
    我們今天來看兩個在傷寒論里面非常重要的方子,大青龍湯、小青龍湯。我們放在一起講是為了更好的看清他們之間的聯系,我需要強調的是,我們的學習方法是學習傷寒的一個方法,絕對不是唯一的方法,可以從許多方面學習,大家可以閱讀古今許多醫(yī)家的著作,就可以明白了。
    我們看原文: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拆,此為逆也。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第一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蔽覀兛此麠l中說的是太陽傷寒的脈證,也就是麻黃燙證,不同在于它有個“煩躁”,這樣的情況下,采用了大青龍湯法。這里有一點,為什么列舉的證是傷寒,而前面又貫以“太陽中風”呢,這也在歷史上引起紛爭的,我們暫且不做爭論,因為行文上的錯誤在書籍的流傳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錯簡,但并不影響我們去達其意,不管中風也好,傷寒也好,如果病是在表,我們的方法都是要用汗法去解決,他這段關鍵在于不汗出而煩,點出了關鍵,就是因為這個身體機制不能采用發(fā)汗的方式達到去邪的目的,正邪相爭交織而出現的煩燥,所以,采用大青龍湯來解決。后面又強調了,如果脈微弱的話,汗出惡風,這就是少陰病現了,這個時候是斷斷不可以服用,服用就會出現后面的逆證,就是誤治了。
    下一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剛才說了是脈浮緊的太陽傷寒癥狀,現在說到脈浮緩,太陽中風的癥狀了,那么他說,只要沒有少陰證,一樣可以采用大青龍法,所以,到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前面所貫的傷寒、中風,其實都不是關鍵所在,而是不管傷寒還是中風,只要有這個證在,就可以用大青龍法。
    同樣道理,小青龍湯的兩條也是如此,“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薄皞?,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眲偛盼覀冋f大青龍的時候,是因為不汗出而煩躁,形象上可以看出,有一個火郁在里面,到了小青龍,這里主要突出的是一個水氣,心下有水氣,本來傷寒應該表解的時候,但是解不了,不管什么原因,它就是不解了,那么邪氣就在體內膠結,以水氣的方式影響著人出現不同的癥狀。一個是火氣,一個是水氣,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兩極的出現。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放在一起說的原因,其實在傷寒里面,許多方子都是有這個現象的,仔細看,對比我們就會發(fā)現許多,這個有什么好處呢?我們在臨床上,通常遇到許多莫零兩可的問題,但是往往對比的方法很容易就可以去識別,識別陰陽嘛。
    我們如何更深的去認識這個理呢?以前我們說過,太陽病是本寒而標熱,本于寒水,標于太陽,一個人的本陽不同,那么受病的時候,可以導致不同的結果,就象人的身體素質好壞不同一樣,如果那個人的機制偏盛,那么當遭遇太陽病的時候,通常人體去抵制外邪的能力就強,會表現一種陽動,所以,比較容易在太陽的標陽上發(fā)揮,回到我們上面所說的癥狀,也就是他大青龍湯證的可能性大,他往煩躁方面發(fā)展,也就是陽明燥的路上走,這是偏陽的;如果這個人本陽不及,那么就容易往寒水方面靠,那么,水氣病出現的可能性就大,他往太陰的濕方面走,這是偏陰的。
    所以,大青龍湯里面用了大量石膏,石膏是白虎湯的重要組成,就是要清這個煩躁的里熱,讓這個陽降下來,怎么降,通過麻黃達表,大汗出,所以這個大青龍湯是很強的發(fā)汗之法,使用的時候甚至可以大汗淋漓,因為他火之郁偏盛,就是要讓它全部透出來,興云化雨,徹底解決掉這個問題,不要讓邪再往下走,所以,這個時候,芍藥都去掉了,就是不往下走,全部往發(fā)汗里去,大汗不怕,可以用“溫粉撲之”。但要注意的是,得汗后就要停服,否則出太多了也就偏了。
    小青龍就不一樣了,它要解決那個寒水之泛濫停滯,就需要用溫藥將這些水氣給散掉,比如用了干姜、細辛、半夏等,散掉的水氣提供兩個出路,一個就是麻黃桂枝的達表,一個就是五味、芍藥的下收,從下走,溫藥也有分工,干姜就把胸中的寒水給散了,細辛到陰分里面,半夏防止這些水氣上逆,就解決了條文中的“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這些癥狀,因為這些癥狀,都是因為水氣到處停滯給造成的,不同的部位就會出現那個問題。這些藥的藥力都比較強,所以用甘草給守一下,緩一下,同時把中氣給固了。那么這個方子我們就可以記下來了。
    所以這里也要說一下,為什么許多人要用許多記憶法才可以把方子記下來呢,是因為不理解方子的用意,都沒有深入去理解方的奧妙之所在,你怎么可以很好的理解和應用呢?如果連方子本身都不掌握,那么怎么在臨床中用,這樣的醫(yī)生怎么能不讓人覺得可怕呢?所以,我覺得不要刻意去背方子,關鍵是你要理解他為什么這么處方,明白了,自然也就記得方子了,而且還可以在實際中靈活應用,這些是后話。
    我們說要通神,就是通這個用藥之妙的神,有許多時候,我們實際中并不一定可以找到那些方藥,但是達其意了,通其神了,也就會想到許多別的方法,我們可以采用針、或者其他的藥替代,只要合乎其法,自然就有其效驗。昨天有緣看到一篇文章是說張士杰先生用針刺太溪穴就可以解決許多問題,我們知道,太溪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輸穴,而腎屬水,輸主運化,那么這個針太溪實際上也就是喚醒了這個水的作用,那么與腎水不及相關的諸如頭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失眠、健忘等證不就可以解決了,這不也是真武湯的用意嗎?這不是一個活潑的圓融之所在嗎?能不掩卷而笑,生活如此美妙嗎?能沒有小紅花嗎?哈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