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 癭
肉癭是生于頸前癭囊內的腫塊,這腫塊可隨吞咽上下活動。相當于西醫(yī)學良性甲狀 腺腫瘤,包括了甲狀腺腺瘤、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囊腫。本病多發(fā)于20---40歲的青 壯年女性。 肉癭最早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一書中已有記載,以后很多書籍雖載有肉癭病名, 但在病因病機、癥狀和診斷學上沒有論述。直至《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才對本病 的機理作了闡明,本書認為“脾主肌肉,郁結傷脾,肌肉澆薄,土氣不行,逆于肉理,致 生肉癭.”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因多因肝脾腎失調,或濕痰內生,或外感寒痰邪毒,以致氣滯、氣結、痰 凝、氣血瘀滯,化火化毒而發(fā)生. 1 陽虛寒痰凝滯 患者素體腎氣虛,氣化不利;陽氣虛,易感寒濕之邪,以致沖任 二脈不利,寒痰濕濁因而凝滯于結喉。因寒痰凝滯的病理過程較長,化熱化毒不明顯,腫 塊小而增長緩慢,故一般無自覺癥狀. 2 肝郁脾土滯結 肝屬木,脾屬土.正常情況下肝氣協(xié)助脾土運化和疏升。若情緒 郁悶,則氣機郁結,而脾土壅滯。另外,若患者素體脾虛,而又飲食不節(jié),以致脾氣呆 滯,土氣壅反克肝木。二者都可以形成肝郁脾土滯結癥,則運化失司,水反成濕,谷反 成滯,濕痰與滯氣內生,結于頸喉而成本癥。 3 氣郁化火生毒 主要由于素體肝腎精血不足,陰陽失衡。陰血不能柔肝養(yǎng)肝,易 于郁怒,此氣郁特別易于化火,火邪煎熬津液成痰,毒熱瘀痰,結于頸喉。若火毒迫血 妄行,可合并囊內出血或壞死?;鹦皟葦_可成甲狀腺中毒癥或甲亢癥。此外,因陽虛寒 痰凝滯或肝郁脾土滯結,久之亦可生成火毒,但因脾腎陽氣不足,故火毒癥狀沒有本證 明顯. 4 氣滯血瘀 上述病因都可形成氣滯。氣是運行血的動力,故氣滯則血瘀。氣是無 形的物質屬陽,血是有形的物質屬陰,故氣血凝滯的腫塊,在形態(tài)上來說是堅硬、韌實、 活動度較差的。且因陰陽合病,即形態(tài)和功能上都發(fā)生病變,故易于惡變。 [辨病] 1 臨床表現(xiàn) 1。1 癥狀與體征 1.1.1 甲狀腺腺瘤 多發(fā)生于20~40歲的青壯年,40歲以后發(fā)病逐漸減少。多數 患者無自覺癥狀,往往無意中發(fā)現(xiàn)頸前腫物。腫瘤多為單發(fā),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 邊界清楚,質地韌實,和皮膚無粘連,無壓痛,可隨吞咽上下活動。腫瘤直徑一般在tcm 左右或乒乓球大小,巨大者少見。巨大瘤體可產生鄰近器官受壓征象,但不侵犯這些器 官。有時因出血瘤體會突然增大而伴有脹痛。有些腫塊會逐漸吸收而縮小。有些可發(fā)生 囊性變。有些因鈣化而使瘤體堅硬。有些可以發(fā)展為功能自主性甲狀腺腺瘤。有些可引 起甲狀腺功能亢進。若腫瘤迅速增大且活動受限,腫瘤表現(xiàn)硬實而粗糙不平,出現(xiàn)聲音 嘶啞和呼吸困難,以及頸部淋巴結腫大,則應當考慮有惡變的可能。 1.1.2 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 又稱功能自主性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為患病的甲狀腺不受 TSH(促甲狀腺激素)的影響,能自主地合成,儲存和分泌甲狀腺激素,并能抑制垂體 TSH的分泌。本病多見于女性。多發(fā)于較大年齡的患者?;颊咄虚L期甲狀腺結節(jié)的 病史,早期多無癥狀,或僅有輕微的心慌、消瘦、乏力?;颊呖杀憩F(xiàn)不同程度的甲狀腺 中毒癥狀,但一般無突眼癥,約一半以上患者有甲亢癥狀,個別可以由無癥狀而突然發(fā) 生甲狀腺危象. 1.1.3 甲狀腺囊腫 本病不是一個單一的疾病,大多數可由單純性甲狀腺腫、結節(jié) 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瘤退變而來。只有少數囊壁為鱗狀上皮的囊腫,有些也可能是甲狀 腺癌的囊性變,但是甲狀腺囊腫也可以發(fā)生癌變。 根據內容物性質,甲狀腺囊腫可分為膠性囊腫、漿液性囊腫、壞死性囊腫、出血性 囊腫和混合性囊腫。 甲狀腺囊腫多為柔軟的結節(jié),觸診有囊性感,當內容物較多而囊內壓力較高時,也 可很堅實。 1.2 實驗室檢查 1.2.1 甲狀腺腺瘤 各項功能檢查多正常.甲狀腺同位素掃描多為溫結節(jié),也可為 熱結節(jié)或冷結節(jié)。頸部X線檢查,若瘤體巨大,可見氣管受壓或移位,部分瘤體內可見 鈣化影像.甲狀腺淋巴造影顯示網狀結構中有圓形充盈缺損,邊緣規(guī)則、.周圍淋巴結顯 影完整。 1。2。2 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 甲狀腺同位素掃描大多為熱結節(jié)。血清T。、T+和血清蛋 白結合碘可以正常,也可以升高。 1。2。3 甲狀腺囊腫 超聲波檢查可探及囊內容物性質。同位素掃描多為冷結節(jié),也 可表現(xiàn)為溫結節(jié)。 2 診斷要點 。 2.1 甲狀腺腺瘤 2.1.1 頸前單發(fā),少數可多發(fā),圓形或橢圓形腫塊,表面光滑、韌實、活動。 2.1。2 甲狀腺功能檢查正常。 2.1.3 頸淋巴結不腫大。 2。2 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 多發(fā)于年齡較大的中年女性,有長期的甲狀腺結節(jié)病史. 2.3 甲狀腺囊腫 由單純性甲狀腺腫、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瘤退變而來。腫塊 觸診有囊性感。 3 鑒別診斷 甲狀舌骨囊腫 位于頸前中線或其附近,由于和舌骨相連,也可隨吞咽而活動???BR>作伸舌試驗,若隨舌的伸縮而上下移動,則為甲狀舌骨囊腫;甲狀腺腺瘤、甲狀腺囊腫 不能隨舌的伸縮而上下移動。 (辨證) 1 陽虛寒凝證 腫塊較小,質地韌實,表面光滑,活動性好,無疼痛,無自覺癥狀. 患者平素較怕冷,易感風寒,納食較差,大便溏軟。舌苔白、舌質淡,脈細或沉細。 2 肝脾郁結證 腫塊較大,按之堅實而有囊性感,尚能隨吞咽活動上下運動,腫塊 有脹痛感。伴性情抑郁、納差、胸悶、脅脹、腹脹。舌苔微黃膩,舌質淡紅,脈濡細數. 3 氣郁化火證 證見腫塊脹痛明顯,有壓痛。伴心慌、乏力、消瘦、口苦、心煩、 易怒,或有低熱。舌苔薄黃,舌質紅,脈弦數。 4 氣血瘀滯證 腫塊可鈣化或開始惡變而變得很堅硬,表面粗糙不平,活動度受限, 腫塊有脹痛感。可伴聲音嘶啞、呼吸困難、吞咽不利。舌苔少,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脈 弦澀。 [治療] 1 內治法 1.1 辨證論治 l。1.1 陽虛寒凝證 治宜溫陽散寒化痰。方選陽和湯加減??勺眉酉愀健⒄阖惸?、 法半夏、馬兜鈴、丹參、郁金、白前等。又陽虛寒邪可入里,形成沉寒,故可加細辛以 散腎經寒邪。 1.1.2 肝脾郁結證 治宜疏肝理脾,化痰散結。方選逍遙散合二陳湯。選加海藻、 昆布,海蛤殼、夏枯草、厚樸、橘核、枳殼、川貝母、貓爪草、郁金、丹參,車前子、杏 仁等. 1。1.3 氣郁化火證 治宜清火解郁。方選開郁散加減??勺眉育埬懖?、梔子瀉肝膽 之火,黃柏、知母瀉腎火,黃芩瀉肺火,黃連瀉心火。加養(yǎng)陰涼血之品如生地、玄參、石. 斛、赤芍,丹皮,加減寒軟堅之品牡蠣、海藻、昆布,加解毒藥如蒲公英、半枝蓮、腫 節(jié)風等。 1。1.4 氣血瘀滯證 治宜行氣活血,化痰散結。方用海藻玉壺湯加減??杉油流M蟲、 穿山甲、鬼箭羽、制乳沒以加強化瘀,加橘核、荔枝核、檳榔、枳實以加強理氣,加半 枝蓮、白花蛇舌草、山豆根、蒲公英、十大功勞以加強解毒. 以上辨證論治為臨床上一般規(guī)律,具體應用時,應根據臨床特點靈活變通,有的需 要數法合用。另外尚可加入一些疏風解表化痰之藥.或根據水濕代謝的原理,應用臟腑 辨證的觀點,進行系統(tǒng)性調節(jié),以消痰散結。對于出現(xiàn)的甲狀腺中毒癥和甲亢癥,更需 進一步審癥求因,科學和全面地辨證施治。 1.2 成藥、驗方 1.2.1 小金丸(水蜜丸),每次6g,每日3次。 1.2。2 犀黃丸,每次2丸,每日2次。 1.2。3 藻草丸,海藻與生甘草2;1的比例,共研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小,每 次15—30g,每日2—3次。這是利用二者藥性相反,達到消除皮里膜外的痰結腫塊的目 的。應用時應注意有可能出現(xiàn)的副作用。 1。2。4 甲瘤1號:當歸30g,丹參15g,黃藥子6g(先煎),夏枯草12g,生牡蠣30g, 昆布12g,海浮石60g。濃煎成300ml,每次服lOOmI,1 El服2次。本方亦可制成藥丸, 比例同上,共研末為丸,每服9g,日服2次。 1.2.5 甲狀腺腺瘤合并囊內出血及感染,可用下方加減:大青葉lOg,紫草lOg,仙 鶴草lOg,黃連6g,丹皮lOg,夏枯草lOg,蒲公英30g,連翹15g,大黃6g.水煎服,.、日 服1劑。 1。3 西藥治療 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效果很差,一般不用,只作為手術或放療前后的 輔助用藥。 . 2 針灸治療 2。1 取定喘穴,隔日針刺1次,連針15次。 2。2 沿甲狀腺周圍針刺,強刺激,不留針,1日或隔日1次,連針15---30天。 3 外治法 3。1 敷貼療法 以烏梅、甘遂比例2:1,共研末,每30g混合末加入麝香0.05g, 用醋調糊,敷貼于患處,1日1次,連用1—2個月。 3.2 萎縮療法 漿液性或膠性單純性甲狀腺囊腫,可以穿刺抽出其內容物,而后用 硬化劑或碘酊反復沖洗,亦可注入強的松龍,可使囊腫萎縮。 4 手術治療 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無論腫瘤大小,現(xiàn)在多主張作患葉切除或 腺葉次全切除,不主張作單純腺瘤摘除.這是因為:①臨床上甲狀腺瘤和某些甲狀腺癌, 特別是早期癌難以區(qū)別,摘除術易導致復發(fā)和轉移,再次手術效果往往欠佳,或失去根 治機會。②約25%的甲狀腺瘤為多發(fā)性腺癌,臨床往往僅能查到一些大的瘤體,單純甲 狀腺摘除術則會遺留小的瘤體,日后再發(fā)機會多。⑧部分良性腫瘤可以惡變。所以更不 宜單純腫瘤摘除術治療甲狀腺腺瘤。手術同時要探查同側腺葉周圍淋巴結,有惡變可疑 者,送病理檢查。 從中醫(yī)角度來看,局部腫瘤的發(fā)生是整體失調的表現(xiàn),依靠切除并不是唯一有效的 方法。所以可以首選辨證綜合治療。若腫瘤迅速增大,有壓迫癥狀,或伴有甲亢癥等可 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或囊腫摘除術。 [預防與護理] 1 山區(qū)、高原地區(qū)應注意食用含碘食鹽并多食海洋食物。 2 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忌惱怒. 3 腫塊生長較快時,宜及時檢查,以除外惡變。 4 作次全切除術時,要包括瘤體深處的全層甲狀腺組織,適當保留上下極,以防止 遺留腫物而復發(fā)。術后應注意傷口有無滲血等。 [古籍選粹] 《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癭有五種,肉色不變者,為肉癭;……脾主肌肉,郁 結傷脾,肌肉澆薄,土氣不行,逆于肉理,致生肉癭、肉瘤。宜理脾寬中,疏通戊土,開 郁行痰,調理飲食,加味歸脾丸主之。 《雜病源流犀燭.頸項痛源流》:皮色不變曰肉癭,宜人參化癭丹:海帶、海藻、海 蛤、昆布四味俱焙,澤瀉(炒)、連翹、豬靨、羊靨、人參。 [現(xiàn)代研究] 1 病理學研究 腺瘤是甲狀腺組織的新生物,組織學征象均勻一致,周圍有纖維組 織構成的包囊或受壓的正常細胞。它們可以是正常腺體中長成的單一結構,也可以是兩 三個分開生長的腺瘤,還可能是多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的表現(xiàn)。最常見的是濾泡腺瘤。有一 種常見的濾泡腺瘤,濾泡大而包囊不明顯,內含膠質,故名“膠樣結節(jié)”。是否真正屬于 腺瘤,尚有爭議。腺瘤有時由于變性而呈囊腫性,常有新近或陳舊性出血征象可見。有 些腺瘤具有正常甲狀腺組織征象。濾泡較小,細胞含量較多的腺瘤,稱為胚性腺瘤。有 時是腺瘤和癌的過渡形態(tài)。乳頭狀腺瘤的特點是細胞向膠質含量甚少的濾泡腔內生長,實 際上可能是癌。 2 分類學研究 甲狀腺腫瘤的組織學類型較多,有時組織學表現(xiàn)和其生物學行為并 不一致。例如,分化良好的腫瘤,有些會發(fā)生早期浸潤和轉移;而某些分化不良的腫瘤, 卻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局限于甲狀腺,而不發(fā)生于浸潤和轉移.……有些人認為甲狀 腺囊腫是良性的,實際上甲狀腺囊腫可有多種來源,最常見于地方甲狀腺腫和甲狀腺瘤 的退行性變,也可見于甲狀腺癌的囊性變,只有很少是由鱗狀上皮被覆的真性囊腫。 3 專方治療 顧氏治療方法:方①黃藥子、海藻各15g,土貝母、香附各12g,青 陳皮各12g,夏枯草、玄參各18g,昆布、焦三仙各9g。水煎服,每Et 1劑??呻S證加用 莪術12g,半夏、穿山甲各9g,三棱6g。方②黃藥子300g,搗碎加白酒(65。)1500g。裝 壇內固封,用文火煨4小時后,將壇放涼水中浸1周,開壇取酒過濾,每次服lOml,每 2小時1次,每日6—7次,睡前服。治療25例甲狀腺瘤,其中服方②者9例,服方①者 16例。痊愈lO例,顯效4例,有效4例,無效7例。 陸元慶治療方法:方①針刺:患者仰臥,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于甲狀腺瘤頂部中心垂 直刺入毫針1枚,深度達癭瘤中心,不刺穿對側囊壁及損傷鄰近器官。留針15~20分鐘, 每3日針1次,10次為1療程.方②海藻玉壺湯、四海舒郁丸加減:海藻、昆布、蛤殼、 海螵蛸、牡蠣、陳皮、法半夏、貝母、玄參、連翹、夏枯草、王不留行、青皮、當歸、川 芎、海浮石、甘草。陰虛火旺,加生地、麥冬、知母、玉竹、龜版、鱉甲、珍珠母,瘤 大質硬,加三棱、莪術、炮穿山甲、山慈姑。水煎服。治療5工例,痊愈38例,顯效8例, 有效5例。 黃繼仁治療方法:方①外貼萬應膏,5—7天換1次。方②消癭湯加減。海藻、浙貝 母、玄參、炒穿山甲、三棱、莪術、黃藥子各10g,昆布12g、生牡蠣、海浮石各15g夏 枯草20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工例甲狀腺瘤30歲女性患者,經治15天腫塊全部 消失。 4 辨證論治 劉華歆應用疏肝理氣、化痰散結法,治療甲狀腺瘤和甲狀腺囊腫154 例。方藥。柴胡、三棱、莪術各lOg,沙參、郁金、石菖蒲各15g,夏枯草、首烏藤各20g, 生牡蠣30g,黃藥子9g。腺瘤硬者,加昆布、海藻、白花蛇舌草;月經不暢或閉經者,加 川芎、蜈蚣;胸悶氣憋者,加合歡皮、葛根、瓜蔞;咽痛者,加桔梗、玄參;肝腎陰虛 者,加女貞子、旱蓮草。每日1劑,水煎服。工個月為工個療程。結果:甲狀腺瘤88例 (內有15例為摘除后復發(fā)者),治愈34例,基本治愈13例,顯效34例,無效7例,總 有效率92%,有效病例服藥5—100劑.甲狀腺囊腫66例,除用以上中藥外,有64例穿 刺抽液后注射入醋酸氫化考的松2—7次不等。治愈5工例,基本治愈5例,顯效9例,無 效1例,總有效率98.5%,有效病例服藥7—62劑。105例隨訪觀察6個月至1年,復 發(fā)2例。 [述評] 肉癭雖大致屬于良性甲狀腺腫瘤的范疇,但也包括了一些介于良性或惡性之間者,或 惡性病變者。古代文獻對肉癭的研究比氣癭少得多,特別是在癥候學和病因病機方面論 述更少。本病屬于疑難病證,很難揭示其病因病機的規(guī)律。在現(xiàn)代醫(yī)學手術治療的沖擊 下,其中醫(yī)理論和辨證論治的研究進展相對緩慢。 本節(jié)摘選的有關西醫(yī)學對本病的病理學及分類學的研究,提示了本病的保守治療方 法仍為重要。根據有關資料報道,本病手術后復發(fā)率較高,說明本病并非單一的組織學 病變問題,包括多種因素,特別是系統(tǒng)因素,這也為開展應用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提供了依 據。中醫(yī)學認為本病根本的問題是痰瘀互結,而痰瘀互結的病因和機理都比較復雜,各 種原因引起的局部和全身病變都不相同,因而需要分出多種證型,才能避免過去論治本 病的過于籠統(tǒng),使辨證論治逐步完善。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28..外科疾病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