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書訣竅] 如何鑒定明刻本?怎樣分辨是清刻本還是明刻本?
有明一代二百七十余年,刻本極多,古至今在民間流傳的也不少,其數(shù)量也大大超過宋元刻本。雖說一般碰到的,多是明代后期刊印的習見之書,但偶有稀見者,有時會被誤認為宋元本;清初刻本又很難和明末刻本相區(qū)別;而作偽者往往將明末刻本冒充宋元本,或將清代甚至民國覆刻本冒充明本的情況,也時或遇見??梢姡b定明刻本并非人們想象的那么容易。 大致來說,要比較準確的鑒定明刻本,首先需要對明刻本的基本特征有一個完整、深入的認定,此外對明刻本逸出常規(guī)的類別與特例,也要有基本了解。 常規(guī)明刻本的特征,大致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字體。明人刻書字體,自洪武至成化、弘治間,仍是承接元本風尚,多用趙孟頫字體。到了正德、嘉靖年間,開始發(fā)生變化,因推崇宋本,創(chuàng)造出一種所謂宋體字,筆畫勁硬,既與趙體字完全不同,也與其著意模仿的宋本歐體字相異。隆慶、萬歷間,宋體字刻本一起的字體,又變而為一種橫輕豎重的非顏非柳體字。至天啟、崇禎,這一路本子的字體,又由方正變?yōu)楠M長了。 2.版式。成化以前,刻本多為黑口,趙體字。這種刻本,藏書家多很重視,認為它們不比元本差。不過有一種出自經(jīng)廠,因校勘不精,有脫文訛字,盡管外觀漂亮,卻不為當時藏家所重視。自正德、嘉靖以后,刻本多是白口,黑口極少見,萬歷、天啟就更少了。 3.紙張。明人印書在嘉靖以前,多用白棉紙,棉紙有厚有薄,以結實潔白者為上。萬歷以后,印書多用竹紙,白棉紙比較少見。竹紙色黃,有簾紋,其中以細薄結實者為佳。 4.墨色。明嘉靖以前印書用墨較講究,尤其是江浙一帶的私家刻本,有使用一種稍淡的墨刷印文集,墨色既不刺眼,又十分清晰,頗為藏家所珍愛。但萬歷以后坊間所印之書中,有一類以煤屑和面粉、膠水來代墨汁者,成本減少了,質量卻大大降低。這類書若膠水攙和得少,則煤屑吸紙不牢固,以手翻書,手便觸煤。 5.避諱。明代前期以及中后期刻本一般不講究避諱。萬歷以后,避諱稍嚴,故晚明刻本中常??梢钥吹桨选俺!弊鳌皣L”,“校”作“較”之類的情況。“嘗”是避泰昌皇帝朱常洛的名諱,“較”是避天啟皇帝朱由校的名諱。 溢出常規(guī)的明刻本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正德、嘉靖以后仍有大量軟體字刻本或介乎軟、宋二體之間的刻本出版。其次應當指出的是,明代中葉出現(xiàn)了不少翻宋元刻本。由于這些翻宋元刻本的底本不易見得或以亡佚,而其基本面貌又和常規(guī)本完全不同,所以很容易被誤認為宋元本原書。再次,現(xiàn)存的明刻本中,還大量存在私購他家已印書版重印、拼印自家舊版書版成為新書、明刻遞修后印、明版清印等諸多情形復雜的本子,對此還應詳細核查鑒定。此外,也有偽作的明刻本存在。浙江圖書館所藏古籍中有一部覆宋藍印本《竇氏聯(lián)珠集》,就曾一度被誤認為是明刻藍印本,并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目錄》集部總集類。而事實上它是不法商販用1924年蔣氏密韻樓覆刻宋王菘原刻《竇氏聯(lián)珠集》的藍印本,抽取內(nèi)封牌記,染黃原本的白棉紙,且將原藍印本中覆刻并藍印的藏書印鑒剜除后,加偽造的項元汴、仇兆鰲、王鳴盛等名家印章炮制而成。 總之,雕版印書在明代,尤其在明后期,是有輝煌成就的。今天距明初已有六百多年,人們對明刻本加以重視,無論從歷史文物、學術資料、還是藝術方面看都是理所當然的。鑒定明刻本,也需要多找機會接觸實物,在實踐中練出過硬鑒定本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