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茨菰是水生作物又稱白地栗,燕尾草、薯菇。屬天南星科草本植物,清明栽插,開出小花,冬春采挖。果實(shí)分為白、黃兩種,北方多以白皮茨菰為主,南方則以蘇州為代表的黃皮茨菰較多,俗稱“蘇州黃”。蘇州黃的特色是黃衣,體大、肉白,燒熟后甘甜、香糯、無苦味,加上蘇州土地肥沃,烏泥深達(dá)70厘米左右,由此“蘇州黃”茨菰個(gè)大如拳,畝產(chǎn)700公斤左右,深受百姓喜愛。 宋朝楊東山對茨菰有詩道:“折來趁得未晨光,清露晞風(fēng)帶月涼,長葉剪刀廉不割,小花茉莉淡無香。稀疏略糝瑤臺雪,升降常涵翠管槳。恰恨山中窮到骨,茨菰也遣入詩囊。” 茨菰食用價(jià)值很高,它含有大量的淀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鈣、鐵、鋅、硼以及維生素B、E??诟屑?xì)膩、綿實(shí)、味道似山藥,民間將它燒肉,炒肉片,炒咸菜,剝?nèi)ト挂潞蠖鐮€做成茨菰丸。茨菰是菜肴中的百搭,它不搞親疏,葷素均可入伍。于今廚師開動(dòng)腦筋將它煎、炸、炒、燴、褒湯等等,名目繁多。 茨菰還有藥用價(jià)值:《黃帝內(nèi)經(jīng)》、《本草綱目》中都記載著茨菰對人體肌能有調(diào)節(jié)作用。能治百毒、補(bǔ)中益氣,生津潤肺、清熱消腫,活血通便,增進(jìn)食欲,化痰止咳,瘡腫,小兒丹毒,以及蛇蟲咬傷均有效。茨菰性寒,對需要敗火者不啻是一位良藥。記得年幼時(shí),逢到過年母親都要把缸里腌菜與茨菰燒了幾缽頭,說啥茨菰是元寶,吃了元寶明年就會發(fā)財(cái),還說啥,茨菰是大補(bǔ)食物,吃了強(qiáng)身健體,多吃茨菰到老不會苦…… ■趙長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