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 小 麥(《本草蒙筌》) 浮小麥為禾本科植物小麥未成熟的果實(shí)。我國各地大量栽培。味甘,性涼。歸心經(jīng)。功效益氣、除熱、止汗。臨床用名浮小麥。 【本草匯言】 《開寶本草》: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止燥渴,咽干,利小便,養(yǎng)肝氣,止漏血、唾血。 《湯液本草》:氣微寒,味甘,無毒。 《本草》云:除熱,止燥渴,咽干,利小便,養(yǎng)肝氣,止漏血唾血。青蒿散有小麥百粒,治大人小兒骨蒸肌熱,婦人勞熱。 《本草綱目》:麩乃麥皮也。與浮麥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麥,蓋浮麥無肉也。凡人身體疼痛及瘡瘍腫爛沽漬,或小兒暑月出病痘瘡潰爛不能著席睡臥者,并用夾褥盛麩縫合藉臥,性涼而軟,誠妙法也。 醋蒸,熨手足風(fēng)濕痹痛,寒濕腳氣,互易至汗出,并良。 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 《本草蒙筌》:先枯未實(shí),斂虛汗獲效如神。 《本草備要》:水淘浮起者。咸涼。止虛汗盜汗,勞熱骨蒸。汗為心液,麥為心谷,浮者無肉,故能涼心。麥麩同功。 《本經(jīng)逢原》:輕虛象肺,能斂盜汗,取其散皮腠之熱也。 《本草分經(jīng)》:咸,涼。止汗,涼心,退熱。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1. 浮小麥有降血脂作用,可使血清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顯著降低。 2. 浮小麥可使肝組織中的脂質(zhì)及過氧化脂質(zhì)含量顯著降低,保護(hù)肝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