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穉登(1535-1612),字伯榖、百谷,別號有半偈長者、半偈主人、青羊君、長生館主、玉遮山人等。江蘇江陰人,移居蘇州,據(jù)說他“四歲能屬對,六歲便能寫擘窠大字,十歲能詩,長益才氣駿發(fā)”,曾入衡山門,受其熏陶,詩文書法有一定影響,博學(xué)多藝,名滿吳會。尤其在詩文方面,頗為當(dāng)世推重。他的詩歌頗有才情,七律、五律、歌賦都很在行,詩風(fēng)近“公安派”?!度f歷野獲編》云:“近年詞客寥落,惟百巍然魯靈光,其詩纖秀,為人所愛?!彼詡€人風(fēng)貌點綴于明代詩歌史上,“主詞翰之席者三十余年”,連睥睨不可一世的王世貞在《州山人稿》中亦說“百詩取獨詣,婉盡人巧俏絕”。嘉靖末入太學(xué),萬歷時曾召修國史,未赴,以布衣終生。他一生著述頗豐,僅《中國叢書綜錄》所列其個人集子就有二十種之多,其中以《吳郡丹青志》最為有名,其主要作品大多收在《王百谷全集》中。
明代中期,活躍于江、浙一帶尤其是蘇州地區(qū)的吳門派,在書法上也盛極一時,當(dāng)時便有“天下書法歸吾吳”(王世貞《藝苑卮言》)之說。在文徵明門生中,王寵、陳淳、彭年、朱朗、陸師道、錢、周天球、陸治、居節(jié)、王登等最著名。殆至嘉靖晚期及萬歷以后,文徵明等書壇巨擘相繼離世,吳門派逐漸失去昔日的輝煌,在此情況下,王穉登及其余緒,“振華啟秀,噓枯吹生”。他處在兩代青黃不接之時,順理成章地遙接了文徵明的衣缽,周天球繼領(lǐng)吳中書畫,王穉登主詞翰之席三十年之久。
世傳王穉登以隸書聞名于世,但流傳于世的書跡多為行書、行楷書、行草書等,篆隸極為罕見。他的書法由宋元上追晉唐,在“二王”范圍內(nèi)活動,他在繼承傳統(tǒng)用筆結(jié)字、章法布局的基礎(chǔ)上,臨寫各家,融會己意,形成自己的風(fēng)格,兼工各體,造詣深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