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一位年輕建筑師受公司委托,千里迢迢從香港赴上海開拓市場。實力不俗的他運氣也好,第一個項目就一炮打響。公司由此打開局面,連續(xù)贏得一個個重要項目,成為當時上海灘最叱咤風云的建筑事務所。外灘現(xiàn)存的23幢臨江歷史建筑中有9幢是他們的作品。
年輕建筑師名叫喬治·威爾遜(G. L. Wilson), 當年只有32歲,為遠東地區(qū)大名鼎鼎的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工作。而為公和洋行在上海賺到第一桶金的項目就是外灘4號聯(lián)保大樓,2001年開始改造后被叫作“外灘三號”。
大樓1916年落成時被英文《遠東時報》稱為最值得關注的建筑設計進步之一。這幢體量巨大的六層建筑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鋼框骨架,風格為自由復興式,垂直的線條勾勒出骨架結構。
“建筑的線條十分美麗,結構也優(yōu)雅到了極致。對于公和洋行的建筑師來說,實在是一座值得紀念的豐碑?!眻蟮廊绱朔Q贊。
“外灘三號”是外灘近年第一座全面商業(yè)改造的建筑,但由于對歷史舊貌改動較大,也引起不小的爭議。2004年重新開張后成為時尚地標,設有數(shù)家頂級餐廳、奢侈品專賣店和藝術畫廊,受到高端消費者和商家喜愛。但歷史保護界卻有不同意見,認為該項目仿佛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把橫流的物欲帶回外灘。
讓我們回到一個世紀前。大樓的一到五層曾出租為辦公室。特別是一樓的大辦公室三面都有窗,是當時上海最大的無隔斷辦公室。
大樓頂層是配有屋頂花園的高檔公寓,可以欣賞美麗的江景。這個高度既能享受涼爽的江風,又隔絕了黃浦江畔路面的塵囂,在申城濕熱的夏天十分舒適。建筑師最會挑地方,為燕京大學做規(guī)劃設計的美國著名建筑師茂飛(Henry Murphy)就看中了這個頂樓。他1918年到上海發(fā)展,把公寓和事務所都設在這里,認為是城中最棒的辦公樓之一。
后來英商有利銀行曾長期租用大樓底層營業(yè),大樓遂改名為“有利大樓”。 1941年日本軍隊占領了這里,有利銀行四年后雖重開業(yè)務,但于1949年退出了中國市場。之后大樓被上海民用建筑院等單位使用。
根據(jù)1916年報道的描述,底樓連續(xù)券拱的柱礎是花崗石的,支撐著假石貼面的磚墻。主入口的兩側豎立巨大的花崗石柱,上面是有雕飾的山形墻,將來客引向壯觀的門廳。這棟大樓一個世紀后的今天也很耐看,真是公和洋行上海灘的開山之作。
公和洋行1868年創(chuàng)辦于香港,當時中文名叫巴馬丹拿。聯(lián)保大樓完美落成后,公司立刻在樓內設立辦事處,并根據(jù)上海文化習慣取了“公和洋行”這個好名字。
那位年輕有為的建筑師威爾遜幾年后就當上了合伙人,帶領公和在“遠東巴黎”大展宏圖。繼有利大樓的成功之后,公和陸續(xù)完成了外灘天際線上最壯觀的12號原匯豐銀行大樓,13號海關大樓和20號原沙遜大廈等建筑,堪稱當時上海最大也最重要的建筑設計機構。
今年1月8日是斯裔匈籍建筑師鄔達克誕辰120周年,全市有不少紀念活動,參與“鄔粉”眾多。其實1912年把公和帶到上海的威爾遜同樣傳奇,成就可能更高,卻沒聽說有人給他過生日。
2013新年外灘4D燈光秀,寒風中數(shù)萬人屏息凝視奇幻燈光烘托的12號和13號大樓,卻鮮有人知道兩幢都是威爾遜的杰作??梢哉f如果沒有他,如果沒有外灘3號這件漂亮的上海灘首秀,外灘讓人心醉的天際線就不是今天的模樣。
二戰(zhàn)后公和洋行撤離了上海。銷聲匿跡大陸市場半個多世紀后,這家事務所于90年代又重返申城。雖然公司恢復了最初的中文名“巴馬丹拿”,但憑借當年的口碑,還是拿到包括來福士廣場在內的許多商業(yè)地產項目。
“二十年前我們又來到上海的時候,就自我介紹是原來的‘公和洋行’。上海人對這個名字都很熟悉,也非常認可?!卑婉R丹拿上海分公司新加坡籍顧問李健壽回憶道。90年代初的他也像威爾遜一樣,被公司從香港派到上海來開拓市場。
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在《上海百年建筑史》中寫道,公和洋行的作品幾乎成了上世紀整個二三十年代上海建筑的縮影??磥磉@家歷史悠久的公司總能準確把握上海城市發(fā)展的脈搏。在過去這一百年間,他們兩次決定從香港到上海尋找機會,都不早不晚,剛剛好。
外灘3號
?。ú鍒D:張雪飛 攝)
昨天: 有利大樓
今天: 外灘三號
建造年代:1916年
建筑風格:自由復興式
建筑師:公和洋行
地址:中山東一路3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