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樂課堂學數學-多余老師趣講“有規(guī)律的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七年級上冊 一、 本單元概述 有規(guī)律的數,就是有理數。 在中學,人們把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歸為理科,這個“理”就是規(guī)律、規(guī)則的意思。理科的特點,就是規(guī)律性、規(guī)則性很強,學習內容,就是探究各種各樣的規(guī)律和規(guī)則。抓住規(guī)律和規(guī)則,就學好了理科,所以理科特別好學。 語文、英語等文科科目中,也有規(guī)律和規(guī)則,但文、理的規(guī)律和規(guī)則,有著非常明顯的區(qū)分特點: 1、理科的“理”,是把客觀存在的現象,總結成規(guī)律,把規(guī)律應用制定成規(guī)則,要求規(guī)則定得盡可能少、盡可能簡單,使用范圍盡可能廣。 2、文科的規(guī)則,是根據人類主觀的需要制定的,理科特征強的人類制定的規(guī)則,就會比較簡單、精煉,而理科特征弱的人類,制定的規(guī)則就會五花八門、多不勝數。然后再根據規(guī)則的實際使用情況,總結成規(guī)律。 比如:英語中,復數的規(guī)則就定得簡單精煉,一共兩大條3小條,第一大條是不可數的不變化,第二大條是可數的根據發(fā)音變化,再分為2小條,一個+s,一個+es。但英語中,這樣“理性的規(guī)律”太少太少,要是多了,不就成理科了嗎?絕大多數的規(guī)則,是“非理性規(guī)律”,是“主觀硬行的規(guī)定”,這就需要我們大量記性了。同學們在文科的學習中,可以用筆記本,把各種文科規(guī)則,按“理性的規(guī)律”和“主觀硬行的規(guī)定”進行分類,“理性的規(guī)律”重在理解,掌握規(guī)則制定的方法,“主觀硬行的規(guī)定”重在記憶,并在記憶中嘗試能否找到一定的規(guī)律,或一部分的規(guī)律。 再比如:語文有白話文和文言文,白話文一開始是沒有任何規(guī)則的,每一個寫白話文的人都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習慣,自己定一些規(guī)則,然后,這些規(guī)則在傳播的過程中,慢慢統(tǒng)一。并根據大家共認的、優(yōu)秀的白話文文章,總結出多種多樣的規(guī)律。好比,“你、我、他、她、它”在最初,有很多種書寫表達方式,后來統(tǒng)一成了這幾字。再好比,學語文課本的每一篇好文章,我們都要總結出相應類別的寫作規(guī)律,寫景的如何能寫好,還要再把景分成“動”與“靜”,或分成“山、水、花草”等。 而在有理數的學習中,我們則可以充分感受到,理科規(guī)則的簡潔性、通用性。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在數學學習中,要特別注意“數”(數量關系)和“形”(空間形式)之間的聯系、對應,如:數與數軸、絕對值與兩點間距離等。形成“數形結合思想”,能用“數”解釋“形”,能用“形”解釋“數”。 在有理數的四則運算中,進一步體會,理科規(guī)則的簡潔、通用;養(yǎng)成“簡單化”、“直接化”的數學意識,解決問題時,怎么簡單怎么來、怎么直接怎么來。 有理數的乘方運算,要理解運算的層次、級別、各層次級別,為以后學習更高一級運算(冪運算)打好基礎。通過科學計數法,初步體會乘方的簡潔表達方式。并形成數學“最簡”意識。 二、 從有理數看數學分類 我們最早學的數,是自然數。自然數的計數單位是“1”。其中,“0”可以表示起點、開始,“1、2、3***”可以表示順序(第1個,是序數)。 自然數進行四則運算: 自然數+自然數=自然數;大自然數-小自然數(或本數)=自然數;自然數×自然數=自然數; 自然數÷自然數呢?發(fā)現有不能整除的。 因此,定下了“分數”,分數就是兩個自然數的比值,分數比自然數特殊一點,也就有了一個特殊規(guī)定“分母為能為0”。 但分數的計數單位,要看分母,分母是幾,計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這太沒規(guī)律了。 因此,定下了“小數”,小數是自然數和分數的統(tǒng)一形式,這樣就把計數單位統(tǒng)一到了“1”。 從以上可以看到,小數,是一種“形式”,在分類時,不說小數。這樣,在小學時,我們學過的數,,按計數單位,就分為兩類,一是自然數,二是分數。 在上面,自然數的四則運算中,加法和乘法(加法的升級版),都沒有任何限制,除法也只限制了0不能做分母(除數),卻在減法中,加了限制,必須是“大-小”或“自已-自己”。 如果,“小-大”怎么辦? 這個問題,就留到了初一來解決。怎么來解決?引入“負數”。 在這,也能看出,減法的一大功能是“比較數的大小”。即:兩數相減, 得時大于0(為正),是“大-小”; 得數等于0,是“自己-自己”,兩數一樣大; 得數小于0(為負),是“小減大”。 什么是負數呢?就是在自然數和分數前面,加了一個“負號”的數。但是,我們在小學還遇到過不是自然數和分數的數,有“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和“π”。 “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是根據小數的形式,“構造”出來的數,用自然數和分數進行運算,是得不出“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的,是一種“構造數”。 “π”稱為圓周率,是一個圓的周長與其直徑的比值,是圖形中客觀存在的,一種“客觀數”。 這樣,為了準確定義“負數”,建立這樣的命名規(guī)則: 大于0的數,稱為正數;小于0的數,稱為負數。 由這個規(guī)則可知:負數,是根據數的大小,來分類的。 現在,把自然數和由自然數運算出的分數,統(tǒng)稱為有理數。這個有理,就是有規(guī)律,什么規(guī)律?來自自然數和自然數的運算。 由此,將有理數進行分類,有兩種分類方式: 一是按大小分,分為正有理數、0、負有理數。切記:0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按大小分類,必然是三類,大于、等于、小于) 二是按形式分,分為整數(自然數加正負號)、分數。(小數,是分數便于比較大小的另一種形式) 兩種分類同時使用,又可分出更多的小類。 每一個共同種類的數,放在一起,就是“數集”(數的集合)?!凹稀币礁咭粫r正式學習,現在對集合的初步概念,可當做“一種分類”或“一個范圍”。 集合的表現形式,有三種,分別對應數學的“三種語言”: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 文字語言,是由語文文字而來,是最基本的語言。為了“簡單化”、“直觀化”,數學創(chuàng)造了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 數集的純數學語言,要到高一學習,現在使用的兩種是,文字+符號、文字+圖形。 集合的符號,用“{ }”(大括號);集合的圖形,用“橢圓”。分別用文字說明集合的名稱。 關于“三種語言”,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要慢慢體會,細細口味,它們各自的作用和優(yōu)勢。 到此,我們把數的范圍,拓展到了有理數。其實,也就比小學的數,多了一個“-”。 既然有理數的拓展范圍,就是多了個“-”,那不是,只要把“-”的意義和作用搞明白,有理數、有理數的計算,不就全學會了嗎? “-”的正式名稱,是“相反號”。在具體使用時,根據使用情況,使用相應的具體名稱。如: 在正數前加個“-”,表示負數,此時,“-”是“負號”(表示與正數相反,正數的“+”號,根據“簡單化”,省略不寫)。如:-5,表示“5的相反數”。 在兩數相減時,“-”是減號(與加號相反)。 所以,“負號”只能在表示“數”時,稱為“負號,不能在表示“量”時,稱為“負號”。如:-2千米,就為“反向2千米”;-5攝氏度,讀作零下五攝氏度。 “相反號”,在以后要接觸的物理、化學中,有著更廣泛的應用。 三、 從數軸、相反數、絕對值、數的大小比較,看“數形結合” 請做填空題: 數軸是( )。(要求只能填一個名詞) 數軸是( )。(要求填加了一個定語的一個名詞) 數軸是( )。(填完整的定義) 通過這個填空題,我們要學會,學習時抓核心元素的方法和習慣。 我們之所以讓“形”的“直線”與“數”中的“數字”對應,是因為二者具有共同的特征: 都具有“無限性”,直線沒有端點,數字沒有最大、也沒有最小;任意兩點之間,都有無限多個點,兩數之間,不是有無限多個數。 軸數的核心,是用直線與數對應,所謂的數軸三要素,重要的是正方向(即數軸的箭頭),一般水平數軸,右為正方向。原點和單位長度,可以任意規(guī)定,在畫草圖時,這二者都可以不畫。 利用“形”,我們可以把“數”進行直觀化,使我們的理解過程、思考過程,變得“簡單化”“直接化”。 用數軸可以很直觀地、很簡單地判斷出,兩個數的大小。課本上說“右邊的大”,多余老師要特別進行糾正,應該是“正方向一側的大”,因為數的正方向,并不是只能向右。 相反數,是一個“相對詞”,相對詞,在使用時,必須說明是相對與誰而言。 比如:“男同學”就是一個“絕對詞”,但“兒子”就是一個“相對詞”,你可以說“我是男的”,但你不能說“你是兒子”,你得說明你是誰的兒子。 同樣,對于-5,你只能說“5是-5的相反數”,而不能說“相反數是5”。這體現了數學語言的“嚴謹性”和“完整性”。數學用語,不能像語文用語,不能產生“歧義”、“多義”。一句數學用語,只能產生唯一的意思,而且是完整的,不能有省略語。 相反數,從符號語言說,就是只有正負號不同的兩個數,是互為相反數;從圖形語言說,數軸上關于原點(0)對稱的兩個點(數),是互為相反數。 在這里,更能體會到“-”是相反號的意義了。 絕對值:數軸上表示數a的點與原點的距離,叫做a的絕對值,記作|a|。 絕對值是“距離”,是“線段的長度”,所以,絕對值是“形”的用語,而不是“數”的用語。絕對值號,是“形”的符號,是性質符號,而不是運算符號,求絕對值不是數的運算。 由此可知: 絕對值是非負數(大于等于0);非負數的絕對值就是自己;負數的絕對值是其相反數。 絕對值的拓展: |a-b|,表示a、b兩點間的距離。其結果=“大-小”(“正向一側的點”-“反向一側的點”)。 數的大小比較,在前面已經說過了: 一是“形”的方法,看數軸,正方向一側的數大。 二是“數”的方法,兩數相減,差大于0,則是“大-小”,差小于0,則是“小-大”。 四、 從有理數的四則運算和乘方,看數學知識的層次性和規(guī)則的通用性 在小學,我們已經學習過四則運算,我們知道: 一是先乘除,后加減,括號絕對優(yōu)先。 二是加法和乘法都有交換律、結合律;乘法和加法混合有分配律。 三是除以一個數,等于乘這個數的倒數。 四是乘法的0很特別,0乘任何數還是0。 五是能簡便運算就簡便運算,簡便運算的目的,一是消數,二是湊整。 這些規(guī)則,在現在仍然使用。 由于“除以一個數,等于乘這個數的倒數”,于是,除法被乘法統(tǒng)一了,看到除號,就看成分數線。那么,乘除可以統(tǒng)一,加減能統(tǒng)一嗎?當然能,用了“相反號”后,減號就可以當成負號,這樣,減法就被加法統(tǒng)一了??吹健?SPAN lang=EN-US>-”,全是負號。 這樣,有理數的四則運算,就變成了加和乘兩種了 由于,有理數,就比小學多了一個“-”,所以,在有理數的計算時,處理“-”,就成了“優(yōu)先級”。 1、相乘時,先看0,有0得0;再看正負號,一個“-”反一次,再“-”,就正過來了,即“反反為正”(負負得正),擴展后成為:正負號相乘,看負號,偶數個為正,奇數個為負。 2、相加時,能抵消的先抵消(互為相反數先抵消或正負數的整十整百等先抵消),再分類相加,正數相加得到一個正數,負數相加得到一個負數,最后,如是兩個異號相加,大-小為正,小-大為負。 在小學時,我們已知道:乘法是加法的升級版,即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運算。所以,加法是一級運算,乘法是二級運算。 現在,把乘法再來一個升級版。求幾個相同因數的積的運算,命名為乘方。乘方是三級運算,即計算時,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減。 而乘方的符號確定方法,與乘法符號確定方法一樣。 所以,有理數的運算,處理好符號,余下的就是小學數學了。 五、從科學記數法和有效數字,看小數形式的優(yōu)點 前面,在說有理數時,已經說過,有理數分為整數和分數,可分數的大小不便于直接比較,于是把分數轉化成小數形式,就可以直接比較大小了。 而且,運用乘方,也能將整數改寫成小數形式。這就是科學計數法。 科學計數法,把整數和分數,都統(tǒng)一成了小數形式。 為什么要變成小數形式呢? 一是小數形式便于直接比較數的大小。 二是對于數位較多、且無效數字也多的數,用科學計數法,書寫“簡單化”。 由于,現階段,所學乘方的指數,只是正整數,所以還只能用科學計數法表示大于10的數。等以后,指數拓展到所有整數時,就可以用科學計數法表示所有的有理數了。 有效數字,就是從個位開始,把連續(xù)用于補充數位的0去掉。如: 0.00302,前面的0.00去掉,有效數字是3、0、2,共三個有效數字。 保留幾個有效數字、精確到某個數位,都是取近似數時,表示精確程度的。 而取近似數的方法,還是小學那一套,“四舍五入”或“進一”。 總之,有理數這一單元,比小學多的就是,“-”、乘方、科學計數法。其余的,還是按小學的規(guī)則來。這就是數學規(guī)則的“簡潔性”和“通用性”(或叫“統(tǒng)一性”)。 所以,初一的內容真的很簡單,關鍵是:從小學生到中學生,轉變的是學習方法和習慣,提升的是思維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