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時攝影,也叫定時攝影、縮時攝影、微速攝影,英文叫Timelapse,就是慢拍快放,拍的是一系列照片,但結果是視頻。 延時攝影具有非常強的時間壓縮能力,可以把幾十分鐘、幾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事物的變化壓縮在很短的時間內顯現(xiàn)出來,因此能夠觀察到平常不易看到的緩慢的變化過程和規(guī)律,也因為可以單幀長時間曝光,可以看到人眼不宜察覺的事物,因此具有超常的另類表現(xiàn)能力。 以下是挪威攝影師泰耶拍攝的延時片: 高清原片: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aepld1XHtM/ 傳統(tǒng)上看,延時攝影的拍攝需要很高的技術、很強的設備、充裕的資金和時間,因此都是專業(yè)團隊來做,但現(xiàn)在隨著單反數(shù)碼相機的普及、互聯(lián)網(wǎng)視頻文件的流行,使得延時攝影成了影視愛好者的一個新型時髦方向,近1、2年的很多延時片好作品很多都出自業(yè)余人士之手。在youku上查一下“延時攝影”,就會看到另一個世界。 當然,延時片高手大多來自發(fā)達國家,這里再給出幾個例子: 美國的TimeScapes/Tom Lowe: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prgD3i8KEk/ 美國的Shaw Reeder: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SHDU_nvnNs/ 日本的Mockmoon: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90Rb-HdZ00/ 挪威的泰耶(Terje Sorgjerd):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0NDM2MjI4.html 盡管愛好攝影很多年了,但一直是業(yè)余發(fā)燒。 偏重于器材和技術,曾迷戀于高速攝影和天文攝影,前幾年開始涉足于延時攝影,尤其對其中的大范圍運動和黃昏過渡方式感興趣,嘗試過很多,也走過彎路,因此把自己的經(jīng)驗體會分享出來,希望一起討論,共同進步。
延時攝影的結果是視頻,視頻就需要有變化要素,否則整個系列沒有任何變化,那就是照片了。變化,包括被拍攝物體變化和機位變化兩類。被拍攝物體變化的例子很多了,比如人、車流、云、星空,這樣用固定機位就可以,而且很多人都要建議采用堅實的三腳架,否則任何輕微的移動,都會對畫面有負面影響。但是,千萬別以為固定機位是延時攝影的唯一拍攝方式,既然延時攝影最后的結果是視頻,那么具有搖擺和變焦能力的話,效果會很好,尤其是滑道平移,會產(chǎn)生壯觀的畫面。只不過,延時攝影也是對空間的濃縮,因此每張照片所需的移動很大,這樣對滑道的要求也相應提高。精密滑道因此應運而生,采用電動慢速移動,產(chǎn)生動態(tài)縱深效果,這樣的滑道由于精密性和攜帶性的要求,一般都很短,很難超過3米。視頻拍攝往往要鋪設滑道,但延時攝影的高度壓縮效果,對滑道要求很高,從1080p的片子上看,有1個像素的跳動就非常明顯,普通滑道根本達不到要求,數(shù)控車也不能解決問題。從我自己的經(jīng)驗看,家里面的比較平整的地板,用小車移動,畫面的跳動會超過5個像素。 畫面變化 ├─拍攝物體變化 │ └─機位變化 │ ├─旋轉,不產(chǎn)生立體效果,畫面移動 ├─俯仰,不產(chǎn)生立體效果,畫面移動 ├─變焦,不產(chǎn)生立體效果,畫面某點固定 ├─平移,有立體效果但焦點不固定,畫面移動(無窮遠固定) └─搖擺,有立體效果、焦點固定 搖擺,會取得類似這種立體效果: 然而,Zweizwei的作品,采用了大范圍的機位移動,幾米到幾十米,是不可能用滑道的,也不是采用了專用的數(shù)控設備,據(jù)說只是采用了普通的三腳架和球頭。恰恰是這樣普通的設備,但在在移動的同時取得了畫面的超級流暢和穩(wěn)定,這就是他的運動控制技術。 Zweizwei的這類片子還有很多,比如圣彼得堡、明斯克、白俄羅斯,以及最新的新加坡,后面都有連接。他這些片子的招牌動作,就是大場面移動+搖擺。 很多人看到Zweizwei的片子,第一感覺就是新奇,然后就是不可思議,包括大多數(shù)內行者。說他用了精密滑軌吧,但沒見過有那么長的,而且很多是順拍攝方向的畫面,看不到地面上有任何東西。說是用三腳架,那怎么可能取得那么平順的效果呢? 根據(jù)自己一段時間的琢磨和嘗試,摸索到了一些道理。分以下十個部分描述,試圖解開Zweizwei超級運動控制延時攝影之謎。 一、拍攝要求 1、等間隔曝光 這是延時攝影最基本的要素,否則對于云彩、慢速運動物體,畫面將失去起碼的連續(xù)性。為了能夠達到這個目的,一般是機內定時拍攝或采用定時快門線,確保拍攝間隔一致。當然,有些時候可以欺騙一下,在無云、較大間隔的場合,時序參照物不多,可以進行非等間隔曝光,這樣便于采用手工快門。即便是有云的場合,拍攝間隔相差15%也一般看不出來。 2、等距離移動 視頻需要勻速移動,而在時間間隔相等的前提下,勻速就是等距離。每次拍攝等距離移動是自動滑道的一個特性,也是運動延時攝影的另一個基本要素。同樣,人工移動也必須遵從這個原則,每次移動的距離偏差不要超過15%,否則拍出的畫面就能發(fā)現(xiàn)一頓一頓的。至于每次到底移動多遠的距離,要視運動方式、主體距離和自己的偏好來確定。每次移動的距離越大,角度的變化也越大,最后視頻的畫面運動就越快。一般的原則是,距離主目標越遠則每次移動的距離就可以越長。換算成角度,橫向拍攝時每次移動的視角變化為0.3度到1度比較合適,0.6度是常規(guī)速度,0.3度是慢速,而每次1度的話節(jié)湊較快。按照每步0.6度計算,就相當于1%弧度,而1弧度就是距離等于弧長。也就是說,如果拍攝距離主體50米,那么每次移動距離可以選0.5米左右。 3、始終瞄準焦點 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直升飛機繞一個主體飛行,或者斯坦尼康穩(wěn)定器繞一個人拍攝的視頻,這種就是環(huán)繞拍攝,理想狀態(tài)下是距離主體的半徑不變,鏡頭中心一直對向物體,揭示物體的各個角度,形成強烈的三維感。我有個實拍的例子如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AHQdLWYsrA/ 采用弧形滑道,并把主體防砸圓心,就可以比較理想的達到這個目的。但實際上弧形滑道太少,也不通用(半徑固定),所以往往用直線滑道替代。 直線滑道要想模擬出弧線滑道的效果,必須把平移和搖擺結合起來,一邊走,一邊回頭?;⌒位烙幸粋€自然的圓心,把主體放置這個焦點上,拍攝的過程中就相機就繞著轉。而直線滑道要想取得這一結果,就必須時刻讓相機盯住某個物體。如果按角度度看,回頭的轉角速度是不固定的。具體說,要在畫面中間找到一個焦點,拍攝的時候,每走一步,要把相機精確的重新對準到這一點。 焦點的選擇有幾個原則: --固定的、不消失的、全過程可見; --反差大,清晰,獨特,便于快速瞄準; --靠近畫面中間; --在不被遮擋的原則下盡量低一些。 有關瞄準點高低,理論上如果與相機同高度,仰角就不會因為走進、走遠而有俯仰角變化。否則,假設焦點選的比較高,那么走進的時候必須仰角很大,而遠離后又會恢復,產(chǎn)生一種平視-仰視-平視的結果,這是應該加以避免的。 當然,如果有輕微的平-仰-平的幻化,可以后期進行校正。 我們看一下相機如果沒有瞄準好,靠后期位移調整,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后果: 左邊的圖表示一個方框型目標,瞄準點在正中的場合。如果拍攝的時候瞄準點偏左了,整個目標在畫面中的位置就會偏右,這樣由于一般用廣角鏡頭,就會產(chǎn)生梯形變形,靠近邊角的地方物體就變大,如中間的圖。此時后期如果只靠簡單的位移,把中心部分對準,但邊角的部分形變就沒有得到糾正。 4、相機保持水平 只保持主體穩(wěn)定、焦點固定是不夠的,因為相機如果左右方向不保持水平,就會產(chǎn)生麻煩。當瞄準點不在鏡頭的正中心位置,后期通過旋轉方法就不能完全糾正,畫面的邊緣就會產(chǎn)生擺動。Zweizwei等早期的片子就有這個弊病。具體說,鏡頭成像從中心到外圍,放大倍率是不一樣的,廣角鏡頭尤其如此,邊緣的部分會被拉伸。如果相機不保持一定的水平位置,邊緣物體的成像位置距離畫面的中心就忽大忽小,伸縮就不一樣了。 人眼對水平的的晃動還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邊緣有參照物的場合下,只要有不到半個像素的移動就清晰可辨,對胡1080p的視頻從中心算起來距離是960像素,角度就是1/2000弧度,即0.03度。為了達到無暇,優(yōu)質延時片的水平顫抖要做到0.02度以下。 二、拍攝場景選擇 上節(jié)講到,Hyperlapse的拍攝實際上是通過直線移動或者是弧形運動而不斷改變機位,同時要一直瞄準一個焦點物體的一種拍攝方法。焦點物體就是拍攝的主體,選擇恰當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1、要選擇知名的、漂亮的、層次豐富有立體感的。 2、要有自身發(fā)光或有光照的,這樣在拍攝黃昏過渡會很漂亮,或者可以進行晚間拍攝。 3、焦點物體不要太小,本身在畫面中要突出,背景如果有的話不應搶眼,周邊也不要有距離過近的其它雜亂高大東西。 4、焦點物體的前方要平坦開闊,不要有遮擋,最好有兩倍于物體高度的距離。 5、焦點物體也不應過于細高,那樣就很難收入鏡頭之內,因為絕大多數(shù)視頻是橫向的。 三、拍攝方向和路線 從拍攝的方向與行走的方向的關系看,大體可以分為橫向和縱向兩類拍攝,橫向就是拍攝瞄準方向與行走方向成90度角,也就是行走的時候向兩邊橫著拍,這是最常用的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種方式。 橫向拍攝一般還可以分為弧線行走和直線行走兩種方法,其中弧線行走效果是最理想的,常見于直升飛機繞目標飛行拍攝、斯坦尼康穩(wěn)定器繞人拍攝,甚至谷歌地圖有一種立體圖形的操作模式也是采用這種方式(操作方法是按住shift鍵在按左或右光標鍵)。此法的優(yōu)點是相機與目標的距離基本恒定,因此目標物體的大小也基本不變,只改變透視。缺點是弧線比較難于走出來。因為很多的小路和地面記號都是直線為多。不過,由于通常拍攝行走的距離和角度都不是很大,因此直線行走可以近似替代弧線,達到同樣的效果。 另外一種拍攝方式是縱向,也就是拍攝目標的方位和行進方向相同或相似,一邊拍攝一邊接近被拍攝物體(或遠離被拍攝物體): 此種方式拍攝到的主體的透視效果要相對差一些,需要靠周邊環(huán)境的變化來襯托縱深,同時對拍攝行走的直線性要求很高,地面上如果做記號的話也很容易被發(fā)現(xiàn)。當然,拍攝方向也可以與行走方向成180度角,也就是向后拍攝,這樣地面上有記號的話可以及時撤掉。 另外,再就是混合方式或傾斜方式,比如拍攝方向與行走方向成45度角,拍攝的注意事項介于橫向與縱向之間。 四、具體拍攝設備和技術 拍攝是最關鍵的一步,拍攝的好就給后期制作提供了優(yōu)秀的素材,而拍攝的不好就給后期制作留下很多麻煩,甚至無論怎么努力效果也不理想。人眼對視頻的幀與幀之間物體的變動非常敏感,這大概是動物的本能(對微小變化的察覺有利于捕獵或防范),因此在拍攝中要盡量避免幀與幀之間的大范圍變化,保持一致和穩(wěn)定,具體分為以下5部分: 1、有效的相機支撐方法 既要保持穩(wěn)定的支撐,也要便于靈活的調節(jié),還要方便移動。在拍攝過程中還要保證定位準確、機位高度一致、調節(jié)要獨立。 A、獨腳架方便靈活、移動快速、高度基本一致,但最難控制,因為不僅多了兩個自由度,更主要的是調節(jié)方式不是獨立的了。比如可以通過前后俯的方法完成對準,但這樣做改變的距離和位置。另外,調節(jié)水平的時候很難保持對準,造成指向、水平等調節(jié)精度比較低,不建議使用。 B、三腳架,靈活性比獨腳架稍差,但也比較輕便,每次短距離搬動不成問題,定位也可以在中心部位延伸指示器,是一種最常用的方法。 C、帶有輪子的三腳架,與三腳架方法比,移動和定位更加方便,只需推動,不過三個腳都是萬向輪這樣就太靈活了,當?shù)孛嫔杂胁黄降膱龊舷码y免不聽使喚。我用一根鋼筋穿過其中兩個輪子使之同軸,這樣輪子的方向就不會亂來了,而且可以在另外一個輪子上加上方向控制,就可以讓兩步之間的位置保持得相當好,適合縱向拍攝。 另外,調節(jié)前面的方向輪,可以圓周運動,產(chǎn)生弧形滑軌的作用,樣片在此: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AHQdLWYsrA/ D、車上架設三腳架或用某種方式固定相機。由于汽車輪子大、輪距大、軸距長,對于小坑洼不敏感,拍攝不用對準,拍攝速度很快。這種方式很久之前就被采用,被稱為drivelapse,但以前大多是長距離、縱向拍攝為主。這里的drivelapse主要是橫向拍攝、拍攝建筑等人造目標為主、開車距離有限、開車速度極其緩慢。 2、快速移動定點技術 一段延時片大約有100張到200張,拍攝間隔只有10秒到15秒,如何又準、又快的移動到下一個預訂位置的確是一個問題。常用方法之一是利用廣場、步道上的鋪裝花紋/方磚,每步一塊磚,或者每兩步一塊磚。方法之二是自己事先做好標記(對于鋪裝不均勻或者干脆沒有標記的場合),方法三是腳步法,每次移動一步,盡管難于精確控制,但速度最快,適合地面沒有任何標記,也不便于自己做標記的場合。 從定位的精度看,橫向拍攝對于行走是否走直線不敏感,稍微偏離也沒有關系。但縱向拍攝對于是否行走直線就很敏感,尤其是近處有參照物的情況下(包括露出的地面),不走直線就可以發(fā)現(xiàn)明顯的晃動,這樣的瑕疵甚至在Zweizwei、Dan、Sasha的延時片里都有出現(xiàn)。另外,縱向移動時可以拍下待行走的地面,那樣就不宜在地面做標記了。 如何在縱向移動的時候使得相機機位能夠精確的保持在一條直線上,與地面的標記精確重合?最早的大地測試定位方法是用細繩掛鉛垂,但這種方式不適合快速拍攝,因為鉛垂擺動,穩(wěn)定需要時間?,F(xiàn)代大地測試都用光學望遠鏡的方式,一邊觀察一邊調整,速度也是非常慢。我想了一個辦法:三線懸垂,解決了這個問題: 三根柔軟的線(圖中綠色)懸掛一個鉛垂,這樣就不會有任何晃動,移動后馬上穩(wěn)定。三根線的位置使得腿部很難碰到,而且由于是柔性的,萬一碰到會很快復原。搬動三腳架的時候懸垂直挺,直接就可以定位。 3、精確對準技術 對準就是讓相機的CMOS的一個固定點始終對準被拍攝物體上的焦點,也就是讓物體的這個焦點在最終照片上始終保持在同一個位置。對準方法有多種,常見的有以下三種方法: A、個是用相機本身的光學取景器,利用取景器里面的某個對焦點的某個角對準被拍攝物體的焦點。這種方法速度快,但對拍攝者要求很高,對準精度有限。由于相機的取景器在標準鏡頭的場合不僅沒有放大,而且還是縮小的。拍攝一般用廣角鏡頭這樣目標看起來就更小了,少許移動在取景器里看不出來,因此對準精度比較低。另外,在相機前方加有高密度中灰鏡(ND400以上)的場合,光學取景器非常暗,使得取景實際成為不可能。 B、再一個方法就是外加瞄準器,比如用小型望遠鏡裝在熱靴上,望遠鏡的目鏡帶有分劃板或十字瞄準絲,每次移動后可以精確對準。下面的照片中我用了一個5×20的高爾夫測距望遠鏡。 這種方法的對準精度會比較高,因為望遠鏡都有較大的放大倍數(shù),但問題可能有三個:一個是如何穩(wěn)定而可靠可調節(jié)的裝在熱靴上(我用的是望遠鏡尋星鏡架、熱靴接口);另一個是望遠鏡視野小,不容易一下子找到目標(我用的是較低倍數(shù)的5倍);最后一個是調節(jié)速度可能比較慢,因為要首先調節(jié)水平,然后再一邊觀察一邊對準,兩次觀察的方式不同,不能同時進行。當然,這種方式很適合采用微動云臺例如曼富圖410的場合,水平和對準本來就是分別調節(jié)的。還有一種光學取景器是給拍鳥用的,但也適合拍運動延時片: 放大倍率1,也就是沒有放大(也沒有縮?。?,前面的鏡子是一個半反半透鏡,后面有LED發(fā)光,通過半反膜反射回來進行瞄準。由于大部分相機的取景放大是0.75倍附近(標頭),假如用24mm鏡頭,那相機取景就是放大0.36倍,所以這種取景器對比相機直接取景,放大倍率接近3倍,也基本夠用了。但這種取景方式有個限制,就是只能瞄準鏡頭軸線高度,也就是說,每次瞄準的焦點必須在通過畫面正中心的水平線上(下圖紅線上),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 如果想要把對準點選在上圖的紅圈里,那怎么辦呢?只能取景的時候鏡頭仰角再小一些,但這樣建筑物的尖端就不在畫面中了,只能用更廣的焦距,來取得仰角變小但建筑不消頂?shù)男Ч?/p>
C、最后一個方法是用相機的實時取景功能(Live View)。這種方式盡管要在相機上操作,但也不太繁瑣,對準的位置可以在全畫面上任意調節(jié),不受是否加裝了高密中灰鏡的影響,所見所得,因此最為常用。尼康相機在實時取景放大顯示的時候,顯示的小區(qū)域的位置可以任意指定,而且這個位置會被記憶,拍攝后盡管恢復1:1取景,但通過按動放大鍵,仍然會放大剛才定好的位置。對于NEX-7和佳能5D2/5D3,放大后屏幕沒有定位標記,那樣只好在LCD上用不干膠做個十字瞄準線;對于尼康D7000,放大后的取景屏有一個比較粗的紅色取景框,這樣就可以用某個角部進行定位,對于尼康D800,紅框線可以選擇小的那種,按放大鍵4次后仍然顯示在屏幕上,放大倍率已經(jīng)比較高了(大約11.5倍),對準精度高,或者也可以再按一次放大鍵,這樣就放大成為23倍,沒有紅框指示則要自己在LCD上做標記。當然,這個方法還是需要一定的練習,可以達到放大與對準同時進行,粗瞄準和精細對準一氣呵成;如果粗瞄準有問題,也可以在熱靴上裝個指引器來彌補;實時取景在陽光下觀察也變得很困難,因此最好LCD上要有遮光罩,衣服要穿深色的(否則在LCD上的反光會影響觀察)。另外,實施取景在拍攝過程中,千萬不要按動相機的光標鍵重新定位,那樣等于原來的定位點改變了。用這種方式,要取消人臉或笑臉自動檢測功能,否則碰到旁邊有人的話紅框會自動跑掉。對于尼康相機,取消的方法是打到自動對焦,裝上自動對焦鏡頭同時也開啟自動對焦,開啟LV,按對焦按鈕同時撥動副輪(在前),就可以看到笑臉出現(xiàn),繼續(xù)轉動到訪框對焦即可。 4、對準的執(zhí)行技術 上一段實際上是說如何知道準或不準、偏差多少。而知道了偏差后,需要調節(jié)到?jīng)]有偏差,這個調節(jié)的設備和過程就是這里要介紹的。 調節(jié)糾偏不僅包括焦點對準,也包括水平調整,因此要安裝一個水平儀,要每2mm對應30角秒的那種玻璃管的,塑料的不太好用,有輕微不水平的話察覺不出來。玻璃管可以安裝在液壓云臺露出來的部分: 如果沒有液壓云臺或者云臺板突出部分不夠,可以在相機下面墊一塊薄鋼板,水平泡用一個平底鋁框包好再粘到鋼板上去。水平指示不宜裝在熱靴上,那樣位置偏高,不好觀察。 對準用的云臺,可能有以下8種供選擇: A、用球頭,這個靈活,但很不好用。由于球頭是萬向的,調節(jié)了方向和俯仰,但水平也完全可能也改變了,所以不建議采用。 B、液壓云臺,主要是給攝像用的,用一個手柄調節(jié)俯仰和方位,但不能調節(jié)水平,僅適用于地面非常平、無需水平調節(jié)的特殊場合,或者下面有水平平臺。 C、三維云臺,這種云臺功能不錯,水平、俯仰、方位可以分別調節(jié),缺點就是調節(jié)不精確,反復調節(jié)速度慢。 D、三維微動云臺,比如曼富圖410,功能很強,水平、俯仰、方位可以分別微調,因此可以調節(jié)的非常精確,缺點是三個方向要分別調節(jié),因此可能速度受到影響。 E、專業(yè)設備的底座,比如水準儀的(容易拆卸)、經(jīng)緯儀的(功能強),微調可以用三個角輪,精確調整有相應的機構,精密而順暢。架子可以用標準的儀器架子。 F、自動機械單軸水平云臺,無論三腳架如何變化(在一定范圍內),上部平臺左右總會自動保持水平,這樣相機就無需每次調節(jié)水平,只調節(jié)俯仰和方位即可。這種自動平臺的一個例子見后面。 G、自動機械雙軸水平云臺,無論三腳架如何變化(在一定范圍內),上部整個平臺總是水平的,這樣相機就無需每次調節(jié)水平,甚至也無需調節(jié)俯仰,只需調節(jié)方位。 H、自動電子雙軸水平云臺,類似上述,缺點貌似是載重不大,參考: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yMjEzODA0.html 5、相機和鏡頭 相機用單反最好,微單也行。大部分尼康的機器機內帶有定時拍攝比較方便,當然也可以外加定時快門線。最好用手動設置,比如手動ISO、手動光圈、手動曝光、手動白平衡。鏡頭要采用稍微廣角一些的,因為相機像素比HD視頻的高,不用的地方可以后期裁減掉,而如果拍的窄小,后期就不可能擴大了。鏡頭光圈不宜選擇過小,否則每次光圈收縮的時候不會完全一樣,相對誤差比較大,會造成畫面閃動??梢圆捎脹]有CPU的手動鏡頭,或者把尼康的帶光圈環(huán)的鏡頭接到佳能的機身上用(G頭也可以采用帶有光圈控制的接環(huán)),這樣拍攝過程中保證光圈不變。 下面以尼康D7000和手動水平泡指示為例,說明一下拍攝對準過程,全套設備如下圖: 三腳架裝了Wimberley臂作為水平調節(jié)的執(zhí)行機構,用左手在下面操作,配合眼睛盯著水平泡;右手操作上面的液壓云臺,控制水平旋轉和俯仰,眼睛同時盯著實時取景的放大區(qū)。 每拍攝一張,首先要一邊看LV屏幕一邊按放大鍵一邊初步對準,然后右手調節(jié)液壓云臺的俯仰和旋轉,讓目標套在紅框的右上角;調節(jié)的同時,眼睛看水準泡的、左手也要調節(jié)水平,一切調節(jié)好以后右手按動快門(快門線是綁在手柄上的),然后搬動三腳架到下一個位置,周而復始。下面的圖是屏幕局部增強反差后,可以看到目標是如何與紅框內角符合的。 這部分有個視頻在此: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9J9ZVly0Fi0/ 這個拍攝過程要在家里反復練習,做到又快又精確,各種調節(jié)可以同時進行。我可以做到平均拍攝周期10秒,最差12秒。當然,最好像我這樣手按快門而不是用定時器,那樣萬一沒有調節(jié)好就麻煩了,而延時片并不在意1、2秒的差異。 對于佳能相機,LV放大后沒有紅框,那也不要緊,可以找一塊透明不干膠貼在LCD的保護屏上,上面用記號筆做一個十字的對準標記。 這種拍攝也可以用上述提到的微動云臺,那樣調節(jié)俯仰與調節(jié)水平可以分開進行,盡管可能速度慢一些,但可以調節(jié)到比較精確。 五、后期半自動穩(wěn)定處理 移動三腳架改變機位拍攝出來的系列,如果不經(jīng)過后期穩(wěn)定,一般是慘不忍睹,至少是晃動、抖動很大。很多非編軟件提供了針對手持視頻的穩(wěn)定功能,比如Final Cut Pro,當然少不了功能強大的Adobe After Effects(簡稱AE)。早期的AE本身有自動穩(wěn)定功能,可以進行位移晃動補償,或同時可以選取兩點進行搖動/旋轉補償。但除此之外,但提供了一些輔助方式可以手工逐幀處理。另外,AE還有一些插件可以實現(xiàn)穩(wěn)定,比如SteadyMove Pro。 無論如何,后期穩(wěn)定是個細工技術活,因為要處理到一個像素的幾分之一以下,才能在視覺上察覺不到不理想。穩(wěn)定可以大體分為手動、半自動和全自動三類,下面看一下半自動穩(wěn)定處理的具體方法如下(適合AE CS4、CS5): 1、首先打開照片序列素材,建立合成和素材圖層; 2、雙擊該素材,打開素材圖層視圖,內存預覽; 3、在“窗口”菜單里打開“跟蹤”面板,同時把時間序列光標放在序列大體中間位置。 4、在“跟蹤”面板中選擇“穩(wěn)定”,則畫面上就會出現(xiàn)一個雙框標志,其中外框是相鄰幀的搜尋范圍,拍攝的質量越好就可以把這個范圍定的越小,這樣跟蹤精度就高;內框是特征物。通過移動這個雙框,套住一個中心特征點(最好是拍攝的焦點,但要特征分明、反差強烈的),這樣理想情況下AE就可以把系列中的每個畫面的這個點對齊。選擇這個點之前,要進行內存預覽,多看幾遍,才能選擇出合適的點位。 5、在穩(wěn)定對話框里勾選“旋轉”,這樣會出現(xiàn)另外一個雙框。在畫面的邊緣(盡可能遠離第一個雙框)找一個平行于拍攝相機的臨時特征點,把雙框套上。由于這第二個點必定前后幀位移大,跳動也大,因此外框要適當加大。 6、先手動單幀、逐幀向后分析。這一步主要目的是得到永久性的旋轉穩(wěn)定,同時進行大體的位置穩(wěn)定。單幀分析的原因,是旋轉穩(wěn)定在較大范圍的機位移動場合下很難得到一致的結果,有問題可以停住回退一格。全自動分析的話,出了問題要全部回退。 7、單幀分析的過程中要嚴密監(jiān)視跟蹤點,尤其是畫面跳動較大的場合,若發(fā)現(xiàn)跟蹤點偏離了目標,要按Ctrl-Z回退一格,擴大跟蹤范圍重新單步分析,實在不行要另換跟蹤點。 8、分析到尾部后,把時間光標放回中間部分的起始跟蹤點,然后向前單步分析,過程類似。 9、分析完畢,會自動生成“動態(tài)跟蹤”,內有兩個跟蹤點的關鍵幀數(shù)據(jù)。預覽,滿意后,用鼠標點擊跟蹤面板右下角的“應用按鈕”,這樣AE就生成另外一個糾偏系列,在合成畫面里就可以抵消畫面的抖動和旋轉。再次對“合成”進行內存預覽,就可以看到軟件跟蹤后的穩(wěn)定效果,如不滿意則要吸取經(jīng)驗重做,如個別有位移較大的幀可以手工修改,但旋轉校正必須在這一步做好,否則手工改動非常麻煩。這部分技巧很多,需要自己慢慢摸索,也可以參考相關資料,比如我要自學網(wǎng)穩(wěn)定跟蹤一節(jié): http://www./show.aspx?id=15942&cid=316 六、后期手動穩(wěn)定處理 本來這也屬于后期處理的一部分,但由于很特殊也很復雜,因此獨立出來。手動修改的目的是通過觀察和手動逐幀位移的方法讓畫面穩(wěn)定,修改仍然是在AE中進行,具有最強的靈活性和可控性,當然比較費時。本方法是個人摸索出來的,不一定是理想方法,更不會是唯一方法。另外,此法只適合位移,不適合其它調整(比如旋轉、縮放)。 為了能夠調整位移,首先要知道是否位移了、位移了多少。這個其實很好判別,畫面上找一個固定點,通過預覽就能了解到這個點的大體位移情況,通過放大畫面可以看得更清楚,通過在計算機屏幕上做標記就能知道精確的位移。 1、找畫面焦點 焦點就是畫面主體中很明顯的一處人為選擇的關鍵點,這一點要處理成在系列畫面中為一個不動點。焦點在拍攝前就應該計劃好,后期處理就可以同一個焦點,這樣畫面才不至于調節(jié)過大。焦點也可以是多個,分段進行。焦點一般要選擇主題畫面的中間位置,具有明顯特征、有較高的反差同時基本不隨畫面而改變的點。 2、定下并標記屏幕對應焦點 為了能讓焦點固定,必須在屏幕上標記一個參考點。顯示比例放在50%(或33%,若精度差一些的話),通過AE內存預覽,查看焦點大體移動范圍和平均中心,用不干膠紙剪成兩個箭頭,貼在屏幕上,再次預覽,用手型符號移動屏幕,使得畫面焦點平均位置大體對準標記點。 3、開始粗調 時間標尺放在初始位置,打開“變換”中的“位置”開關,這樣就自動生成了第一個位置關鍵幀,通過改變其數(shù)值就可以實現(xiàn)畫面的位置的變動。 4、位置調節(jié),用光標鍵進行,目標是把畫面的焦點與屏幕上的標記點重合。由于顯示分辨設置在50%,因此每鍵入光標鍵一次,就移動兩個像素,因此速度不會很慢。移動重合要對X和Y都進行,當然也不要求非常精確,因為還有后續(xù)步驟。 5、當前幀移動 調節(jié)好第一點的位置后,按PgDn鍵,時間標尺就移動到了下一幀,就可以再次用光標鍵對下一畫面進行操作,以此類推,直到完全調節(jié)完畢。由于調節(jié)的過程中只涉及PgUp、PgDn和4個光標鍵,因此可以雙手操作,熟練后速度會很快。全部做完后,用PgUp逐格回退,看是否有較大偏差,如有可以隨之調節(jié),感覺差不多了預覽一次確認。這樣下來的結果,對其精度就可以達到幾個像素的級別; 6、把顯示比例改成100%,這樣按一次光標鍵就移動一個像素,再次用手型光標移動焦點讓大體對準,然后重復上述4、5的工作,只不過這次屬于細調了。 7、把顯示比例改成200%,這樣按一次光標鍵就移動0.5個像素,再次用手型光標移動焦點讓大體對準,然后重復上述4、5的工作,只不過這次屬于微調了。 8、事到如此,對準精度基本可以達到0.5個像素之內,要求不高的就可以了,因為數(shù)碼相機即便1200W,一個像素只相當于HD視頻的半個像素。要求更高的可以在400%的顯示比例上再做一次精細調節(jié)。也有人會問,像素最小不就是1嗎,怎么能出來半個或1/4像素?其實,軟件都是通過插值的方式得到亞像素的,而由于集體動作的原因,視頻畫面的某個幀即便移動1/2個像素,也會有較明顯的感覺。 至于手動調節(jié)旋轉,這是個很棘手的問題。畫面有旋轉,主要是因為拍攝的時候機器沒有完全調節(jié)到水平位置。其實對于單幅照片,水平線誤差調節(jié)到0.5度以下就難于察覺了,但對于延時攝影,有畫面之間互相參照對比,因此水平必須調節(jié)到0.05度以下,才能抖動不明顯,要求高的要調節(jié)到0.02度。 首先應該了解畫面是否有了旋轉、旋轉了多大。就這一點可能就令人頭疼,因為有些畫面沒有什么水平或垂直的參照物。一下圖片還不錯,底座是個水平的平臺,無論怎么旋轉都是一個很好的參照物: 有了參照物,接下來如何調節(jié)也是問題。AE只有小鍵盤的“+”、“-”符號作為快捷鍵,但每次是調節(jié)1度的,這太大了,而且步進數(shù)值不能更改。不知道高版本的AE是否可以。這樣就必須手動輸入角度數(shù)字,改起來就很麻煩,而且不直觀。 判別和校正旋轉,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在邊緣處能明顯看出因拍攝旋轉而引起跳動的位置,標定多組特征物進行跟蹤。 這種辦法目前我正在探索,主要思路就是,誰看起來不好就把誰作為特征物,進行畫面跟蹤,看變化趨勢,然后與理想的變化規(guī)律做對比,最后進行手動畫面校正。 七、后期全自動穩(wěn)定處理 AE在2011年4月份推出的新版CS5.5,有了個全新的功能叫Warp 穩(wěn)定器,推出后就廣泛進行了宣傳,可以在用戶不干預的前提下自己分析背景、自己尋找關鍵點,進行自動穩(wěn)定性分析和自動畫面匹配裁減等功能。由于效果好、使用簡便,一推出就得到了廣泛的關注,Tom也在7月份在他的網(wǎng)站發(fā)表帖子介紹: http://forum./phpBB3/viewtopic.php?f=8&t=4998 如果你要想看一下Warp穩(wěn)定器的能力,這里有一個直觀的對比: http://www./201 ... 55-warp-stabilizer/ 這個對比視頻是作者用獨腳架拍攝的,顯然拍攝的很糟糕,也許故意拿這個做演示,而處理后的結果就好得多。網(wǎng)上采用Warp穩(wěn)定器的對比例子非常多,但直接用在Hyperlapse的并不多,這個就是一例。當然,從挑剔的眼光看,結果距離理想也相差很大,不能用于正式目的。這也提醒我們,前期良好的拍攝素材會在后期節(jié)省很多工作,同時也會取得更好的穩(wěn)定效果。 Zweizei等運動延時片作者,能在2011年有很多、很穩(wěn)定的作品,與AE CS5.5是密切相關的。但查看為數(shù)不多的2010年的幾個hyperlapse片,大多邊緣都是抖動、晃動。我用AE CS4處理的片子,中央部分相當穩(wěn)定,但邊緣部分一樣不好。 Warp穩(wěn)定器,使用起來非常簡便,在效果欄里查找Warp,拖到合成窗口上即可。程序將自動完成第一部分析(畫面上有藍色條)和第二部改正(畫面上有橙色條),然后就可以預覽看效果了: 當然,效果窗口下面還有一些選項,改變這些選項,就可以適合不同的畫面、不同的目的。改變選項后,AE不再進行第一步背景分析(因為已經(jīng)分析過了),只是要重新進行穩(wěn)定性處理,這步要快得多。這些選項的了解對于更好、更恰當?shù)姆€(wěn)定目標至關重要,因此我要花些篇幅描述如下: 1、Motion與否,選擇No Motion就是讓畫面靜止,如果前景和背景不同的話,是讓前景靜止。如選擇Smooth Motion,那就是運行畫面有運動,類似搖擺,并可以選擇到底搖擺的有多平滑,缺省值50%,可以選擇超過100%。 2、穩(wěn)定方法,選Position的話就是只進行位移,而選Position、Scale、Rotation時也是與老版本兼容的,可以讓AE進行位移、縮放、旋轉來讓畫面穩(wěn)定,但與老版本不同的是,AE自己會選擇關鍵點,這樣就方便多了。選Perspective,是新版本的穩(wěn)定功能,直觀翻譯是改變透視,就是可以通過對畫面四角分別變形,達到糾正目的,比如對于超廣角鏡頭因為光軸偏離而產(chǎn)生的梯形失真,用以前的位移、縮放和旋轉根本改正不過來,但改變透視就可以對畫面的四角分別進行拉伸,糾正梯形變形。同時,此功能可以傾斜,即改變成平行四邊形,因此可以糾正視頻快速晃動拍攝的果凍現(xiàn)象(Rolling Shutter Ripple,下面的高級選項)。當然,正因為此功能可以平行傾斜,有時前景的某些活動物體會欺騙AE,讓背景的畫面也進行變形,看起來很不舒服,那樣的話就只好不用這個選項了,比如這個視頻: https:///23000333 經(jīng)過的Warp穩(wěn)定器后,晃動的椅子腿、右上角變形的柜子,都是不妥當?shù)奶幚?。但是,很遺憾不能單獨選擇關閉平行四邊形而保留梯形校正。最后,選擇Subspace Warp,這是新版本最強大的地方,缺省就是這個選項,不僅包含了上述所有的功能,而且可以讓前景和背景分別處理,這樣不僅適合普通晃動的視頻處理,也很適合處理運動延時片。 3、邊緣處理(framing)。Stabilize only,就是只穩(wěn)定,不對邊緣做任何處理,畫面穩(wěn)定后會留下變動的邊緣黑框;Stabilize+Crop,穩(wěn)定后,切割邊緣到統(tǒng)一大小,周邊留下固定的黑框;選Stabilize+Crop+Auto Scale(缺?。?,則會自動放大到充滿,沒有邊框,但這樣的放大可能讓畫質損失,所以下面有一些選項,比如最大可以放大到多大(Max Scale),可以故意保留一個黑框反正后面某些設備播放的時候也看不到(Safe Margin),甚至可以故意改變放大倍數(shù)(Additional Scale);當選擇Stabilize+Syn Edges時,可以保持原來的比例不變,AE會自動尋找前后幀的像素來填充因穩(wěn)定而留下的邊緣黑框,而且,下面有一些高級選項,用來確定尋找邊緣的距離時間、找到后如何混合、是否對原畫面切邊等。 有關AE的跟蹤和穩(wěn)定的幫助話題,參考這里: http://helpx.adobe.com/content/h ... ing-motion-cs5.html 如果對像質有嚴格要求,不想因穩(wěn)定后而放大,也不想保留黑框或合成邊緣,那就制作的時候多留出一些空間,比如做2112×1188,即保留10%的邊框,讓Warp去穩(wěn)定、去裁切,輸出的時候用Crop選項,最終再裁到1920×1080即可。 另外,AE Warp穩(wěn)定器可以有更多的高級應用,網(wǎng)上有兩個例子,一個是先摳掉運動的前景后穩(wěn)定背景,然后再恢復前景,這樣等價為前景若不運動就是穩(wěn)定了,此時就可以把穩(wěn)定后的前景再摳出來,放到別的畫面上去;另一個例子是利用了合成邊緣的功能,把畫面上的某個行走的人給消隱。 八、運動延時片采用Warp穩(wěn)定器的流程 1、預處理。任何自動的東西都有一定的容忍范圍,抖動太大的應該先經(jīng)過手動處理后,再自動處理才更有效。手動處理一般就是人工位移和旋轉,方法見前一節(jié)。 2、對預處理后的結果施加Warp穩(wěn)定器,調節(jié)各種參數(shù),讓畫面穩(wěn)定。但是,不要做的過分,不要有任何不可逆的動作,處理要保留余量。 3、導出中間結果,可以是分辨較高的文件,這樣就可以繼續(xù)進行其它方面的處理,比如調色、過渡,或去閃。 4、然后合成視頻。 5、如果對視頻不滿意,或者是以前別人的視頻(沒有源文件)或自己的的視頻但懶得重新做,那么可以重新導入再進行穩(wěn)定。此時可以看出,最好先前的視頻是未經(jīng)壓縮的,再處理就有較好的效果。 6、其它技術與處理 A、數(shù)碼變焦和數(shù)碼搖擺。本來這種技術常用在固定機位拍攝結果的處理,使得平淡的畫面產(chǎn)生動感,例如長城腳下的公社: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25jgJqspZYA/ zweizwei的片子里面不全都是運動的,非運動的片子,經(jīng)常用緩慢的變焦拉近。但運動延時片動感本身就非常強,再用這種方式進行后期,弄不好反而會添亂。適當?shù)牟捎脭?shù)碼變焦和數(shù)碼搖擺也會有它的作用,比如彌補拍攝中的偶然跳動和不足。 B、數(shù)碼后期搖擺可以掩蓋拍攝焦點,或移動焦點到更合適的位置,比如把本來一個圓筒的外部焦點移動到內部圓心。 C、增加運動范圍,例如一個接近式的拍攝,如果嫌慢或接近范圍不夠,可以用數(shù)碼變焦增大。 D、黃昏過渡,流暢而自然,屬于亮度和色彩穩(wěn)定控制技術。 E、加強濾光,用ND1000甚至ND2000,從而在日光下取得秒級的曝光,模糊車輛與行人。 F、音樂配合,與畫面結合緊密,實際上是畫面編排配合音樂。音樂選擇上,不僅要扣主題,而且要找那種生門的。 G、后期特效處理,結合數(shù)碼搖擺和數(shù)碼變焦,如“新加坡2012”,在轉輪上可以處理出飛機降落的效果。 九、DIY自動水平平臺 討論完后期,再回到前期拍攝的一個特殊技術。前面說過,為了能夠得到平滑的結果,主要工作還是應該放到前面去做,而自動水平平臺就是關鍵的一個硬件。任何水平平臺,少不了二樣東西:水平檢測器、執(zhí)行機構。前者需要快速、精確、高靈敏,后者需要承重、平滑和穩(wěn)定。 執(zhí)行機構,有的是液壓的,比如坦克的炮塔,要在運動時一直保持穩(wěn)定,液壓的具有高速、大力的特點,但需要很強的動力系統(tǒng),也比較復雜。機械的相對簡單,一般采用蝸輪蝸桿結構,這樣驅動力量不大,并有自鎖功能,回差也可以調節(jié)到很小。我正好以前買過一套精密角度滑臺,是日本KOHZU公司生產(chǎn)的。 顯然是手動的,手柄可以取下,內部的軸是3mm粗,連接到蝸桿。兩邊有精密可調圓柱軸承,可以調節(jié)到既阻力不大,又沒有回差和曠動。最大角度超過15度,對于拍攝來講足夠了。每旋轉一周的話傾斜1.5度,也比較合適。平面大小是50×50mm,比較適中,承重幾公斤不成問題。 水平檢測器,采用了芬蘭VTI公司生產(chǎn)的SCA100T雙軸高精度傾角傳感器。 這是基于3D微電子機械系統(tǒng)的高精度傳感器,分辨達到0.0025°,響應速度10Hz,具有模擬和數(shù)字雙重輸出功能,淘寶有賣。 驅動部分,可以說是最麻煩的。 電機和齒輪減速器要選擇一個合適的,也具有3mm的輸出軸,但最主要的是如何接到一起。由于要攜帶使用,體積和耗電都要比較小,但常見3mm的連軸器本身很粗很長,因此只能采用剛性的銅軸自制,支架也是用鋁板手工加工,調節(jié)的時候必須同軸,不能移位或傾斜,否則卡住不轉了,這是最費事的地方。 再就是電子電路和其它部分,供電采用2節(jié)串聯(lián)并帶有保護板的18650,經(jīng)過穩(wěn)壓后供給后面的電路,采用了PID調節(jié),既保證高速和精度,也要省電。實測運動時電流有300mA,不運動時10mA到50mA,平均使用時間超過10小時。經(jīng)過實際測試,表現(xiàn)很理想: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LICzEyAR30/ 最后,水平平臺的底座安裝在一個定做的燕尾平臺上,繼而可以方便的安裝在相機云臺上。圖中云臺是用的Wimberley單臂,這樣可以讓相機處于自由狀態(tài)而平衡,旋轉和俯仰都很方便。平臺的上面是把曼富圖的球臺的上半部分拆了下來,鉆了4個孔裝上裝上,這樣就可以方便的接受相機快裝版。整體結果非常穩(wěn)定。2節(jié)電池和電路板,裝在一個鋁盒中。 裝好后拍的第一個運動片: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6Gky3J3YAoM/ 這片子沒有進行任何自動的穩(wěn)定性處理,可以看到邊緣部分有少許左右晃動,那是因為拍攝的時候指向沒有對準所導致,但水平線非常穩(wěn)定,沒有可察覺出來的上下擺動。 十、Drivelapse和Boatlapse Drivelapse就是把相機裝在車上,一邊開一邊拍,間隔一般是1秒,最后做成延時片。為什么間隔是1秒呢?因為車速一般較快,因此間隔時間短才好,不要長于1秒,否則結果變化太快了。但為什么不取零點幾秒呢?因為能買到的定時器最小分辨就是1秒,機內定時器也是一樣。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我做了個觸發(fā)器,可以以0.4秒最小間隔拍攝: 用這個觸發(fā)器,用低速四驅檔(4L)、怠速行車,拍出來的片子都嫌太快。因此,Tom在拍攝其boatlapse時,用了每秒4次曝光,以便達到減速目的。 一般來講,drivelapse適合白天光線足的場合,少有夜間拍的,但夜間拍好了就非常特別而壯觀。這部分有專門的描述,詳見《延時攝影綜述》夜間微光延時攝影一章。 1、Zweizwei Minsk Belarus 2010,明斯克,白俄羅斯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0MTk5MTY4.html 這是他早期作品,也是明斯克2010年宣傳片,有些片面追求過大的運動范圍和運動速度。 0:24,明顯看出建筑物左右搖擺,問題大概出在相機的水平?jīng)]有找好。 1:49,上階梯,可以看到扶手左右搖擺,問題出在拍攝機位不是一條直線 2、當然,他后來的2011年宣傳片就制作的非常精美,從運動延時的角度看也察覺不到瑕疵: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wNTAyNTg0.html 越好的片子越可以高清播放,1080p版本下載地址(579M): narod.yandex.ru/40871443001/h75869311e4c6c95461ee4706d64475c1/MID_1080p-.mp4 3、Zweizwei Kiev 2011,基輔'201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yNjY5MzUy.html 他在這部片子的技術表現(xiàn)出色,技巧性極強,尤其是0:43處塑像群回頭加速的場景,令人叫絕。瑕疵之處,只找到1:00時地面線條有左右擺動現(xiàn)象。 高清原片下載地址(145M): http:///disk/30259075001/kiew-full.mp4.html 4、Zweizwei Moscow 2011,莫斯科'201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2OTA5MDAw.html 場面宏偉,動感超強,制作精密的延時片,音樂配合的天衣無縫,幾處黃昏過渡自然流暢,沒有看過這個真就不能說看過延時片。 唯一能看到的瑕疵是0:47電桿的擺動。 1080p高清原片下載(433M): http:///disk/40872627001/Moscow_1080p-.mp4.html 5、Zweizwei St. Petersburg & Peterhof (Petrodvorets) ,圣彼得堡和彼得宮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wNTc1ODIw.html Zweizwei又一力作,盡管沒有時間標記,但從制作水平上看應該是2011年。 高清原片下載地址(180M): http:///disk/20645679001/Piter-titr.mp4.html (備注:以上4個俄羅斯網(wǎng)站源片的下載方法:在綠色按鈕上填入上面的數(shù)字再按綠色按鈕,出現(xiàn)下載頁,拷貝連接,在迅雷或類似軟件里下載即可) 6、Zweizwei Singapore'2012, 新加坡'201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5OTI4NDgw.html Zweizwei最新延時片,一往的大手筆、高視點、長移動,黃昏過渡和后面的夜景觀賞性極強。當然,這個片子有些制作過度,類似PS過重,不過,面向大眾化還是比較合適的。 7、Pettypoh Your Singapore 201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xODQ5Mzky.html 盡管是運動延時攝影新人,但水準也很高,如果沒有zweizwei在前,這個也可以認為是新加坡精品了,幾處運動控制的拍攝和后期都很到位,只是作者攝影功底沒有Zweizwei那么強,里面有很多多余或者表現(xiàn)平平的鏡頭。 8、T-RECS Timelapse Showreel 2010 Drsden,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wMjY2NDU2.html 2:30,屏幕左側抖動的厲害。 原因:拍攝的視頻抽幀、對齊,但由于鏡頭為廣角,有搖擺(即拍攝的時候沒有對好焦點),這樣造成邊緣的物體距離邊緣的變化大,而廣角鏡頭越邊緣的地方拉伸變形越大,所以造成左右抖動。同樣,畫面的最右側也是抖動嚴重。 9、T-RECS Timelapse Showreel 2011 Dresden,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wMjY3NDc2.html 這個片子其實整體制作水平相當高,幾乎看不出瑕疵,只是最后在2:00附近,上山坡的那段,近景出現(xiàn)明顯的起伏。這屬于臨時架設的滑軌高度沒有控制好,或者用拉繩的方法但沒有完全對齊。不過,上山坡這個場景屬于高難動作了,沒有看到任何別人敢于嘗試。 10、Tom Lowe,TimeScapes 4k: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xNzk2NDQw.html 他的片子都很震撼,但運動控制的不多,以上片子是他前不久為了演示4k技術而拍的,幾段用了運動控制技術,效果不錯,尤其是開篇的驅車行走和中間的星空橫走。從他在viemo的跟貼看,他非常喜歡Zweizwei的大范圍技術,甚至發(fā)帖詢問如何拍的。 11、Uncage the Soul Productions,F(xiàn)inding Portland,發(fā)現(xiàn)波特蘭: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3Njc2Njg4.html 幾處運動部分制作的不錯,弧形移動比較特別。 12、Sasha,對龐大的蘇聯(lián)時代工廠進行全新設計的油漆作業(yè)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X33bTMOaMs/ 這個片子有很多大范圍運動場景,但穩(wěn)定性不太好。不過,他有幾個別的片子拍的非常好,暫時沒在tudou上有連接,待以后補充。 13、中國定時拍攝專家2011作品集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3HNv8o9FNb8/ 其中0:09有一段上海浦東的運動段,主要問題是穩(wěn)定性欠佳(大范圍晃動),沒有焦點,前景燈桿太亂 另外0:19有一段步行街的,同樣是有晃動、沒有焦點。 后記 后記1,為什么把這個話題放在了單反數(shù)碼里? 其實很簡單,單反數(shù)碼不僅可以拍照片,還可以拍視頻。從某種意義上看照片和視頻有融合的傾向,延時攝影就是表現(xiàn)方式之一。絕大多數(shù)延時片都是單反拍出來的,甚至有些數(shù)碼相機直接就可以出延時片(比如D800)。其它板塊例如“視聽論壇”,似乎更注重播放技術,而不是拍攝技術。當然,如果無忌有“延時攝影”板塊,那就太好了。 后記2,為啥現(xiàn)在時興延時攝影了? 照片用啥都能拍、誰都能拍,有些爛了,同樣,拍視頻也類似; 而能直接出延時片的相機就非常少,拍攝過程和后期都需要時間、經(jīng)歷和技術; 照片是時間和空間的凝固,而延時片卻讓時間和空間活了起來; 延時片的設備主要是單反,現(xiàn)在比較流行了; 技術進步,高速大容量的存儲介質、LCD大屏幕顯示、高性能計算機的出現(xiàn),都給延時片的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 土豆、優(yōu)酷等對高清視頻上載的支持(大約從2011年5月份開始支持1080p); 與普通視頻相比,延時片在時間和空間上有很大濃縮,表現(xiàn)能力很強,也是一種視頻快餐的方式,適合當代很多人口味。 后記3,大范圍運動控制延時片的進入層次 1、無視,不知道什么是運動控制延時片,看到這樣的片子也沒啥感覺,不理解這種片子的與眾不同之處; 2、驚嘆,體會到了此類片子的沖擊力、表現(xiàn)力,從不了解到喜歡; 3、疑惑,不明白這類片子到底是如何拍的,想了解沒有介紹,想嘗試有很難; 4、會意,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反復琢磨,終于逐漸了解的運動延時片的拍攝和制作方法,并通過自己的嘗試有了更多的感悟和體會 5、自如,這個不用多說了。 我自己就是這樣過來的,現(xiàn)在剛剛到了第4步。 后記4,延時片的分級 延時片分級的目的,主要是給延時片的制作和延時片的評價提供一個參考。一個好的延時片,不僅要具有攝影、攝像的所共有的品質(比如構圖、用光),而且還具備自己獨特的特征(比如閃爍、黃昏過渡),而延時片由于剛剛開始流行,有關文章和書籍非常少,有必要設立某種標準。不過,這些分級方式很難客觀,也不一定通用,更不權威,僅供參考。 入門級 會拍系列照片 會制作合成視頻 全部素材都拿來制作延時片 畫面經(jīng)常抖動、跳動和閃動 拍攝間隔設置比較隨意 轉動、變焦等速度太快 初級 靈活使用自己的器材 有了廢片的概念,知道了取舍 學會色彩處理 學會了后期推拉搖移 畫面不再因三腳架不穩(wěn)定而跳動 畫面不再閃動(黃昏過渡除外) 單段不再過長(超過10秒) 恰當?shù)囊魳愤x擇 中級 合適的構圖和曝光 對人群、車流等運動目標處理恰當 熟練掌握幾款后期制作處理軟件 色彩處理自然,不再過渡夸張 畫面推拉搖移不再過快 滑道的恰當使用或良好的大范圍移動拍攝 黃昏過渡處理恰當而自然,不再閃爍 畫面切換轉場有了自己的方法 恰當?shù)漠嬅娼M合/專題 音樂與畫面的有機配合 延時片的潤色和點綴 進入某些專門領域比如星空、HDR、3D 高級 有所創(chuàng)新 有自己的風格 有自己偏向的題材 拍攝選題很挑剔,但成功率較高 題頭、字幕解說、片尾處理恰當 自己專用的配音/音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