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柴胡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柴胡25g 半夏 生姜 黃芩各9g 大棗12枚人參9g 甘草6g 上7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去渣,再煎取300ml, 溫服lOOml,日3次. (功效]和解少陽。 (主治) 主證: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 飲食,心煩喜嘔,苔白薄,脈弦。 副證: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 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或經水時來時 斷,寒熱有時如瘧狀。 上述八個或證稱“或然證”。此者,因邪犯臟腑陰陽輕重不 同,有者出現(xiàn),有者不出現(xiàn),故不能確為本方證之必須依據而列 入副證。 或然證之概念:“或”者,疑或不定之義,尤在涇曰:“或 者,未定之辭也?!焙喍灾瑸榛蛴?,或可見之意.《傷寒論》 之或然證,多集中在少陽、少陰證之中,以補充主癥之不足。 或然證與主證的關系:《傷寒論》指的或然證,是概括主癥 以外,而病機相同,時所出現(xiàn)的不同見癥。尤在涇在語釋小柴胡 湯證時指出:“以少陽為半表半里,其氣有乍退乍進之機,故其 病有或然不然之異?!毙〔窈鷾娜酥髯C為綱,七個或然癥為目, 以綱張目,把邪在半表半里,邪正進退之時表現(xiàn)的各個不同見 證,與主癥的從屬關系,表示非常清楚。所以說或然證與主證的 關系,是綱與目的關系,是主要癥狀與次要癥狀,或與兼證的關 系。[小柴胡湯證的研究] (臨證加減) 1.渴加知母、石膏。 2.渴加天花粉,或石斛,去半夏。 3。腹痛去黃芩,加白芍。 4.心下悸,小便不通加茯苓。 5.心下飽滿或悶,加桔梗、枳殼。 6.心下痞滿,加黃連、枳實。 7.無汗加麻黃,有汗加桂枝。 8.口苦而酸,為肝膽實熱,加龍膽草、青皮、炙甘草。 9。飲水過多,發(fā)為水結胸證者,去大棗,加牡蠣。 lo.傷寒夜靜,晝發(fā)熱,為熱在氣分,加山梔子、黃連、知 母、地骨皮;晝夜發(fā)熱而躁者,熱在血分,合四物湯加山梔子、 黃芩、熟地代生地。 11。內熱甚,錯語心煩不得眠者,合黃連解毒湯(或加酸棗 仁、山梔子)。 12.內熱甚,頭目昏暗,心下痞,惡心,納食不進,四肢倦 怠,肌肉疼痛,合平胃散。 13.濕熱甚,濕溫、疫癘、呈瘧,合五苓散,名柴苓湯。 14.夏月發(fā)熱煩渴,小便不利,傷寒陰陽難分之疑難證,加 麥門冬、五味子、黃連。 15.發(fā)熱咳嗽,飲冷水暫止者,加桑白皮、杏仁。 16.寒熱不調,腹痛者,去黃芩加白芍效佳,如加砂仁、木 香、白芍尤佳。 17.傷寒傷風證,寒熱頭痛,自利證者,或一切痰證,似傷 寒者,加白術、陳皮、麥門冬、白芍,名柴胡半夏湯,如熱甚者 去人參。 18.小柴胡湯加減治療老年性便秘:基本方為柴胡20g,半 夏15g,人參lOg(或黨參15g),炙甘草6g,生姜16g,炒萊菔 子30g,當歸15g,白芍15g,桃仁log,木香]Og,大棗5枚。 每日l劑,水煎早晚分服。若熱象明顯者,加敗醬草30g,黃芩 12g;腹脹痛較甚者白芍增至20g,加元胡lOg,川樸15g,大腹 皮12g。治療期間停用其他中西藥. 19.小柴胡湯加味配合安宮牛黃丸治療狂證:基本方為柴胡 25g,黃芩、半夏、人參、膽南星、甘草各lOg,茯苓15g,菖蒲 12g。陰傷酌加麥冬、玄參、天花粉;瘀血加水蛭、丹參;大便 不通加大黃。每日1劑,水煎服。并用安宮牛黃丸每次1丸,每 日2次口服。用8"~12劑。[山東中醫(yī)雜志,1997,clo,:457 20。小柴胡湯為主治療結節(jié)?。壕洸±韺W確診,其中累及 眼、胸、肝、皮膚等開始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輔以芋艿丸(芋 艿、荸薺、海蜇)9g,每日 2次,消腫片(乳香、沒藥、草烏、 地龍、馬錢子、松香子等)2—4片,每日3次。無芋艿丸用內 消瘰疬丸(大黃、海藻、生地、浙貝、夏枯草、白芨、玄參) 9g,每日2次.療程1一4年。[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4,c8,:493] 21.小柴胡湯內服外洗治療濕疹:內服藥用柴胡、黃芩、金 銀花、防風、白蘚皮各15g,桂枝、蟬蛻、丹皮、當歸、半夏各 lOg,黃芪30g,大棗5枚,甘草3g。每日1劑,水煎服。外洗 藥用大黃、黃連、黃芩、地膚子、蛇床子、百部各30g。每日工 劑,水煎后先熏后洗。 大半夏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半夏15~30g 人參9g 白蜜15g 上3味,以水1200ml,和蜜揚之,煮取250ml,溫服 lOOml,余下再分2次服。 (功效}補虛和胃,降逆潤燥。 (主治) 主證;反胃嘔吐,朝食暮吐,心下硬滿,神疲乏力,苔白 薄,脈虛緩。 副證:胃脘疼痛,形體瘦弱,大便干燥。 (臨證加減] 1.久病血虧而大便如羊糞者,加當歸、熟軍、火麻仁,郁 李仁,以養(yǎng)血潤腸通便。 2。如郁久化熱傷陰,熱傷陰絡而便血,兼見口干口苦者, 加黃芩、麥門冬、柴胡、白芨,以清熱養(yǎng)陰,寧絡止血。 3.上腹部隱痛,饑餓時痛,大便色黑而無熱者,為氣虛便 血之證,加生黃芪、生地炭、白芨,以補氣攝血。 4.胸腹脹滿,便秘者,加枳實、厚樸、檳榔,以理氣寬中, 導滯破結。 5.因情志不暢,時發(fā)嘔吐,噯氣者,加烏藥、厚樸、青皮、 陳皮,以疏肝理氣。 6.面色咣白,畏寒肢冷等寒多明顯者,加川椒、生姜,以 溫中散寒。 7.面浮,目窩微腫,心悸而心下有水氣者,加桂枝、車前 子、茯苓,以溫化水飲。 8。大半夏湯加味防治化療引起的消化道毒性反應:本方用 姜半夏、人參各12g,蘇葉lOg,黃連、生姜各6g。從化療之日 起,每日1劑水煎,取液200ml,加白蜜30ml 搖勻頻服,每 次30—50ml;用至化療結束后兩周. 9。大半夏湯為主治療噎嗝癥:用大半夏湯加代赭石、旋覆 花,病情緩解后用六君子湯善后。[福廷中醫(yī)藥,1960,c8,:359] 10.大半夏湯治妊娠惡阻:藥物組成用量為黨參30g,半夏 20g,白蜜50g(兌服)。水煎服,每日1劑。氣虛甚者黨參改為 紅參15g;胃熱加黃連3g,竹茹工5g;兼外感加紫蘇lOg,藿香 12g;有痰加茯苓12g,陳皮12g。C0川中醫(yī),1985,cs,。封三] 11.人參二兩,茯苓二兩,生姜三兩,白蜜五合,半夏三升 洗。凡五物,以蜜內六升水中,揚之過百,以余藥合投中,煮取 三升,分四服。治胸中乏氣而嘔欲死;亦治干嘔,名范汪方半夏 錘。[醫(yī)心方] 12.枳殼麩炒去瓤、半夏不制各二兩,陳皮不去白三兩,人 參一兩。上四味,用泉水五大升,人白沙蜜四兩,調勻,用杓揚 藥水二百四十遍,煮取一大升,去滓,分作三服,一日服盡,食 后服。治脹滿嘔吐,名橘皮枳殼湯。[御藥院方] 13.半夏(湯泡)、陳皮、茯苓、桔梗、檳榔、甘草各等份。 為粗末,每服三錢,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脹滿,名大半夏 湯。r證治準繩1 14.半夏、陳皮、赤茯苓各錢半,生姜五片。水煎服。治暈 奎,暈船嘔吐,名大半夏燙.r雜病源流犀燭l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