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第十五講 從病例談"隨證施治

 學中醫(yī)書館 2013-01-20
第十五講  從病例談"隨證施治"


     "隨證施治"從入手學中醫(yī),老師們在課堂上都這么和我們說,但在臨床上并不易做到,首先是我們現在中醫(yī)的成長環(huán)境所致,從上臨床開始,我們就生活在處處都是西醫(yī)西藥的中醫(yī)院中,于是乎,"隨證施治"就被拋到腦后去了,因為這種環(huán)境處處都是西醫(yī)的"病"在左右著我們。開起中藥來處處都從西醫(yī)的"病"出發(fā),連起碼的中醫(yī)辨證都難以掌握,要做到"隨證施治"談何容易!
     在談"隨證施治"四字以前,我們有必要復習一下什么是證?什么是證呢?我們在教材中學習的證的概念并不正確!在大學里我們接受的證的概念是"證候是疾病的外候"、"疾病的臨床表現總和",或者說"病是概括疾病全過程的本質,證是反映疾病某一階段的本質"。更高明一點的說法是"證候包括了疾病某一階段的病因、病理、病位"等等。
      中醫(yī)的證真是這么一回事嗎?我可以告訴大家,這是從50年代開始發(fā)生的證的概念的變化,50年代~70年代在中醫(yī)編寫教材中,中醫(yī)的教授們內心希望為中西醫(yī)能夠找到一個結合點,找到一個紐帶把中西醫(yī)聯(lián)系起來,以希將來有利于中西醫(yī)結合而產生出來的一個概念。其結果適得其反,無形中把中醫(yī)的"證"自我從屬于西醫(yī)的"病"!學生們接受這種教育,無意中便形成"中醫(yī)的辨證施治便只能以西醫(yī)的病為前題"的思想。
     有人會問道少齋主人,你說了半天,那到底什么是中醫(yī)的證呢?證是中醫(y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出發(fā)點。在第八講中我說過,證在中醫(yī)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中醫(yī)對于病理的認識,最重要的就是人體自穩(wěn)態(tài)的失衡,諸如陰陽偏頗、寒熱不均、升降失調、開合失司,或表里不和等等。證很大一方面便指的是這種自穩(wěn)態(tài)失衡的信息。   
     不僅如此證還包括用藥后的信息,如服桂枝湯后"戢然汗出"的癥為向愈傾向的信息?!秱摗分羞€有大量藥物致病變癥的信息,提出"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思想。
     證在另外是一方面指的是疾病轉歸的信息,如《外感溫熱篇》指出溫病戰(zhàn)汗出現"倦怠嗜臥,脈靜身涼"的癥狀時,為正氣即將來復,治療上只要求勿擾病人,讓其"以養(yǎng)正氣來復"就行了。等等……
     總之證是中醫(yī)養(yǎng)生治病和認識的出發(fā)點,是中醫(yī)天人之際關于健病之變的信息,是中醫(yī)保持和恢復自我穩(wěn)態(tài)的出發(fā)點的依據(信息)。
     我建議大家認真的學習一下陸廣莘教授的《中醫(yī)學之道》,那本書會讓我們對中醫(yī)學的認識提高很多,你也會明白中醫(yī)的"證"到底是什么?我很贊同陸教授的看法,"中醫(yī)辨證施治的‵證′是中醫(yī)學的邏輯起點,中醫(yī)學的養(yǎng)生及治病必求于本便是從這里出發(fā)!"
     高明的中醫(yī)很會把握疾病不同階段的證候,也是說很會把握患者自穩(wěn)態(tài)失衡的信息!做到"隨證施治",也就是說會根據患者失衡的信息,隨時調整治療角度,調整用藥,從而獲得臨床最佳用藥效果!
     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來看一個病例的治療經過,希望大家通過對該病人的治療過程中的"隨證施治"了解,對中醫(yī)的這一概念有個初步的印象。為了使大家易于理解,根據每個階段病情不同分段進行講述。
    1.久瀉不止頑疾,證屬脾虛濕阻,健脾固澀收效
     這是一個女性患者,年43歲,2006年12月21日來我科住院的病人,該患者來我院住院前在湘雅醫(yī)院診治月余,也是就說在11月20日左右發(fā)病,起病的證狀是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在湘雅醫(yī)院行纖維腸鏡檢查,確診為結腸炎。予"柳氮磺吡啶"等治療,同時使用了很多抗生素,沒取得明顯療效,患者入院前1周病情明顯的加重,每日腹瀉血水樣大便10余次,胃脘疼痛,不思飲食。既往有血管神經性頭痛病史。其表姐系我院的一個醫(yī)生,說西醫(yī)不行,你還是到我們中醫(yī)院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吧,這病人就是這樣來我們科住院的。
     進來的時候,這病人腹痛、胃痛,瀉血水樣大便日10余次,無腥臭之味,形體極度消瘦,按她自己說的是病了一個多月,瘦了20多斤。不思飲食,每日只進少量的米粥,精神極差,聲低氣短!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查:腹軟,胃脘壓痛(+),左下腹壓痛(+)。
     21日入院管床的醫(yī)生在柳氮磺吡啶基礎給予"加替沙星"抗炎治療,同時給予補液補能,該患者真命苦,加替沙星胃腸道反應特重,很快出現惡心嘔吐。
     22日遂改用"慶大霉素","頭孢吡胺"靜滴。腸鏡檢查結果示:潰瘍性結腸炎。  
     22日,我省中醫(yī)師帶徒在我科考試,來自全省的中醫(yī)名家匯集我科,在挑選病例時我有意識的安排了該患者作為一師徒的診治對象,目的是什么,我想看看名家們是怎么辨證用方的!想從當中"偷"學點名家的經驗,呵呵~
     當時,有一位我非常尊重的中西醫(yī)名家作為監(jiān)考官也到了我們科,她對消化系疾病的中西醫(yī)治療非常有經驗,于是乎我就請她也看看這個病人!
     于是她建議在原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灌腸、中藥內服治療。
開出方如下:
     內服方:
黨參15  淮山藥15、當歸10   黃精20   槐花15   地榆20
  葛根20  地錦30    白及15   三七粉6  甘草10  ×7劑
  灌腸方:
  紅藤20  地錦50   槐花15    三七6  白及15 地榆20
  青黛6 ×7劑
濃煎取汁150mL,每晚保留灌腸1小時。
     大家從這方的組成,可以看出,那教授認為患者系氣陰兩虛,濕熱內蘊的證型了,所以方用黨參、淮山藥、黃精益氣養(yǎng)陰;槐花、地榆、地錦、葛根清熱祛濕;白及生肌,當歸和血、三七粉化瘀,此3味共同使用以助進結腸局部的潰瘍愈合,西醫(yī)出身的中西醫(yī)名家用中藥方總有使用中醫(yī)藥現代研究成果的痕跡在內。
     說實話,對這教授的用方在內心我有不同的看法。其分岐主要在證的斷定上,后面我會慢慢的分析。我把處方交給管床的醫(yī)師,那管床的醫(yī)師,當著那教授的面就問"主任,是不是就用這方?",呵呵~回答當然是肯定了,"不失人情"嘛!況且大名家開的方就真的是療效不好,患者也只能怪病重了。
     24日我再查看這病人,患者病情無明顯變化,我告訴管床的醫(yī)師,注意補液和電解質平衡,同時加強營養(yǎng)支持治療,每天靜滴點復方氨基酸。抗生素全部停用。為什么要停?這病人多類抗生素用了一個月,根本沒效,再用也無益,二重感染、菌群失調跟著就會來。
有實習的同學問:老師這行嗎?我說為什么不行,我們用中藥啊。
     29日那教授開的藥方用完,管床大夫再請我看病人,病情無明顯好轉,依舊左下腹痛、胃痛,腹瀉水樣大便日10余次,無腥臭之味,形體極度消瘦,聲低懶言,不思飲食,每日只進少量的米粥,精神極差,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胃鏡檢查結果:疣狀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
精神極差,聲低懶言,不思飲食,腹瀉水樣大便日10余次,無腥臭之味,為典型的脾胃氣虛,濕邪內阻,一派虛象?;騿栍袧駸醿茸鑶??我的看法是無,若為濕熱內蘊之腹瀉,必大便穢臭,肛門灼熱。脾虛濕阻,常用的方子就是參苓白術散了。遂開方如下:
     黨參15  炙黃芪30  白術20  云苓15 扁豆10  陳皮10  炒谷麥芽各10   煅瓦楞15  生地10  赤石脂(包先煎)15  炙甘草10 ×3劑
方用黨參、炙黃芪、炒谷麥芽益氣健脾,佐以白術、云苓、扁豆健脾祛濕,陳皮理氣止痛,煅瓦楞斂酸止痛,赤石脂收斂固澀止瀉,久瀉必傷陰,佐入生地養(yǎng)陰,炙甘草調合諸藥。對于久瀉純虛的患者來說,赤石脂是一味非常有效的藥物,此系個人經驗。方中黃芪和云苓配伍是用于脾虛濕阻泄瀉的最常用藥對,希望大家能掌握運用。
     同時予以洛賽克20mg,日1次;吉胃樂20g,日2次。
有人可能會問道少齋主人,為什么要用這兩味,患者胃鏡檢查結果示疣狀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對于抑制胃酸來說,中藥沒有質子泵阻斷劑效優(yōu),中西各有所長,擇其善者而用之。
    告訴患者家屬,中藥以傳統(tǒng)方法自熬,說實話,現在的進口煎藥機熬出來的中藥效果硬是差了很多。
     服方3劑后,患者腹瀉明顯減少,日2次,仍為稀便,但非水樣。思食、納食明顯增加,患者的精神就來,患者有了信心,這對臨床醫(yī)生來說很重要,患者若沒信心,你的方用的再好,有時也難有好療效!
效不更方,原方再進3劑。
       2.頭痛痼疾再發(fā),證屬中氣虧虛,益氣升陽建功
2007年1月6 日患者訴昨夜血管神經性頭痛再復發(fā),感頭部疼痛,時發(fā)時止,夜寐不安,寐則頭部汗出,倦怠乏力,氣短少言,納差,大便日一次,便溏仍未成形,胃脘疼痛基本消除,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查:腹軟,胃脘無明顯壓痛,左下腹壓痛消失。
很顯然,現在這患者以頭痛為主證了,泄瀉已經基本控制。"急則治其標",當從頭痛入手辨證施治了。這組癥狀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這是一個中氣虧虛頭痛證型,久瀉脾虛,清陽不能上升,清竅升養(yǎng),所以頭痛痼疾再發(fā),當從頭痛論治。清陽不能上升,頭部衛(wèi)表不固,故頭汗出。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用方如下:
生黃芪30  黨參15  白術10  當歸15  陳皮6  升麻3  柴胡5
  炙甘草15  丹參20  蔓荊子10  葛根30  百合20  浮小麥10   
桑葉6   ×3劑
  方用補中益氣湯益氣升陽,加丹參和血止痛,蔓荊子為止頭痛之要藥。加葛根升清止瀉,百合、浮小麥、桑葉相伍益陰斂汗。
     1月7日,服方1劑,頭痛止,然大便次數增加到3次,便溏,腹不痛。頭汗仍未止,遂在前方中加入赤石脂15固澀止瀉。另用五倍子打粉碎醋調外敷神厥穴斂汗、止瀉。
      1月8日頭痛未再發(fā),大便日一次,質偏溏,頭汗無明顯好轉。
     為什么服方后又出現腹瀉加重呢?脾虛久瀉滑腸之病人,當歸、百合為性陰柔之品,與脾虛不宜,故瀉再加重,復再加入赤石脂加強了固澀止瀉之力,故病又向愈。
3.胸膺頭汗不止,證屬大氣下陷,升陽舉陷汗止
1月9日查房,患者情緒很緊張,訴寐則胸膺以上汗出不止,醒來頭發(fā)濕如水浸,氣短,動則感提氣不上,倦怠乏力,少氣懶言,畏風。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從腹瀉到目前汗出不止,患者的病情主癥是連接發(fā)生變化,其均與中焦脾胃虛弱有關,那為什么又出現在胸膺以上部位寐則汗出不止呢?是因為營衛(wèi)出中焦,脾胃虧虛,衛(wèi)氣化生無源,久瀉常導致中氣有下陷之勢,所以上焦衛(wèi)氣更虛,以致胸膺以上部位寐則汗出不止?;蛟?盜汗屬陰虛",此不可膠柱固瑟,張介賓說過:"自汗、盜汗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當合四診而辨治。
     生黃芪30  黨參15  白術10  當歸10  陳皮6  升麻3  柴胡5  
炙甘草15  桂枝10  防風6   生白芍藥10  懷小麥30  大棗10
  生姜3片 ×3劑
這方子其實是補中益氣湯合桂枝湯、玉屏風的復方了。方補中益氣湯益氣升陽,桂枝湯調合營衛(wèi),患者有汗出、畏風之證,當有營衛(wèi)不和證候了,合玉屏風散意在益氣固表以止汗。
炙甘草、懷小麥、大棗組成了甘麥大棗湯,為什么我會在方中用到甘麥大棗湯呢?請大家思考。
    1月12日再診:患者精神很緊張,訴說非常害怕入睡,在眼將閉似閉之時,總感到心氣欲脫,唯恐睡去不再醒來,入睡總要小女兒坐在床邊,抓著她的手方敢入睡,其女告訴她,入睡則頭汗出如豆粒大,很快就濕透頭發(fā),上衣盡濕,醒來則有欲脫之感。心悸、氣短不足以息,動則尤甚,少氣懶言,極感疲倦。大便已成形,日1次。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當時我的辨證是大氣下陷了,為什么這樣辨證,上一講我說了大氣下陷的辨這要點。提幾個問題請大家先思考,然后接著向下看。
(1)辨證為大氣下陷的要點是什么?
(2)這病人為什么會出現大氣下陷了呢?
(3)又為什么出現了心神不寧的癥狀呢?
根據四診合參,當時疏方如下:
  白參10g     生黃芪30g     升麻3g       柴胡5g
  桔梗10g     知母6g        山萸肉30g    懷山藥15g
煅龍骨30g   煅牡蠣30g      浮小麥30g   麻黃根10g
酸棗仁15g   炙甘草15 g  大棗10枚  ×5劑
  現在我們來看看我是怎么分析這病人的,先用補中益氣湯合桂枝湯、玉屏風散以止汗,為什么沒取得好療效,問題可能出在沒有加用斂汗藥物,斂汗的力度不夠,沒有做到標本同治,竟管辨證不錯,依舊難以取得滿意療效。汗為心之液,久汗不止,必耗心氣,心神失養(yǎng),也就出現了精神緊張、心悸不寧的癥狀了。氣隨汗泄,肺氣不足,故出現了氣短不足以息癥狀,同時,氣耗衛(wèi)表更加不固,所以汗出加重,少氣懶言,極感疲倦,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均為氣虛之征象。四診合參,以心肺經氣虛為突出表現,宗氣司呼吸以行心脈,心肺氣虧,當責之于大氣(亦即宗氣),所以選用了升陷湯加減。加煅龍骨、煅牡蠣、浮小麥、麻黃根固澀止汗,同時龍骨、牡蠣具有重鎮(zhèn)安神的功效。佐入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標本同治。佐入甘草、大棗內含甘麥大棗湯之方意,對于精神緊張屬心氣虧虛者,用該方甘潤緩急,常能獲得滿意療效,此為個人臨床心得。
    這病人服方的第二天汗就止了,精神慢慢好轉,氣短乏力逐漸減輕,心悸消失,服完5劑復診時已判若兩人,唯服藥5日內未大便1次,腹無所苦,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先不告訴我的處方,提幾個問題請大家思考:
   (1)為什么患者會出現便秘?
(2)便秘使用什么方法治療好,請大家開出處方來。
4.大便秘結不通,證屬氣虛陰虧,益氣潤腸得通
     1月27日患者復診,說服前方,第2日汗止,精神好轉,心悸慢慢消失,氣短乏力、神疲肢倦明顯減輕,思食,飯量明顯增加,唯自服上方5日來大便未解大便,問其腹無所苦,視其舌,舌質淡紅,苔薄白,診其脈細弱,較前明顯有力。
     為什么患者會出現便秘?其因有二:一是汗出過多傷陰,腸道失潤;二是使用了煅龍骨、煅牡蠣等收斂之品,腸道更加失潤。六腑以通為用,盡管患者腹無所苦,亦當通其便。但大家要注意,通便之法,不唯是瀉下。此等病人中氣虧虛,久瀉才得痊愈,若攻下,必瀉下不止。唯當以益氣潤腸為正治。此為愛友們必需牢記的地方。隨疏方如下:
   白參10g     生黃芪30g     升麻3g       枳殼6g     
當歸30g       白術30g      懷牛膝20g   肉蓯蓉20g ×4劑
方以白參、生黃芪、白術益氣健中,升麻、枳殼升清以降濁,清氣升、濁氣自降,大便易通,此為虛證便秘治療要之一。復入當歸、白術、懷牛膝、肉蓯蓉、懷牛膝潤腸通便,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這幾味用量特別大,中醫(yī)不傳之秘在于劑量,此幾味用于通便,量小則難以獲效。臨床亦當牢記。
患者帶藥出院,第3日電話告訴我便暢,很正常,食欲再增,唯偶有胃部隱痛,持續(xù)時間短,囑其服藥完再診。
藥完更方為參苓白術散進一步鞏固療效,西藥在抑胃酸藥的基礎上加用了滅滴靈、氨必仙抗殺HP,為什么,胃炎病人大部分并有HP感染,囑其使用1周。
   后電話隨訪,一切安好。
此患者入院后,很快停用了抗生素,西藥只予能量作支持治療。其療效當為中藥之療效無疑。住院期間,病情一變再變,先是腹瀉,再是頭痛、接下來為頭胸汗出不止,最后表現為便秘。仔細分析,其脾氣虧虛貫穿病之始末,但每一主癥出現其辨證角度均有不同,先從泄瀉辨治,健脾祛濕固澀;再從頭痛辨證,治以益氣升清止痛;接下來是從汗證辨證,治以升陽舉陷斂汗;最后從便秘入手,治以益氣潤腸收功。盡管益氣貫徹始終,但隨著證的變化,選方各有側重,法隨證轉,方從法出。雖有曲折,終獲全功。
看完我的這篇稿子,不知大家對"知患何逆,隨證施治"是否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若如是,則不枉我之辛苦!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