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于金代《脾胃論》的補中益氣丸,為補氣養(yǎng)血類中成藥。方用黃芪、黨參為主,補中益氣,升陽固表、止汗;輔以甘草、白術(shù)益氣健脾;佐以陳皮理氣和胃,當(dāng)歸養(yǎng)血,升麻、柴胡升舉下陷之陽氣,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健脾養(yǎng)胃的功效。傳統(tǒng)用于治療中氣不足、氣短倦怠、少氣懶言、少食久瀉、脫肛、胃下垂等癥。用補中益氣丸以加味中藥煎湯送服,治療老年婦女夜間尿頻有明顯效果。
加味:脾腎氣虛加山藥20克、茯苓15克、山萸9克;腎虛肝郁者,加白蒺藜10克、白芍、香附、淫羊藿各9克。心腎不交加牡丹皮9克、肉桂6克、大棗5枚。陰虛陽亢加生地12克、龍骨、龜板各9克。 服法:上藥煎湯送補中益氣丸,每次服1丸,重9克,每日2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