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耳炎
臨床上以嬰幼兒多見,主要是因為小兒從耳道到咽喉的通路———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兒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后易引起耳咽管炎癥,細菌進入中耳而發(fā)病。另外小兒飲食時,如發(fā)生嗆咳,嘔吐,食物易從耳咽管進入中耳,產(chǎn)生炎癥耳疼、頭痛、頭暈、發(fā)熱、輕者低熱,重者高熱,體溫可高達40℃,可伴有嘔吐、腹瀉、不食等全身癥狀。不會說話的嬰兒哭鬧不安,常抓耳朵。1~2天后耳內(nèi)鼓膜穿孔,膿液流出后,耳痛等癥狀減輕,如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很容易轉(zhuǎn)成慢性中耳炎。
1、治急慢性中耳炎偏方:黃柏 20克,加水煎成濃汁,滴耳內(nèi);如先用雙氧水洗后再用藥,效果更好。
2、治中耳炎偏方:將2斤以上新鮮鯉魚膽取出,用消過毒的注射器抽出膽汁,將膽汁一次性注入患有炎癥的耳朵里。如果雙耳發(fā)炎,則要用2條魚的膽汁。一般患者,當天用,第二天就好了。如果不好,第二天可以再試一次。獻方人的兒子4歲得中耳炎,用此方,第二天就好了,今年6歲了,一直沒有再犯。
3、治中耳炎偏方:取一年以上的笨豬苦膽一個。將豬苦膽扒一個小口,將一塊白礬塞進去。封好口,將其掛在陽臺上,讓陽光曬一夏天。冬天時,把白礬從豬苦膽里取出來。這時的白礬會變黑。將白礬研碎,每天往患中耳炎的耳內(nèi)塞進一些。每日早、中、晚三次。10天之內(nèi),再重的中耳炎都會痊愈。一般患者,一塊白礬就足夠了。
獻方人的父親60多歲了,因耳朵聽不見不敢出門,1999年從一名老中醫(yī)那里得到這個偏方,用了非常有效,現(xiàn)在72歲還出去旅游。
藥理:豬苦膽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白礬有解毒與燥濕的功效,還具有催化作用。
4、治耳鳴食品:如果經(jīng)常伴有耳鳴,就得多吃點含鐵豐富的食物了,如紫菜、黑芝麻、蝦皮、黃花菜等。另外,還要多吃含鋅的食物,如魚、雞肝、雞蛋等,因為缺鋅是引起耳鳴的重要原因。另外,專家建議,每天關(guān)閉耳朵半小時以上,如佩戴防噪音耳塞進行冥想,除能保養(yǎng)聽力外,還有助于提高睡眠質(zhì)量。
5、治中耳炎方:馬蜂窩一個,不用洗,用瓦焙干,研成面,用蛋黃大小的一塊白礬,也搗成面,兩樣藥拌在一起,把此面倒入耳孔內(nèi),一天二次,當中耳炎好了后,藥面自然不粘了。
6.[處方名稱]風聾方
[功能主治](1)方功能疏風清熱,利濕通竅;(2)方功能疏風散寒,通竅利濕。主治分泌性中耳炎。 [處方組成](1)銀花12克、連翹12克、黃芩12克、菊花9克、牛蒡12克、辛夷12克、澤瀉15克、車前子9克、石菖蒲15克、柴胡12克,水煎服。(2)荊芥12克、防風12克、羌活6克、細辛6克、茯苓12克、車前子9克、蒼耳子12克、藿香9克、桂枝9克、石菖蒲15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43耳,痊愈(耳悶堵感消失,純音聽力曲線正常,鼓室壓曲線呈高峰型)37耳,有效(耳悶感明顯減輕,純音聽力曲線呈傳導性耳聾,氣導損失較治療前減少10-15dB,鼓室壓曲線呈非平坦型,但鼓室負壓超過26.6Kpa以下)3耳,無效3耳??傆行蕿?3%。服藥最少5劑,最多25劑。 [處方來源]上海中醫(yī)學院附屬龍華醫(yī)院張青 7.[處方名稱]疏風通竅湯
[功能主治]功能疏風滲濕,宣肺通竅。主治分泌性中耳炎。 [處方組成]炙麻黃3克、石菖蒲6克、防己6克、杏仁10克、葶藶子3克、甘草3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癥狀嚴重者加蟬衣、路路通;體虛者去葶藶子,如黃芪。 [療程療效]治療81例,治愈(耳閉耳鳴消失,聽力正常,鼓膜正常)36例,顯效(耳閉耳鳴基本消失,鼓膜輕陷)22例,有效(耳閉耳鳴較療前減輕,鼓膜內(nèi)陷)17例,無效6例。 [處方來源]江蘇省南京化學工業(yè)公司醫(yī)院潘嘉瓏。 [處方備注]方中麻黃疏風散邪;石菖蒲辛散通竅;防己、葶藶子利水滲濕?,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本病與鼻及鼻竇的炎癥關(guān)系密切,故以杏仁、葶藶子宣肺,肺氣行,則鼻竅通,耳有所聞。本方名由編者所擬 8.[處方名稱]澤苓湯
[功能主治]功能利濕祛痰,開通耳竅。主治中耳積液。 [處方組成]澤瀉15-30克、茯苓15-30克、石菖蒲10-15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氣虛加黨參15克、炙黃芪15克;痰熱加黃芩10克、龍膽草5克;外感風寒加辛夷10克、防風10克、蒼耳子10克;外感風熱加桑葉10克、菊花10克。 [療程療效]治療87耳,痊愈(耳悶脹消失,聽力恢復正常,中耳積液陰性,治療3個月以上未復發(fā))60耳,顯效(耳悶脹、聽力減退明顯好轉(zhuǎn),中耳積液陰性,治療1個月以上無復發(fā))6耳,有效(耳悶脹、聽力減退好轉(zhuǎn),中耳積液明顯減少)7耳,無效8耳。總有效率90.1%。平均服藥14劑。 [處方來源]滬第二醫(yī)科大學附屬新華醫(yī)院孫怫全。 [處方備注]方中澤瀉有利水滲濕之功,使清氣上升而除頭目諸痰;茯苓健脾利水。助澤瀉去痰濕;石菖蒲味辛性溫,辛者串通九竅,溫則可化飲祛痰濕。能助茯苓、澤瀉化痰祛濁;石菖蒲的開竅作用可能對咽鼓管起到擴張作用。氣道得通,水濕祛除,則耳能聞五音矣 9.[處方名稱]消水方
[功能主治]功能疏風散邪,行氣化濕。主治中耳積液。 [處方組成]麻黃6克、杏仁10克、苡仁10克、桔梗10克、遠志10克、本通10克、防風7克、防已7克、蟬衣5克、制南星4克、木香4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積液清稀黃色去麻黃,加荊芥、連翹、生山梔、黃芩、魚腥草;積液膠粘加制半夏、川芎、青礞石、沉香。 [療程療效]治療126耳,治愈(聽力正常,鼓膜穿刺陰性)91耳,有效(聽力改善,鼓膜穿刺陰性)32耳,無效3耳。總有效率97.6%。 [處方來源]江蘇省興化縣中醫(yī)院五官科程康明等。 [處方備注]本病多由外感風邪,循經(jīng)上乘,壅滯耳竅;或風邪挾濕循經(jīng)上擾,阻滯經(jīng)脈,水濕停聚耳竅所致。方中麻黃、防風、蟬衣疏風散邪;木香行氣開郁;苡仁、防已、木通、制南星利水滲濕。諸藥合用使邪去耳聰 10.用法:每天用棉球蘸碘伏往耳洞抹幾次,一般一周內(nèi)中耳炎可以治愈
11.先用30%雙氧水洗耳內(nèi),再用韭菜汁滴耳,(但不能吃韭菜)。
12.北瓜子、或胡桃仁,榨取油,滴耳,每次二至三滴。 白果仁,取油,加冰片少許,滴耳,一日二至三次。 蜂蜜(或蛋黃油),滴耳。
13.鮮荷葉汁(或芭蕉汁),滴耳,一日三次。(側(cè)耳一分鐘,連用七至十天)。
化膿性中耳炎偏方
化膿性中耳炎,以耳道流膿為特征。多發(fā)生于兒童。屬于中醫(yī)學中“耳膿”、“耳疳”等。俗稱“爛耳朵”、“耳底子”。臨床多將本病分為急性與慢性兩大類進行治療,在急性期如未徹底治愈,則將遷延成為慢性。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本病可分為兩類證型:肝膽濕火證和陰虛火旺證。
肝膽濕火證 耳內(nèi)流膿,病程較重,或聽力下降,耳內(nèi)有脹悶感,耳痛,耳鳴,或有發(fā)熱,惡寒,口苦咽干,小便黃赤,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多見于急性中耳炎,或慢性中耳炎急性發(fā)作。若持續(xù)流膿,膿液多而黃稠,有腥臭氣、耳痛、易怒等,則又多見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治宜利肝膽,清濕熱。
中耳炎偏方單驗方·
14 金銀花藤30克,連翹15克,蒲公英15克,菊花10克,薄荷6克(后下)。水煎2次,混合后分2—3次服。每日1劑。 15 夏枯草15克,柴胡9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3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2—3次服,每日1劑。 16 金銀花25克,敗醬草25克,白芷7.5克,防風10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小兒用量酌減。 方四 白術(shù)50克,澤瀉30克,柴胡15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每日或2日1劑。忌食辛辣香燥及過于油膩食物。據(jù)報道,用本方治療化膿性中耳炎35例,其中痊愈29例,好轉(zhuǎn)6例。 中耳炎偏方外治方·
17 黃連10克,冰片1克。先研黃連,然后加冰再研勻,裝瓶。用時,先按常規(guī)消毒(用3%雙氧水,或生理鹽水,或濃茶水清洗外耳道膿液和藥痂,并用清潔藥棉擦干)。然后用麥、草管或小紙管將藥末吹入耳內(nèi),每日2—3次,一般3—5天見效。據(jù)報道, 應用本方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經(jīng)重復驗證15例,治愈13例,2例(慢性者)用藥5天無效后,于本方中加青黛5克,獲良效?;蛴命S連15克(打碎),冰片1克,乙醇(75%)100毫升。先將黃連用適量乙醇浸泡1周后,用紗布過濾,冰片加入濾液中,溶解,再加乙醇至足量,搖勻即可。用時,先按前法常規(guī)消毒,然后將本液滴耳,每次2滴,每日2次。據(jù)報道,用本方治療中耳炎53例,治愈率達92.5%。一般7天痊愈。 18 蚯蚓數(shù)條。先放清水內(nèi)游15分鐘,撈出放在茶杯內(nèi),加食鹽少許,浸10分鐘,蚯蚓自吐出水液。用時,先按常規(guī)消毒(見本證外治方一),然后用蚯蚓吐出之水液滴耳,每日2—3次。一般1—2天見效?;蛉◎球?0—40條,清水洗凈后放茶杯內(nèi),加白糖30克,攪拌約30分鐘后,用紗布濾出清液,裝入潔凈瓶內(nèi)。用時,先按前法常規(guī)消毒后,再滴入本液3—4滴,每日2—3次,滴藥后在外耳道塞入棉球,一般4—5日可痊愈。據(jù)報道,用本方治療化膿性中耳炎50例(急性31例,慢性19例),1周內(nèi)全部治愈。 19 雞蛋6個。煮熟,將蛋黃放入鐵鍋(勺)內(nèi),用文火熬至油出,備用。用時,先按常規(guī)消毒,然后將蛋黃油滴入耳中(如凝固可加溫溶化),每次3—4滴,每日2—3次,一般連用4—6癥狀減輕,7—16天痊愈。本方具有清熱消腫之功,適用于急、慢性中耳炎。據(jù)報道,用本方治療慢性中耳炎35例,其中;痊愈26例,好轉(zhuǎn)5例,無效4例。 20 露蜂房30克,黃柏15克,枯礬6克,冰片3克。前二味放瓦上焙黃,研末,再加后二味,共研細末,裝瓶。用時,先按常規(guī)消毒,然后用麥(草)管或小紙管將藥末吹入耳內(nèi),或用麻油調(diào)勻,滴入耳內(nèi)3—5滴,均每日2次,一般用藥后2—3天可痊愈,慢性者5—10天治愈。 21 枯礬6克,冰片1.2克,五倍子1.5克。共研細末。用時,先按前法常規(guī)消毒后,再用麥(草)管或小紙管將藥末吹入耳內(nèi),每日3次。據(jù)報道,用本方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30例,大部分治愈,療程較短,未愈者,也有好轉(zhuǎn)。 22 核桃仁適量,冰片少許。將核桃仁搗爛(或蒸熟),用潔凈紗布包好加壓擠油約15毫升,加入冰片(1—1.5克),不斷攪和,使其溶解。用時,先按常規(guī)消毒,然后滴入藥液2—3滴,再用棉球?qū)⑼舛锥伦?,每?次,連用5—10日,據(jù)報道,用本方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27例,一般5日痊愈,慢性患者8—10治愈。 23 豬膽汁50克(鮮品)枯礬25克,冰片5克。先將冰片、枯礬分別研成極細粉,膽汁膿縮至1/3,稍冷,倒入盛有枯礬的乳缽中,研磨均勻后,烘干或自然干燥,然后將冰片粉加入一起研磨均勻,烘干或自然干燥,然后將冰片粉加入一起研磨均勻,過100目篩即得。用時,先按常規(guī)消毒,然后用麥(草)管或小紙管將藥粉輕輕吹入耳內(nèi),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用量0.1克。據(jù)報道,用本方治療中耳炎多年,療效確實。對急、慢性滲出性中耳炎,一般用藥1——2次痊愈,慢性中耳炎最多用藥3次痊愈。 陰虛火旺證 長期或反復耳內(nèi)流膿,膿液稀薄,或流粘液,時出時止,或有惡臭氣,耳不痛或微痛,聽力減退,腰膝酸軟,每遇外感,則癥狀加重,可伴有耳鳴、耳痛、頭痛、眩暈、低熱、精神疲倦,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多見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治宜滋陰降火。 ·單驗方·
24 知母30克(酒炒)。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小兒減半。每日1劑。 柴胡白冬飲
【來源】賀軍安,《四川中醫(yī)》(5)1983年
【組成】柴胡、白芷、梔子、赤芍各15克,冬瓜仁、蒲公英各30克,澤瀉20克,龍膽草10克,甘草6克(10歲以下兒童劑量酌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瀉火解毒,利水通竅。
【方解】本病之起,多因內(nèi)有肝膽郁火,或因胎遺熱毒,外因時邪內(nèi)犯,邪毒侵耳所致。治宜瀉火解毒。方中以柴胡、龍膽草清肝瀉火;蒲公英、甘草、梔子清熱解毒瀉火;冬瓜仁、澤瀉利尿泄毒;白芷、赤芍祛風涼血,通竅止痛。諸藥協(xié)同,共奏瀉火解毒、利水通竅之功。熱去毒解,則耳疾可愈。
【主治】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加減】若頭脹痛者,加川芎3克,菊花12克;頭暈者,加僵蠶12克,鉤藤20克;口渴者,加生石膏20克;體溫高者,加黃芩12克,青蒿15克;耳癢者,加地膚子30克,防風12克。
同時配用虎耳草汁滴耳,每日3次。
【療效】治療23例,結(jié)果顯效14例,有效7例,無效2例??傆行蕿?1.30%。服藥最少者3劑,最多9劑。1月后復發(fā)4例,繼服原方,仍然有效。
25. 澤苓湯
【來源】孫佛全,《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澤瀉、茯苓各15~30克,石菖蒲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利濕祛痰,開通耳竅。
【方解】方中澤瀉有利水滲濕之功,使清氣上升而除頭目諸疾;茯苓健脾利水;助澤瀉去痰濕;石菖蒲味辛性溫,辛者串通九竅,溫則化痰去痰濕,能助茯苓、澤瀉化痰祛濁;且石菖蒲的開竅作用可能對咽鼓膜起到擴張作用。氣道得通,水濕祛除,則耳能聞五音矣。
【主治】中耳積液。
【加減】氣虛,加黨參、炙黃芪各15克;痰熱,加黃芩10克,龍膽草5克;外感風寒,加辛夷、防風、蒼耳子各10克;外感風熱,加桑葉、菊花各10克。
【療效】治療87耳,痊愈(耳悶脹消失,聽力恢復正常,中耳積液陰性,3個月以上未復發(fā))60耳;顯效(耳悶脹、聽力減退明顯好轉(zhuǎn),中耳積液陰性,1個月以上無復發(fā))6耳;有效(諸癥減退或好轉(zhuǎn))7耳;無效8耳。總有效率為90.1%。平均服藥14劑。
26. 升青流氣飲
【來源】干祖望,《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升麻3克,青皮6克,黃芪10克,木香3克,蘇葉、大腹皮各10克,烏藥6克,柴胡、川芎、菖蒲各3克,蔓荊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調(diào)理氣機,升清開竅。
【方解】本病是由于在大氣壓力下的變異環(huán)境中,鼓室內(nèi)氣壓與外界氣壓極不平衡,由此而發(fā)生的中耳損傷,而出現(xiàn)耳痛、耳鳴、憋氣和聽覺障礙。四千年來中醫(yī)尚無此病,但近年來航空工業(yè)發(fā)展迅速,此病亦因之日多。本方系根據(jù)《雜病廣要·九氣七氣》的“陰陽雖大,未離乎氣,故通天下一氣耳?!录{,一動靜,何所逃者,與氣流通而已。故氣平則寧,氣不平則病”論點,從《瘡瘍經(jīng)驗全書》中二十首流氣飲作藍本而制定。方中升麻、柴胡,同樣是升清降濁,但后者更有除頭痛,治耳聾的作用,因為肝臟之絡(luò)附耳。木香、烏藥,皆具有消積滯、辟邪氣、導滯氣功能,但前者更能止痛除脹感。青皮、蔓荊子疏肝散結(jié)、破氣止痛,而后者更有抑制腦鳴的特點。蘇葉散發(fā)風氣、順氣化痰。大腹皮協(xié)調(diào)寒熱失和、疏瘀滯、開郁結(jié)。川芎行氣開郁、上行頭目、破瘀血、生新血。還有兩味畫龍點睛之藥,用黃芪以益氣,氣盛則更能反映出諸藥的作用;用菖蒲以開竅,航空性中耳炎,正是竅閉的典型病例。
【主治】航空性中耳炎。
【加減】虛弱及老人,倍加黃芪;高血壓者慎用升麻、蔓荊子。重癥每天可進兩劑。全方十一味,不一定全部用上,可以根據(jù)病情,刪去幾味;有特殊情況者,也可增加幾味。服藥癥狀消失后,可再進六君子丸或補中益氣丸持續(xù)服一周。
【療效】多年臨床使用,療效卓著。
27. 吹耳散
【來源】程爵棠,《光明中醫(yī)》(1)1985年
【組成】蛀竹屑粉30克,五倍子(焙焦存性)、枯礬各15克,硼砂3克,青黛9克,川黃連、輕粉,冰片各3克。
【用法】先將蛀竹屑粉、五倍子、枯礬、青黛、硼砂、黃連共研細末,再入輕粉、冰片同研細末和勻,貯瓶備用,勿泄氣。同時,在吹藥前,先將患耳內(nèi)膿液拭凈,急性用洗耳方(芙蓉葉15克,苦參9克,煎水取汁)洗耳;慢性用藥棉棒,蘸氯霉素眼藥水入耳腔內(nèi)轉(zhuǎn)動拭耳后,再取本散少許(約0.1克左右),均勻吹入患耳腔內(nèi)。先洗后吹藥,每日吹4~6次,證重者每2小時吹1次,10天為1療程,未愈,停藥1天,再繼續(xù)如上法用藥1療程,至愈為止。
【功用】清熱祛濕,祛腐排膿,解毒斂瘡。
【方解】蓋耳為清空之地,清陽交會之所,又腎開竅于耳,腎氣通于耳,故耳與腎關(guān)系密切,又三焦、膽二經(jīng)的經(jīng)脈均經(jīng)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耳部有病往往出現(xiàn)三焦、膽經(jīng)的癥狀?!侗孀C錄》云:“少陽膽氣不舒,而風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闭f明本病致因雖多,但主要是由于風熱濕毒之邪循少陽經(jīng)上蒸,以致熱郁血絡(luò),郁結(jié)不散與水衰火亢,腎氣虛者,皆能為患。熱郁血絡(luò)則患耳紅腫疼痛,熟腐肌膜則流膿,熱灼鼓膜則穿孔。小兒為稚陽之體,故患此病者尤多。治宜清熱祛濕,祛腐排膿,解毒斂瘡。故方中君以蛀竹屑粉,消炎祛濕,排膿止痛,本品為民間治療膿耳(即化膿性中耳炎)之有效單方,其消炎解毒、祛濕排膿之功頗著;臣以川黃連、青黛清熱瀉火解毒,且青黛尤善清肝膽之火毒,川連為近代治中耳炎的常用有效之佳品;硼砂、冰片、輕粉芳香通竅,消炎解毒,祛腐排膿;佐以五倍子、枯礬祛濕排膿,止痛斂瘡。諸藥配伍為用,共奏清熱祛濕、祛腐排膿、解毒斂瘡之功。
【主治】膿耳(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癥見耳內(nèi)疼痛難忍,流出黃色稠膿或淡黃色稀膿汁,或聽力減退,舌質(zhì)紅,苔微黃,脈弦略數(shù)。
【療效】總結(jié)用本方吹耳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350例資料,其中:急性131例中,痊愈119例,顯效11例,無效1例;慢性219例中,痊愈166例,顯效36例,有效15例,無效2例??傆行蕿?9.14%。其中痊愈率為81.4%。
【附記】據(jù)臨床觀察,二十八年來,用本方治驗甚多,無論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均有良效。若復發(fā),仍用之同樣有效。且具有藥簡效捷,復發(fā)少和無任何毒副作用的特點,是治療化膿性中耳炎的有效良方。
方中蛀竹屑粉,即是新竹床,被蟲蛀后所產(chǎn)的“竹粉”。即稱“蛀竹屑粉”。
28. 通耳竅方
【來源】譚敬書,《中國當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柴胡、香附、川芎、石菖蒲各10克,當歸15克,紅花5克,澤蘭、法半夏、茯苓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祛瘀除痰,行氣通竅。
【主治】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
【加減】若肺氣虛合用玉屏風散;兼脾氣虛,加黨參、白術(shù);兼腎陰虛者,加熟地、枸杞子;兼腎陽虛者,加制附子、肉桂。
【療效】屢用屢驗,效佳。
【附記】本方須連續(xù)服藥1個月以上,同時應教會患者做外行捏鼻鼓氣通竅法,鼓膜按摩法,及耳前后穴按摩法,早、晚堅持進行,數(shù)月不懈,其效始佳。
29..全蝎(帶尾)6克,白礬60克,冰片3克。先將白礬盛鋁勺內(nèi)煅制,研為細末,全蝎焙干,同冰片3味混合,研末備用。每日吹敷耳內(nèi)2次。一般3~5天痊愈。
30..蜈蚣1條,冰片3克,香油30克。將冰片研細備用,香油放入鐵勺內(nèi)燒開,把蜈蚣折成2~3段,放油內(nèi)炸至微黑色取出,蜈蚣不用。將香油放一邊晾置,待香油未涼前放入冰片溶解,搖勻,放入干凈瓶內(nèi)備用。每天滴入藥油2~3次。一般2~3天即愈(慢性者亦可)。
31.麝香0.3克,冰片0.1克,龍骨30克,枯礬30克。先將龍骨、枯礬研極細末,然后加入麝香,冰片和上藥共調(diào)勻,置于廣口瓶內(nèi),勿泄氣。每日吹入藥末1次(慢性者亦可)。
32..枯礬、血余炭各25克,冰片1克。上藥共研末后裝瓶密封。每日吹入藥末1次。
33.川黃連粉3克,黃柏粉1.5克,紫草粉1.8克,氯霉素1克,四環(huán)素0.75克。將上藥混合過目篩后裝瓶備用。每天吹入藥粉1次。
34.紫草3克,芝麻油40克,將紫草入油內(nèi)置火上炸,待油變紫后濾取油液,裝玻璃瓶備用。同時將紫草油滴數(shù)滴于耳內(nèi),一般10天左右可愈(慢性者亦可)。
35.地龍10條,冷開水洗凈,加入白糖,少時即化為水,用此水滴耳,每日2~3次,每次2~3滴,5~7日可愈。
36.鮮牛蒡子根,或鮮生地黃根適量,洗凈搗爛絞汁滴耳。汁中也可加入少許冰片。
37.夏枯草、蒲公英各15~20克,柴胡10克,生甘草35克,水煎服,每天1劑,分2次服。配合外治療法,效果更好。
38.化膿性中耳炎偏方
1.海參)
來源食療方 原料 海參20—30克,豬腳(蹄)500—700克。
制法 同置砂罐內(nèi),加水文火燉爛,再加食鹽少許食用。連用2—3劑。
2. 白術(shù))
來源原料 白術(shù)50克,澤瀉30克,柴胡15克。
制法 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每日或2日1劑。忌食辛辣香燥及過于油膩食物。
功效 據(jù)報道,用本方治療化膿性中耳炎35例,其中痊愈29例,好轉(zhuǎn)6例。
3. 知母)
來外治方 原料 知母30克(酒炒)。
制法 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小兒減半。每日1劑。
4. 枯礬)
來源外治方原料 枯礬6克,冰片1.2克,五倍子1.5克。
制法 共研細末。用時,先按前法常規(guī)消毒后,再用麥(草)管或小紙管將藥末吹入耳內(nèi),每日3次。
功效據(jù)報道,用本方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30例,大部分治愈,療程較短,未愈者,也有好轉(zhuǎn)。
5. 敗醬草)
來源單驗方原料 金銀花25克,敗醬草25克,白芷7.5克,防風10克。
制法 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小兒用量酌減。
6.蚯蚓膏)
來源外治原料蚯蚓數(shù)條。
制法 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小兒用量酌減。
用法 先放清水內(nèi)游15分鐘,撈出放在茶杯內(nèi),加食鹽少許,浸10分鐘,蚯蚓自吐出水液。用時,先按常規(guī)消毒(見本證外治方一),然后用蚯蚓吐出之水液滴耳,每日2—3次。一般1—2天見效?;蛉◎球?0—40條,清水洗凈后放茶杯內(nèi),加白糖30克,攪拌約30分鐘后,用紗布濾出清液,裝入潔凈瓶內(nèi)。用時,先按前法常規(guī)消毒后,再滴入本液3—4滴,每日2—3次,滴藥后在外耳道塞入棉球,一般4—5日可痊愈。
功效 據(jù)報道,用本方治療化膿性中耳炎50例(急性31例,慢性19例),1周內(nèi)全部治愈。 宜忌
7.夏枯草)
來源單驗方原料 夏枯草15克,柴胡9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3克。
制法 水煎2次,混合后分2—3次服,每日1劑。 用法
8.露蜂房)
來源外治方原料 露蜂房30克,黃柏15克,枯礬6克,冰片3克。
制法 前二味放瓦上焙黃,研末,再加后二味,共研細末,裝瓶。用時,先按常規(guī)消毒,然后用麥(草)管或小紙管將藥末吹入耳內(nèi),或用麻油調(diào)勻,滴入耳內(nèi)3—5滴,均每日2次,一般用藥后2—3天可痊愈,慢性者5—10天治愈。
9. 黃連冰片)
來源外治方原料黃連10克,冰片1克。
制法 先研黃連,然后加冰再研勻,裝瓶。用時,先按常規(guī)消毒(用3%雙氧水,或生理鹽水,
或濃茶水清洗外耳道膿液和藥痂,并用清潔藥棉擦干)。然后用麥、草管或小紙管將藥末吹入耳內(nèi),每日2—3次,
一般3—5天見效。據(jù)報道, 應用本方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經(jīng)重復驗證15例,治愈13例,2例(慢性者)
用藥5天無效后,于本方中加青黛5克,獲良效。或用黃連15克(打碎),冰片1克,乙醇(75%)100毫升。先將黃連
用適量乙醇浸泡1周后,用紗布過濾,冰片加入濾液中,溶解,再加乙醇至足量,搖勻即可。用時,先按前法常規(guī)消毒,
然后將本液滴耳,每次2滴,每日2次。據(jù)報道,用本方治療中耳炎53例,治愈率達92.5%。一般7天痊愈。
10.核桃仁冰片)
來源原料核桃仁適量,冰片少許。
制法 核桃仁適量,冰片少許。將核桃仁搗爛(或蒸熟),用潔凈紗布包好加壓擠油約15毫升,加入冰片(1—1.5克),
不斷攪和,使其溶解。用時,先按常規(guī)消毒,然后滴入藥液2—3滴,再用棉球?qū)⑼舛锥伦?,每?次,連用5—10日。
功效 據(jù)報道,用本方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27例,一般5日痊愈,慢性患者8—10治愈。 宜忌
11 金銀花柴胡)
來源食療方原料 金銀花12克,柴胡9克,鱉甲15克,薏米18克,紅糖適量。
制法 前三味煎湯取汁,與后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劑,連服4—5劑。 用法
12. 金銀花藤汁) 來源單驗方原料 金銀花藤30克,連翹15克,蒲公英15克,菊花10克,薄荷6克(后下)。 制法 水煎2次,混合后分2—3次服。每日1劑。 14.枯礬10克,冰片3克,蘆薈4克,赤石脂10克,麝香0.3克,老珠4克。除麝香外,其他藥共研極細末,再加麝香混勻,貯瓶中備用。將患耳滴3~4滴雙氧水,用棉簽除去膿液及膿痂,反復洗2次,用干棉簽擦干后,再用小細管將藥粉適量,輕輕吹入耳內(nèi),外耳道再塞一無菌棉球,隔日換藥1次,約2~3次后即可愈。
15.雞蛋黃1個,冰片2克,將雞蛋煮熟,取蛋黃用文火烤至出油,乘熱,將冰片放入混勻,每天滴耳2~3滴,間隔12小時再1滴1次。此方適用于6歲以內(nèi)小兒耳內(nèi)長期流膿者,一般使用2~3次即可治愈。
16.枯礬6克,龍骨6克,黃丹4.5克,麝香0.3克,上藥共研細末,先以棉簽拭去膿,后以鵝毛管等細管吹藥入耳。
17.麝香0.3克,冰片0.1克,龍骨30克,枯礬30克。黃連10克,黃柏10克。除麝香外,其余諸藥均研細末,然后加入麝香,共研調(diào)勻,貯瓶中密封,勿泄氣。每日吹耳1次。
18.黃連30克,大黃50克,白礬、石膏、龍骨各100克,冰片10克。將前5味火煅后加入冰片,研細末,貯瓶備用,每日耳內(nèi)吹藥3~5次。
19.清洗耳道后,用棉簽蘸上清涼油(或風油精)在耳內(nèi)輕輕旋轉(zhuǎn),每天1次。
20.蛇蛻1條(約10克),燒灰存性,加冰片3克,共研細末,吹耳內(nèi),每日2~3次,每次0.6克,連用數(shù)日。
21.馬錢子5個,冰片0.3克,50%白米酒100毫升,將馬錢子用溫水浸潤后,剝凈外皮,切成薄片,冰片研末,共浸在白米酒中,密封備用。每日滴耳2次,每次2~4滴,連用5~7天。
22.冰片一小撮,放入耳內(nèi),并用藥棉或衛(wèi)生棉塞耳,適用于輕中度患者。
23.石榴花,瓦上焙干,研末加冰片少許研細,吹耳內(nèi),每日2~3次。
24.完整豬膽1個,塞入明礬,使明礬全部浸沒在膽汁里,然后用線將開口扎緊,掛于通風處陰干后,取出明礬,研成細末,即為膽明散。吹入耳內(nèi),每天2~3次,直到無膿液流出為止。
25.龍膽草10克,孩兒茶、白芷各12~15克,每天1劑,水煎服。分3次服用。配合外治法效果更好。
26.龍膽草10克,桑葉6克,金銀花、雞血藤各15克,每天1劑,水煎服。配合外治法效果更好。
27.芭蕉樹上砍一口,用玻璃杯收接從刀口處滴出的汁液,每10毫升加入冰片1克,拌勻,清除患處膿液,再將芭蕉液汁滴于耳內(nèi)。每天2~3次,每次1~2滴。
28.大黃6克,研細末,加入香油50克浸泡,3天后用此油滴耳。
29.鮮薄荷葉,或鮮菊花葉,或鮮虎耳草適量洗凈,搗爛絞汁滴耳。急、慢性中耳炎皆可使用。
30.大棗適量去核,裝入白礬,火上煨透,研成細粉,吹耳。急、慢性中耳炎皆可使用。
30.魚腦石15克,燒灰,冰片1.5克,共研細末,香油調(diào)勻滴耳。急、慢性中耳炎皆可使用。
39.治中耳炎方法
1、將大蔥葉的尖,揪一小段,蘸點香油后,放入耳朵內(nèi)即可。 2、將大蒜去皮搗爛加少許冷開水,去渣取汁滴入耳朵內(nèi),治已潰爛流膿的中耳炎。 3、往耳道里滴入幾滴香油,一天兩次,一周后根愈。 4、耳流清水,用金絲荷葉(旱荷花)的植物葉4—5片,洗凈、控干,放入容器里,加少許冰片碾碎擠汁,用細管吸汁滴耳1—2滴,1—2次即愈。 5、化膿性的中耳炎,一只鮮雞苦膽,滴入耳3滴,疼要忍,每天1次,連續(xù)3天根治。 6、急性中耳炎,川黃連6克,藏紅花3克,冰片2克,混合后研末,用香油精50克浸泡7天,取清夜滴入耳內(nèi),滴藥前用棉簽擦去耳內(nèi)的膿液,每日3次,每次5—6滴根治。 7、用鮮菊花葉搗爛取汁半小盅,再加入冰片少許,研細面,調(diào)入汁中,每日往耳內(nèi)滴3~5滴,10~15天可愈。(鼓膜炎、耳道炎也可用此方) 8、用少婦第一胎奶水:將奶水泡入耳內(nèi)的十分鐘后站直身子,奶水自然溢出,擦干耳外的奶水,耳內(nèi)任其自然,數(shù)次后可復原,永不再發(fā)。 9、用鮮蘆薈汁滴入耳內(nèi),每天3—4次,很快治愈。 40.中耳炎偏方
1.雞苦膽可治化膿性中耳炎:一只活雞殺掉取苦膽,然后滴入患耳中,3滴即可,很疼,要忍,每天1次,連續(xù)3天便根治。
2.治療急性中耳炎一方:中藥川黃連、藏紅花各等份,混合后研磨成粉末狀。再用香油調(diào)配成稀糊后滴入耳內(nèi),每日3次,每次五六滴。 3.蛋黃油治中耳炎:鮮雞蛋一個去清,將黃放入金屬飯勺內(nèi),置火上熬(切記勿加水),一邊熬一邊用支筷子攪動,直到將蛋黃熬焦,視油析出,立即離火,趁熱將油倒入備好的容器(如小酒杯等)內(nèi)備用。患中耳炎時,用潔凈的棒狀物如筷子,蘸蛋黃油滴入患耳內(nèi),1日2一3次,每次2一3滴,連用3—-5天見效。 4.治慢性中耳炎一方:取新鮮豬苦膽一個,白礬10至15克,裝入豬苦膽內(nèi),將口扎好風干,再將風干的苦膽壓成細粉,涂于患處,結(jié)痂后脫掉再涂,用后痊愈。 5.按摩治好中耳炎:每天早晨按摩耳部,一、兩手食指掏兩邊耳,一掏一起50次;二、兩手上下揉雙耳全部(別怕疼)50次;三、雙手掌按雙耳全部一按一起50次;四、兩手大拇指按在兩耳垂后骨,正反各轉(zhuǎn)50次;五、把兩手拇指與小指搭上不用,其他三指按在耳輪上的三個穴位上,正反各轉(zhuǎn)50次;六、兩手拽兩耳外部,上中下各50次;七、最后把兩耳輪向前蓋上耳洞(聽不見外界聲音)50次。 41.中耳炎偏方
組成 輕粉0.5克 紅粉0.1克 冰片0.2克 滑石0.2克 麝香(人造)0.1克
制用法 共為細末備用。先將外耳道用淡鹽水洗凈,取雙粉散少許,以紙卷輕輕吹或傾入即可。用藥12~24小時后,患耳內(nèi)的藥末與膿汁結(jié)成綠色干痂,3天內(nèi)將自行脫落(且勿摳出)后即愈。如不愈可再用藥1~2次即可。 功用 解毒排膿。 主治 中耳炎。 (二)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組成 枳實9克 白芍6克 桔梗6克 生黃芪15克 制用法 將上藥加水300毫升,浸泡1小時后,再煎至100毫升。每劑藥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備用。每日1劑,日服2次。 主治 諸種膿瘍,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等。 加減 如耳流膿加蒼耳子;鼻淵者加辛夷、僵蠶、蟬衣或露蜂房,以利鼻排膿;口瘡加土牛膝、野蕎麥根,以解毒排膿;發(fā)熱,昏迷的癰瘡患者,加大量清熱解毒之品。 (三)中耳炎消炎化膿祛腐生肌 組成 辣椒 花生油 制用法 取干辣椒(用普通“鐵角辣”,不用“細米辣”或“皺皮辣”)1分,(去子仁蒂柄之凈重)切成碎段,加入花生油30分,混合燉煎5沸(即煮沸5秒鐘),濾去渣滓,待冷,聽用。先以棉花簽拭凈耳內(nèi)膿垢(切忌用水質(zhì)藥物洗),然后將此油滴入耳內(nèi),以滴滿為止,每日滴2次;滴后以棉球塞住外耳道口,勿讓藥液外流;每滴1次,仍須先用棉花簽拭凈耳內(nèi)膿油。 功用 消炎化膿,祛腐生肌。 主治 小兒膿漏耳。 (四)特別推介中耳炎消炎化膿祛腐生肌 鮮金線吊芙蓉榨汁滴耳洗耳,再用青蛙脆骨燒存性研末吹入耳內(nèi)可治中耳炎流濃數(shù)十年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