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看完了1942.,頗有感慨。 1942年,河南大旱,餓死三百萬人。內(nèi)憂外患的國家,腐敗黑暗的官場,兵荒馬亂的社會現(xiàn)實,全方位了構建了1942的背景。逃荒的路上,面對的不僅有饑荒,更有日軍的不斷轟炸、各地政府的不斷推脫。而面對嚴重的災情,蔣政府在無法封鎖消息的情況下,只能調(diào)糧食賑災。而賑災糧食則經(jīng)過一層層官吏的克扣貪污,沒有真正落到災民的手中。最終,饑餓的災民被日軍所收買,在河南戰(zhàn)役中給國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當民族大義與生存沖突時,他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作為一顆與大局無關緊要的棄子,這也是無可奈何的。當生存成為第一要務時,其他的一切都成了可以拋諸腦后的東西。常言道“溫飽而后知榮辱”,在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空談民族大義都是可笑的。更不要說是置民眾于水火的國民政府呢? 而傳教士在影片中又有著特殊的意義。而最后的教堂則象征著救贖。從天災到最終的人禍,又是誰造就了這一切呢?可以說,把這些災民一步步逼上絕路的人,正是這些貌似救災,道貌岸然的人。在他們眼中,收受賄賂是救國,保養(yǎng)童養(yǎng)媳也是救國。似乎平常那些惡劣的行為只要是國難時期立刻就能高尚起來。更還有那些大發(fā)國難財?shù)纳倘?。也正是這些人,才終究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