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地址:護膚品不能吸收,只是個騙局?作者:冰寒GG 經常有人質疑護膚品不能被皮膚吸收,只是個忽悠人的騙局,于是“用什么護膚品都差不多”這樣的想法似乎有不少人相信。 尤其,我是特別強調的意思,某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理科出身的人,甚至有博士頭銜的“專家”,都說出下面這樣的話: “首先皮膚非常堅固,所以外來物質很難滲透到皮膚內部,可以說,幾乎不被吸收;即使某些物質能被極微量地吸收,這種量不可能對皮膚產生什么改善效果?!?/p> 我得說,同學,其實博士這個詞兒的實際含義與字面意思是完全相反的。學位越高,研究越深,想要越深,就要越專,越是要專,所以越窄——博是寬廣的意思,事實上博士研究的方向,通常是極其窄的。一個學習生物化學的博士,對生理學、營養(yǎng)學、皮膚學的了解,很可能只是中小學水平,而這樣妄下結論——字面上看起來似乎邏輯嚴密,實際上是用臆想來武斷地否定可能存在的事實,絲毫不符合科學精神。 由是,發(fā)出這些學位證書的教育機構,實在失職。失職在只發(fā)出了證書,而沒有培育出哲學和科學的精神,認為自己十年寒窗,就已是宇宙權威,絲毫認識不到人類的知識之于宇宙的奧秘,實在是九牛一毛,在謎一樣的世界面前,缺乏起碼的謙卑,也認識不到,自己所學有限,別人很可能比自己在其它方面了解得更多,可謂是典型的狹隘科學論者。 言歸正傳,護膚品究竟能不能被吸收呢?答對的人,加十分——答案是肯定的。(分兒加到哪兒呢?加到哪兒呢?!!!-_-) 不錯,每個人的皮膚表面,都有一層堅固的城墻——角質層,它致密、堅實,難以穿透,不僅防止體外物質輕易進入,也防止體內水份和營養(yǎng)流失,透過皮膚吸收的確是件難事。 證明護膚品(嚴格地說是護膚品中的部分成分)能夠被皮膚吸收,為了便于理解,簡單的例子就可以。 例一:皮膚過敏 許多人的皮膚只要接觸到特定的物質,都會紅腫癢痛,起疹。這是皮膚過敏的癥狀。植物類的成分導致過敏不計其數(shù),例如漆樹、火麻、各種精油、蘆薈、各種植物提取物等;金屬導致皮膚過敏也不鮮見,甚至有的人戴首飾都必須是24K金或者PT95。 于常人而言,過敏是一種免疫反應,免疫系統(tǒng)將外來物質識別為對身體害的“敵人”,動員免疫細胞參加“戰(zhàn)斗”,于是發(fā)生前面的各種癥狀。但表皮層外沒有任何免疫細胞,換句話說,這些物質若要引起過敏反應,就一定會穿透進入表皮層——被吸收,并且被免疫系統(tǒng)識別,無吸收,不過敏。 例二:皮膚中毒 如果博士們覺得皮膚過敏的例子不夠給力,那來點更嚴重的好不?皮膚中毒。 不多見?很遙遠?好吧,用Google學術搜索,可以搜到5萬多篇關于皮膚中毒的中文研究論文。 從這些論文中可以輕易發(fā)現(xiàn):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常用的農藥)、苯酚(醫(yī)院常用的消毒劑)、汞制劑(消毒或非正規(guī)化妝品)、聚氯乙烯(常見塑料原料)導致的皮膚中毒極為常見(牛皮比人皮厚得多了吧,連牛都會經皮膚中毒),更不用說氰化鉀、氰化鈉、芥子氣這種劇毒的物質了。中毒比過敏就更深了,毒物一般會影響到神經系統(tǒng),而神經系統(tǒng)則處在皮膚的更深層——這個意思是,有毒物質可以穿透表皮層,進入真皮層和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 如果皮膚堅固到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進入,怎樣解釋皮膚接觸導致的中毒呢?四川唐門的同學,你們要白混了…… 還要順便說明一點,上面所說的這些毒物,分子量都不低,分子都不算小。 例子舉到這里為止,還有大量“透皮吸收”的研究論文,都可以公開查到的。 至于吸收量太少而不會有作用,這種說法就更強辭奪理了。做過滴定試驗的人都知道,半滴酸堿就能使整瓶的溶液顯示藍色或者紅色,誰能說半滴水(0.025ml)沒什么作用呢?精卵結合,只要關鍵的那一個精子能擊中卵子就可以了,相對于每毫升中數(shù)千萬精子,那一個小蝌蚪的相對比例是不是可以被忽略呢? 哦哦,不能總是拿別的東西打比方來說明問題,好吧,護膚領域的研究雖然并不深入(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但一些前沿機構,已經在采用分子生物學和基因表達方面的技術來篩選最有效護膚成分了。 當然,令我最感脊背發(fā)涼的,還不是發(fā)表這類論調的狹隘科學論者,而是許多護膚行業(yè)的人也覺得,賣護膚品就是在賣包裝、賣牌子、賣一個美麗的夢想,而不是通過有效的成分、和諧的配方、合理的用法和方案,達到改善肌膚的目的。 衰老無可避免,改善觸手可及。我堅信:美麗的肌膚,人人都可以擁有的——只要你愿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