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不飲盜泉之水,源自“孔子過于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的典故。是說孔子路過“盜泉”,口很渴,但因為泉水的名字為“盜泉”,遂忍耐干渴,不飲其水。孔子何人?圣人也。圣人忍住一時的口渴,不飲“盜泉之水”,是為了保持名節(jié),因?qū)Α氨I”的鄙視,而用自己的行為,言傳身教做人的道理。正因為這樣,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流芳千古,傳為佳話。
不受嗟來之食典出《禮記》: 齊大饑, 黔敖為食於路, 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 蒙袂輯履, 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食, 右執(zhí)飲, 曰:“ 嗟, 來食! ”揚其目而視之, 曰: “予唯不食嗟來之食, 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 終不食而死。這個故事更為慘烈,一個逃荒之人,因為受到富人的不禮貌的待遇,而不接受施舍,最終寧肯餓死。做人氣節(jié)之高,無可攀越者。
兩則典故,是教育人們做人要有尊嚴(yán)、有志氣,守操節(jié)。用心良苦,其情可嘉。但卻看到有人不但不解其意,還罵我們的祖宗迂腐,說什么有水不喝白不喝,有飯不吃餓死是活該。完全用世俗的眼光來對待我們的文化,簡直是對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chǎn)的糟蹋。
兩則典故的意義不在于追究情節(jié)的本身,而在于弘揚一種精神??鬃硬伙嫳I泉,仍可從別處討得水喝;饑餓之人不受黔敖的施舍,也可從別處討得飯吃。等等。這些情節(jié)不需要我們?nèi)ピO(shè)置,如果太聰明,如果有太多的假設(shè),也就沒有了一切,而且,所有的一切也就沒有了意義。所以今之人罵古人迂腐者,是自作聰明,自欺欺人也。我們沒有必要以自己的心思揣度圣賢,對先賢的行為指手畫腳、說三道四,難道就你聰明,別人都是傻瓜?做人要明白道理。
東晉刺史吳隱之,雖暢飲“貪泉”,卻“終當(dāng)不易心”,一生清正廉明,潔身自好,為萬民擁戴?!白秘澣X爽,處涸轍以猶歡”,則道出了做人的另一種境界。
周敦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說的是同一個道理。這里沒有哪一種更對,哪一種是錯,都是做人的境界。
《荀子.勸學(xué)》中有“蓬生麻中,不扶則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故君子居必?fù)襦l(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敖煺叱啵吆凇迸c“出淤泥而不染”并不矛盾,都是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環(huán)境下把握好自己的方法。今人之對立,分別心太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