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市到底缺不缺土地?
撰文/單之薔
 

版圖上的零土地,其實是可以大展身手的“沃土”
這種高潮時會被淹沒,只有低潮時才會露出的巨大礁盤,當人們在統(tǒng)計三沙市的面積時,是被算作“零土地”的。這就是三沙市的面積為什么只有13平方公里的原因,因為這些零土地——三沙市最多的就是這種零土地——完全被忽略了。島礁上有一個白色小建筑,那是人們在礁盤上建的高腳屋。因為礁盤覆水不深,很容易建高腳屋。以此類推,其實我們可以在零土地上有更多建設。攝影/查春明
 
    2012年6月21日,國家正式公布在海南省設立三沙市,負責管理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及其周邊海域的行政事務。如今,離三沙設市已經過去半年多的時間,新任市長及其領導班子也已經正式上馬,但是在這半年多的時間里卻很少見到三沙市有什么大動作。對此,人們不得不猜測,三沙到底應該怎樣建設和開發(fā)?建設三沙面對的最大問題又是什么?
    關于三沙的未來,很多專家給出了各自的建設構想和方案,但對于三沙這樣一個特殊的地方來說,這些方案是否可行呢?對此,本文作者和專門研究三沙規(guī)劃的專家廖遜有了如下的爭論。
 
 
三沙建設爭論——
    廖遜提出:“一市兩區(qū)”和“躉船為基”
    在??谝患揖频?,我和廖遜談起三沙市的未來。廖遜先生是海南的名人,自三沙市成立后,他在公開場合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三沙的建設構想,引起全國關注。
    這些構想包括把漁民武裝成海上民兵,讓大型央企如中石油進駐南沙采石油等等,這些觀點我都贊成。但他關于解決三沙市土地稀缺的觀點,也是他最核心的兩個觀點——“一市兩區(qū)”和“躉船為基”,我卻覺得值得商榷。
    廖先生認為,三沙市建設的最大問題在于缺少土地。從數據看,這一點是明擺著的:西沙最大的島嶼永興島只有2.11平方公里;南沙由我國臺灣實際控制的最大島嶼太平島只有0.49平方公里……整個三沙市,露出海面的島嶼和沙洲之和只有13平方公里左右,但越南占有5—6平方公里,菲律賓占有2—3平方公里,馬來西亞占有0.5平方公里左右(以上數字均采用維基百科說法),留給三沙市的實在不多。
    “一市兩區(qū)”的構想,正是基于這一問題提出來的。即,將三沙市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在海上,如前線指揮部,人越少越好;一部分在海南本島,是大后方基地,絕大多數機構,甚至政府和黨委,都設在這里。
    “躉船為基”也是針對海上土地少,而填海造地又造價昂貴的問題而提出的。廖先生試圖以躉船為基礎,建造海上城區(qū)。他說的躉船,是那種無動力裝置的矩形平底船,躉船上可以配置清潔能源發(fā)電和海水淡化設備,表層可以培土種樹、建造房屋,甚至停放飛機。船下是一個巨型水箱,用海水將水箱灌滿,就可以安穩(wěn)地扎根海上,多少級臺風都不怕;將海水放空,則可用輪船拖起就走。這些海上城區(qū)其實是流動的驛站,而且可以多個拼接、任意組合。
    廖先生對躉船方案最感得意的是:為了防止建造途中因為周邊國家的反對而受阻,可以事先在本島建好,再在一夜之間用輪船拖到某個島礁上,那時即使周邊國家反對也來不及了。

不斷“生長”的灰沙島
這張層次豐富、顏色飽滿的照片,拍攝自西沙群島的西沙洲:潔白的灰沙島像是明眸,安靜地點綴在翡翠般的圓形礁盤內。從這張照片中能夠領會“水上一點點,水下一大片”的概念,灰沙島面積雖小,但是水下礁盤的面積卻大得多。以灰沙島為基礎,在這里完全可以通過人工填海的方式建成一個適合人居的小島。
 
 
 
三沙建設爭論——
   本文作者提出:用不著“一市兩區(qū)”,“躉船為基”更不可行
  “一市兩區(qū)”的方案暫且不說,“躉船為基”的方案我卻怎樣也想不明白:將一個城區(qū)建在躉船上,大海的風浪、涌浪引起的永不停息的晃動怎么辦?海水腐蝕了躉船底下的鋼板怎么辦?鋼板需要多厚、成本如何?躉船上能建樓房嗎?更重要的是,躉船上建造的城市可以放到任何地方,那它與三沙有何必然聯系?如果這種方式這么好,為何全球的海洋上并沒有出現?
另外,更重要的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并不承認人造島嶼為國家領土,它也不享有島嶼權利,這么一個沒有領海、毗連區(qū)、經濟專屬區(qū)的人造物有何價值?
    廖先生認為三沙缺乏土地,我的看法卻恰恰相反,三沙市最不缺乏的就是土地。說三沙市的土地面積只有大約13平方公里,這只是指珊瑚礁盤上島嶼的面積之和。對三沙市土地的認識,牽扯到對珊瑚礁的認識,因為除了西沙群島的高尖石,三沙市的全部土地都由珊瑚礁構成。
    首先需要建立環(huán)礁的概念。環(huán)礁即珊瑚礁的礁坪呈一個環(huán)狀,環(huán)中間圍著一個潟湖。這個“環(huán)”并非大家想象的那種窄窄的湖堤,它有的地方很窄,窄到沒有,有的地方很寬,可達幾十公里。如南沙群島的禮樂灘大環(huán)礁,其長軸可達186公里左右,短軸也有65公里左右。三沙市的大多數珊瑚礁都是環(huán)礁,一些大環(huán)礁的礁坪上還發(fā)育有小環(huán)礁,這樣的環(huán)礁叫群礁,單是南沙北部就有5個這樣的群礁。



環(huán)礁最終會演變成島嶼
這是自空中拍下的西沙群島的華光礁(上)、盤石嶼(中)和甘泉島(下),它們以不同形態(tài),展現了環(huán)礁發(fā)育的不同階段。華光礁堪稱完美的環(huán)礁:珊瑚形成的環(huán)形礁堤,將潟湖圍合在內,這就是我們古人說的“萬里石塘”。兩道口門,形成環(huán)礁的兩道豁口,以使海水與潟湖內的湖水交匯、流通。盤石嶼呈現的則是環(huán)礁發(fā)育至晚期的形態(tài):珊瑚不斷生長,最終將口門封閉,而使?jié)暫c外海隔絕。久而久之,潟湖將會越來越淺,直至干掉,發(fā)育成灰沙島。環(huán)礁的東南角現在已經發(fā)育了一個小沙洲,它的范圍也會越來越大,最終發(fā)育成一個真正的島嶼。整個三沙市有60%的珊瑚礁都是環(huán)礁,它們是中國的珍稀景觀。
    談論土地,要以環(huán)礁為一個單位來談論,否則說不清楚。西沙群島的永興島、趙述島、北島、中島、南島、南沙洲、西沙洲,它們全在宣德大環(huán)礁的礁坪上;而晉卿島、全富島、鴨公島、盤石嶼、廣金島、琛航島、羚羊礁、金銀島等島礁,又全在永樂大環(huán)礁上。盤石嶼、羚羊礁等島礁是發(fā)育在這個大環(huán)礁上的小環(huán)礁,說“小”,其直徑也有六七公里長。
    環(huán)礁有生命,會演變。初期,它會從開放型逐漸演變?yōu)榉忾]型;晚期,里邊的潟湖會被珊瑚礁填充,整個環(huán)礁會變成一個巨大的礁盤。
    就像一盤盤小菜擺在一張大圓桌上,灰沙島或小環(huán)礁就是那一盤盤菜,環(huán)礁就是大圓桌,大圓桌外才是海水。不過漲潮時,圓桌會被淹沒,只剩一盤盤菜露出水面;退潮時,圓桌上有的地方露出來,有的地方還淹在水里,但這水并不深,淺處幾米,最深處也不過十幾米。
    有了環(huán)礁的概念就會明白,在三沙市填海造地并非難事,無非是把圓桌的桌面填得與盤子一樣高,這難嗎?三沙市絕大多數島礁周邊都是覆水不深的礁盤,比如永興島,要是填海,還可以在礁盤上再造一個永興島。

如果算上島嶼所在的礁盤,三沙市的土地面積會大得驚人
七連嶼的7個小島彼此并不連續(xù),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基座:七連嶼所在的巨型礁盤。沒有人統(tǒng)計過這個大礁盤的面積,不過可以想象,如果真正測量下來,會非常驚人。若將這個巨型礁盤比喻為圓桌,7 個豆大的小島就像是圓桌上的一個個小碗碟。但是當人們討論三沙市的面積時,只會計算小碗碟,而忽略了圓桌。事實上,低潮時,圓桌也會露出水面。而且,只要假以時日,圓桌上的小碗碟會越來越大、越來越高。攝影/蘭建瓊
 
三沙最缺的不是土地,缺的是行動和有膽略的人
    在三沙填海造地,肯定會遭到環(huán)保人士的批評,但是他們應該先去那里看一看再決定是否批評。環(huán)礁的結構分為朝向海洋的礁坡、環(huán)礁上的礁坪以及環(huán)礁內的潟湖。一般而言,珊瑚只生長在礁坡上,而且礁坡上風浪太大、被臺風襲擊太厲害的地方也不長。另外,珊瑚即使受到破壞,恢復起來也比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快。
    我國沿海地區(qū)每年都要大量填海造地。有資料顯示,1990—2008年期間,我國平均每年新增填海面積285平方公里。北邊如渤海灣,海灣兩邊的(天津)濱海新區(qū)和(河北)曹妃甸新區(qū)每年都在填;南邊如溫州,填海造地的面積已是陸地城區(qū)面積的3倍,而且造價昂貴,平均每平方公里6億多元。全國都在填,為什么三沙不能呢?
    前幾天去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拜訪了曾擔任所長的趙煥庭先生,他多次考察西沙、南沙,著有專著《南沙群島自然地理》,對珊瑚礁深有研究。
    趙先生曾經在南沙的永暑礁上鉆過兩個井,鉆出來的巖芯表明,永暑礁的地下結構是這樣的:20米以內是松散、不膠結的珊瑚碎屑層;20—100米深處是固結的礁灰?guī)r;100米以下是堅硬的白云巖。
    趙先生據此推斷,在珊瑚礁的礁坪上造地很容易:可以從別處拉來土石填在礁坪上;可以打樁建高腳屋;還可以一邊挖一邊填——凡是島礁都需建港口,建港就要在礁盤上挖港池,挖港池的沙正好可以填海造地。因為珊瑚礁很疏松,珊瑚礁一挖就變成沙,甚至可以用管道把沙吸走,邊吸邊填。
    永興島的機場跑道就是這樣建的:用挖港的珊瑚沙填地,再用壓路機將珊瑚沙壓實,每10厘米一層,一層層壓實,最后再用水泥澆。這方法是從美國人那里學的——二戰(zhàn)期間,美國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珊瑚礁上建造機場時,就是用從珊瑚礁中挖出來的沙一層層反復壓實而建的。澳大利亞有個油田也是在海中的珊瑚礁上打樁建平臺……這些都證明,在珊瑚礁上搞建筑毫無問題。
    現在永興島的機場能起降波音737,南沙的永暑礁如果建機場,起降波音757也沒問題。還可以在上面建倉儲設備、海水凈化廠、冷凍冷藏廠、魚類加工廠等設施。這些東西建起來了,就可以為在南海打魚的漁民服務,為過往的船只服務,三沙的人氣慢慢就有了。

東門礁上的高腳屋
整個南沙群島,條件好的島嶼大多被其他國家所非法占據。在南沙的九章群礁中,中國僅占有東門礁一處,雖然東門礁是一個全在水下的暗沙,但是我們已經在礁坪上建立了高腳屋。三沙中的暗沙、暗礁眾多,雖然它們高潮時也不會露出水面,但是大多覆水較淺,因此完全可以通過建立高腳屋的方式來營造人居的條件。
 
 
    趙先生說,在三沙的珊瑚礁上建居民點沒問題,建各種養(yǎng)殖場也沒問題。養(yǎng)同樣規(guī)格的石斑魚,三沙市可以比海南本島提前15天上市。其他海珍品也有同樣的優(yōu)勢,海藻更是。
    我們購買了幾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但是那些錢放在那里不斷貶值,為什么不投放到三沙來,為中國建設一個熱帶海洋中的三沙市?但是很可惜,一些條件好的島嶼都被越南和菲律賓等國占據了。沒想到趙先生這樣回答:“這不是問題,南沙沒人占的島礁多的是,可以說要多少有多少,只要領導人下決心,建機場、建樓房、建城區(qū),甚至建大都市,都毫無技術問題,這比建航母容易多了。”
    我原以為南沙自然條件最好的島礁都被侵占了,如果不把那些島礁收回來,南沙就很難有希望。但是趙先生的話使我的看法變了,那些島礁的條件是好些,但是與無人島礁比起來,并非天上地下。在無人島礁上,我們還可以做很多事。三沙最缺的不是土地,缺的是行動和有膽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