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證治準(zhǔn)繩?幼科9

 學(xué)中醫(yī)書館 2013-01-06
消堅(jiān)丸
消乳癖及下交奶,又治痰熱膈實(shí),取積。
砂(末) 巴豆霜 輕粉(各一錢) 黃明膠(末,五錢) 細(xì)墨(少許) 水銀沙子(兩皂子大)
上,同研細(xì)末,少入面糊為丸,如麻子大。倒流水下,一歲兒服一丸,食后。

白餅子
治小兒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
滑石 輕粉 半夏(湯洗,焙干) 南星(各一錢,為末)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水一升煮,水盡為度)
上研勻,巴豆后入,眾藥以糯米飯為丸,如小綠豆大,捏作餅子。兒三歲以上
三五餅,三歲以下一二餅,蔥白湯下,臨臥服。
〔張渙〕
萬靈丹
治小兒脾胃久不和,挾積,服溫?zé)崴幗圆恍?,此藥神妙?
肉桂 川黃連 蓬莪術(shù)(各一兩) 肉豆蔻仁 檳榔 陳橘皮(去白,焙干) 木香 丁香(各
半兩。以上搗羅為細(xì)末,次用) 巴豆(去皮心膜) 杏仁(麩炒,去皮尖。二件并燈上燒灰存性。各二七個(gè))
上件同再搗拌勻,滴水丸黍米大。每服,未周 一粒,二三歲二粒,三四歲三
粒,五七歲五粒,十歲以上七粒,用生姜湯放冷下,乳食后。久積或乳癖,并宜常服。

剪紅丸
磨癖積,殺諸蟲,進(jìn)飲食,神效。男女老幼皆可服。孕婦勿服。
干漆(炒煙盡) 紫芫花(醋拌,炒。各一錢) 巴豆(七粒,去皮膜心,不去油) 斑蝥(七枚,去頭足翅,炒,
研時(shí)、
塞兩鼻孔)
上為丸,醋糊丸梧桐子大。用紅砂包,紅線縛定,剪切來每服一丸,同后藥服之。
南木香 雷丸 三棱(生) 莪術(shù)(生) 百部(微炒。各半兩) 貝母 檳榔 大黃(生。各一兩) 使
君子肉(四十九枚,半生半炒) 牽牛(生半斤,取頭末三兩半)
為細(xì)末用 皂角十錠捶碎,山茵陳(一兩),苦楝根皮(二兩),水四五碗,砂鍋內(nèi)慢火
煎至一小碗,將前末搜為丸梧子大,日干。小兒粟米大。每服二錢半重。各隨
后證,改湯使引下,五更初服。忌葷腥生硬油膩物,此方與諸方甚異,毋忽。小
兒 喘急咳嗽,桑白皮湯下。取寸白蟲,煎石榴根湯下。香港腳腫不可行,木
瓜湯或蜜水下。取蛔蟲苗蟲,沙糖水下。小兒一切諸證,蜜水或沙糖水下。酒
痢酒積,百藥煎湯下。婦人血脈不行,淡醋紅花湯送下。婦人血蠱,蔥白湯下。
腸風(fēng)下血,煎山梔子湯下。大小便不通,淡醋湯下。食積氣塊諸證,用溫蜜水、溫茶湯下。

真方五色丸子
治小兒一切所傷,痰涎壅塞,胸膈不利,乳食不消,變生癖積,脅
肋片硬,按之疼痛,及治一切急慢驚風(fēng)發(fā)搐,痰涎壅塞。
青丸子∶青黛(別研) 南星(姜制。各半兩) 巴霜(半錢)
紅丸子∶朱砂(水飛) 半夏(姜制。各半兩) 巴霜(半錢)
黃丸子∶大黃(煨) 郁金(各半兩) 巴霜(半錢)
白丸子∶白附子(生) 寒水石( 。各半兩) 巴霜(半錢)
黑丸子∶五靈脂(炒) 全蝎(炒。各半兩) 巴霜(半錢)
上前五色藥,各另研為細(xì)末,入巴霜半錢同勻,面糊丸粟米大。一歲服五丸,
乳汁送下,量大小加減?;蚪獪?。急驚,金銀薄荷湯。慢驚,生姜全蝎湯。

下積丸
治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yàn)a或嘔。
丁香(二十粒) 縮砂仁(二十枚) 使君子肉(五枚) 烏梅 巴豆肉(不去油。各三枚)
上為末,爛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陳皮湯下。

五珍丸
治酒食積,通用。
青皮 干姜(燒,存性) 蓬術(shù) 五靈脂(各一兩) 巴豆肉(去半油,一錢)
上為細(xì)末,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米湯下。
《局方》
進(jìn)食丸
治乳食不化,心胸脹滿,疳積肚疼。
木香(炮) 枳殼(去白,炒) 當(dāng)歸 代赭石(各五錢) 朱砂(另研,三錢) 巴豆(去油膜,一錢) 麝香
(另研,五分)
上為細(xì)末,面糊丸,如黍米大。一歲二丸,量兒大小加減,米飲送下。

六圣丸
(曾氏) 治諸積和胃,大能主氣濃腸,消疳快膈。
莪術(shù)(炮,銼) 凈黃連 陳皮(去白) 白姜(炮。各五錢) 南木香(二錢半)
上除木香不見火,余四味銼焙,同木香為末,每一錢重,巴豆三粒去殼膜心,
存油,碎切,入乳缽細(xì)研,同前藥再研勻,醋煮面糊丸麻仁大。每服十五粒至
二十五?;蛉辶?,五更空心淡姜湯下。利三五行,勻氣散止補(bǔ)(方見疝)。常服助
脾化積,進(jìn)食消疳,臨睡以凈湯或湯酒下三粒及五粒。每次止丸藥末三錢,凈巴
豆九粒為則,不可多合,久則味散。

烏犀丸
(曾氏) 主諸積滯,夾驚夾風(fēng),溫胃調(diào)脾,消進(jìn)飲食,吐逆醋餿氣,面黃肌瘦,
不拘孩兒生后歲月遠(yuǎn)近,并宜可投。
烏犀(即皂角,銼三寸長皮,灰火中見青煙起為度,取出地上,瓦盆蓋定,存性冷用,七錢) 硫黃 白姜(各三
錢半) 陳皮(去白) 川烏(炮去皮臍。各五錢) 巴豆(去殼膜心,存油,七十七粒)
上先研硫黃細(xì),除巴豆外,余四味同焙為末,卻薄切巴豆細(xì)研,同前五味藥末
杵勻,用粳米飯包作一大粽子,小瓦瓶盛水熟煮,候冷取出,沙缽內(nèi)爛杵,細(xì)布
兜緊,絞出如稠糊,安在別器內(nèi),以藥末亭分同杵細(xì)軟,丸粟粒大。取諸積,每
服,十五丸或五丸或二十一丸至三十三丸,并用淡姜湯泡冷飯取汁小盞,五更初
空心送下,通利三五行,以勻氣散止補(bǔ)。治積吐有醋餿氣,每服三丸至五丸,用
淡姜湯入米醋少許,候溫,空心下。

水晶丹
(曾氏) 治驚積、食積、蟲積,腹脹煩啼,心惡食減,面黃,并宜通利。此藥有
頑積,驚重風(fēng)緊,涎多熱極,乃可服,非常用之劑。及急驚后風(fēng)痰未盡,免生癡疾,宜再投。
南星(銼作小塊,湯煮少時(shí)) 半夏(湯泡去滑。各三錢) 滑石(四錢) 輕粉(五十帖) 凈蕪荑(二百片) 巴
豆(五十粒,去殼,湯泡七次,又去心膜,作兩半,水煮少時(shí),曬干碎切)
上,前三味焙為末,拌和輕粉外,蕪荑、巴豆同碎切,在乳缽內(nèi)細(xì)杵,入前
藥末再拌勻,如烏犀丸內(nèi)制糊丸麻仁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五丸或三十五丸,
糯米湯泡蔥白,取汁小盞,五更初空心下,過三五行,進(jìn)勻氣散調(diào)補(bǔ)。下風(fēng)痰,淡姜湯空心服。
《聚寶方》
圣餅子
取一切積及虛中積、下風(fēng)涎藥,取病甚穩(wěn),全不搜攪。
輕粉 粉霜(各四錢) 石燕子(大者二枚,先為細(xì)末) 延胡索(大者二十八個(gè),為末)
上四味同研勻,滴水和丸如大棋子大,仍放濃,陰干。每服一餅,先用熟水浸
軟,冷漿水調(diào)下,臨臥更深服,后急漱口。此藥只取積滯,并不損氣,更臨時(shí)加
減。若下驚積,則每料更入朱砂、生龍腦各一錢重,小兒一餅作四服,或便捏成小餅子。
〔吉氏〕
追魂散
治果子傷積。
白丁香 輕粉 官桂(去粗皮。各三錢)
上為末。冷水調(diào)下半錢。睡時(shí)服,來日取下所傷物,用異功散煎紫蘇、木瓜湯
調(diào),三服,和氣。(異功散方見吐瀉。)

沉香檳榔丸
和脾助胃,進(jìn)食清神,寬胸快膈,順氣調(diào)中,悅顏色,壯筋骨,理面
帶痿黃,肌膚瘦弱,過食生果停寒在里,乳癖腹脹作疼,及吐利瘧腫瘥后,諸疳蟲積。
沉香 檳榔 檀香 南木香 丁皮 三棱(炮,銼) 神曲(炒) 莪術(shù)(炮) 麥芽(洗,炒) 濃
樸(刮去粗皮,姜汁炙) 蒼術(shù)(米泔浸,銼,炒黃) 使君肉(銼瓦上焙干) 青皮 陳皮(各去白) 縮砂仁
益智仁 凈香附 枳殼(去穣,麩炒燥) 良姜(制。各半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上,除前五味不見火,余十五味銼焙,仍同沉香等為末,水煮面糊丸麻仁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米湯無時(shí)送下。兒小不能吞咽,煉蜜丸如芡實(shí)大,每以
一丸至二丸溫湯化服。
《集驗(yàn)》
蓬術(shù)丸
治乳食不化,心腹脹滿,一切所傷。
三棱 莪術(shù)(并煨) 凈陳皮 凈香附(炒) 蘿卜子(炒。各半兩) 砂仁 凈青皮 凈枳殼(麩
炒) 胡黃連 蘆薈(各三錢) 胡椒(二錢半)
上細(xì)末,糊丸黃米大。每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溫米飲下,日三二服。忌生冷硬物。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積
<篇名>乳積
屬性:其候但是吐下乳來有酸臭氣,因啼叫未已,遽與乳吃,停滯不化而得。茅先生
先用丁香散(吐瀉)調(diào)胃,后下牛黃丸取下奶積,后下勻氣散(不乳食),常服健脾散(不乳食)即愈。
《圣惠》乳癖之候,面色青黃,發(fā)歇壯熱,吐乳多睡,口內(nèi)生瘡,漸漸黃瘦,腹內(nèi)結(jié)
塊不散,由乳母食飲無常,醉飽過度,便即乳兒,或乳母偏臥一向,乳兒不能回轉(zhuǎn),
兒亦睡著,乳滯偏于脅下,因茲結(jié)聚成塊而痛者是也。
《圣惠》
京三棱散
治乳癖結(jié)實(shí),或有滯惡停積不化,令兒日漸羸瘦,面色痿黃,春
夏多發(fā),不欲乳食。
京三棱 川大黃(微炒) 檳榔 鱉甲 赤茯苓(各半兩) 枳殼(麩炒微黃,二錢半)
上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
逐下惡物為度。
〔張渙〕
三棱散
治小兒乳癖結(jié)實(shí)不瘥。
京三棱(炮,銼) 赤茯苓 當(dāng)歸(洗,焙干) 鱉甲(醋炙黃,去裙。各一兩) 枳殼(麩炒,去穣) 木香 白
術(shù)(各半兩)
上搗羅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時(shí)時(shí)與服。
《圣惠》
化癖丸
治乳癖結(jié)塊,久不消化,諸藥無效。
巴豆霜(半兩) 膩粉 朱砂(各一錢,研) 黃鷹糞(二錢半) 砂 雄雀糞(各一字)
上件都研如粉,用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一歲兒每服空心煎皂莢仁湯下二丸。
取下惡物為度。

丁香化癖散
(丹溪) 治乳癖。
白丁香 密陀僧 硫黃(以上各二錢) 砂(五分) 輕粉(少許)
上研細(xì)末。每一歲兒服五分,男病,女乳調(diào),女病,男乳調(diào)。出下黑糞為度,后用通膈丸泄之。

二丁丸
(見疳門疳熱條。)

青礞石丸
治證同前。
硫黃(三錢) 青礞石 五靈脂 鍋底黑(各一錢半) 白丁香(一錢,去土)
為末。米飯丸綠豆大,捻餅子。每服二十餅,溫水下。
《玉訣》
銀白散
生胃氣,取下后宜服此方。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白術(shù)(麥面炒) 白扁豆(去皮) 藿香葉
上各等分,末,一錢,紫蘇湯調(diào)下。
〔張氏〕治小兒奶癖方
用芫花(一兩,醋浸,三日,凈洗) 大黃(半兩)
為末,入蒜一斤,同藥末研爛勻,男左女右,
用藥涂在乳母手心,熨擦癖上。如聞得患人口中出藥氣,實(shí)時(shí)取了,立效。
《董氏家傳》治小兒奶癖極效方
紫河車(二兩) 寒食面(三兩)
上同為細(xì)末。每用一匙許,水調(diào)涂足心,病在左涂左,病在右涂右,涂于紅帛
上縛之。良久,其病大便中下去,救人多矣,大便盡洗去。
《孔氏家傳》治小兒奶癖方
上,用密陀僧不拘多少,研極細(xì),以大蒜自然汁調(diào)稠稀得所,涂于有奶脾處,
據(jù)其大小周遍,又不可涂之太過,須臾,候兒口中有蒜氣息,即是藥透,子細(xì)以
手揉之,覺奶脾似消及五六分,即用溫漿水洗去,切須量度,不可令消盡,恐藥
毒損氣也,如未消,藥先干,即以溫水潤之。
《譚氏殊圣》治月里孩兒奶癖方
紫河車(草) 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用好醋調(diào),拍成餅子,如大錢大。如左畔有癖者,藥貼左畔腳心,用
緋帛扎,干后見效,左右一般使藥。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積
<篇名>食積
屬性:肚硬而熱于他處,或?yàn)a或嘔,因飲食過飽,飽后即睡而得。茅先生用牛黃丸取
積,后用勻氣散調(diào)理。常服萬靈丸即愈。錢氏消積丸、真珠丸。(方見前)

快膈消食丸

砂仁 凈陳皮 三棱 莪術(shù) 神曲 麥 (各半兩) 凈香附子(另炒一兩)
為末,糊丸如麻子大。食后白湯下??摧p重,卻用下積藥,一方,加制枳殼。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積
<篇名>氣積
屬性:其候面色黃白,不進(jìn)食,腹痛,夭矯啼叫,利如蟹渤,此因榮衛(wèi)不和,二氣乖
忤,日久得之。茅先生用萬靈丸、勻氣散、醒脾散、建脾散相夾調(diào)理。
《秘錄》治小兒氣癖,取三棱汁作羹粥,以米面為之與乳母食,每日取一棗大與
兒吃亦得,作粥與羹熱食之。治小兒十歲以下及新生百日,無問癇熱、無辜、
癖等皆理之,妙不可言。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積
<篇名>中脾積
屬性:面黃如土色,或面帶虛浮,臍上微痛,肚皮熱,飲食減少,才食、便言臍上及
腹中痛,所食不化,頭微熱。此因先食硬物或冷物,所傷在脾,治之先下青金丸(見前)
取下脾中積,后用勻氣散、醒脾散調(diào)理。常服健脾散、萬靈丸即愈。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積
<篇名>驚積
屬性:〔曾〕有時(shí)時(shí)泄清水如生米汁,是受傷而復(fù)有積,煩悶啾唧,常以生嗔,名為驚
積。先解驚,后理積,解驚五苓散或百解散,理積三棱散或?yàn)跸杓叭馍?,炒?
曲、生姜、煎湯調(diào)服醒脾散、沉香檳榔丸,寧驚化積,壯氣和胃,仍節(jié)冷乳,自然平治。
〔莊氏〕
紫金丸
治大人小兒,因驚積聚粘滑毒物在脾胃,累曾用藥取不下,變成虛
中積。大人吃食吐逆,心腹脹滿,夜有虛汗,日漸瘦惡,用姜棗湯下七丸。婦人
血?dú)?,米飲下五丸至七丸。小兒驚積,體熱困重,目不開,用黃連、甘草、桃仁、
薄荷、湯化膩粉一字許下。一歲上三歲下三丸,小兒只可一丸二丸。
蝎梢(三七個(gè)) 犀角末 銀末 朱砂(各一錢)
上研極細(xì)末,用水面糊為丸綠豆大。根據(jù)前湯使。
〔莊氏〕
軟金丸
治驚疳,下積聚。
青黛 膩粉 胡黃連 麝香(各二錢半) 寒食面(三錢) 使君子(三個(gè)) 天漿子(三七個(gè))
上七味,研勻,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用金銀薄荷湯化下。
〔劉氏〕
桃紅散
治小兒驚積、疳積,常服進(jìn)食,面如桃花。
馬牙硝 朱砂 茯苓 人參(各等分)
上末之。二歲服二字,一歲一字,三歲亦二字,四五歲三字,新汲水入少蜜調(diào)
下。蜜水約盞內(nèi)三分許。
湯氏云∶驚癖須用礞石藥方可治之。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積
<篇名>虛中積
屬性:其候渾身微熱,不思飲食,昏昧神緩,抱著一似睡未覺,肚熱足冷者。多因
吐瀉大病及攻擊之后而得此候,茅先生先用青金丸取積,后用勻氣、醒脾散調(diào)理。
常服萬靈丸、保童丸即愈。
〔王先生〕
靈砂丹
下虛中積、臟腑虛滑泄瀉,久經(jīng)取轉(zhuǎn),里急后重,久積惡痢暴瀉
久不止,神效。
通明 砂(一錢) 顆塊辰砂(通明、有墻壁者,二錢半。各細(xì)研)
上二味,袞研極細(xì),用黃蠟半兩,先于盞內(nèi)熔化,入去皮全巴豆三七粒煎,候
巴豆紫色為度,漉豆出,細(xì)研,入前二味再研勻,于黃蠟內(nèi)三分取一,再熔成汁,
傾藥入內(nèi),急攪令勻,刮入瓷合收之。每服,暴瀉惡痢,旋絕三丸如綠豆大。濃
煎艾湯,先呷三五口,然后吞下。水瀉,冷水吞下。如取積,每服三丸如梧桐子
大,濃煎甘草湯,放冷吞下,臨臥服。其久積藥隨積下,其小可不動(dòng)便安。
按∶既是虛,即不宜用峻劑取積,仍須用四君子、益黃散之類,相兼服之。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積
<篇名>實(shí)積
屬性:其候大便不通,風(fēng)毒瘡癤,喉閉 腮,咽中涎響。茅先生先用奪命散(急驚)吐下熱
涎,后用勻氣散、醒脾散調(diào)理。常服牛黃膏、天竺黃散(并實(shí)熱)鎮(zhèn)心丸即愈。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積
<篇名>積痛
屬性:仲陽云∶積痛,口中氣溫,面色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
大便酸臭者,當(dāng)磨積而痛自除,宜下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后和胃氣,用
白術(shù)散(渴)、小沉香丸、感應(yīng)丸治之。又有食積肚痛,有熱者芍藥甘草湯(腹痛)加干葛。
吐者加半夏、生姜,或加枳實(shí)亦效。

小沉香丸
和中順氣,進(jìn)食消痰。
砂仁 蓬術(shù)(各四錢,煨) 香附子(去毛,炒,一兩八錢) 舶上丁香皮(二兩四錢) 沉香(六錢) 甘松
(去土,三兩六錢) 益智仁(微炒,一兩二錢) 甘草(炙,一兩四錢)
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或四十丸,食后溫姜湯下,或嚼破更妙。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積
<篇名>積寒熱
屬性:《良方》
妙香丸
治小兒虛中積,潮發(fā)寒熱,心腹脹滿疼痛。
辰砂(一兩) 牛黃 生龍腦 麝香(各二錢半) 金箔(十四片) 粉霜 膩粉(各一錢) 黃蠟(二兩)
巴豆(肥者,一百二十粒)
上,丸如彈子大。量虛實(shí)加減,龍腦漿水下,夜半后服。臟虛即以龍腦米飲下,
每服三丸如小豆,欲藥勢緩,即按令扁。疾堅(jiān)者加至十丸,皆以針刺作數(shù)孔,以
行藥力。小兒取積,丸如綠豆,治小兒吐逆尤效。此藥最下胸中煩及虛積。
《嬰孺》治小兒自下后得寒熱,血結(jié)成癖氣在左脅下,或寒飲,或冷食積聚氣動(dòng),胸
心留熱,不下食飲,暗瘦。宜先服少飲子散氣下食,后服紫雙丸去宿積,自充溢
也。

飲子方

柴胡 茯苓 人參 白術(shù) 鱉甲(醋涂,炙香熟。各半兩)
上,切如豆大,水二升,煮五合??招姆譁厝姆?。相去如人行一二里久再服,食粥將息。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積
<篇名>癖
屬性:茅先生論小兒生下五個(gè)月日上至七歲,有結(jié)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似
卵大,常叫疼痛者。亦分?jǐn)?shù)類,在左脅下痛者名 氣,在右脅下痛者名癖氣,下蓬
莪術(shù)散、夾建脾飲(不乳食)與服即愈,如見面黑,眼直視,瀉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
進(jìn)食者死。錢氏論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或喘嗽,與
潮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故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熱發(fā),故引飲過
多,即蕩滌腸胃,亡失津液,胃不能傳化水谷,其脈沉細(xì),益不食,脾胃虛衰,四
肢不舉,諸邪遂生,鮮不瘦而成疳矣。論癖為潮熱云∶曹宣德子三歲,面黃時(shí)發(fā)寒
熱,不欲食,而飲水及乳不止。眾醫(yī)以為潮熱,用牛黃丸、麝香丸不愈,及以止
渴干葛散服之反吐。錢曰當(dāng)下白餅子(見前),后補(bǔ)脾,乃以消積丸磨之(見前),此乃癖也,
后果愈。何以故?不食但飲水者,食伏于管內(nèi)不能消,致令發(fā)寒。服止渴藥吐者,
以藥沖脾故也,下之即愈。仁齋曰∶癖者,血膜包水,側(cè)僻于脅旁,時(shí)時(shí)作痛也。
惟癖,為能發(fā)潮,為能生寒熱,故瘧家中脘,多蓄黃水,日久而復(fù)結(jié)癖,寒熱不已,
有是疾者以此。小兒臟腑和平,榮衛(wèi)調(diào)暢,則津液自然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
為病,惟乳哺失調(diào),三焦關(guān)隔,以致水飲停滯腸胃,不能宣通,如冷氣搏之,則結(jié)
聚而成癖,輕者用積滯木香丸。重者用取癖丸。曾氏曰∶嬰兒始生,稟賦未完,失
于襁褓之不謹(jǐn),乳哺之不節(jié),外為六淫侵襲,內(nèi)因五臟氣虛,冷積久停于脾,不能
克化,結(jié)成癖,鬼突于脅下,或左或右,俗曰龜KT ,其疾皆因積滯蘊(yùn)作,致有寒熱,
或腹肚疼痛,或晝涼夜熱。治療之法,氣實(shí)者,亦須溫正胃氣,后用烏犀丸或水晶
丹下之,如過二三次,即以稀粥略止,候所作形證消盡,方投補(bǔ)益之劑。氣虛者,
先與調(diào)脾胃,固真元,神色稍正,飲食進(jìn)多,如前法下之。若太虛甚,用三棱散、
化癖丸、漸消之,順適陰陽,以平為期。然先補(bǔ)后瀉,行迎奪之法,則取去陳寒冷
積,若面黃唇白,發(fā)豎肌瘦,乃為虛極,不可輕下,但徐徐用藥消化調(diào)理為上。若
兒小者,更令乳母常服藿香飲,使藥從乳過,亦少助也。
〔茅先生〕
蓬莪術(shù)散
主小兒 氣,一切氣疾。
蓬莪術(shù) 青橘皮 益智(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糯米(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用陳米飲調(diào)下,日進(jìn)四服。
《圣惠》
鱉甲散

用鱉甲(一枚,涂醋炙令黃,去裙 )
上搗,細(xì)羅為末。每服一錢,以童子小便一小盞煎至五分,量兒大小,分減服
之,日三服,神效。

化癖丸
(曾氏) 主癖結(jié)氣塊在脅之間,日久不化,乍寒乍熱,腑臟不調(diào),米谷不消,哽
氣喘促,胸腹?jié)M悶。及理丁奚哺露。
南木香 陳皮(去白) 莪術(shù)(炮,銼) 三棱(炮,銼) 青皮(巴豆九粒、去皮膜心,微炒,去巴豆) 枳殼
(去穣,麩炒) 檳榔(七味各半兩) 白術(shù) 丁香(二味各二錢) 細(xì)辛(燒,存性,四錢)
上除木香、檳榔、丁香不過火,余七味焙,同前三味為末,曲糊丸作麻仁
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一丸,清米湯、空心下。有寒熱往來,以柴胡飲間服,忌
油膩生冷。

木香丸
治吐乳瀉乳,其氣酸臭,由啼叫不已,以乳與兒,停滯不化,是為乳積。
肚硬熱渴吐瀉,由飲食無度,過飽即睡,是為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渤,由觸
忤其氣,榮衛(wèi)不和,淹延日久,是為氣積,瘧后肚內(nèi)結(jié)癖成塊。
木香 蓬術(shù) 砂仁 青皮(去白) 朱砂(研細(xì)) 代赭石(研。各二錢) 大丁香 川巴豆肉(紙
壓去油。各一錢)
上為細(xì)末,和勻,飛白面糊為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乳傷,乳汁下,食傷,米飲下。

取癖丸
峻劑,非實(shí)積危甚不用。
甘遂(微炒) 芫花(炒) 牽牛(半炒半生,研取末) 辣桂 蓬術(shù) 青皮(去穣) 木香 桃仁(浸,去
皮,炒) 五靈脂(各二錢)
上為細(xì)末,入去油巴豆一錢研和,十分細(xì)飛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姜
蜜煎湯灌下,泄后,冷粥補(bǔ),仍和胃。

挨癖丸
治乳癖谷 ,腹中塊痛。
木香 青皮(去穣) 蓬術(shù) 代赭石(火 ,醋淬,細(xì)研) 生地黃(各三錢) 巴豆(壓,去油盡,一錢)
上為細(xì)末,醋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丸,食后,擦姜泡湯下。
《外臺(tái)?必效》療大人小兒癖方
上,取車下李仁,微湯退去皮及雙仁,與干面相半,搗之為餅,如猶干,和淡
水如常搜面,大小一如病患手掌,為兩餅,微炙使黃,勿令至熟。空肚食一枚,
當(dāng)快利,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飲熱粥汁即利,以快利為度。至午后利不止,即
以醋飯止之。利后當(dāng)虛,病未盡者,量力一二日更盡一服,以病盡為限。小兒亦
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無不效。但病重者,李仁與面相半。輕者,以意
減之。后服者,亦任量力。頻試瘥,神效。
《圣惠》
前胡丸
治小兒癖氣,腹痛。
前胡 桔梗(各去蘆) 赤芍藥 赤茯苓 枳殼 川大黃 當(dāng)歸 郁李仁(去皮,微炒。各
半兩) 鱉甲(一兩,炙令黃)
上件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服空心以粥飲化破五丸服,
量兒大小加減。
《嬰孺》治小兒閃癖,身體壯熱,頻服冷藥,冷氣漫心成癖,下焦又冷,腸結(jié)大便難方
茯苓 川芎 鱉甲(炙) 枳殼(炙) 芍藥(各二分) 柴胡(四分)
上銼,以水一大升三合。煎至三合??招臑槎?,去如人行五六里再服。忌莧子。
〔朱氏〕
知母丸
治小兒腹痛不調(diào),兼癖氣。
知母(六分) 鱉甲(炙,四分) 牡蠣 枳殼(麩炒。各三分) 大黃(十二分,紙裹,煨熟)
上件為末,蜜丸如綠豆大。米飲下五丸,大人以意分減服。
治七八歲兒多睡或時(shí)壯熱,日加羸瘦,身雖不痛,有時(shí)痢膿,嘔逆不食,是癖氣之
候,其疾似瘧疾,人多不識(shí)此患方
柴胡 黃芩(各一分) 枳殼(炒,兩片) 甘草 知母 芍藥(各二分) 大訶梨勒(煨,取皮,一個(gè),
小者用二個(gè))
上件為末,水一盞,煎服。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積
<篇名>針灸
屬性:小兒癖氣久不瘥者,灸中脘一穴,章門二穴,各七壯。章門在大橫外,直臍,
季脅肋端,側(cè)臥,曲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中脘在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
心蔽骨與臍之中,從 下取病患四指定穴,并炙臍后脊骨中二七壯,無不驗(yàn)。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
<篇名>渴
屬性:潔古論渴有三種一者,實(shí)熱積于心脾,煩躁大渴引飲,宜白虎湯。謂不因吐
瀉大病,忽然而作。二者,因久病,或取轉(zhuǎn)過度,致脾虛引飲,宜白術(shù)散。三者,
因患濕熱病,熱結(jié)膀胱,小便不利,大渴引飲,有表里證者,宜五苓散主之。《百
問》云∶小兒唇紅如丹,即發(fā)渴,紅甚焦黑,則危篤,若三焦虛煩作渴者,用三黃
湯。傷寒后唇口焦者,用白虎湯、竹葉湯。瀉痢作渴者,用四苓散之類。常治暑積心
脾煩渴引飲者,用白虎湯。下利脾虛作渴,用七味白術(shù)散。熱結(jié)膀胱小便秘,渴者,
用五苓散。上焦虛熱者,用四君子湯。膏粱積熱者,用清胃散。脾胃積熱者,用瀉
黃散。中氣虛熱者,用異功散。腎水虛熱者,用六味丸。其余疳證發(fā)熱,各詳本證。
胎稟所致者,當(dāng)各審其因,若誤用寒涼降火,脾胃復(fù)傷,則腹脹而為敗證矣。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渴
<篇名>實(shí)熱
屬性:
白虎湯
(發(fā)熱)

三黃湯

黃芩 黃連 黃柏(各等分)
上,水煎服。
《圣惠》
黃連散
治小兒心肺積熱,渴不止,咽喉干痛。
黃連(去須) 射干 川升麻 白茯苓 麥門冬(去心,焙) 玄參 甘草(炙微赤,銼) 桑根白
皮黃芩(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青竹葉七片,煎五分,去渣,
入蜜半合,更煎一兩沸,放溫,時(shí)時(shí)與兒呷之。

麥門冬散
治小兒心肺熱壅,口渴不止。
麥門冬(去心) 梔子仁 犀角(屑) 知母 甘草(炙) 黃芩(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煎五分,不計(jì)時(shí)候服,亦可量兒大
小、分減服。
《圣惠》
銀飲子
治小兒熱渴不止。
銀(五兩) 石膏 寒水石 蠶蛹繭(各二兩)
上件藥,以水三升,入銀石三味、煎至一升,去銀石,次下蛹繭,煎至七合,
去渣,每服半合,不計(jì)時(shí)候,溫溫服之,量兒大小加減。

栝蔞根散
治小兒熱渴不止,煩悶。
栝蔞根(三分) 黃芩 知母(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小麥、粟米一百粒,煎至五分,
去渣,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又方
栝蔞根(三分) 黃芩(半兩) 小麥(半合)
上件,以水三盞,煎取一盞,去渣,不計(jì)時(shí)服,量兒大小加減。
又方
生葛汁 竹瀝(各二合)
上件汁相和令勻,不拘時(shí),服半合,量兒大小加減。
〔茅先生〕
胡黃連散
治小兒諸渴,及疳渴,解諸般熱。
胡黃連 麥門冬 干葛 玄參 甘草(炙) 枇杷葉(炙,去毛)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七分一盞。生姜一片,同煎五分,后放蜜三五
滴同煎,至四分、溫服。

TOP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渴
<篇名>虛熱
屬性:《圣惠》
蘆根散
治小兒壯熱不止。
蘆根 黃 人參 甘草(炙) 麥門冬 知母(各半兩)
上件,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粟米一百粒,煎至五
分,去渣,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量兒之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
麥門冬湯
治小兒夏天服藥大下后,胃中虛熱,渴欲飲水。
麥門冬 甘草 龍骨(各四分) 枳實(shí) 黃芩 茯苓 人參(各三分)
上,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為三服。服此湯后渴不瘥,取水芹煮濃汁飲之,
間湯服之,甚者、恣意與之服。

蘆根飲子
治小兒壯熱,渴兼吐不止。
生蘆根(切,五合) 淡竹青皮 人參(各八分) 桔梗(五分) 知母(十分) 粟米(三合)
上,以水五升,煮之一升半,量兒大小,與之服。

栝蔞湯
治小兒熱渴,或吐下后虛熱渴。
栝蔞(五分) 黃芩(三分) 知母 蘆根(各二分) 生米(二合) 麥門冬(三合)
上切,以水五升,煮二升,如飲漿水度服之。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渴
<篇名>脾虛
屬性:
錢氏白術(shù)散

人參(切去頭) 白術(shù) 木香 白茯苓(去皮) 甘草(銼,炒) 藿香葉(各一兩) 干葛(二兩,銼)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如飲水者,多煎與之,無時(shí)。
海藏云,治發(fā)渴四君子加干葛、枇杷葉(先以棗湯煮過,炙干用)各等分,入木瓜少許,同煎
服,亦治虛渴法也。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渴
<篇名>濕熱
屬性:
五苓散
(方見驚)
《小方脈論》小兒渴病,吃水太多,腹脹泄瀉。此病得之心藏?zé)?,心與小腸合,
小腸亦受熱,小腸既熱,其氣上行奔胃口,致孩子吃水,其水待奔小腸,被小腸氣
熱滲泄,不及轉(zhuǎn)入大腸,如治之,先下淋藥,后下涼心藏藥,然后止渴,乃效。
按∶此亦五苓散證也。
《小方脈論》治渴先下淋藥方
郁金 滑石(各一兩) 旱蓮子(半兩)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煎蔥湯調(diào)下。急進(jìn)三服涼心藥。
《小方脈論》欲止渴,次涼心藏藥方
烏賊魚骨 海浮石(各一兩) 蒲黃(炒,半兩)
上末。每半錢,用枇杷葉煎湯下。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
<篇名>黃膽
屬性:錢乙論黃相似云∶身皮目皆黃者,黃病也。身疼膊背強(qiáng),大小便澀,一身
盡黃,面目指爪皆黃,小便如屋塵色,看物皆黃,渴者難治,此黃膽也。二證多病
于大病后。別有一證,不因病后、身微黃者,胃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大,
食土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黃者,胎疸也。古書云∶諸疸皆熱也,深黃者是
也,若淡黃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峨y知》云∶色如熏黃,乃濕病也。一身盡
痛。色如橘子黃者,黃病也,身不痛。干黃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
引飲者,梔子柏皮湯。濕黃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飲者,大茵陳
湯。大便自利而黃者,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加
梔子湯。潔古云∶陽黃則大小便赤澀身熱,是脾土與心火相搏,為陽病,法當(dāng)先利
小便,后下大便。陰黃則清便自調(diào),面目及身黃,四肢冷,是脾虛不能制腎水,當(dāng)
用益黃散,下使君子丸(益黃散方見脾,使君子丸方見疳。)凡治黃病腹脹,當(dāng)用茵陳蒿湯調(diào)下
五苓散,若欲利小便,去大黃。欲利大便,則加大黃之類。有陽證可服,謂面赤飲
水者是也。湯氏云∶身疼膊背疼,大小便澀,皮膚面目齒爪皆黃,小便如屋塵色,
利者易治,澀者難治,宜服五苓散加茵陳煎湯調(diào),又宜服導(dǎo)赤散加茵陳煎?;蛏頍?,
宜服小柴胡湯,甚者服承氣湯。〔曾〕凡黃病者,不可一概而論,標(biāo)本不同,證治
亦異,乃脾胃氣虛,感受濕熱,郁于腠理,淫于皮膚,蘊(yùn)積成黃,熏發(fā)于外,故有
此證?;蚱⑽柑撊酰瑑?nèi)因癥癖,攻之而成。然疳瀉亦主皮黃發(fā)豎,肚大青筋,肌肉
消瘦,外無色澤,身必發(fā)黃,此又本于疳病而作,致有是證。治法,若感濕熱而得,
身黃如煙熏之色,以 咀五苓散加麻黃、水姜煎投,汗之即愈?;蛴靡痍愝餃{(diào)下
五苓散亦好。若得于疳癖者,其形如黃土相類,以醒脾散(慢驚)、化癖丸(積)醒脾快胃,
磨積理疳,胃氣既和,飲食倍進(jìn),運(yùn)化精微,榮養(yǎng)百骸,灌溉臟腑,五色各見于本
部,精華乃形于面貌,其黃自除?!惭Α辰?jīng)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故黃膽者,
脾之色也,夫人身之神,貴于藏而默,用見于外,則內(nèi)虛矣。其證皆因脾氣有虧,
運(yùn)化失職,濕熱留于肌膚,發(fā)而為疸,錢仲陽所謂身痛背強(qiáng),二便澀滯,遍身面目
爪甲皆黃是也,小便褐色者難治。療法宜固脾為先,如專用克伐寬中,澹泄利水之
藥,則鮮有不至危者矣。若初生及百日半年之間,不因病而身黃者,胃熱胎黃也,
腹大食土為脾疳,兼作渴飲冷者,用瀉黃散(脾)。小便不利者,茵陳湯。病后發(fā)黃,
肢體浮腫者用白術(shù)散(渴)。清便自調(diào),肢冷嗜臥者益黃散(脾)。身澹黃白者調(diào)中丸(腹痛)及
補(bǔ)中益氣湯(虛熱)加茵陳。身熱膈滿,肌膚面目皆黃者加減瀉黃散。辨其所以,若閉目
壯熱,多哭不已,大小便赤澀,口中熱氣者,乃妊娠濃味,胎毒之候也,母子并服
生地黃湯(胎黃),仍忌酒面五辛熱物。設(shè)不自慎,誤傷脾土,急則變?yōu)轶@風(fēng)吐瀉,緩則
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眼目障閉,多成疳疾矣。又有脾虛發(fā)黃者,當(dāng)于脾胃中求之。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黃膽
<篇名>陽黃諸方
屬性:
茵陳湯
治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fā)也。但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
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
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宜此。
茵陳蒿(嫩者,一兩) 大黃(三錢半) 梔子(大者,三枚)
上銼散,以水一大盞,先煎茵陳減半,次納二味,煎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小盒飯利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中去也,量大小加減。

梔子柏皮湯
治傷寒身黃發(fā)熱。
梔子(八枚) 黃柏(一兩) 甘草(半兩,炙)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

犀角散
治小兒黃膽,一身盡黃。
犀角(鎊,一兩) 茵陳 干葛 升麻 龍膽草 生地黃(各半兩) 寒水石(七錢半)
上銼散,水煎服。一方,治小兒忽發(fā)黃,面目皮肉盡黃,葛根搗汁和蜜服。

連翹赤小豆湯
治小兒傷寒,發(fā)黃身熱。
麻黃(去節(jié)) 連翹 甘草 生姜 赤小豆 生梓白皮(各二兩) 杏仁(四十一個(gè)) 大棗(十二枚)
上銼散,白水煎。又一方,生小麥苗搗汁服之,立效。
羅謙甫治一小兒,季夏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漬橘之黃,眼中白睛亦黃,
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氣,而蒸熱搏于經(jīng)絡(luò),入于骨髓,使
臟氣不平,故脾遂乘心,濕熱相合,而成此疾也。蓋心火實(shí)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
脾濕勝則皮膚如漬橘之黃,有余之氣,必乘己所勝,而侮不勝,是腎肝受邪而筋骨
痿弱,不能行立?!秲?nèi)經(jīng)》言∶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dòng)。又言∶濕熱成痿。信哉斯言
也,所謂子能令母實(shí),實(shí)則瀉其子也,蓋脾土退其本位,腎水得復(fù),心火自平矣。
又《內(nèi)經(jīng)》曰∶治痿獨(dú)取于陽明。正謂此也,加減瀉黃散主之。

加減瀉黃散
方 此藥退脾土,復(fù)腎水,降心火。
黃連 茵陳(各五分) 黃柏 黃芩 山梔 茯苓(各三分) 澤瀉(二分)
上 咀,都作一服,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稍熱服,食后。一服減半,待
五日再服而良愈。
經(jīng)云∶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又云∶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黃連、茵陳
之苦寒除濕熱為君。腎欲堅(jiān),急食苦以堅(jiān)之,所以黃柏之苦辛寒、強(qiáng)筋骨為臣。
濕熱成煩,以苦瀉之,故以黃芩、山梔子之苦寒止煩滿為佐。濕淫于內(nèi),以淡泄
之,故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利小便、導(dǎo)濕為使也。
〔張渙〕
蘆根湯
治黃病。
蘆根(一兩,銼) 茵陳 山梔子 黃芩 甘草(四味。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薄荷三葉,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子芩散
治黃病。
黃芩 枯蔞根 茯神(各一兩) 甘草 胡黃連(各半兩)
上件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五分,去滓,溫服。

茵陳湯
治小兒發(fā)黃等病,身如橘色。
山茵陳 山梔子仁(各一兩) 川大黃 川芒硝 木通 寒水石(各半兩)
上煎服,法同前。

三黃散
治小兒黃膽。
川大黃(銼,微炒,一兩) 黃芩 黃連(去須。各半兩)
上煎法同前,食后服。

雙連丹
治疸病。
川黃連(去須) 胡黃連(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用黃瓜一枚,去穣,留一小蓋子,入二藥末后以蓋子蓋定,
用面裹,慢火燒,令面焦,去面,搗熟,如綠豆大。每服七粒至十粒,溫水下,
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黃膽
<篇名>陰黃諸方
屬性:
當(dāng)歸散
(見悲哭門夜啼條。)

當(dāng)歸丸
治小兒冷熱不調(diào),大便青黃,心腹多痛,或腹中氣滿,或時(shí)嘔逆,不欲飲
食。(加枳殼尤妙)
當(dāng)歸 白芍藥 人參 川芎(各三錢) 甘草(炙) 白術(shù)(各半兩)
上為末,水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三歲兒每服十丸,粥飲下,日三服,量大
小加減。冷甚,加陳皮。

小半夏湯
治黃膽,小便色不異,欲自利腹?jié)M而喘者,不可除熱,熱去必噦。
半夏(湯洗七次)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姜十片,煎七分,去滓溫服。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黃膽
<篇名>滲濕
屬性:
茯苓滲濕湯
治小兒黃膽,寒熱嘔吐而渴欲飲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得
安臥,不思飲食。
茯苓(五分) 澤瀉(三分) 茵陳(六分) 豬苓 黃芩 山梔 黃連 防己 白術(shù) 蒼術(shù) 陳皮 青皮 枳殼
(各二錢)
上 咀,水煎。徐徐溫服。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黃膽
<篇名>消食
屬性:
消食丸
治小兒脾胃不和,常服、寬中快氣,消乳食,正顏色。
縮砂仁 陳皮 三棱 蓬術(shù) 神曲(炒) 麥芽(炒) 香附子(米泔浸,炒) 枳殼 檳榔 烏
梅(各半兩) 丁香(二錢半)
上為末,面糊丸綠豆大。食后紫蘇湯下二三十丸。
〔丹溪〕治小兒吐瀉黃膽方
三棱 蓬術(shù) 青皮 陳皮 神曲 麥芽 黃連 甘草 白術(shù) 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溫熟水調(diào)服。若傷乳食吐瀉加山楂。時(shí)氣吐瀉加滑石。發(fā)熱加薄荷。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黃膽
<篇名>和胃
屬性:淡黃白者胃不和也,平胃散(不乳食)、調(diào)中丸(腹痛),渴者,白術(shù)散(渴)。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黃膽
<篇名>搐鼻
屬性:
瓜蒂散
治小兒忽發(fā)心滿堅(jiān)硬,腳手心熱,變?yōu)辄S膽,不急治,則殺人。
瓜蒂(七枚) 赤小豆(七粒) 秫米(七粒)
上為末。用一字吹兩鼻內(nèi)。令黃水出,余末盡,水調(diào)服之,得吐出黃水即愈。
一方,瓜蒂(一兩)、赤小豆(四兩,為末),每一錢,溫湯調(diào)服,服后即臥,當(dāng)吐清黃汁為
效,虛者不宜服。
《千金翼》
秦王九疸散
兼治大人小兒方。
胃疸,食多喜飲,梔子仁主之。心疸,煩心心中熱,茜根主之。腎疸,唇干,
葶藶子主之(熬)。脾疸,尿赤出少,惕惕恐,栝蔞主之。膏疸,飲水尿多,秦
椒、瓜蒂主之(椒汁,膏一作肺)。舌疸,渴而數(shù)便,鐘乳主之。肉疸,小便白,
凝水石主之。髓疸,目深,多嗜臥,牡蠣、澤瀉主之。肝疸,胃熱飲多,水
激肝,白術(shù)主之。
上一十一味,等分,隨病所在加半,搗篩為散。飲服五分匕,日三,稍稍加至
方寸匕。兒小者,量與之。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黃膽
<篇名>黑疸
屬性:《千金翼》治大人小兒黃膽變成黑疸,醫(yī)所不能治方
上用土瓜根搗汁一升,頓服之。病當(dāng)從小便出,小兒分減服。葛氏亦治小兒四歲發(fā)黃者。
《千金冀》治大人小兒黃黑等疸方
當(dāng)歸(三兩) 桂心(六兩) 干棗(十七枚,去核) 麥門冬(一升) 大黃(一兩) 茵陳 黃芩 黃 (一
本無) 干姜 茯苓 芍藥 黃連 石膏(碎) 人參 甘草(各二兩)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四服,小兒分減服。
《千金翼》
赤苓散
主黑疸身皮大便皆黑,通治大人小兒。
赤小豆(三十枚) 茯苓 女萎(各六銖) 雄黃(一銖) 瓜?。ㄋ你彛?甘草(二銖)
上六味,以水三升,煮豆、茯苓取八合,搗四味為散。和半錢匕服之。須臾當(dāng)
吐,吐則愈。亦主一切黃。小兒服半字匕。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
<篇名>滯頤
屬性:巢氏論滯頤之病,是小兒多涎唾流出,漬于頤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
為涎,脾氣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冷涎流出,滯漬于頤也。
按∶《內(nèi)經(jīng)》云舌縱涎下,皆屬于熱。而此專屬脾冷,亦一偏之見。張渙處冷
熱各二方,為得之,然以流出為冷,不流出為熱,恐亦未確。
〔張渙〕
溫脾丹
治脾冷病。
丁香 木香(各一兩) 半夏(一兩,用生姜六兩同搗細(xì),炒令黃) 青橘皮 白術(shù) 干姜(微炒。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溫胃散
治脾冷流涎。
丁香(一兩) 肉豆蔻 半夏(白礬水浸,炒黃) 白術(shù) 干姜 甘草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姜二片,煎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金朱丹
治脾熱多涎。
金箔(二十片,研) 朱砂(細(xì)研,水飛) 半夏(湯浸七遍,取末) 天南星(牛膽制,取末。各一兩) 白茯
苓(取末) 石膏(細(xì)研,水飛。各半兩)
上件都拌勻,再細(xì)研,用生姜自然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參湯下,乳后。

牛蒡丹

牛蒡子(一兩) 郁金 川樸硝 枳殼(麩炒,去穣) 皂子(炒黃。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用生姜汁打白面糊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參湯吞下,量兒大小加減。
《千金》治小兒口中涎出方
以白羊屎納口中。
又方
以東行牛口中沫,涂口中及頤上。
又方
桑白汁涂之,瘥。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
<篇名>大小便不通
屬性: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大小便秘澀者為何?答曰乳食失度,使之四大不調(diào),
滋味有貪,遂乃五臟受病,甘甜聚食,咸酸滯涎,食滯留結(jié)于胃腸,風(fēng)壅漬癖于心
肺,氣脈不順,水谷不行,雖不逆于上焦,即秘結(jié)于下部,小兒不知疼痛,莫說因
由,驚啼叫以頻頻,但怒脹而不乳,不知孩兒痛刺連臍則面色青黃,但按脈息與治,
若不見病源,只根據(jù)外變,用藥安能克效?!栋賳枴氛{(diào)理嬰孩傷寒體熱,頭目昏沉,
不思飲食,夾驚夾食寒熱,大小便閉澀不通,煩躁作渴,冷汗妄流,夾積傷滯,膈
滿脹急,青黃體瘦,日夜大熱。及療傷風(fēng)傷暑,驚癇客忤,腎藏疳氣等熱,并宜脫
甲散主之(傷寒)。亦可服大連翹湯(痘便秘)加大黃、神芎。治小兒驚風(fēng)積熱,大小便澀滯,
其效尤速。又掩臍法,用連根蔥一莖,不洗帶泥土,生姜一塊,淡豆豉二十一粒,鹽
二匙。同研爛,捏餅烘熱,掩臍中,以綿扎定,良久氣透自通,不然再換一劑。

神芎丸
治風(fēng)熱壅滯,頭目昏眩,口舌生瘡,牙齒疳蝕,或遍身瘡疥,切牙驚惕怔
忡,煩躁多渴,或大小便澀滯,或積熱腹?jié)M,驚風(fēng)潮搐,并皆治之。
大黃(生) 黃芩(各二兩) 生牽牛末(一兩) 滑石(四兩)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后溫水下。一方加蒲黃,止血證用。

錢氏郁李仁丸
治襁褓小兒、大小便不通,并驚熱痰實(shí),欲得溏動(dòng)者。
郁李仁(去皮) 川大黃(去粗皮,取實(shí)者,銼,酒浸半日,控干,炒,為細(xì)末。各一兩) 滑石(半兩,研細(xì))
上,先將郁李仁研成膏,和大黃滑石,丸如黍米大。量大小與之,以乳汁或薄荷湯下,食前。

犀角丸
治小兒風(fēng)熱,痰實(shí)面赤,大小便秘澀,三焦邪熱,腑臟蘊(yùn)毒,疏導(dǎo)極穩(wěn)。
生犀(末,一分) 人參(去須,切) 枳實(shí)(去瓤,炙) 檳榔(各半兩) 黃連(一兩) 大黃(二兩,酒浸
切片,以巴豆去皮一百個(gè)貼在大黃上,紙裹,飯上蒸三次,切,炒令黃焦,去巴豆不用)
上為細(xì)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臨臥熟水下。未動(dòng)加丸數(shù)。
亦治大人,孕婦無損。
《惠眼》
芍藥散
治大小便下藥不通者。
芍藥 大黃 甘草(炙) 當(dāng)歸 樸硝(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瓦器中煎至半盞,去滓服,即通。
〔吉氏〕治大小便不通方
甘草節(jié)(炮) 槐花(洗。各一兩)
上件末。每服一錢,茶半錢,湯點(diǎn)下。
又方
滑石(一大錢) 燈心(一握)
上以水二碗,煎至一盞,溫服。
《子母秘錄》用蜂房燒末,酒服一錢,日再。
掩臍法
海螄(四十九個(gè)) 蔥根(帶土七個(gè)) 黑豆(七個(gè)) 鹽(少許)

握宣丸
治小兒便難燥結(jié),或服澀藥腹脹悶亂,命在須臾,可用此丸,不移時(shí)、大小便自利。
巴豆(一錢半) 硫黃 良姜 附子 檳榔 甘遂(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粟米飯和丸,如綠豆大。用椒湯洗小兒男左女右手,握之,用綿裹
定,看行數(shù)多少,置藥洗去,不用即止。
《千金》灸法 小兒大小便不通,灸兩口吻各一壯。

<目錄>集之八?脾臟部(下)
<篇名>大便不通
屬性:《百問》小兒大便秘,乃是肺家有熱在里,流入大腸,以致秘結(jié)不通,乃實(shí)熱
也,當(dāng)以四順清涼飲(熱)加柴胡。熱甚者,加山梔、黃芩、流利之。其表里俱熱者,
面黃頰赤,唇燥口干,小便赤澀,大便焦黃,無汗者先解表,以柴胡散(傷寒)汗之,解后
大便秘,或肚疼者,以清涼飲、大柴胡湯、承氣湯(并熱)皆可下之。積熱者,神芎丸尤
妙?!惭Α骋蛉槟富騼焊嗔环e熱,及六淫七情郁火,傳兒為患者,用清邪解郁之劑。
稟賦怯弱,早近色欲,大便難而小便牽痛者,用滋補(bǔ)肺腎之劑。《褚氏遺書》云∶男
子精未滿而御女以通其精,則四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老人陰已痿而思
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nèi)敗。精已耗而復(fù)竭之,則大小便牽痛如淋。今童子即有
此患,益見今人所稟,與古人大徑庭矣。人之氣血濃薄既殊,而醫(yī)之用藥療法,又
豈可泥執(zhí)古方,而無加減之變乎。一小兒食粽停滯,大便不通,痛不可忍,手足發(fā)
搐。用大柴胡湯調(diào)酒曲末一錢,下滯穢甚多,作嘔不食,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
胡、而愈。一小兒大便不通。審乳母飲食濃味所致。用清胃散以治母熱,兒間飲以
一二匙而愈。后乳母感寒腹痛,食姜酒之物,兒大便秘結(jié)兼便血,仍用清胃散每日
數(shù)匙而愈。一小兒因乳母暴怒,大便不通,兒亦患之,兼用加味小柴胡湯,先用保
和丸二服,后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兒日飲數(shù)匙,并愈。
《圣惠》
芎黃散
治小兒大便不通,腹脅妨悶。
芎 (半兩) 川大黃(銼,微炒) 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各三分)
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溫水半盞調(diào)服,量兒大小,以意分減,以
利為度。張渙兼治大小便不通。
張銳《雞峰方》用麻子以水研汁飲之。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篇名>肺
屬性:〔錢〕肺主喘。實(shí)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
肺病悶亂,哽氣長出氣,氣短喘急。肺熱,手掐眉目鼻面,甘桔湯主之。肺盛,
復(fù)有風(fēng)冷,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dāng)先散肺,后發(fā)散風(fēng)冷。散肺,瀉白散、大
青膏主之,肺只傷寒,則不胸滿。肺虛熱,唇深紅色,治之散肺虛熱,少服瀉白
散。肺臟怯,唇白色,當(dāng)補(bǔ)肺阿膠散主之,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
損故也。脾肺病久則虛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營,故名曰怯。
肺主唇白而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此以唇診肺之法也,唇白色者肺臟怯也,阿膠散主之,若手尋衣領(lǐng)及
亂捻物者,肝熱也,宜瀉青丸,手掐眉目鼻面者,肺熱也,宜甘桔湯之類是也。) 肺病見春,金旺,肺勝肝也,
當(dāng)瀉肺,輕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發(fā)驚,更有赤者,當(dāng)搐。(海藏云∶為肝怯,故目淡青
也。)〔潔〕肺主燥,自病則喘嗽,燥則潤之。實(shí)則喘而氣盛,瀉白散主之。虛則
喘而少氣,先益黃散,后阿膠散主之。心乘肺,賊邪,熱而喘嗽,先地黃丸,中
導(dǎo)赤散,后阿膠散主之。肝乘肺,微邪,惡風(fēng)眩冒昏憒嗽,羌活膏主之。腎乘
肺,實(shí)邪,憎寒嗽清利,百部丸主之。脾乘肺,虛邪,體重吐痰泄瀉嗽,人參白
術(shù)散主之?!矂ⅰ撤卜沃貌?,必先觀心脾二臟之虛實(shí),若心火爍金,即當(dāng)先抑心
氣,后吃肺藥。若心氣和,即便看脾脈,若脾氣虛冷,即不能相生,而肺家生氣不
足,則風(fēng)邪易感,故患肺寒者,皆脾虛得之。若脾氣盛實(shí),則亦痞隔中焦,而大腸
與肺表里不能相通,夫中焦熱隔,則肺與大腸不通,其熱毒之氣,必上蒸于肺而生
痰,故患肺熱者,多脾實(shí)得之。心氣盛者瀉之,脾氣虛者益之,脾氣實(shí)者通之,然
后隨其肺之寒熱以治之,故有抑心氣、益脾氣、通肺氣、三藥。若診其脈氣心、脾、
兩臟俱和,而肺自生疾,則但察肺家虛實(shí)而治之?!惭Α撤谓?jīng)郁熱,用瀉白散。肺
氣自虛、用四君子湯。外邪所乘,用參蘇飲。心火炎燥,用人參平肺散。中焦實(shí)痞、
用大承氣湯。脾不能生肺,用異功散。夫肺氣盛者,肺中之邪氣盛也,其脈右寸必
浮而有力,宜用瀉白散以瀉之。若肺虛而有熱者,執(zhí)肺熱還傷肺之說而不用人參,
則誤矣,仍參其證治之。
〔?!撤慰鄽馍夏妫笔晨嘁詾a之,訶子皮。一作黃芩。肺欲收,急食酸以收
之,白芍藥。以酸補(bǔ)之,五味子。以辛瀉之,桑白皮。肺虛,以五味子補(bǔ)之,
如無他證,錢氏補(bǔ)肺阿膠散主之,虛則補(bǔ)其母,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補(bǔ)脾。

阿膠散
(錢氏) 又名補(bǔ)肺散
阿膠(一兩半,麩炒) 黍粘子(炒香) 甘草(炙,各二錢半) 馬兜鈴(半兩,焙) 杏仁(七個(gè),去皮尖,
炒) 糯米(一兩,炒)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后溫服。
〔?!承尤剩緸a肺,非若人參、天門冬、麥門冬之補(bǔ)也,當(dāng)以意消息之。
〔薛〕前方乃通治肺金之劑,經(jīng)云∶虛則補(bǔ)其母,若前藥未應(yīng),當(dāng)用五味異功散以補(bǔ)脾。
〔?!撤螌?shí),以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以瀉白散主之,實(shí)則瀉其子,腎乃肺之
子,以澤瀉瀉腎。

瀉白散
(錢氏) 又名
瀉肺散

桑白皮(細(xì)銼,炒黃) 地骨皮(洗去土,焙。各一兩) 甘草(炒,半兩)
上件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中盞,入粳米百粒,同煎至六分,食后溫服。
〔?!持畏螣峁钦糇院?,宜用此直瀉之。用山梔、黃芩方能瀉肺,但當(dāng)以氣血分之。

甘桔湯
(方見咽喉)
大青膏 羌活膏
(俱見驚搐)
百部丸
(方見咳嗽)
人參白術(shù)散
(方
見痘渴)
四君子

(方見雜病虛勞)
參蘇飲
(雜病發(fā)熱)
人參平肺散
(雜病咳嗽)

TOP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篇名>咳嗽
屬性:《內(nèi)經(jīng)》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dú)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
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五臟之咳久乃移于六腑。又《病機(jī)式要》云∶咳
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dòng)而為痰也,咳嗽,謂有
聲有痰也,因傷肺氣,動(dòng)于脾濕,故咳而嗽也。又,生氣通天論云∶秋傷于濕,冬
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而肅,反動(dòng)之,則氣上沖而為咳嗽,甚則動(dòng)于脾濕而
為痰也。蓋風(fēng)乘肺者,日夜無度,汗出頭痛,痰涎不利。熱乘肺者,急喘而嗽,面
赤潮熱,手足寒冷,小兒多有之?;鸪朔握撸人陨羡?, 唾出血,甚者七竅血溢。
燥乘肺者,氣壅不利,百節(jié)內(nèi)痛,頭面汗出,寒熱往來,皮膚干燥,細(xì)瘡燥癢,大
便秘澀,涕唾稠粘。寒乘肺者,或因形寒飲冷,冬月坐臥濕地,或受冷風(fēng)。春秋之
氣,或因外感。夏是火氣炎上,最重。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fēng)寒外來也,宜各隨其證而治之。
〔錢氏法〕夫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間,肺氣大王,病嗽者必實(shí),非久病也。
其證面赤痰盛身熱,法當(dāng)以葶藶丸下之,若久者,不可下也。十一月、十二月嗽
者,乃傷風(fēng)嗽也,風(fēng)從背脊第三椎肺俞穴入也,當(dāng)以麻黃湯汗之。有熱證面赤飲水
涎熱,咽喉不利者,宜兼甘桔湯治之。若五七日間,其證身熱痰盛唾粘者,以褊銀
丸下之。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腫欲飲水,有不飲水者,其身即熱,以瀉白散瀉
之。若傷風(fēng)咳嗽,五七日無熱證而但嗽者,亦葶藶丸下之,后用下痰藥。有
肺虛者,咳而哽氣,時(shí)時(shí)長出氣,喉中有聲,此久病也,以阿膠散補(bǔ)之。痰盛者先
實(shí)脾,后以褊銀丸微下之,涎退即補(bǔ)肺,補(bǔ)肺如上法。有嗽而吐水,或青淥水者,
以百祥丸下之。有嗽而吐痰涎乳食者,白餅子下之。有嗽而咯膿血者,乃肺熱,
食后服甘桔湯。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膠散補(bǔ)之??榷祵?shí),不甚喘,而面赤,
時(shí)飲水者,可褊銀丸下之。治嗽大法,盛即下之,久即補(bǔ)之,更量虛實(shí),以意增
損。杜氏子五歲,自十一月病嗽,至三月未止。始得嗽而吐痰,乃外風(fēng)寒蓄入肺
經(jīng),令肺病嗽而吐痰,風(fēng)在肺中故也,宜以麻黃散輩發(fā)散,后用涼藥壓之即愈。時(shí)
醫(yī)與珠粉丸、半夏丸、褊銀丸、諸法下之,其肺即虛而嗽甚,至春三月間尚未愈。
召錢視之,其候面青而光,嗽而喘促哽氣,又時(shí)時(shí)長出氣。錢曰病困十已八九,然
所以面青而光者,肝氣旺也,春三月者,肝之位,肺衰之時(shí)也,嗽者,肺之病,肺
自十一月至三月,肺即虛痿,又妄下之,脾肺子母俱虛,復(fù)為肝所勝,此為逆也,
故嗽而喘促,哽氣長出氣也。錢急與瀉青丸瀉之,后與阿膠散實(shí)肺,次日面青而不
光,錢又用補(bǔ)肺,而嗽如前,又與瀉肝,未已而又加肺虛,唇白如練。錢曰此病必
見,不可治之。何者?肝太旺而肺虛絕,肺病不得時(shí)而肝勝之,今三瀉肝而肝病癥
不退,三補(bǔ)肺而肺病尤虛,此不久生,故言死也。此證,病于秋者十救三四,春夏
者十難救一,果大喘而死。京東轉(zhuǎn)運(yùn)使李公,有孫八歲,病嗽而胸滿短氣。醫(yī)者
言肺經(jīng)有熱,用竹葉湯、牛黃膏各二服治之,三日加喘。錢氏曰此肺氣不足,復(fù)
有寒邪,即使喘滿當(dāng)補(bǔ)肺脾,勿服涼藥。李曰醫(yī)已用竹葉湯、牛黃膏。錢曰何治也。
醫(yī)曰退熱退涎。錢曰何熱所作。曰肺經(jīng)熱而生嗽,嗽久不除,生涎。錢曰本虛而風(fēng)
寒所作,何熱也,若作肺熱,何不治其肺,而反調(diào)心,蓋竹葉湯、牛黃膏治心藥
也。醫(yī)有慚色。錢治愈。東都張氏孫九歲,病肺熱。他醫(yī)以犀、珠、龍、麝、生
牛黃治之,一月不愈,其證嗽喘悶亂,飲水不止,全不能食。錢氏用使君子丸、
益黃散。張?jiān)槐居袩幔我杂中袦厮?,他醫(yī)用涼藥攻之,一月尚無效。錢曰涼藥久
則寒不能食,小兒虛不能食,當(dāng)補(bǔ)脾,候飲食如故,即瀉肺經(jīng),病必愈矣。服補(bǔ)脾
藥二日,其子欲飲食,錢以瀉白散瀉肺,遂愈十分。張?jiān)缓我圆惶?。錢曰先實(shí)其
脾然后瀉肺,故不虛也。
潔古法 肺之生病而成嗽,大抵秋冬則實(shí),春夏則虛,更詳五臟兼見之證,以
辨虛實(shí)。若實(shí),則面赤飲水,身熱痰涎盛,涕唾稠粘,咽干不利,喘嗽面腫吐食,
皆當(dāng)先補(bǔ)脾益黃散,后瀉肝瀉青丸。若咯膿血,是肺痿也,用清肺散治之。若虛,
則面白脫色,氣少不語,喉中有聲,唾痰清利,法當(dāng)阿膠散補(bǔ)之。若亡津液,用白
術(shù)散主之。嗽而兩脅痛者,屬肝經(jīng),用小柴胡湯(發(fā)熱)??榷鴩I苦水者,屬膽經(jīng),
用黃芩半夏生姜湯??榷碇腥绻U?,屬心經(jīng),用甘桔湯。咳而失氣者,屬小腸,
用芍藥甘草湯??榷颐{痛者,屬脾經(jīng),用升麻湯??榷鴩I長蟲者,屬胃經(jīng),用烏
梅丸??榷⑼卵?,屬肺經(jīng),用麻黃湯。咳而遺屎者,屬大腸,用赤石脂湯。
咳而腰背痛甚則咳涎者,屬腎經(jīng),用麻黃附子細(xì)辛湯??榷z尿者,屬膀胱,用茯
苓甘草湯。咳而腹?jié)M不欲食,面腫氣逆者,屬三焦,用異功散(吐瀉)。
曾氏法 咳嗽者固有數(shù)類,但分冷熱虛實(shí),隨證疏解。國中時(shí),未有不因感冒
而傷于肺,《內(nèi)經(jīng)》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
氣,邪氣得從其合。故《難經(jīng)》云∶形寒飲冷則傷肺。使氣上而不下,逆而不收,
沖壅咽膈,淫淫如癢,習(xí)習(xí)如梗,是令嗽也。乍暖脫著,暴熱遇風(fēng),邪氣侵于皮膚,
肺先受之,而為咳嗽,若初得時(shí)面赤唇紅,氣粗發(fā)熱,嗽來痰鳴,此是傷風(fēng)壅痰作
嗽,用清肺飲、五拗湯及小柴胡湯、羌活散(傷寒)皆可解表,次青木香湯(陰腫)。有小兒
汗出未干,遽爾戲水,亦致傷風(fēng)咳嗽,外證眼胞微浮,額汗痰鳴,亦宜清肺飲、瀉
肺湯、與之疏風(fēng)化痰,解利邪熱,小柴胡湯亦可。若嗽日久,津液枯耗,肺經(jīng)虛
矣,肺為諸臟華蓋,臥開而坐合,所以臥則氣促,坐則稍寬,乃因攻肺下痰之過,
名為虛嗽,聲連不斷,喉中痰鳴,氣息欲絕,嗽罷則吐白沫,或干嘔,此肺虛而氣
不順也,面唇皆白而慘,嗽過額上多汗,哽氣長出,乳食減少,致脾虛而胃亦虛,
宜其有吐,投茯苓濃樸湯(吐)及藿香飲(不乳食),次溫脾潤肺,理中湯(吐瀉)加杏仁、北五味
子,水煎服,蓋此藥補(bǔ)脾而益肺,藉土氣以生金,則自愈矣。或嗽而頰紅有紫黯色,
于理中湯內(nèi)再加干姜為用,亦良法也。有脾虛亦能作嗽,當(dāng)投補(bǔ)劑,用醒脾散(慢驚)
茯苓濃樸湯(吐)令脾氣實(shí),然后間以清肺飲煎服,疏解肺經(jīng)風(fēng)寒,及藿香飲助脾養(yǎng)胃,
亦救子益母之法也。有一證咳嗽至極時(shí),頓嘔吐乳食與痰俱出,盡方少定,此名
風(fēng)痰壅盛,肝木克脾土,宜以白附飲(吐)投之即效。
〔薛氏法〕若咳嗽流涕,外邪傷肺也,先用參蘇飲。喘嗽面赤,心火刑肺也,
用人參平肺散及六味地黃丸(腎)。嗽而吐青綠水,肝木乘脾也,用異功散加柴胡、桔
梗。嗽而吐痰乳,脾肺氣傷也,用六君子加桔梗。若嗽唾膿痰者,熱蘊(yùn)于肺而成肺
癰也,用桔梗湯(見肺癰)。凡風(fēng)邪外傷,法當(dāng)表散而實(shí)腠理,其用下藥,非邪傳于內(nèi)及
胃有實(shí)熱者,不宜輕用。面色白,脈短澀者,肺之本證也,易治。面色赤,脈洪數(shù)
者,火刑金也,難治。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咳嗽
<篇名>發(fā)表
屬性:
麻黃湯
治太陽證頭疼發(fā)熱,身痛惡風(fēng),無汗喘滿,脈浮緊,八九日不解,當(dāng)發(fā)汗,
汗已,煩悶瞑目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甘草(半兩) 麻黃(去節(jié),一兩半) 桂枝(一兩) 杏仁(去皮,三十五個(gè))
上每服三錢,水煎。

三拗湯
治感冒風(fēng)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fēng)頭疼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
痰,胸滿氣短。
麻黃(不去節(jié)) 杏仁(不去皮尖) 甘草(生用)
上各等分,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取汗
為度。一方,加荊芥、桔梗。嗽甚,加五味子、細(xì)辛各減半。又方,麻黃去節(jié),
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名三和湯,治喘嗽尤妙。加減在乎活法,有熱加前胡。傷
風(fēng)加荊芥。有痰加半夏。

加減三拗湯

麻黃(去根節(jié),三錢,水煮去沫,焙干) 桂枝(二錢) 杏仁(七個(gè),去皮尖,炒黃,另研如膏) 甘草(炙,
一錢)
上為粗末,入杏膏拌勻。每服一錢,水六分,煎至四分,去滓,溫服無時(shí),以
汗出為度,量大小加減。若自汗者,不宜服之。

五拗湯
治感風(fēng)濕及形寒飲冷,痰嗽咳逆,連聲不已。
麻黃(不去根節(jié)) 杏仁(不去皮尖) 荊芥(不去梗) 桔梗(蜜水拌,炒。各五錢) 甘草(二錢半)
上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shí)溫服。

百部丸
治小兒肺寒壅嗽,微喘有痰。
百部(炒) 麻黃(去節(jié)。各三兩)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微炒,研入)
上為末,煮熟棗子,丸如皂子大。溫水下二三丸,無時(shí),日三四服。此本方也,
仲景加松子仁五十個(gè),蜜丸,更加胡桃肉,含化大妙。一方加甘草二錢。

九寶飲
治小兒嗽,是肺臟感寒,須表散,卻服嗽藥。
麻黃(去節(jié)) 薄荷 大腹皮 紫蘇(各半兩) 陳皮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炙) 肉桂 枳殼
(各二錢半) 甘草(一錢半)
上銼散。每服二錢,生姜、烏梅煎服。冷證,去薄荷。熱證,去陳皮、桂。

華蓋散
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氣,胸膈煩悶,項(xiàng)背拘急,聲重鼻塞,頭目昏眩,痰氣不利。
麻黃(去節(jié)) 紫蘇子(隔紙炒) 桑白皮(蜜炙) 杏仁(去皮尖,炒) 赤茯苓(去皮) 陳橘皮(去白。各
半兩) 甘草(炙,二錢)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滓,量大小加減,食后溫服。

金沸草散
治傷風(fēng)化痰,頭目昏痛,頸項(xiàng)強(qiáng)急,往來寒熱,肢體煩疼,胸膈滿,痰
涎不利,咳嗽喘滿,涕唾稠粘,及治時(shí)行寒疫,壯熱惡風(fēng)。
荊芥(四兩) 前胡(去蘆) 麻黃(去節(jié)) 旋復(fù)花(各三兩) 甘草(炙) 半夏(湯洗七次,姜汁浸) 赤
芍藥(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一枚,同煎六分,去滓溫服,不拘
時(shí)。有寒邪則汗出嗽甚,加杏仁、五味子。

麥煎散
治小兒夾驚傷寒,吐逆壯熱,表里不解,氣粗喘急,面赤自汗,或狂語驚
叫,或不語無汗,及癮疹遍身赤癢,往來潮熱,時(shí)行麻痘疹子,余毒未盡,渾身
浮腫,痰涎咳嗽,或變急慢驚風(fēng),手足搐搦,眼目上視,及傷風(fēng)頭疼,并治之。
滑石 地骨皮 赤芍藥 石膏 白茯苓 杏仁 知母 甘草 葶藶子(炒) 人參(各半兩) 麻黃(去節(jié),一兩
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麥子煎湯調(diào)下。如初生牙兒感冒風(fēng)冷,鼻塞身熱,噴嚏多
啼,每一字,用麥子煎湯調(diào)下。一方,去地骨皮、滑石,加羌活、川芎、薄荷煎湯調(diào)下。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不解,惡寒體熱,水停心下,干嘔發(fā)熱而嗽,或渴或利,小便不利,或噎,小腹?jié)M喘。
麻黃(去節(jié),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彈子大炒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半錢炮,若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一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去皮尖) 赤芍藥 半夏(泡,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 細(xì)辛 干姜(炮)
肉桂(去粗皮) 甘草(各七錢半) 五味子(半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加減服。

清肺飲
治肺受風(fēng)邪客熱,嗽聲不斷,氣促喘悶,痰壅鼻塞,流涕失音。及解時(shí)行
疹毒豆瘡,涎多咳嗽,咽痛煩渴。
柴胡(凈洗,二兩) 人參(去蘆,半兩) 杏仁(湯泡,去皮尖) 桔梗(銼,炒) 赤芍藥 荊芥 枳殼
(去穣,麩炒微黃) 桑白皮(銼,炒) 北五味子 麻黃(去節(jié),湯泡濾過,銼,焙) 半夏(湯煮透,濾,仍銼,
焙干。各一兩) 旋復(fù)花(五錢) 甘草(一兩半)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蔥一根,煎七分,無時(shí)溫服?;蛉氡『赏?。

解表散
主傷風(fēng)感冷,咳嗽痰喘,嘔吐瀉利,驚悸,有熱證在表里,并宜可投。
麻黃(制法同上) 杏仁(湯泡,去皮尖) 赤茯苓(去皮。各一兩) 川芎 防風(fēng)(去蘆) 枳殼(制法同上。
各一兩半) 甘草(半生半炙,七錢半)
上銼。每二錢,水一盞,姜二片,蔥白一莖,煎七分,溫服無時(shí)。有熱,入薄荷同煎。

和解湯
治小兒四時(shí)感冒寒邪,壯熱煩躁,鼻塞多涕,驚悸自汗,肢體疼痛。及瘡
疹已發(fā)未發(fā),皆可服。
羌活 防風(fēng) 人參 川芎(各一兩) 干葛 升麻 甘草 芍藥(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姜棗煎服。加荊芥。無汗,加麻黃,咳嗽者,加杏仁、五味子、桔梗。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咳嗽
<篇名>攻里
屬性:〔錢氏〕
葶藶丸
治乳食沖脾,傷風(fēng)咳嗽,面赤痰盛,身熱喘促。
甜葶藶(去土,隔紙微炒) 黑牽牛(微炒) 杏仁(去皮尖,炒,另研如膏) 漢防己(各一兩)
上為末,研入杏膏拌勻,蒸陳棗肉和,再搗為劑,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
丸,淡生姜湯下,乳食后,或臨夜服,量兒大小加減。
〔潔〕
人參荊芥散
治身熱痰嗽,胸膈不利,宜下痰去熱。
人參(半兩) 荊芥穗(一兩) 大黃(二錢)
上為細(xì)末,水煎,調(diào)檳榔、木香,細(xì)末五分,輕粉一字,乳后服。如身熱潮熱,
宜服清涼飲子去大黃,三服之后,一二日,卻入大黃服之,令疏利則愈,不可便
動(dòng)臟腑。

褊銀丸
治風(fēng)涎膈實(shí)上熱,及乳食不消,腹脹喘粗。
巴豆(去油膜皮心,細(xì)研,半兩) 水銀(五錢) 黑鉛(二錢半,同水銀炒結(jié)沙) 麝香(另研,五分) 好墨
(火燒,醋 ,研,八錢)
上將巴豆末并墨再研勻,和入砂子麝香,陳米粥和丸,如綠豆大,捻褊。一歲
兒一丸,三二歲二三丸,五歲以上五六丸,煎薄荷湯,放冷送下,不得化破,更
量虛實(shí)加減,并食后服。(虛人先以益黃散,實(shí)脾后,以此方下之,下后補(bǔ)肺。)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咳嗽
<篇名>涼劑
屬性:
瀉肺湯
主傷風(fēng)后五心煩熱,咳嗽喘促,唇紅頰赤,發(fā)渴引飲。
桑白皮(銼,炒) 地骨皮(凈洗,焙干。各一兩) 甘草(炙,三錢)
上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粳米百粒,煎七分,食后、臨臥溫服,或不拘時(shí)。
《圣惠》
天門冬散
治小兒心胸?zé)?,體熱咳嗽。
天門冬(去心,焙) 桑根白皮(銼) 赤茯苓 柴胡(去苗) 百合 紫菀(洗,去苗土) 藍(lán)葉 甘
草(炙微赤,銼。以上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量
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圣惠》
百部散
治小兒咳嗽煩熱,令乳母服。
百部 貝母(煨微黃) 紫菀(洗去苗土) 葛根(銼。各一兩) 石膏(二兩)
上件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
每于食后服。令兒飲乳甚佳。

黃芩散
治小兒嗽。
黃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三日,取出,銼碎,焙干)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白湯少許調(diào)下,乳食后服。

柴胡石膏湯
治時(shí)行瘟疫,壯熱惡風(fēng),頭疼體疼鼻塞,心胸?zé)M,寒熱往來,咳嗽涕唾稠粘。
桑白皮 黃芩(各三錢半) 升麻(二錢半) 石膏 前胡 赤芍藥 干葛 柴胡(各五錢) 荊芥穗(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姜二片,淡豉十粒,水煎。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咳嗽
<篇名>溫劑
屬性:〔張渙〕
養(yǎng)肺湯
溫養(yǎng)脾胃。
紫菀(洗去土,焙干) 半夏(湯洗七遍) 款冬花 真阿膠(炙。各一兩) 人參(去蘆) 桂心(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二片,糯米五粒,煎至五分,
去滓放溫,時(shí)時(shí)服。

菖蒲煎
治肺中風(fēng)邪,喘鳴肩息。
石菖蒲(一寸九節(jié)者) 款冬花 紫菀(去土,洗,焙干) 人參(去蘆) 桂心(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煉蜜同石臼中搗一二百下,和如皂子大。每服一粒,煎糯米飲化下。

木香半夏丹
治胃寒咳嗽。
木香 半夏(湯洗七次,焙干) 肉豆蔻(各一兩) 藿香葉 丁香 白術(shù)(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取生姜自然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參湯下,量
兒大小加減。

順肺湯
治心肺不利咳嗽。
紫蘇葉 半夏(湯洗七遍,焙。各一兩) 五味子 款冬花 陳橘皮(湯浸,去白) 桂心 木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姜、人參各少許,煎四分,去滓溫服。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咳嗽
<篇名>平劑
屬性:《圣惠》
陳橘皮散
治小兒咳嗽,胸中滿悶,不欲乳食。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桔梗(去蘆) 雞蘇 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 人參(去蘆。各一分) 貝
母(煨微黃,半兩)
上件搗,羅為粗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燈心十莖,煎至五分,去滓溫
服,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麥門冬煎
治小兒咳嗽壯熱,胸膈壅滯。
麥門冬(去心,一兩) 生姜(半兩,取汁) 酥 蜜(各二合)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二兩)
上件藥,先以水一大盞煎麥門冬及杏仁至四分,入砂盆內(nèi)研,絞取汁,卻入銀
器中,次納生姜汁,以慢火熬成膏,收于瓷器中。每服以清粥飲調(diào)下半茶匙,日
三服,夜一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茅先生〕
奶豆膏

栝蔞穣 蜜(各半盞) 人參 鉛白霜(各半兩) 陳槐花(一分) 栝蔞子(百二十枚)
上將栝蔞穣及蜜煉成膏,入諸藥末同為膏。每服一大黃豆大,用杏仁煎湯調(diào)服。

注唇膏
治小兒諸般咳嗽。
郁金(三個(gè)大者,銼細(xì),用生姜汁浸一宿) 白僵蠶(直者,七條) 鉛白霜(半錢,研) 腦子(一字)
上件,為細(xì)末,煉蜜為膏。用綠豆大注孩兒唇上,二三歲桐子大,十歲以上皂
子大,薄荷生姜湯化下。

蜜瓜膏
治小兒嗽。
栝蔞皮(不拘多少,用蜜涂,慢火上炙焦赤色)
上為末,每服一錢,蜜調(diào)成膏。時(shí)時(shí)抹兒口內(nèi)。

生犀散
治咳嗽,解時(shí)氣痰逆喘滿,心忪忡驚悸,風(fēng)熱。
杏仁(去皮尖,炒) 桔梗(各二錢) 茯苓 甘草 人參 半夏(各一錢) 五味子 前胡(各一錢半)
上銼散。生姜、薄荷煎服。有熱加羌活,或加麻黃、細(xì)辛。

保肺湯
治肺胃受風(fēng)熱,痰盛咳嗽,喘吐不止,及治久嗽不愈。
山藥 白茯苓 紫蘇葉 黃芩 防風(fēng) 杏仁(去皮尖,麩炒) 五味子 桔梗 百部(六分)
藿香 百合(各五分) 白僵蠶(二錢,去絲嘴,炒)
上水煎,食后服。

天麻防風(fēng)丸
治驚風(fēng)咳嗽,身體壯熱,多睡驚悸,手足抽掣,精神昏憒,痰涎不利,及風(fēng)邪溫?zé)帷?
天麻 防風(fēng) 人參 辰砂 雄黃 麝香 甘草(炙。各二錢半) 全蝎(炒) 僵蠶(各半兩,炒)
牛黃 一方,有牛膽南星,無麝香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薄荷湯下。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咳嗽
<篇名>下氣
屬性:
紫蘇子散
治小兒咳逆上氣,因乳哺無度,內(nèi)挾風(fēng)冷,傷于肺氣,或小兒啼氣未定,
與乳飲之,與氣相逆,氣不得下。
紫蘇子 訶子(去核) 杏仁(去皮尖,炒) 蘿卜子(炒) 木香 人參(去蘆。各三兩) 青皮 甘草(炒。
各一兩半)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shí)服,量兒加減。
《肘后》療小兒咳嗽方
紫菀(六分) 貝母(二分) 款冬花(一分)
上搗為散。每服如豆大,著乳頭上,令兒和乳咽之,日三四。乳母忌食大咸醋
物?!妒セ荨酚们逯囡嬚{(diào)一字。
〔張渙〕
馬兜鈴丹
治小兒肺壅咳嗽,大便不利。
馬兜鈴 紫蘇子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款冬花 木香(各半兩,并為細(xì)末) 杏仁(七錢半,湯浸,去皮尖,
另細(xì)研)
上件,同拌勻,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姜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咳嗽
<篇名>化痰
屬性:
人參半夏丹
消痰飲,止嗽。
人參(去蘆) 半夏(湯洗七遍,焙干) 白術(shù) 川面姜 天南星(微炮。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取生姜汁打面糊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姜湯下。
月內(nèi)百 嬰兒如針頭大,沾在乳頭上,令兒吮之。

貝母湯
治肺中風(fēng),咳嗽喘滿。
貝母(炒黃色) 半夏(白礬湯洗七遍,焙干。各一兩) 干姜 麻黃(去根節(jié)) 款冬花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三片,杏仁二粒去皮尖,同
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咳嗽
<篇名>補(bǔ)虛
屬性:〔潔古〕
黃 湯
治小兒咳嗽喘逆,身熱鼻干燥者,是熱入肺經(jīng),為客熱,呷呀有聲。
黃 (二兩) 人參(二錢半) 地骨皮(五錢) 桑白皮(三錢) 甘草(二錢半)
上 咀。水煎。放溫,頻頻服之。
〔海藏〕
加味四君子湯
治涎嗽。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甘草 杏仁 桑白皮(各等分) 半夏曲(減半)
水煎服。
又治咳嗽,用四君子末,煎紫蘇湯調(diào)下。
〔張渙〕
蟬殼湯
治肺氣不利病。
蟬殼(微炒) 五味子(湯洗七次,焙干) 人參(去蘆。各一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 甘草(炙。
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半錢,煎生姜湯調(diào)下。

白術(shù)五味湯方
治咳逆氣逆上喘。
五味子 白術(shù) 丁香 人參(去蘆頭) 款冬花(各半兩) 細(xì)辛(去土,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姜三片,煎至四分,去滓放溫,令時(shí)時(shí)呷之。

人參平肺散
治心火克肺,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
人參 橘紅 甘草(炙) 地骨皮(各五分) 茯苓 知母(炒。各七分) 五味子(炒) 天門冬(去心) 青
皮(各四分) 桑白皮(炒,一錢)
上,每服一二錢,水煎。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咳嗽
<篇名>收澀
屬性:
細(xì)辛五味子湯
治肺經(jīng)不足,胃氣怯弱,或冒風(fēng)邪,或停寒有飲,咳嗽倚息,不得
安臥,胸滿短氣,干嘔作熱,嗽唾結(jié)痰,或吐涎沫,頭目昏眩,身體疼重,語聲
不出,痛引胸脅,不問新久,并宜服之。
細(xì)辛(去苗土) 半夏(湯泡。各一兩) 罌粟殼(去帶蓋,炒) 五味子(各三兩) 烏梅(去核) 甘草(炙。
各一
兩半) 桑白皮(炒,六錢)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咳嗽
<篇名>分經(jīng)
屬性:
黃芩半夏生姜湯
治膽腑咳嘔苦水若膽汁。
黃芩 生姜(各一錢) 甘草(炙) 芍藥(各六分) 大棗(二個(gè)) 半夏(一錢五分)
上,水煎服。

甘桔湯
治心臟咳,咳而喉中如梗,甚則咽腫喉痹。
粉草 苦梗(各一錢)
上,水煎,食后服。

芍藥甘草湯
治小腸腑咳,咳而失氣。
芍藥 甘草(炙,各一錢)
上,水煎服。

升麻湯
治脾臟咳,咳而右脅下痛,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dòng),動(dòng)則咳涎。(方見傷寒)

烏梅丸
治胃府咳,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烏梅(三十個(gè)) 細(xì)辛 附子(制) 桂枝 人參 黃柏(各六錢) 干姜 黃連(各一兩) 當(dāng)歸 蜀椒(各四
兩)
上為末,用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與米飯搗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白湯下。

赤石脂禹余糧湯
治大腸咳,咳而遺屎。
赤石脂 禹余糧(各二兩,并打碎)
上每服二錢,水煎。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治腎臟咳,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又治寒邪犯齒,致腦
齒痛,宜急用之,緩則不救。
麻黃 細(xì)辛(各二錢) 附子(一錢)
上,每服一錢,水煎。

茯苓甘草湯
治膀胱咳,咳而遺溺。
茯苓(二錢) 桂枝(二錢半) 生姜(五大片)
上,每服二錢,水煎。

TOP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咳嗽
<篇名>百內(nèi)嗽
屬性:此名乳嗽,實(shí)難調(diào)理,亦惡證也,當(dāng)審虛實(shí)而施治焉,實(shí)者散之,虛者補(bǔ)之。其
證氣粗痰盛,口瘡眼熱,發(fā)散后,可利之,比金丸(驚癇)等藥主之,散其實(shí)也。其證嘔
吐,嗽后驚悸,困倦自汗者,當(dāng)用補(bǔ)肺散、益黃散、天麻散補(bǔ)其虛也。大抵治驚
嗽,琥珀散主之。天麻丸乃要藥也,用天麻、蟬蛻、僵蠶、人參、川芎、甘草、硼
砂、天竺黃、膽制南星、白附子、坯、雄黃、金箔末之,煉蜜丸如雞頭大,金
箔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治未滿百 ,咳嗽不止,遠(yuǎn)勝諸藥。〔曾〕百日
內(nèi)嬰孩,偶咳嗽痰壅,睡中不寧,亦因產(chǎn)后感風(fēng)而得,但不可過用發(fā)散之劑,先以
解表散(見前)一二服,次投貝母湯及惺惺散治?!惭Α橙羝⑽竷?nèi)熱者用抱龍丸(驚)。風(fēng)邪
外感者用惺惺散(痘初熱)。痰熱既去,而氣粗痰盛,或流涎者,脾肺氣虛也,用異功散
(吐瀉)加桔梗??诏徰蹮幔蟊銏?jiān)實(shí)者用三黃丸(里熱)。大便不實(shí)者用白術(shù)散(渴)。若嘔吐不
乳,困倦自汗,或自利腹脹者,脾胃氣虛也,用六君子(吐瀉)加柴胡。若驚悸困倦,痰
盛不乳者,心脾血虛也,四君(吐瀉)加芎、歸、酸棗仁?;蛞蛉槟甘澄逍翝馕?,致兒為
患者,仍參喘嗽諸證。

補(bǔ)肺散
(又名阿膠散) 治小兒久患咳嗽,氣急有痰,惡心喘虛。(見前)

天麻散
治嬰兒咳嗽有痰,氣壅面紅。
南星(水浸,春秋五日、冬七日、夏三日,半兩) 天麻(三錢) 辰砂(一錢) 麝香(一字)
上為末。每服一字,用杏仁湯調(diào)下,人參湯亦可。

天麻丸
治小兒未滿百 ,咳嗽不止,名曰乳嗽。
天麻 蟬蛻 僵蠶 人參(各一錢) 川芎(一錢半) 甘草(二錢) 硼砂(半錢) 辰砂 天竺黃
牛膽南星(各二錢) 白附子 坯 雄黃(各一錢) 金箔(五片)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shí)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

琥珀散
治急慢驚風(fēng),涎潮昏冒,目瞪驚搐,內(nèi)釣腹痛,或驚癇時(shí)發(fā)。
辰砂(一錢半) 琥珀 牛黃 僵蠶(炒,去絲嘴) 牛膽南星 全蝎 白附子 代赭石 天
麻乳香 蟬殼(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分,白湯調(diào)下。

貝母湯
主百日內(nèi)嬰孩,咳嗽有痰。
貝母(一兩) 甘草(半炙半生,二錢)
上件銼焙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用陳米煎湯,空心調(diào)服,痰盛,淡姜湯調(diào)下。

惺惺散
主傷風(fēng)傷寒,痰嗽咳逆,理虛和氣,寧心清肌,止啼去煩,利咽解失音。
人參(去蘆,半兩) 桔梗(銼,炒) 白茯苓(去皮) 白術(shù) 天花粉(四味各一兩) 細(xì)辛(去葉,二錢) 防
風(fēng)(去蘆) 川芎 南星(生用,三味各二錢半) 甘草(半生半炙,七錢)
上件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薄荷三葉,慢火煎七分,無時(shí)溫服。
《外臺(tái)?短劇》療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暴咳,吐乳嘔逆,晝夜不得息。

四物湯

桔梗 紫菀(各三分) 甘草(炙,一分) 麥門冬(去心,七分)
上藥切,以水一升,煮取六合,去滓。分五服,以瘥為度?!肚Ы稹酚泄鹦模瑹o
桔梗,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以綿著湯中,捉綿滴兒口中,晝夜四五過,節(jié)哺乳。
〔張渙〕
雄黃膏
治月里兒咳嗽,并三歲以下皆可服。
雄黃(一錢,細(xì)研) 杏仁(七粒,去皮尖) 半夏(七個(gè),童子小便浸一宿,切作片子,焙干,為末)
上一處研勻,用生姜自然汁半兩、蜜半兩,一處入藥末于罐子內(nèi)重湯中熬,用
柳枝子攪成膏。每服一皂子大,涂奶頭,與兒吮,或糯米飲調(diào)下。
〔趙氏〕治小兒未 咳嗽方
白僵蠶(直者)
上,為細(xì)末,涂少許奶頭上,令兒吃,立效。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咳嗽
<篇名>嗽膿血
屬性:錢氏曰∶有喘而咯膿血者,乃肺熱,食后服甘桔湯。久嗽者,肺亡津液,阿
膠散主之。(即補(bǔ)肺散見前。)咳而痰實(shí),不甚喘,而面赤飲水者,褊銀丸下之。(方見前) 段
齋郎子四歲,病嗽,身熱吐痰,數(shù)日而咯血。前醫(yī)以桔梗湯及防己丸治之,不愈,
涎上攻,吐喘不止,請(qǐng)錢氏,下褊銀丸一大服,復(fù)以補(bǔ)肺湯、補(bǔ)肺散、治之?;騿?
段氏子咯血肺虛,何以下之。錢曰肺雖咯血,有熱故也,久則虛痿,今涎上潮而吐,
當(dāng)下其涎,若不,吐涎則不甚便,蓋吐涎能虛,又生驚也,痰實(shí)上攻,亦能發(fā)搐,
故根據(jù)法只宜先下痰而后補(bǔ)脾肺,必涎止而吐愈,為順治也。若先補(bǔ)其肺為逆耳。
此所謂識(shí)病之輕重,先后為治也。

甘桔散

桔梗(米泔浸一宿,焙干) 甘草(炒。各二兩)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大盞,入阿膠半兩,炮,煎至五分,食后溫服。
〔?!掣式蹨?,仲景少陰咽痛藥也,孫真人治肺癰吐膿血,用生甘草加減二十余條。
《王氏手集》
解肌丸
治外搏風(fēng)邪,內(nèi)挾痰飲,寒熱往來,煩渴頰赤,心忪減食,熱
在上焦,咳嗽有血方。
防風(fēng) 地骨皮(各一分)
上件,燒沙糖為丸。每服一丸,食后、煎紫蘇湯下。

團(tuán)參丸
治嗽血。
阿膠 皂子黃 人參(各半兩)
上除膠,為細(xì)末,湯少許,洋膠和雞頭大。白湯化下。

雞清散
(朱氏) 治咳嗽出血,下涎。
郁金(半兩,用皂莢漿水一盞,或酸菜汁亦得,煮干為度) 滑石(半兩,生) 雄黃(半兩,醋煮,半干用)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字。常服,薄荷湯調(diào)下。止嗽,螺粉水下。嗽血,雞子清調(diào)下。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咳嗽
<篇名>嗽作呀呷聲
屬性:《圣惠》夫小兒嗽而呀呷作聲者,由胸膈痰多,嗽動(dòng)于痰上,搏于咽喉之間,痰
與氣相擊,隨嗽動(dòng)息,呀呷有聲。其咳嗽本體雖同,至于治療則加消痰破飲之藥,以此為異爾。
《圣惠》
射干散
治小兒咳嗽,心胸痰壅,攻咽喉作呀呷聲。
射干 麻黃(去根節(jié)) 紫菀(洗去苗土) 桂心(以上各半兩) 半夏(半分,湯洗七遍,去滑) 甘草(炙微
赤,銼,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
入蜜半茶匙,攪令勻,不計(jì)時(shí)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陳橘皮散
治小兒咳嗽,咽中作呀呷聲。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桑根白皮(銼) 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黃) 甘草(炙微赤,銼) 甜葶藶(隔
紙炒令紫色。以上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加減服。

蘿卜子散
治小兒咳嗽喘急,作呀呷聲。
蘿卜子(微炒) 麻黃(去根節(jié)。各一分) 燈心(一大束) 皂莢子(十枚,煨,去皮) 甘草(炙微赤,銼,
半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
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蟬殼散
治小兒心胸痰壅,咳嗽咽喉不利,常作聲。
蟬殼(微炒)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 甘草(炙微赤,銼) 漢防己(各一分) 桔梗(去蘆) 陳橘皮(湯
浸,去
白,焙。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以生姜粥飲調(diào)下一字,三歲以上,加之半錢。
《圣惠》又方(《太醫(yī)局方》以此治痰嗽,名辰砂半夏丸)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朱砂(細(xì)
研,
飛) 五靈脂(各半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用生姜自然汁煮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煎麻黃湯下三丸,
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張渙〕
桔梗湯
治小兒咳嗽呀呷,咽膈不利。
桔梗 半夏(泡七次) 紫蘇葉(炒) 石膏 甘草(炙。各半兩) 皂莢(燒灰存性,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煎五分,放溫,時(shí)時(shí)與兒服。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篇名>咳嗽
屬性:〔曾〕郭氏曰∶小兒此疾,本因暑濕所侵,未經(jīng)發(fā)散,邪傳心肺,變而為熱,有
熱生風(fēng),有風(fēng)生痰,痰實(shí)不化,因循日久,結(jié)為頑塊,丸如豆粒,遂成痰母。推本
其原,或啼哭未休,遽與乳食;或飼以酸咸,氣郁不利,致令生痰;或節(jié)令變遷,
風(fēng)寒暑濕侵襲;或墮水中,水入口鼻,傳之于肺;故痰母發(fā)動(dòng)而風(fēng)隨之,風(fēng)痰潮緊,
氣促而喘,乃成痼疾。急宜去風(fēng)化痰,先以五苓散同寬氣飲(俱驚)寬熱飲(里熱)用少姜汁
和勻,沸湯調(diào)服,次進(jìn)知母湯、雄黃散、如意膏、半夏丸(痰涎)。

知母湯
治 氣喘,痰鳴發(fā)熱,咳嗽惡風(fēng)。
知母 甘草(各半兩) 貝母 羌活 滑石(別研) 大黃 小麥(各三錢) 麻黃(去根節(jié),湯泡,去
沫,焙) 苦葶藶 訶子肉(各一錢半) 薄荷(去梗,二錢)
上件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煎七分,無時(shí)溫服。

雄黃散
主暴中急慢驚風(fēng), 痰涎滿口,及雨侵閉汗不通,或涼或熱,坐臥生煩。
雄黃(紅亮者,二錢半) 白藥(去黑皮) 川烏(炮裂,去皮臍) 草烏(炮裂,去皮) 天麻(明亮者) 川
芎(五味各半兩)
上除雄黃外,余五味銼焙,同雄黃為末。驚風(fēng)痰壅,每服半錢或一錢,用姜汁、
茶清調(diào)下。發(fā)汗,水姜蔥薄荷同煎,并投三服,取效。

如意膏
治痰喘氣促,咳嗽連聲不已,冷熱二證皆可投。
半夏(炮裂) 南星(炮裂。二味各一兩半)
上二味為末,以生姜汁和勻,捻作小餅如錢樣,用慢火炙干,再為末,復(fù)取姜
汁如前,經(jīng)兩次炙干,仍焙為末,煉蜜丸芡實(shí)大。每服一丸至二丸,仍用姜蜜湯
無時(shí)化服,有熱,以薄荷湯下。

雄黃丹
治小兒 ,喘滿咳嗽,心胸?zé)?,傷熱蠲毒?
雄黃 朱砂(各一錢,另研) 杏仁(十四粒,炒) 巴豆(七粒) 豆豉(淡者,二十一粒)
上杏、巴、豉三味,用米醋半盞,干姜一片指大,煮令干,研成膏,皂角一寸蜜炙
焦,先去子與皮,法制牛膽一分,同雄朱與杏膏研細(xì)和勻,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每一歲兒五丸,壯者七丸,二歲十丸,淡生姜湯下。
《玉訣》
貝母丸
治小兒 。
貝母 天南星(姜汁制)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白附子(各等分) 皂角子(七枚,炮)
末之,煉蜜丸小豆大。每服五七丸,薄荷湯吞下。

油袞丸
治小兒 及蟲積。
雷丸 五靈脂(各一分) 巴豆(十五粒,取霜)
上末之,滴水丸。每三五丸麻油滾過,井水吞下。
《惠眼》
內(nèi)金丸
治小兒 咳嗽。
雞內(nèi)金 雌黃(細(xì)研,水飛過,去水,露三日方使) 半夏(生) 延胡索(各等分)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小豆大。周歲三丸至四丸,燈心湯下。
《吉氏家傳》治奶 方
天竺黃 蚌粉(炒)
上件等分,研勻。蜜調(diào)涂奶頭上,與吃。

腦子散
治小兒傷風(fēng),咳嗽不住,兼治瘕呷。
大黃(一分) 郁金(二錢)
上件二味,先以豬牙皂角煮一復(fù)時(shí),取切片子,焙干為末,次入粉霜、腦子各
少許,再同研令勻。每服一字,沙糖水調(diào)下,量兒肥瘦,加減用之。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咳嗽
<篇名>嗽聲不出
屬性:《圣惠》
杏仁煎
治小兒咳嗽聲不出。
杏仁(湯浸,去皮尖,入水一大盞,研濾取汁,二兩) 酥 蜜(各一合)
上件藥,先以杏仁汁于鐺中,以重湯煮,減去半,入酥蜜,又湯煮二十沸,卻
入貝母、紫菀末各一分,甘草末半分,更煎,攪如餳,收瓷器中。每服,以清粥
飲下半錢,日三服,夜一服。嗽止為度,量兒大小加減。
又方
貝母(半兩,煨) 牛黃(細(xì)研,一錢) 甘草(炙,一分)
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diào)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又方
麥門冬(去心,焙) 杏仁(去皮尖,麩炒黃) 甘草(炙) 貝母(煨) 款冬花(各一分) 紫菀(去土,半
兩)
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以乳汁調(diào)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以意。
又方
杏仁(一兩,去皮尖雙仁,以水一中盞,研絞取汁) 紫菀(半兩末)
上以杏仁汁并紫菀末,入蜜一合,同煎如膏。每服以清粥飲調(diào)下半茶匙,量兒大小加減。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咳嗽
<篇名>驚膈嗽
屬性:小兒患驚風(fēng),驚止而嗽作,謂之驚膈嗽。茅先生下金杏丸夾勻氣散與服。

金杏丸

杏仁(去皮尖) 甜葶藶 漢防己 馬兜鈴(去皮)
上等分為末,用蜜為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用麥門冬熟水吞下。(茅先生亦于前咳嗽門
中已有此方,為各有牽引,不可除,故兼存之)

勻氣散

桔梗(去蘆頭,凈洗,干,五兩) 甘草(二兩) 縮砂仁 香(洗) 陳橘皮(各一兩) 白姜(一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一錢,用霜木瓜煎湯調(diào)下,如無,即用紫蘇、鹽煎湯下。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咳嗽
<篇名>久嗽
屬性:《圣惠》
栝蔞煎
治小兒久嗽不止,心神煩悶。
栝蔞(一顆熟者,去仁,以童子小便一升相和,研絞取汁) 酥(一兩) 甘草(生一分,為末) 蜜(二兩)
上件藥,以銀鍋?zhàn)又新鸺迦缦○h。每服以清粥飲調(diào)下半錢,日四五服,量兒大小加減。

不灰木散
治小兒嗽久不止。
不灰木(牛糞火燒通赤) 貝母(煨令黃) 甘草(炙微赤。以上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新汲水一小盞,點(diǎn)生油一二滴,打令散,
煎至五分,去滓,分溫二服,日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桑白皮煎
治小兒經(jīng)時(shí)不瘥,及傷肺見血。
桑根白皮(東引者,切,五合) 白狗肺(一具,切) 甘草 茯苓 升麻 貝母(各十二分) 芍藥
杏仁(炒。各十分) 李根白皮(切,四分) 款冬花 麥門冬(去心。各六分) 黃芩(十一分) 淡竹青
皮(八分) 蜜 地黃汁(各一升)
上,以水一斗,煮及三升,去滓,下杏膏、地黃汁、蜜,微火上煎,不住攪,
至二升三合,綿濾絞汁。二三歲兒一合,溫服之,日進(jìn)三服,夜三合。

知母散
治大人小兒久嗽不止,痰吐喘悶氣噎。
知母 貝母 柴胡 黃 (炙) 紫菀(洗) 馬兜鈴 杏仁(研,去皮尖) 半夏(白礬水煮干為度)
桑白皮(炙) 白礬(研) 款冬花(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七分盞,同煎三分,去滓時(shí)時(shí)服。或生姜自然汁煮糊
為丸,每服五七丸,生姜湯下。

貝母散
治小兒久咳嗽,氣急。
貝母(煨) 杏仁(去皮,炒) 麥門冬(去心) 款冬花(各一分) 紫菀(半兩)
上為末,用乳汁調(diào)下半錢。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篇名>喘
屬性:《素問》通評(píng)虛實(shí)論帝曰∶乳子中風(fēng)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岐伯曰∶喘鳴肩
息者,脈實(shí)大也,緩則生,急則死?!苍承捍?,重于咳嗽,然有虛實(shí)冷熱之
分,不可概舉。實(shí)熱者,投清肺飲(嗽)加五和湯(里熱),水姜蔥煎,及瀉肺湯(嗽)、碧玉丸
為治。經(jīng)云∶喘急多因氣有余,蓋肺主氣故也。虛冷者,投枳實(shí)湯水姜煎,并如意
膏、補(bǔ)肺散,坎離湯自效。此肺虛感風(fēng),氣不升降,致有是證。及用定喘飲常驗(yàn),
不拘冷熱,皆可服。涎壅失音,二圣散主之?!惭Α炒敝C,有因暴驚觸心者,
有因寒邪壅盛者,有因風(fēng)邪外客者,有因食咸酸痰滯者,有因膏粱積熱熏蒸清
道者,然喘與氣急,有輕重之別,喘則欲言不能,隘于胸臆,氣急但息短心神迷悶
耳。治法,因驚者,用雄朱化痰定喘丸,佐以天麻定喘飲。寒傷肺氣者,用小青龍
湯。風(fēng)邪傷肺者,用三拗湯加減之。食咸酸傷肺者,啖以生豆腐。熱傷肺氣者,當(dāng)
涼肺定喘。哮喘喉聲如鋸者,梅花飲,兼用半夏丸。前證多因脾肺氣虛,腠理不密,
外邪所乘,真氣虛而邪氣實(shí)者為多,若已發(fā),則散邪為主,未發(fā)則補(bǔ)脾為主,設(shè)概
攻其邪,則損真氣,逕補(bǔ)其肺,則益其邪。凡喘嗽之證,若小便不利,則必生脹,
脹則必生喘,要分標(biāo)本先后,先喘而后脹者主于肺,先脹而后喘者主于脾,蓋肺金
司降,外主皮毛,肺朝百脈,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肺既受邪,則失降下之令,故
小便漸短,致水溢皮膚而生脹滿,此則喘為本而脹為標(biāo)也,治當(dāng)清金降火為主,而
行水次之。脾土惡濕,而主肌肉,土能克水,若脾土受傷,不能制水,則水濕妄行,
浸漬肌肉,水既上溢,則邪反侵肺,氣不能降,而生喘矣,此則脹為本而喘為標(biāo)也,
治當(dāng)實(shí)脾行水為主,而清金次之。茍肺證而用燥脾之藥,則金燥而喘愈甚,脾病而
用清金之藥,則脾寒而脹益增,觀其證若中氣虛弱者,用六君子湯;中氣虛寒者,
前方加炮姜。郁結(jié)氣滯者,用歸脾湯加柴胡、山梔。肝木克脾土者,用六君、柴胡、
山梔。肺氣壅滯者,用紫蘇飲加白術(shù)。食郁壅滯者,用養(yǎng)胃湯加木香。肺中伏熱、
水不能生而喘者,用黃芩清肺飲及五淋散。脾肺虛弱不能通調(diào)水道者,用補(bǔ)中益氣
湯及六味丸。膏粱濃味脾肺積熱而喘者,用清胃散及滋腎丸。心火刑金不能生水者,
用人參平肺散,亦用滋腎丸。腎水虧、虛火爍金、小便不利者,用六味丸及補(bǔ)中益
氣湯。肝木乘脾不能相制而喘者,用六君、柴胡、升麻。脾胃虛寒臍凸腹脹者,用
八味地黃丸。脾腎虛寒,不能攝水如蠱脹者,用加減腎氣丸。凡虧損足三陰而致喘
脹,或二便不調(diào),及牽引作痛者,俱用六味、八味、加減腎氣等丸治之。仍參傷風(fēng)咳嗽證。
錢氏論肺盛復(fù)有風(fēng)冷云∶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dāng)先散肺,后發(fā)散風(fēng)冷,
散肺、瀉白散(肺),發(fā)散風(fēng)冷,大青膏主之(吐瀉)。肺只傷寒,則不胸滿。潔古云∶肺
實(shí),則喘而氣盛,瀉白散。

瀉白散
(肺)
清肺飲
(嗽)
五和湯
(里熱)

碧玉丸
治痰嗽氣喘胸滿,飲食減少,睡不得寧,煩躁有熱。
青黛 明白礬(生用) 天南星(生用) 滑石(四味各二錢半) 輕粉(五十帖) 全蝎(十五尾,去尖毒) 巴
豆(四十九粒,去殼膜心,存油,碎切,入乳缽極細(xì)杵)
上除輕粉、巴豆外,余五味,或曬或焙,為末,仍入前二味,同在乳缽杵勻,
姜汁煮糯米粉為糊、丸粟殼大。每服七丸,至九丸或十一丸,用淡姜湯空心投,
熱甚者,薄荷湯下,或不拘時(shí)。
錢氏論肺藏怯云∶唇白色,當(dāng)補(bǔ)肺,阿膠散主之(方見本門)。若悶亂氣粗,喘促哽
氣者難治,肺虛損故也。脾肺病久則虛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
營,故名曰怯,肺主唇,唇白而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補(bǔ)肺散
治久患咳嗽,肺虛氣促,有痰惡心。
阿膠(一兩半,銼,炒) 白茯苓 馬兜鈴(去老梗) 糯米(三味各半兩) 杏仁(二十一粒,湯泡,去皮尖)
甘草(四錢,炙)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shí)溫服。

坎離湯
治虛喘晝輕夜重,食減神昏。
蓽澄茄 石菖蒲(各一錢) 白術(shù) 白茯苓(去皮) 南木香(草上各二錢) 甘草(炙) 半夏(湯煮透,
濾,仍銼,焙干) 紫蘇子(略炒,杵碎。草上四錢)
上銼。每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無時(shí)。
《圣惠》
杏仁煎
治小兒咳嗽,心煩喘粗。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天門冬(去心) 寒食面(各一兩) 蜜 酥(各一合) 生地黃汁(一

盞) 貝母(半兩,微炒)
上件,煎貝母及天門冬至五分,便研,絞取汁,入杏仁膏等同熬如稀餳。每服,
用溫水調(diào)下半錢已來,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八味理中丸
治小兒心肺不和,息數(shù)脈急,上下不升降,中膈痞滿,郁隘胸臆,坐
臥煩悶,神情不樂,飲食不下。
人參 甘草(炙) 白術(shù) 干姜 枳實(shí)(制炒) 白茯苓 五味子(去梗) 桑白皮(去赤皮)
上件等分,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小指頭大。每服一丸,淡豆豉五粒,水一小盞,
煎至半,去豉,通口服,不拘時(shí)候。
張渙
蟬殼湯
治小兒肺氣不利病。

白術(shù)五味湯
治小兒咳嗽氣逆上喘。(二方并見咳嗽)
《聚寶方》
平氣散
治小兒氣不和,定喘和氣,補(bǔ)虛思食。
人參 白茯苓 百合 甘草(炙) 白術(shù) 桔梗(各等分)
上六味,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生姜少許,同煎至五分,溫服。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喘
<篇名>熱實(shí)
屬性:云岐云∶小兒結(jié)熱上氣喘者,四順清涼飲子。

TOP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喘
<篇名>寒實(shí)
屬性:(佚)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喘
<篇名>痰實(shí)
屬性:丹溪云∶痰嗽、痰喘,并用涌法吐之,重劑瓜蒂散,輕劑苦參、赤小豆末,須
蝦齏汁調(diào)服。

生白丸
治小兒痰涎不利,上喘咳嗽。
白附子(新羅者) 天南星(各半兩) 半夏(一兩)
上為末,用生姜汁打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姜湯下,量大小加減。

枳實(shí)湯
主傷風(fēng)傷寒,胸滿氣促,咳嗽不活,食多夾痰吐出。
枳實(shí)(去瓤,銼片,麩炒微黃) 赤茯苓(去皮。各半兩) 甘草(六錢) 半夏(七錢,湯煮透,濾,仍銼,焙
干)
桔梗(七錢半,銼,炒)
上件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無時(shí)。

如意膏
(見前 )

半夏丸
治肺氣不調(diào),咳嗽喘滿,痰涎壅塞,心下堅(jiān)滿。及風(fēng)痰嘔吐,惡心涕唾稠粘。
白礬(一兩半,焙) 半夏(三兩,湯泡七次,生姜汁制一宿)
上為末,生姜自然汁丸赤豆大。每服十丸,姜湯下。
《經(jīng)驗(yàn)后方》大人小兒定喘化痰
上用豬蹄四十九個(gè),凈洗控干,每個(gè)指甲內(nèi)半夏、白礬各一字,入罐子內(nèi)封閉,
勿令煙出,火 通赤,去火,細(xì)研,入麝香一錢。人有上喘咳嗽,用糯米飲下,小兒半錢,至妙。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喘
<篇名>驚
屬性:
大效雄朱化痰定喘丸
治小兒因驚發(fā)喘,逆觸心肺,暴急張口,虛煩神困。
雄黃 朱砂(各一錢,研) 蟬蛻 全蝎(炒) 地龍 白僵蠶 天南星 白附子(炮。各二錢半) 輕粉(半錢)
上為末,面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薄荷、茶清送下,食后服。

天麻定喘飲
治小兒喘嗽驚風(fēng)。
天麻 防風(fēng) 羌活 甘草 人參 桔梗 白術(shù) 川芎 半夏曲(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麥門冬十四粒,煎至七分,食后服。有熱去白術(shù),加芍藥、枳殼。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喘
<篇名>風(fēng)邪傷肺
屬性:
三拗湯
(嗽)

紫蘇飲子
治肺受風(fēng)寒,喘熱痰嗽。
紫蘇葉 桑白皮 青皮 五味子 杏仁 麻黃 甘草(炙) 陳皮(各二分) 人參 半夏(各三分)
上,姜三片,水煎,溫服。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喘
<篇名>寒邪傷肺
屬性:
小青龍湯
(嗽)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治傷寒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下后喘亦治。
麻黃(二兩,去節(jié),湯泡去黃汁,焙干秤) 杏仁(二十五個(gè),去皮尖) 石膏(四兩,研) 甘草(一兩,炙)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小盞,煎六分,去滓溫服。
《金匱要略》
小青龍加石膏湯
治大人小兒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
麻黃(去節(jié),三兩,《千金》四兩) 芍藥 桂枝 細(xì)辛(各三兩,《千金》各二兩)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
半夏(半升,洗) 五味子(半升,《千金》一升) 石膏(二兩,碎)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一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
強(qiáng)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喘
<篇名>食咸酸傷肺
屬性:(佚)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喘
<篇名>雜方
屬性:〔吉氏〕治小兒傷冷氣喘涎多方
栝蔞(一個(gè)大者,開一蓋子) 阿膠(一分) 沙糖(半兩)
上件,將二味投入栝蔞內(nèi),以蓋子依舊封著,白紙都糊,入飯甑蒸兩遍,傾出。
隨兒大小約多少,冷服。

真珠散
治小兒氣喘多涎。
真珠(末) 生犀角(鎊。各半錢) 香附子(四錢) 龍腦(少許)
上為末。每服半銅錢,煎桃仁湯調(diào)下,嬰兒一字,一歲以下者半錢。
〔茅先生〕小兒諸喘氣急方
海螵蛸 黑牽牛(末) 牡蠣 馬兜鈐(去皮)
上各秤二錢,為末,拌勻。每服抄一錢,用鯽魚淡煮湯調(diào)下。
又方
海螵蛸 牡蠣(火 )
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用淡生姜湯調(diào)下。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喘
<篇名>喉間有聲
屬性:《千金》
射干湯
治小兒咳嗽,喘急如水雞聲。
射干 麻黃 紫菀 甘草 生姜(各半兩) 半夏(三錢) 桂心(二錢) 大棗(十五枚)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煎,入蜜少許服。

梅花飲子
治小兒驚潮,五臟積熱,上焦蘊(yùn)熱,手足心熱,喉中多痰涎,面色或紅
或白, 呀鼻流清涕,氣急肝肺壅熱,目赤咳嗽,或被人驚,夜啼不安,或傷寒
漸安,尚有余熱,亦宜服化痰退熱。
硼砂 馬牙硝 芒硝 人參(各一兩) 甘草(半兩) 梅花腦子 辰砂 麝香(各一字)
上八味,為末,以瓷器收貯。遇有此證,麥門冬湯調(diào)下,氣喘咳嗽,桑白皮湯
下。常服,薄荷湯調(diào)下。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喘
<篇名>失音
屬性:
二圣散
治風(fēng)痰壅閉,語音不出,氣促喘悶,手足動(dòng)搖,似搐非搐。
訶子(十枚大者,半生半炙,去核) 大腹皮(凈洗,焙干,五錢)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shí)溫服。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喘
<篇名>通治
屬性:
定喘飲
治夾風(fēng)痰喘氣促,不拘冷熱二證。
人參(去蘆頭) 麻黃(不去根節(jié)) 防己(去黑皮) 訶子(去核) 半夏(湯洗,去滑) 甘草(六味各五錢)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煎七分,無時(shí)溫服??傊问阆浴3觥侗臼路健?
阿膠(銼,炒) 馬兜鈴 甘草(炙) 半夏(姜汁浸三日) 杏仁(去皮尖。各一兩) 人參(半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隨病湯使,煎至七分,臨臥食后服。湯使于后。
心嗽,面赤,或汗流,加干葛煎。肝嗽,眼中淚出,入烏梅一個(gè),糯米十四
粒煎。脾嗽,不思飲食,或惡心,入生姜二片煎。胃嗽,吐逆,吐酸水,入蚌
粉煎。膽嗽,令人不睡,用藥半錢,茶清調(diào)下。肺嗽,上氣喘急,入桑白皮煎。
膈嗽,出痰如丸塊,生姜自然汁調(diào)藥咽下。勞嗽,秦艽末同煎。冷嗽,天晚
嗽甚,蔥白三寸同煎。血嗽,連頻不住,當(dāng)歸末、棗子同煎。暴嗽,涕唾稠
粘,入烏梅、生姜煎。產(chǎn)嗽,背甲痛,甘草三寸、黃蠟少許煎。氣嗽,肚
疼脹滿,青皮同煎。哮喘聲如拽鋸,入半夏二個(gè)同煎。腎嗽,時(shí)復(fù)三兩聲,
入黃 、白飴糖煎。
以上十六般嗽疾,根據(jù)法煎服,無不效驗(yàn)。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喘
<篇名>馬脾風(fēng)
屬性:暴喘而脹滿也。田氏云∶暴喘,俗傳為馬脾風(fēng)也,大小便哽,宜急下之,用牛黃
奪命散,后用白虎湯平之。馬脾風(fēng)在百日內(nèi)者不治。

牛黃奪命散
治小兒肺脹喘滿,胸膈起急,兩脅扇動(dòng),陷下作坑,兩鼻竅張,悶亂
嗽喝,聲嗄而不鳴,痰涎潮塞,俗云馬脾風(fēng),若不治,死在旦夕。
白牽牛 黑牽牛(各一兩,半生半熟) 川大黃 檳榔(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三歲兒每服二錢,冷漿水調(diào)下。涎多,加膩粉少許,無時(shí),加蜜少許。

無價(jià)散
治風(fēng)熱喘促,悶亂不安,俗謂之馬脾風(fēng)。
辰砂(二錢半) 輕粉(五錢) 甘遂(面裹者,焙干,一錢半)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字,用溫漿水少許,入滴油一點(diǎn),挑藥在上,沉下去,卻以
漿水灌之,立效。
又一法,小兒喘脹,俗謂之馬脾風(fēng),又謂之風(fēng)喉者。以草莖量病兒手中指里近
掌紋至中指尖截?cái)啵绱硕o,自乳上微斜直立,兩莖于稍盡頭橫一莖,兩頭盡頭
點(diǎn)穴,灸三壯,此法多曾見愈。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篇名>悲哭
屬性:《萬全方》小兒有驚啼,有夜啼,有軀啼。夫驚啼者,由風(fēng)邪乘心,臟腑生熱,
熱則精神不定,睡臥不安,故驚啼。夜啼者,臟冷也,夜則陰盛,陰盛相感,痛甚
于晝,故令夜啼。一云有犯觸禁忌,亦令兒夜啼,可作法術(shù)斷之。其軀啼者,由腹
中痛甚,兒身軀張,氣蹙而啼也。又有胎寒而啼者,此兒在胎時(shí)已受病也,其狀腸
胃虛冷,不消乳哺,腹脹下痢,顏色青白,而時(shí)或啼叫是也。〔薛〕悲哭者,肺之
聲,淚者,肝之液也,若六脈弦緊者,先以溫湯漬其身取汗,次以涼膈散之類清其
內(nèi)熱,此張子和治法如此。若因乳母怒火遺熱于肝,肝火炎熾,反侮肺金,金木相
擊,故悲哭有聲者,宜用六君、柴胡、山梔以補(bǔ)脾清肝,用六味丸以壯水生木。
有因驚風(fēng),過服祛風(fēng)燥血之藥而致者,有因吐瀉內(nèi)亡津液而致者,及稟父腎陰不足
不能生肝者,治各審之。若小兒忽然大啼作聲,丹溪謂必死,此稟腎陰不足,虛火
炎上故也,用六味丸多有生者。仍參覽夜啼、客忤、驚啼、重舌、口瘡、天釣、內(nèi)釣等證。

錢氏蟬花散
治驚風(fēng)夜啼,切牙咳嗽,及療咽喉壅痛。
蟬花(和殼) 白僵蠶(直者,酒炒熟) 甘草(炙。各一分) 延胡索(半分)
上為末。一歲一字,四五歲半錢,蟬殼湯下。
《本事方》治小兒拗哭。
龍齒散

龍齒 蟬殼(去翅足泥土) 釣藤(有鉤子者) 羌活 茯苓 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煎六分,去渣,溫?zé)岱?
子和治一小兒悲苦,彌日不休,兩手脈弦而緊。戴人曰,心火甚則乘肺,肺不
受其屈故哭。肺主悲,王太仆云∶心爍則痛甚,故爍甚悲亦甚。先令浴,以溫湯
漬形以為汗也,肺主皮毛,汗出則肺熱散,浴止而啼亦止矣。仍命服涼膈散加當(dāng)
歸、桔梗,以竹葉、生姜、樸硝同煎服,瀉膈中之邪熱。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悲哭
<篇名>驚啼
屬性:謂于眠睡里忽然啼而驚覺也。錢氏云∶小兒驚啼,邪熱乘心也,當(dāng)安心,安
神丸主之。(方見心臟)

乳香丸
治驚風(fēng)內(nèi)釣,腹痛驚啼。
乳香(半錢) 沒藥 沉香(各一錢) 蝎稍(十四枚) 雞心檳榔(一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丸,菖蒲、釣藤湯調(diào)下。

木香丸
治證同前。
乳香 沒藥 全蝎(各半錢) 釣藤 舶上 香 木香(各一錢)
上,先將乳香、沒藥另研,次入諸藥末和畢,取大蒜少許研細(xì)和丸,桐子大。
每服二丸,釣藤湯下。
〔張渙〕嬰兒眠臥著,忽啼哭驚覺,面赤口舌干,狀若神祟,即非夜啼,乃風(fēng)熱邪氣
乘于心臟。名曰驚啼。宜用
牛黃膏方
(常服除胎熱)
牛黃 好牡蠣( 粉。各一分)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 以上并為細(xì)末,次入 辰砂
雄黃(各一分,并細(xì)研,水飛) 龍腦(半錢)
上件諸藥,一處研細(xì)勻,煉蜜和成膏,如雞頭實(shí)大。每服半粒至一丸,薄荷湯化下,乳食后。

青云散

石蓮心(一分) 天南星(炮) 僵蠶(取直者) 全蝎 郁金(皂角煮。各一錢半) 雄黃(一錢) 粉霜(半
錢)
上件為末。每服一字半錢,看大小,蜜湯調(diào)下。
《圣惠》
犀角散
治小兒驚啼。
犀角屑 釣藤 升麻 黃芩 甘草(炙。各一分) 人參(三分)
上 咀。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量兒服之。

羚羊角散

羚羊角屑 黃芩 犀角屑 甘草(炙) 茯神(各一分) 麥門冬(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龍齒散
治小兒驚啼煩熱,眠臥不安。
龍齒 麥門冬(各半兩) 白芍藥 川升麻 川大黃(炒)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藥 咀。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渣,溫溫服,量小兒大小,加減服之。

柏子仁散
治小兒驚啼,狀如物刺。(亦治 啼)
柏子仁(一兩,搗,細(xì)羅為散)
上件藥,一二歲兒每服一字,用粥飲調(diào)服,三四歲兒每服半錢,一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五邪,驚啼悲傷。鯪鯉甲、燒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服方寸匕。(出本草)
《仙人水鑒》兒生下,多驚啼聲噎,庸醫(yī)云是氣急,此誤人命,宜使此方。
收取黃葵四月花,陰干搗散入馬牙,黃連四分加黃柏,四味神方力莫加
上,以冷水調(diào)下一字至一錢,服之立效。
《嬰孺》治小兒夜睡,忽驚啼不識(shí)母,母喚之,搖頭方
上小兒忽驚啼不識(shí)母者,是夢中見母棄之去,謂母實(shí),故啼去,但令人抱坐于
暗中,令母從外把大火入來喚之即止,所以然者,謂母去還來也。此方天下未
之知?!峨[居效方》
一法,寫天心二字于囟門上,寫泥丸二字于丹田上。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悲哭
<篇名>啼
屬性:巢氏云∶小兒在胎時(shí),其母將養(yǎng),傷于風(fēng)冷,邪氣入胞傷兒臟腑,故兒生之后,
邪猶在兒腹內(nèi),邪動(dòng)與正氣相搏,則腹痛,故兒 張蹙氣而啼。

釣藤膏
治小兒干啼后 。(方見腹痛)
〔張渙〕嬰兒在胎之時(shí),其母將養(yǎng)一切不如法,及取涼飲冷過度,冷氣入兒腸胃,使
胎氣不強(qiáng),致生下羸弱多病,俯仰多啼,名曰 啼,宜用

養(yǎng)臟湯

川當(dāng)歸(一兩) 沉香 丁香 白術(shù) 桂心 川芎(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姜二片,煎至四分,去渣放溫,
時(shí)時(shí)滴兒口中。
《嬰孺》
黃 散
治少小胎寒,腹痛 啼。
黃 當(dāng)歸 芎 干姜(各四分) 甘草(三分) 黃芩(六分銖)
上為末。二十日兒用乳汁和一胡豆大,一日三夜一,五十日兒一小豆大,百
日二小豆大。藥溫中無毒,若無黃 ,可闕也。兒生便服,使寒氣不得生,亦不
吐,服之期年,止服妙。若寒氣 痛,啼不可忍,以水煮飲之,如服理中丸法,
服藥補(bǔ)益之可數(shù)十倍節(jié)度無苦。
〔劉氏〕治胎氣弱,陰陽不調(diào),晝夜 啼不已。
好乳香(水中坐乳缽,細(xì)研) 沒藥(細(xì)研) 木香 姜黃(各四錢) 木鱉子(二十個(gè),去殼)
上,先將后三味同為細(xì)末,次研入上二味,煉蜜和成劑收之。每一歲兒,可服
半皂子大,余以意加減,煎釣藤湯化下,無時(shí)。次用魏香散。

魏香散

蓬莪術(shù)(半兩,濕紙裹煨) 真阿魏(一錢)
上,先用溫水化阿魏,浸蓬莪術(shù)一晝夜,切,焙干為末。每服半錢,煎紫蘇米
飲空心調(diào)下。 啼稍愈,服開胃丸。

開胃丸

白術(shù) 木香 蓬莪術(shù) 人參 當(dāng)歸(各半兩) 白芍藥(一分)
上為細(xì)末,湯浸炊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七丸,空心食前,煎麝香湯下。

白術(shù)當(dāng)歸煎丸
治胎寒腹痛,遇夜啼叫,身體 張,有如癇狀,吐 不止,大便酸
臭,乳食雖多,不生肌膚。
白術(shù) 當(dāng)歸 木香
上等分,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煎木香湯化下。

六神散
治腹痛啼哭,面青口中冷氣,四肢亦冷,曲腰而啼,或大便泄瀉,及不吮乳。
人參 山藥 白術(shù)(各半兩) 甘草(二錢) 茯苓 扁豆(炒。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二片,棗一枚,煎服。一方,用當(dāng)歸、白芍藥、人參各
二錢半,甘草、桔梗、陳皮各一錢,為散,每服二錢,水煎,時(shí)時(shí)服。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悲哭
<篇名>夜啼
屬性:《三因》小兒夜啼有四證,一曰寒,二曰熱,三曰重舌口瘡,四曰客忤。寒則腹
痛而啼,面青白,口有冷氣,腹亦冷,曲腰而啼,此寒證也。熱則心躁而啼,面赤,
小便赤,口中熱,腹暖,啼時(shí)或有汗,仰身而啼,此熱也。若重舌口瘡,要吮乳不
得,口到乳上即啼,身額皆微熱,急取燈照口,若無瘡,舌必重也??外枵撸娚?
人,氣忤犯而啼也,各隨證治之。
〔曾〕夜啼者,有驚熱夜啼,有心熱夜啼,有寒疝夜啼,有誤觸神只夜啼,此四
者,詳具于后。驚熱者,為衣衾太濃,或抱于極暖處久坐,致生煩悶,邪熱攻心,
心主神,神亂則驚,心與小腸為表里,故啼泣而遺溺者是也。治法,退熱鎮(zhèn)心則自
安矣,用百解散(急驚)牛蒡湯(咽喉)三解散(潮熱)主之。心熱者,見燈愈啼,面紅多淚,
無燈則稍息,蓋火者陽物也,心熱遇火,兩陽相搏,才有燈而啼甚,故經(jīng)曰∶火疾
風(fēng)生乃能雨,此其義也,宜涼心安神,用百解散或五苓散(俱驚)加黃芩、甘草,水煎服,
次牛蒡湯(咽喉)、三解散(潮熱)及琥珀抱龍丸(驚)為治。有遇黃昏后至更盡時(shí),哭多睡少,
有啼聲不已,直到天明,乃胎中受寒,遇夜則陰勝而陽微,故腰曲額汗,眼中無淚,
面瑩白而夾青,伏臥而啼,入盤腸內(nèi)吊之證,名為寒疝。治法,去宿冷,溫下焦,
白芍藥湯(疝)、烏梅散(腹痛)及沖和飲(傷寒)加鹽炒茱萸、茴香,水姜煎服,及釣藤膏亦佳。
誤觸神只者,面色紫黑,氣郁如怒,呼時(shí)若有恐懼,及睡中驚惕,兩手抱母,大哭
不休,此誤觸禁忌神只而得,或因惡祟所侵,蓋嬰孩目有所睹,口不能言,但驚哭
無時(shí),指紋俱隱,故《玉環(huán)集》云∶忽然兩手形無見,定知唐突惡神靈。治法,先
解其表,宜百解散(驚)次驅(qū)邪鎮(zhèn)心,用蘇合香丸(客忤)、琥珀抱龍丸(驚)投之自效?!惭萆健?
王氏舉水鏡先生云∶天蒼蒼,地王王,小兒夜啼疏客堂。又云∶啼而不哭是煩,哭
而不啼是躁?!稛o辜賦》云∶夜多啼而似祟。凡初生兒日夜煩啼如有祟,或謂熱在心,
驚藥與疏利,或謂寒停臟腑,與服溫暖,醫(yī)者察而治之,乃善也。若兒啼哭,胸堂
仰突,首反張,不喜見燈者,心經(jīng)有熱,宜疏利,服三黃丸或洗心散加燈心、
麥門冬子良。若兒啼哭,頭低身曲,眼閉肚緊者,臟腑留寒,宜與溫之,胃風(fēng)湯加
黃煎效。若不識(shí)證候,但以蟬蛻二七枚全者,去大腳為末,加朱砂一字,蜜調(diào)
涂于吻,立效。〔薛〕夜啼有二,曰脾寒,曰心熱也,夜屬陰,陰勝,則脾臟之寒
愈盛,脾為至陰,喜溫而惡寒,寒則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其候面青白,手
腹俱冷,不思乳食是也,亦曰胎寒,用釣藤散。若見燈愈啼者,心熱也,心屬火,
見燈則煩熱內(nèi)生,兩陽相搏,故仰身而啼,其候面赤,手腹俱暖,口中氣熱是也,
用導(dǎo)赤散。若面色白,黑睛少,屬腎氣不足,至夜陰虛而啼也,宜用六味丸。若兼
泄瀉不乳,脾腎虛弱也,用六神散。若兼吐瀉少食,脾胃虛寒也,用六君、炮木香。
大便不化,食少腹脹,脾氣虛弱也,用異功散。心血不足者,秘旨安神丸。木火相
搏者,柴胡梔子散。肝血不足者,地黃丸。大抵此證或因吐瀉內(nèi)亡津液,或稟賦腎
陰不足、不能滋養(yǎng)肝木,或乳母恚怒、肝火侮金,當(dāng)用六君子湯補(bǔ)脾土以生肺金,地
黃丸壯腎水以滋肝木。若乳母郁悶而致者,用加味歸脾湯。乳母暴怒者,加味小柴
胡湯。乳母心肝熱搏,柴胡梔子散。仍宜參客忤驚啼覽之。
《心鑒》治小兒一百二十日內(nèi)夜啼,用蟬蛻四十九個(gè),去前截,用后截,為末,分四服,
釣藤湯調(diào)灌之。
《普濟(jì)》
蟬花散
治小兒夜啼不止,狀若鬼祟,用蟬蛻下半截為末、一字,薄荷湯入
酒少許調(diào)下?;蛘卟恍?,將上半截為末,前湯調(diào)下,即復(fù)啼也,古人立方,莫知其妙。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悲哭
<篇名>寒夜啼
屬性:錢乙論夜啼云∶脾藏冷而痛也,當(dāng)與溫中藥及以法禳之,花火膏主之。

花火膏
取燈火一顆,涂乳上,令兒吮之。
〔錢氏〕
當(dāng)歸丸
凡小兒夜啼者,臟寒而腹痛也,面青手冷,不吮乳者是也,宜此方。
當(dāng)歸 白芍藥 人參(各一分) 甘草(炙,半分) 桔梗 陳橘皮(不去白。各一錢)
上為細(xì)末。水煎半錢,時(shí)時(shí)少與服。又有熱痛,亦啼叫不止,夜發(fā)面赤,唇焦,
小便黃赤,與三黃丸、人參湯下。(三黃丸方見實(shí)熱。)
〔張渙〕
萬金散
治嬰兒藏寒,稟氣怯弱,或多囟解,面色青白,遇夜多啼,甚者煩
悶,狀若神祟,亦由觸犯禁忌所致,此名曰夜啼,宜用此方。
沉香(銼) 丁香 人參 五味子 當(dāng)歸(各一兩) 赤芍藥 白術(shù)(各半兩) 桂心(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用淡溫漿水一小盞,煎至五分,放溫,時(shí)時(shí)滴兒口中,立效。
〔田氏〕
五味子散
治小兒夜啼及腹痛,至夜輒劇,狀似鬼祟。
五味子 當(dāng)歸 赤芍藥 白術(shù)(各半兩) 茯神 陳皮 桂心 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為粗末,水煎。量兒大小加減。

釣藤膏
治百日內(nèi)嬰孩面青腹痛夜啼,及周歲以上者盤腸內(nèi)吊諸疝氣疾。
釣藤(和鉤) 玄胡索 當(dāng)歸(酒洗) 粉草(炙) 乳香(各五錢) 肉桂(去粗皮,二錢) 麝香(一字)
上,前四味焙干,桂不過火,同為末,乳香 葉裹,熨斗盛火熨透,候冷,入
乳缽?fù)昙?xì)杵,后入前藥末再杵勻,煉蜜丸芡實(shí)大。每用一丸至二丸,白湯空心
化服。

釣藤飲
治小兒夜啼,乃臟冷也,陰盛于夜則冷動(dòng),冷動(dòng)則為陰極發(fā)躁,寒盛作疼,
所以夜啼不歇也,釣藤散主之,治驚啼,加蟬蛻、防風(fēng)、天麻。
釣藤鉤 茯神 茯苓 川芎 當(dāng)歸 木香 甘草 白芍藥(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姜棗略煎服。其或心熱而煩,啼必有臉紅舌白,小便赤澀
之證,釣藤飲去木香,加朱砂末一錢,研和,每服一錢,木通湯調(diào)下,或銼散煎服亦可。
《圣惠》
乳頭散
治小兒夜啼不止,腹中痛。
黃 (銼) 甘草(炙) 當(dāng)歸 赤芍藥 木香
上,各等分,搗細(xì),羅為散。每服取少許著乳頭上,因兒吃乳,服之。
蒜乳丸治腹痛夜啼。(方見腹痛。)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悲哭
<篇名>熱夜啼
屬性:錢氏云∶三黃丸治腹熱痛(熱痛腰不曲肢不冷也) 夜啼面赤,唇焦便赤,用人參湯吞下。(方見里熱)

吉氏朱砂膏
治諸驚啼夜啼。
朱砂 人參 白茯苓 甘草(各一錢) 腦麝(各少許)
上末,蜜為丸。每服一塊如皂子大,金銀薄荷湯下。

安神散
治一應(yīng)驚啼。
犀角 雄黃 人參 車前子(各半兩) 茯苓(一兩)
上五味為末。每服一錢,桃仁湯下。
《三因》
燈花散
治熱證心躁夜啼,以燈花三四顆,研細(xì),用燈心煎湯、調(diào)涂口中,
以乳汁送下,日三服,無燈花、用燈心燒灰亦妙。又一法,燈花七枚,硼砂一
字,辰砂少許,研細(xì),蜜調(diào),抹唇上立安。
〔茅先生〕
抹唇膏
主小兒夜啼。
蟬殼(一個(gè),去足) 燈花(兩朵) 朱砂(少許)
上為末。如小兒夜啼,遇夜用雞冠血調(diào)藥,抹兒上下兩唇,即止。夾朱砂膏與服。
〔丹溪〕治小兒夜啼
人參(二錢半) 黃連(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竹葉(二十片) 生姜(一片)
上,水煎服。
《澹寮》
龍齒散
(方見前,即《本事》龍齒散,但無羌活。)
小兒夜啼。黃連姜汁炒、甘草、竹葉、燈心煎服。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悲哭
<篇名>口瘡重舌夜啼
屬性:《三因》
蒲黃散

真蒲黃(微炒,紙鋪地上出火氣)
上研細(xì)。每抄些少摻舌下,時(shí)時(shí)摻之,更以溫水蘸熟帛裹指,輕輕按掠之,按罷摻藥。

牡蠣散
(方見口瘡。)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悲哭
<篇名>客忤夜啼
屬性:治客忤夜啼法,用本家廚下燒殘火柴頭一個(gè),以火焦頭為上,朱書云∶吾是天上五
雷公,將來作神將能收,夜啼鬼一縛永不放。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敕。書了勿令兒知,
立在床下倚床前腳里立之,男左女右效。

黃土散
治小兒卒客忤。
灶中黃土 蚯蚓屎(各等分)
上,研勻。和水,涂兒頭上及五心良。

TOP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悲哭
<篇名>禳厭法
屬性:《千金》治夜啼方
上以妊娠時(shí),食飲偏所思者物哺兒即效。
《外臺(tái)?必效》小兒夜啼方
以日未出時(shí)及日午時(shí)仰臥,于臍上橫文中,屏氣以朱書作血字,其夜即斷聲效。
〔陳藏器〕余云
井口邊草主小兒夜啼,著母臥席下,勿令母知。
《子母秘錄》治小兒夜啼。
甑帶懸戶上
〔孟詵〕小兒夜啼。
取干牛糞如手大,安臥席下,勿令母知,子母俱吉。
《集驗(yàn)方》仙人杖,小兒驚癇及夜啼,安身伴睡良。
《日華子》云,豬窠內(nèi)有草,治小兒夜啼,安席下,勿令母知。
《日華子》云,烏雌雞翼,治小兒夜啼,安席下,勿令母知。圣惠方
上臍下書甲字瘥。
又方 取樹孔中草,著戶上,立止。
又方 以車輞,盜安母臥床下,勿令母知。
又方 取荒廢井中敗草,懸戶上良。
又方 取牛糞灰,安母臥下,勿令母知。
又治小兒夜啼符法三道
\r圖\p03-b44a3.bmp\r 此符左右手中貼之\r圖\p03-b44a4.bmp\r 此符臍中貼之\r圖\p03-b44a5.bmp\r 貼房 門上
《嬰孺》治小兒夜啼法
上令母脫去上衣,只著中衣,跪宅四角,曰∶西方白帝,東方青帝,南方赤帝,
北方黑帝,中央黃帝,乞斷某甲夜啼,荷恩之日,奉還酒脯,隨意所用。還法安
五畔居中庭四角,故四角四畔,中央一畔,啟顙瞻五帝說曰∶今日奉還隨意所咒愿之。
劉氏方 治小兒夜啼。
寫∶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燒灰吞之,男左一本,女右一本。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悲哭
<篇名>灸法
屬性:《寶鑒》灸幼宮,三壯,又灸中指甲后一分。《萬全方》灸小兒夜啼,上燈啼,雞鳴
止者。灸中指甲后一分,中沖穴一壯,炷如小麥大。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篇名>喑
屬性:〔薛〕經(jīng)云∶舌者音聲之機(jī)也,喉者音聲之關(guān)也,小兒卒然無音者,乃寒氣客于會(huì)
厭,則厭不能發(fā),發(fā)不能下,致其門闔不制,故無音也。若咽喉音聲如故,而舌不
能轉(zhuǎn)運(yùn)言語,則為舌喑,此乃風(fēng)冷之邪,客于脾之絡(luò),或中于舌下廉泉穴所致也,
蓋舌乃心之苗,心發(fā)聲為言,風(fēng)邪阻塞經(jīng)絡(luò),故舌不能轉(zhuǎn)運(yùn)也。若舌本不能轉(zhuǎn)運(yùn)言
語,而喉中聲嘶者,則為喉喑,此亦為風(fēng)冷所客,使氣道不通,故聲不得發(fā),而喉
無音也。然或風(fēng)痰阻塞,或因心經(jīng)氣虛,或因脾之脈絡(luò)受風(fēng),或因風(fēng)痰滯于脾之絡(luò),
或因脾氣不足,或胃中清氣不升,皆足以致喑。大抵此證亦有稟父腎氣不足、不能
言者,有乳母五志之火遺兒熏閉清道、不能言者,或兒病津液耗損、會(huì)厭干涸、不
能言者,或腎氣不充、虛火上炎傷肺、不能言者,有驚風(fēng)中風(fēng)不能言者,若遺熱與
津液耗者,用七味白術(shù)散。清氣不升者,用補(bǔ)中益氣湯。稟腎不足與虛火傷肺者,
用六味地黃丸。若仰首咳嗽,肢體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顱,呵欠切牙等證,悉
屬腎虛,非地黃丸,不能救也。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喑
<篇名>卒失音
屬性:巢氏云,喉嚨者,氣之道路,喉厭者,聲音之門戶,有暴寒氣客于喉厭,
得寒即不能發(fā)聲,故卒然失音也,不能語者,語聲不出,非牙關(guān)噤也。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喑
<篇名>病后喑
屬性:錢氏論腎怯、失音、相似,病吐瀉及大病后,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咽藥,此非
失音,為腎怯不能上接于陽故也,補(bǔ)腎地黃丸(腎)主之。失音乃卒病耳。
《吉氏家傳》治小兒患后聲不出。
酸棗仁(去殼,一錢) 白茯苓(半錢) 朱砂(二錢)
上件為末,蜜丸如豆大。每服一丸,人參湯下。
《圣惠》
雞頭丸
(見舌)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喑
<篇名>驚退而喑
屬性:漢東
王先生通關(guān)散
治小兒驚風(fēng)并退,只是聲啞不能言。
上以天南星炮,為末。每服嬰孩半字或一字,三五歲半錢,八九歲一錢, 豬
膽汁調(diào)下,令孩兒吃咽入喉中,便能言語。
《集驗(yàn)方》治小兒驚退而啞,不能言語。
木通(銼) 防風(fēng)(去蘆) 川升麻 羚羊角(屑) 桂心(以上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件藥搗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少許,更煎
一兩沸,不計(jì)時(shí)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集驗(yàn)》又方
臘月牛膽釀天南星(不拘多少)
上研細(xì)。每服半字,薄荷湯調(diào)下,臨臥服,兒大者、服一字至半錢。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喑
<篇名>癇瘥而喑
屬性:《巢氏病源》小兒發(fā)癇瘥后,六七歲不能語候,風(fēng)癇發(fā)之狀,口眼相引,或目睛
上搖,或手足螈 ,或脊背強(qiáng)直,或頸項(xiàng)反折,屈搐如數(shù),皆由以兒當(dāng)風(fēng)取涼,乳
哺失節(jié)之所為也。而癇發(fā)瘥后不能語者,是風(fēng)癇因兒衣濃汗出,以兒乘風(fēng)取涼太過,
為風(fēng)所傷得之,其初發(fā)之狀,屈指如數(shù),然后發(fā)螈 是也。心之聲為言,開竅于口,
其癇發(fā)雖止,風(fēng)冷之氣猶滯心之絡(luò)脈,使心氣不和,其聲不發(fā),故不能言也。
《千金》
大補(bǔ)心湯
治小兒癇瘥后,風(fēng)冷留滯于心絡(luò),使心氣不和,語聲不發(fā)。
黃芩 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甘草 茯苓 桂心(各三兩) 石膏 半夏 遠(yuǎn)志肉(各四兩)
生姜(六兩) 大棗(二十枚) 飴糖(一斤) 干地黃 阿膠 麥門冬(各三兩)
上件藥 咀。每服一大撮,入前飴糖半匙許,水一盞半,煎半盞服之。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喑
<篇名>中風(fēng)失音
屬性:《圣惠》治小兒中風(fēng)失音不語,舌根強(qiáng)硬方
陳醬汁(半合) 人乳(二合)
上件藥相和,合令勻,少少與兒服之。
〔張渙〕
竹瀝膏
治小兒中風(fēng),失音不語,牙關(guān)緊急。
竹瀝(根據(jù)法旋?。?生地黃(取汁) 蜜(各半合。以上攪勻) 桂心(為末) 石菖蒲(一寸九節(jié)者,取末。各
一兩)
上件都一處調(diào)勻,慢火熬成膏,硬軟得所如皂子大。每服一粒,取梨汁化下。
〔救生〕
菖陽湯
治小兒中風(fēng)昏。
石菖蒲 天麻 生烏蛇肉 全蝎 白僵蠶 附子(炮,去皮臍) 羌活 人參 白附子(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兩盞,生姜五片,薄荷五葉,煎至一盞,濾去渣,溫?zé)釙r(shí)時(shí)與服。

醒脾散
治小兒驚搐后不語。
甘草(炙,一錢) 冬瓜子 防風(fēng)(各半兩) 人參(一分)
上件為細(xì)末,每服一錢,用水一盞,入竹葉數(shù)片,燈心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
食后溫服,臨睡。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喑
<篇名>傷寒失音
屬性:茅先生傷寒失音語不得方
金毛狗脊 甘草(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黃蠟一塊,指頭大,水六分,同煎四分服。
《集驗(yàn)方》治小兒傷寒失音不能語
桂(指面大)
上,含桂口中,漸漸聲音如舊。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篇名>鼻
屬性:張渙按∶小兒肺氣通于鼻,氣為陽,若氣受風(fēng)寒,停滯鼻間則成鼻塞,氣寒使
津液不收則多涕,若冷氣久不散,膿涕結(jié)聚,使鼻不聞香臭則成 鼻,若挾熱則鼻
干,皆妨害乳食?!惭Α吵彩显啤帽悄朔沃[,皮毛腠理乃肺之主,此因風(fēng)邪客于
肺而鼻塞不利者,宜用消風(fēng)散?;蛴檬[白七莖,入油膩粉少許,擂攤絹帛上,掌中
護(hù)溫,貼囟門。因驚仆氣散,血無所羈而鼻衄者,用異功散加柴胡、山梔。左臉青
而兼赤者,先用柴胡清肝散,后用地黃丸。上臉赤,乃肺大腸實(shí)熱也,用瀉白散。
鼻色赤,乃脾胃實(shí)熱也,用瀉黃散。微赤,乃脾經(jīng)虛熱也,用異功散加升麻、柴胡。
色深黃,用《濟(jì)生》犀角地黃湯,后用楊氏地黃散。淡白色,用六君子湯。頦間色
赤,用四物湯加山梔;赤甚,用五淋散。小便赤色,用六味丸、補(bǔ)中益氣湯。唇色白,
用六君子湯。久不愈用麥門冬飲子。若初病元?dú)馕刺潱槭橙绯?,發(fā)熱壯熱,二便
秘結(jié),作渴飲水,臥不露睛者,悉屬形病俱實(shí),當(dāng)治邪氣。若病久元?dú)庖烟?,食?
發(fā)熱,口干飲湯,嘔吐泄瀉,肢體畏寒,臥而露睛者,悉屬形病俱虛,當(dāng)補(bǔ)正氣為要。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鼻
<篇名>鼻塞
屬性:〔演山〕凡產(chǎn)牙兒,三朝、五日、六晨、一臘,忽然鼻塞,吻乳不能,開口呼吸
者,多是乳母安睡之時(shí),不知持上兒子,鼻中出息,吹著兒囟,或以水浴洗,用水
溫冷,不避風(fēng)邪,所以致兒鼻塞。宜與通關(guān)膏敷之,消風(fēng)散服之。或有驚悸作熱,
杜薄荷散與服。通關(guān)膏用白僵蠶、豬牙皂角、荊芥、香附子、川芎、細(xì)辛等分為末,
蔥白同研,敷囟至妙。

消風(fēng)散
治胎熱胎寒,兼治諸風(fēng)上攻頭目昏痛,項(xiàng)背拘急肢疼,目眩旋暈,鼻塞多
嚏,皮膚頑麻,癢瘡癮疹,小兒虛風(fēng)。
茯苓 川芎 羌活 荊芥穗 防風(fēng)(去蘆) 藿香 僵蠶(炒) 蟬蛻(去嘴爪) 甘草(炙) 濃
樸(制) 陳皮(去白。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分,茶清調(diào)下,薄荷湯亦可。急慢驚風(fēng),乳香、荊芥湯調(diào)下。
或加雄黃,名雄風(fēng)散。

薄荷湯
治鼻塞不通及夾驚傷寒,極熱變蒸。
薄荷葉(五錢) 羌活 全蝎 麻黃(去節(jié)) 甘草 僵蠶(炒。各一錢) 天竺黃 白附子(各二錢半,煨)
上為末。薄荷湯調(diào)下。熱極生風(fēng)加竹瀝少許。一方,有柴胡、臺(tái)芎、桔梗、茯
苓,無全蝎、僵蠶、天竺、白附。
〔張渙〕
辛夷膏

辛夷葉(一兩,洗焙干) 細(xì)辛 木通 香白芷 木香(各半兩)
以上搗,羅為細(xì)末。次用
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研)
上件,用羊髓、豬脂各二兩,同諸藥相和,于石器中慢火熬成膏赤黃色,放
冷,入龍腦、麝香各一錢,拌勻,每用少許涂鼻中。若乳下嬰兒,奶母吹著兒
囟鼻塞者,只涂囟上。
《張雞峰方》治囟開不合,鼻塞不通。
上,以天南星大者一枚,微炮為末。以淡醋調(diào)涂緋帛上,以貼囟上。炙熱手,頻熨之。
莊氏治小兒鼻塞方
上,以槐葉為末,用乳母唾調(diào),濃涂囟上。
〔吉氏〕
蔥涎膏
治兒生三五日,鼻塞氣急,飲乳之時(shí)啼叫不止。
蔥葉 豬牙皂角(為末,去皮。各七條)
上,爛研,同皂角末成膏。貼囟門上,瘥。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鼻
<篇名>鼻
屬性:《圣惠》
龍腦散
治小兒鼻 ,不聞香臭。
龍腦(半錢,細(xì)研) 瓜蒂(十四枚) 赤小豆(三十粒) 黃連(三大莖,去須)
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入龍腦研令勻。每夜臨臥時(shí),以綠豆大吹入鼻中。每用
有少許清水出,為效。
〔張渙〕
清肺膏
治 鼻病。
瓜蒂(半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赤小豆 細(xì)辛 甘草(各一分。以上搗羅為細(xì)末)
上件,入龍腦一錢研勻,煉蜜和丸。綿裹,納鼻中,隨鼻之大小。
上二方,前一方,有熱者宜之。后一方,有寒者宜之。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鼻
<篇名>鼻流清涕
屬性:《圣惠》夫肺氣通于鼻,若其藏為風(fēng)冷所傷,冷隨氣乘于鼻,故使液涕不收也。
夫津液涕唾,得熱則干燥,得冷則流溢也。
〔張渙〕
菊花散
治鼻塞多涕等病。
甘菊 防風(fēng) 前胡(各一兩) 細(xì)辛 桂心(各半兩) 甘草(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半錢,研入乳香少許,煎荊芥湯調(diào)下,乳后。
《圣惠》
菊花散
治小兒腦戶傷于風(fēng)冷,鼻內(nèi)多涕,精神昏悶。
甘菊花 白術(shù) 細(xì)辛 白茯苓 甘草(炙微赤,銼) 防風(fēng) 人參(并去蘆。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jì)時(shí)候,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萬全方》
芎 散
治證同前。
芎 (半兩) 甘菊花 白術(shù) 防風(fēng) 人參 細(xì)辛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鼻
<篇名>鼻干無涕
屬性:《圣惠》夫小兒肺臟壅滯,有積熱上攻于腦,則令腦熱也。又肺氣通于鼻,主于
涕,若其臟有熱,則津液干燥,故令無涕也。
《圣惠》
木通散
治小兒腦熱無涕,口干心躁,眠臥不安。
木通(銼) 麥門冬(去心,焙) 川升麻(各半兩) 知母 犀角屑 甘草(炙微赤,銼) 杏仁(湯浸,去
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梔子仁(三枚)
上件藥搗,羅為粗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
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張渙〕
犀角升麻散
治腦熱肺壅鼻干病。
犀角屑(一兩) 川升麻 馬牙硝 黃連(各半兩)
以上搗,羅為細(xì)末。次用
朱砂(細(xì)研水飛,半兩) 牛黃 龍腦(各一分,研細(xì))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溫蜜湯調(diào)下,乳食后。
《萬全方》
麥門冬丸
治小兒心肺壅熱,腦干無涕,時(shí)有煩躁。
麥門冬(去心,焙,一兩) 龍腦(細(xì)研,半分) 甘草(炙) 牛黃(研入。各一分) 黃連 赤茯苓 犀
角屑 粉霜 朱砂 馬牙硝(各研) 生干地黃 子芩(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都研令勻。每服半錢,以溫蜜湯調(diào)下。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鼻
<篇名>鼻有息肉
屬性:《千金冀》論曰∶凡人往往有鼻中肉塞,眠食皆不快利,得鼻中出息,而俗方亦
眾,而用之皆無成效,惟見《本草》云∶雄黃主鼻中息肉,此言不虛,但時(shí)人不知用
雄黃之法,醫(yī)者生用,故致困斃,曾有一人患鼻不得喘息,余以成煉雄黃,日內(nèi)一
大棗許大,過十日,肉塞自出,當(dāng)時(shí)即得喘息,更不重發(fā)。其煉雄黃法,在《千金
冀》仙丹方中具有之,宜尋求也,期有神驗(yàn)。
《千金》治小兒鼻塞生息肉方
通草 細(xì)辛(各一兩)
上二味搗末。取藥如豆,著綿纏頭,納鼻中,日二。
《千金冀》治鼻中息肉塞鼻,不得喘息方
取細(xì)辛,以口濕之,屈頭、納鼻中,傍內(nèi)四畔多著,日十易之,滿二十日外,以∶
葶藶(一兩) 松蘿(半兩)
上二味搗篩。以綿裹薄如棗核大,納鼻中,日五六易之。滿二十日外,以吳白
礬上上者二兩,瓦坯里相合,令置窯中燒之,待瓦熟,取搗篩,以面脂和,如棗
核大,納鼻中,日五六易。盡,更和,不得頓和。二十日外,乃瘥。慎行作勞,
及熱食并蒜面百日。
《千金翼》治 鼻有息肉,不聞香臭方
瓜蒂 細(xì)辛(各半兩)
上二味為散。絮裹豆大,塞鼻中,須臾即通。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鼻
<篇名>鼻赤
屬性:〔丹溪〕治小兒赤鼻
雄黃 黃丹(各等分) 用無根水調(diào)敷。
或用菖蒲半葉,酒蒸,為末調(diào)服,解食毒。(無根水者,天落雨水,用碗盛之者是也。)
〔薛氏〕云,鼻色赤,乃脾胃實(shí)熱也,用瀉黃散。微赤,乃脾經(jīng)虛熱也,用異功散
加升麻、柴胡。色深黃,用《濟(jì)生》犀角地黃湯,后用楊氏地黃散。淡白色,用六君子湯。
〔楊氏〕
地黃散
治榮中有熱,肺壅鼻衄。
生地黃 赤芍藥 當(dāng)歸身 川芎(各等分)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熟,入蒲黃少許。春夏衄,入地黃汁、蒲黃各少許。秋
冬衄,用車前子汁少許。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篇名>龜胸
屬性:〔錢〕肺熱脹滿,攻于胸膈。即成龜胸。又,乳母多食五辛亦成?!矎垺橙槟溉?
兒,常捏去宿乳,夏常洗乳凈,捏去熱乳,若令兒飲熱乳,損傷肺氣,胸高脹滿,
令兒胸高如龜,乃名龜胸。〔曾〕此候因風(fēng)痰停飲,聚積心胸,再感風(fēng)熱,肺為諸
臟華蓋,居于膈上,水氣泛溢,則肺為之浮,日久凝而為痰,停滯心胸,兼以風(fēng)熱
內(nèi)發(fā),其外證唇紅面赤,咳嗽喘促,致胸骨高如覆掌,名曰龜胸。治法,寬肺化痰
利膈,以除肺經(jīng)痰飲,先用五苓散和寬氣飲入姜汁蔥湯調(diào)服,次清肺飲、雄黃散、
碧玉丸、如意膏為治。若投前藥,愈而復(fù)作傳變,目睛直視,痰涎上涌,兼以
發(fā)搐,則難治矣?!惭Α除斝亍敱?,多因小兒元?dú)馕闯?,腠理不密,風(fēng)邪所乘,
或痰飲郁結(jié),風(fēng)熱交攻而致,法當(dāng)調(diào)補(bǔ)血?dú)鉃橹鳎郧鍩嵯底糁?。若因乳母?
粱濃味者,當(dāng)以清胃散治其母,子亦服少許。
《圣惠》
大黃丸
治龜胸,肺熱壅滯,心膈滿悶。
川大黃(七錢半,微炒) 天門冬(焙) 百合 杏仁(麩炒微黃) 木通 桑白皮 甜葶藶(隔紙炙紫)
川樸硝(各五錢)
上為細(xì)末,蜜丸如綠豆大。不時(shí),溫水研五丸,量兒大小加減。《幼科類萃》
去樸硝,加百合、石膏。
〔張〕
百合丹
(即大黃丸加減)
百合(一兩) 川樸硝 杏仁(湯浸,去皮尖) 桑根白皮 木通 川大黃 天門冬(去心。各半兩)
上,為極細(xì)末,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送下,量兒大小加減。
〔曾〕
五苓散
(見驚)
寬氣飲
(見驚)
清肺飲
(見咳嗽)
雄黃散
(見驚)
碧玉丸

(見咳嗽)
如圣膏
(見喘)
〔丹〕治小兒龜胸方
蒼術(shù) 黃柏(酒炒) 芍藥(酒炒) 陳皮 防風(fēng) 山楂 威靈仙 加當(dāng)歸。又,利后、加生地黃。
上為末,煉蜜丸。食后溫水下。
外治法
龜尿摩胸骨上,瘥。
〔灸法〕
田氏取兩乳前各一寸五分上兩行,三骨罅間,六處各三壯,炷如麥,春夏從下灸
上,秋冬從上灸下。莊氏取九家灰一斗,盛簸箕中,令兒合面印胸跡,于龜胸、
從上當(dāng)中及兩邊,令三姓人同下火,各于灰上灸三壯,棄灰河流或水中。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篇名>龜背
屬性:《圣惠》坐兒稍早,為客風(fēng)吹脊,風(fēng)氣達(dá)髓,使背高如龜,雖有藥方,多成痼疾,
以灸法為要?!插X〕兒生下客風(fēng)入脊,逐于骨髓,即成龜背,治之以龜尿點(diǎn)節(jié)骨。
取尿之法,當(dāng)安龜在蓮葉上,后用鏡照之,其尿自出,以物盛之?!矎垺硧雰荷?
一百八十日,始 骨成,方能獨(dú)坐,若強(qiáng)令兒坐之太早,即客風(fēng)寒吹著兒背及脊至
骨,傳入于髓,使背高如龜之狀,以松藥丹療之。
〔張〕
松藥丹
治龜背病。
松花(洗,焙干) 枳殼(去瓤,麩炒) 獨(dú)活 防風(fēng)(去蘆叉。各一兩) 川大黃(炮) 前胡 麻黃(去根節(jié))
桂心(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圣惠》
麻黃丸、多芍藥,少前胡。一方,多檳榔、訶皮。一方,無松花,有當(dāng)歸,
煮面糊丸,名枳殼防風(fēng)丸。
《圣惠》灸法 當(dāng)灸第三椎骨節(jié)下兩旁各一寸半肺俞穴,又第五椎骨節(jié)下兩旁各一寸
半心俞穴,又第七椎骨節(jié)下兩旁各一寸半膈俞穴,以小兒中指節(jié)為一寸,艾炷如
小麥大,三五壯即止。此法累用,十有一二得效,亦無全效之功。(《顱囟經(jīng)》云∶符殿直
之孫紹熙,辛亥春,灸即效。)
〔世〕龜背在百日內(nèi)不治。

<目錄>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篇名>脫肛
屬性:〔曾〕肺與大腸為表里,肛者大腸之門,肺實(shí)熱,則閉結(jié)不通,肺虛寒,則腸頭
出露,有因痢久里急后重,努力肛開,為外風(fēng)所吹,或伏暑作瀉,腸滑不禁,或稟
賦怯弱,易于感冷,亦致大腸虛脫。凡小兒所患瀉痢,皆因暑濕風(fēng)熱乘脾胃虛而得,
蓋風(fēng)屬木,木勝則制土,土主脾胃,虛而受制,又濕喜傷脾,因虛受濕,不能分別
清濁,水谷交雜,則為洞泄,洞泄既久,大腸亦虛,大腸乃手陽明燥金,而土虛不
能生金,金氣既虛,則傳送之道亦虛,又為風(fēng)冷所襲,故肛門脫而不收。法宜補(bǔ)脾
溫胃,使金得受母之益而氣實(shí),宜藿香飲(不乳食)、勻氣散(疝)、平胃散(不乳食)主之,次則
內(nèi)投固腸之劑,用健脾飲(不乳食)養(yǎng)臟湯(?。┓D,外以敷貼之法,用伏龍肝散敷之,及
萆麻膏貼囟門,使引氣上,令其自收,如收盡,仍以水洗去其膏。及有邪熱積滯
于大腸,未經(jīng)疏滌,亦成此疾,其肛門色紅而軟,肺脈浮數(shù),右手指紋紫見,身微
有熱,時(shí)或煩躁,先投清肺飲(嗽)疏解,次用薄荷散、蟠龍散為治,間服萬安飲亦
佳。〔薛〕巢氏云∶實(shí)熱則大便秘結(jié),虛寒則肛門脫出,此多因吐瀉脾氣虛,肺無
所養(yǎng),故大腸之氣虛,脫而下陷也,用補(bǔ)中益氣、或四君子為主。若脫出緋赤,
或作痛者,血虛而有熱也,用補(bǔ)中益氣湯佐以四物、牡丹皮,微者或作痛者,氣虛
而有熱也,佐以四君、牡丹皮。大凡手足指熱者屬胃氣熱,手足指寒者屬胃氣寒。
湯氏方治脫肛大腸自糞門出,宜用蔥湯熏洗令軟,款款送上。此因?yàn)a利得之者,亦
可服瀉利之藥,然后用槐花等藥。又有用一味五倍子煎湯,入樸硝熏洗而縮者。又
有用真蒲黃碾極細(xì),以豬脂拌勻,敷肛門上而入者。
《全嬰方》用澀腸散,兼有痔證腫痛者,用黃丹、滑石等分,井水調(diào)涂即消,并用
鉛白霜半錢,片腦半字,好酒調(diào)敷腫處,甚佳。黃連解毒湯亦可服。用苦參湯洗亦
效。亦有密陀僧、白礬、腦子末之敷上,更用荊芥、防風(fēng)等項(xiàng)洗之。用生栝蔞根者效。
【內(nèi)服】

張渙蕪荑丹
治小兒久痢頻并,大腸虛冷,肛門脫出。
白蕪荑(微炒) 鱉甲(涂酥炙黃,去裙 ) 蝸牛皮(炙令焦黃) 磁石(燒,醋蘸七遍,細(xì)研水飛。各一兩) 蚺
蛇膽 黃連(去須,微炒。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末,用軟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妙應(yīng)散

莨菪子(淘去浮者,炒令黑色) 天臺(tái)烏藥(各半兩。以上搗羅為細(xì)末,次入) 白面(一分) 龍腦(半錢)
上件都拌勻。每服一字,蜜湯調(diào)下,乳食前。
〔曾氏〕
薄荷散
治陽證脫肛。
薄荷(和梗) 骨碎補(bǔ)(去毛。各半兩) 金罌刺根(七錢半) 甘草(二錢半)
上銼碎。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無灰酒大匙,煎七分,空心溫服,或無時(shí)。
《聚寶方》
象豆丸
治諸痢脫肛。
HT 藤子(一名象豆,出廣南山林間,如通草藤,紫黑)
上一味為末,每服二錢。血痢,熱酒調(diào)下,三服必效。白痢,傾打破取仁子碎
碾,銀器中慢火炒黃褐色,碾細(xì),羅一兩遍后,若帶白時(shí)再炒褐色,為末,宿蒸
餅湯浸,卻握干和丸豌豆大,略焙干。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倉米飲溫下,空心,
食前服,痢瘥即止。蟲毒五痔、小兒脫肛,并可為末,酒調(diào)下,立愈。
〔茅先生〕方用破故紙一兩,于瓦上焙干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米飲調(diào)下。吳茱萸末亦可。
《嬰孺》用黃連、黃柏,二味為末,蜜丸桐子大。飲下三丸,日三四服。
〔莊氏〕用干蓮蓬焙干為末。米飲調(diào)下一二錢。
〔湯氏〕治大腸虛弱,肛門脫下方
龍骨 訶子(煨,去核。各一兩) 沒石子(大者,二枚) 罌粟殼(去核,醋涂炙,二錢)
上,為末,白湯點(diǎn)服。仍用蔥湯熏洗令軟,款款以手托入,用新磚瓦燒紅,以
醋澆之,氣上,即用腳布疊數(shù)重壓定,使熱氣上透,不可過熱,令病者以臀坐于
布上,如覺布溫,逐旋減之,以常得溫?zé)釣槎?。并常服前藥?
〔潔古〕
五倍子散
治小兒脫肛。
五倍子 地榆(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或一錢,空心米飲調(diào)下。
【外治】

錢氏赤石脂散
治小兒因痢后努 氣下,推出肛門不入。( ,于建反,用力努腹也)
真赤石脂 伏龍肝(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用五分,敷肛頭上,頻用按入。
〔曾氏〕
蟠龍散
治陽證脫肛。
干地龍?bào)矗ㄈ珏X樣者佳,略去土,一兩) 風(fēng)化樸硝(二錢)
上銼、焙,研為細(xì)末,仍和勻樸硝。每以二錢至三錢,肛門濕潤干涂,或干燥
用清油調(diào)涂。先以見毒消、荊芥、生蔥煮水,候溫浴洗,輕與拭干,然后敷藥。

伏龍肝散
治陰證脫肛。
伏龍肝(一兩) 鱉頭骨(一具) 百藥煎(二錢半)
上三味,焙研為末。每用一錢至三錢,濃煎紫蘇湯候溫,和清油調(diào)涂患處,并
如前法浴洗拭干,方上藥。
治小兒脫肛用五倍子為末,量多少摻患處,以物襯手揉入,切忌食發(fā)風(fēng)毒物。
脫肛治法,用蒲黃一兩,豬脂二兩,煉豬脂和蒲黃成膏,涂腸頭上,即縮入

    本站是提供個(gè)人知識(shí)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chǔ)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qǐng)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píng)論

    發(fā)表

    請(qǐng)遵守用戶 評(píng)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