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坐觀心真妄畢現(xiàn) 【原文】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知妄窮而真獨露,每于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xiàn)而妄難逃,又于此中得大慚忸。 【譯文】 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靜坐,反省自己的內(nèi)心,才覺得妄念全消而真心獨自顯露,每當此時領(lǐng)悟了心境澄明的妙趣;可是覺得一時的真心顯現(xiàn),終究難以驅(qū)除心中的妄念,每當此時又覺慚愧不安。 【評析】 靜夜,獨坐,禪定。人聲、鳥聲如浮蕩的茶沫悠悠沉向了心的杯底。平和的靜之靜中,明天的如花笑靨就從心開始,重新開始。 晚鐘喚夢潭澄影明 【原文】 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譯文】 萬籟俱寂之夜,忽然聞到幽遠清脆的鐘聲,沉迷夢境中的人們會因而驚醒;一池夜潭靜而清澈,凝視浸沒其中的明月倒影,會赫然若見肉身之外的又一個自我。 【評析】 靜夜,夢鄉(xiāng)或溫柔,或富貴,或青云直上……誰人愿脫夢自醒?若是被生生喚醒,會否如那傷春的思婦,嗔怪著別人“把團圓夢兒生喚起”?會否在楊柳岸曉風殘月中,仍念叨那夢中的酣暢醉意?會否因南柯夢醒,空自嘆息?會否明了“傷心總是難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的道理? 浮生若夢,一如莊周夢蝶,蝶夢莊周。南柯一夢,紅樓一夢,得又何歡,失又何愁? 其實,靜夜的鐘聲并非總是源于幽遠處,它常常就掛在我們心地的深處,在我們沉入人生夢中之夢時猛然敲響,一聲警醒夢中人,讓我們豁然頓悟。 靜夜,澄潭觀月,實為觀心、明心。恰似驀然回首時,在燈火闌珊處的已非那人,而是一個真真切切的自我。 心體光明暗室青天 【原文】 心體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頭暗昧,白日下有厲鬼。 【譯文】 心地光明磊落的人,即使身處黑暗的室內(nèi),頭頂上也會有一片朗朗晴空;心存陰暗念頭的人,即使身在光天化日之下,也會碰上纏身的惡鬼。 【評析】 心理陰暗,心術(shù)不正,心中就有鬼在擾亂。 心地光明,堂堂正正,心中就有神在保佑。 惺惺不昧六塵無蹤 【原文】 耳目見聞為外賊,情欲意識為內(nèi)賊。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獨坐中堂,賊便化為家人矣! 【譯文】 耳聞目睹的東西好似外來的賊人,情感欲念好似內(nèi)在的賊人。只要人自身保持警覺清醒,恪守道德信念,所謂“賊人”也就變成了“自家人”。 【評析】 心有定力,花花草草之類的“外賊”焉能乘虛而入,只能無功而返;心無定力,“外賊”與“內(nèi)賊”里應(yīng)外合,身心便為邪欲所攻陷虜獲。 俗語說:“蒼蠅不叮無縫蛋?!惫艿米⌒闹械摹皟?nèi)賊”,“外賊”再怎么百般花樣也是枉然。 看得圓滿放得寬平 【原文】 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寬平,天下自無險側(cè)之人情。 【譯文】 心中常將眼前事物看得美好,那么天底下自然就沒有什么缺憾的事情;心中常懷有寬厚祥和之念,那么天底下自然就沒有什么陰險狡詐的人情了。 【評析】 有怎樣的心靈,就對世界投以怎樣的目光,予以怎樣的解讀。孟郊看世界是“出門即有礙,誰言天地寬”,心胸欠展,便是“腸中轉(zhuǎn)愁盤”;白居易看世界是“無事日月長,不羈天地闊”,心胸寬平,便是“共君一醉一陶然”。 君子之心雨過天晴 【原文】 霽日青天,倏變?yōu)檠咐渍痣?;疾風怒雨,倏轉(zhuǎn)為朗月晴空。氣機何嘗一毫凝滯,太虛何嘗一毫障塞,人之心體,亦當如是。 【譯文】 朗朗晴空,轉(zhuǎn)眼間就電閃雷鳴;狂風暴雨,轉(zhuǎn)眼間又皓月當空。主宰氣候變化的大自然何嘗一分一秒停滯過,宇宙的運行又何嘗有一絲一毫的阻礙。人的心性也當如此毫無滯塞。 【評析】 當喜則喜,當怒則怒,去掉僵化的假面具,做一回性情中人,不亦快哉!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原文】 一燈螢然,萬籟無聲,此吾人初入宴寂時也;曉夢初醒,群動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沌處也。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情欲嗜好悉機械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