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占領(lǐng)南京之后,封他的第四子朱棣為燕王,率兵北上,攻打元軍,民間稱這次北征為“燕王掃北”。朱棣從江淮一帶遷來許多百姓在京、津一帶安家落戶,開辟村莊。軍隊則戰(zhàn)時打仗,平時屯墾。幾年功夫,就改變了元時的荒蕪面貌。明太祖朱元璋因此十分高興。燕王心想,自己能文善武,功高望重,居諸王之首,日后定能繼承皇位。沒料到朱元璋死時卻讓長子長孫朱允炆(建文皇帝)繼位。燕王朱棣認為是朝中奸臣搗鬼,就一面公開宣布在北京登基稱帝(永樂皇帝),一面興兵伐罪,發(fā)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一天,燕王朱棣督師來到三汊河口海河邊,放眼一望,河里舟船相連,岸上車車相接,夾岸人煙稠密,店鋪林立,十分熱鬧。燕王問:“這是什么地方?”左右回答是“小直沽”。閻王想了一下說:“這里有大城市的氣勢,況我大軍路過此處,何以為小?不妥吧!”隨臣連忙附和說:“請大王賜名?!毖嗤趺撼枷仍嚾讉€。大臣們?nèi)×藥讉€歌功頌德的名字,無非恩、德、福、壽之類。燕王聽了未加可否,只是仰臉看天。群臣見燕王看天,料定他意在“天”字上。一位大臣說可以改為“天平”,是天子御駕親征,除奸平亂時路過之地嘛。燕王還是不太滿意。另一位大臣說:“依臣之見,不妨改為 ‘天津’二字?!毖嗤趼犃撕芟矚g,吩咐繼續(xù)說下去。大臣得意地說:“吾皇乃當今天子,奉天承運,吊民伐罪,得民心,順天意,所以叫‘天’。吾皇樹萬世不移之基,親率文武百臣,千軍萬馬,在此渡過河津,所以叫‘津’?!碧旖蛴纱说妹?。朱棣定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因此天津又稱津門。明朝永樂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設(shè)衛(wèi),“衛(wèi)”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shè)三衛(wèi),駐軍一點六萬多人。于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wèi)。設(shè)衛(wèi)就要筑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海河: 說到天津,就不能不說海河,海河是天津的母親河,是天津城市的象征,也是天津歷史的見證。老人們一提起天津,總愛說“九河下梢天津衛(wèi),三道浮橋兩道關(guān)”。其實海河水系由五大干流組成,即南運河、北運河、大清河、子牙河和永定河,這五條河在天津市區(qū)三岔河口匯入海河,經(jīng)海河流入渤海。海河貫穿市區(qū),河床寬100—250米,流向東南經(jīng)大沽口流入渤海,全長72公里,在未建海河二道閘前3000噸級輪船可以直駛市區(qū)。天津市區(qū)基本上處于海河下游,即這五大干流的下梢,因此,確切地說應(yīng)該是“五河下梢”,而不是“九河下梢”。那人們?yōu)楹斡至晳T地稱之為“九河下梢”呢?有人說所謂“九河下梢”,是包括了五大干流的支流。但細數(shù)一下,五大干流的支流又何止九條?那“九河下梢”又是咋回事呢?中國傳統(tǒng)觀念“九”為極數(shù),即最大、最多的數(shù),因此把海河水系大大小小的支流匯總在一起,用一個“九”字來表達,正是代表多的意思,所以,“九河”并非真的是九條河,而是海河水系所有支流、干流的總稱。當然,也有人說“五河下梢天津衛(wèi)”,這是一種很實在的說法,但似乎不如“九河下梢”更動聽。所謂三道浮橋,是指南運河上的鈔關(guān)浮橋(俗稱北大關(guān)浮橋或北浮橋),北運河上的窯塵浮橋,東門外海河上的鹽關(guān)浮橋(俗稱東浮橋),也就是現(xiàn)在金湯橋的前身。二道關(guān),指的是北大關(guān)和海河關(guān)。 大直沽: 天津有句老話 "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衛(wèi)。"?!斗捷浖o要》中記載:"在縣東南十里,小直沽受群川之流。大直沽又在其東南,地勢平衍,群流漲溢,茫無涯俟,固有大直沽之名。" “直沽”二字,最早應(yīng)源于“直沽寨”。金滅遼后于1153年遷都燕京(今北京),并改燕京為中都。由于漕運與鹽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一帶日益興盛。金代末年,為保障中都及漕鹽儲運的安全,約在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河口建立了“直沽寨”。因此“直沽”二字是天津城市發(fā)展過程中最早的名稱,直沽寨則是天津最早的建置。 直沽寨形似神龜,后臺為龜首,前臺為龜身,背分八格。這座軍事?lián)c,打宋代就有。所以當?shù)亓鱾髦鴥删湓挘骸跋扔写笾惫聋}糧兵屯,后有天津衛(wèi)干戈拱北?!碑斈甏笾惫了闹芡莸砻懿迹耗嫌泻訛┩?,東有義大湖、東大洼、東大湖,西有鏡湖、薛家湖、西大湖,后臺以北為龜湖,俗稱王八坑。金代任命梁佐為都統(tǒng),李咬住為副都統(tǒng)戍直沽寨,直到今天,大直沽的梁、李二姓仍然很多。今天的河東體育場,舊時在后臺西南,是宋,金、元的教軍場。解放后修體育場的時候,還挖出過石棺、金(屬)人頭。據(jù)說大直沽后臺的羅姓,相傳即元代海運總管羅璧的后代。 津門俗諺曰:“大直沽三件寶:古廟、燒刀(指釀酒業(yè))、臺子高?!贝笾惫恋孛杏胁簧僖浴芭_”為通名者,如前臺、中臺、后臺、東觀臺、西觀臺、劉家臺、東孫家臺、西孫家臺等,顯示出大直沽地區(qū)成陸較早、地勢多高臺的地勢特點。 七十二沽: 所謂“沽”,就是“小水入海之名也”。天津河多,水多,因灣洼形成的水沽也多。歷史上,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說?!皩し疾讲教で鄟恚夂稳酥炁_?七十二沽春水話,午景聲里野桃開?!鼻宕娙瞬椴龢I(yè)的《即景》詩,活畫出了“七十二沽沽水闊,一般風味小江南”的北國江南的風景畫。 據(jù)清光緒年間《津門雜記》記載:天津的七十二沽,在城區(qū)內(nèi)的實為二十一沽。光緒年間的《重修天津府志》,還列出了在寶坻的二十九沽,在寧河的二十二沽。合計七十二沽。在城區(qū)的二十一沽,今天大都仍在,有“河形有如丁字之象”的丁字沽;有“欲知春淺深,但看花開未”的西沽;有南北運河交匯的“丁沽風物久聞名”的三汊沽;有天妃宮西廟所在的小直沽;有“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衛(wèi)”的大直沽;有“命名以咸,而沽水甜淡”的咸水沽;有“不是桃遮即柳遮,清流活活稻田斜”的葛沽;有“耙如云望不窮,泥沽西去葛沽東”的泥沽;有歷史上荒蕪,今日成水產(chǎn)品集散之地的草頭沽;有以姓氏命名的鄧善沽、郝家沽;有“崖岸如山峙如臺,寒笳吹處陣云開”的大沽等等。 寶坻的沽,現(xiàn)實存28沽(村),寧河現(xiàn)實存19沽。這些沽中,有很多與歷史記載相吻合。如寶坻歷史上大、小駱子沽,現(xiàn)今為貉子沽,據(jù)傳明代山東一戶難民逃荒路過此地,因車軸中斷,在這里落戶建莊,并因地勢低洼,有貉子居住,故名。寧河歷史上的捷道沽,現(xiàn)在分為前、后、小、中捷道四沽,因明代燕王掃北,在此設(shè)捷報站而得名。 沽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它是歷史事件的見證。出生在三汊沽邊的藝術(shù)大師李叔同,民國初年寫的一首《憶兒時》歌詞,就唱道:“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閑情托?!贝撕罄钍逋瑸槟感N牟龑m小學寫的校歌,也有這樣的歌詞:地靈人杰,精神騰躍,“君不見,七十二沽水源遠流長”。坐落于西沽“桃柳堤”之側(cè)的北洋大學堂校歌中,也有“花堤藹藹,北運滔滔”的歌唱。 門: 天津別名“津門”,就是首都的門戶之意。天津以“門”命名的地點有多處?!伴T”的地名來源于城門。 天津城始建于1404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在天津設(shè)衛(wèi)。1406年,明成祖命工部尚書黃福修建造天津城垣,在東西南北各設(shè)一座城門。1493年,對城垣進一步修整,各城門上建造門樓。當時天津衛(wèi)四座城門的門額分別以“拱北”、“鎮(zhèn)東”、“安西”、“定南”命名。 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天津總兵趙良棟重修天津城池,重題四門匾額:“東連滄?!薄ⅰ拔饕小?、“南達江淮”、“北拱神京”。歷經(jīng)滄桑的四座城門,已不復存在,但已成為地名“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的由來。由四座城門又派生出不少街名,如“南門外”、“北門里”等;還產(chǎn)生了如“南門西”、“西門南”等街道辦事處名稱;“南門臉兒”成為天津方言口語中最為典型的地名之一。 談到天津的“門”,不能漏掉南市食品街的門樓。四座門分別命名為“振羽門”、“興歌門”、“中圣門”、“華腴門”,首字連為“振興中華”,把古典文化與時代精神冶為一爐,令人擊節(jié)。 天津有幾個以“營門”命名的地名,如“大營門”、“小營門”、“南營門”、“北營門”、“西營門”、“營門東”等。這些“營門”當年都是軍事防御設(shè)施,清咸豐十年(1861),由統(tǒng)兵大臣僧格林沁下令修建天津城防。當時在距城里五六里的地方挖壕筑墻,所筑的圍墻,俗稱“墻子”,圍墻中間設(shè)14個“營門”。嘉慶六年(1881)重修。 今之“大營門”,泛指河西區(qū)南京路和大沽南路交會處及附近地區(qū);“西營門外”泛指南開區(qū)北起芥園西道、南至長江道、東起墻子河、西至李家園的地域?!氨睜I門”泛指紅橋區(qū)河北大街北端與津浦鐵路交會處及附近地區(qū),由此又派生出北營門地道、北營門東馬路、北營門外大街、營門東等一系列地名。1947年,天津外城號稱有15座城門(實際無門,為國民黨市政府設(shè)軍事卡口而得名)———忠孝門、仁愛門、信義門、和平門、建國門、復興門、中山門、中正門、民族門、民權(quán)門、民生門、勝利門、大同門、林森門、力行門。這些所謂的“門”,現(xiàn)已不復存在,但作為一般地名保留至今的,只有“建國門”(河西區(qū)平山道與紫金山路交會處)、“復興門”(河西區(qū)復興門橋附近)、“中山門”(河東區(qū)津塘路和東興路交會處)、“民權(quán)門”(河北區(qū)金鐘河大街與紅星路交會處)、“大同門”(紅橋區(qū)西于莊后大道與大新街交會處)等。 堤: 天津河多水多,反映在地名上,就是帶“堤”字的街區(qū)名稱特別多,如“王頂?shù)獭?、“圍堤道”、“千里堤”、“桃花堤”等?/p> 王頂?shù)涛挥谀祥_區(qū)西南部,原屬西青區(qū),1984年劃歸南開區(qū)。據(jù)《天津地名志》載:“原為一片荒洼,從八里臺往西有一條小河(今復康河原跡),河西段南岸有塊高地俗稱‘小堤子’。明永樂年間有外來移民王某,于小堤子上定居,拾柴為業(yè),逝后,家人遵囑葬其于堤上,故得名‘王堤’、‘王連堤’、‘王頂?shù)獭?。后來李、徐、房、陳、張等姓氏陸續(xù)來此落戶,開荒務(wù)農(nóng)形成村落,遂以堤名作村名?!?/p> 圍堤道位于河西區(qū)中部偏西,是中環(huán)線上的一條交通要道,長2740米,建于1952年,因此處原為防洪而建造的圍堤,故名。 千里堤現(xiàn)為路名,位于紅橋區(qū)西北部,東北起唐家灣大道,西南至光榮道,長1290米,建于1966年,因原為防洪堤故名。原千里堤,建造于清乾隆年間,堤長2500米,寬約7米,高2.8米,是防子牙河、北運河汛期泛濫,為護衛(wèi)津城而建造的一條圍堤,在當時就屬于一項重大的工程了。傳說圍堤建成后,乾隆親臨視察,望著巨龍長堤說:“金堤千里,吾其賴之!”故名“千里堤”。 桃花堤大道位于紅橋區(qū)東北隅,西南起丁字沽南大街,西北至桃花園,長約200米,建于1980年。桃花堤在北運河畔,因堤上遍栽桃樹而得名。每至仲春,這里桃花爛漫,柳絮翻飛,旖旎春色引來無數(shù)游客詩人前來觀賞。在這里,康熙、乾隆分別留下了吟詠桃花的詩作。 河北:鹽坨 天津古稱斥鹵之地,是長蘆鹽的重要產(chǎn)地。所產(chǎn)之鹽“上裕餉需,下應(yīng)民食,直豫兩省一百八十余州皆賴之”?!胞}灘”、“鹽坨”及與“鹽”有關(guān)的地名在天津地名中所占比重很大。 例如漢沽區(qū)地名總數(shù)為823條,而有鹽灘名417個,占一多半。市區(qū)就有幾十條以“鹽坨”命名的街巷。 所謂“鹽坨”,就是露天堆放官鹽的場地,早年稱為“皇鹽廠”。在歷史上河北區(qū)曾有兩處“鹽坨”,早先一處位于北寧公園后門迤北至新開河以東一帶,就是“鹽坨村”,時稱“北坨”。后貯鹽的場所遷移到距鹽關(guān)較近的海河東岸,就是今光復道街道辦事處界內(nèi)的海河東路一帶。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天津,侵占了海河,海河東岸的鹽坨一部分遷移到掛甲寺,被稱為“南坨”;另一部分又遷回鹽坨村。 “鹽坨村”位于河北區(qū)北部,泛指今北寧公園后門迤北至新開河南岸一帶,在明清兩代此處為貯存貢鹽之地。清末漸成村落,不斷建房筑舍,后發(fā)展成里巷縱橫、人口眾多的聚落,并出現(xiàn)了以“鹽坨”命名的地名群:“鹽坨胡同”、“鹽坨東胡同”、“鹽坨西胡同”、“鹽坨后胡同”、“鹽坨東一條”至“鹽坨東十二條”、“鹽坨西橫一條”至“鹽坨西橫七條”、“鹽坨西一條”至“鹽坨西十三條”等。1982年地名普查時,以“鹽坨村”為主地名,其余加方位與序數(shù)形成派生地名系列,總計有37個之多。橫跨新開河,長643.5米的“鹽坨橋”,建于1986年,以臨近鹽坨村得名,是貫通中環(huán)線的重要橋梁之一。 小白樓: 1860年天津開埠后,帝國主義國家爭先來天津強辟租界。最初英、法、美在天津設(shè)立租界時,現(xiàn)在的小白樓一帶為美國租界,其四至是東西以海河與海大道(今大沽路)為界,南至現(xiàn)在的開封道,北迄現(xiàn)在的彰德道。就是這塊總面積約131畝的彈丸之地,近百年來不斷發(fā)展,逐漸繁榮,形成今天為人們所熟悉的小白樓地區(qū)。小白樓地名的由來,是因為原來在這里有一個外墻涂白色的二樓酒吧,當時這一地區(qū)尚無其正式地名,當?shù)鼐用癖阋赃@一獨特白色小樓為標志,約定俗成地稱這一地區(qū)為小白樓。 八里臺: 天津八里臺、七里臺、六里臺久已馳名,但三個臺究竟指何為臺,又各距何處為八里、七里、六里? 今晚報副刊曾刊載楊德華先生(八里臺)地名新考一文引,<元史>第29卷"泰定本紀"泰定元年八月躬諸王八里臺,因元代譯文無定字,八里臺原稱八里帶親王屬地.八里帶為元世祖忽必烈之侄孫.封地在今八里臺至六里臺一帶,迤西有防水堤衍稱王頂?shù)?八里臺是八里帶親王屬地之通稱,并不指特定之樓臺,亦無距何處為八里之量化概念.楊文中說明六里臺與七里臺均未得出處,想是近代人以自八里臺計算里程數(shù)推想得出.以上論據(jù)比較可信. 天津六里臺地名出現(xiàn)于解放前,當時為一片荒地,處于海光寺與八里臺之間,人煙稀少,當時僅有一個中日中學建于該處,以學習日語為主由日本軍方贊助,授課教師有沈兼士、周作人……等,1945年日本投降后該校停辦,校址移交于南開大學北院.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又將該校轉(zhuǎn)撥于天津大學土建系,兩年后轉(zhuǎn)給天津市工農(nóng)速成中學,現(xiàn)在是天津師范大學北院,當時八路公共汽車即由東站開通至六里臺終點站.這是在天津地圖上首次出現(xiàn)六里臺地名,其來源估計是按距八里臺約1公里而臆測得出,并沒有臺的依據(jù). 天津市七里臺一直到解放初仍無此定名,但人們都斷想在八里臺與六里臺之間理應(yīng)還有一個七里臺點綴其間.1952年天津三大學(北洋大學、南開大學、津沽大學)進行院系調(diào)整,其中將調(diào)整后的北洋大學(已更為天津大學)將由西沽北洋大學舊址遷至七里臺現(xiàn)址.當時該地址有土地1500余畝,水坑數(shù)百畝,廢體育場一座,財政局舊倉庫一座、交通部電臺一座、校區(qū)東鄰衛(wèi)津河與衛(wèi)津路,當時為彈石路,東校門衛(wèi)津河上有舊木橋一座名南國橋.1952年10月,天津大學校舍正式建成并在新校址開學,數(shù)千學生與教職工開始進入活動,八路公共汽車也由六里臺延長至八里臺作為終點站,七里臺站名正式出現(xiàn)在校東門外,校部新印的信封也以天津市南開區(qū)衛(wèi)津路七里臺作為新校址.天津市地圖標出七里臺為正式地名至今已51年 開: 天津有一種“方位詞”加“開”字的地名,如“南開”“北開”“老西開”“西廣開”等,這在國內(nèi)城鎮(zhèn)地名中是極為少見的。 “南開”這個地名,最初是指舊城西門外以南的開洼荒地,就是今天南馬路和南門外大街相交的西南一帶地區(qū)。1901年城垣拆除后,“南開”就泛指舊城以南的開洼地。1907年天津第一私立中學堂遷到這里,遂改名為“南開學堂”。學校以地為名,“南開”這個地名也因南開大學、南開中學的聲譽而名揚五洲。 “北開”最初是指城北的開闊地帶,今指紅橋區(qū)東南部河北大街與北營門東馬路交會處一帶。 “老西開”原指位于天主教堂(今濱江道國際商場附近)以西一帶的開闊地,后泛指南京路與營口道交會口以西一帶 “西廣開”地區(qū)在清朝時是城南的曠野墓地,后隨著南開一帶民居建筑不斷向西開拓,逐漸繁榮起來,習慣稱西廣開,今泛指廣開大街以西一帶。 窯: 天津市區(qū)帶“窯”字的地名較多,如河西“吳家窯”,紅橋“南頭窯”,河北“金家窯”“東西窯洼”,南開“頭道窯”“趙家窯”等等。這些“窯”的所在地都是當年用作燒窯的曠野,其功能就是為老天津衛(wèi)的城市建設(shè)添磚加瓦。磚窯雖然廢棄了,但是這些窯名卻成為了永久的街名。隨著城市建設(shè)的發(fā)展,這些當年燒磚造瓦的開洼郊野,如今都已成為繁榮的市區(qū)了。 尖山 尖山”位于河西區(qū)中南部,早在明天啟年間(1621~1627),“尖山”這個地名即已存在?!短旖蛐l(wèi)志》載:“津?qū)W舊無田。有之,自故明天啟年間衛(wèi)學生員侯倬置買尖山莊小地二十六頃,捐入本學,立為學田?!边@段文字說明:一、“尖山莊”為村名,當時屬靜??h所轄;二、明天啟年間在此設(shè)立“學田”,即天津衛(wèi)學的田產(chǎn)。天津設(shè)衛(wèi)建城后,西門、南門以外屬河間府靜??h管轄,北門、東門之外,隔河對岸屬順天府武清縣管轄。直至清雍正年間,天津改衛(wèi)為府后,才將靜海、武清、滄州與天津毗鄰的部分地域劃歸天津管轄。其實,“尖山”地區(qū)實際上并沒有山,只是地勢略高罷了?!凹馍健狈謻|南、西北兩處,舊時名為“西尖山”、“東尖山”,即今之“前尖山”、“后尖山”。在明清兩代,尖山一帶以及周邊地區(qū)是阡陌相連、河渠縱橫的大片稻田。區(qū)片“尖山”,泛指尖山路和澧水道交會處及附近地區(qū),后為街道辦事處名。派生地名有尖山路、尖山橋、尖山禮堂、尖山中學、尖山醫(yī)院等。 土城 土城”在河西區(qū)東部,泛指大沽南路與解放南路交會處東側(cè)一帶。明天啟年間(1621~1627)之前,即成村落,傳說初名為“土塍圍村”,“塍”音“成”,是田間土埂的意思。顧名思義,“土塍圍村”就是被田間土埂包圍的村落。有關(guān)地名有———“土城中街”建于1931年,因貫穿土城村而得名,1993年在平房改造中被占用,名遂廢?!巴脸菛|大街”1746年前后建房成巷,因位于土城廟東側(cè)而得名,1995年拆除,名遂廢?!巴脸恰痹诮蜷T有遐邇聞名之處:一、天津八大家有“土城劉家”;二、著名畫家劉奎齡就是土城人;三、土城小學培養(yǎng)了左樹聲、沈福儒、翟良田等著名足球運動員,被譽為“足球健兒的搖籃” 小海地 “小海地”是20世紀70年代末開發(fā)建立的新區(qū)片,位于河西區(qū)東南部。泛指珠江道、陵水道和微山路交會處及附近地區(qū),亦為街道辦事處名。傳說這里古時曾是小片的退海之地,故名?!靶『5亍眳^(qū)片在地名系列命名上形成特色———居住區(qū)以“山”命名,如:天山里、昆侖里、泰山里、華山里、雙山里、元山里、驪山里、云山里、彭山里、微山里、秀峰里等住宅小區(qū);以“江”“水”命名路名,如:曲江路、東江道、珠江道、陵水道、雙水道、三水道等。派生地名有海地路、小海地宿舍等。 天穆 天穆是天津著名的回族聚居地區(qū),那里建筑風格很有阿拉伯風味,回民飯館 牛羊肉店很多,天津民族職專也在那,天穆應(yīng)該是天齊廟,穆莊子合稱。 掛甲寺 掛甲寺--河西區(qū)新圍堤道南北大街北段西側(cè),是天津市區(qū)南部最大的一座佛教寺廟。建于隋末唐初。《重建掛甲寺碑記》載:“大直沽迤南三里許,有古剎曰慶國寺,后名掛甲寺。其由來遠矣,圖經(jīng)無考,得與父老傳聞云:當大唐征遼奏捷,駐師此寺,故更名焉。世遠傾頹,遺跡尚在?!泵耖g傳說“掛甲寺”就是李世民當年征遼返回途中駐師掛甲休憩的地方。 萬德莊: 南開“萬德莊”始建于1901年,形成聚落后,取“萬年有德”之意命名 謙德莊: 河西“謙德莊”原為荒地,1917年郊縣難民聚此搭蓋窩棚定居,因地屬天主教崇德堂,故以“謙讓崇德”之意命名為“謙德莊” 同福莊: 紅橋“同福莊”,1940年建,以“有福同享”之意命名; 復興莊: 河東“復興莊”,原為荒地,1900年俄租界內(nèi)居民被驅(qū)逐,部分居民來此定居,以“復興發(fā)達”之意命名 倉聯(lián)莊: 河北“倉聯(lián)莊”,始建于1952年,因與南倉車站聯(lián)結(jié)而得名。 金鋼橋: 1903年修建的“金鋼橋”,取“堅如金鋼”之意 金湯橋: 1906年修建的“金湯橋”,取“固若金湯”之意 以一首詩或一句詩組成系列地名: 例如分別用“福貴樂康寧觀覽”詩句的字為首字,第二個字固定為“橋”字組成:福橋里、貴橋里、樂橋里、康橋里、寧橋里、觀橋里、覽橋里。再如王串場街以“津開城垣煥玉容,彩環(huán)盛宇萃華屏;花芳景秀茵春艷,泉清水明溪波瑩”這首詩為基礎(chǔ),連綿相銜組成20多個新地名:津開里、開城里、城垣里、垣煥里、煥玉公寓、玉容花園、容彩里、彩環(huán)里、環(huán)盛里、盛宇里、宇萃里、萃華里、華屏里、屏花里、花芳里、芳景里、景秀里、茵春里、春艷里、艷泉里、清水園、水明里、明溪里、溪波里、波瑩公寓、瑩津里。 海光寺: 提起海光寺,恐怕天津人沒有不知道的,可是“海光寺”到底指的是哪塊兒地,為什么叫海光寺,恐怕就沒有多少人能回答上來了。 清初天津城南門之外的官道兩旁,河網(wǎng)縱橫,坑塘密布,頗具澤國水鄉(xiāng)的江南風貌。明代的天津八景之一,便是“定南禾風”。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一位法名叫成衡的高僧,見這一帶風水絕佳,遂于距南門三里的官道東側(cè)修建起一座寶剎,名普陀寺。原址就在現(xiàn)如今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血液病研究所。因為周圍地勢宏闊,普陀寺顯得格外軒昂,以致這里香火極盛,名噪一時。1719年康熙帝南巡,駐蹕天津,工于詩畫的寺僧成衡迎于西淀。康熙興會所至,遂賜普陀寺名海光寺,并賜寫匾額和對聯(lián)。隨后的兩百年里,海光寺都因為皇帝的眷顧而備受矚目,一直享受著達官貴族的朝拜。直到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讓這座大廟受到“重創(chuàng)”,從此海光寺徹底消失。 寧河: 明朝時寧河縣為寶坻縣地.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由寶坻縣析出單獨置縣,適逢怡親王開浚寧車沽河,故將該縣定名為“寧河縣”。 蘆臺: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軍東征朝鮮半島?;赝局薪?jīng)由此地,在現(xiàn)在的唐山大城山駐扎,其愛妃曹妃不幸病逝。李世民念其愛妃,特別允許使用國名,將此山命名為唐山。之后成為市名。估計曹妃甸也得名于此吧 隨后李家軍行至現(xiàn)蘆臺鎮(zhèn)地區(qū),李世民稱此地必成軍家必爭之地,因為唐山-秦皇島-錦州一線,一面臨山,一面對海.而到了蘆臺卻豁然開朗,蘆臺是這條走廊的盡頭,是華北平原的后門.李世民擔心朝鮮再犯,隨即要求李家軍在此地設(shè)觀防臺,用于發(fā)現(xiàn)關(guān)注敵軍進攻,隨后駐扎軍隊再次,根據(jù)駐防方向部下東大營軍和西大營軍,即為東大營和西大營兩地地名的由來.當時李世民的妹妹平陽公主李秀寧在西大營軍附近率一方炊事兵管理建設(shè)觀防臺的士兵的伙食,因李秀寧曾出家為尼,人稱李姑姑,后來此地就稱為"皇姑莊" 建設(shè)過后,李家軍留下東西兩大營軍和一個將領(lǐng)駐守蘆臺,其他人等班師回朝.后來士兵想要知道自己在何處,好給家人個交代,大家都知道蘆葦是我們的特產(chǎn)之一,后來士兵們以"蘆葦之上觀防臺"告之家人,時間一久就簡稱為現(xiàn)在的"蘆臺"了。 楊柳青: 有關(guān)楊柳青鎮(zhèn)名的由來之說很多,但大致不外三種: 一曰“有柳說”。即宋代景德至元豐年間(1004—1085年),黃河決口北流,在鎮(zhèn)北形成“三角淀”(東淀),境內(nèi)河道湖泊再次回流東下,得名“流口”。宋兵沿河界(今大清河)建立“河濼防線”,遍栽蒔柳,此處為東端,因楊柳密布,又名“柳口”。經(jīng)滄桑變革,歷史禪延,漸更名為“楊柳青”。 二曰“名人留說”。即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文人偈奚斯游歷至此,見遍地楊柳青青,流水潺潺,景若蘇杭,因賦詩《楊柳青謠》一首。其中有“楊柳青青河水黃,河流兩岸葦籬長”之句,故得名“楊柳青”。 三曰“御賜欽定說”。相傳一年春天,乾隆皇帝在京城中呆膩了,于是就在劉羅鍋的陪同下,一道從通州沿運河泛舟南下,到了衛(wèi)津鎮(zhèn),即今天的天津市,行到古柳口,突然見到一名美貌女子在河邊浣衣,乾隆目不轉(zhuǎn)睛的看著,船過去好遠,乾隆還扭著脖子向后看。待到回過神來,看到劉羅鍋揶揄的眼神,乾隆隨即以攻為守,大聲問道:“劉愛卿,你看那岸上楊柳依依,景色如此迷人,此處是什么所在?”劉羅鍋一怔,他并不知道這運河畔的小村鎮(zhèn)叫什么名字,但畢竟足智多謀,便順著皇帝的意思說:“此處是楊柳青!”楊柳青之名從此就流傳下來。西青區(qū)即津西楊柳青之意。 如今到楊柳青旅游,在石家大院門口,還有馬車,五塊錢一位,坐上去沿著運河畔,一路前行,不遠處,有座船形模樣的御賜園,園內(nèi)有兩尊塑像立于船頭,乾隆皇帝和劉羅鍋眼看對岸,一個女子浣衣的塑像。 武清: 漢雍奴、泉州縣地,唐天寶初改今名。一說因“清泉河”“清河”為名;二說雍奴有九十九淀,其中有“武盍淀”“清淀”;三說“武功廓清”之意,即“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 漢沽: 東漢末年鑿河以運官鹽,因朝代“漢”和河“沽”得名 塘沽: 明代中葉稱“塘二沽”,清同治十年改今名。 與水結(jié)緣的地名: 天津早期名稱是“直沽寨”“海津鎮(zhèn)”和“天津衛(wèi)”,不管地名怎樣演變,均離不開水字旁,俗話說天津位于“九河下梢“,地勢低洼,潮濕多水,南運河、北運河、永定河、子牙河和大清河五大水系,分別從西南、西、西北和北會聚天津,經(jīng)過海河干流,從大沽口入海。天津全市共有包括月牙河、西減河、東減河、洪泥河、衛(wèi)津河等人工河渠在內(nèi)的大小河流300余條,坑、塘、洼、淀星羅棋布,這種獨特的地形特點在天津地名中頗顯典型。 1) 以“港”、“泊”“洼”“淀”“溝”“塘”“灣”“灘”命名的地名:港—大港、雙港、官港、小港、漢沽港;泊—楊家泊、團泊洼、青泊洼;洼—賈口洼、唐家洼、衛(wèi)南洼、牛角洼、東浦洼;淀—小淀、南淀、東淀、鴨淀、北淮淀、三角淀;溝—陳家溝子、九道溝、東八溝、南清溝;塘—北塘、中塘、西雙塘、白塘口;灣—趙家灣、唐家灣、西大灣子、李家灣子。 2) 以與河流有關(guān)的“口”(河口)、“嘴”(河灣)、“圈”(周邊被水圍起的地方)、“堤”(堤岸)、“橋”、“閘”(水閘)、“碼頭”、“渡口”、“水庫”等命名的地名:口—雙口、三岔口、唐家口、北塘口、江洼口、老河口、崔黃口、新開口、小稍直口;嘴—東嘴、陳嘴、敖嘴、蘆嘴、梁家嘴、霍家嘴、吳家嘴;圈—上河圈、下河圈、西湖圈、陳家圈、黃家圈、平沽圈;堤—王頂?shù)?、西橫堤、千里堤、桃花堤、段堤;橋—雙橋、于橋、菜橋子、引河橋、千米橋、聶公橋、北洋橋;閘—耳閘、雙閘、北閘口、二道閘、新港船閘;碼頭—萬家碼頭、崔家碼頭、南洋碼頭;渡口—大光明渡口、炮臺渡口、教場渡口、柳灘渡口、楊莊子渡口;水庫—雙港水庫、于橋水庫、鴨淀水庫、永金水庫。 3) 以“臺”(高地)、“坨”(土堆)、“頭”(河岸的末梢)為地名:臺—蘆臺、侯臺、馮臺、白臺、蘭臺、八里臺、六里臺、李家臺、姚家臺、沈家臺;坨—王慶坨、西塘坨、沿里坨、白公坨、田莊坨、清坨子;頭—梁頭、東河頭、西堤頭、上河頭、東灘頭。 (附:八里臺地名由來。據(jù)考《元史》第29卷“泰定本紀”泰定元年八月躬諸王八里臺,因元代譯文無定字,八里臺原稱八里帶親王屬地。八里帶為元世祖忽必烈之侄孫。封地在今八里臺至六里臺一帶,迤西有防水堤衍稱王頂?shù)?。八里臺是八里帶親王屬地之通稱,并不指特定之樓臺,亦無距何處為八里之量化概念。六里臺地名出現(xiàn)在解放前,當時是一片荒地,處于海光寺和八里臺之間,人煙稀少,當時只有一個中日中學建于該處,以學習日語為主,由日本軍方贊助,周作人等曾在此授課。1945年日本投降后該校停辦,校址移交于南開大學北院。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轉(zhuǎn)撥于天津大學土建系,兩年后轉(zhuǎn)給天津市工農(nóng)速成中學,現(xiàn)為天津市師范大學北院,當時八路公共汽車即由東站開至六里臺終點站。這是在天津地圖上首次出現(xiàn)六里臺地名,是按距八里臺約1公里而臆測得出,并沒有臺的依據(jù)。七里臺一直到解放初仍無此地名,1952年天津三大學(北洋大學、南開大學、津沽大學)進行院系調(diào)整,其中將調(diào)整后的北洋大學(已更名為天津大學)將由西沽北洋大學舊址遷至七里臺現(xiàn)址,當時該地址有土地1500余畝,水坑數(shù)百畝,廢體育場一座,財政局舊倉庫一座、交通部電臺一座,建筑工程于1952年5月開工,為便于運輸建筑用料的工人找到該地址,即在校東門木橋處立上“天津三大學七里臺工地”的大木牌,從此天津基建工人六千余人,運料工人及大車、汽車等都日日出入校門,七里臺的地名也就隨之不脛而走。) 帶“營”字的地名: 天津地名中帶有“營”、“哨”“堡”字的,都和當年部隊駐守、屯墾有關(guān)。 1) 南開區(qū)城廂的“中營前街”,原稱“神機庫”,是明代軍隊神機營駐地,是當時部隊的武器庫。1905年,在軍營原址改建成“中營小學”。市區(qū)有幾個以“營門”命名的地名,大營門、小營門、南營門、北營門、西營門、營門東等,都是當年軍事防御設(shè)施。清咸豐年間,統(tǒng)兵大臣僧格林沁下令修建天津城防,當時在距城里五六里的地方挖壕筑墻,所筑的圍墻,俗稱“墻子”,圍墻中間設(shè)14個“營門”(包括東西南北四個營門和十個偏營門),圍墻外所挖壕溝就是“墻子河”,原長18公里,1970年因修建地鐵已填平,既現(xiàn)南京路。 2) 津南小站地區(qū)的,前營、后營、中營、正營、南副營、東右營、西右營、傳字營、盛字營、老左營、小營盤等都是清朝末年北洋新軍駐地的營房。 3) 武清“北小營”,相傳是遼代蕭太后曾率兵在此扎營,得名“蕭家營”,后詐傳為“小營”。另還有,大營、胡營、甄營、東張營、齊東營、三百戶營、韓指揮營。 4) 寶坻有,駐防營、石佛營、種田營、東馬營等。 5) 薊縣有,頭營、營房、八營、東兵馬、大刀剪營等。 與歷史傳說、歷史人物、事件有關(guān)的地名 天津地名里蘊含著一些歷史人物故事、民間傳說和民俗典故的也很多。 1) 與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有關(guān)的地名:河西區(qū)“掛甲寺”,傳說是李世民(一說是薛仁貴)征遼途中駐師掛甲休憩的地方;薊縣的“擂鼓臺”是李世民東征時筑臺擂鼓點將之處、“東二營”是李世民第二營東路兵馬的駐地、“驗甲營”是李世民東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鎮(zhèn)”原名“商君店”,傳說戰(zhàn)國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后唐太宗東征至此,因地名諧音“傷軍”犯忌,故改名“邦軍店”,后民間演化為“邦軍鎮(zhèn)”;寶坻的“歇馬臺”是李世民東征途中高臺歇馬之處、“帳房衢”是李世民東征途中設(shè)帳房之處。 2) 與北宋楊家將抗遼有關(guān)的地名:武清的“牛鎮(zhèn)”,是楊六郎當年抵御遼兵大擺牛陣的地方;靜海的“宗保街”是楊宗保領(lǐng)兵駐扎之地;寧河的“潘莊”是宋將潘仁美的封地;寶坻的“打扮莊”相傳遼國蕭太后督兵南下與宋兵交戰(zhàn),曾在此筑梳妝樓,梳洗打扮、“南仁浮”相傳楊六郎在此與大刀王懷女交戰(zhàn)被俘,在王的威逼下楊被迫與王懷女成婚,故名“男人服”,后演化為今名。 3) 西青區(qū)王穩(wěn)莊鄉(xiāng)的“小年莊”,明朝初年建村,傳說首戶居民孫姓至此,正直陰歷正月十五,俗稱“小年”,故以此命名、寶坻縣的“經(jīng)堂莊”,相傳清朝時河水泛濫,漂來一個木制佛龕,內(nèi)裝佛經(jīng)已被浸濕,村民撈出晾曬,并建經(jīng)堂廟祭祀,后村以廟名。 4) 與清朝直隸總督李鴻章有關(guān)的地名:河北區(qū)“李公祠大街”,系李鴻章的祠堂、紅橋區(qū)“三條石”,原為土路,相傳光緒十年(1884年),李鴻章為母親出殯,把三條石板鋪筑在土路上,故名。 5) 聶公橋:位于南開區(qū)八里臺,是直隸提督聶士成1900年抗擊入侵的八國聯(lián)軍而殉職之處。 6) 芥園:南開區(qū)西北角,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徑天津水西莊時,登岸觀光,正直紫芥花盛開,故賜名“芥園”。 7) 張自忠路:抗戰(zhàn)期間為臺兒莊戰(zhàn)役、棗莊戰(zhàn)役名將。1936年6月曾任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市長一年。1940年5月,在襄樊率部深入敵后激戰(zhàn),彈盡援絕,壯烈犧牲。 水閣大街、玉皇閣、鈴鐺閣、北閣中的“閣”字,不讀gě,讀gǎo。雙港、小港地名里,“港”讀為jiǎng。宜興埠的“埠”字,習慣性誤讀為fǔ。 天津一些中間帶“家”字的老地名,往往有多種讀法。如田家莊、劉家莊,侯家臺、姚家臺,霍家嘴、梁家嘴等三字地名,讀法是:去掉中間的“家”,末尾加兒化,讀為———田莊兒、劉莊兒,侯臺兒、姚臺兒,霍嘴兒、梁嘴兒等?;蛘咦x作:去掉中間的“家”,末尾加“子”,讀為———田莊子、劉莊子,侯臺子、姚臺子,霍嘴子、梁嘴子等。 北大關(guān)與西關(guān)--北大關(guān),又名“天津鈔關(guān)”。在明代上稅須交“明鈔”,就是當時發(fā)行的紙幣,故收稅機構(gòu)稱為“鈔關(guān)”。北大關(guān)就是坐落在城廂北門外,南運河畔浮橋北端的收稅關(guān)口?!短旖蛲ㄖ尽份d:“清康熙四年(1665)七月十日,天津鈔關(guān)由河西務(wù)移駐天津,劃歸天津道兼理?!睘榱死谔旖蜿P(guān)稅收繳,健全并新建了一系列收稅關(guān)所,是年,在南運河北岸甘露寺(今河北大街南口西側(cè))設(shè)立了一個規(guī)模很大的鈔關(guān)?!督蜷T雜記》載:“天津鈔關(guān),在北門外河北浮橋旁,人稱大關(guān),征收水陸出入貨物稅銀?!碑敃r,由南運河進京的漕運船只,必經(jīng)北大關(guān)完稅后才可通行。因北大關(guān)在所有的收稅關(guān)口中規(guī)模最大,又位于天津城以北地區(qū),故名“北大關(guān)”。到了18世紀,北大關(guān)已發(fā)展成為天津商貿(mào)的中心地區(qū)。后作為區(qū)片地名的北大關(guān),位于紅橋區(qū)東南部,河北大街與北門外大街南運河交匯處一帶。由“北大關(guān)”又派生出南運河北岸“關(guān)上”與“關(guān)下”這一對地名。“關(guān)上”指河北大街南端西側(cè)與南運河北路交匯處一帶,屬河北大街街道辦事處,因地處北大關(guān)的上游而得名“關(guān)上”;“關(guān)下”指河北大街與三條石大街交匯處東南側(cè)一帶,屬三條石街道辦事處,因地處北大關(guān)的下游而得名“關(guān)下”。現(xiàn)在,關(guān)上與關(guān)下以河北大街劃界,大街東部為關(guān)下,大街西部為關(guān)上。 西關(guān)大街在紅橋區(qū)南部,為紅橋、南開兩區(qū)的分界路。它是一條古老的街道,傳說早在天津設(shè)衛(wèi)建城時就已形成。因與西門連接,且在此處設(shè)立收稅的關(guān)口,故名“西關(guān)”。由此又派生出西關(guān)外、西關(guān)西、西關(guān)外大街、西關(guān)北街、西關(guān)北胡同、西關(guān)北里等系列地名。西關(guān)外大街西段與小西關(guān)大街相連,小西關(guān)得名也源自收稅關(guān)口,因規(guī)模遜于西關(guān)而命名。小西關(guān)也是紅橋區(qū)的街道辦事處之一。 別具一格--天津有眾多以“千字文”(天地元黃曰月星辰)“三民主義”“經(jīng)緯度”“序數(shù)”“名山大川”等作地名專名的,自成序列,令人矚目。例如有百年歷史的南市地區(qū),老街名已形成系列,如華安大街、福安大街、榮安大街、治安大街、陞安大街、保安大街、平安大街、祿安大街等。這表明當年在南市城建布局和街道命名方面,已經(jīng)有了總體規(guī)劃部署。再如天津原四個郊區(qū)分別更名為東麗、西青、津南、北辰,既保留了原名中的地理方位,又形成頗具美感的蘊涵。又如南開“萬德莊”始建于1901年,形成聚落后,取“萬年有德”之意命名;河西“謙德莊”原為荒地,1917年郊縣難民聚此搭蓋窩棚定居,因地屬天主教崇德堂,故以“謙讓崇德”之意命名為“謙德莊”;紅橋“同福莊”,1940年建,以“有福同享”之意命名;河東“復興莊”,原為荒地,1900年俄租界內(nèi)居民被驅(qū)逐,部分居民來此定居,以“復興發(fā)達”之意命名;河北“倉聯(lián)莊”,始建于1952年,因與南倉車站聯(lián)結(jié)而得名。有些老地名是對四字格慣用語的縮略,例如1903年修建的“金鋼橋”,取“堅如金鋼”之意;1906年修建的“金湯橋”,取“固若金湯”之意;1930年建造的“惠中飯店”,取“秀外惠中”之意;河北區(qū)光復道,1902年由意租界建,名為康特伽利娜道,1945年以“光復中華”意命名。 掩骨會、抬埋會和白骨塔--天津是一座移民城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軍人及家屬是天津高度集中的群體。另外,河北、山東、山西一帶的農(nóng)民,成為天津移民的另一主流。軍旅性格中堅忍不拔的硬性,與移民性格中燕趙慷慨的豪情相結(jié)合,形成天津人的性格主調(diào)———豪爽直率、愛憎分明、嫉惡如仇、見義勇為、扶弱濟貧。 舊時天津城外西南一帶曠野,是貧民隨意埋葬亡人尸骨的“亂葬崗子”。因用葦席裹尸或用劣質(zhì)棺木,喪葬簡陋,掩埋不深,引來野狗扒席撞棺,爭食尸骨,致使枯骨嶙峋,慘不忍睹。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天津士紳華龍藻聯(lián)合志同者,上書主管衙署獲準,由官府撥地200余畝,掩埋露骸,并在西關(guān)大街成立民間慈善組織———掩骨會,負責葬埋無人收斂的尸體?!督蜷T雜記》載:“掩骨會,在西門外,有義地數(shù)處,葬埋異地貧民,每年春秋,并著人各處撿取暴露骨骸,以土掩埋。”今西營門大街東段南側(cè)的掩骨會胡同和掩骨會東胡同,就是當年掩骨會的舊址。另外,在南開炮臺莊以西還建立了“南掩骨會”,《津門保甲圖》就標出這兩個掩骨會的具體位置。紅橋區(qū)河北大街中段西側(cè)有抬埋會大街,以及抬埋會前胡同和后胡同。所謂“抬埋會”,就是清朝后期民間成立的,專為一些鰥寡孤獨者和貧困無靠的人家料理喪事的組織。 在廣開四馬路東側(cè)曾有一座白骨塔,為收斂掩埋窮人尸骨用。塔為磚木結(jié)構(gòu),八層八角,高8米余。這座白骨塔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由時任天津知府的湖北籍人熊繹祖倡導修建。同時發(fā)起成立“天澤會”,由商家紳士集資捐款,購置義地,以葬埋窮人尸骨。該塔在民國六年(1917)被洪水沖毀,后重修。白骨塔四周空曠人稀,后成為刑場。1927年,中共天津地委書記李季達在此英勇就義,時年不足30歲。后百姓逐漸在此建房成巷,逐漸繁榮起來,白骨塔被圍在居民居住區(qū)之中。1966年,該塔被拆除,建成民宅。 花園路和渤海大樓--花園路長470米,是環(huán)繞直徑為135米的中心公園而修建的一條環(huán)形街道。1902年建于法租界,名為霞飛將軍路,簡稱霞飛路。1946年中國政府收回租界,因其環(huán)繞中心公園,故改為花園路。路外側(cè)多為歐式建筑,名樓薈萃,風格各異,錯落有致。吉鴻昌故居就在花園路5號,是一座帶庭院的三層小洋樓。花園路2號是一幢具有英格蘭風格的樓房,是近代中國駐葡萄牙公使張公撝的舊宅。 距中心公園最近的高層建筑,就是巍然矗立的渤海大樓了。這座主體13層,高48.2米的樓宇,曾為天津市最高建筑。渤海大樓位于和平路與丹東路交口,1933年由法商永和營造公司設(shè)計,德國買辦高興橋投資興建。1935年建成后,交給其子高渤海經(jīng)營,故名渤海大樓,占地0.9畝,建筑面積4088平方米。該樓為框架結(jié)構(gòu),由90多根鋼柱搭架焊接聯(lián)成一體,地基用菲律賓木排列打樁,墻體內(nèi)層用空心磚,外層全部用進口特制磚壘砌,外觀為棕褐色。1949年為市政府招待所,1966年曾更名人民大樓,1979年恢復渤海大樓原名。 解放北路--西北起解放橋,東南至徐州道接解放南路,長2229米。長期以來,這條街是外國銀行集中地。鴉片戰(zhàn)爭轟開了清廷閉關(guān)鎖國的大門,解放路淪為英租界,時名稱“中街”。從解放橋到營口道為法租界“大法國路”,從營口道到徐州道為英租界“維多利亞路”,從徐州道到瓊州道為德租界“威爾遜路”。英國匯豐銀行(今中國銀行天津分行)率先在這里破土興建,法、美、德、意、日、俄等緊隨其后,先后開設(shè)了麥加利銀行(今解放北路郵電局)、美國花旗銀行(今農(nóng)業(yè)銀行天津分行)、中法工商銀行(今市總工會)、俄國華俄道勝銀行(今解放北路132號)、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今中國銀行天津分行)、東方匯理銀行(今藝術(shù)博物館)、美國美豐銀行(今長江服裝廠)等。另外,許多著名的洋行也設(shè)在這條街上,如英國太古洋行(今解放北路165號)、怡和洋行(今建設(shè)銀行天津分行)、仁記洋行(今解放北路129~135號)、美豐洋行(今五金交電公司)等。 與漕糧有關(guān)的地名 天津自古靠漕運興市,沿海河和運河多處建有倉廒以囤糧,從而出現(xiàn)了如南倉、北倉,上倉、下倉,東倉、西倉等成對的地名。 “南倉”位于北辰區(qū)天穆鎮(zhèn),元初即為百萬糧倉,因與“北倉”位置相對,故名“南倉”?!氨眰}”位于北辰區(qū)京津路西側(cè)、北運河東岸,元、明時即為漕運碼頭和儲糧地,清乾隆年間在此建造津邑儲備糧倉,與“南倉”同為倉廒,以相對位置得名“北倉”?!吧蟼}”位于薊縣縣城南15.5公里,唐代成村,是當時漕運最靠北的一座大型糧倉,以北為上,故名“上倉”。 “下倉”位于薊縣縣城南28.5公里,唐代成村,是當時上倉南面的一座運糧倉廒所在,以南為下,故名“下倉”。“東倉”、“西倉”都處于武清區(qū)大沙河鄉(xiāng),是相鄰的兩個村落,皆為元朝時儲運漕糧倉廒的舊址。元末倉廒廢置,演變?yōu)榇迓?,因所處方位,分別名為“東倉”、“西倉”。 “倉廒街”位于紅橋區(qū)東北部,在東馬路西側(cè),明宣德元年(1426)在此建倉廒儲存漕糧,后形成街道,故名“倉廒街”?!皞}門口”是胡同名,處于倉廒大門的位置,故名?!皞}門口橫胡同”處在倉門口前方,故名。 “軍糧城”位于東麗區(qū)津塘公路北側(cè),唐朝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為保證幽薊地區(qū)的軍需物資供給,在此建造儲運中轉(zhuǎn)軍糧的基地,因而命名為“軍糧城”。 武清北蔡村鄉(xiāng)有村名“糶糧務(wù)”,遼代時這里曾是百姓買賣糧食的交易市場,后成為村名。武清有地名“倉上”,明代在此駐軍屯田,建有儲糧倉廒,漸成聚落,始名小倉屯,后演化為“倉上”。 武清區(qū)大良鎮(zhèn)有村名“炒米莊”,遼代此處為遼軍炒米之所,就是把生米炒熟,便于行軍貯存食用,形成聚落后,以“炒米”為村名。寧河縣薊運河東岸有相鄰兩村名“前米廠”、“后米廠”,明永樂年間建村,傳說燕王掃北時運糧船沉于村邊河段,后將打撈上來的軍糧在村里晾曬,故村名“晾米廠”。后村一分為二,分別名為“前米廠”、“后米廠”。 明宣德年間在天津城內(nèi)東北隅建造倉廒,漕糧運抵之后,在入倉前必須平鋪于場地通風晾曬,于是倉廒前的大片空地就排上了用場。后倉廒被焚,晾曬場地建房成巷,故以“曬米廠”作為巷名,由此又派生出“曬米廠小馬路”、“曬米廠東胡同”等街巷名。 天津市區(qū)有兩條“糧店街”,一在河北光復道,一在紅橋大伙巷。河北“糧店街”位于海河東路北段東側(cè),北起小口河沿,南至興隆街,長約600米。原地處舊三岔河口,為漕糧集散地。至清道光年間始,此處糧商聚集,糧店林立,后形成街道,故名“糧店街”。后為便于漕糧的儲存轉(zhuǎn)運,改稱“糧店前街”和“糧店后街”。紅橋“糧店街”東南起肉市口大街,西北至小伙巷,長約300米,始建于清道光年間,因街內(nèi)有甄記糧店而得名。 紅橋區(qū)河北大街南段西側(cè)有“米鋪胡同”,始建于1862年前后,因胡同口有一米鋪,故名,由此派生出“米鋪西胡同”。大伙巷有“穆米廠胡同”,始建于1772年前后,因胡同內(nèi)有穆姓開設(shè)的米廠而得名。魚市大街附近有“慶泰米鋪胡同”,始建于1782年前后,因胡同內(nèi)有慶泰米鋪而得名。 另外,河北區(qū)十字街有“糧店北胡同”,河西區(qū)柳林有“糧店巷”、東樓有“糧店后平房”等里巷名,在此不一一贅述。 “鹽”字地名 天津古稱斥鹵之地,是長蘆鹽的重要產(chǎn)地。所產(chǎn)之鹽“上裕餉需,下應(yīng)民食,直豫兩省一百八十余州皆賴之”。“鹽灘”、“鹽坨”及與“鹽”有關(guān)的地名在天津地名中所占比重很大。 例如漢沽區(qū)地名總數(shù)為823條,而有鹽灘名417個,占一多半。市區(qū)就有幾十條以“鹽坨”命名的街巷。所謂“鹽坨”,就是露天堆放官鹽的場地,早年稱為“皇鹽廠”。在歷史上河北區(qū)曾有兩處“鹽坨”,早先一處位于北寧公園后門迤北至新開河以東一帶,就是“鹽坨村”,時稱“北坨”。后貯鹽的場所遷移到距鹽關(guān)較近的海河東岸,就是今光復道街道辦事處界內(nèi)的海河東路一帶。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天津,侵占了海河,海河東岸的鹽坨一部分遷移到掛甲寺,被稱為“南坨”;另一部分又遷回鹽坨村。 “鹽坨村”位于河北區(qū)北部,泛指今北寧公園后門迤北至新開河南岸一帶,在明清兩代此處為貯存貢鹽之地。清末漸成村落,不斷建房筑舍,后發(fā)展成里巷縱橫、人口眾多的聚落,并出現(xiàn)了以“鹽坨”命名的地名群“鹽坨胡同”、“鹽坨東胡同”、“鹽坨西胡同”、“鹽坨后胡同”、“鹽坨東一條”至“鹽坨東十二條”、“鹽坨西橫一條”至“鹽坨西橫七條”、“鹽坨西一條”至“鹽坨西十三條”等。1982年地名普查時,以“鹽坨村”為主地名,其余加方位與序數(shù)形成派生地名系列,總計有37個之多。 橫跨新開河,長643.5米的“鹽坨橋”,建于1986年,以臨近鹽坨村得名,是貫通中環(huán)線的重要橋梁之一。 系統(tǒng)的鹽業(yè)管理機構(gòu)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典型的反映。如河北區(qū)“鹽關(guān)廳大街”,北起金家窯大街,南至獅子林大街,此處原為清代水師營故址,1900年改為鹽官廳,鹽船在此泊岸驗稅。后來,附近逐漸形成街道,名為“鹽官廳大街”,后演變?yōu)椤胞}關(guān)廳大街”,并由此又派生出“鹽關(guān)廳胡同”、“鹽關(guān)廳東胡同”和“鹽關(guān)廳西胡同”。 河北區(qū)天緯路中段有“鹽訊胡同”,就是清代軍隊專門稽查鹽運的駐防之地。河西區(qū) 黑牛城道附近有“鹽務(wù)樓”。和平區(qū)赤峰道東段北側(cè)有一座建于1926年的國家級近代優(yōu)秀建筑,就是著名的“鹽業(yè)銀行大樓”。 天津市區(qū)還有幾條以“鹽店”命名的街巷,“鹽店街”位于紅橋區(qū)西沽公園南側(cè),始建于1673年,因該地原有一鹽店而得名。南開區(qū)西門內(nèi)大街南側(cè)有“鹽店胡同”,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因巷口東側(cè)有“瑞昌號鹽店”而得名。河北區(qū)獅子林大街中段南側(cè)有“小鹽店”、“小鹽店胡同”和“小鹽店北胡同”三個里巷名,因清光緒初年附近有一個官辦鹽店,習稱“小鹽店”而得名。 至于天津四郊帶“鹽”字的地名,更為多見,例如北辰區(qū)天穆鎮(zhèn)北運河東岸有“閻街”,明初為官鹽集散地,俗稱“鹽街”,后鹽市廢,有閻姓最早來此定居,故名“閻街”。宜興埠宮后街有“鹽巡胡同”,建于清光緒末年,因當年有鹽巡長官居此,故名。塘沽區(qū)“鹽河里”,因系塘沽鹽場職工宿舍,且臨近海河,故名。另外塘沽區(qū)還有“鹽業(yè)里”、“塘鹽公路”等,漢沽區(qū)有“小鹽河”、“鹽王店”等,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 北閣、南閣、鈴鐺閣 天津地名中“閣”不讀gě,而讀為gǎo的還有紅橋區(qū)的北閣、南閣和鈴鐺閣。 紅橋地名有“南北二閣”。北閣位于紅橋區(qū)東南部,在西南城角以北,小伙巷北端,因此地原有一座過街的觀音閣而得名。與“北閣”相對的是“南閣”,舊址位于紅橋區(qū)南部今太平街東端。南閣、北閣的樓閣雖已不復存在,但北閣西街、北閣東街、北閣小學、南閣西街等地名,卻隱約指點著兩座樓閣的滄桑遺跡。 說到“南閣”,歷史上還發(fā)生過一個抗擊沙俄侵略軍的故事。清咸豐八年五月上旬至中旬,奉命赴津議和的大學士桂良等代表清廷分別與俄、美、英、法四國使者,在天津海光寺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天津條約》;但天津民眾對侵略者的仇恨卻毫未減退?!拔逶氯?,一群沙俄水兵竄至西北城角南閣一帶騷擾,當?shù)鼐用?00余人手執(zhí)刀槍器械嚴陣以待,沙俄水兵被嚇得狼狽離去。”(《天津大辭典》793頁)。 鈴鐺閣位于紅橋區(qū)南部,在西北城角,鈴鐺閣大街東端南側(cè),其原址現(xiàn)為鈴鐺閣中學。鈴鐺閣始建于明萬歷七年(1579),是稽古寺的藏經(jīng)閣。主體建筑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雕梁畫棟,莊嚴古樸。閣樓頂部屋脊房椽頂端系掛銅鈴百余個,清風吹拂,鈴聲悅耳,距離閣樓二三里的人們都可聆聽。天津民間流傳俗語:“天津衛(wèi)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gǎo)?!痹谄胀ㄊ忻竦目谡Z中,“鈴鐺閣”大有名氣,而“藏經(jīng)閣”這個正式名稱卻無人知曉了,民俗甚至把稽古寺及其藏經(jīng)閣一律統(tǒng)稱“鈴鐺閣”了。清光緒十三年(1887),天津知府在稽古寺內(nèi)設(shè)立稽古書院。光緒二十年,附近木料場失火,殃及鈴鐺閣,建筑及藏書遭焚毀。光緒二十七年,在鈴鐺閣舊址創(chuàng)建了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學、普通中學堂,其沿革為今天津三中,現(xiàn)址為鈴鐺閣中學。 鈴鐺閣早已焚毀了100多年,但這個名字卻長久流傳下去,因為由它派生出諸如鈴鐺閣大街、鈴鐺閣北胡同、鈴鐺閣大胡同、鈴鐺閣西胡同、鈴鐺閣中學、鈴鐺閣小學、鈴鐺閣街道辦事處等一系列地名。另外,在紅橋區(qū)南部如意庵大街和小西關(guān)大街之間,原有一條閣(gǎo)外大街,這個“閣”是指供奉觀音的過街樓閣。這條街約形成于清道光年間,1995年拆除,建成芥園道。 水閣、縣閣、玉皇閣 因受方言影響,一些天津地名存在著特殊的讀音,譬如南開區(qū)的水閣、縣閣、玉皇閣等地名中的“閣”字,都不讀gě,而讀gǎo。 水閣位于南開區(qū)東北部、舊城東門外。水閣大街東起張自忠路,西至東馬路,300多米長,是連接城里與海河的重要通道。這條街建于元代,街西段曾名“磨盤街”,清道光年間的《津門保甲圖說》就標有這個街名。由于天津老城里沒有河渠,也沒有甜水井,當時居民每日須出東門到海河去挑水或用獨輪車運水。挑水運水的人流必經(jīng)此路,因而造成道路泥濘難行,給穿過大街的人帶來麻煩。1763年,在大街的中段建造了一座過街樓閣,名“觀音閣”,因這是在運水道路上建造的“閣”,俗稱為“水閣”,而該街就被約定俗成地統(tǒng)稱“水閣大街”了。以此派生命名的,還有附近的“水閣樓”、“水閣醫(yī)院”等。 縣閣位于南開區(qū)東北部、鼓樓東北,舊倉?基址。清雍正三年(1725)天津改衛(wèi)為州,雍正九年(1731)朝廷又將天津直隸州升為天津府,附郭置天津縣,遂在此地設(shè)天津縣公署衙門,就是“縣閣”。府、縣兩級公署衙門同在一城之內(nèi)。由“縣閣”又派生出“縣閣前街”、“縣閣北胡同”、“縣閣北實胡同”、“縣閣東胡同”等系列街名。 玉皇閣位于南開區(qū)老城東北角外,在玉皇閣大街西側(cè)、玉皇閣小學教學樓后,坐西面東,面臨海河。始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是我市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道教宮觀建筑群,也是天津市區(qū)年代最早的木結(jié)構(gòu)樓閣。這個建筑群從東到西,原有旗桿、牌樓、山門、前殿、清虛閣、三清殿等,現(xiàn)僅存一座清虛閣。清虛閣是玉皇閣的主體建筑,建于1.35米的磚石臺基上,為木結(jié)構(gòu)的二層建筑。上層檐出為木欄桿回廊環(huán)抱,地域?qū)挸?,可憑欄遠眺。雍正初年在天津任鹽官的魯之裕寫的《玉皇閣》詩云:“直在云霄上,蓬瀛望可通;萬帆風匯午,一鏡水涵空。”寫出玉皇閣巍峨高聳,視野開闊,以及海河平如明鏡,百舸爭流的景象。 昔日在玉皇閣每年舉行兩項大型的民俗活動,一是在正月初八“祭星”,以祈福求順;二是在九月初九“攢斗”,以消病免災。更為熱鬧的是明清時期,這里還是天津人重陽登高勝地。后因建筑古朽失修,1956年被拆除,在舊址建成玉皇閣小學。僅存的清虛閣迄今保存完好,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