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在河北省石家莊西井陘縣有一個于家村,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之長孫于有道為躲避殺頭之禍遷居于此,繁衍至今已24代,400多戶,1600多口人。
02、全村95%以上是于氏家族,500年來,于家人以勤勞的雙手開山鑿石,就地取材,利用豐富的石頭資源,修成梯田、蓋成房屋、雕成石器…… 03、營造了一個罕見的石頭王國。全村一片石頭天地,到處都是石頭文化。 04、于家石頭村位于河北省井陘縣城,中西部微水鎮(zhèn)西南約十五公里處,距離石家莊市大約80公里,建于明朝成化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05、之所以選擇了這樣的一個偏遠、荒涼、隱蔽的地處,應(yīng)是和他們的先祖、明朝重臣,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于謙被以“意欲謀逆”的名義慘遭殺害,成為千古奇冤,其家人惶惶然出京避難有相當?shù)年P(guān)聯(lián)。 06、500年前,于謙三后人:于有道、于東道、于南道兄弟三人先隱居在井陘南峪村。成化年間(約1486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攜家眷秘密遷居于這曠野深山隱居。 07、當時這里荒無人煙,于家人“與木石居,與鹿逐游”,生活條件十分困乏,其族人以頑強的精神,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生活。他們用石頭搭房壘屋,造石具開荒種田,炊飲餐具全部用石頭打鑿而成。 08、春風秋雨,世事滄桑,于家人在這面積不到一平方華里的小盆地依漫山石頭,開一方鄉(xiāng)土,繁衍生息,由幾戶人家,發(fā)展到一個有400多戶村民,四角有城樓,猶如一個中世紀的城堡落。 09、當年從石山開采的石料,主料蓋了房屋院落,輔料就成了這些石頭街道。石頭做路可防止雨天道路濕滑淤泥粘腳,走在這青石板路上更是天天腳底按摩,可以益壽延年。這些青石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結(jié)解曲伸,追溯其歷史多達五百載,少有三百年,歲月滄桑,人來畜往,每塊石頭都被磨得細膩光滑,錚錚發(fā)亮。 10、石頭村是石的世界,但它并不冰冷,到處都讓人感覺到濃濃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兒。 11、石房,石井,石街,石頭在于家村人的生活中無出不在。而于村人對石頭的巧用,妙用更是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 12、這座保存十分完整的石頭四合院是于家宗氏祠堂,供奉著于家的歷代祖先,繁衍至今已經(jīng)是第24代了。推開大門的那一刻,仿佛觸摸到了這個村子的靈魂。 13、祠堂內(nèi)景仍擺放著于家祖先的牌位。 14、祠堂墻上掛著于家的族譜。 15、村子里還有一座于謙紀念館。 16、紀念館主要展示于氏始祖、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的豐功偉績。館內(nèi)共設(shè)有:于謙偉績、少保遺產(chǎn)、承前啟后三大偉績。 17、村里面家家都于氏神龕。 18、村里面家家都于氏神龕。 19、村里現(xiàn)仍保留一座完好的觀音閣。這是始建于清順治四年,兩層樓閣,坐北朝南,前置歌樓,后及山川,小巧玲瓏,別具一格。一年三次廟會,頗為少見。 20、村里還有一座全神廟,始建于順治十三年,該廟并不大,但有兩大奇觀。一是板搭門,二是荊條木柱。 21、荊條是灌木,但居然長成柱子,實在是令人稱奇。 22、于家村的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都仿佛在沉靜中回味著這個村落五百年來的文化積淀,它不僅是一部用石頭抒寫的村落史詩,更是一部用石頭抒寫的家族史詩。如今的于家村,生活安逸,也隨處能感覺到現(xiàn)代的生活氣息。 23、隨便走進于家村的村民人家,都能感到生活的祥和、安穩(wěn)。 24、安度晚年的老人們搓著麻將,臉上帶著著喜悅的微笑。 25、來于家村旅游的人們可以住在這樣干凈、溫暖的大火炕,體驗一次舒心的農(nóng)家樂。 自駕游路書:從北京出發(fā)走京石高速秀林出口下道轉(zhuǎn)307國道往山西方向,大約五公里可見不起眼的小路標指示于家石頭村的方向,沿指示牌左轉(zhuǎn)穿過礦區(qū)可直達售票處和停車場。此條路狀況較好,唯一困難的是要注意307國道的指示牌,千萬不能錯過。 在井陘縣于家石頭村不遠處,還有蒼巖山和娘子關(guān)以及井陘老縣城都是非常值得一游的好去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