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遵和
摘自:上海檔案信息網(wǎng)

“火車經(jīng)過之處,大家都會駐足觀望?!?/font>
老上海有條“鐵馬路”,即今天的河南北路,因英國商人在此建造了中國第一條鐵路而得名。
1872年上海英商怡和洋行取得了從河南北路武進路口至吳淞的“淞滬公路”的修筑權(quán),后來擅自改筑為鐵路,且把起點站往南延申至河南北路塘沽路口。清朝政府因此舉無視中國主權(quán),提起交涉,但英國人毫不理會。1876年7月3日,上海至江灣一段鐵路建成通車。
如此龐然大物在馬路上穿行,上海市民感到非常新鮮,火車經(jīng)過之處,大家都會駐足觀望。有錢人把乘火車當(dāng)作一項旅游活動。同年刊印的《滬游雜記》曾對此條鐵路作了詳盡細(xì)致的描述:“西人買馬路一條,筑為火輪車。路旁圍竹籬,中以五尺許方木橫排,相離二尺許,上釘鐵條二,連接不斷。車用四輪,輪邊中空外實,銜鐵條以行,不致旁越?;疖囈惠v帶坐車八九輛,每輛約坐三十人。行時風(fēng)馳電掣,瞬息往回,較輪舟尤速?!眲偼ㄜ嚂r,每天往返6次。不幸的是,運行一月后即出車禍?;疖囋诮瓰掣浇鼔核酪蝗?,使周圍的鄉(xiāng)民十分恐慌,由新奇到排斥,迷信風(fēng)水的人也說這條鐵路會破壞上海的風(fēng)水,于是鐵路沿線常聚集一群群農(nóng)民,拿著鐵耙等什物,向車廂投擲石子,試圖阻止火車行駛,并要求清政府干涉。清政府既怕群眾鬧事,又不想得罪洋人,便在南京與英國領(lǐng)事談判。結(jié)果,清政府出錢買下該條鐵路,但英商堅持要運營一年以后再交出此條鐵路的主權(quán),所以到1877年10月21日才停馳。在一年多的運行時間里,共運送了16萬多人次,讓怡和洋行賺了一把。
封閉愚昧的清政府,買下鐵路后,卻作出了一個現(xiàn)在看來十分愚蠢的決定,把已到手的鐵路給拆除了。但“鐵馬路”的名稱已留傳至今。當(dāng)時河南路橋也曾被叫作“鐵馬路大橋”,原車站位址上建起的江西北路菜場,叫作“鐵馬路菜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