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九章算術(shù)》全文

 sym480 2012-12-11

一:《方田》

1、方田:今有田廣十五步,從十六步。問為田幾何?
  答曰:一畝。

2、方田:又有田廣十二步,從十四步。問為田幾何?
  答曰:一百六十八步。
  方田術(shù)曰:廣從步數(shù)相乘得積步。以畝法二百四十步除之,即畝數(shù)。百畝為一頃。

3、方田:今有田廣一里,從一里。問為田幾何?
  答曰:三頃七十五畝。

4、方田:又有田廣二里,從三里。問為田幾何?
  答曰:二十二頃五十畝。
  里田術(shù)曰:廣從里數(shù)相乘得積里。以三百七十五乘之,即畝數(shù)。

5、方田:今有十八分之十二。問約之得幾何?
  答曰:三分之二。

6、方田:又有九十一分之四十九。問約之得幾何?
  答曰:十三分之七。
  約分術(shù)曰: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dāng)?shù),以少減多,更相減損,求其等也。以等數(shù)約之。

7、方田:今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問合之得幾何?
  答曰:十五分之十一。

8、方田:又有三分之二,七分之四,九分之五。問合之得幾何?
  答曰:得一、六十三分之五十。

9、方田:又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三,五分之四。問合之得幾何?
  答曰:得二、六十分之四十三。
  合分術(shù)曰:母互乘子,并以為實(shí),母相乘為法,實(shí)如法而一。不滿法者,以法命之。其母同者,直相從之。

10、方田:今有九分之八,減其五分之一。問馀幾何?
  答曰:四十五分之三十一。

11、方田:又有四分之三,減其三分之一。問馀幾何?
  答曰:十二分之五。
  減分術(shù)曰:母互乘子,以少減多,馀為實(shí),母相乘為法,實(shí)如法而一。

12、方田:今有八分之五,二十五分之十六。問孰多?多幾何?
  答曰:二十五分之十六多,多二百分之三。

13、方田:又有九分之八,七分之六。問孰多?多幾何?
  答曰:九分之八多,多六十三分之二。

14、方田:又有二十一分之八,五十分之十七。問孰多?幾何?
  答曰:二十一分之八多,多一千五十分之四十三。
  課分術(shù)曰:母互乘子,以少減多,馀為實(shí),母相乘為法,實(shí)如法而一,即相多也。

15、方田:今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三。問減多益少,各幾何而平?
  答曰:減四分之三者二,三分之二者一,并以益三分之一,而各平于十二分之七。

16、方田:又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三。問減多益少,各幾何而平?
  答曰:減三分之二者一,四分之三者四,并以益二分之一,而各平于三十六分之二十三。
  平分術(shù)曰:母互乘子,副并為平實(shí),母相乘為法。以列數(shù)乘未并者各自為列實(shí)。亦以列數(shù)乘法,以平實(shí)減列實(shí),馀,約之為所減。并所減以益于少,以法命平實(shí),各得其平。

17、方田:今有七人,分八錢三分錢之一。問人得幾何?
  答曰:人得一錢、二十一分錢之四。

18、方田:又有三人,三分人之一,分六錢三分錢之一,四分錢之三。問人得幾何?
  答曰:人得二錢、八分錢之一。
  經(jīng)分術(shù)曰:以人數(shù)為法,錢數(shù)為實(shí),實(shí)如法而一。有分者通之,重有分者同而通之。

19、方田:今有田廣七分步之四,從五分步之三。問為田幾何?
  答曰:三十五分步之十二。

20、方田:又有田廣九分步之七,從十一分步之九。問為田幾何?
  答曰:十一分步之七。

21、方田:又有田廣五分步之四,從九分步之五,問為田幾何?
  答曰:九分步之四。
  乘分術(shù)曰:母相乘為法,子相乘為實(shí),實(shí)如法而一。

22、方田:今有田廣三步、三分步之一,從五步、五分步之二。問為田幾何?
  答曰:十八步。

23、方田:又有田廣七步、四分步之三,從十五步、九分步之五。問為田幾何?
  答曰:一百二十步、九分步之五。

24、方田:又有田廣十八步、七分步之五,從二十三步、十一分步之六。問為田幾何?
  答曰:一畝二百步、十一分步之七。
  大廣田術(shù)曰:分母各乘其全,分子從之,相乘為實(shí)。分母相乘為法。實(shí)如法而一。

25、方田:今有圭田廣十二步,正從二十一步。問為田幾何?
  答曰:一百二十六步。

26、方田:又有圭田廣五步、二分步之一,從八步、三分步之二。問為田幾何?
  答曰:二十三步、六分步之五。
  術(shù)曰:半廣以乘正從。

27、方田:今有邪田,一頭廣三十步,一頭廣四十二步,正從六十四步。問為田幾何?
  答曰:九畝一百四十四步。

28、方田:又有邪田,正廣六十五步,一畔從一百步,一畔從七十二步。問為田幾何?
  答曰:二十三畝七十步。
  術(shù)曰:并兩邪而半之,以乘正從若廣。又可半正從若廣,以乘并,畝法而一。

29、方田:今有箕田,舌廣二十步,踵廣五步,正從三十步。問為田幾何?
  答曰:一畝一百三十五步。

30、方田:又有箕田,舌廣一百一十七步,踵廣五十步,正從一百三十五步。問為田幾何?
  答曰:四十六畝二百三十二步半。
  術(shù)曰:并踵舌而半之,以乘正從。畝法而一。

31、方田:今有圓田,周三十步,徑十步。問為田幾何?
  答曰:七十五步。

32、方田:又有圓田,周一百八十一步,徑六十步、三分步之一。問為田幾何?
  答曰:十一畝九十步、十二分步之一。
  術(shù)曰:半周半徑相乘得積步。
  又術(shù)曰:周徑相乘,四而一。
  又術(shù)曰:徑自相乘,三之,四而一。
  又術(shù)曰:周自相乘,十二而一。

33、方田:今有宛田,下周三十步,徑十六步。問為田幾何?
  答曰:一百二十步。

34、方田:又有宛田,下周九十九步,徑五十一步。問為田幾何?
  答曰:五畝六十二步、四分步之一。
  術(shù)曰:以徑乘周,四而一。

35、方田:今有弧田,弦三十步,矢十五步。問為田幾何?
  答曰:一畝九十七步半。

36、方田:又有弧田,弦七十八步、二分步之一,矢十三步、九分步之七。問為田幾何?
  答曰:二畝一百五十五步、八十一分步之五十六。
  術(shù)曰:以弦乘矢,矢又自乘,并之,二而一。

37、方田:今有環(huán)田,中周九十二步,外周一百二十二步,徑五步。問為田幾何?
  答曰:二畝五十五步。

38、方田:又有環(huán)田,中周六十二步、四分步之三,外周一百一十三步、二分步之一,徑十二步、三分步之二。問為田幾何?
  答曰:四畝一百五十六步、四分步之一。
  術(shù)曰:并中外周而半之,以徑乘之為積步。
  密率術(shù)曰:置中外周步數(shù),分母、子各居其下。母互乘子,通全步,內(nèi)分子。以中周減外周,馀半之,以益中周。徑亦通分內(nèi)子,以乘周為實(shí)。分母相乘為法,除之為積步,馀積步之分。以畝法除之,即畝數(shù)也。

二:《粟米》

粟米:粟米之法:粟率五十;糲米三十
  稗米二十七;綹米二十四
  御米二十一;小?十三半
  大?五十四;糲飯七十五
  稗飯五十四;綹飯四十八
  御飯四十二;菽、答、麻、麥各四十五
  稻六十;豉六十三
  飧九十;熟菽一百三半
  櫱一百七十五
  今有術(shù)曰:以所有數(shù)乘所求率為實(shí),以所有率為法,實(shí)如法而一。

1、粟米:今有粟一斗,欲為糲米。問得幾何?
  答曰:為糲米六升。
  術(shù)曰:以粟求糲米,三之,五而一。

2、粟米:今有粟二斗一升,欲為稗米。問得幾何?
  答曰:為稗米一斗一升、五十分升之十七。
  術(shù)曰:以粟求稗米,二十七之,五十而一。

3、粟米:今有粟四斗五升,欲為綹米。問得幾何?
  答曰:為綹米二斗一升、五分升之三。
  術(shù)曰:以粟求綹米,十二之,二十五而一。

4、粟米:今有粟七斗九升,欲為御米。問得幾何?
  答曰:為御米三斗三升、五十分升之九。
  術(shù)曰:以粟求御米,二十一之,五十而一。

5、粟米:今有粟一斗,欲為小?。問得幾何?
  答曰:為小?二升、一十分升之七。
  術(shù)曰:以粟求小?,二十七之,百而一。

6、粟米:今有粟九斗八升,欲為大?。問得幾何?
  答曰:為大?一十斗五升、二十五分升之二十一。
  術(shù)曰:以粟求大?,二十七之,二十五而一。

7、粟米:今有粟二斗三升,欲為糲飯。問得幾何?
  答曰:為糲飯三斗四升半。
  術(shù)曰:以粟求糲飯,三之,二而一。

8、粟米:今有粟三斗六升,欲為稗飯。問得幾何?
  答曰:為稗飯三斗八升、二十五分升之二十二。
  術(shù)曰:以粟求稗飯,二十七之,二十五而一。

9、粟米:今有粟八斗六升,欲為綹飯。問得幾何?
  答曰:為綹飯八斗二升、二十五分升之一十四。
  術(shù)曰:以粟求綹飯,二十四之,二十五而一。

10、粟米:今有粟九斗八升,欲為御飯。問得幾何?
  答曰:為御飯八斗二升、二十五分升之八。
  術(shù)曰:以粟求御飯,二十一之,二十五而一。

11、粟米:今有粟三斗少半升,欲為菽。問得幾何?
  答曰:為菽二斗七升、一十分升之三。

12、粟米:今有粟四斗一升、太半升,欲為答。問得幾何?
  答曰:為答三斗七升半。

13、粟米:今有粟五斗、太半升,欲為麻。問得幾何?
  答曰:為麻四斗五升、五分升之三。

14、粟米:今有粟一十斗八升、五分升之二,欲為麥。問得幾何?
  答曰:為麥九斗七升、二十五分升之一十四。
  術(shù)曰:以粟求菽、答、麻、麥,皆九之,十而一。

15、粟米:今有粟七斗五升、七分升之四,欲為稻。問得幾何?
  答曰:為稻九斗、三十五分升之二十四。
  術(shù)曰:以粟求稻,六之,五而一。

16、粟米:今有粟七斗八升,欲為豉。問得幾何?
  答曰:為豉九斗八升、二十五分升之七。
  術(shù)曰:以粟求豉,六十三之,五十而一。

17、粟米:今有粟五斗五升,欲為飧。問得幾何?
  答曰:為飧九斗九升。
  術(shù)曰:以粟求飧,九之,五而一。

18、粟米:今有粟四斗,欲為熟菽。問得幾何?
  答曰:為熟菽八斗二升、五分升之四。
  術(shù)曰:以粟求熟菽,二百七之,百而一。

19、粟米:今有粟二斗,欲為櫱。問得幾何?
  答曰:為櫱七斗。
  術(shù)曰:以粟求櫱,七之,二而一。

20、粟米:今有糲米十五斗五升、五分升之二,欲為粟。問得幾何?
  答曰:為粟二十五斗九升。
  術(shù)曰:以糲米求粟,五之,三而一。

21、粟米:今有稗米二斗,欲為粟。問得幾何?
  答曰:為粟三斗七升、二十七分升之一。
  術(shù)曰:以稗米求粟,五十之,二十七而一。

22、粟米:今有綹米三斗、少半升,欲為粟。問得幾何?
  答曰:為粟六斗三升、三十六分升之七。
  術(shù)曰:以綹米求粟,二十五之,十三而一。

23、粟米:今有御米十四斗,欲為粟。問得幾何?
  答曰:為粟三十三斗三升、少半升。
  術(shù)曰:以御米求粟,五十之,二十一而一。

24、粟米:今有稻一十二斗六升、一十五分升之一十四,欲為粟。問得幾何?
  答曰:為粟一十斗五升、九分升之七。
  術(shù)曰:以稻求粟,五之,六而一。

25、粟米:今有糲米一十九斗二升、七分升之一,欲為稗米。問得幾何?
  答曰:為稗米一十七斗二升、一十四分升之一十三。
  術(shù)曰:以糲米求稗米,九之,十而一。

26、粟米:今有糲米六斗四升、五分升之三,欲為糲飯。問得幾何?
  答曰:為糲飯一十六斗一升半。
  術(shù)曰:以糲米求糲飯,五之,二而一。

27、粟米:今有糲飯七斗六升、七分升之四,欲為飧。問得幾何?
  答曰:為飧九斗一升、三十五分升之三十一。
  術(shù)曰:以糲飯求飧,六之,五而一。

28、粟米:今有菽一斗,欲為熟菽。問得幾何?
  答曰:為熟菽二斗三升。
  術(shù)曰:以菽求熟菽,二十三之,十而一。

29、粟米:今有菽二斗,欲為豉。問得幾何?
  答曰:為豉二斗八升。
  術(shù)曰:以菽求豉,七之,五而一。

30、粟米:今有麥八斗六升、七分升之三,欲為小?,問得幾何?
  答曰:為小?二斗五升、一十四分升之一十三。
  術(shù)曰:以麥求小?,三之,十而一。

31、粟米:今有麥一斗,欲為大?。問得幾何?
  答曰:為大?一斗二升。
  術(shù)曰:以麥求大?,六之,五而一。

32、粟米:今有出錢一百六十,買瓴甓十八枚。問枚幾何?
  答曰:一枚,八錢、九分錢之八。

33、粟米:今有出錢一萬三千五百,買竹二千三百五十個(gè)。問個(gè)幾何?
  答曰:一個(gè),五錢、四十七分錢之三十五。
  經(jīng)率術(shù)曰:以所買率為法,所出錢數(shù)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錢。

34、粟米:今有出錢五千七百八十五,買漆一斛六斗七升、太半升。欲斗率之,問斗幾何。
  答曰:一斗,三百四十五錢、五百三分錢之一十五。

35、粟米:今有出錢七百二十,買縑一匹二丈一尺。欲丈率之,問丈幾何?
  答曰:一丈,一百一十八錢、六十一分錢之二。

36、粟米:今有出錢二千三百七十,買布九匹二丈七尺。欲匹率之,問匹幾何?
  答曰:一匹,二百四十四錢、一百二十九分錢之一百二十四。

37、粟米:今有出錢一萬三千六百七十,買絲一石二鈞一十七斤。欲石率之,問石幾何?
  答曰:一石,八千三百二十六錢、一百九十七分錢之一百七十八。
  經(jīng)術(shù)術(shù)曰:以所求率乘錢數(shù)為實(shí),以所買率為法,實(shí)如法得一。

38、粟米:今有出錢五百七十六,買竹七十八個(gè)。欲其大小率之,問各幾何?
  答曰:其四十八個(gè),個(gè)七錢。其三十個(gè),個(gè)八錢。

39、粟米:今有出錢一千一百二十,買絲一石二鈞十八斤。欲其貴賤斤率之,問各幾何?
  答曰:其二鈞八斤,斤五錢。其一石一十斤,斤六錢。

40、粟米:今有出錢一萬三千九百七十,買絲一石二鈞二十八斤三兩五銖。欲其貴賤石率之,問各幾何?
  答曰:其一鈞九兩一十二銖,石八千五十一錢。其一石一鈞二十七斤九兩一十七銖,石八千五十二錢。

41、粟米:今有出錢一萬三千九百七十,買絲一石二鈞二十八斤三兩五銖。欲其貴賤鈞率之,問各幾何?
  答曰:其七斤一十兩九銖,鈞二千一十二錢。其一石二鈞二十斤八兩二十銖,鈞二千一十三錢。

42、粟米:今有出錢一萬三千九百七十,買絲一石二鈞二十八斤三兩五銖。欲其貴賤斤率之,問各幾何?
  答曰:其一石二鈞七斤十兩四銖,斤六十七錢。其二十斤九兩一銖,斤六十八錢。

43、粟米:今有出錢一萬三千九百七十,買絲一石二鈞二十八斤三兩五銖。欲其貴賤兩率之,問各幾何?
  答曰:其一石一鈞一十七斤一十四兩一銖,兩四錢。其一鈞一十斤五兩四銖,兩五錢。
  其率術(shù)曰:各置所買石、鈞、斤、兩以為法,以所率乘錢數(shù)為實(shí),實(shí)如法而一。不滿法者反以實(shí)減法,法賤實(shí)貴。

44、粟米:今有出錢一萬三千九百七十,買絲一石二鈞二十八斤三兩五銖。欲其貴賤銖率之,問各幾何?
  答曰:其一鈞二十斤六兩十一銖,五銖一錢。其一石一鈞七斤一十二兩一十八銖,六銖一錢。

45、粟米:今有出錢六百一十,買羽二千一百翭。欲其貴賤率之,問各幾何?
  答曰:其一千一百四十翭,三翭一錢。其九百六十翭,四翭一錢。

46、粟米:今有出錢九百八十,買矢簳五千八百二十枚。欲其貴賤率之,問各幾何?
  答曰:其三百枚,五枚一錢。其五千五百二十枚,六枚一錢。
  反其率術(shù)曰:以錢數(shù)為法,所率為實(shí),實(shí)如法而一。不滿法者反以實(shí)減法,法少,實(shí)多。二物各以所得多少之?dāng)?shù)乘法實(shí),即物數(shù)。

三:《衰分》

、衰分:衰分術(shù)曰:各置列衰,副并為法,以所分乘未并者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而一。不滿法者,以法命之。

1、衰分:今有大夫、不更、簪裹、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獵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問各得幾何?
  答曰:大夫得一鹿、三分鹿之二。不更得一鹿、三分鹿之一。簪裹得一鹿。上造得三分鹿之二。公士得三分鹿之一。
  術(shù)曰:列置爵數(shù),各自為衰,副并為法。以五鹿乘未并者,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鹿。

2、衰分:今有牛、馬、羊食人苗。苗主責(zé)之粟五斗。羊主曰:“我羊食半馬。”馬主曰:“我馬食半牛?!苯裼斨?,問各出幾何?
  答曰:牛主出二斗八升、七分升之四。馬主出一斗四升、七分升之二。羊主出七升、七分升之一。
  術(shù)曰:置牛四、馬二、羊一,各自為列衰,副并為法。以五斗乘未并者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斗。

3、衰分:今有甲持錢五百六十,乙持錢三百五十,丙持錢一百八十,凡三人俱出關(guān),關(guān)稅百錢。欲以錢數(shù)多少衰出之,問各幾何?
  答曰:甲出五十一錢、一百九分錢之四十一。乙出三十二錢、一百九分錢之一十二。丙出一十六錢、一百九分錢之五十六。
  術(shù)曰:各置錢數(shù)為列衰,副并為法,以百錢乘未并者,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錢。

4、衰分:今有女子善織,日自倍,五日織五尺。問日織幾何?
  答曰:初日織一寸、三十一分寸之十九。次日織三寸、三十一分寸之七。次日織六寸、三十一分寸之十四。次日織一尺二寸、三十一分寸之二十八。次日織二尺五寸、三十一分寸之二十五。
  術(shù)曰:置一、二、四、八、十六為列衰,副并為法,以五尺乘未并者,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尺。

5、衰分:今有北鄉(xiāng)算八千七百五十八,西鄉(xiāng)算七千二百三十六,南鄉(xiāng)算八千三百五十六,凡三鄉(xiāng),發(fā)傜三百七十八人。欲以算數(shù)多少衰出之,問各幾何?
  答曰:北鄉(xiāng)遣一百三十五人、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五分人之一萬一千六百三十七。西鄉(xiāng)遣一百一十二人、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五分人之四千四。南鄉(xiāng)遣一百二十九人、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五分人之八千七百九。
  術(shù)曰:各置算數(shù)為列衰,副并為法,以所發(fā)傜人數(shù)乘未并者,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人。

6、衰分:今有稟粟,大夫、不更、簪裹、上造、公士,凡五人,一十五斗。今有大夫一人后來,亦當(dāng)稟五斗。倉無粟,欲以衰出之,問各幾何?
  答曰:大夫出一斗、四分斗之一。不更出一斗。簪褭出四分斗之三。上造出四分斗之二。公士出四分斗之一。
  術(shù)曰:各置所稟粟斛斗數(shù),爵次均之,以為列衰,副并而加后來大夫亦五斗,得二十以為法。以五斗乘未并者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斗。

7、衰分:今有稟粟五斛,五人分之,欲令三人得三,二人得二。問各幾何?
  答曰:三人,人得一斛一斗五升、十三分升之五。二人,人得七斗六升、十三分升之十二。
  術(shù)曰:置三人,人三;二人,人二,為列衰。副并為法。以五斛乘未并者,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斛。
  返衰術(shù)曰:列置衰而令相乘,動(dòng)者為不動(dòng)者衰。

8、衰分: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出百錢。欲令高爵出少,以次漸多,問各幾何?
  答曰:大夫出八錢、一百三十七分錢之一百四。不更出一十錢、一百三十七分錢之一百三十。簪褭出一十四錢、一百三十七分錢之八十二。上造出二十一錢、一百三十七分錢之一百二十三。公士出四十三錢、一百三十七分錢之一百九。
  術(shù)曰:置爵數(shù)各自為衰,而返衰之,副并為法。以百錢乘未并者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錢。

9、衰分:今有甲持粟三升,乙持糲米三升,丙持糲飯三升。欲令合而分之,問各幾何?
  答曰:甲二升、一十分升之七。乙四升、一十分升之五。丙一升、一十分升之八。
  術(shù)曰:以粟率五十、糲米率三十、糲飯率七十五為衰、而返衰之,副并為法。以九升乘未并者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升。

10、衰分:今有絲一斤,價(jià)直二百四十。今有錢一千三百二十八,問得絲幾何?
  答曰:五斤八兩一十二銖、三分銖之四。
  術(shù)曰:以一斤價(jià)數(shù)為法,以一斤乘今有錢數(shù)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絲數(shù)。

11、衰分:今有絲一斤價(jià)直三百四十三。今有絲七兩一十二銖,問得錢幾何?
  答曰:一百六十一錢、三十二分錢之二十三。
  術(shù)曰:以一斤銖數(shù)為法,以一斤價(jià)數(shù),乘七兩一十二銖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錢數(shù)。

12、衰分:今有縑一丈價(jià)直一百二十八。今有縑一匹九尺五寸,問得錢幾何?
  答曰:六百三十三錢、五分錢之三。
  術(shù)曰:以一丈寸數(shù)為法,以價(jià)錢數(shù)乘今有縑寸數(shù)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錢數(shù)。

13、衰分:今有布一匹,價(jià)直一百二十五。今有布二丈七尺,問得錢幾何?
  答曰:八十四錢、八錢之三。
  術(shù)曰:以一匹尺數(shù)為法,今有布尺數(shù)乘價(jià)錢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錢數(shù)。

14、衰分:今有素一匹一丈,價(jià)直六百二十五。今有錢五百,問得素幾何?
  答曰:四丈。
  術(shù)曰:以價(jià)直為法,以一匹一丈尺數(shù)乘今有錢數(shù)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素?cái)?shù)。

15、衰分:今有與人絲一十四斤,約得縑一十斤。今與人絲四十五斤八兩,問得縑幾何?
  答曰:三十二斤八兩。
  術(shù)曰:以一十四斤兩數(shù)為法,以一十斤乘今有絲兩數(shù)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縑數(shù)。

16、衰分:今有絲一斤,耗七兩。今有絲二十三斤五兩,問耗幾何?
  答曰:一百六十三兩四銖半。
  術(shù)曰:以一斤展十六兩為法,以七兩乘今有絲兩數(shù)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耗數(shù)。

17、衰分:今有生絲三十斤,乾之,耗三斤十二兩。今有乾絲一十二斤,問生絲幾何?
  答曰:一十三斤一十一兩十銖、七分銖之二。
  術(shù)曰:置生絲兩數(shù),除耗數(shù),馀,以為法。三十斤乘乾絲兩數(shù)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生絲數(shù)。

18、衰分:今有田一畝,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頃二十六畝一百五十九步,問收粟幾何?
  答曰:八斛四斗四升、一十二分升之五。
  術(shù)曰:以畝二百四十步為法,以六升、太半升乘今有田積步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粟數(shù)。

19、衰分:今有取保一歲,價(jià)錢二千五百。今先取一千二百,問當(dāng)作日幾何?
  答曰:一百六十九日、二十五分日之二十三。
  術(shù)曰:以價(jià)錢為法,以一歲三百五十四日乘先取錢數(shù)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日數(shù)。

20、衰分:今有貸人千錢,月息三十。今有貸人七百五十錢,九日歸之,問息幾何?
  答曰:六錢、四分錢之三。
  術(shù)曰:以月三十日,乘千錢為法。以息三十乘今所貸錢數(shù),又以九日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錢。

四:《少廣》

少廣:少廣術(shù)曰:置全步及分母子,以最下分母遍乘諸分子及全步,各以其母除其子,置之于左。命通分者,又以分母遍乘諸分子,及已通者皆通而同之,并之為法。置所求步數(shù),以全步積分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而一,得從步。

1、少廣:今有田廣一步半。求田一畝,問從幾何?
  答曰:一百六十步。
  術(shù)曰:下有半,是二分之一。以一為二,半為一,并之得三,為法。置田二百四十步,亦以一為二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從步。

2、少廣:今有田廣一步半、三分步之一。求田一畝,問從幾何?
  答曰:一百三十步、一十一分步之一十。
  術(shù)曰:下有三分,以一為六,半為三,三分之一為二,并之得一十一為法。置田二百四十步,亦以一為六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從步。

3、少廣:今有田廣一步半、三分步之一、四分步之一。求田一畝,問從幾何?
  答曰:一百一十五步、五分步之一。
  術(shù)曰:下有四分,以一為一十二,半為六,三分之一為四,四分之一為三,并之得二十五,以為法。置田二百四十步,亦以一為一十二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而一,得從步。

4、少廣:今有田廣一步半、三分步之一、四分步之一、五分步之一。求田一畝,問從幾何?
  答曰:一百五步、一百三十七分步之一十五。
  術(shù)曰:下有五分,以一為六十,半為三十,三分之一為二十,四分之一為一十五,五分之一為一十二,并之得一百三十七,以為法。置田二百四十步,亦以一為六十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從步。

5、少廣:今有田廣一步半、三分步之一、四分步之一、五分步之一、六分步之一。求田一畝,問從幾何?
  答曰:九十七步、四十九分步之四十七。
  術(shù)曰:下有六分,以一為一百二十,半為六十,三分之一為四十,四分之一為三十,五分之一為二十四,六分之一為二十,并之得二百九十四以為法。置田二百四十步,亦以一為一百二十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從步。

6、少廣:今有田廣一步半、三分步之一、四分步之一、五分步之一、六分步之一、七分步之一。求田一畝,問從幾何?
  答曰:九十二步、一百二十一分步之六十八。
  術(shù)曰:下有七分,以一為四百二十,半為二百一十,三分之一為一百四十,四分之一為一百五,五分之一為八十四,六分之一為七十,七分之一為六十,并之得一千八十九,以為法。置田二百四十步,亦以一為四百二十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從步。

7、少廣:今有田廣一步半、三分步之一、四分步之一、五分步之一、六分步之一、七分步之一、八分步之一。求田一畝,問從幾何?
  答曰:八十八步、七百六十一分步之二百三十二。
  術(shù)曰:下有八分,以一為八百四十,半為四百二十,三分之一為二百八十,四分之一為二百一十,五分之一為一百六十八,六分之一為一百四十,七分之一為一百二十,八分之一為一百五,并之得二千二百八十三,以為法。置田二百四十步,亦以一為八百四十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從步。

8、少廣:今有田廣一步半、三分步之一、四分步之一、五分步之一、六分步之一、七分步之一、八分步之一、九分步之一。求田一畝,問從幾何?
  答曰:八十四步、七千一百二十九分步之五千九百六十四。
  術(shù)曰:下有九分,以一為二千五百二十,半為一千二百六十,三分之一為八百四十,四分之一為六百三十,五分之一為五百四,六分之一為四百二十,七分之一為三百六十,八分之一為三百一十五,九分之一為二百八十,并之得七千一百二十九,以為法。置田二百四十步,亦以一為二千五百二十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從步。

9、少廣:今有田廣一步半、三分步之一、四分步之一、五分步之一、六分步之一、七分步之一、八分步之一、九分步之一、十分步之一。求田一畝,問從幾何?
  答曰:八十一步、七千三百八十一分步之六千九百三十九。
  術(shù)曰:下有一十分,以一為二千五百二十,半為一千二百六十,三分之一為八百四十,四分之一為六百三十,五分之一為五百四,六分之一為四百二十,七分之一為三百六十,八分之一為三百一十五,九分之一為二百八十,十分之一為二百五十二,并之得七千三百八十一,以為法。置田二百四十步,亦以一為二千五百二十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從步。

10、少廣:今有田廣一步半、三分步之一、四分步之一、五分步之一、六分步之一、七分步之一、八分步之一、九分步之一、十分步之一、十一分步之一。求田一畝,問從幾何?
  答曰:七十九步、八萬三千七百一十一分步之三萬九千六百三十一。
  術(shù)曰:下有一十一分,以一為二萬七千七百二十,半為一萬三千八百六十,三分之一為九千二百四十,四分之一為六千九百三十,五分之一為五千五百四十四,六分之一為四千六百二十,七分之一為三千九百六十,八分之一為三千四百六十五,九分之一為三千八十,一十分之一為二千七百七十二,一十一分之一為二千五百二十,并之得八萬三千七百一十一,以為法。置田二百四十步,亦以一為二萬七千七百二十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從步。

11、少廣:今有田廣一步半、三分步之一、四分步之一、五分步之一、六分步之一、七分步之一、八分步之一、九分步之一、十分步之一、十一分步之一、十二分步之一。求田一畝,問從幾何?
  答曰:七十七步、八萬六千二十一分步之二萬九千一百八十三。
  術(shù)曰:下有一十二分,以一為八萬三千一百六十,半為四萬一千五百八十,三分之一為二萬七千七百二十,四分之一為二萬七百九十,五分之一為一萬六千六百三十二,六分之一為一萬三千八百六十,七分之一為一萬一千八百八十,八分之一為一萬三百九十五,九分之一為九千二百四十,一十分之一為八千三百一十六,十一分之一為七千五百六十,十二分之一為六千九百三十,并之得二十五萬八千六十三,以為法。置田二百四十步,亦以一為八萬三千一百六十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從步。

12、少廣:今有積五萬五千二百二十五步。問為方幾何?
  答曰:二百三十五步。

13、少廣:又有積二萬五千二百八十一步。問為方幾何?
  答曰:一百五十九步。

14、少廣:又有積七萬一千八百二十四步。問為方幾何?
  答曰:二百六十八步。

15、少廣:又有積五十六萬四千七百五十二步、四分步之一。問為方幾何?
  答曰:七百五十一步半。

16、少廣:又有積三十九億七千二百一十五萬六百二十五步。問為方幾何?
  答曰:六萬三千二十五步。
  開方術(shù)曰:置積為實(shí)。借一算步之,超一等。議所得,以一乘所借一算為法,而以除。除已,倍法為定法。其復(fù)除。折法而下。復(fù)置借算步之如初,以復(fù)議一乘之,所得副,以加定法,以除。以所得副從定法。復(fù)除折下如前。若開之不盡者為不可開,當(dāng)以面命之。若實(shí)有分者,通分內(nèi)子為定實(shí)。乃開之,訖,開其母報(bào)除。若母不可開者,又以母乘定實(shí),乃開之,訖,令如母而一。

17、少廣:今有積一千五百一十八步、四分步之三。問為圓周幾何?
  答曰:一百三十五步。

18、少廣:今有積三百步。問為圓周幾何?
  答曰:六十步。
  開圓術(shù)曰:置積步數(shù),以十二乘之,以開方除之,即得周。

19、少廣:今有積一百八十六萬八百六十七尺。問為立方幾何?
  答曰:一百二十三尺。

20、少廣:今有積一千九百五十三尺、八分尺之一。問為立方幾何?
  答曰:一十二尺半。

21、少廣:今有積六萬三千四百一尺、五百一十二分尺之四百四十七。問為立方幾何?
  答曰:三十九尺、八分尺之七。

22、少廣:又有積一百九十三萬七千五百四十一尺、二十七分尺之一十七。問為立方幾何?
  答曰:一百二十四尺、太半尺。
  開立方術(shù)曰:置積為實(shí)。借一算步之,超二等。議所得,以再乘所借一算為法,而除之。除已,三之為定法。復(fù)除,折而下。以三乘所得數(shù)置中行。復(fù)借一算置下行。步之,中超一,下超二等。復(fù)置議,以一乘中,再乘下,皆副以加定法。以定法除。除已,倍下、并中從定法。復(fù)除,折下如前。開之不盡者,亦為不可開。若積有分者,通分內(nèi)子為定實(shí)。定實(shí)乃開之,訖,開其母以報(bào)除。若母不可開者,又以母再乘定實(shí),乃開之。訖,令如母而一。

23、少廣:今有積四千五百尺。問為立圓徑幾何?
  答曰:二十尺。

24、少廣:又有積一萬六千四百四十八億六千六百四十三萬七千五百尺。問為立圓徑幾何?
  答曰:一萬四千三百尺。
  開立圓術(shù)曰:置積尺數(shù),以十六乘之,九而一,所得開立方除之,即丸徑。

五:《商功》

1、商功:今有穿地積一萬尺。問為堅(jiān)、壤各幾何?
  答曰:為堅(jiān)七千五百尺。為壤一萬二千五百尺。
  術(shù)曰:穿地四,為壤五,為堅(jiān)三,為墟四。以穿地求壤,五之;求堅(jiān),三之,皆四而一。以壤求穿,四之;求堅(jiān),三之,皆五而一。以堅(jiān)求穿,四之;求壤,五之,皆三而一。
  城、垣、堤、溝、聢、渠,皆同術(shù)。
  術(shù)曰:并上下廣而半之,以高若深乘之,又以袤乘之,即積尺。

2、商功:今有城下廣四丈,上廣二丈,高五丈,袤一百二十六丈五尺。問積幾何?
  答曰:一百八十九萬七千五百尺。

3、商功:今有垣下廣三尺,上廣二尺,高一丈二尺,袤二十二丈五尺八寸。問積幾何?
  答曰:六千七百七十四尺。

4、商功:今有堤下廣二丈,上廣八尺,高四尺,袤一十二丈七尺。問積幾何?
  答曰:七千一百一十二尺。
  冬程人功四百四十四尺。問用徒幾何?
  答曰:一十六人、一百一十一分人之二。
  術(shù)曰:以積尺為實(shí),程功尺數(shù)為法,實(shí)如法而一,即用徒人數(shù)。

5、商功:今有溝上廣一丈五尺,下廣一丈,深五尺,袤七丈。問積幾何?
  答曰:四千三百七十五尺。
  春程人功七百六十六尺,并出土功五分之一,定功六百一十二尺、五分尺之四。問用徒幾何?
  答曰:七人、三千六十四分人之四百二十七。
  術(shù)曰:置本人功,去其五分之一,馀為法。以溝積尺為實(shí)。實(shí)如法而一,得用徒人數(shù)。

6、商功:今有塹上廣一丈六尺三寸,下廣一丈,深六尺三寸,袤一十三丈二尺一寸。問積幾何?
  答曰:一萬九百四十三尺八寸。
  夏程人功八百七十一尺。并出土功五分之一,沙礫水石之功作太半,定功二百三十二尺、一十五分尺之四。問用徒幾何?
  答曰:四十七人、三千四百八十四分人之四百九。
  術(shù)曰:置本人功,去其出土功五分之一,又去沙礫水石之功太半,馀為法。以塹積尺為實(shí)。實(shí)如法而一,即用徒人數(shù)。

8、商功:今有穿渠上廣一丈八尺,下廣三尺六寸,深一丈八尺,袤五萬一千八百二十四尺。問積幾何?
  答曰:一千七萬四千五百八十五尺六寸。
  秋程人功三百尺,問用徒幾何?
  答曰:三萬三千五百八十二人功。內(nèi)少一十四尺四寸。
  一千人先到,問當(dāng)受袤幾何?
  答曰:一百五十四丈三尺二寸、八十一分寸之八。
  術(shù)曰:以一人功尺數(shù),乘先到人數(shù)為實(shí)。并渠上下廣而半之,以深乘之為法。實(shí)如法得袤尺。

9、商功:今有方堡壔方一丈六尺,高一丈五尺。問積幾何?
  答曰:三千八百四十尺。
  術(shù)曰: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積尺。

10、商功:今有圓堡壔,周四丈八尺,高一丈一尺。問積幾何?
  答曰:二千一百一十二尺。
  術(shù)曰:周自相乘,以高乘之,十二而一。

11、商功:今有方亭,下方五丈,上方四丈,高五丈。問積幾何?
  答曰:一十萬一千六百六十六尺、太半尺。
  術(shù)曰:上下方相乘,又各自乘,并之,以高乘之,三而一。

12、商功:今有圓亭,下周三丈,上周二丈,高一丈。問積幾何?
  答曰:五百二十七尺、九分尺之七。
  術(shù)曰:上、下周相乘,又各自乘,并之,以高乘之,三十六而一。

13、商功:今有方錐下方二丈七尺,高二丈九尺。問積幾何?
  答曰:七千四十七尺。
  術(shù)曰:下方自乘,以高乘之,三而一。

14、商功:今有圓錐下周三丈五尺,高五丈一尺。問積幾何?
  答曰:一千七百三十五尺、一十二分尺之五。
  術(shù)曰:下周自乘,以高乘之,三十六而一。

15、商功:今有塹堵下廣二丈,袤一十八丈六尺,高二丈五尺。問積幾何?
  答曰:四萬六千五百尺。
  術(shù)曰:廣袤相乘,以高乘之,二而一。

16、商功:今有陽馬,廣五尺,袤七尺,高八尺。問積幾何?
  答曰:九十三尺、少半尺。
  術(shù)曰:廣袤相乘,以高乘之,三而一。

17、商功:今有鱉臑下廣五尺,無袤,上袤四尺,無廣,高七尺。問積幾何?
  答曰:二十三尺、少半尺。
  術(shù)曰:廣袤相乘,以高乘之,六而一。

18、商功:今有羨除,下廣六尺,上廣一丈,深三尺,末廣八尺,無深,袤七尺。問積幾何?
  答曰:八十四尺。
  術(shù)曰:并三廣,以深乘之,又以袤乘之,六而一。

19、商功:今有芻甍,下廣三丈,袤四丈,上袤二丈,無廣,高一丈。問積幾何?
  答曰:五千尺。
  術(shù)曰:倍下袤,上袤從之,以廣乘之,又以高乘之,六而一。
  芻童、曲池、盤池、冥谷,皆同術(shù)。
  術(shù)曰:倍上袤,下袤從之,亦倍下袤,上袤從之,各以其廣乘之,并,以高若深乘之,皆六而一。其曲池者,并上中、外周而半之,以為上袤;亦并下中、外周而半之,以為下袤。

20、商功:今有芻童,下廣二丈,袤三丈,上廣三丈,袤四丈,高三丈。問積幾何?
  答曰:二萬六千五百尺。

21、商功:今有曲池,上中周二丈,外周四丈,廣一丈,下中周一丈四尺,外周二丈四尺,廣五尺,深一丈。問積幾何?
  答曰:一千八百八十三尺三寸、少半寸。

22、商功:今有盤池,上廣六丈,袤八丈,下廣四丈,袤六丈,深二丈。問積幾何?
  答曰:七萬六百六十六尺、太半尺。
  負(fù)土往來七十步,其二十步上下棚除。棚除二當(dāng)平道五,踟躕之間十加一,載輸之間三十步,定一返一百四十步。土籠積一尺六寸,秋程人功行五十九里半。問人到、積尺、用徒各幾何?
  答曰:人到二百四尺。用徒三百四十六人、一百五十三分人之六十二。
  術(shù)曰:以一籠積尺乘程行步數(shù)為實(shí)。往來上下,棚除二當(dāng)平道五。置定往來步數(shù),十加一,及載輸之間三十步以為法。除之,所得即一人所到尺。以所到約積尺,即用徒人數(shù)。

23、商功:今有冥谷上廣二丈,袤七丈,下廣八尺,袤四丈,深六丈五尺。問積幾何?
  答曰:五萬二千尺。
  載土往來二百步,載輸之間一里,程行五十八里,六人共車,車載三十四尺七寸。問人到積尺及用徒各幾何?
  答曰:人到二百一尺、五十分尺之十三。用徒二百五十八人、一萬六十三分人之三千七百四十六。
  術(shù)曰:以一車積尺乘程行步數(shù)為實(shí)。置今往來步數(shù),加載輸之間一里,以車六人乘之,為法。除之,所得即一人所到尺。以所到約積尺,即用徒人數(shù)。

24、商功:今有委粟平地,下周一十二丈,高二丈。問積及為粟幾何?
  答曰:積八千尺。為粟二千九百六十二斛、二十七分斛之二十六。

25、商功:今有委菽依垣,下周三丈,高七尺。問積及為菽各幾何?
  答曰:積三百五十尺。為菽一百四十四斛、二百四十三分斛之八。

26、商功:今有委米依垣內(nèi)角,下周八尺,高五尺。問積及為米幾何?
  答曰:積三十五尺、九分尺之五。為米二十一斛,七百二十九分斛之六百九十一。
  委粟術(shù)曰:下周自乘,以高乘之,三十六而一。其依垣者,十八而一。其依垣內(nèi)角者,九而一。
  程粟一斛,積二尺七寸。其米一斛,積一尺六寸、五分寸之一。其菽、答、麻、麥一斛,皆二尺四寸、十分寸之三。

27、商功:今有穿地,袤一丈六尺,深一丈,上廣六尺,為垣積五百七十六尺。問穿地下廣幾何?
  答曰:三尺、五分尺之三。
  術(shù)曰:置垣積尺,四之為實(shí)。以深、袤相乘,又三之,為法。所得倍之,減上廣,馀即下廣。

28、商功:今有倉廣三丈,袤四丈五尺,容粟一萬斛。問高幾何?
  答曰:二丈。
  術(shù)曰:置粟一萬斛積尺為實(shí)。廣袤相乘為法。實(shí)如法而一,得高尺。

29、商功:今有圓困,高一丈三尺三寸、少半寸,容米二千斛。問周幾何?
  答曰:五丈四尺。
  術(shù)曰:置米積尺,以十二乘之,令高而一,所得,開方除之,即周。

六:《均輸》

1、均輸:今有均輸粟:甲縣一萬戶,行道八日;乙縣九千五百戶,行道十日;丙縣一萬二千三百五十戶,行道十三日;丁縣一萬二千二百戶,行道二十日,各到輸所。凡四縣賦,當(dāng)輸二十五萬斛,用車一萬乘。欲以道里遠(yuǎn)近,戶數(shù)多少,衰出之。問粟、車各幾何?
  答曰:甲縣粟八萬三千一百斛,車三千三百二十四乘。乙縣粟六萬三千一百七十五斛,車二千五百二十七乘。丙縣粟六萬三千一百七十五斛,車二千五百二十七乘。丁縣粟四萬五百五十斛,車一千六百二十二乘。
  均輸術(shù)曰:令縣戶數(shù),各如其本行道日數(shù)而一,以為衰。甲衰一百二十五,乙、丙衰各九十五,丁衰六十一,副并為法。以賦粟、車數(shù)乘未并者,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車。有分者,上下輩之。以二十五斛乘車數(shù),即粟數(shù)。

2、均輸:今有均輸卒:甲縣一千二百人,薄塞;乙縣一千五百五十人,行道一日;丙縣一千二百八十人,行道二日;丁縣九百九十人,行道三日;戊縣一千七百五十人,行道五日。凡五縣,賦輸卒一月一千二百人。欲以遠(yuǎn)近、戶率,多少衰出之。問縣各幾何?
  答曰:甲縣二百二十九人。乙縣二百八十六人。丙縣二百二十八人。丁縣一百七十一人。戊縣二百八十六人。
  術(shù)曰:令縣卒,各如其居所及行道日數(shù)而一,以為衰。甲衰四,乙衰五,丙衰四,丁衰三,戊衰五,副并為法。以人數(shù)乘未并者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而一。有分者,上下輩之。

3、均輸:今有均賦粟:甲縣二萬五百二十戶,粟一斛二十錢,自輸其縣;乙縣一萬二千三百一十二戶,粟一斛一十錢,至輸所二百里;丙縣七千一百八十二戶,粟一斛一十二錢,至輸所一百五十里;丁縣一萬三千三百三十八戶,粟一斛一十七錢,至輸所二百五十里;戊縣五千一百三十戶,粟一斛一十三錢,至輸所一百五十里。凡五縣賦,輸粟一萬斛。一車載二十五斛,與僦一里一錢。欲以縣戶輸粟,令費(fèi)勞等。問縣各粟幾何?
  答曰:甲縣三千五百七十一斛、二千八百七十三分斛之五百一十七。乙縣二千三百八十斛、二千八百七十三分斛之二千二百六十。丙縣一千三百八十八斛、二千八百七十三分斛之二千二百七十六。丁縣一千七百一十九斛、二千八百七十三分斛之一千三百一十三。戊縣九百三十九斛、二千八百七十三分斛之二千二百五十三。
  術(shù)曰:以一里僦價(jià),乘至輸所里,以一車二十五斛除之,加一斛粟價(jià),則致一斛之費(fèi)。各以約其戶數(shù),為衰。甲衰一千二十六,乙衰六百八十四,丙衰三百九十九,丁衰四百九十四,戊衰二百七十,副并為法。所賦粟乘未并者,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

4、均輸:今有均賦粟,甲縣四萬二千算,粟一斛二十,自輸其縣;乙縣三萬四千二百七十二算,粟一斛一十八,傭價(jià)一日一十錢,到輸所七十里;丙縣一萬九千三百二十八算,粟一斛一十六,傭價(jià)一日五錢,到輸所一百四十里;丁縣一萬七千七百算,粟一斛一十四,傭價(jià)一日五錢,到輸所一百七十五里;戊縣二萬三千四十算,粟一斛一十二,傭價(jià)一日五錢,到輸所二百一十里;己縣一萬九千一百三十六算,粟一斛一十,傭價(jià)一日五錢,到輸所二百八十里。凡六縣賦粟六萬斛,皆輸甲縣。六人共車,車載二十五斛,重車日行五十里,空車日行七十里,載輸之間各一日。粟有貴賤,傭各別價(jià),以算出錢,令費(fèi)勞等。問縣各粟幾何?
  答曰:甲縣一萬八千九百四十七斛、一百三十三分斛之四十九。乙縣一萬八百二十七斛、一百三十三分斛之九。丙縣七千二百一十八斛、一百三十三分斛之六。丁縣六千七百六十六斛、一百三十三分斛之一百二十二。戊縣九千二十二斛、一百三十三分斛之七十四。己縣七千二百一十八斛、一百三十三分斛之六。
  術(shù)曰:以車程行空、重相乘為法,并空、重以乘道里,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日。加載輸各一日,而以六人乘之,又以傭價(jià)乘之,以二十五斛除之,加一斛粟價(jià),即致一斛之費(fèi)。各以約其算數(shù)為衰,副并為法,以所賦粟乘未并者,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斛。

5、均輸:今有粟七斗,三人分舂之,一人為糲米,一人為稗米,一人為鑿米,令米數(shù)等。問取粟為米各幾何?
  答曰:糲米取粟二斗、一百二十一分斗之一十。稗米取粟二斗、一百二十一分斗之三十八。鑿米取粟二斗、一百二十一分斗之七十三。為米各一斗、六百五分斗之一百五十一。
  術(shù)曰:列置糲米三十,稗米二十七,鑿米二十四,而反衰之,副并為法。以七斗乘未并者,各自為取粟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斗。若求米等者,以本率各乘定所取粟為實(shí),以粟率五十為法,實(shí)如法得一斗。

6、均輸:今有人當(dāng)稟粟二斛。倉無粟,欲與米一、菽二,以當(dāng)所稟粟。問各幾何?
  答曰:米五斗一升、七分升之三。菽一斛二升、七分升之六。
  術(shù)曰:置米一、菽二求為粟之?dāng)?shù)。并之得三、九分之八,以為法。亦置米一、菽二,而以粟二斛乘之,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斛。

7、均輸:今有取傭負(fù)鹽二斛,行一百里,與錢四十。今負(fù)鹽一斛七斗三升、少半升,行八十里。問與錢幾何?
  答曰:二十七錢、十五分錢之十一。
  術(shù)曰:置鹽二斛升數(shù),以一百里乘之為法。以四十錢乘今負(fù)鹽升數(shù),又以八十里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錢。

8、均輸:今有負(fù)籠重一石一十七斤,行七十六步,五十返。今負(fù)籠重一石,行百步,問返幾何?
  答曰:四十三返、六十分返之二十三。
  術(shù)曰:以今所行步數(shù)乘今籠重斤數(shù)為法,故籠重斤數(shù)乘故步,又以返數(shù)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返。

9、均輸:今有程傳委輸,空車日行七十里,重車日行五十里。今載太倉粟輸上林,五日三返。問太倉去上林幾何?
  答曰:四十八里、十八分里之十一。
  術(shù)曰:并空、重里數(shù),以三返乘之,為法。令空、重相乘,又以五日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里。

10、均輸:今有絡(luò)絲一斤為練絲一十二兩,練絲一斤為青絲一斤十二銖。今有青絲一斤,問本絡(luò)絲幾何?
  答曰:一斤四兩一十六銖、三十三分銖之十六。
  術(shù)曰:以練絲十二兩乘青絲一斤一十二銖為法。以青絲一斤銖數(shù)乘練絲一斤兩數(shù),又以絡(luò)絲一斤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斤。

11、均輸:今有惡粟二十斗,舂之,得糲米九斗。今欲求稗米十斗,問惡粟幾何?
  答曰:二十四斗六升、八十一分升之七十四。
  術(shù)曰:置糲米九斗,以九乘之,為法。亦置稗米十斗,以十乘之,又以惡粟二十斗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斗。

12、均輸:今有善行者行一百步,不善行者行六十步。今不善行者先行一百步,善行者追之,問幾何步及之?
  答曰:二百五十步。
  術(shù)曰:置善行者一百步,減不善行者六十步,馀四十步,以為法。以善行者之一百步,乘不善行者先行一百步,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步。

13、均輸:今有不善行者先行一十里,善行者追之一百里,先至不善行者二十里。問善行者幾何里及之?
  答曰:三十三里、少半里。
  術(shù)曰:置不善行者先行一十里,以善行者先至二十里增之,以為法。以不善行者先行一十里,乘善行者一百里,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里。

14、均輸:今有兔先走一百步,犬追之二百五十步,不及三十步而止。問犬不止,復(fù)行幾何步及之?
  答曰:一百七步、七分步之一。
  術(shù)曰:置兔先走一百步,以犬走不及三十步減之,馀為法。以不及三十步乘犬追步數(shù)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步。

15、均輸:今有人持金十二斤出關(guān)。關(guān)稅之,十分而取一。今關(guān)取金二斤,償錢五千。問金一斤值錢幾何?
  答曰:六千二百五十。
  術(shù)曰:以一十乘二斤,以十二斤減之,馀為法。以一十乘五千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錢。

16、均輸:今有客馬日行三百里??腿ネ忠拢找讶种?,主人乃覺。持衣追及與之而還,至家視日四分之三。問主人馬不休,日行幾何?
  答曰:七百八十里。
  術(shù)曰:置四分日之三,除三分日之一,半其馀以為法。副置法,增三分日之一,以三百里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主人馬一日行。

17、均輸:今有金棰,長五尺。斬本一尺,重四斤。斬末一尺,重二斤。問次一尺各重幾何?
  答曰:末一尺,重二斤。次一尺,重二斤八兩。次一尺,重三斤。次一尺,重三斤八兩。次一尺,重四斤。
  術(shù)曰:令末重減本重,馀即差率也。又置本重,以四間乘之,為下第一衰。副置,以差率減之,每尺各自為衰。副置下第一衰以為法,以本重四斤遍乘列衰,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斤。

18、均輸:今有五人分五錢,令上二人所得與下三人等。問各得幾何?
  答曰:甲得一錢、六分錢之二,乙得一錢、六分錢之一,丙得一錢,丁得六分錢之五,戊得六分錢之四。
  術(shù)曰:置錢錐行衰,并上二人為九,并下三人為六。六少于九,三。以三均加焉,副并為法。以所分錢乘未并者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錢。

19、均輸:今有竹九節(jié),下三節(jié)容四升,上四節(jié)容三升。問中間二節(jié)欲均容各多少?
  答曰:下初,一升、六十六分升之二十九,次一升、六十六分升之二十二,次一升、六十六分升之一十五,次一升、六十六分升之八,次一升、六十六分升之一,次六十六分升之六十,次六十六分升之五十三,次六十六分升之四十六,次六十六分升之三十九。
  術(shù)曰:以下三節(jié)分四升為下率,以上四節(jié)分三升為上率。上下率以少減多,馀為實(shí)。置四節(jié)、三節(jié),各半之,以減九節(jié),馀為法。實(shí)如法得一升,即衰相去也。下率,一升、少半升者,下第二節(jié)容也。

20、均輸:今有鳧起南海,七日至北海;雁起北海,九日至南海。今鳧雁俱起。問何日相逢?
  答曰:三日、十六分日之十五。
  術(shù)曰:并日數(shù)為法,日數(shù)相乘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日。

21、均輸:今有甲發(fā)長安,五日至齊;乙發(fā)齊,七日至長安。今乙發(fā)已先二日,甲乃發(fā)長安。問幾何日相逢?
  答曰:二日、十二分日之一。
  術(shù)曰:并五日、七日以為法。以乙先發(fā)二日減七日,馀,以乘甲日數(shù)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日。

22、均輸:今有一人一日為牡瓦三十八枚,一人一日為牝瓦七十六枚。今令一人一日作瓦,牝、牡相半,問成瓦幾何?
  答曰:二十五枚、少半枚。
  術(shù)曰:并牝、牡為法,牝牡相乘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枚。

23、均輸:今有一人一日矯矢五十,一人一日羽矢三十,一人一日筈矢十五。今令一人一日自矯、羽、筈,問成矢幾何?
  答曰:八矢、少半矢。
  術(shù)曰:矯矢五十,用徒一人。羽矢五十,用徒一人、太半人。筈矢五十,用徒三人、少半人。并之,得六人,以為法。以五十矢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矢。

24、均輸:今有假田,初假之歲三畝一錢,明年四畝一錢,后年五畝一錢。凡三歲得一百,問田幾何?
  答曰:一頃二十七畝、四十七分畝之三十一。
  術(shù)曰:置畝數(shù)及錢數(shù),令畝數(shù)互乘錢數(shù),并以為法。畝數(shù)相乘,又以百錢乘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畝。

25、均輸:今有程耕,一人一日發(fā)七畝,一人一日耕三畝,一人一日耰種五畝。今令一人一日自發(fā)、耕、耰種之,問治田幾何?
  答曰:一畝一百一十四步、七十一分步之六十六。
  術(shù)曰:置發(fā)、耕、耰畝數(shù),令互乘人數(shù),并以為法。畝數(shù)相乘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畝。

26、均輸:今有池,五渠注之。其一渠開之,少半日一滿;次,一日一滿;次,二日半一滿;次,三日一滿;次,五日一滿。今皆決之,問幾何日滿池?
  答曰:七十四分日之十五。
  術(shù)曰:各置渠一日滿池之?dāng)?shù),并以為法。以一日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日。其一術(shù),列置日數(shù)及滿數(shù),今日互相乘滿,并以為法,日數(shù)相乘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日。

27、均輸:今有人持米出三關(guān),外關(guān)三而取一,中關(guān)五而取一,內(nèi)關(guān)七而取一,馀米五斗。問本持米幾何?
  答曰:十斗九升、八分升之三。
  術(shù)曰:置米五斗。以所稅者三之,五之,七之,為實(shí)。以馀不稅者二、四、六相乘為法。實(shí)如法得一斗。

28、均輸:今有人持金出五關(guān),前關(guān)二而稅一,次關(guān)三而稅一,次關(guān)四而稅一,次關(guān)五而稅一,次關(guān)六而稅一。并五關(guān)所稅,適重一斤。問本持金幾何?
  答曰:一斤三兩四銖、五分銖之四。
  術(shù)曰:置一斤,通所稅者以乘之為實(shí)。亦通其不稅者以減所通,馀為法。實(shí)如法得一斤。

七:《盈不足》

1、盈不足:今有共買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問人數(shù)、物價(jià)各幾何?
  答曰:七人,物價(jià)五十三。

2、盈不足:今有共買雞,人出九,盈十一;人出六,不足十六。問人數(shù)、雞價(jià)各幾何?
  答曰:九人,雞價(jià)七十。

3、盈不足:今有共買璡,人出半,盈四;人出少半,不足三。問人數(shù)、璡價(jià)各幾何?
  答曰:四十二人,璡價(jià)十七。

4、盈不足:今有共買牛,七家共出一百九十,不足三百三十;九家共出二百七十,盈三十。問家數(shù)、牛價(jià)各幾何?
  答曰:一百二十六家,牛價(jià)三千七百五十。
  盈不足術(shù)曰:置所出率,盈、不足各居其下。令維乘所出率,并以為實(shí)。并盈、不足為法。實(shí)如法而一。有分者,通之。盈不足相與同其買物者,置所出率,以少減多,馀,以約法、實(shí)。實(shí)為物價(jià),法為人數(shù)。
  其一術(shù)曰:并盈不足為實(shí)。以所出率以少減多,馀為法。實(shí)如法得一人。以所出率乘之,減盈、增不足即物價(jià)。

5、盈不足:今有共買金,人出四百,盈三千四百;人出三百,盈一百。問人數(shù)、金價(jià)各幾何?
  答曰:三十三人。金價(jià)九千八百。

6、盈不足:今有共買羊,人出五,不足四十五;人出七,不足三。問人數(shù)、羊價(jià)各幾何?
  答曰:二十一人,羊價(jià)一百五十。
  兩盈、兩不足術(shù)曰:置所出率,盈、不足各居其下。令維乘所出率,以少減多,馀為實(shí)。兩盈、兩不足以少減多,馀為法。實(shí)如法而一。有分者通之。兩盈、兩不足相與同其買物者,置所出率,以少減多,馀,以約法實(shí),實(shí)為物價(jià),法為人數(shù)。
  其一術(shù)曰:置所出率,以少減多,馀為法。兩盈、兩不足,以少減多,馀為實(shí)。實(shí)如法而一得人數(shù)。以所出率乘之,減盈、增不足,即物價(jià)。

7、盈不足:今有共買豕,人出一百,盈一百;人出九十,適足。問人數(shù)、豕價(jià)各幾何?
  答曰:一十人,豕價(jià)九百。

8、盈不足:今有共買犬,人出五,不足九十;人出五十,適足。問人數(shù)、犬價(jià)各幾何?
  答曰:二人,犬價(jià)一百。
  盈、適足,不足、適足術(shù)曰:以盈及不足之?dāng)?shù)為實(shí)。置所出率,以少減多,馀為法。實(shí)如法得一人。其求物價(jià)者,以適足乘人數(shù)得物價(jià)。

9、盈不足:今有米在十斗桶中,不知其數(shù)。滿中添粟而舂之,得米七斗。問故米幾何?
  答曰:二斗五升。
  術(shù)曰:以盈不足術(shù)求之,假令故米二斗,不足二升。令之三斗,有馀二升。

10、盈不足:今有垣高九尺。瓜生其上,蔓日長七寸。瓠生其下,蔓日長一尺。問幾何日相逢?瓜、瓠各長幾何?
  答曰:五日、十七分日之五。瓜長三尺七寸、十七分寸之一,瓠長五尺二寸、十七分寸之十六。
  術(shù)曰:假令五日,不足五寸。令之六日,有馀一尺二寸。

11、盈不足:今有蒲生一日,長三尺。莞生一日,長一尺。蒲生日自半。莞生日自倍。問幾何日而長等?
  答曰:二日、十三分日之六。各長四尺八寸、十三分寸之六。
  術(shù)曰:假令二日,不足一尺五寸。令之三日,有馀一尺七寸半。

12、盈不足:今有垣厚五尺,兩鼠對(duì)穿。大鼠日一尺,小鼠亦日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問幾何日相逢?各穿幾何?
  答曰:二日、十七分日之二。大鼠穿三尺四寸、十七分寸之十二,小鼠穿一尺五寸、十七分寸之五。
  術(shù)曰:假令二日,不足五寸。令之三日,有馀三尺七寸半。

13、盈不足:今有醇酒一斗,直錢五十;行酒一斗,直錢一十。今將錢三十,得酒二斗。問醇、行酒各得幾何?
  答曰:醇酒二升半,行酒一斗七升半。
  術(shù)曰:假令醇酒五升,行酒一斗五升,有馀一十。令之醇酒二升,行酒一斗八升,不足二。

14、盈不足:今有大器五、小器一容三斛;大器一、小器五容二斛。問大、小器各容幾何?
  答曰:大器容二十四分斛之十三,小器容二十四分斛之七。
  術(shù)曰:假令大器五斗,小器亦五斗,盈一十斗。令之大器五斗五升,小器二斗五升,不足二斗。

15、盈不足:今有漆三得油四,油四和漆五。今有漆三斗,欲令分以易油,還自和馀漆。問出漆、得油、和漆各幾何?
  答曰:出漆一斗一升、四分升之一,得油一斗五升,和漆一斗八升,四分升之三。
  術(shù)曰:假令出漆九升,不足六升。令之出漆一斗二升,有馀二升。

17、盈不足:今有玉方一寸,重七兩;石方一寸,重六兩。今有石立方三寸,中有玉,并重十一斤。問玉、石重各幾何?
  答曰:玉一十四寸,重六斤二兩。石一十三寸,重四斤十四兩。
  術(shù)曰:假令皆玉,多十三兩。令之皆石,不足十四兩。不足為玉,多為石。各以一寸之重乘之,得玉石之積重。

18、盈不足:今有善田一畝,價(jià)三百;惡田七畝,價(jià)五百。今并買一頃,價(jià)錢一萬。問善、惡田各幾何?
  答曰:善田一十二畝半,惡田八十七畝半。
  術(shù)曰:假令善田二十畝,惡田八十畝,多一千七百一十四錢、七分錢之二。令之善田一十畝,惡田九十畝,不足五百七十一錢、七分錢之三。

19、盈不足:今有黃金九枚,白銀一十一枚,稱之重適等。交易其一,金輕十三兩。問金、銀一枚各重幾何?
  答曰:金重二斤三兩一十八銖,銀重一斤十三兩六銖。
  術(shù)曰:假令黃金三斤,白銀二斤、一十一分斤之五,不足四十九,于右行。令之黃金二斤,白銀一斤、一十一分斤之七,多一十五于左行。以分母各乘其行內(nèi)之?dāng)?shù),以盈不足維乘所出率,并以為實(shí)。并盈不足為法。實(shí)如法,得黃金重。分母乘法以除,得銀重。約之得分也。

20、盈不足:今有良馬與駑馬發(fā)長安至齊。齊去長安三千里。良馬初日行一百九十三里,日增十三里。駑馬初日行九十七里,日減半里。良馬先至齊,復(fù)還迎駑馬。問幾何日相逢及各行幾何?
  答曰:一十五日、一百九十一分日之一百三十五而相逢。良馬行四千五百三十四里、一百九十一分里之四十六。駑馬行一千四百六十五里、一百九十一分里之一百四十五。
  術(shù)曰:假令十五日,不足三百三十七里半。令之十六日,多一百四十里。以盈、不足維乘假令之?dāng)?shù),并而為實(shí)。并盈不足為法。實(shí)如法而一,得日數(shù)。不盡者,以等數(shù)除之而命分。

21、盈不足:今有人持錢之蜀,賈利十三。初返歸一萬四千,次返歸一萬三千,次返歸一萬二千,次返歸一萬一千,后返歸一萬。凡五返歸錢,本利俱盡。問本持錢及利各幾何?
  答曰:本三萬四百六十八錢、三十七萬一千二百九十三分錢之八萬四千八百七十六。利二萬九千五百三十一錢、三十七萬一千二百九十三分錢之二十八萬六千四百一十七。
  術(shù)曰:假令本錢三萬,不足一千七百三十八錢半。令之四萬,多三萬五千三百九十錢八分。

八:《方程》

1、方程: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實(shí)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實(shí)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實(shí)二十六斗。問上、中、下禾實(shí)一秉各幾何?
  答曰:上禾一秉,九斗、四分斗之一,中禾一秉,四斗、四分斗之一,下禾一秉,二斗、四分斗之三。
  方程術(shù)曰,置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實(shí)三十九斗,于右方。中、左禾列如右方。以右行上禾遍乘中行而以直除。又乘其次,亦以直除。然以中行中禾不盡者遍乘左行而以直除。左方下禾不盡者,上為法,下為實(shí)。實(shí)即下禾之實(shí)。求中禾,以法乘中行下實(shí),而除下禾之實(shí)。馀如中禾秉數(shù)而一,即中禾之實(shí)。求上禾亦以法乘右行下實(shí),而除下禾、中禾之實(shí)。馀如上禾秉數(shù)而一,即上禾之實(shí)。實(shí)皆如法,各得一斗。

2、方程:今有上禾七秉,損實(shí)一斗,益之下禾二秉,而實(shí)一十斗。下禾八秉,益實(shí)一斗與上禾二秉,而實(shí)一十斗。問上、下禾實(shí)一秉各幾何?
  答曰:上禾一秉實(shí)一斗、五十二分斗之一十八,下禾一秉實(shí)五十二分斗之四十一。
  術(shù)曰:如方程。損之曰益,益之曰損。損實(shí)一斗者,其實(shí)過一十斗也。益實(shí)一斗者,其實(shí)不滿一十斗也。

3、方程:今有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四秉,實(shí)皆不滿斗。上取中,中取下,下取上各一秉而實(shí)滿斗。問上、中、下禾實(shí)一秉各幾何?
  答曰:上禾一秉實(shí)二十五分斗之九,中禾一秉實(shí)二十五分斗之七,下禾一秉實(shí)二十五分斗之四。
  術(shù)曰:如方程,各置所取,以正負(fù)術(shù)入之。
  正負(fù)術(shù)曰: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fù)之,負(fù)無入正之。其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fù)無入負(fù)之。

4、方程:今有上禾五秉,損實(shí)一斗一升,當(dāng)下禾七秉。上禾七秉,損實(shí)二斗五升,當(dāng)下禾五秉。問上、下禾實(shí)一秉各幾何?
  答曰:上禾一秉五升,下禾一秉二升。
  術(shù)曰:如方程,置上禾五秉正,下禾七秉負(fù),損實(shí)一斗一升正。次置上禾七秉正,下禾五秉負(fù),損實(shí)二斗五升正。以正負(fù)術(shù)入之。

5、方程:今有上禾六秉,損實(shí)一斗八升,當(dāng)下禾一十秉。下禾十五秉,損實(shí)五升,當(dāng)上禾五秉。問上、下禾實(shí)一秉各幾何?
  答曰:上禾一秉實(shí)八升,下禾一秉實(shí)三升。
  術(shù)曰:如方程,置上禾六秉正,下禾一十秉負(fù),損實(shí)一斗八升正。次置上禾五秉負(fù),下禾一十五秉正,損實(shí)五升正。以正負(fù)術(shù)人之。

6、方程:今有上禾三秉,益實(shí)六斗,當(dāng)下禾十秉。下禾五秉,益實(shí)一斗,當(dāng)上禾二秉。問上、下禾實(shí)一秉各幾何?
  答曰:上禾一秉實(shí)八斗,下禾一秉實(shí)三斗。
  術(shù)曰:如方程,置上禾三秉正,下禾一十秉負(fù),益實(shí)六斗負(fù)。次置上禾二秉負(fù),下禾五秉正,益實(shí)一斗負(fù)。以正負(fù)術(shù)入之。

7、方程:今有牛五、羊二,直金十兩。牛二、羊五直金八兩。問牛羊各直金幾何?
  答曰:牛一,直金一兩、二十一分兩之一十三,羊一,直金二十一分兩之二十。
  術(shù)曰:如方程。

8、方程:今有賣牛二、羊五,以買十三豕,有馀錢一千。賣牛三、豕三,以買九羊,錢適足。賣羊六、豕八,以買五牛,錢不足六百。問牛、羊、豕價(jià)各幾何?
  答曰:牛價(jià)一千二百,羊價(jià)五百,豕價(jià)三百。
  術(shù)曰:如方程,置牛二、羊五正,豕一十三負(fù),馀錢數(shù)正;次牛三正,羊九負(fù),豕三正;次牛五負(fù),羊六正,豕八正,不足錢負(fù)。以正負(fù)術(shù)入之。

9、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稱之衡,雀俱重,燕俱輕。一雀一燕交而處,衡適平。并燕、雀重一斤。問燕、雀一枚各重幾何?
  答曰:雀重一兩、一十九分兩之十三,燕重一兩、一十九分兩之五。
  術(shù)曰:如方程,交易質(zhì)之,各重八兩。

10、方程:今有甲乙二人持錢不知其數(shù)。甲得乙半而錢五十,乙得甲太半而亦錢五十。問甲、乙持錢各幾何?
  答曰:甲持三十七錢半,乙持二十五錢。
  術(shù)曰:如方程,損益之。

11、方程:今有二馬、一牛價(jià)過一萬,如半馬之價(jià)。一馬、二牛價(jià)不滿一萬,如半牛之價(jià)。問牛、馬價(jià)各幾何?
  答曰:馬價(jià)五千四百五十四錢、一十一分錢之六,牛價(jià)一千八百一十八錢、一十一分錢之二。
  術(shù)曰:如方程,損益之。

12、方程:今有武馬一匹,中馬二匹,下馬三匹,皆載四十石至阪,皆不能上。武馬借中馬一匹,中馬借下馬一匹,下馬借武馬一匹,乃皆上。問武、中、下馬一匹各力引幾何?
  答曰:武馬一匹力引二十二石、七分石之六,中馬一匹力引十七石、七分石之一,下馬一匹力引五石、七分石之五。
  術(shù)曰:如方程各置所借,以正負(fù)術(shù)入之。

13、方程:今有五家共井,甲二綆不足,如乙一綆;乙三綆不足,如丙一綆;丙四綆不足,如丁一綆;丁五綆不足,如戊一綆;戊六綆不足,如甲一綆。如各得所不足一綆,皆逮。問井深、綆長各幾何?
  答曰:井深七丈二尺一寸。甲綆長二丈六尺五寸,乙綆長一丈九尺一寸,丙綆長一丈四尺八寸,丁綆長一丈二尺九寸,戊綆長七尺六寸。
  術(shù)曰:如方程,以正負(fù)術(shù)入之。

14、方程:今有白禾二步、青禾三步、黃禾四步、黑禾五步,實(shí)各不滿斗。白取青、黃,青取黃、黑,黃取黑、白,黑取白、青,各一步,而實(shí)滿斗。問白、青、黃、黑禾實(shí)一步各幾何?
  答曰:白禾一步實(shí)一百一十一分斗之三十三,青禾一步實(shí)一百一十一分斗之二十八,黃禾一步實(shí)一百一十一分斗之一十七,黑禾一步實(shí)一百一十一分斗之一十。
  術(shù)曰:如方程,各置所取,以正負(fù)術(shù)入之。

15、方程:今有甲禾二秉、乙禾三秉、丙禾四秉,重皆過于石。甲二重如乙一,乙三重如丙一,丙四重如甲一。問甲、乙、丙禾一秉各重幾何?
  答曰:甲禾一秉重二十三分石之十七,乙禾一秉重二十三分石之十一,丙禾一秉重二十三分石之十。
  術(shù)曰:如方程,置重過于石之物為負(fù)。以正負(fù)術(shù)入之。

16、方程:今有令一人、吏五人、從者一十人,食雞一十;令一十人、吏一人、從者五人,食雞八;令五人、吏一十人、從者一人,食雞六。問令、吏、從者食雞各幾何?
  答曰:令一人食一百二十二分雞之四十五,吏一人食一百二十二分雞之四十一,從者一人食一百二十二分雞之九十七。
  術(shù)曰:如方程,以正負(fù)術(shù)入之。

17、方程:今有五羊、四犬、三雞、二兔,直錢一千四百九十六;四羊、二犬、六雞、三兔直錢一千一百七十五;三羊、一犬、七雞、五兔,直錢九百五十八;二羊、三犬、五雞、一兔,直錢八百六十一。問羊、犬、雞、兔價(jià)各幾何?
  答曰:羊價(jià)一百七十七,犬價(jià)一百二十一,雞價(jià)二十三,兔價(jià)二十九。
  術(shù)曰:如方程,以正負(fù)術(shù)入之。

18、方程:今有麻九斗、麥七斗、菽三斗、答二斗、黍五斗,直錢一百四十;麻七斗、麥六斗、菽四斗、答五斗、黍三斗,直錢一百二十八;麻三斗、麥五斗、菽七斗、答六斗、黍四斗,直錢一百一十六;麻二斗、麥五斗、菽三斗、答九斗、黍四斗,直錢一百一十二;麻一斗、麥三斗、菽二斗、答八斗、黍五斗,直錢九十五。問一斗直幾何?
  答曰:麻一斗七錢,麥一斗四錢,菽一斗三錢,答一斗五錢,黍一斗六錢。
  術(shù)曰:如方程,以正負(fù)術(shù)入之。

九:《勾股》

1、勾股:今有勾三尺,股四尺,問為弦?guī)缀危?br>  答曰:五尺。

2、勾股:今有弦五尺,勾三尺,問為股幾何?
  答曰:四尺。

3、勾股:今有股四尺,弦五尺,問為勾幾何?
  答曰:三尺。
  勾股術(shù)曰:勾股各自乘,并,而開方除之,即弦。
  又股自乘,以減弦自乘,其馀開方除之,即勾。
  又勾自乘,以減弦自乘,其馀開方除之,即股。

4、勾股:今有圓材徑二尺五寸,欲為方版,令厚七寸。問廣幾何?
  答曰:二尺四寸。
  術(shù)曰:令徑二尺五寸自乘,以七寸自乘減之,其馀開方除之,即廣。

5、勾股:今有木長二丈,圍之三尺。葛生其下,纏木七周,上與木齊。問葛長幾何?
  答曰:二丈九尺。
  術(shù)曰:以七周乘三尺為股,木長為勾,為之求弦。弦者,葛之長。

6、勾股: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適與岸齊。問水深、葭長各幾何?
  答曰:水深一丈二尺;葭長一丈三尺。
  術(shù)曰:半池方自乘,以出水一尺自乘,減之,馀,倍出水除之,即得水深。加出水?dāng)?shù),得葭長。

7、勾股:今有立木,系索其末,委地三尺。引索卻行,去本八尺而索盡。問索長幾何?
  答曰:一丈二尺、六分尺之一。
  術(shù)曰:以去本自乘,令如委數(shù)而一,所得,加委地?cái)?shù)而半之,即索長。

8、勾股:今有垣高一丈。倚木于垣,上與垣齊。引木卻行一尺,其木至地。問木幾何?
  答曰:五丈五寸。
  術(shù)曰:以垣高十尺自乘,如卻行尺數(shù)而一,所得,以加卻行尺數(shù)而半之,即木長數(shù)。

9、勾股:今有圓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鐻鐻之,深一寸,鐻道長一尺。問徑幾何?
  答曰:材徑二尺六寸。
  術(shù)曰:半鐻道自乘,如深寸而一,以深寸增之,即材徑。

10、勾股:今有開門去閫一尺,不合二寸。問門廣幾何?
  答曰:一丈一寸。
  術(shù)曰:以去閫一尺自乘,所得,以不合二寸半之而一,所得,增不合之半,即得門廣。

11、勾股:今有戶高多于廣六尺八寸,兩隅相去適一丈。問戶高、廣各幾何?
  答曰:廣二尺八寸;高九尺六寸。
  術(shù)曰:令一丈自乘為實(shí)。半相多,令自乘,倍之,減實(shí),半其馀。以開方除之,所得,減相多之半,即戶廣。加相多之半,即戶高。

12、勾股:今有戶不知高廣,竿不知長短。橫之不出四尺,從之不出二尺,邪之適出。問戶高、廣、袤各幾何?
  答曰:廣六尺,高八尺,袤一丈。
  術(shù)曰:從、橫不出相乘,倍,而開方除之。所得加從不出即戶廣,加橫不出即戶高,兩不出加之,得戶袤。

13、勾股: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問折者高幾何?
  答曰:四尺、二十分尺之十一。
  術(shù)曰:以去本自乘,令如高而一,所得,以減竹高而半其馀,即折者之高也。

14、勾股:今有二人同所立。甲行率七,乙行率三。乙東行。甲南行十步而邪東北與乙會(huì)。問甲乙行各幾何?
  答曰:乙東行一十步半;甲邪行一十四步半及之。
  術(shù)曰:令七自乘,三亦自乘,并而半之,以為甲邪行率。邪行率減于七自乘,馀為南行率。以三乘七為乙東行率。置南行十步,以甲邪行率乘之,副置十步,以乙東行率乘之,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南行率而一,各得行數(shù)。

15、勾股:今有勾五步,股十二步。問勾中容方幾何?
  答曰:方三步、十七分步之九。
  術(shù)曰:并勾、股為法,勾股相乘為實(shí),實(shí)如法而一,得方一步。

16、勾股:今有勾八步,股十五步。問勾中容圓,徑幾何?
  答曰:六步。
  術(shù)曰:八步為勾,十五步為股,為之求弦。三位并之為法,以勾乘股,倍之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徑一步。

17、勾股:今有邑方二百步,各中開門。出東門十五步有木。問出南門幾何步而見木?
  答曰:六百六十六步、太半步。
  術(shù)曰:出東門步數(shù)為法,半邑方自乘為實(shí),實(shí)如法得一步。

18、勾股:今有邑,東西七里,南北九里,各中開門。出東門十五里有木。問出南門幾何步而見木?
  答曰:三百一十五步。
  術(shù)曰:東門南至隅步數(shù),以乘南門東至隅步數(shù)為實(shí)。以木去門步數(shù)為法。實(shí)如法而一。

19、勾股:今有邑方不知大小,各中開門。出北門三十步有木,出西門七百五十步見木。問邑方幾何?
  答曰:一里。
  術(shù)曰:令兩出門步數(shù)相乘,因而四之,為實(shí)。開方除之,即得邑方。

20、勾股:今有邑方不知大小,各中開門。出北門二十步有木。出南門十四步,折而西行一千七百七十五步見木。問邑方幾何?
  答曰:二百五十步。
  術(shù)曰:以出北門步數(shù)乘西行步數(shù),倍之,為實(shí)。并出南門步數(shù)為從法,開方除之,即邑方。

21、勾股:今有邑方十里,各中開門。甲乙俱從邑中央而出。乙東出;甲南出,出門不知步數(shù),邪向東北磨邑,適與乙會(huì)。率甲行五,乙行三。問甲、乙行各幾何?
  答曰:甲出南門八百步,邪東北行四千八百八十七步半,及乙。乙東行四千三百一十二步半。
  術(shù)曰:令五自乘,三亦自乘,并而半之,為邪行率。邪行率減于五自乘者,馀,為南行率。以三乘五,為乙東行率。置邑方半之,以南行率乘之,如東行率而一,即得出南門步數(shù)。以增邑方半,即南行。置南行步求弦者,以邪行率乘之,求東者以東行率乘之,各自為實(shí)。實(shí)如南行率得一步。

22、勾股:有木去人不知遠(yuǎn)近。立四表,相去各一丈,令左兩表與所望參相直。從后右表望之,入前右表三寸。問木去人幾何?
  答曰:三十三丈三尺三寸、少半寸。
  術(shù)曰:令一丈自乘為實(shí),以三寸為法,實(shí)如法而一。

23、勾股:有山居木西,不知其高。山去木五十三里,木高九丈五尺。人立木東三里,望木末適與山峰斜平。人目高七尺。問山高幾何?
  答曰:一百六十四丈九尺六寸、太半寸。
  術(shù)曰:置木高減人目高七尺,馀,以乘五十三里為實(shí)。以人去木三里為法。實(shí)如法而一,所得,加木高即山高。

24、勾股:今有井徑五尺,不知其深。立五尺木于井上,從木末望水岸,入徑四寸。問井深幾何?
  答曰:五丈七尺五寸。
  術(shù)曰:置井徑五尺,以入徑四寸減之,馀,以乘立木五尺為實(shí)。以入徑四寸為法。實(shí)如法得一寸。

    本站是提供個(gè)人知識(shí)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chǔ)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qǐng)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píng)論

    發(fā)表

    請(qǐng)遵守用戶 評(píng)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