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錢幣作為一種最能直接反映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載體,在其2000多年的發(fā)展和演變過程中,題材多姿多彩,品種琳瑯滿目,內(nèi)容包羅萬象,幾乎涵蓋了相應(yīng)年代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春游作為中國古代一種極其重要的傳統(tǒng)文體活動,在民俗錢幣上當然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筆者在歸納和總結(jié)中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于“春游”、“春色”等“春”字題材的民俗錢幣,更多的是借景寓情,通過贊美春色來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在這些對未來人生的美好憧憬中,希望自己或他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無疑是最應(yīng)時應(yīng)景的。
到了明清兩朝,有關(guān)春色的民俗錢幣往往都是借景寓情。這些民俗錢幣,錢文詩句是有出處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直接引用或者創(chuàng)新引用了詩詞中的相關(guān)句子,或借春色寄托對愛人、友人依依不舍的送別之情,或寄托讀書人的美好愿望和憧憬,這也非常符合民俗錢幣本身的特殊功用。圖4、圖5是一枚非常少見的掛牌,所謂“掛牌”,是民俗錢幣一種,因其形制不同于傳統(tǒng)的方孔或圓孔錢,故按其形狀稱之為“掛牌”。此掛牌正面引用了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中的“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馬蹄”詩句,背面是在月色下,假山旁,一女子站于閨中窗前,手執(zhí)羅帕,依依不舍地目送自己的情郎遠去,而男子頻頻回頭,顯然不舍得離開自己的嬌娘。此牌雖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霜,但無論是詩文亦或畫面,依然給人一種心靈和視覺上的共鳴。圖6是清代流行于江西的一種特有的掛牌,引用的是北宋年間著名學者汪洙所撰的《神童詩》的最后兩句“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說的也是彼時讀書人在春夏秋冬每一季中最為向往的四件事情,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非常時髦的一些娛樂活動。其中第一句就可以看出,春天出游在當時是非常流行的。圖7、圖8是一個非常直接贊美春色的葫蘆形掛牌,“春至人間花弄色,將柳腰款擺,花心輕拆,露滴牡丹開?!笔恰段鲙洝分械木渥?,用在這里并在背面配以盛開的牡丹,即刻給人滿眼春色的感覺,不得不感慨古人的匠心獨具和對春色的委婉贊美。
將春色和科舉聯(lián)系起來的民俗錢幣就更多了,有些直接體現(xiàn),有些則非常含蓄。直接的如“春風及第,鳴鳳朝陽”(圖9圖10),其錢文出自唐代詩人鄭谷《曲江紅杏》中“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風及第花”的一句,將女子借手里摘得的杏花來期盼自己的郎君金榜題名的心情表露得非常含蓄和浪漫。又如掛牌“山自青青水自流”背“春色文章”(圖11圖12)。正面詩句引用自唐伯虎的:“釣月樵云共白頭,也無榮辱也無憂。相逢話到投機處,山自青青水自流?!北磉_的是一種“百年隨手過,萬事轉(zhuǎn)頭空”的超然境界,與背面“春色文章”相配,再結(jié)合栩栩如生的圖案,把做人要超然灑脫,做文章要妙筆生花的寓意講得非常到位,也難怪此掛牌是民俗錢幣收藏愛好者爭相收藏的對象。同一題材的還有“陽春煙景,大塊文章”(圖13圖14),也是用陽春三月的美好景色來寓意文章洋洋灑灑,璧坐璣馳。再如“上林春暖,泮水風高”(圖15圖16),此錢從字面上很難理解,但是這恰恰是一枚極少見的與“春”有關(guān)的科舉題材民俗錢?!吧狭帧碑敺褐傅弁醯膱@囿,唐詩和宋詞中涉及“上林”的有很多,這里的“上林春暖”筆者以為應(yīng)出自宋代詩人王镃的《高冠獨步》:“棲桀棲塒歲月深,咿咿喔喔放豪音。九苞彩色丹山鳳,春暖還須報上林?!痹娋?,意為寒窗苦讀就是為了金榜題名之時?!般L高”中的“泮水”是指古代學宮前的水池,形狀如半月,后多以指代學宮。清代陸以諴有詩曰:“杏壇坊外路迢遙,泮水分流又幾條。聞?wù)f興賢曾有館,愿郎早渡采芹橋?!笔妨嫌涊d,乾隆年間嘉興北門內(nèi)貢院前有興賢館,州學內(nèi)有采芹橋。作者借詩寓情,訴說求取功名之路的艱辛,并希望友人早日功成名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