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南少林時辰療傷法》

 建華1968 2012-12-10
  
 

 

 

 

 

穴道秘書 

提要

   先師秘訣生死血道訣。楊成博遺傳點脈秘書,師曰要害生死血道,要明春夏秋冬四季、十二時辰,方可次斷生死。傷心之事不可用之。出外偶遇惡人,此比功夫不可忍之,無此比惡何必傷人之命,此比手法出在三尖之法。何為三尖之法,虎尖掌尖肩尖是也。定要子午分明,百發(fā)百中,賢徒習(xí)成此比手法之日,尊師口訣分明,此比功夫,百發(fā)百中。難曉此比手法,至善而取之爾,若強取不能成功矣。

   出此比手法次要,虎尖點掌尖、落掌尖、落肩尖,進切不可亂出手傷人之命也,如若發(fā)莫忘先師之付托?,F(xiàn)看句不明,再看四圍圖式便能明曉,須言叮囑之語而亦自己良心。此書若傳好人,固可按部醫(yī)人,如歹人得之則禍害不淺,切不可亂人矣。

   師曰人有一十八穴大,五十四穴小,天地人和四大穴,此比方乃傷人之命也,何為小穴,手足四肢是,內(nèi)外筋骨共成七十二穴。藥有七十二方,習(xí)煉成功矣。妙藥可以活之。倘若出外不可傷人,須要時存善念,見事多謀,為師之言須要緊記。

看癥口訣

第一看,用手拈起眼皮,看他瞳人動。

第二看,嘴角人中血道,紅黃尚可,若白紫黑色難醫(yī)。

第三看,太陰太陽,用手按住內(nèi)跳動者可醫(yī),心中亦跳動,可此比五形中,有一血穴生動可救矣。無生動的看外形,用手抑頭一二三四關(guān),看一關(guān)活動者,即用通關(guān)散吹入鼻內(nèi),手指拍動照三關(guān)一把即可,用雄雞一只,連皮破腹入麝香三分,趁滾對臍敷之,須看面色紅轉(zhuǎn)赤有救,白轉(zhuǎn)黑即死。形色若不好,用難對大參六分,再用回生丹服之,候之三筒煙,久候內(nèi)心響,然后以手推之。分為男左女右,女人推之肚膀,男推之丹田,不松手,如此三把,看其氣接,再看傷在何處。用生姜一片、蔥頭擦傷處。用勞宮穴按之其傷即散,然后用藥調(diào)治。凡傷穴道,七吼不治;大小便長流,腎子脫落不治;腰對節(jié)斷不治;瞳人兩便破不治;咽喉見管不治;落下二心口,撞上心不治;受傷倒地,正心口吐汁不治。用花針插入鼻尖上二三分,取血紅有救,出血轉(zhuǎn)白黃紅不可治也。如看假死者,咽喉紅動心掙起,用吹關(guān)散吹之立效,關(guān)上一把提起即打,不打足之,情恐傷一命,折壽三年。

四季口訣

血走十二時,藥有十二方治,四季用藥照傷處而治,改時不該藥,后用全身丸子。

時血行道左咽喉,名為仙鵝,取血穴傷者,七十二日而死,服此方全愈。

麝香(二分)丁香、川芎、郁金、陳皮血竭、桔梗、三七、地龍、生地、紅花羌活、乳香、橘紅、古錢(醋七次)

以上藥各二錢,共為細末,酒調(diào)三錢半,服半即愈。

丑時血行道左筋,名為盤元穴,傷重者三七九日而死,服后方愈。

虎骨(二錢)、碎補、白芷、香附、小茴、檳榔、三棱莪術(shù)、澤瀉、紅花、歸尾、乳香、青皮、豬苓、沒藥

以上各一錢,清水煎服。

寅時血行道右筋,名為肚角穴,傷重者一日一時,輕者周年半載而死,服后方即愈。

續(xù)斷(二錢)、生地、羌活、乳香、川芎、蘇木、澤蘭、檳榔、白芷、大茴、赤芍、丹皮、歸尾、獨活、紅花、加桃仁

以上藥各一錢,水煎服。

卯時血行道右血腕,名為隙X穴,傷者寒熱往來,咳嗽吐血,半年死,服后方愈。

麻黃二錢、京芥、莪術(shù)、蒲黃紫草、桃仁、枳殼、宜茶、三棱、三七郁金、紅花、乳香、桑皮、赤芍、陳皮木香、川芎、生地(各一錢)

酒煎沖童便服。

辰時血行道左比雙燕入穴,傷重者四肢無力,黃皮瘦弱吐血,主五日半而死,服后方全愈。

澤瀉(二錢)、紅花、桃仁、茯苓澤蘭、陳皮、柴胡桂枝、續(xù)斷、羌活、桑皮、甘草(各一錢)

生姜三片酒煎。以上藥各一錢。

此乃鳳羽之穴,離腰之邊,但傷之如不至死者,可能治,亦宜早治,四

大寒小寒

碎補(二錢)、川烏(一錢)、獨活(一錢)、乳香(二錢)、羌活(一錢)、無名異(一錢)、赤芍(二錢)、肉蓯蓉(一錢)、紅花(一錢)、卷柏(一錢)、草烏(一錢)、秦艽(一錢半)、田七(一錢,另包)、土鱉子、(一錢半)、千年健(一錢)、沒藥(一錢半)、加首烏(一錢)

酒水煎,空心服。

此穴有傷不能知也,自問如起拳棍不能傷此穴眼,系背花年少不防。此癥可小可大,七情之傷,亦難治也。

此方十二條,偶有求方者醫(yī)治,將三十四方發(fā)藥,無有不對之理。倘傷穴情用藥,百發(fā)百中,小心看習(xí),自然知長久之命也。

終身結(jié)脈法,仍系穴脈之出一二,明白要習(xí),師出身教,習(xí)此法倘不知此,雖勇如猛虎無濟也。

七香跌打丸

烏狗腳爪(四只)、紅花(二錢)、木瓜(一錢)、田七(二錢)、沉香(三錢)、金邊湖蜞(五條)、枳殼(二錢)、珍珠(一錢)、象皮(一錢)、三棱(一錢)、鳳凰根(二錢)、川芎(一錢)、青皮(二錢)、沙參、(二錢)、降香(一錢)、金邊土鱉(二錢)、膽星(一錢)、無名異(醋制,二錢)、大王(四錢)、自然銅(醋、制,一錢)、木香(一錢)、檀香(一錢)、桃仁(三錢)、地龍(一錢)、歸尾(三錢)、焦蝎子(二只)、牛膝、(一錢)、藿香(一錢)、桂枝(一錢)、莪術(shù)(二錢)、虎骨(二錢)、赤芍(一錢)、郁金(一錢)、生地(一錢)、蘇木(二錢)、血竭(二錢)、麝香(五分)、乳香(二錢,去油)

共為細末,用蜜為丸,每重二錢五分,曬干只得一錢八分。此七香跌打丸共三十八味,和前二十四穴之情訣,不但日久之癥,即能成效。如傷輕者用一丸,傷重者二丸,作一服,必能全愈。

跌打總方

川連(一錢)、紅花(一錢)、血珀(八分)、羌王(一錢)、田七(一錢)、自然銅(一錢,醋炒)、歸尾(三錢)、沒藥(七分)、血竭(一錢)、郁金(一錢)、人中白(一錢,另包沖服)、生地(二錢)、乳香(六分)、玄胡(一錢)、中王(四分)、沉香(八分)、熊膽(三分)、珍珠(七分)、莪術(shù)(二錢)、三棱(一錢)、桂枝(一錢)、大王(一錢半)

酒、水各半煎服,用童便加沖落藥更妙。

回生丹

(將藥吹入鼻內(nèi),一時回生,男左女右,即吹即愈)

生芷、生半夏、生皂角、生蒲英、北細辛麝香、冰片

以上共為細末貯用,倘遇跌倒傷臥地不知人事,用此藥遂醒,然后向癥發(fā)

跌打吊瘀煎水洗方

防風(fēng)(三錢)、當(dāng)歸(三錢)、羌活(三錢)、京芥(三錢)、苦參(五錢)、丹皮(五錢)、鶴虱(五錢)、虎骨(三錢)、川椒(五錢)、蘄艾(五錢)、黃柏(三錢)、羌王(五錢)

共為粗末,分兩包煎水洗。

 


 
 

祖?zhèn)鼬P陽門藥泥布法

藥泥療傷,由來已久,古今傷科醫(yī)書均有記載。祖?zhèn)鼬P陽門藥泥布法系鳳陽門派先輩在祖國中醫(yī)學(xué)藥泥療法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而成的一種療傷方法,它對跌打損傷、風(fēng)濕骨痛等骨傷疾病均有顯著療效。由于社會的變革及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發(fā)展,藥泥布法已瀕臨失傳。為使廣大讀者認識這一療法,現(xiàn)作一介紹。 

1、藥物組成(藥粉):

    生川烏18克,生草烏18克,生南星18克,生半夏18克,當(dāng)歸15克,赤芍15克,川芎15克,細辛20克,元胡18克,雞骨香25克,九里香25克,小羅傘30克,九節(jié)茶30克,梅片12克,上述藥物研成細粉備用。 

 

2、藥液配制:

    取三寸釘150克(三寸釘即小松樹苗,三寸以下者;沒有可用松樹二層皮代),將其搗爛后沖米醋500毫升,攪拌后擠汁裝瓶備用。 

 

3、紅色粘土選制:

    (1)取常年浸沒于水中的紅肉耕土(潮汕地區(qū)對水下一種紅色粘土的俗稱)3-5公斤,將其搗搓至膏狀備用。 

    (2)取山坡向陽紅色粘土3-5公斤,曬干后磨成細粉過篩裝袋備用。(紅色粘土最好是取向陽山坡松樹下,略帶菜花黃色樣者。) 

 

4、藥泥制作:

    (1)取紅肉耕土500克,加入藥粉250克,搗搓均勻后再加入藥液適量,調(diào)成軟膏狀,敷涂患處,外用紗布包扎固定。敷藥面積應(yīng)稍大于傷處面積,厚度0.5-0.7厘米左右,每天1-2次,每次6-8小時,3天更換藥泥一次。藥泥用量可根據(jù)傷處面積確定使用量。本方法適應(yīng)于損傷初期或風(fēng)濕熱痹,證見患處紅腫發(fā)熱疼痛者。 

   (2)取紅色粘土細粉500克,配藥粉250克,攪拌均勻后加入煮沸的藥液適量,調(diào)成軟膏狀敷涂患處,外用紗布或繃帶包扎固定。同時為了保持藥泥有較長時間的熱量,可用塑料布在繃布外圍包扎保溫。但不得每天進行,以免邪毒無法外排。本法適應(yīng)于損傷中后期或風(fēng)寒濕痹,癥見關(guān)節(jié)僵硬,肌肉攣縮,活動不便者。用法用量同(1) 

 

5、臨床體會:

    祖?zhèn)鼬P陽門藥泥布法中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生半夏、北細辛、九里香有祛風(fēng)燥濕、除痰、逐寒通絡(luò)止痛之功;當(dāng)歸、赤芍、川芎、甘松、元胡、小羅傘、雞骨香、九節(jié)茶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消腫止痛的作用;米醋入血分,消腫利水祛濕,軟堅散結(jié)止痛,有很強的穿透能力;梅片則芳香走竄、通竅透膚。諸藥與紅泥加熱合用,可使熱源長時間持續(xù)穩(wěn)定,把藥力和熱力這兩種不同的作用融為一體,在溫?zé)岬淖饔孟?,借助米醋較強的穿透力,把中草藥物中各種有效成分和紅泥的各微量元素帶到病灶,使藥力在患部直接產(chǎn)生作用,迅速消除瘀血滯氣,并在溫?zé)岬淖饔孟?,促進體內(nèi)邪毒排泄,從而達到顯著療效。而應(yīng)用于治療損傷初期或風(fēng)濕熱痹的藥泥中,紅肉耕土則有清熱退火、涼血止血、消腫定痛、滋潤肌膚的作用,故特別適應(yīng)于患處紅腫發(fā)熱疼痛者的治療。 

 

附后:

    祖?zhèn)鼬P陽門藥泥布法,一直以來都是沿用紅肉耕土作基質(zhì)。后來,筆者多次到野生動物保護區(qū)參觀,三度見到群猴因搶爭食物或爭占地盤而互相廝斗,勝負決定之后,雙方傷猴各自竄到山坡向陽之處挖掘紅色粘土進食,或者尿濕粘土后搗成泥漿狀涂敷傷處,進行自我療傷。由此,筆者聯(lián)想到鳳陽門藥泥布法,并對紅泥的選擇、配制有了一個全新的看法。故此,本文多了一句“向陽之處紅色粘土”,與祖?zhèn)鼬P陽門藥泥布法中記載不同。

 
 
 
  
 
 
 
《南少林時辰療傷法》

一、概述

時辰療傷法,民間稱為“十二時”。所謂“十二時”,也是民間流傳較廣的一種古老的按時取穴、按時投藥的治療方法,即“子午流注”之俗稱,國外謂之“生物鐘”或“生理鐘”。自然界中,生物為了更好地適應(yīng)環(huán)境節(jié)律,如季節(jié)、晝夜、時辰等變化,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具有高度時間節(jié)律的生長活動特性,即“生物鐘”現(xiàn)象。
“生物鐘”現(xiàn)象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青蛙冬眠春起,蝙蝠晝伏夜出,燕子春來秋去,雁群南飛北翔,公雞丑時嗚叫,蛇麻草寅晨開花,牽?;ㄆ茣跃`放,夜來香傍晚飄香,梅花盛開于冬日,桂花飄香于秋令,桃花斗艷于春季,荷花爭妍于夏月……可謂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人類“生物鐘”現(xiàn)象亦是如此,如人體之體溫、脈搏、血壓、血糖含量、基礎(chǔ)代謝率、內(nèi)分泌激素之分泌、經(jīng)絡(luò)電勢等,均會發(fā)生晝夜性之變化,人對疾病、藥物與針灸之敏感性亦均有周期之節(jié)律。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醫(yī)學(xué)家就觀察到,人體內(nèi)存在著近似晝夜節(jié)律之生理現(xiàn)象,與自然界變化相適應(yīng),從而強調(diào)了因時制宜之重要性。
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xué)“子午流注”是以《內(nèi)經(jīng)》“人與天地相應(yīng)”、內(nèi)外統(tǒng)一之整體觀,以及陰陽相合、“剛?cè)峄ヅ洹?、五行相生之理論,用天干地支之度變易?guī)律,來推算人體氣血在經(jīng)脈中晝夜循行流注、盛衰開合之時機,而獲得最佳療效之方法。先父戴良鴻老中醫(yī),研究此道有年,效驗頗顯,亦可佐證“子午流注”療法優(yōu)越之一斑。
“子午”系指時間而言,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時辰,夜半為子時,陰至極而轉(zhuǎn)陽,故子時一刻為陽之始;日中為午時,陽最盛而轉(zhuǎn)陰,故午時一刻為陰之始?!白游纭贝黻庩栔_始與分界,故有“子午為經(jīng),卯酉為緯”之稱。所謂“流注”,流是流動,注是灌注,是指人體氣血在經(jīng)脈中如水之流行灌注。此系受自然界中日時變易之影響,從子時到午時,從午時到子時,隨時間之推移,而出現(xiàn)周期性之盛衰開合,開時氣血盛,合時氣血衰。掌握此種氣血流注盛衰開合之時機,針灸、投藥、按摩即可提高療效,顯然有“因時施治”之意。
傷科學(xué)是中醫(yī)學(xué)科之一,在方藥療法上亦是按照八綱辨證施治的。尤其受到經(jīng)絡(luò)學(xué)說與氣功之影響,產(chǎn)生以經(jīng)絡(luò)學(xué)說為主要理論依據(jù),按氣血傳注經(jīng)絡(luò)之時辰,不同穴位受傷及點穴治傷等獨特療法,經(jīng)歷了長期的實踐發(fā)展,積累了十分寶貴之經(jīng)驗,形成了頗有影響之“傷科少林學(xué)派”,豐富與發(fā)展了中國傷科學(xué)。
少林派治傷,是以經(jīng)絡(luò)氣血傳輸為理論基礎(chǔ),創(chuàng)立了“血頭行走穴道”等理論。此類理論之形成,既是中國醫(yī)學(xué)基礎(chǔ)理論之派生,亦系長期經(jīng)驗積累之成果?!把^行走穴道”論,最早見于明嘉靖二年異遠真人所著之《跌損妙方》,全書以經(jīng)絡(luò)學(xué)說為立論依據(jù),以穴位不同,按十二大穴血頭行走時辰的不同論治,而自立傷科門戶。書中所載之《血頭行走歌》:“周身之血有一頭,日夜行走不停留,遇時遇穴若損傷,一七不治命要休,子時走向心窩穴(鳩尾穴),丑時傾向泉井(膻中穴)求,井口(人中、齦交穴)是寅山根(兩眼之間印堂穴之下)卯,辰到天心(神庭穴)已盡頭(啞門穴),午時卻與中原(命門穴)會,左石蟾宮(腎俞穴)分在末,呂尾(長強穴)屬申屈井(神闕穴)酉,丹腎(關(guān)元穴)俱為戌時位,六宮(曲骨穴)直待亥時來,不教亂傳斯為貴?!备柚猩婕暗氖€穴道之解剖位置,不少是處于人體的重要臟器部位,這些部位致傷出現(xiàn)之輕重證候已為臨床醫(yī)生所熟知,故在“血頭行走穴道”理論的指導(dǎo)下,積累起來的治傷經(jīng)驗是值得借鑒的。
筆者曾收治一病人王某某,男,成人,被人毆打胸部,嗣即覺腹中有氣流自下向上沖,心慌意亂,六神無依,時而狂呼驚叫,語無倫次。家人疑為精神病,在某精神病院治療,服藥7天后,精神仍見萎靡不振。一星期后,忽然雙目緊閉,昏迷不醒,一直以輸液維持生命,達一個月之久,后轉(zhuǎn)來就診。只見患者牙關(guān)緊,雙目閉,頸項強,手足直,兩拳緊握,全身堅痙,口臭難聞。據(jù)家屬代述:其于午時,心窩處受傷,恐因穴道被撞擊而閉塞,故來我父骨傷科治療?,F(xiàn)每日2~3次以米湯及葡萄糖作鼻飼,二便失禁。其傷在巨闕穴處,此穴屬任脈,系心之募穴,此穴被擊中,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輕則昏迷,重則致命。按子午流注理論急給午時藥方加味。方藥如下:
夜明砂10克,棗仁10克,黃芩6克,自然銅10克,梔子10克,郁金10克,川連6克,菖蒲6克,丹參18克,甘草3克,水煎鼻飼。
服藥半小時左右,患者兩眼睜開,怒目而視,腰部反張,上下起伏,動作急劇,煩躁不安。后又煎原藥令服,神志漸清,不用鼻飼。有效則不更方,原方再服六劑。神志已清,惟四肢僵硬,尚未痊愈,遂用“洗傷一號”薰洗四肢及全身關(guān)節(jié),且令其忌魚肉油膩,惟食清淡之品,同時囑三餐后服復(fù)方丹參片,后以調(diào)脾胃、益肝腎、補氣血之藥以善其后。兩個月后痊愈,能參加一般體力勞動。
近年來許多同道潛心治療,刻苦鉆研,屢次證實“子午流注”及“靈龜八法”等中國古代之“時間治療學(xué)”,無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實踐上,均顯示出強大之生命力。而國外“生物鐘”學(xué)科之興起,現(xiàn)代“時間治療學(xué)”之發(fā)展,更引起國內(nèi)外學(xué)者對這門古老科學(xué)之重視與關(guān)注,相信經(jīng)過不斷鉆研與探索,必將成為卓有成效之療法,而為中國醫(yī)學(xué)寶庫中一顆璀璨之明珠。

二、十二時經(jīng)絡(luò)

甲子屬膽經(jīng),乙丑屬肝經(jīng),丙寅屬肺經(jīng),丁卯屬大腸經(jīng),戊辰屬胃經(jīng),己巳屬脾經(jīng),庚午屬心經(jīng),辛未屬小腸經(jīng),壬申屬膀胱經(jīng),癸酉屬腎經(jīng),甲戌屬心包絡(luò)經(jīng),乙亥屬三焦經(jīng)。

三、十二時配合時刻日夜共計九十六刻

甲子:一時八刻,屬膽經(jīng)。
乙丑:一時八刻,屬肝經(jīng)。
丙寅:一時八刻,屬肺經(jīng)。
丁卯:一時八刻,屬大腸經(jīng)。
戊辰:一時八刻,屬胃經(jīng)。
己巳:一時八刻,屬脾經(jīng)。
庚午:一時八刻,屬心經(jīng)。
辛未:一時八刻,屬小腸經(jīng)。
壬申:一時八刻,屬膀胱經(jīng)。
癸酉:一時八刻,屬腎經(jīng)。
甲戌:一時八刻,屬心包經(jīng)。
乙亥:一時八刻,屬三焦經(jīng)。

四、十二時血路歌

內(nèi)八卦十二時血路歌

子午卯酉血歸中,寅申巳亥血歸左,
辰戌丑未血歸右,再分六經(jīng)行氣血。

十二時氣血流注歌

肺寅大卯胃辰宮,巳脾午心小未中,
申膀酉腎心包戌,亥三子膽丑肝通。

五、十二時氣血起止部位

子時氣血注于膽原:出丘墟穴。腧足臨泣。
丑時氣血注于肝原:出太沖穴。
寅時氣血注于肺原:出太淵穴。
卯時氣血注于大腸原:出合谷穴。腧在三間。
辰時氣血注于胃原:出沖陽穴。腧在陷谷。
巳時氣血注于脾原:出太白穴。
午時氣血注于心原:出神門穴。
未時氣血注于小腸原:出腕骨穴。腧在后溪。
申時氣血注于膀胱原:出京骨穴。腧在束骨。
酉時氣血注于腎原:出太溪穴。
戌時氣血注于心包絡(luò)原:出大陵穴。
亥時氣血注于三焦原:出陽池穴。腧在中渚。

六、十二時血脈所住處

子時血行肚臍。下一日致命,不治難矣。
丑時血行天池。十四日致命,過日不治。
寅時血行額穴。廿日致命,過日不治。
卯時血行大腸。二日致命。
辰時血行肝壑。七步致命。
巳時血行腦海。三年致命。
午時血行中心。不可動之,恐有致命。
未時血行乳膜。一年致命。
申時血行二脈。十四日致命。
酉時血行軟骨。二日致命。
戌時血行腸尾。三日致命。
亥時血行肝額。三日致命。
以上十二時穴,戒之慎之,不可輕試。

七、十二時穴位血路流行并血情位處

子時:血位在中心,流行穴道在乳下,三骨中名曰“肺阿”,背左寸半對尖,正十六日,偏四十八日死。
丑時:血位在腎,流行于肝,穴情在臍下左邊二寸,名“丹田”,背十九骨左寸半對尖,正三日,偏九日致命。
寅時:血位在肺,流行大腸,穴情在左右乳鏡中,名曰“單珠”,背三骨下左寸半對尖,正六日死,偏十八日致命。
卯時:血位在肝,流行于大腸,并左邊喘頑,名曰“山肩”,背十六骨左寸半對尖,正對時死,偏三日致命。
辰時:血位在腎,流行于胃穴道,在左鉗鈁骨科,又名曰“血池”,背十二骨下左寸半尖,正十一日,偏三十三日致命。
巳時:血位在胃,流行于脾穴道,在左肋五骨中,名曰“章門”,背十一骨左寸半對尖,正對時,偏三日致命。
午時:血位在中心,流行于大腸道,在鳳眼科,名曰骨”,背五骨右寸半對尖,正未時,偏百日致命。
未時:血位在脾,流行于小腸穴道,在腸臍右邊,離腿尖骨2寸,名曰“三焦”,背十六骨右寸半對尖,正十八日,偏五十四日致命。
申時:血位在膀胱,流行穴情在右邊,肋下名曰“洲都”,背九骨下右寸半對尖,正三日,偏九日致命。
酉時:血位在腎,流行于腰肋,穴情在右邊軟骨尾,名曰“沖山”,背十四骨,右寸半對尖,正一年死,偏三年致命。
戌時:血位在心胞絡(luò),流行于臍,穴情在腹肚尾,名曰“丹□”,背四骨右寸半對尖,正廿九日,偏八十七日致命。
亥時:血位在肝,流行于肚,穴情在右邊乳下三寸,名曰“江邊”,背十三骨右寸半骨尖,正卯時,偏次日丑時致命。

八、十二時日夜血路定規(guī)

周身三百六十五穴,有大穴三十六,小穴七十二。日夜有十二時,一時分八刻,一刻行一步,每刻聚一穴,行過二刻,本穴血方散盡。四肢手足大穴二步到手,二步到足;小穴六步到手,六步到足。
子時血路膽至尊,肝膽相連氣存魂,借問身體穴何處,乳下三骨過中門。
丑時血行在肝經(jīng),血游兩肋上下行,借問穴位在何處,手到而遇在期門。
寅時血路在肺經(jīng),左右手直一般行,點打太陰中府穴,縛龍伏虎手到擒。
卯時血路在中央,大腸營局在長強,廿一骨節(jié)尖名現(xiàn),大便脫氣亡魂鄉(xiāng)。
辰時血路在胃經(jīng),血在肚臍旁邊行,左畔旁開四寸處,打傷不治定喪身。
巳時血行在脾經(jīng),土生萬物倉廩宮,敢問穴位在何處,十一浮肋端章門。
午時血行在心經(jīng),血路端正居中庭,請問穴位在何處,便是真正太陽經(jīng)。
未時血行小腸經(jīng),血路沿著臍下行,若然打傷平地腹,大腸之處草無青。
申時血行在膀胱,陰陽自是一理同,跌打損傷精水干,佳期無望永絕空。
酉時血路在腎經(jīng),血度向著臍中行,借問穴位在何處,就是在于背后行。
戌時血行于膻中,胞絡(luò)至尊男婦門,借問身體穴何處,十四骨中尋命門。
亥時血路在三焦,凡人碌碌不知曉,穴位居于兩腿上,打中朽木不可雕。

九、十二時血路部位

子時:心頭一寸五分。 午時:背心上。
丑時:頭顱之內(nèi)。 未時:各處走散。
寅時:下牙骨當(dāng)中。 申時:在騎馬當(dāng)中。
卯時:鼻梁上中。 酉時:在陰骨之內(nèi)。
辰時:天心頭頂上。 戌時:在肚臍下三寸。
巳時:后頭顱骨內(nèi)。 亥時:在肚臍眼上。

十、十二時受傷用藥方

1 子時傷膽方
(1)郁金6克,牛膝6克,澤蘭6克,蘇木6克,生地6克,桃仁6克,沉香3克,大黃6克,熟地12克,歸全9克,水煎服。
(2)澤蘭6克,地鱉蟲5克,蘇木2克,五加皮3克,斑節(jié)3克,地骨皮4.5克,甘草2克,水煎服。
(3)當(dāng)歸12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紅花6克,桃仁10克,郁金10克,澤蘭10克,蘇木10克,木香5克,沉香3克,大黃3克,桔梗6克,荊芥6克,甘草3克,水煎服。
(4)生地9克,牛膝6克,川三七6克,穿山龍6克,一條根15克,當(dāng)歸6克,猴骨6克,五加皮9克,羌活3克,獨活3克,鎖地風(fēng)6克,水煎服。
(5)川三七2克,穿山甲3克,丹皮6克,白芥子3克,血竭3克,枳殼6克,酒當(dāng)歸9克,研細末,分3次,沖童便服。
(6)澤蘭10克,沉香1克,乳香6克,菖蒲9克,虎舌紅9克,牛膝12克,杜仲12克,紅花6克(下部傷用9克),頭胸傷加枸杞15克,水酒各半煎服。

2 丑時傷肝方
(1)黑香附6克,砂仁3克,枳殼6克,柴胡4.5克,桃仁3克,花粉10克,紅花3克,威靈仙6克,生地6克,地鱉蟲3克,甘草2克,清水煎服。
(2)威靈仙10克,荊芥5克,大黃3克,貝母10克,桃仁10克,紅花5克,枳殼10克,澤蘭10克,黃芩12克,梔子6克,三棱6克,酒水煎服。
(3)杜仲9克,骨碎補9克,乳香6克,當(dāng)歸9克,破故紙6克,自然銅12克,續(xù)斷9克,地鱉蟲9克,虎骨6克,水煎服。
(4)川三七2克,威靈仙2克,穿山甲3克,乳香3克,沒藥3克,丹皮3克,紅花3克,桃仁9克,共研末,分3次泡童尿服。
(5)珍珠、琥珀、丁香各1克,紅曲2克,共研末,沖黃酒服,二肋中傷加桂花皮60克。

3 寅時傷肺方
(1)款冬6克,紫菀6克,黃芩4.5克,桔梗6克,知母3克,枳殼6克,五加皮6克,陳皮6克,花粉4.5克,廷胡索9克,杏仁6克,甘草3克,清水煎服。
(2)天冬10克,麥冬6克,全歸9克,莛萱4克,桃仁6克,枳殼10克,水煎服。
(3)澤蘭10克,檳榔6克,紅花6克,荷葉4克,五加皮6克,甘草3克,金不換6克,水煎服。
(4)劉寄奴4.5克,白菊3克,川連6克,大黃6克,赤芍3克,乳香6克,石膏9克,知母6克,梔子6克,人中白3克,水煎服。
(5)九層塔9克,骨碎補12克,武川芎6克,黑生地12克,當(dāng)歸尾9克,川三七3克,南紅花3克,錦大黃6克,研細末,分作3劑,酒和童便沖服。
(6)歸全12克,桔梗6克,木香4.5克,生地12克,郁金6克,紅花3克,桃仁9克,甘草3克,水二碗,煎半碗服。
(7)當(dāng)歸15克,檳榔15克,木香9克,生地21克,郁金9克,三七9克,紅花6克,桔梗9克,桃仁12克,荊芥12克,阿利藤15克,燉服。

4 卯時傷大腸方
(1)西紅花2克,澤蘭6克,木通4.5克,木香1.5克,黑丑6克,車前6克,大黃3克,廷胡索6克,續(xù)斷3克,乳香3克,沒藥3克,牛膝6克,水煎服。
(2)川芎6克,地鱉蟲6克,赤芍6克,羌活6克,獨活6克,升麻6克,柴胡6克,防風(fēng)6克,石膏9克,歸尾9克,劉寄奴6克,生地6克,荊芥3克,水煎服。
(3)川三七3克,澤蘭葉6克,丹皮9克,枳殼10克,淮牛膝9克,大黃4.5克,血竭2克,歸尾9克,厚樸6克,共研細末,分3劑,童尿和酒沖服。
(4)木香6克,麝香3克,白曲9克,紅曲9克,白芍9克,茯苓9克,檳榔9克,神曲9克,合研為末,泡酒服。
(5)九層塔10克,歸尾10克,莛萱6克,桃仁6克,紅花6克,麥芽8克,藿香8克,陳皮6克,虎舌紅10克,骨碎補15克,甘草3克,傷大腸加青鹽,水煎服。
(6)毛大丁草、卷柏、秋石丹、青礬各9克,雄黃1克(研末),清水泡或用童尿,二肩傷加蔥頭韭菜根,水煎外洗。

5 辰時傷胃方
(1)茯苓9克,蘇木3克,枳殼6克,木香3克,郁金3克,神曲6克,紅花1.5克,生地6克,青鹽1.5克,水糖3粒,水煎服。
(2)人參2克,穿山甲4.5克,川三七3克,血竭3克,枳殼3克,車前6克,水煎服。
(3)川三七1.5克,紅花3克,桑寄生6克,蘇木3克,歸尾6克,生地9克,血竭4.5克,青皮6克,桃仁3克,金不換6克,水煎服。
(4)川連6克,黑梔子6克,乳香6克,赤芍4.5克,桔梗6克,郁金3克,姜黃6克,黃柏6克,黃芩6克,大黃6克,羚羊角1.5克,犀角0.1克,劉寄奴6克,水煎服。
(5)京三棱6克,蓬莪術(shù)6克,川三七3克,歸尾9克,油官桂1.5克,吉林參3克,血竭3克,黑炭姜3克,共研細末,分作3劑,童尿和酒沖服。
(6)桂皮9克,川三七6克,錦蛇膽1克,琥珀1.5克,研末,泡酒服。腹臍頂中傷加旱蓮草、一支黃花。

6 巳時傷脾方
(1)白芥子4.5克,烏藥4.5克,藿香7.5克,紅花1.5克,檳榔6克,梔子3克,乳香3克,沒藥4.5克,炙草2克,香附6克,砂仁6克,水煎服。
(2)歸心15克,茯苓20克,桃仁10克,紅花6克,麥冬6月,膽草6克,枳殼8克,烏藥6克,乳香6克,沒藥6克,生地15克,加紅棗3粒,水煎服。
(3)桂枝6克,五加皮6克,續(xù)斷9克,防風(fēng)6克,虎骨9克,地鱉蟲9克,蔓性千斤拔9克,生地9克,乳香6克,當(dāng)歸9克,羌活6克,獨活6克,自然銅15克,川三七6克,水煎服。
(4)人參3克,當(dāng)歸9克,炙草3克,川三七3克,穿山甲6克,血竭3克,枳殼9克,大黃6克,研細末,作3劑,童尿調(diào)酒服。
(5)川椒或用麻子頭適量,水酒各半燉服。
(6)還魂草、香蒿草、金鎖匙、雞舌黃適量,酒煎服。
(7)乳香9克,紅花9克,牛黃1克,川三七6克,牛膝6克,白木耳75克,水煎服。

7 午時傷心方
(1)夜明砂10克,棗仁8克,黃芩12克,自然銅6克,梔子6克,藕節(jié)10克,郁金10克,川連8克,甘草3克,石菖蒲10克,丹參15克,水煎服。
(2)還魂草、韭菜頭、葉下紅、金鎖匙、百根草、虎舌紅、山香薷各適量,酒煎服。
(3)桔梗9克,三棱9克,莪術(shù)9克,血竭6克,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三七9克,木香6克,赤芍9克,丹皮3克,乳香6克,牙皂6克,人中白3克,澤蘭6克,梔子3克,水煎服。 (4)午時正穴在中心,不可亂動,打中即刻死,藥用:還魂草、香薷草、金鎖匙、圭舌癀各適量,酒煎服。
(5)吉林人參6克,川三七4.5克,廣木香(或蒲黃)4.5克,淮牛膝9克,青皮(或丹皮)6克,延胡索6克,江枳殼6克,共研細末,作3劑,童尿泡酒服。
(6)韭菜、澤蘭、卷柏、韓信草、紅茶、半邊蓮、生地、香薷各適量。頭、心胸骨下?lián)p傷加枸杞、麥冬、桔梗各適量,水煎服。

8 未時傷小腸方
(1)木通6克,車前6克,生地6克,川連3克,蘇木4.5克,紅花2克,枳殼6克,歸尾4.5克,莛萱3克,甘草2克,水煎服。
(2)牡荊頭、韭菜頭、葉下紅、一條根、金不換、九層塔、木賊草、澤蘭各適量,水煎服。
(3)正洋參6克,當(dāng)歸10克,川三七6克,穿山甲6克,枳實10克,血竭6克,大黃5克,甘草3克,水煎服。
(4)郁金3克,青皮6克,紅花3克,桂枝6克,乳香6克,沒藥6克,生地9克,當(dāng)歸9克,血竭3克,制南星9克,半夏6克,沉香3克,厚樸6克,牙皂3克,梔子6克,川三七6克,自然銅9克,水煎服。
(5)廣木香3克,當(dāng)歸9克,丹皮6克,生地12克,川三七4.5克,車前草9克,人參3克,枳殼6克,水煎服。
(6)小青蛙5只,生食;杜仲頭9克,芙蓉菊根7.5克,韭菜頭9克,九層塔15克,兩肋受傷加桂花皮60克,水煎服。

9 申時傷膀胱方
(1)茯苓9克,牛膝4.5克,木香2克,小茴香3克,木通9克,車前9克,茵陳4.5克,寄生3克,歸尾6克,白芷3克,黑丑2克,梔子6克,水煎服。
(2)蓮子肉、小金英、葫蘆頭、蔓性千斤拔、金不換、柿核各適量,水煎服。
(3)歸尾9克,琥珀3克,牛膝9克,黑牽牛9克,車前草9克,茯苓6克,桃仁4.5克,水煎服。
(4)木通6克,車前草6克,穿山甲9克,川連3克,牙皂3克,川三七6克,牛膝6克,大黃6克,桃仁9克,地龍3條,乳香6克,蔓性千斤拔6克,水煎服。
(5)丹皮6克,云茯苓9克,淮牛膝9克,川三七3克,肉桂1.5克,廣木香3克,人參3克,破血丹3克,研細末,分做3劑,童尿泡服。
(6)白肉根、小金英、柿模根、龍吐珠各適量,老酒炒,三碗水煎服。
(7)雞舌草、一支香、胡頹子根、苞薔薇根、白木耳、檳榔、竹連、芙蓉菊根各適量,水煎服。

10 酉時傷腎方
(1)麥冬6克,檳榔6克,莛萱6克,蘇木6克,紅花3克,杜仲10克,牛膝6克,歸尾10克,續(xù)斷10克,甘草3克,水煎服。
(2)桂尖4.5克,生地9克,丹皮6克,茯苓6克,當(dāng)歸4.5克,牛膝6克,澤瀉6克,紅花1.5克,水煎服。
(3)酒當(dāng)歸4.5克,杜仲6克,炒龜板15克,牛膝6克,西紅花2克,丹皮6克,破故紙4.5克,水煎服。
(4)川三七6克,羌活6克,牙皂6克,防己6克,猴骨6克,川山龍15克,一條根9克,歸尾9克,肉桂2克,象皮6克,自然銅9克,血竭6克,乳香6克,水煎服。
(5)人參3克,官桂2.5克,砂仁9克,川三七3克,歸尾9克,赤芍6克,桃仁9克,蒲黃4.5克,破血丹3克,水煎服。
(6)一點紅15克,杉二重皮10克,苦郎樹15克,車前草10克,酒水煎服。

11 戌時傷心包絡(luò)方
(1)川連8克,莛萱6克,蘇木10克,紅花6克,藕節(jié)10克,梔子8克,川芎6克,生地15克,枳殼10克,砂仁6克,檳榔8克,甘草3克,水煎服。
(2)紅花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用雄雞一只,去內(nèi)臟,藥人雞肚,燉酒服。
(3)瓜蔞12克,川連3克,半夏6克,川三七3克,北柴胡6克,赤芍4.5克,枳殼4.5克,甘草2克,水煎服。
(4)白芷6克,羌活8克,獨活6克,升麻6克,防風(fēng)8克,乳香6克,荊芥10克,生地15克,王不留行6克,水煎服。
(5)人參3克,肉桂3克,川三七1.5克,補骨脂3克,丹皮6克,血竭1.5克,茯苓3克,破血丹3克,共研末,分作3劑,童尿調(diào)酒泡服。
(6)紅花3克,丁香6克,乳香6克,沒藥6克,用雄雞一只,去頭足腸雜,藥放人雞肚內(nèi),燉酒水服。

12 亥時傷三焦方
(1)肉桂2.5克,附子6克,香附6克,木香3克,丹皮3克,紅花3克,茯苓3克,當(dāng)歸3克,共研末,分作3劑,童尿調(diào)酒泡服。
(2)鋪地錦6克,側(cè)柏葉6克,千里橘6克,紅曲6克,瓦上焙干,研末泡酒服。
(3)梔子10克,黃柏6克,葛根10克,蘇木10克,生地10克,知母6克,桔梗6克,大黃6克,甘草3克,藕節(jié)10克,水煎服。
(4)川三七3克,桂尖4.5克,紅花2克,當(dāng)歸4.5克,黑丑1.5克,制乳香、沒藥各4.5克,共研末,分作3劑,童尿調(diào)酒沖服。
(5)潞黨參9克,細生地6克,酒當(dāng)歸4.5克,銀柴胡4.5克,炒白術(shù)6克,川升麻1.5克,知母3克,黑梔子3克,防風(fēng)4.5克,干藕節(jié)9克,水煎服。
(6)當(dāng)歸12克,血竭3克,牛膝9克,蘇木1.5克,木香3克,杜仲9克,肉桂1.5克,洋參3克,珠粉2克,琥珀6克,麝香2克,研末,每次3克,開水沖服。

13 十二時草藥引
子時:六味草。丑時:萬金草,千金紅。寅時:青魚鱗。卯時:滿山紅。辰時:梅花草,百根草。巳時:白毛將軍。午時:萬毒虎。未時:一粒珠,蒲公英。申時:卷柏。酉時:兩面針。戌時:圣金草。亥時:蓮子草。

十一、春夏秋冬四季打傷方

春季在頭,夏季在手,秋季在腳,冬季在心包絡(luò)。
春打傷方:川三七3克,紅花3克,血竭3克,桃仁6克,蘇木10克,歸尾3克,生地3克,香附6克,陳皮3克,薄荷3克,紫蘇3克,金不換6克,朱砂3克,檳榔6克,麝香1克,乳香3克,沒藥3克,甘草3克,百草丹5枚,水煎服。
夏打傷方:白術(shù)6克,大黃3克,茯苓6克,黃柏3克,紅花3克,血竭3克,桃仁3克,陳皮3克,檳榔3克,沉香3克,淮山3克,川芎3克,補骨脂10克,木通6克,砂仁6克,甘草3克,水煎服。
秋打傷方:白術(shù)6克,茯苓6克,檳榔6克,桃仁6克,生地6克,金不換6克,蘇木6克,降春香6克,乳香6克,沒藥6克,百草丹5枚,朱砂3克,甘草6克,郁金6克,麝香1克,水煎服。
冬打傷方:麝香0.6克,沉香6克,木香6克,香附6克,沒藥6克,乳香6克,紅花6克,生地3克,桂枝3克,川芎3克,朱砂3克,桃仁6克,九層塔4克,補骨脂3克,川三七1克,甘草1克,百草丹5枚,水煎服。
春季加荊芥4克,夏季加紅花4克,秋季加黑丹4克,冬季加防風(fēng)6克。

十二、十二時傷藥物歸經(jīng)

子、午時傷加車前子、淡竹葉。
丑、未時傷加大黃、生地。
申、寅時傷加茯苓、白術(shù)。
酉、卯時傷加桑白皮、杜仲。
戌、辰時傷加防風(fēng)、荊芥。
巳、亥時傷加木通、梔子。

注:本書中的“寸”系指針灸學(xué)上的同身寸。
 
 
 
 
 
 
 

道家點穴要訣匯總

 

    每年我國患中風(fēng)癱瘓及后遺癥的病人高達200多萬人,而我國大多數(shù)醫(yī)院都是采取單一的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結(jié)果病人經(jīng)過治療,完全康復(fù)或達到生活自理的比例卻不如人意,而手術(shù)治療傷害巨大,大部分人都留下半身不遂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經(jīng)脈斷層往往使患者更加難以康復(fù)。

    另一方面,目前醫(yī)院高昂的醫(yī)療費用,一般家庭都難以承受得起。為了讓更多的同行,朋友,患者以及他們的家屬,盡快掌握這門醫(yī)術(shù),造福于廣大患者朋友,讓他們重新站立起來,享受新的人生。

    手法點穴治療腦血栓,腦梗塞,腦溢血后遺癥有效率90%以上。

 

   上肢癱瘓:取天宗,曲池,內(nèi)關(guān),外關(guān),合谷等穴位,進行點壓8-10秒鐘
   下肢癱瘓:取懸鐘,承山,陽陵泉,足三里,伏兔,環(huán)跳等穴位,進行點壓8-10秒鐘
    面部癱瘓:取白會,四神聰,太陽,上關(guān),翳風(fēng),眼明,地倉等穴位,進行點壓8-10秒鐘

     經(jīng)過第一次點穴治療后,病人的相關(guān)部位應(yīng)該馬上能動,此時應(yīng)該叫病人自己活動幾次,每天進行兩次點穴治療,第二次時間應(yīng)該相隔4小時以后才能進行第二次治療,值得一提的是:治療前要求病人一定要吃飽,進食后休息一小時才能進行點穴治療。病人絕對不能空腹治療。

    動作要領(lǐng):每個穴位點壓8-10秒鐘。以病人能以承受的力度為準(zhǔn),經(jīng)腎上腺,腎臟,輸尿管,膀胱,依次順序點壓開穴,然后根據(jù)病人需要治療的具體部位進行點穴治療。

 

《道門秘傳點穴術(shù)醫(yī)療經(jīng)驗》


    道門點穴本的治療作用其實質(zhì)即恢復(fù)與補充陽氣,所謂陽氣也就是人的正氣、元氣,清代王清任就巳認識到:人過半百 (50羅)陽失其半,其實任何病久年不愈部會造成陽氣虛弱,而中醫(yī)理論即有:正氣內(nèi)存,邪不可侵之說。人只要陽氣充足,即可百病不侵。

 

歌  
人身有病陽先虛,升陽通氣開絡(luò)先。
大椎尾聞升督陽,百會涌泉連上下。
開心活關(guān)前后心,神躍命門先后天。
點撥帶脈通左右。道家治病九穴先。


 

    注:通陽的首要穴位即大椎穴,此穴可貫通上下左右,四肢百骸,因此不論刮推、點穴皆要以此穴起!(此穴的重要,可由頸椎損傷后引起高位截癱 (即四肢全癱)而進一步說明它的重要性。
    尾聞是內(nèi)功氣功修煉的一個關(guān)竅,其部位即在腰陽關(guān)穴,是人體真火陽氣到達命門所必須經(jīng)過的關(guān)隘,也就是練功申必須過三關(guān)申的第二關(guān)。陽氣至此最易受到阻滯,故凡疲勞或陽氣不足者,多首先在此赴特別酸痛。
    百會穴是所有陽氣的交會點百病皆治,是升陽的第一大穴。

    涌泉穴,使虛陽上泄速降的首穴 (虛陽上泄的致病機因見《醫(yī)藥絕技精華》,貫通此穴即完全貫通了全身上下各經(jīng)絡(luò)。
    使虛陽下降則陽氣真火更順利上達。
前心穴在劍突下兩旁約三橫指肋弓下,主治胸、胃、腹諸病。

    后心血即至陽穴處旁開0,5cm,主治全身任何痛癥,肺、¨心、胸衛(wèi)腎病),此穴為陽中次陽 (此穴為通陽第二關(guān),第三關(guān)即百會,第一關(guān)乃腰陽關(guān))。本穴對心絞痛、胸腕腹痛有即時緩解作用。為即刻止內(nèi)臟病痛之首穴。

    神躍乃肚臍,乃先天元神出人之道,命門乃人生命元氣重要門戶,且腎為后天,故命門為后天之本。因此先后天皆要陽氣溫熙,否則百病叢生,一發(fā)不可收拾,自古即有腹宜常摩,腰宜常暖乃真正養(yǎng)生真言,不可不信!
    帶脈通暢,全身輕松是民間流傳的經(jīng)驗之言,現(xiàn)代名醫(yī)越來越重視這一個穴位,手法:人站病人身后,四指在前,拇指在后:必須在其不注意的時候用扯,摳托運勁五指齊用力,連續(xù)3-5次,動作必須快,否則病人身怕癢而全身緊張療效不好。

    以上九穴,不論任何人,不論任何病部必須先疏通此九穴,此九穴常通,百病不侵,此九穴躍是治病的九穴,也是養(yǎng)生俱健要穴。

    手法如下:

    1、點法:醫(yī)生用指端或曲指骨突部著力于穴位上,按而壓之,戳而點之為點法。
    2、切法:是用拇指或食、中指等指甲的垂直力向下切,多甩以手、足、背、骨髓間的穴位。用于急救疼痛及癱疾。
    3、揉法:用指端點壓穴位,同時作圓圈形的揉動,屬于補法,一般病郡可以用。神撅、命門多用此法。     

    4、推法:甩食或中指的指端的與皮膚成45度角點壓在穴位上然后順經(jīng)絡(luò)線走行萬向,作上、下往返的運推活動,要和緩不宜用力猛推。
    5、刮法:用食指或中指指尖的掌側(cè)點壓在穴位上,并順經(jīng)絡(luò)線的萬向,做割的動作,此法比點推法輕而快,一般節(jié)律3-4組/秒;要用腕部的力量;前后心穴多用此法。

    6、震法;先用指點在穴位上;然后利用掌指關(guān)節(jié)和腕關(guān)節(jié)的力量作頻率較快的搖勁震顫。百會穴多用此法。

    7、碎點法,;用指點壓在麻位上,并順著經(jīng)絡(luò)線的循行絡(luò)、經(jīng),施行有節(jié)奏的連續(xù)點按手法。一般點穴完后必須加用拿筋法結(jié)束,如,提撥項頸筋法,背筋提撥法,捏脊法等。

 

道家點穴要訣
一切慢性病一一足三里
伸展一切經(jīng)脈一一申脈

一切筋病一一承筋
一切骨病一一絕骨
內(nèi)外傷一一承山
一切疹病一一百蟲窩
頭痛一一百會
鼻病一一風(fēng)門
尿多一一小指第一關(guān)節(jié)上
更年期病一一隱白
咳喘一一定喘
闌尾病一一闌尾穴
主升一切一一百會
主降一切------涌泉
膽襄炎一一膽襄穴
面癱一一遷正 (牽正)

內(nèi)外傷——承山

闌尾炎——闌尾(針灸)

血壓——三陰交

中風(fēng)——懸鐘

 

照海穴——告別咽痛和失眠的強腎降火妙穴 


申脈穴——體貼身寒多病者的純陽大藥 

內(nèi)關(guān)穴——打開心結(jié),養(yǎng)顏養(yǎng)心的美麗穴 

外關(guān)穴——瞬間恢復(fù)聽力的“聰耳神穴” 

列缺穴——專治落枕、偏頭痛的隨身醫(yī)師 

后溪穴——統(tǒng)治一切頸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公孫穴——擺平痛經(jīng)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溫陽大穴 

臨泣穴——一生守護身體少陽之氣的“小柴胡湯”


古今醫(yī)家最重視的穴位
四大古穴: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

四大今穴:三陰交、懸鐘、胰俞、隔俞
(血壓三陰交,懸鐘中風(fēng)拋,胰俞糖尿病,腫瘤隔俞瞧。)
未來四穴:血海領(lǐng)血潮,膻中氣可消,命門陰陽論,全身在大包。


解毒三穴:開竅寧神在俠溪,大陵洶涌勢不移,委中善痊宿痛
久,急時拈來效自奇。勞宮之穴心包經(jīng),逐怒渚血抑中風(fēng),陽陵泉水主心骨,眠安入夢不老松。呃逆壓涌泉,發(fā)熱取大椎,崩漏取隱白,腹瀉便秘取天樞。心絞痛按極泉、中沖、至陽有特效,鼻塞取風(fēng)池,項強用承漿,頭痛按涌泉,膝痛用尺澤,肩頸解頭痛。

萬金難買的道醫(yī)秘驗 :掌握任何一技一穴皆自成特色。
1、婦科:子宮、卵巢、盆腔等病在環(huán)跳穴有反應(yīng)。男科病亦有反應(yīng)。
2、婦人久治不愈的頸肩酸痛一般為有婦科病。
3、胸腔有病在膻中穴有反應(yīng)。
4、上腹器官,特別是胃、十二指腸、胰腺病在中皖穴有反應(yīng)。在
手背第三、四掌骨之間反應(yīng)劇烈。便秘大腸俞附近多有錯位。
5、肝膽病在期門有反應(yīng)、陽陵泉也有反應(yīng),環(huán)跳穴也有壓痛則可確診:
6、下腹各器官在氣海、關(guān)元、中極有反應(yīng)。

7、腸胃病在足三里有反應(yīng)。
8、印堂穴是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要穴。
9、太陽、頭維、風(fēng)池三穴配合應(yīng)用幾乎對任何頭痛、眩暈有特效,對美尼爾氏病大都一次可以治愈。
10、中府穴是肺經(jīng)臟屬病變出現(xiàn)經(jīng)絡(luò)反應(yīng)的壓痛點。
11、坐骨神經(jīng)痛可在天宗穴找到壓痛點。
13、心臟疾病用青靈穴配內(nèi)關(guān)有特效。心絞痛發(fā)作,重按極泉、中沖、至陽三穴
12、心臟病突發(fā)危急,叫病人仰臥,一手指頭掐人中,一手指尖用力揉內(nèi)關(guān)、中郄門穴5-10分鐘即可恢復(fù)。有急救作用(特效)
14、鼻塞取風(fēng)池、項強取承漿,頭痛取涌泉,膝痛取尺澤,重按肩井對頭痛有特效
15、腰痛取腹部對應(yīng)點,用揉法,揉至熱力自腹部深處透到腰部患處,腰痛可緩解,此時再治腰、事半功倍。
16、指壓飛揚穴(外踝上7寸后1寸)對感冒頭痛發(fā)熱有特效。
17、特效穴:呃逆壓涌泉,發(fā)熱取大椎,崩漏取隱白,腹瀉便秘取天樞。
18、回陽救醒新穴:足心穴,在腳掌底(腳趾除開)長度足中線和寬度足中線之交點即是,此穴回陽復(fù)蘇快過人中,一般一分鐘即醒。按摩涌泉各36次手撫膝部36次可治膝部疼痛及臀部疼痛。
19、溫灸肝俞、足三里治肝炎有特效(一日一次),針陰上穴(陽陵泉上1.5寸)平補平瀉、針尖向上斜刺得氣后留針30分鐘一日一次,留針5分鐘后叫病人做前臂外旋并握拳動作,效果良好。

20、女人肩膀酸痛特效穴:附分、膏肓。
21、肩中治療癱疾、肌肉痿縮、小兒麻痹療效好過肩耦。
22、男人肩膀酸痛特效穴:天柱、肩井。
23、足跟痛:取涌泉按30秒左右即可。
24、腰痛重點按壓、大腸俞、腎俞,20-30秒,一天3次,幾天即可--過量的飲食可引起腰痛?。?!
25、陽萎、早泄:取命門、不容、中脘、天樞、關(guān)元、進行按壓每穴3-5分鐘。早泄按壓:內(nèi)關(guān)及會陰,每穴10分鐘。
26、糖尿病重點取背俞穴及找出硬結(jié)推散,背部為脾、胰、肝、腎、三焦俞。
27、三陽絡(luò)透郡門,能使腦部m肉和神經(jīng)瞬間失去知覺,放松肌肉。
28、下關(guān)穴牙痛的克星,對上牙痛有特效。
29、內(nèi)臟病在腰背的反射痛表現(xiàn):心肺疾患以后背沉重疼痛。肝膽疾病右背側(cè)重度不適,胃病后背疼痛。胰腺 (脾)病后背橫行疼痛。
子宮卵巢病腰髓部沉重酸痛。

30、中風(fēng)失語特效術(shù):病人張口,醫(yī)生用左手將病人舌頭牽出唇外,右手用28號3寸針在距舌尖約1厘米處沿癱側(cè)舌體肌層,順舌靜脈走行萬向,用舌尖向舌根平刺5寸,壬補平瀉,當(dāng)病人有氣感或用力拽舌或喊啊宇時出針。語門穴位于舌體腹側(cè):此亢澡作安全,治療中風(fēng)失語痛苦小見效快。膽或胃十二指腸疼痛時茁噎脾部世有麻脹痛,扒、肩脾骨內(nèi)上荒魁點對肩周炎有特效,、牙痛點在大魚際外側(cè)代表上齒,內(nèi)廁代秉下齒,牙痛時可茁相應(yīng)的區(qū)域內(nèi)尋找陽性物,一般呈淺紅色或紫紅色的反應(yīng)點,男取左手,女人取右手,急性牙痛時,用三棱針利出血。
3l、痔瘡點按長強;

32、風(fēng)濕點:膝關(guān)節(jié)內(nèi)側(cè)間隙處 (內(nèi)膝眼內(nèi)側(cè)旁開2寸)
33、涌泉與完骨可治失眠。
34、龍點 (委中下四橫指處),主治頸椎病及高血壓,早期效果較好!

35、凡腹腔部的穴位必須深按才能按到穴位,否則效差。
36、不論任何疑難病如各種萬法皆久冶不愈可按下法:腕部仔紐尋找脈絡(luò)并有短枝針刺血則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奇效!。                       
37、咳嗽痰多取上天突穴(天突上1-2c用中指輕輕壓揉,使病人產(chǎn)生不可抑制的刺激性咳嗽3-4聲即見排痰、經(jīng)1-3次即可止咳。
38,冠心病左側(cè)靈道穴有明顯壓痛,因拇指腹于靈道穴先輕揉1-2分鐘,然后重壓按摩2分鐘,最后輕揉1-2分鐘。
39;點壓中脘穴可治前頭痛 (眉棱骨痛)有效。五分鐘即可止痛1-3次全愈。
40;肝病在太沖穴及肝俞穴足三里有反應(yīng)。
41;胃潰瘍、胃擴張可按足三里2寸及梁丘有反應(yīng)。
42;十二指腸潰瘍在中脘和期門穴有壓痛。
43;結(jié)腸炎在章門穴有反應(yīng)。
44;腎輸尿管結(jié)石在腎俞穴及足部腎穴 (在闌尾穴后2寸》有反應(yīng)。
45;急慢性盆腔炎在三陰交、漏谷穴、陰陵泉穴有壓痛。
46;前列腺病在三陰交、漏谷穴有壓痛。
47;膽道病在膽襄炎穴及外丘穴有反應(yīng)。
48;闌尾炎則闌尾穴及養(yǎng)老穴有反應(yīng)。
49,胰腺炎在地丘穴、下巨虛穴、足三里.3寸有反應(yīng)點。(以上反應(yīng)點一般在同側(cè),記住:反應(yīng)點即治療點)1!!
50,痛經(jīng)的反應(yīng)點在關(guān)元穴。
51;膽道蛔蟲癥的反應(yīng)點四白穴。
52;隔下膿腫的反應(yīng)點在氣舍穴。
53;結(jié)腸癌的反應(yīng)點在上廉穴。
54;胃腸痙攣大多在胸7-8椎之間有壓痛點,按2-3分鐘即可連按10天。
55,心臟病一般都在胸2-3惟有偏歪病變。
56;膽結(jié)石應(yīng)抽打胸惟2-3分鐘,然后抽打4、5、6胸椎即可排石。
學(xué)習(xí)提示:先準(zhǔn)確掌握每個穴位位置,再臨床實習(xí)。

 

系統(tǒng)穴位療法

1、腦癱: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2、腦血瘤: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3、面癱: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加面癱處五針謬刺法

4、截癱: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5、癱風(fēng):針阿是穴,嚴(yán)重者加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6、坐骨神經(jīng)痛,加環(huán)跳,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7、少兒近視: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加牛車運轉(zhuǎn)法。

8、眼膾下垂: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9、糖尿?。宏P(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10、精神分裂癥(中醫(yī)名癲狂):重泄肝俞,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11、兒童好動癥:肝俞行間為主

12、中風(fēng)偏癱: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13、腰痛:重在補腎,排針法,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14、重肌無力癥,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15、亞健康: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16、痿癥: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17、類風(fēng)濕: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我阿是穴

18、尿毒癥: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加腎俞

19、心臟?。宏P(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20、肺結(jié)核: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加肺俞

21、急慢性支氣管炎: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加肺俞

22、慢性胃炎: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加脾俞,中脘。

23、胃萎縮: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加建星,上脘

24、癲癇: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重泄肝俞

25、腎病綜合癥: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加補腎俞

26、高血壓:重泄肝俞,行間,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27、白血?。宏P(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28、甲亢,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加甲亢處

29、甲低,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加補心脾、腎俞

30、艾滋?。宏P(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31、血液?。宏P(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32、乳腺癌: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針乳腺瘤處,排針法可針十針

33、骨肉惡性瘤: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腫瘤處用謬刺法

34、各類癌癥:謬針法,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35、植物人:關(guān)元、支溝、肝俞、行間

《臨癥取穴法》
八總穴歌須牢記,按癥取穴心不慌。
頭項列缺心內(nèi)關(guān),肚腹三里背委中。
面口合谷臂曲池,脅肋支溝足肩井。
頭頸太陽暈太沖;鼻塞風(fēng)池膝尺澤。
頭痛涌泉強承漿,扼逆涌泉熱大椎。
八會穴用亦靈妙,奇難雜癥用莫疑。
臟會章門腑中烷,髓會絕骨筋陽陵。
骨會大抒血隔俞,氣會顫中脈大淵。


臨床時按以上取穴即可既可點穴也可進行刮推配穴,點穴療法有時叫你不可思議,如太沖穴治急性腰扭傷3分鐘前還叫人扶或抬迸來者,3分鐘后即活動自如,毫無痛感!

預(yù)防感冒秘法:在即將打噴嚏或打完后即做
(一)擦風(fēng)府 (用食申次三指柔四擦5-10次j。
(二)擦大椎、肩禹,同上擦至發(fā)熱。            '
(三)擦人中:用食指橫擦至發(fā)熱,外加點按迎香。


常見病綜合點穴療法
1、失眠:主穴 (1)擂付,(2)外肩尾,配穴:大惟穴。
2、腹痛;月心穴《男左,女右》,前心穴;臍周。陽矮,腰陽關(guān),械椎點。
4.、中風(fēng)偏癱:后心穴,腰骨點,膀恍蛙連排點:。
5、耳鳴:拇指點申諸穴。
6、痔瘡:中指點壓百會穴。
7、心悸呼吸困難按壓左手郡門穴5梷12次。
8、貧血,頭暈耳鳴用拇指用力按壓支溝,照海二穴。
9、糖尿病點左右大陵穴可止渴。
10、婦女怕冷,便秘、婦科病用拇指用力按支溝,照侮二。
11、喉嚨腫痛:拇指壓揉合谷,拇、食指二指揉捏少沖列缺穴即刻止痛。
12、眼睛疲勞點大骨空穴,愈痛效果愈好:
13、暈芋、暈船點揉大魚唾穴10次。
14、腦疲勞:申指點神門穴。
15、腰痛眼浮腫用拇指點血海穴。
16、癡癰:雙手拇指指甲捏雙側(cè)芝龍亢 (申中括甲根一一方處卜數(shù)次即可停止發(fā)作。
17、眼臉痙攣:眼點穴 (位于上臀腋橫紋攏二頭肌外側(cè)陷中 ;臂懦穴前上凹陷處)。合谷穴。
18、小兒夜啼:揉摩印堂:魚腰十分鐘即可人睡。
19、小兒遺尿:右掌按小腹i左食指點人中一按一松,醫(yī)生手下按腹部時病人鼓腹上頂,然后放松,30次即-可。然后俯臥按壓腎俞穴,按時病人雙手用力握緊全身用力,然后放松,30次即可。

 

注意:1,治療者首先修飾自己的手指甲,以免對患者的皮膚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2,高危病人不能進行點穴治療,待病人的病情相對穩(wěn)定后才能進行點穴治療。
      3,女患者月經(jīng)期不能進行點穴治療,酒醉神智不清的患者不能進行點穴治療。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