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谷子》謀篇第十
譯 對于一個人來說,凡是籌劃計謀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則。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研究實情。根據(jù)研究,來確定“三儀”。 “三儀”就是上、中、下。三者互相滲透,就可謀劃出奇計,而奇計是所向無敵的,從古到今都是如此。 所以鄭國人入山采玉時,都要帶上指南針,是為了不迷失方向。付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類似作事時使用指南針一樣。 所以凡是同情而相親者,都會得到好處;欲望相同而關(guān)系疏遠的,只能對部分人有利而對部分人有害;凡是惡習(xí)相同而相親的,一定是都受到損害。惡習(xí)相同而關(guān)系疏遠的,是部分人受到損害。 所以,如果能互相帶來利益,就要密切關(guān)系,如果相互牽連地造成損害,就要疏遠頭系。這都是有一定理數(shù)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異同的原因。 凡是這類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墻壁通常因為有裂縫才倒塌,樹木通常因為有節(jié)疤而折毀,這都是理所當然的。因此,事情的突變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漸變引起的。 而事物又生謀略,謀略生于計劃,計劃生于議論,議論生于游說,游說生于進取,進取生于退卻,退卻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 可見各種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論反復(fù)多少次也都是有一定理數(shù)的。 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輕視財貨,所以不能用金錢來誘惑他們,反而可以讓他們捐出資財;勇敢的壯士自然會輕視危難,所以不能用禍患來恐嚇他們,反而可以讓他們鎮(zhèn)守危地;一個有智慧的人,通達禮教,明于事理,不可假裝誠信去欺騙他們,反而可以給他們進清理事理,讓他們建功立業(yè)。這就是所謂會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 因此說,愚者的人容易被蒙蔽,一個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嚇,貪圖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誘,所有這些都要根據(jù)具體情況作出判斷。 所以強大是由微弱積累而成;直壯是由彎由積累而成;有余是由于不足積累而成。這就是因為“道數(shù)”得到了實行。 所以,對那些外表親善而內(nèi)心疏遠的人,要從內(nèi)入手進行游說;對那些內(nèi)心親善而外表疏遠的,要從表面入手進行游說。 因此,要根據(jù)對方的疑問所在來改變自己游說的內(nèi)容; 要根據(jù)對方的表現(xiàn)來判斷游說是否得法; 要根據(jù)對方的言辭來歸納出游說的要點; 要根據(jù)情勢的變化適時征服對方; 要根據(jù)對方可能造成的危害來權(quán)衡利弊; 要根據(jù)對方可能造成的禍患來設(shè)法防范。 揣摩之后加以威脅;抬高之后加以策動;削弱之后加以扶正;符驗之后加以響應(yīng);擁堵之后加以阻塞;攪亂之后加以迷惑。這就叫做“計謀”。 至于計謀的運用,公開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結(jié)黨,結(jié)成的黨內(nèi)是沒有裂痕的;正規(guī)策略不如奇策,奇策實行起來可以無往不勝。 所以向人群進行游說時,必須與他談?wù)撈娌?。同樣道理,向人臣進行游說時,必須與他談?wù)撍角椤?nbsp; 雖然是自己人,卻說有利于外人的話,就要被疏遠。如果是外人,卻知道內(nèi)情太多,就要有危險。 不要拿別人不想要的東西,來強迫人家接受,不要拿別人不了解的事去說教別人。如果對方有某種嗜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興趣;如果對方厭惡什么,就要加以避諱,以免引起反感。 所以,要進行隱密的謀劃和公開的奪取。 想要除掉的人,就要放縱他,任其胡為,待其留下把柄時就乘機一舉除掉他。 無論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覺的人,可以托之以機密大事。 對于了解透徹的人,可以重用;對那些還沒了解透徹的重要的是掌握人,絕對不要被人家控制??刂迫说娜耸钦莆沾髾?quán)的統(tǒng)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唯命是從的被統(tǒng)治者。 所以圣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隱而不露,而愚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大肆張揚。 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沒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難。由此看來,一旦國家滅亡了就很難復(fù)興;一旦國家騷亂了,就很難安定,所以無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 智慧是用在眾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眾人所看不見的地方。 在施展智謀和才干之后,如果證明是可行的,就要選擇相應(yīng)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自己;如果發(fā)現(xiàn)是不可行的,也要選擇相應(yīng)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別人。 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屬于“陰”的,古語說“天地的造化在于高與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陷與匿,并不是單純講求仁慈、義理、忠誠、信守,不過是在維護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 如果能徹底認清這種道理的真義,就可以與人交談,假如雙方談得很投機,就可以發(fā)展長遠的和目前的關(guān)系。 鬼谷子》決篇第十一 譯 凡為他人決斷事情,都是受托于有疑難的人。 一般說來,人們都希望遇到有利的事,不希望碰上禍患和被騙誘,希望最終能排除疑惑。 在為人作決斷時,如果有利,為了避免危害讓他放棄掉這個利益,他就不會接受。他本來希望有利的事情,卻最終會導(dǎo)致有害,那么他也不會接受,你們之間的關(guān)系也會疏遠。所以不論讓他放棄利益,還是讓他遠離危害,都是失誤。 圣人所以能完成大業(yè),主要有五個途徑: 有用陽道來感化人的; 有用陰道來奪取懲治的; 有用信義來教化的; 有用遮蔽隱匿樞機來不使人知的; 有用表現(xiàn)出平常素素來待人的。 行陽道則努力守常如一,行陰道則努力掌握事物對立的兩面。還要巧妙地運用平素和樞機兩個方面。 這四方面,小心謹慎行事。推測以往的事,驗證未來的事,再參考日常的事,如果可以,就可以作出決斷。 王公大臣的事,崇高而享有美名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 不用費力輕易可獲成功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 費力氣又辛苦,但不得不做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 能消除憂患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 能實現(xiàn)幸福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 因此說,解決事情,確定疑難,是萬事的關(guān)鍵。澄清動亂,預(yù)知成敗,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就用筮草和龜甲來決定一些大事。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譯 如果身居君位的人能做到安祥、從容、正派、沉靜,既會順又能節(jié)制,愿意給予并與世無爭,這樣就可以心平氣和地面對下紛爭。以上講善守其位。 對眼睛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對耳朵來說,最重要的是靈敏,對心靈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智慧。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觀看,就不會有什么看不見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聽,就不會有什么聽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人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以像車輻條集輳于轂上一樣,齊主協(xié)力,就可明察一切,無可阻塞。以上講察之明。 聽取情況的方法是:不要堅決拒絕別人,如果能聽信人言,就使自己我了一層保護,如果拒絕別人進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閉。高山仰望可看到頂,深淵計量可測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覺,是無法測到底的。以上虛納諫。 運用獎賞時,最重要的是守信用。運用刑罰時,貴在堅決。處罰與賞賜的信譽和堅決,應(yīng)驗證于臣民所見所聞的事情,這樣對于那些沒有親眼看到的和親耳聽到的人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人主的誠信如果能暢達天下,那么連神明也會來保護,又何懼那些奸邪之徒犯主君呢?以上講賞罰必信。 一叫作天時(天知),二叫作地利(地知),三叫作人和(人知)。四面作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清楚的地方在哪?以上講多方咨詢。 心是九竅的統(tǒng)治者,君是五官的首長。做好事的臣民,君主會給他們賞賜;做壞事的臣民,君主會給他們懲罰,君主根據(jù)據(jù)臣民的政績來任用,斟酌實際情況給予賞賜,這樣就不會勞民傷財。圣人要重用這些臣民,因此能很好地掌握他們,并且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所以才能長久,以上講遵規(guī)循理。 作為人主,凡有所舉動,必須周到,如果舉動不周到,那么群臣就容易發(fā)生騷亂,家道無常。內(nèi)外之情不通,怎么能知道世界的變化。開放和封閉不適 一個叫作“長目”,一個叫作“飛耳”,一個叫作“樹明”。明察千里之外、隱約微小的事情,就叫作“洞悉”天下的奸邪,沒有不精通事理變更的。以上講洞察奸邪。 依照名分去考察實際,根據(jù)實際來確定名分。名分與實際互為產(chǎn)生的條件,反過來又互相表現(xiàn)。名分與實際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則易產(chǎn)生動亂。名分產(chǎn)生于實際,實際產(chǎn)生于意愿,意愿產(chǎn)生于分析,分析產(chǎn)生于智慧,智慧則產(chǎn)生于適當。以上講名實相符。 《鬼谷子》轉(zhuǎn)丸第十三 】“游說”,就是說服別人;要能說服別人,就要給人以幫助。凡是經(jīng)過修飾的言辭,都是被借以達到某種目的,凡是被借用的東西,都既有好處,也有害上,凡要進行應(yīng)酬和答對,必須掌握伶俐的外交辭令。凡是伶俐的外交辭令,都是不實在的言論。 要樹立起信譽,就要光明正大,光明正大就是為了讓人檢驗復(fù)核。凡是難于啟齒的話,都是反面的議論,凡是反面的議論,都是誘導(dǎo)對方秘密的說辭。說奸佞話的人,由于會謅媚,反而變成“忠厚”;說阿庚話的人,由于會吹噓,反而變成“智慧”;說平庸話的人,由于果決,反而充變了了“勇敢”;說憂傷說的人,由于善權(quán)權(quán)衡以而變成“守信”;說平靜話的人,則于習(xí)慣逆向思維,反而變成“勝利”。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意圖而應(yīng)和他人欲望的,就是謅媚;用很多美麗的詞語去奉承他人,就是吹噓;根據(jù)他人喜好而進獻計謀的人,就是玩權(quán)術(shù);即使有所犧牲也不動搖的,就是有決心;能揭示缺陷,敢于責(zé)難過失的就是敢反抗。人的嘴是關(guān)鍵,是用來找開和關(guān)增長感情和心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心靈的輔佐和助手,是用來偵察奸邪的器官。只要心、眼、耳三者協(xié)調(diào)呼應(yīng),就能沿著有利的軌道運動。使用一些煩瑣的語言也不會發(fā)生混亂;自由馳騁地議論也不會迷失方向;改變論論主題也不會發(fā)生失利的危險。這就是因為看清了事物的要領(lǐng)。把握了事物的規(guī)律。沒有視力的人,沒有辦法向他展示五彩顏色;沒有聽力的人,沒有辦法跟他講音樂上的感受。不該去 鬼谷子》卻亂第十四 〔原文現(xiàn)已失傳〕月去篋第十四 將為肢篋探囊發(fā)匱之盜,為之守備,則必攝緘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謂智也。 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dān)囊而趨,唯恐緘滕、扃橘之不固也。然則向之所謂智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故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其所謂圣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網(wǎng)罟屋州閭鄉(xiāng)里者,曷常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朝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耶?并與其圣智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代而有齊國。 則是不乃竊齊國,并與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譯 要想防備撬箱子、掏口袋、開柜子的強盜,就要把箱子、口袋用繩子捆緊,用鎖鎖牢。這就是歷來人們所說的聰明辦法。 但是大的強盜來了,則背起柜子、舉起匣子,挑著口袋迅速逃走,還唯恐繩子捆得不結(jié)實。這樣看來,以前所謂的聰明人,不都是在為大盜收拾財物嗎。 因此 怎么能知知道是這樣呢?從前齊國城邑密布,雞犬之聲相聞,打獵、捕魚和耕種的地域縱橫二千里。在整個國土范圍內(nèi),賴以建立的宗法制度,管理各級區(qū)域的體系,沒有不是遵循圣人的準則的??墒翘锍勺釉谝惶煸缟蠚⒌袅她R國國君,而竅得了國家政權(quán)。其所竊得的豈止齊國的政權(quán),連同齊國遵循的圣人的智慧和禮地一同竊取了。所以田成子雖然有竅國的名聲,然而其統(tǒng)治地位卻像堯舜一樣安穩(wěn),小國不敢非議,大國不敢誅伐,已經(jīng)控制齊國二十代了。 這不恰好說明,田成子在竅取齊國政權(quán)時,連同齊國遵循的圣人智慧和法度一同竅去了,并以此來保護其本來屬于強盜的自身嗎? |
|
|
來自: 智覺居士 > 《經(jīng)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