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三節(jié)棍” 不論古今中外,談到人生,總喜歡把人生分階段來論,分來分去還是把人生分為三個階段。但是,我們從分法里就可以看出其中心境的變化、想法的差異、身體的狀況等等,中國人的一般理想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yǎng)。 蔣杰的《虞美人》說的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闭f出了當時人生各階段的不同心情。 即使對讀書的看法,各階段也有體會的差異,張潮的《幽夢影》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西洋人說:“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懷疑一切,少年人知道一切?!睆挠X得自己什么都知道的teeager到能夠相信別人,是活了一輩子的時間換來的。 在形容中年心情的時候,美國人這樣說:“少年人向前看look forward,老年人向后看look backward,中年人是看起來累look tired?!?SPAN lang=EN-US> 對于過日子的快慢也有三分法:年輕的時候日子過得快,但盼過年過節(jié)盼得久久不到,一天容易一年難。到了老年卻是一下子就一年,但熬過一天卻如此緩慢,常常有不知道如何打發(fā)的困擾。而夾在中間的中年,則忙的沒有時間去檢視一天說怎么過的,一年是怎么溜的,暈暈乎乎成白頭啊! 富蘭克林說:“20歲要有志氣,30歲要有機智,40歲要有判斷力?!?SPAN lang=EN-US> 喬治·柯伯特說:“一個男人20歲的時候不英俊,30歲的時候不強壯,40歲的時候不富裕,50歲的時候沒有智慧,那這個人就難能再英俊、強壯、富裕和有智慧了”。 “少年看學歷,青年看經(jīng)歷,老年看病歷”,人生各階段要想過得比別人好,這三種“歷”很關(guān)鍵,而且無法假手他人,全靠自己努力。學歷好受贊賞,可以把年少時光過得風風光光,好的經(jīng)歷成就好事業(yè),而老年快不快樂就看身體好不好了,況且病痛的折磨也是別人無法代替的。 人生這三節(jié),到底哪一節(jié)好呢?如果是甘蔗,到底哪一節(jié)甜呢? |
|
|
來自: 鄉(xiāng)下老太 >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