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從文是湘西鳳凰人,所以很多人都以為他所寫的《邊城》就是湘西鳳凰,其實不然。
《邊城》的開篇: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時便有一溪......
也就是說,沈從文所寫的“邊城”,是一個叫“茶峒”的地方。
小說《邊城》里,那個眉毛扯得極細,臉上擦了白粉老板娘開的飯館里,有一道“鯉魚豆腐”,吃法極是氣勢張揚:
“茶峒城外小飯店門前,常有煎得焦黃的鯉魚豆腐,身上裝飾了紅辣椒絲,臥在淺口缽頭里,缽旁大竹筒中插著大把紅筷子,不拘誰個愿意花點錢,這人就可以傍了門前長案坐下來,抽出一雙筷子到手上,那邊一個眉毛扯得極細臉上擦了白粉的婦人,就走來問:‘要甜酒?要燒酒?’男子火焰高一點的,對內(nèi)掌柜有點意思的,必裝成生氣似的說:‘吃甜酒?又不是小孩子,還問人吃甜酒?’那么,醇冽的燒酒,從大甕里用目濾子舀出,倒進土碗里,即可就來到身邊案桌上了。”
記得,最早時,讀沈從文的《湘行散記》,它與《邊城》有著一脈相承之勢,互文理解,它們都是作者兩次重返湘西所得。
讀過沈從文的《湘行散記》,我便喜歡上了湘西,湘西的神秘,樸實的湘西民風。喜歡上了湘菜,尤其是湘西山區(qū)百姓家中的家常菜。
在湘菜里,對于粗拙質(zhì)樸的湘菜而言,所謂“土”其實就是給人鄉(xiāng)土的感覺,往往能吃出山坳里飄出的一縷煙火氣。
沈從文筆下的“鯉魚豆腐”,雖然,在《邊城》里是如此的驚鴻一瞥,雖然,沒有寫出它的烹調(diào)方式,可是,在他的著作中,依然會看看沅水產(chǎn)的鯉魚。
湘菜好味道,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臘。所以這道鯉魚豆腐的美味情趣,應該就在個“辣”字訣。
讓人仿佛看到了湘西秋天里的山寨木樓前,懸掛的一串串紅辣椒,火紅的鮮艷,深深地誘惑著人們對湘西美食的欲望。
同樣是辣,湘菜的辣比川菜彪悍率真,沒有一絲一毫前奏和鋪墊,尤如湘人的性格,但是也有像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女子,那樣輕靈純凈的菜肴。沒有哪種菜肴像湘菜這樣,讓你從中體會到,不僅僅只有辣,也有溫情似水的一面。
煙雨鳳凰
(圖片拍攝于今年5月的雨中)

一條沱江,依著城墻緩緩流淌,穿城而過,可以撐一支長篙順流而下,依舊是土家人細腳伶仃的的吊腳樓,立在沱江里,聆聽槳聲悠悠的烏篷船,在腳下劃過。

邊岸的古城墻,用紫紅沙石砌成,雖然已是滄了海,桑了田,依然是有寂寞,有巫氣,有神秘,喜歡那些況味,是一種純粹的有味道的喜歡。

青苔似墨脫的潮濕,泛著淡淡的黃和蒼綠。這潮濕和綿密,陰郁多暗合,這原始也是。你盡有蒼綠。

迷戀這世俗里的煙火,這沱江邊散淡的人間風景。想起七十年代,想起賈樟柯的電影。

喜歡那些有味道的東西。哪怕舊得不能再舊,老得不再老。它們被纏綿上一種物質(zhì),讓人總是在寂寞的時光里游走。

這似水流年呀。

這偶遇的淡淡小野花,最有那剎那間銷魂寂寞。





沈從文,湘西鳳凰人,因為他,鳳凰也因此而出名。
走進,鳳凰古鎮(zhèn)。
覺得她,很南方。
被一種光陰鎖住的南方。
邊岸的古城墻,用紫紅沙石砌成,雖然已是滄了海,桑了田,依然是有寂寞,有巫氣,有神秘,喜歡那些況味,是一種純粹的有味道的喜歡。
一條沱江,依著城墻緩緩流淌,穿城而過,可以撐一支長篙順流而下,依舊是土家人細腳伶仃的的吊腳樓,立在沱江里,聆聽槳聲悠悠的烏篷船,在腳下劃過。
你會有這樣的感覺:什么時候我曾來過這兒?
沈從文故居這座堅固牢實、歷經(jīng)滄桑風雨的百年老屋,是古城鳳凰一抹永不褪色的風景。
在這兒,一切都很古樸、迷蒙。在這兒,心靈都很沉寂、悠遠。
雨中的鳳凰,煙雨朦朦,纏纏綿綿,把空氣浸得濕潤。被雨打濕的青色石板,踩上去,一步一個腳印,感覺很踏實。
看著遠處蜿蜒的沱江水,朦朦朧朧的青山,淡霧中絲絲繞繞,一團團,在我心里,便也會騰起一些若有若無的感覺。
那么空靈,那么絕響。
窄窄的小街交織在小鎮(zhèn)的血脈中,一個個青磚灰瓦的院子座落其間。各色生意的店鋪,占據(jù)著兩旁古樸的房子。
鳳凰,就這么,一意孤行的喜歡上了她,是因了它像是經(jīng)歷過故事的女子,而有一臉的舊時光,從街景到人文,都充滿了無限的況味。





材料:鯉魚一條、豆腐一塊
調(diào)料:蔥、姜、蒜、干辣椒一把、小米椒5個、鹽、白酒、生抽、糖
做法:
1、魚洗凈,去鱗、去腥線,魚背上劃數(shù)刀,長寸許。
2、豆腐切片,下鍋油煎,至兩面焦黃備用。
3、魚也煎至兩面焦黃,盛出
4、鍋中放入油,油熱后下蔥、蒜、姜、辣椒片爆香
5、加入鹽、白酒、生抽、糖、小米椒,燒開,加入適量清水
6、放入魚和豆腐,中火燜煮至汁收干后,盛盤即可
廚房小語:辣椒的量隨自己的喜好來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