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遼浮圖銘記》的書法藝術(shù)及其史料價值 趙金炎 《大魏正光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已酉廿五日癸酉故蘭倉令孫府君浮圖之銘記》(簡稱《孫遼浮圖銘記》)高33.4厘米,廣60.8厘米,計30行,行16字。此為剪裱冊頁①,計五開半,每半開縱18.5厘米,橫10.3厘米。是石為魏碑書法之佳品。 魏碑,又稱北碑,其刻石書法藝術(shù)別具風(fēng)貌。清代包世臣贊其書體“落筆嚴(yán)謹(jǐn)而結(jié)體莊重和諧,行墨澀滯而取勢放蕩不拘②”。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亦稱:“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俱美。”對魏碑書法推崇備至。 魏碑書法上承漢隸傳統(tǒng),下開唐楷新風(fēng),反映了北魏過渡時期書壇的時代精神和變化趨勢。其書體風(fēng)格各異,早、晚期不一。但仔細(xì)觀察,大致分為剛健和溫柔兩派,各有千秋。 《孫遼浮圖銘記》屬于溫柔一派之杰出代表。其用筆起落排宕,拙中有妍;結(jié)構(gòu)歙張生動,平中有奇。承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變。運筆剛中顯柔,柔中藏剛,剛?cè)嵯酀?,蘊剛健于溫柔之內(nèi),而毫無剽悍勁削之習(xí)氣;結(jié)體方中帶圓,圓中見方,方圓互動,寓法度于自然之中,則更有跌宕峻逸之風(fēng)韻。 是石不僅有較高的書法藝術(shù)價值,而且亦有重要的史料學(xué)術(shù)價值。 《孫遼浮圖銘記》云:“君姓孫,名遼,定州人也。綿緒太原,分流樂安。爵士有因,遂居鉅鹿焉?!笨芍四怪飨禐樽谔?、祖樂安的孫氏后裔。 據(jù)宋代歐陽修等人著《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兩書所載:孫武的祖父、齊國大夫田書“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于樂安”;孫武之第13代裔孫、漢代孫詢“字會宗,安定太守。二子:鸞、騏。鸞生爰居。爰居生福,為太原太守,遇赤眉之難,遂居太原中都?!薄对托兆搿芬噍d:“會宗裔子福,為太原太守,遇赤眉難,遂家焉?!薄度莆摹ぬ朴闹輧?nèi)衙副將、中散大夫、試殿中監(jiān)樂安郡孫府君(孫壬林)神道碑》又載:“齊宣王將臏、魏將涓戰(zhàn)于馬陵,虜魏太子名申。護子孫,遂居齊樂安。其裔孫會宗?!薄稘h書·楊敞傳》載其子楊惲《報孫會宗書》中乃有“其友人安定太守孫會宗”之文字。 人們將這些歷史資料與《孫遼浮圖銘記》相參證,就會發(fā)現(xiàn)北魏時期居于定州(即鉅鹿郡,永安中郡分為二:一屬殷州,一屬定州)的孫遼之族,乃是出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樂安之孫書、孫武、孫臏以至漢代孫會宗之曾孫孫福(從樂安因官析居太原)的嫡裔。 尤其是《孫遼浮圖銘記》言明其族是“分流樂安”,證明樂安孫氏祖居之地望,早在公元524年(北魏正光五年)就已經(jīng)傳承開來?!端鍟そ?jīng)籍志》云:“氏姓之書,其所由來遠(yuǎn)矣。……其中國士人則第其門閥。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縣姓及周太祖入關(guān)諸姓”。唐太宗令頒《貞觀氏族志》亦言明:青州樂安郡是孫氏的“郡姓出處”和第一大姓。按此溯其郡、縣之地望,《魏書·地形志》稱:“青州樂安郡領(lǐng)縣四:千乘(今廣饒)、博昌(今博興)、安德、般”(其首列縣為郡治所,下同?!鞍驳隆薄ⅰ鞍恪笔菃踢w縣)。《宋書·州郡志》稱:“青州樂安太守領(lǐng)縣三:千乘令、臨濟令(今高青縣地)、博昌令。”《后漢書·陳蕃傳》稱:陳蕃“再遷為樂安郡太守,時李膺為青州刺史”,唐代李賢注:“《續(xù)漢志》曰:樂安,縣名,本名千乘,和帝更名也?!薄稘h書·地理志》中有“青州千乘郡樂安縣”,元代于欽《齊乘》云:“青州府樂安縣(今廣饒縣),府北九十里,漢千乘郡樂安縣,元帝封丞相匡衡樂安侯。后漢屬樂安國。晉屬樂安郡。隋省入千乘縣,開皇三年移于廣饒城,屬青州,今縣理也?!敝敝料惹?,《唐故滑州白馬縣令樂安孫府君(孫起)墓志銘》又記:“自齊大夫書始受邑于樂安”③。 綜上所記,北魏時期及其之前(直至春秋戰(zhàn)國)的樂安郡、縣(邑)之地望,是有其歷史沿革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同一地面,而這一地面正是清代孫星衍所說“我家出樂安”④和“當(dāng)從舊說,推本孫書,而表始孫武”⑤的孫氏之族世居樂安(今山東廣饒)之所在。 鑒此,《孫遼浮圖銘記》之刻石,有其“劃時空”的重要學(xué)術(shù)價值。它對厘正《孫子兵法》作者孫武之世居桑梓故里樂安之地望即北魏及其之前的樂安郡、縣(邑)之同一地面(今山東廣饒),提供了新的、不可多得的佐證根據(jù)。 注:①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和遼寧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珍稀墨跡·拓本碑帖系列叢書(北朝系列) 》中有著錄。 ②見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下篇。 ③見《唐代墓志匯編》。 ④、⑤見清代孫星衍《孫子兵法序》和《陽湖孫氏譜記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