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禎年間有一位名叫杜三策的進(jìn)士,曾經(jīng)是明朝皇帝派去琉球國(即今天的沖繩)冊封國王的冊封正使,這是山東歷史上唯一的一位琉球王冊封使。 杜三策生卒年不詳,字毅齋,山東東平府三旺人。天啟二年三甲進(jìn)士,官至戶科右給事中,后歷任大理卿、天津巡撫等職。 彈劾魏忠賢 天啟年間,魏忠賢擅權(quán)亂政,尚書孫丕揚(yáng)、驗(yàn)封員外郎徐大相等二十六人為彈劾魏忠賢被削奪官職,杜三策不畏權(quán)貴,在皇上面前說徐大相端廉,應(yīng)該啟用。 都御史楊漣以二十四大罪狀劾魏,受到熹宗朱由校的斥責(zé),三策則繼續(xù)上疏彈劾魏忠賢,陳明利害,“舉國上下,都知道魏忠賢奸,獨(dú)皇帝不知道,這正是魏忠賢的狡猾之處;舉國上下,都認(rèn)為魏忠賢可逐可殺,獨(dú)皇帝認(rèn)為可用,這正是魏忠賢的奸術(shù)高明。楊漣是顧命大臣,能容忍大逆不道的人在皇帝身邊嗎?方今國家形勢如橫流激湍,動(dòng)蕩不安,這樣的中流砥柱正不可少,怎能讓他告老還鄉(xiāng)?魏忠賢作威作福,在這以前如果他還有所懼怕而不敢把壞事做絕的話,那么從這以后,他還害怕什么呢?諸位大臣受害不要緊,殃及皇上怎么辦?殃及國家怎么辦?殃及二祖十宗漚心瀝血治理的天下怎么辦?” 上疏最終惹惱了魏忠賢,三策被削職遣回故里。為趕盡殺絕,魏忠賢假冒圣旨,在其回家鄉(xiāng)途中,于德州抓捕了杜三策。但恰巧熹宗歸天,崇禎皇帝即位,魏忠賢伏法歸案,杜三策由此無罪釋放,并回京起復(fù),為戶科右給事中?!?BR> 冊封琉球王 據(jù)《中山世鑒》記載,隋大業(yè)中,遣使者羽騎尉朱寬到海外訪求異俗,始至其國,因于萬濤間見地形如虬龍浮水中,故稱之為“流虬”。《元史》中寫作“求”,至明洪武初,改稱琉球,時(shí)國分為三:察度王中山、承察度王山南、帕尼芝王山北。 自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與琉球建立封貢關(guān)系以來,冊封新國王一直就是琉球國政治上的一件大事。冊封是世子繼位受到中國認(rèn)可,獲得國際聲威的重要手段,已經(jīng)是琉球王國百年來的傳統(tǒng)和定律。明朝于洪武二十五年派出閩人三十六姓到琉球,他們“知書者授大夫、長史,以為貢謝之司;習(xí)海者授通事、總管,為指南之備”,琉球國王把他們安置在一處叫久米村的地方居住,稱為“唐營”,后因顯榮者多,改稱“唐榮”。 所謂對琉球的“冊封”,指的是“修外藩禮,王薨則世子嗣位,遣使請命,朝廷遣文臣二為正、副使,持節(jié)航海冊為中山王”。明朝對琉球的冊封,自洪武五年至崇禎二年杜三策冊封琉球王前共15次,派出冊封使臣27人。 洪武五年,遣行人楊載封中山王察度;永樂二年,遣行人時(shí)中冊封中山王武寧、山南王汪應(yīng)祖;永樂十一年,遣行人陳季若冊封山南王他魯每;洪熙元年,遣中官正使柴山、副使阮鼎,冊封中山王尚巴志。 正統(tǒng)八年,遣正使給事中俞忭、副使行人劉遜,冊封中山王尚忠;正統(tǒng)十三年,遣給事中陳傅、行人萬祥,冊封中山王尚思達(dá);景泰三年,遣給事中陳謨、行人董守宏,冊封中山王尚金福;景泰七年,遣給事中嚴(yán)誠、行人劉儉,冊封中山王尚泰久;天順六年,遣給事中潘榮、行人蔡哲,冊封中山王尚德;成化六年,遣給事中官榮、行人韓文,冊封中山王尚園;成化十五年,遣給事中董旻、行人張祥,冊封中山王尚真。 嘉靖十一年,遣給事中陳侃、行人高澄,冊封中山王尚清,自此每次冊封使都能把“親歷其地,目擊其事,山川風(fēng)俗之殊,往來聞見,悉出實(shí)錄,因采輯事跡,撰述成書”,名為《使琉球錄》,返國后交付史館,以備采集。因此,此后的冊封情況較為詳盡。嘉靖三十七年,遣給事中郭汝霖、行人李際春,冊封中山王尚元;萬歷四年,遣給事中蕭崇業(yè)、行人謝杰,冊封中山王尚永;萬歷二十九年,遣給事中夏子陽、行人王士禎,冊封中山王尚寧?! ∪f歷三十七年日本薩摩藩整兵出發(fā),入侵琉球,將尚寧王帶至江戶。尚寧王被迫出具“誓文”表示對薩摩藩效忠,才被放回國。這種情況下,琉球依然把中國作為宗主國,依舊例按時(shí)朝貢。 泰昌元年,尚寧王逝世,尚豐登基成為中山王。同年,萬歷皇帝、泰昌帝先后病死,天啟皇帝登基。尚豐于天啟三年遣王舅毛鳳儀,正議大夫蔡賢等奉表貢馬及方物,并以尚寧王訃告,兼請襲封。由于明末農(nóng)民起義及清兵壓境,特別是明朝國庫空虛,無力建造華麗的冊封船,明朝廷的冊封使久久未能派出。 崇禎帝即位后,琉球前來賀喜,并又請封。新帝按慣例命戶科右給事中杜三策、行人楊掄往。杜三策、楊掄從受命開始,進(jìn)入啟程地福州,等待地方官員建造冊封舟。這次建造的冊封舟是明朝最大的一艘冊封舟,“長20丈,寬6丈,入水深5丈,5桅,約700人有奇”,建造工期前后竟用了四年多。 崇禎六年六月,杜三策率領(lǐng)300余名出使人員隨行,并隨船帶著中國的紡織品、瓷器、藥材、紙、食品、日用品、工藝品及原料。出行前祭江祭海,航船出零丁洋,過澎湖列島,穿越海峽,歷經(jīng)半月跋涉,一路風(fēng)高浪急,歷盡千難萬險(xiǎn),抵達(dá)那霸港。尚豐親自率人出港迎接?!?BR> 由杜三策主持禮儀,諭祭先王,兩位冊封使臣在冊封大典上宣讀朝廷頒發(fā)給琉球王尚豐的冊封詔書,已經(jīng)繼位十四年的尚豐得到冊封,尚豐的王位算是得到朝廷的認(rèn)可,坐得更加牢。 杜三策至琉球的第二日“先詣孔廟行香,次至天妃宮”。冊封完畢后,杜三策與隨員在琉球各地游歷,并與當(dāng)?shù)厝耸窟M(jìn)行經(jīng)濟(jì)、文化、藝術(shù)、生產(chǎn)各方面的交流,又接見了明初移居琉球的閩籍三十六姓的后裔。 在琉球期間,杜三策等人還在琉球多處題字、撰文,如為那霸天妃宮題寫了“慈航普度”匾。為冊封居住的天使館題寫了“每懷靡及”匾,還在天使館題四律一首“一帆多藉乘風(fēng)力,萬里長懸捧日心;興來欲泛張騫斗,歸去羞言陸賈金”;在天使館后樓墻壁上題“梅花詩”百首以作留念,還與尚豐一起觀看宮廷畫師聾啞人欽可圣畫,贊嘆他的作品可媲美顧愷之、王維等中國的著名畫家,是近世所沒有的。 歸國前,琉球王送杜三策黃金,他力拒重金,“得使臣體”,受到了中山王上下官吏的尊敬。杜三策、楊掄歸國途中遇到颶風(fēng),折柁牙數(shù)次,勒索皆斷。幸好船中有高三尺的上等楠木,是杜三策等捐千金承諾刻媽祖神像所購。不久風(fēng)消云散,船行若飛,一夜抵閩,順利回京交差。
留下文化遺產(chǎn) 杜三策冊封琉球王的圣旨是在羅振玉家藏檔案中發(fā)現(xiàn)的。 崇禎皇帝于崇禎二年發(fā)《冊封琉球國王敕諭》,這是研究明朝冊封琉球國歷史情況的珍貴史料。 敕諭道:“皇帝敕諭琉球國王世子尚豐。得奏。爾父王尚寧,于泰昌元年九月十九日薨世,爾以世子理宜承襲。特遣戶科右給事中杜三策、行人司司正楊掄,封爾為琉球國中山王,嗣理國政,并賜爾及妃冠服彩幣等物。念爾父紹膺國統(tǒng),坐鎮(zhèn)海幫,率職輸誠,慎終如始,中遭鄰侮致堵安??私椞岱?迄于末世。爾以原胤,國人歸心,嗣服之初,倍宜兢惕。其尚祗循侯度,恪守王章。褆身以率勵(lì)臣民,飾政以輯寧城邦。綢繆窗戶,保國藩籬,應(yīng)無忝爾前人。用副予之顯命。欽哉?!?/FONT>
目前在東平發(fā)現(xiàn)了杜三策回國后給朝廷的書面報(bào)告《使琉球疏》,詳細(xì)記錄了此次奉使冊封的全部過程。特別是記錄歸航遇颶風(fēng)摧舟,生死懸于一線的情景:“十一二日颶風(fēng)又作,纜肚繩連斷五次,無所以系舟,又恐下?lián)羲榇玻虏豢删?。舵工郭芳料理舵事,被舵一?cè),腦漿迸出,墮海而死。舵工柯鎮(zhèn)又傷一肢,人遂無敢近舵者。東西南北,隨浪漂轉(zhuǎn)。爾時(shí)大風(fēng)簸海,海浪拍天,蓬舟忽蘸于水中,海水忽涌于船上。一船之人,魂驚魄戰(zhàn),面色如灰??拚呓姓?,呼天者,呼父母者,號天妃者,號佛者,號救苦救難觀世音者,甚有用錐刺指,寫血書丐命于海神者?!笔栉倪€多處記述天妃信仰。這些記載是研究明末航海史的珍貴史料。
明清時(shí)期,冊封琉球的使臣可以自己選擇文人、書畫家、琴師、高僧、道士、醫(yī)生、天文生等各行各業(yè)、多才多藝的人為從客。杜三策的從客胡靖,善書畫,著有《武夷圖志》,在琉球時(shí)作《琉球記》、《中山詩草》各一卷,圖琉球山川以歸。胡靖在回國以后寫了一本名叫《杜天使冊封琉球真記奇觀》的書, 根據(jù)此書記載,“以*日從廣石解纜……由五虎門出大?!^釣魚嶼……八日薄暮過姑米山……深夜,鎮(zhèn)守姑米山夷官遠(yuǎn)望封船,即舉火聞之馬齒山,馬齒山聞之中山?!?文中描述的是明朝冊封使船過姑米山,琉球國邊防官員才用火 把信號向馬齒山報(bào)告,因此馬齒山在琉球境內(nèi),姑米山是明琉兩國邊界交界處,釣魚島是在明朝境內(nèi),不屬于琉球國管轄,書中所記有力地證明了釣魚島最遲從明朝開始就是中國領(lǐng)土。
那些關(guān)于杜三策的傳說 傳說據(jù)家譜記載:魏忠賢為陷害杜三策,在制造冊封用的寶船時(shí),用漿糊把寶船粘貼而成,當(dāng)寶船抵達(dá)琉球島剛下岸時(shí),寶船沉沒,隨即海里有一大魚累死浮上水面,原來一直是大魚在船底托著寶船。 其實(shí)杜三策乘坐的寶船不僅安全到達(dá)琉球,而且安全回到福建。傳說是對1606年兵部給事夏子陽冊封琉球(中山王)的演繹,夏子陽乘坐的寶船歸國途中遭遇風(fēng)浪,從客王元卿鎮(zhèn)定自若,拿出詔書,向船頭宣讀,旋即風(fēng)平浪靜。 在東平還有一個(gè)有關(guān)杜三策缺金府的傳說。杜三策年事已高,便向皇上告老還鄉(xiāng),皇上念其一輩子清正剛直,以大批金銀綢緞相送,杜三策婉拒?;噬洗鬄楦袆?dòng),遂命修建缺金府,名為“缺金”,意在夸頌杜三策清廉。 查《明史》等有關(guān)資料俱未見“缺金府”的記載,疑為“卻金亭”之移花接木。嘉靖十三年,明朝琉球王冊封正使陳侃出使琉球,完成冊封任務(wù)欲返國時(shí),琉球王尚清贈(zèng)送黃金四十兩,他堅(jiān)決謝卻不受,琉球王深為感動(dòng),后來在迎接冊封使臣的“迎恩亭”旁建了“卻金亭”,以紀(jì)念陳侃不受饋贈(zèng)的高尚品德。 杜三策歸國后,受到崇禎皇帝的高度贊揚(yáng),后官居大理卿、天津巡撫等職,年老告老還鄉(xiāng),死后葬在故里東平。杜三策墓位于泰安市東平縣大羊鄉(xiāng)三旺村北山坡地上,墓原有封土,神道上有石馬、石羊、石人和神道碑等,可惜在“文革”期間大多被毀,今僅存石羊1個(gè)。
發(fā)表于2012年10月23日《大眾日報(bào)》齊魯文史專欄頭條,后被中國網(wǎng)、新浪網(wǎng)、搜狐網(wǎng)、網(wǎng)易、騰訊等各大網(wǎng)站轉(zhuǎn)發(f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