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康鏡頭的小常識
三爪插刀(triple claw bayonet)卡口使得鏡頭可以穩(wěn)固定接到機身,并能輕易而迅速地更換鏡頭。 鏡頭卡口有相對較大的直徑,使得采用較大后組鏡片的快速鏡頭成為可能。 在鏡頭卡口3點鐘位置鏡頭有個凹槽,可卡住鏡頭的定位針(locking pin),以防止使用中不慎移動鏡頭。 鏡頭尾部9點鐘位置有光圈耦合桿,可實現(xiàn)自動光圈收縮。不管光圈的具體設(shè)置,取景時機身將這個光圈耦合桿壓下以保持光圈開到最大以便于取景,曝光時機身釋放這個耦合桿,光圈葉片則收縮到設(shè)定的光圈值。 從最大光圈到最小光圈光圈調(diào)節(jié)環(huán)是順時鐘旋轉(zhuǎn)。 從無限遠到最近聚焦環(huán)是反時鐘旋轉(zhuǎn)(除45/2.8 GN外)。 鏡頭前端的濾鏡螺紋可以連接濾鏡和其他附件。 50年代的F卡口
A型鏡頭(A Type) A型鏡頭是隨Nikon F機身一同發(fā)布的那些最早的鏡頭。實際當初只是簡單地稱為Nikon單反相機適配的Nikkor鏡頭,因此官方并沒有正式的“A”型稱謂。此型鏡頭包括最初十年生產(chǎn)的所有非多層鍍膜鏡頭。這些早期設(shè)計中Nikon做了許多的改善,因此有大量的變種。本人試圖將這些主要變種歸納如下,但仍有許多早期和后期混合設(shè)計的鏡頭無法簡單歸納。種類豐富總能使收藏者高興。 以下是早期Nikkor鏡頭以及其變種的一般性狀: 黑色的金屬聚焦環(huán),握持部突出并有深雕花紋。變焦鏡頭以及握持部位帶有鉆石花紋橡膠的鏡頭。 黑色的金屬光圈環(huán),握持部帶有精細紋理。 光圈環(huán)具有堅固的光圈耦合爪(蟹爪狀),位于f5.6位置。 鍍鉻的鏡桶和濾鏡環(huán)。 鍍鉻金屬環(huán)——在光圈環(huán)以上,有精細皺紋,以便于裝卸鏡頭時握緊鏡頭。 鏡身在鍍鉻金屬環(huán)和聚焦環(huán)之間部分刻有彩色景深刻度。色彩與光圈的刻度色彩一致。 金屬環(huán)上刻有NIKKOR字樣和一個字母說明鏡片數(shù),字母的含義是: 代號 U B T Q P H S O N D
單層鍍膜,可見蒼白琥珀色、淡藍色或紫色的明亮反光。 標準的濾鏡口徑是52mm。 第一版:帶有短線標記的鏡頭(Tick Mark Lenses): (1)、鏡頭的光圈和距離帶有短線標記。 (2)、在紅外線聚焦標志上刻有紅色的字母R。 (3)、距離刻度只有英寸(針對美國市場)或米(其他市場),但不同時出現(xiàn)。 (4)、在亮金屬環(huán)上刻有專利申請(PAT. PEND.)字樣。 (5)、所有鏡頭均為9片光圈葉片。 (6)、光圈環(huán)的握持部隆起精致。 (7)、鏡頭接口無螺紋,有一個淺槽以引導鏡頭的定位針。 第二版: (1)、沒有短線標記,除8.5-25cm和20-60cm變焦鏡頭,它們在聚焦環(huán)上仍有短線標記。 (2)、紅外線聚焦標志為紅點(2.1cm/4這個鏡頭仍有紅色R標記)。 (3)、距離用英寸和米同時標記,均為銘刻,上為英寸(黃色),下為米(白色)。 (4)、早期鏡頭刻有“專利申請”(PAT. PEND.)(2.8/3.5,8.5-25和20-60cm等鏡頭標記為“PATS. PEND.”),以 后是在鍍鉻金屬鏡身上有“PAT. PEND. LENS MADE IN JAPAN”字樣,再往后僅是在聚焦環(huán)上刻著“LENS MADE IN JAPAN”(日本制造鏡頭)白色字樣。 (5)、早期是9片光圈葉片,后來變?yōu)?片,2.8cm/3.5是5片,2.1cm/f4為7片。 (6)、光圈環(huán)握持部分精致,與光圈環(huán)位置相同,但135/3.5光圈環(huán)的握持部分位于蟹爪前部。 (7)、沒有鏡頭定位針的引導槽。 (8)、別的方面與第一版相同。 后面的Nikkor鏡頭很難進行版本分類,因為不同鏡頭在不同時期有變化,這些變化以出現(xiàn)時間可大致例舉如下: (1)、焦距從cm為單位變成以mm為單位。如:NIKKOR-H Auto 1:2 f=50mm Nippon Kogaku Japan No.644194 (2)、距離刻度總是同時給出英寸和米(除了85-250 and 200-600變焦頭)。 (3)、從1965年起,一些鏡頭升級為黑色濾鏡接口和鏡身(如28/2.3、105/2.5、200/4)。所有新的型號都帶有黑色濾鏡接口(如24/2.8、35/2)。其他的則保持鍍鉻濾鏡接口(如35/2.8、50/1.4、135/3.5)。 (4)、光圈環(huán)和聚焦環(huán)一樣,都有深刻紋理的握持部位,除24/2.8、35/2、85/1.8和其他一些鏡頭外。 (5)、鏡頭接口有5個一字螺釘固定。 (6)、某些鏡頭有較寬的聚焦環(huán)(如50/2、105/2.5、200/4)。 (7)、某些鏡頭的光圈葉片變成7片(50/1.4、105/2.5、135/3.5、200/4),絕大多數(shù)新的鏡頭也是7片(如35/2、55/1.2)。 (8)、從1970年起,鏡頭標記從“Nippon Kogaku Japan”(日本光學公司)簡寫為“Nikon”(Nikon),如:NIKKOR-H Auto 1:2 f=50mm 1028432 Nikon Nikkor-S Auto 1:1.4 f-50mm (9)、鏡頭卡口和光圈耦合爪(aperture prong)上的十字螺釘被一字螺螺釘取代。 (10)、開始采用多層鍍膜(參見后面的C型鏡頭)。除了鏡頭鍍膜和其他一些細節(jié),這些鏡頭基本是A型鏡頭的改良版。 小結(jié):后期A型鏡頭有如下特點: (1)、焦距以mm為單位。 (2)、距離同時以英寸和米標記。 (3)、“Nikon”和“LENS MADE IN JAPAN”等字樣開始被刻到鏡身。 (4)、鏡頭卡口有5個螺釘,即有一字螺釘也有十字螺釘。 (5)、光圈環(huán)握持部或有深刻紋理,或有精細紋理。 Nikon的多層鍍膜(multi-coated,C)鏡頭從1971年開始上市,并將老鏡頭也升級到多層鍍膜。多層鍍膜可以將少鏡片表面的反光,從而將**和眩光降到最低,同時增光透光性,改善反差和色彩還原。多層鍍膜對鏡片數(shù)多的鏡頭如變焦鏡頭和廣角鏡頭尤其有用。大多數(shù)C型鏡頭都是A型鏡頭的多層鍍膜版,在設(shè)計上并沒更多的改變。 鏡片多層鍍膜,外觀通常暗綠或紫色。 在鏡頭名稱中鏡片數(shù)字母后增加了“C”,以此區(qū)別,如:NIKKOR-H.C Auto 1:2 f=50mm 2294926 Nikon 第一個完全多層鍍膜的鏡頭是35/1.4,緊隨其后的是28/2。早期的批次并沒有標注字母“C”,最初的樣品仍刻著“Nippon Kogaku Japan”字樣。 所有鏡頭的濾鏡環(huán)和鏡桶頂端均為黑色。 別的方面與A型鏡頭相同。 CU-1型鏡頭(CU-1 Type) 1964年Nikon發(fā)布了一系列附帶獨立聚焦單元CU-1的望遠鏡頭。CU-1具有自動光圈收縮功能,光圈范圍從f4.5到f22,但它與測光不聯(lián)動,測光時必須將光圈收小到實際使用光圈。最大光圈要根據(jù)所用鏡頭而定。每個望遠鏡頭都附帶了一個距離標尺,可以擰到CU-1上。800mm和1200mm兩支鏡頭還有內(nèi)置的光圈調(diào)節(jié)環(huán),可以手動設(shè)置,最小到f64。但不管使用CU-1的光圈還是內(nèi)置的光圈,另一個光圈必須設(shè)置為全開。對于1200mm這支鏡頭,一般應該使用手動光圈,以避免出現(xiàn)暗角。 CU-1后來被AU-1取代,后者在外觀上有一些改善,并具有一個內(nèi)置的52mm濾鏡架。這些鏡頭在物理上幾乎與鏡頭焦段等長,因此很難手持,無法與測光聯(lián)動也是缺點,到1977年隨著ED-IF鏡頭的發(fā)布,這些鏡頭停產(chǎn)了。 只有4支這樣的望遠鏡頭:400/4.5、600/5.6、800/8、1200/11。 1975年600mm、800mm和1200mm鏡頭升級為ED版。 K型鏡頭(K type,“新”Nikkor鏡頭) 1974年Nikon發(fā)布了新外觀和某些改良的鏡頭產(chǎn)品。許多鏡頭都根據(jù)新的光學和機械原理進行了重新設(shè)計,結(jié)果是這些鏡頭比以前普遍更小更輕。第一批采用超低色散(Extra-low Dispersion,ED)玻璃和內(nèi)對焦(Internal Focusing,IF)的鏡頭就出現(xiàn)于這個時期。這類鏡頭生產(chǎn)時間相對短,有些鏡頭從來不是以K型鏡頭出現(xiàn)。至于風格,這類鏡頭很象而且屬于AI類型,但功能上它們還是與早期的型號一樣。至于這些鏡頭為什么稱為K型我則不清楚。 聚焦環(huán)有矩形花紋的黑色橡膠,握持性更好。變焦環(huán)有小的方形狀花紋。 鏡頭名稱簡化為: NIKKOR 50mm 1:2 3167736 Nikon 整個鏡桶除鍍鉻金屬環(huán)外均為黑色。 焦距刻度:以前的“feet”(英寸)被銘刻的“ft”取代。 鏡頭卡口是5個十字螺釘固定。 多數(shù)鏡頭是7片光圈葉片,有的仍保持6片(如50/2和55/3.5 micro)。 ED鏡頭鏡身帶有金環(huán),并刻著“NIKKOR*ED”字樣。 二、自動指示系統(tǒng)(Auto Indexing,AI)全面接管 AI型(AI type) 發(fā)布于1977年,是NikonF卡口的第一次大變動。它采用了一種新的測光聯(lián)動技術(shù),稱為Aperture Indexing(AI,光圈指數(shù)?光圈指示?)。過去是當鏡頭接到機身時,必須手動將光圈設(shè)到最大,或者先將光圈擰到最小,然后開到最大,才能實現(xiàn)自動光圈收縮。新系統(tǒng)則能自動指示機身,使得鏡頭更換更加快捷。許多早期型號都是直接從K型轉(zhuǎn)化而來。Nikon繼續(xù)升級進程,許多鏡頭都重新設(shè)計了。 新型光圈指示(AI)系統(tǒng)通過光圈環(huán)上一個凸棱實現(xiàn)光圈定位,以取代以前通過針與蟹爪耦合。 光圈環(huán)上有光圈直接讀取刻度(Aperture Direct Readout,ADR),即光圈環(huán)上有兩排光圈刻度,通過窗口,在支持AI的相機的取景器可以直接讀到第二排小字號光圈值。 仍然保留蟹爪,以適配非AI機身,但蟹爪上有個小切口以便于ADR有足夠光照(譯注:這時才是真正的蟹爪:))。 鏡頭后面有個鏡頭速度指示桿(speed indexing post),以便于EM和FG 20等機身實現(xiàn)自動閃光,和FG、FA、F301和F501等機身在P模式下獲得光圈范圍數(shù)據(jù)(包括FA的快門優(yōu)先模式),以及FA和F4的矩陣測光。 光圈環(huán)上有EE伺服桿(EE-servo post),用于連接F2相機DP-12取景器的DS-12 EE光圈控制單元,以便于機械轉(zhuǎn)動光圈環(huán)實現(xiàn)快門優(yōu)先曝光。 橡膠聚焦環(huán)沒有K型分得那么細,橡膠從過去的亮黑色改成了暗灰色,質(zhì)地更軟,也更易磨損。 早期的AI鏡頭在細節(jié)上與K型相同,但在生產(chǎn)過程中也有一些微小變化,以簡化生產(chǎn)和降低成本,這些變化按順序大致有: (1)、白色的“LENS MADE IN JAPAN”刻字變成了黑色的“MADE IN JAPAN”刻字。 (2)、鏡頭卡口的螺釘由5個變成3個,除了較重的鏡頭仍保持4個或5個。 (3)、光圈耦合蟹爪由鑄造變?yōu)閴褐啤?/p> 景深標尺有三種方式: (1)、象早期鏡頭一樣標記在聚焦環(huán)下的鏡身上(如35/2、50/2、105/2.5)。前推聚焦環(huán)是往近處聚焦。 (2)、標記在鏡身突起部分,與聚焦環(huán)齊高(如24/2.8、28/3.5)。聚焦環(huán)不能前推。 (3)、標記在鍍鉻金屬環(huán)上(如20/3.5、50/1.8)。聚焦環(huán)不能往前運動。 轉(zhuǎn)換的AI鏡頭(AI converted Lenses) 隨著新一代AI耦合系統(tǒng)(AI coupling system)發(fā)布,早期的AI鏡頭后來被稱為前AI鏡頭(pre-AI)。大多數(shù)老鏡頭都能轉(zhuǎn)換成AI鏡頭,以配合新測光聯(lián)動系統(tǒng),這樣的鏡頭稱為AI’d鏡頭。除了那些需要鏡頭速度指示桿的功能,AI'd鏡頭能象AI鏡頭一樣工作,而且也常常就當作AI鏡頭賣。 改裝AI卡口Nikkor鏡頭 該鏡頭所作的改動主要是更換了光圈環(huán),于是它就變成了一個AI鏡頭,它的測光連動撥叉就是一對帶有小孔的兔耳,這一改動使得該鏡頭能夠在非AI機身上將最大光圈值正確地傳遞到測光表。光圈環(huán)可以更換,但即使該鏡頭已改裝,還是不能完全替代AI鏡頭的某些部分,比如說位于卡口后面的鏡頭速度傳遞柱(片)。缺少這一特點的改裝AI鏡頭就不能象其他AI、AIS型鏡頭那樣在FA和F4機身上進行矩陣式測光。
要發(fā)現(xiàn)一個原裝AI鏡頭與改裝AI鏡頭有什么不同是困難的。但AI鏡頭多了一個鏡頭速度傳遞柱(片)以提供附加信息給測光表(注意上述非AI鏡頭和更改型AI鏡頭均無此傳遞柱),因此AI鏡頭能夠工作在FA、FG機身的程序曝光方式下(FA上為速度優(yōu)先自動曝光),并能在FA甚至在F4上進行穩(wěn)定的矩陣式測光,(但AI鏡頭不能在F4的速度優(yōu)先和高速程序自動曝光方式下工作,因為在F4的速度優(yōu)先和高速程序自動曝光方式下,機身與鏡頭的數(shù)據(jù)交換完全是電子式的,而FA是機械式傳遞的)。如圖所示的這個50mm f/1.4AI鏡頭卡口后面有三枚螺釘,而AI卡口的長焦鏡頭,為了卡口的穩(wěn)定支撐,也象舊的非AI鏡頭一樣,用了五枚螺釘,通常,AI鏡頭的制造質(zhì)量是一流的,卡口環(huán)用鉻合金制造,整體剛硬而堅固,它是一整塊鉻合金墊片,外邊進行打磨處理以提高更換鏡頭時的操作穩(wěn)定性,卡口環(huán)到了AI-S時代才改為用鋁合金制造。
由于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Nikon轉(zhuǎn)換環(huán)不能用于早期Nikkor鏡頭。大多數(shù)鏡頭座有螺釘?shù)溺R頭都有AI轉(zhuǎn)換環(huán),具體的請參考慮:http://www./images/table.pdf 由于Nikon不再提供轉(zhuǎn)換環(huán),所以已經(jīng)很難看到過去的轉(zhuǎn)換環(huán)。轉(zhuǎn)換環(huán)也可以自已制作:車掉老光圈環(huán)后緣,剩下一部分做成AI光圈耦合棱。這種定制的環(huán)可以從光圈環(huán)的老式樣辯別,它們的做工可以是非常粗糙也可以是極高質(zhì)量,有的甚至比Nikon走得還遠,加上了鏡頭速度識別桿,以配合需要的機身。 一些AI'd鏡頭,如55/1.2和早期35/1.4,有后組鏡片護罩,這個護罩會損壞帶鏡頭速度聯(lián)動機構(gòu)或CPU的機身,因此要避免在這類機身上使用這些鏡頭。 關(guān)于AI修改的更多資料請參見: http://hometown./wdshpbiz/AImod.html http://www./ AI-S鏡頭(AI-S) 發(fā)布于1981,AI-S鏡頭等同于被它取代AI鏡頭,除了某些微小的機械變化,以獲得更多的自動化。 光圈耦合桿和光圈運動呈線性關(guān)系。這使得機身在快門優(yōu)先和程序曝光模式時,通過移動光圈耦合桿給定距離,能精確收小光圈。FA的快門優(yōu)先和F501的程序曝光就是這種方式。 F301/N2000在使用閃光燈如SB-16時只能使用AI-S鏡頭來實現(xiàn)自動程序TTL曝光,也就是,將鏡頭設(shè)在最小光圈,而快門設(shè)在P或P-Hi模式。從用戶手冊看這是只有AI-S能實現(xiàn)這樣的功能。普通AI鏡頭只能完成一般的光圈優(yōu)先TTL。 鏡頭型號識別槽(lens type notch):插刀旁的一個半圓的切跡凹槽,用于FA、F301、F501和F4等機身識別AI-S鏡頭。 ADR刻度上的最小光圈值是桔黃色,在AI鏡頭則是白色。 焦距指示棱:在135mm或更長焦距鏡頭,后組鏡片護罩延伸越過鏡頭鎖定槽。用于FA和F501機身實現(xiàn)雙重程序曝光。當檢測到是望遠鏡頭,機身自動切換高速快門(P-Hi)模式以降低機震的影響,反之則用普通程序曝光。 廣角鏡頭和標準鏡頭從無限遠轉(zhuǎn)到最近聚焦的轉(zhuǎn)距從1/2圈減少到1/4圈,更短的轉(zhuǎn)距有助于聚焦更快,但這也意味著景深(DOF)刻度過于接近而更不精確。 多數(shù)鏡頭的景深刻度位于鍍鉻金屬環(huán)上,除55/2.8、105/2.8、85/1.4外。 明顯利用了AI-S特性的機身只有FA和F501/N2020。F301和F4雖然都檢測AI-S鏡頭型號識別槽,但卻是AI工作方式,這對我真是有些神秘。其他機身對AI和AI-S鏡頭都是一視同仁。幾年后AF鏡頭上市,最大光圈和焦段等數(shù)據(jù)都通過電子方式傳遞(更可靠且更精確),AI和AI-S的機械聯(lián)動方式就走到了窮途末路。AI-S最重要的特性就光圈環(huán)是性線運動,這是精確的快門優(yōu)先和程序曝光必需的。但后來的鏡頭靠CPU來實現(xiàn)此功能,所以AF鏡頭只需檢測CPU,而不再需要檢測AI-S鏡頭型號識別槽。 AI家族體現(xiàn)了更輕巧、制造成本更低的傾向,這種傾向始于AI鏡頭將鏡頭座的螺釘減到3個,直到AI-S采用鋁環(huán),后期的AI-S鏡頭(50/1.8N和35-70/3.3-4.5)還大量采用塑料,這是從低成本的E系列的遺傳而來。因為大多數(shù)AI鏡頭光學與其AI-S對應鏡頭一樣,在大多數(shù)機身上也同樣工作,但普遍更便宜,因此,在二手市場這些鏡頭更合算。 E系列鏡頭(Series-E) E系列鏡頭于1978年隨EM機身上市,這是Nikon第一次試圖以低價位進入逐漸壯大的消費市場,此前Nikon一直被看著幾乎是專業(yè)和嚴謹業(yè)余愛好者的攝影系統(tǒng)。許多人認為E系列的塑料做工是個倒退,但E系列卻為后來的AI-S和AF鏡頭許多性能提供了試驗田。一般而言,這些鏡頭性能都很高,但不能和對應的Nikkor鏡頭相比,不過,有些E系列鏡頭卻受到高度評價,如75-150/3.5,在停產(chǎn)很長時間以后的今天仍然非常搶手,50/1.8也被證明極其優(yōu)秀,后來以AI-S和AF形式出現(xiàn)。 和AI-S性能相同,但沒有適配非AI機身所需的光圈耦合爪。雖然早于AI-S上市,E系列鏡頭卻全是AI-S鏡頭。 聚焦環(huán)和聚焦螺旋組件均為聚碳塑料制成。 鏡頭均無“NIKKOR”名稱,反映其他低端地位: Nikon LENS SERIES E 50mm 1:1.8 2323949 最早的E系列鏡頭都是單層鍍膜(35/2.5、50/1.8、100/2.8),但其他都是多層鍍膜。 E系列也做一些改良: (1)、第一版有塑料環(huán),聚焦環(huán)有方塊紋理橡膠。后組鏡片護罩和鏡頭速度指示桿是由金屬片壓制而成,易折彎,整體給人以廉價的感覺,后來被Nikkor鏡頭堅固的后組件取代。 (2)、第二版有一個鍍鉻金屬環(huán),聚焦環(huán)的紋理改成了矩形,外觀與AI-S鏡頭相同。鍍鉻環(huán)上有一個小“按鈕”是其特點,這個“按鈕”是提示方向以幫助正確裝載鏡頭。這個版本制作更堅實,一定程度上去除了E系列鏡頭給人廉價的感覺。 三、自動聚焦時代 F3-AF 1983年Nikon的第一臺自動聚焦相機上市,這個相機是在F3基礎(chǔ)加上一個龐大的DX-1自動聚焦組件,加上兩支新鏡頭和一個增距鏡就構(gòu)成了完整體系,這個系統(tǒng)保留了F鏡頭卡口,顯示Nikon向后兼容的決心。某種程度上,F(xiàn)3-AF是個實驗系統(tǒng),它的一些特性被以后的AF鏡頭采納了。盡管這個系統(tǒng)進入了大規(guī)模生產(chǎn),但似乎超前于它所處的時代,僅僅幾年以后就停產(chǎn)了。 卡口與AI-S一致。 鏡頭含內(nèi)置聚焦馬達。 鏡后有6個電子觸點,以提供電源和控制鏡頭功能。 自動聚焦/手動聚焦(A/M)切換鈕在鏡身。 有聚焦范圍限制鈕以保證高效自動聚焦。 有聚焦鎖定鈕。 在F3-AF、F501和F4機身上能自動聚焦,但與其他自動聚焦機身不兼容(誰能確認這一點?)。 只有兩支鏡頭:80/2.8和200/3.5 ED-IF. TC-16增距鏡也有自動聚焦單元,當光圈f/2(f/3.5有效)或更大時可為非AF鏡頭提供有限的自動聚焦功能。 自動聚焦(AF)鏡頭 自動聚焦(AF)卡口首發(fā)于1986年,大多數(shù)早期鏡頭都是基于AI-S和E系列鏡頭設(shè)計,但后來的鏡頭則在光學上為自動聚焦進行了優(yōu)化。
卡口座上有5個電子觸點,內(nèi)置CPU,以控制AF馬達和測光曝光系統(tǒng)。 機身馬達在鏡頭卡口邊緣通過一字螺絲刀式的齒輪傳動機構(gòu)驅(qū)動鏡頭聚焦。 塑料光圈環(huán)和鏡桶,和E系列鏡頭一樣。沒有鍍鉻金屬環(huán)。 一些改進AF的特性: (1)、螺旋聚焦方式被變焦鏡頭所采用的凸輪方式取代。 (2)、輕而狹窄的塑料聚焦環(huán),阻尼非常小。 (3)、焦距刻度很短,而且是顯示在測距窗中。 (4)、許多鏡頭采用更小、更輕的內(nèi)聚焦(IF)和后組聚焦(RF)光學設(shè)計。 通過一個精巧的推—轉(zhuǎn)切換鈕(push-rotate switch)將最小光圈鎖定,以防在程序曝光或快門優(yōu)先模式時光圈意外地被挪動。 原來彩色的景深刻度變成白色刻度。紅外線聚焦指示點改成了一個白點。 簡化了鏡頭名稱,省略了鏡頭序列號: AF NIKKOR 50mm 1:1.8 序列號刻在光圈環(huán)上,一般是在光圈刻度的對側(cè)。ED鏡頭的序列號通常是在鏡頭銘牌上,這些數(shù)字字號小而且沒上色,因此除非知道它在那里,否則很以找到。 AF-N型鏡頭 許多攝影師不喜歡早期的AF鏡頭,因為與手動聚焦鏡頭的金屬制作和絲般順滑的握持感相比,塑料鏡身和松懈的聚焦環(huán)給人以劣質(zhì)的感覺。于是1987年Nikon發(fā)布新式樣自動聚焦鏡頭(new style,N)以改善握持感。復合非球面鏡頭也于這個時期上市。 聚焦環(huán)更寬,帶有矩形紋理,與AI-S鏡頭一致。 最小光圈鎖改為滑片開關(guān),(稍微)更易使用。 望遠鏡頭和一些特殊用途鏡頭制成黑色皺紋烤漆表面。 機身內(nèi)置聚焦馬達是個“以不變以萬變”的策略,但這個策略對巨大的望遠自動鏡頭并不能很靈,這使得Nikon新機身無法高效使用望遠鏡頭。1998年Nikon發(fā)布了內(nèi)置了CPU手動聚焦長焦鏡頭(P),以滿足AF機身先進的自動曝光功能,從而部分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盡管P型鏡頭看起來和AI-S鏡頭是一樣的,但這些鏡頭卻擁有AF鏡頭的電子和大部分性能。 手動聚焦設(shè)計,與AI-S鏡頭一致,但有最小光圈鎖,沒有光圈聯(lián)動爪。 內(nèi)置AF鏡頭一樣的CPU和電子觸點,使得它可以在AF機身上實現(xiàn)快門優(yōu)先、程序曝光和矩陣測光等高級功能。 只有3支這樣的鏡頭:500/4 IF-ED、1200-1700/5.6-8 IF-ED和45/2.8。 1200-1700/5.6-8 IF-ED
新CPU為3D矩陣測光和3D多感應平衡填充閃光提供距離數(shù)據(jù)。 從鏡頭名稱上的“D”可以區(qū)分: AF NIKKOR 50mm 1:1.4 D 這個系列也包括85mm f2.8 PC-micro微距鏡頭,這個鏡頭類似于P型鏡頭:手動聚焦,但電子方面和AF-D一致。80-400 ED VR也是D型鏡頭,但它有10個電子觸點,為額外的減震功能(vibration reduction)傳遞電子信號。 AF-D開始在鏡頭卡口上有一顆黑色螺釘
2000年1月25日,Nikon公司在推出F80的同時,推出了這支新的AF VR Zoom-Nikkor 80-400/4.5-5.6D ED五倍變焦鏡頭,配有新開發(fā)的減震(VR)系統(tǒng),其性能優(yōu)于任何其他系統(tǒng)。 Nikon新型的VR系統(tǒng)能降低因為手震所引起的影象模糊,從而相當于可以將快門速度降低三檔來使用。例如:在某個場合用常規(guī)鏡頭需要1/60s的快門速度,采用Nikon的VR系統(tǒng),只需用1/8s就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該鏡頭在VR工作時,也能提供自然的取景影象。VR系統(tǒng)還能自動檢測拍攝者是否在搖拍——不需要設(shè)定特殊的工作方式。 Nikon VR系統(tǒng)的優(yōu)點 VR系統(tǒng)可工作在Nikon F5、F100、F80和D1上。
聚碳塑料鏡頭卡口和鏡身。 狹窄的塑料聚焦環(huán),沒有距離刻度。 這類鏡頭包括35-80/4-5.6、28-80/3.5-5.6、80-200/4.5-5.6和75-240/4.5-5.6。 IX鏡頭 1996年Nikon為APS相機Pronea發(fā)布的價廉、緊湊的鏡頭。
不能適配于非APS機身。減少了預留給反光鏡的空間,意味著這類鏡頭不同用于35mm相機,而且像場也太小,不足以覆蓋35mm膠片。但是標準的AF鏡頭卻可以用于APS相機。 AF-I型鏡頭 1992年Nikon的AF-I系列鏡頭上市,對超望遠自動聚焦鏡頭的長久期盼終于有了了結(jié)。不同于其他AF鏡頭靠機身馬達驅(qū)動聚焦,AF-I鏡頭內(nèi)置(integrated,I)了聚焦馬達,從而可以寧靜快速聚焦,是體育和快速動作攝影的理想工具。其他方面它們和AF-D是一樣的。
鏡頭通過10個電子觸點與機身傳遞信息。只有用于Pronea、F70、F80、F90、F100、F4和F5等機身才能自動聚焦(非常有趣的是,這些機身的電子觸點都不超過8個),用到其他機身只能手動聚焦。 M/A設(shè)置,可使自動聚焦時進行手動聚焦。 鏡身上有聚焦鎖定鈕。 只有4支這樣的超望遠鏡頭:300/2.8、400/2.8、500/4和600/4。 接上增距鏡TC-14E和TC-20E,保持測光功能,如果最終光圈等于f/5.6或更大的話,仍可自動聚焦。這些增距鏡只能用到AF-I和AF-S鏡頭上。經(jīng)修改(非官方的做法,風險自負)也可以適配其他機身,可以利用鏡頭CPU進行矩陣測光,但不能自動聚焦。 AF-S鏡頭 1996年Nikon新一代的高性能鏡頭取代了AF-I系列。這些新鏡頭的特點是裝載了靜音馬達(Silent Wave Motor,S),這種馬達等同于加能的超音波馬達(ultrasonic motor),可以由“行波”(travelling waves)提供能量進行光學聚焦,可高精確和寧靜地快速聚焦。除此之外,鏡頭的其他方面和AF-I鏡頭一致。 內(nèi)置靜音馬達提高性能。 (1)、更快速聚焦。 到目前為止沒有普遍推廣,僅有大的望遠鏡頭和高速變焦鏡頭:300/2.8、400/2.8、500/4、600/4、80-200/2.8、28-70/2.8、17-35/2.8。 2000年Nikon發(fā)布了第一支G系列鏡頭。這種輕巧價廉的鏡頭取消了光圈調(diào)節(jié)環(huán),光圈只能通過機身進行手動或光圈優(yōu)先設(shè)置。這個鏡頭與F5、F100、F80、F65、F60、F50、F401、PRONEA和D1機身完全兼容,對于F4、F90、F70、F801和F-601M等機身,只能使用程序曝光和快門優(yōu)先曝光模式。與剩下的其他機身不兼容。G型Nikkor鏡頭操作更為簡便,理論上沒有誤操作,因為它無需手動設(shè)置最小光圈。這是塑料AF鏡頭的延續(xù),針對那些幾乎從不手動設(shè)置鏡頭的攝影者。 現(xiàn)在Nikon有將G型頭推廣的趨勢,近期生產(chǎn)了一批加入AF-S的G型鏡頭,包括一直未能正式出售的AF-S VR Nikkor 70-200/2.8G。 沒有光圈環(huá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