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馬雞,大型雞類,通體大都為白色、頭部兩側(cè)紅色,頭頂上生有密密的黑色短的絨狀羽毛。耳羽呈簇狀,白色,像兩個短角向后延伸著。 它的體背部羽色略沾點灰色,兩翅呈灰褐色;尾特別長, 雌鳥與雄鳥相似,但體形稍小些,羽毛也較暗淡。雌雄鳥的嘴均為粉紅色,腿和趾紅色。雄鳥和雞一樣還有。雄鳥體長為69~100厘米,體重1017~3000克;
藏馬雞喜集群,常成群活動,特別是冬季至春季,有時集群多達50-60只。群中常有一只健壯的雄雞充當頭鳥,它不時昂首觀望,
藏馬雞在地面上營巢,筑巢于倒木等隱蔽處。巢呈橢圓形淺盤狀,比較簡陋,巢的材料是枯枝干草、苔蘚及鳥羽等。卵為純色,有的為土黃色,也有的為青灰色,
在四川馬爾康對7枚卵的測量為55-59mm×39-41mm,平均57.0mm×40.3mm,重50-64g,平均57.3g;黃褐色、光滑無斑。在玉樹對56枚卵的測量為55-65mm×44-45.4mm,
已被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ICBP)世界瀕鳥類紅皮書和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據(jù)盧汰春、盧春雷1983-1988年在四川寶興的調(diào)查,種群密度為1.5-2只/km2。 1985年3-7月在四川馬爾康龍爾甲山的調(diào)查,種群密度為2只/km2,較為常見。但問題是當前對棲息地木材的大量采伐,大片杉木被砍光,使藏馬雞喪失了大片賴以生存的棲息環(huán)境,從而導致分布區(qū)域的縮小和種群數(shù)量的減少。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880年,Elwes從一名叫Harman的軍官手里發(fā)現(xiàn)了該鳥的皮張,他依照其羽色定名為C. harmani Elwes 1881。此后對該鳥的分類地位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藏馬雞與白馬雞的昌都亞種形態(tài)相近、 褐馬雞(Crossoptilonmantchuricum)成高約60厘米,體長1米~1.2米,體重5公斤,全身呈濃褐色,頭和頸為灰黑色,頭頂有似冠狀的絨黑短羽,臉和兩頰裸露無羽,呈艷紅色,
藍馬雞(Crossoptilonauritum)全長約90厘米。體羽青灰色,具金屬光澤,披散如毛發(fā)狀。頭頂和枕部密布黑色絨羽;兩簇白色耳羽呈短角狀;面部裸皮鮮紅色。
|
||||||||||||||||||||||||||||||
|
|
來自: 笑熬漿糊糊 > 《自然 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