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孔雀雉又名孔雀雉、諾光貴。雄鳥身長6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黑褐色,密布幾乎純白色的細點和橫斑; 上背、翅膀和尾羽端部具紫色或翠綠色金屬光澤的絢麗的眼狀斑,象孔雀羽毛上的孔雀斑一樣,故名之。雌鳥體型較小,尾羽稍短,體色與雄鳥相似而較暗,眼狀斑不明顯。由于羽色絢爛,形態(tài)特殊,肉質(zhì)鮮美,可人工飼養(yǎng)合理開發(fā)利用。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灰孔雀雉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1758) 灰孔雀雉 雄鳥頭上有蓬松而延長的發(fā)狀冠羽,上面雜有細小的黑白相間的斑點;在頸后邊還披有烏褐色的翎領,具棕白色橫斑;通體為烏褐色,各羽上布滿了棕白色細點和橫斑, 上體的棕白色點狀斑,由前向后逐漸擴大,兩翼內(nèi)側(cè)各羽的近端部有一個金屬藍紫色眼狀斑,外邊還圍以狹窄的黑褐色圓圈及較寬闊的白圈, 極為醒目,下體橫斑較多;頦、喉白色;尾羽在靠近末端處有成對的紫綠色眼狀斑,有點近似孔雀的尾屏,所以被稱為孔雀雉。![]() 灰孔雀雉的雌鳥比雄鳥略小,羽色也較暗淡,尾較短,眼狀斑也不明顯,虹膜淺灰。 國內(nèi)分布:僅見于云南省西部盈江、西南部西雙版納、勐臘、景洪、思茅和海南島霸王嶺、尖峰嶺、白水嶺、東方、澄邁、屯昌等地林區(qū)。 灰孔雀雉國外分布:國外分布于錫金、不丹、印度阿薩姆邦、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地。 ![]() 共分化為5個亞種,其中在中國有2個亞種。指名亞種體形較大,頰和喉部白色,背上眼狀斑帶紫色,中央尾羽上的眼狀斑也較大,分布在云南和西藏東南部; ![]() 海南亞種體形較小,臉部紅色,背上眼狀斑不帶紫色,中央尾羽上的眼狀斑也較小,是海南島的特產(chǎn)。
灰孔雀雉棲息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及竹林中,大多單獨活動于闊葉林下灌叢草地上,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活動在森林茂密、林下植被較發(fā)達的陰濕地面上,以上午和下午活動較頻繁。性機警而膽怯。雄鳥 灰孔雀雉 當危險臨近或緊迫時,則通過飛行逃離。一般飛不多遠,通常飛幾十米即降落,落地后繼續(xù)奔跑逃避。一般很少飛到樹上,但夜間卻在樹上棲息。鳴聲短促而響亮,且越叫越響亮。![]() 主要以昆蟲、蠕蟲以及植物莖、葉、果實、種子為食。主要在地上取食,多用嘴啄食,偶爾也用腳刨找。 ![]() 叫聲:孔雀雉叫聲宏亮、高昂,似“guanggui——guanggui(光貴)”,傣語稱之為“諾光貴”,是因為“諾”是傣語中“鳥”的意思。雄鳥占域叫聲為響亮的trew-tree爆破音。雌鳥告警時發(fā)出響亮的ga-ga聲或作快速的ok-kok-kok-kok叫。 繁殖期4-6月。3月初即見雄鳥出現(xiàn)求偶行為,求偶炫耀為正面型。當雌鳥接近雄鳥時,雄鳥在雌鳥前面,面對雌鳥,降低身體前部、稍展雙翅,尾抬起并向雌鳥張開,當雌鳥走開時,雄鳥又恢復常態(tài)。![]() 通常營巢于低山和山腳地帶茂密的森林中。巢多置于樹根旁或草叢中地面上,甚簡陋,主要利用地面自然凹坑,內(nèi)墊以枯草莖、樹葉或羽毛即成。 ![]() 測量的一個巢的直徑為15cm,深3cm。每窩產(chǎn)卵2-5枚,也有多至6枚和少至1枚的。卵灰黃白色、光滑無斑,卵的大小據(jù)40枚卵的測量為43.2-50.3mm×34.0-38.1mm,平均46.5mm×35.9mm。雌鳥孵卵,孵化期21天。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棲息地破壞:灰孔雀雉是非常稀少的一種雞類,由于賴以生存的次生落葉季雨林和常綠季雨林生境遭到破壞,其 灰孔雀雉
常見天敵是青鼬,白晝活動的中型猛禽亦捕殺孔雀雉。人類的捕殺對孔雀雉構(gòu)成很大威脅。幾十年來,在海南和西雙版納對橡膠、 中科院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于90年代初開始馴養(yǎng)繁殖實驗并獲得成功,已繁育出40余只后代。 海南的灰孔雀雉是中國特有種 灰孔雀雉是中國I級保護動物。最新科學研究表明,分布在海南的灰孔雀雉經(jīng)過長期獨立進化,在分類學上的地位已從特有亞種提升為獨立種,其命名也從灰孔雉變更為海南孔雀雉。 據(jù)國際動物學權(quán)威雜志《ZoologicalScience》(《動物科學》)刊登的一篇論文提出,經(jīng)過長期獨立進化,海南孔雀雉和灰孔雀雉的遺傳距離在過去數(shù)百萬年間差距越來越大,大約于440萬-600萬年前分化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種。 2004年,海南省林業(yè)局、海南師范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合作, |
||||||||||||||||||||||||||||||||
|
|
來自: 笑熬漿糊糊 > 《自然 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