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鰭腳目(Pinnipedia)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的1個目。脊椎動物,由古代食肉類分出,向水中發(fā)展的一支水柄大型食肉獸,水棲。 ![]() 身體一般是紡錘形(或流線型),體表密生短毛,頭圓,頸短。四肢具有5趾,趾端一般有爪,趾間被肥厚的蹼膜連成鰭狀,適于游泳,故稱“鰭腳目”。 耳廓小或無。鼻和耳孔有活動瓣膜,潛水時可關(guān)閉鼻孔和外耳道,尾小,夾在后肢間。口大,周圍有觸毛。牙齒為一出齒,齒分化不顯著。 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中,除少數(shù)種外,僅在交配、產(chǎn)仔和換毛時期才到陸地或冰塊上來。皮下脂肪極厚,用以保持體溫。聽覺、視覺和嗅覺靈敏, 在水下有回聲定位能力,潛水時心率減慢,只相當(dāng)于正常心率的1/10,外周血管收縮,保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給。潛水時間可持續(xù)5~20分鐘。屬一雄多雌類型。肉食性,無裂齒,多為整吞食物,不加咀嚼,主食魚、貝類和軟體動物。![]() 于南、北半球寒帶和溫帶海洋。 經(jīng)濟(jì)價值大,油脂和皮肉均可利用。有些種類的毛皮珍貴。 ![]() 現(xiàn)存的有三科:海獅科(Otariidae)、海豹科(Phocidae)及海象科(Odobenidae),中國僅有前2科。主要種類如海獅、海狗、海象、 海豹和象形海豹等。例如海獅科的海狗(Callorhinus ursinus ),在陸地上后肢能轉(zhuǎn)向前,較好地移動身體和起部分支持作用,具不發(fā)達(dá)的耳殼。一雄多雌制,雄獸體型明顯大于雌獸,雄雌重量之比為300∶63公斤。 海豹科的海豹(Phoca vitulina),較其他鰭腳類更向水中生活特化,上陸后,后肢不能轉(zhuǎn)向前方,只能向后直伸,但在水中是主要的推進(jìn)器官。無耳殼。毛被中無絨毛。分布北半球,在我國見于渤海和黃海。
海獅科Otariidae包括5種海獅和8~9種海狗 海獅科二者外形大體相似,海獅通常體型略大,而海狗毛皮質(zhì)量極好,又稱毛皮海獅或者毛皮海豹。海獅科成員體型比較修長,四肢長而有力,在水中非常靈活迅速, 5種海獅每種自成一屬,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南部和北部,在南部的種類可進(jìn)入繞過大陸最南端進(jìn)入印度洋和大西洋。其中北海獅Eumetopias jubatus又稱斯氏海獅,雄獸體重可達(dá)一噸, 海豹是對鰭足亞目種海豹科動物的統(tǒng)稱,這是一類身體成紡錘體型、四肢特化成鰭狀的動物,海豹的頭圓頸短,沒有外耳廓, 港海豹,屬于海豹科海豹科 ,鰭足目的1科。身體肥胖而圓,體型呈紡錘狀;頭圓,頸粗,頭上無外耳殼;四肢短而寬,具5趾,均呈鰭狀,但后肢和尾相連在一起,永遠(yuǎn)向后,故上陸后不能步行;牙齒尖利。共12屬19種。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在北半球寒帶海域多,在南極和溫帶海域少。[1] 海豹科 Phocidae ![]() |
|
|